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是温带的一个分支,没有具体的划分依据。亚热带是把比热带冷而比温带热的地方称为亚热带。

我国对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

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2000℃一年一熟。青稞等

地球上的人们

《地球上的人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上的人们》。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今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更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为他们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毕竟只有十一、二岁,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后两个话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统计结果也表明现在电脑在每个家庭基本普及。 因此,根据上述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人的种类,语言的种类,知道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教学难点定为: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处理资料,来突破教学重点,借助补充资

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 1.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最熟悉的话题入手,以英语这个熟悉的语种为代表,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学习,了解人种多样,语言多样。 2.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教材为学生服务。书中第三课话题“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涵盖了第四个话题“我们的邻居”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应该先让学生先了解“我们的邻居”,通过了解我们周边的国家,学习抓住特点了解国家的方法,也为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探究知识。特别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我们的邻居”这两个话题的教学。 4.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谈话交流、观察比较、填写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名人资料、小组竞赛、猜一猜、做一做等等,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并能运

地球上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初中地理知识

地球上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知识点的认识】 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热带: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 2 小时 50 分. 温带: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 24 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寒带: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小,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 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 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著.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地球上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例:将地球上的五带、气候特征和地理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 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 66.5°N ﹣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 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热带有阳光照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要牢记. 【解题思路点拔】

2020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学案

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考试说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 2.特点分析 二、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 四季?? ?? ?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划分

(1)五带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的划分: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如何表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2.怎样根据昼夜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 3.你知道哪些与四季、五带有关的地理现象? 考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典题领悟] (2017·江苏高考·节选)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如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日悉尼和广州()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 [备考方略]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如下图所示:

2.抓住直射点的移动,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如下图所示: 3.抓住特殊现象,突破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特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主要指赤道与极圈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区间为0~24小时。 (2)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二、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题组冲关] 题点1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学习目标】1.掌握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依据。 2.掌握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方法。 【课前预习】 1.一天中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昼长时间决定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决定这一天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 2.四季的划分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随时间的变化,导致 到达地面的______________多少不同。 3.各纬度季节变化情况不同,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______,正午 太阳高度________,故全年______;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______,故全年______。______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4.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______.太阳高度______的季节。冬季是 一年中白昼______ .太阳高度______的季节。②气候学四季:春季为_________月,夏季为_________月,秋季为_________月,冬季为_________月。 5.五带的划分:界线是________和_________。有_________现象的地区为热带,有__________ 现象的地区为寒带,两者之间是_____带。 【课堂探究】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 2.我们这里每个季节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赤道地区有没有四季呢? 3 4.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和欧美有什么不同?气候学的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5.把下图补充完整。 【课后训练】 1.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黄赤交角的存在 B.地球 自转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D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地球表面某地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一般利用( )来衡量。

初中地理知识点:五带的划分

初中地理知识点:五带的划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热带和北温带B.北温带和南温带 C.热带和南温带D.北寒带和南寒带 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 A.(40°N,20°W)B.(20°N,40°E) C.(40°N,20°E)D.(40°S,20°E) 3.图中的M点位于五带中的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 读图,完成4~9题 4.A点的经纬度是 A.60°W 20°N B.30W° 10°N C.30°E 10°S 5.B点所在的半球是 A.西半球、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6.东西半球的分界是 A.20W°、160E°B.0°、180 °C.20°E、160W°7.C点所在温度带的特征是

A.有极昼极夜现象B.四季分明C.有阳光直射 8.D点所处的地区属于 A.高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低纬度地区 9.A点位于D点的方向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 10.划分五带的依据是: A.有无极昼极夜现象B.有无太阳直射 C.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D.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11.下面四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从自我介绍中能判断出来自热带的是 A.“我来自四季分明的大草原……” B.“我最爱的活动是冬天打雪仗……” C.“我喜欢家乡的大海,喜欢那大片的橡胶林……” D.“我的家乡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到处繁花似锦……” 二、解答题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小红行走在大地经纬网上,其脚所踏地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位于_______半球(东、西)。 (2)小红想在元旦假期从乙地乘飞机去甲地旅游,飞机要往_______方向飞行。(3)从地球上五带来看甲地位于_______带。 (4)在旅行期间,甲地导游和小红做一个辨别真假的游戏,下列有关甲地说法真的是_______。 A.甲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甲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 C.甲地四季分明 D.甲地无太阳直射的机会 13.读《五带划分图》回答。

地球上的五带、经纬线、半球划分资料

纬线和经线的区别 比较内容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圆,除两极外,每条纬线都是闭合的 圆,赤道是最大的圆圈。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闭合的经线圈 长度特点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至两极 为一点,南北纬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 相等。 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度数范围0—90°N 0—90°S 0—180°W 0—180°E 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特殊线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0°(本初子午线)180° 20°W 160°E 相同处无数条,且不真实存在 经度和纬度的区别 比较内容纬度经度 标注原因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 起点赤道(0°纬线)(厄瓜多尔基多市)本初子午线(0°经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划分向南向北各分90°向东向西各分180° 代表符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 分界线 度数的分布规律从0°赤道起,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 90°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起,向东向西逐 渐增大至180° 区域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以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分东经和西经

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 太阳光照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热带 一年中有两次直射 无 终年炎热,长夏无冬 北温带 终年斜射 无 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南温带 北寒带 终年斜射或无日照 有 终年严寒,长冬无夏 南寒带 90°N 23.5°S 66.5°N 66.5°S 23.5°N 90°S 五带的形成: 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受到的太阳照射不同,冷热也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人们将其分为五带。 我国陆地主要分布在五带中的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五带的划分教学设计

五带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五带划分的依据以及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的界线及各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作出判断。○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3通过绘制五带示意图,掌握五带的名称,界线和特点,通过标注经纬度体会经 纬度变化的规律,培养识图、读图、绘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绘制五带示意图,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联系十分紧密,本节知识中五带的界线和特点是重点内容,可以通过教师启发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读图、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突破这些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更替,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的更替,不同地区热量的差异等等有关地球运动的现象,都会使学生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愿望。紧紧抓住学生这种好奇与求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五带的界线及各带的特点。 2.难点:五带的界线及各带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两节课我们讲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们通过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来复习一下。(填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实例讨论,得出结论。 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不一样的,低纬度地区 得到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少。这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 和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造成的。 教师活动:接下来同学们阅读课本17页的内容,然后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划分热量带的?地球表面划分出了那些热量带? 学生活动:读课本17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读课本18页图1.19并结合地图册第10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四人一小组讨论得出地球上五带的名称和界线以及各带的特点。 教师活动:叫同学起来回答、补充地球上五带的名称和界线以及各带的特点并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读地图册第10页“地球上的五带”图,说出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自绘一幅五带示意图,两人上黑板展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第六题。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1.五带名称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课后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8—P11。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从天文意义上讲,我国的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界限更为科学。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例如,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五章 地球

新版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你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古人“天圆地方”的—“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球中。” ?能证明大地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现象: 1、远方来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2、时月面上的地影是圆的 你还有什么证据吗?(讨论一下)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 1、加加林在“东方一号”上所见 2、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所见 3、船队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阅读P78-79的内容说出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三次飞跃: 1、确信大地是球面; 2、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 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比较 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的功能——查阅经纬度位置、演示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即作为一种仪器的功能)上的一些概念:地轴、两极(南极、北极)经纬网 ?(子午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从两极上空看。 规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人们把赤道定为0°纬线。 ?和: 0°经线向东180°为东经(E),向西180°为西经(W)。 赤道以南的纬度称为南纬(S),以北的纬度为北纬(N)。 东经160°表示为160°E,北纬30°表示为30°N。 90°N就是北极,90°S就是南极。 经线 ?所有的纬线都不相交 ?所有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 ?除了0°纬线其他度数的纬线有两条,分别用南纬和北纬表示。 赤道和四条特殊的纬线 1、赤道: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2、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3、极圈: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 (1)地球五带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 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2)各带的特征 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寒带: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3)五带的成因 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四季与五带教案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材结构分析】 本小节内容有两个主干知识,主要是:四季划分,五带划分。 这两个知识的结构顺序大体相同:划分依据——划分界限。不同的地方对四季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五带范围随黄赤交角度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四季划分与五带划分的依据及界线; 2,能够说出不同地方对四季的不同划分; 3,能分析出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四季与五带划分的依据; 2,说明不同地带对四季的不同划分; 3,运用简图,说明黄赤交角度数变化与五带各带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深同学们对四季与五带的进一步了解;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依据与界线; 2,黄赤交角与五带划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依据与界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大家看看这几幅是什么图片? 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 老师提问:好,那我们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来学习一下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引导) 老师总结:由于太阳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太阳折射点的回归运动。当太阳从直射赤道到直射北半球时,也就是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量最多,所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当太阳从直射赤道到直射南半球时,也就是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太阳辐射量最少,所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当从直射北回归线到赤道时秋季;当从直射南回归线到赤道时春季。 所以划分四季的依据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板书)

地球三个气候带的划分

地球三个气候带的划分 1、地球温度带的划分 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1、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 2、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 3、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雷州半岛,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1)地球三个气候带的划分扩展资料: 中国温度带面积占比: 在各温度带中,寒温带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2%。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为高寒气候,占国土总面积的26.7%,其余占国土总面积的72.1%的地区属于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因此,中国以温暖气候为主。 世界气候: 1、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

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 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 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2、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 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 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 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 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3、高原山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 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 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2、世界气候带的划分是怎么样的? 世界气候带的划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热带、亚 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依据气温来划分的。考虑到生物和农作物的特性,根据气温和湿度进行划分更为科学。这里我们介绍特里沃塞(Trewartha)的分类系统。他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五个大带,即热带雨 林气候、干旱气候、湿润中温气候、湿润低温气候和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没有冬季,白天平均气温与夜间平均气温 之差大于日平均气温的年较差。该带内常年连续降雨。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是温带的一个分支,没有具体的划分依据。亚热带是把比热带冷而比温带热的地方称为亚热带。 我国对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 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2000℃一年一熟。青稞等

《四季的特征与划分》

《四季的特征与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四季变化》一章的起始课。四季的气候特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比较多,比如:气候特征以及季节的划分等,因此本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学生对四季的气候特征的描述,继而引入到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b)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c)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表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记录单 板书设计: 四季的特征与划分 春夏秋冬 教学过程设计: 一、前测引入 1.画四季特征图 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四季的印象,画出表现四季特征的图形,并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四季的主要特征。 二、分析四季的特征 1.交流汇报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来描述四季的特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动植物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描述。 2.播放课件,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请学生分组讨论当地四季的气候特点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3.师生共同归纳四季的气候特征 春季:气温回暖,万物复苏…… 夏季:气温最高,多雨,动植物生长旺盛……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植物果实成熟、开始落叶…… 冬季:气温最低,下雪、结霜,落叶植物叶子全落…… 4.教师小结: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季节就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三、了解四季的划分 1. 我国的四季划分 (1)教师播放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视频资料 (2)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标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主要节气的位置。 (3)请学生说一说这八个节气的代表意义。 (4)师生共同根据八个节气的意义总结出我国的四季划分的起点、中间和终点(以四立为起点和终点,以二分二至为中间)。 (5)教师小结我国的四季划分的优缺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指导农耕的作用。强调了天文特征,但与实际的四季情况不符合。比如:立春和立秋,虽表示春天和秋天的开始,然而气候上仍然是隆冬和炎夏。 2. 西方的四季划分 (1)教师为学生讲解西方的四季划分与我国的不同点是: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起点和终点。 (2)请学生在记录单上标注出西方的四季划分。 3.气候学的四季划分 (1)教师介绍: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了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人们就是根据气候的特征对四季进行的划分。那么,四季的成因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专题8-地球的公转和五带

编号: 班级: 姓名: 【专题8】地球的公转和五带 【考点归纳】 ●地球公转 ●五带划分 【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是( ),中心是( ),周期为( )。 公转的轨道呈( )形,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始终成( )°的固定倾角。 2、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 3、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表: 4地的白昼呈现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 )的特点。 5、全球各地都昼夜平分的的节气是( )和 ( ),地球上永远昼夜平分的地区是( )。 6、四季划分: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 )。 北半球 3、4、5月为( )季,6、7、8月为 ( )季,9、10、11月月为( )季, 12、1、2月为( )季。 二、五带的划分: 1、在右图上填出五带的名称和界线,然后完成下表: 2、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相反,当北半球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出现( )现象,此时北半球各地都是( )长( )短,南半球则是( )长( )短。 【当堂训练】 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 、 四季变化 B 、在南极洲有时一连数月不出太阳 C 、 树木的年轮 D 、太阳的东升西落 2、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随季节而改变,下列节日中升旗时间最早的【 】 A 、 劳动节 B 、青年节 C 、国际儿童节 D 、国庆节 3、造成图中同一时刻三地影子 长度不同的原因是【 】 A 、 地球的自转 B 、天气差异 C 、地形差异 D 、地球是球体 4、正午时,垂直物体的影子只朝北,不朝南的地方是【 】 A 、 热带 B 、北温带 C 、北极点 D 、南温带 5、一年内有太阳直射,且全年昼夜长短相等的地点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极圈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⑴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B 处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 现象。 ⑵当山东省太阳高度最低时,地球公转至 处。我国到南极进行科学考查的最好时节,应是地 球运行到 处。 ⑶当地球公转从C 到D 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_ __向 移动,北京由 季向 季过渡,昼夜长短变化是 。 7、读下面的光照图,回答问题。 ⑴当光照情况如图1所示时,地球运行在 图2中的 处。 ⑵下列选项中,与图1日期接近的是 A 、儿童节 B 、元旦 C 、国庆节 D 、教师节 ⑶根据中国经纬度范围,图1所示时刻, 中国处于 (白昼和黑夜)。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太阳直射A 点时,地球运行于公转轨道的 处,此时武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地球由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北半球的白昼将 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将 。 ⑵B 点的经纬度是 ,一天中A 、B 两点先见到日出的是 。 ⑶C 点位于A 点的 方向,B 、C 两点中的 点所在的纬线圈较长。 ⑷我国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阳光直射井底,该地的纬度是 ,直射的日期是 。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春、夏、秋、冬四季,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划分依据不同,四季的长短、起止时间也不一样。四季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 这是以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2.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 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首。这种四季,符合天文条件,即当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3个月是夏季;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3个月是冬季;太阳高度、白昼适中的6个月为春季和秋季。但这样划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如2月初立春时,并没有多少春意,特别在我国北方,人们还在“北风吹,雪花飘”的严寒中欢度新春佳节。8月已经立秋了,但仍然夏日炎炎。 3.西方国家的四季: 在西方国家习惯上以“两分”、“两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它在时间上比我国传统四季推迟约一个半月。这种四季在一些地区与实际气候基本一致。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分时节已经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人们才真正感到春天的来临。 4.气候统计学的四季: 按阳历的月份,把3月~5月定为春季;6月~8月定为夏季;

9月~11月定为秋季;12月~2月定为冬季。这种四季,比较接近西方国家的四季。 5.候温四季: 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与“桃花开,蝉始鸣,雁南飞,冰霜凝”等物候现象一致,气象部门就以实际气温作为四季划分的依据。 我国古代有五天为一候的规定。“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全年72候。现代气象学规定,每候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候温”,候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低于10℃时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则为春季、秋季。这种四季特点是反映草木荣枯,花开果熟,鸟兽繁衍,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上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类搜集材料:陆地面积、水域面积、沙漠分布情况、平原及高原分布情况等。 教师准备:地球仪、地图、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个球体,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地球。首先请大家伴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来看一段录像,好吗? 2、教师播放录像。 3、谈话:这些美丽的景物都是在地球表面上的,那么地球上都有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地球上有什么。) 【地球上有什么是个很大的话题,小学生往往只局限于眼前的事物,教师提供一组图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面貌,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地球上有什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

2、全班交流地球上的山脉、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海洋、河流、湖泊等的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高山、盆地的情况等,使学生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认识。) 3、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海洋、一望无际的平原、苍凉的沙漠……,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地球表面吗?(板书:绚丽多姿)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音像资料播放与交流交替进行的方式,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不断进行鼓励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明确地球的上有高山、河流、平原等。】 活动二、观察地图和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 (一)了解地球仪、地图的概念和作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地球上多姿多彩,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媒体出示转动的地球仪),但是为了携带方便,有时人们也把它制作成一个平面图,也就是地图。(多媒体出示地球仪分割成地图的动画。) 【对于小学生来说,地球仪和地图之间的关系很难弄明白,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明白地球仪是球体,地图是平面图。】 (二)观察地球仪、地图,你有什么发现 1、谈话:地球仪和地图能告诉我们很多秘密,拿出你们小组的地球仪和地图,以小组为单位,仔细看看,都能发现什么,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多。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查,及时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3、汇报交流发现,形成认识。 (1)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地图上颜色方面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黄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地球上陆地少,水多;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等。 (2)引导学生交流对经线的认识。使学生认识经线,知道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一样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