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土地利用模式

2 土地利用模式

2 土地利用模式
2 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篇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

①②③④⑤

6 土地租金

剩余原则:相同的投入与技术;总收入-非土地成本=租金

6.1 制造业企业

【R=(总收入-非土地成本-单位运输成本*产出*x)/s】经济利润=0

6.2 CBD

1 无要素替代

【R=(总收入-资本成本(固定)-其他成本-移动成本)/s】

凸:移动成本以递增速度增加

2 要素替代(小地块建高楼)

【高层建筑资本成本更高:需要额外的加固措施,支撑建筑体以及电梯运输设备】

土地价格上涨,用资金替代土地

凹:要素替代,越靠近市中心,要素替代更厉害

土地价格以递增速度上涨,激励更多要素替代

3 交流机会度量①专业人才数量②为CBD提供服务的产业工人数量

6.3 住宅

1 住宅价格

①通勤货币性,忽略时间成本②一个成员③非通勤活动不计④公共服务与税率相同⑤环境均质

2 住宅价格曲线:

①无消费者替代

【R=(总收入-单位通勤成本*x)/s

区位均衡,无差异的效用】

②消费者替代

【凸:靠近市中心,租金升高,住宅面积消费减少】

③生产者替代

【凸:资源节约利用,更凸】

6.4 放松假设

1 通勤机会成本,住宅价格与竞价曲线更陡峭

2 双职工家庭:情况更复杂(3)

3 学区房,低税率社区住宅更贵

4 环境更好,更贵

小结:

1 但以土地税,取消对土地改良物的征税

习题:

1 CBD信息速度提高两倍:租金上升,且更加平缓,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上升

2 犯罪使得城市分散化

7 土地利用模式

单中心城市的发展与消亡;美国与欧洲的对比,城市蔓延

7.1 次中心(地方化经济)与边缘城市:写字楼与零售商重新汇聚

7.2 单中心城市发展

①通勤的交通工具的发展,降低了通勤成本,拓展了城市半径

②建筑物建造技术:电梯-改变了写字楼不同楼层的租金;混泥土;钉子

③基本的货物运输技术(中心就是港口)

7.3 单中心城市消亡

①制造业分散:卡车与公路,货物运输成本降低

②其他因素:单层厂房,汽车,飞机场

③写字楼分散:通信技术发展

④人口分散:收入、住宅、汽车、郊区学校更好、犯罪率更低、单层办公住宅的偏好,就业机会的郊区化

7.4 城市蔓延(城市密度降低,土地使用增长快于人口增长)

1 原因

①收入越高,对土地消费需求更高;

②出行成本低,激励人们购买郊区更便宜的房屋

2 美国政策:

①拥挤的外部性②抵押补贴金:刺激住房消费③边缘区基础设施定价低④分区之:排除低收入人群

3 欧洲的政策(高密度):

①交通成本高②汽油税高③电费贵,小商店的发展好④大量的农业补贴⑤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多

4 结果

①污染改善(技术)②农地减少③公交密度不足

反蔓延策略:增长边界、开发税收

7.5 摩天大楼(竞争降低建筑利润)

小结:

1 运输促进了单中心发展,也推动了消亡(人→物)

2 单中心繁荣①通勤方式②建筑模式创新:电梯

3 分散:制造业:卡车、公路;单层厂房;商业:信息技术;人口:收入、住房、教育等

习题:

1 住宅需求的收入弹性>通勤成本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家庭在市中心;=贫富住在一起

【高收入人MC更高:收入高,通勤的时间机会成本高】

2 巴黎的文化休闲场所增强了市中心的吸引力

3 【人的通勤成本下降,扩大了住宅区范围,扩大了劳动供给,工资下降

有轨电车:住宅竞价租金曲线向下:收入工资下降

商业竞价租金向上:成本降低

比最开始,两个租金都要高一些】

4 洪水淹没CBD土地

【CBD土地的丧失降低了劳动力需求,、降低了工资。

工资的下降增加了企业的招租,降低了居民收入

CBD向旧住宅区扩张,农业向旧住宅区扩张】

8 邻里选择

公共产品偏好、税收偏好

8.1 地区公共产品的分类

1 偏好:多数决定原则:3个市辖区

2 人头税:3个市辖区

3 产生9个社区组合

8.2 邻里选择(整合-自我纠正、分离-自我强化、混合)

1 地块规模与公共政策:高收入家庭消费更多土地,容易产生整合现象

2 最小地块分区制:排除纳税少,给政府带来高成本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分隔

8.3 种族隔离

1 原因:①家庭对于种族混合社区的偏好②收入分隔③排外性分区制④房地产经纪人种族歧视⑤房屋券政策

2 后果:

①不好的邻里外部性②空间非匹配性(就业机会有限:黑人由于信息缺乏、歧视、空间不匹配、生产率低)

小结:

1 邻里外部性原因:①绝色榜样②共享学校资源③就业信息共享

2 最小地块分区制促进了收入分隔,要求低收入家庭消费更多土地

习题:

1 高通勤成本要求更高工资(更高的补偿)

9 分区与增长控制

分区制增长边界、建筑许可证、开发税、住房管制

9.1 分区制度

1 分区:将污染与居住分隔;污染税:促进减排

2 分区有助于内部化外部性(零售商,高密度住宅外部性强)

3 财政分区(降低财政赤字)

最小地块s=(不动产市场价值)/5*每亩土地价值

4 开放空间的划拨供给:面积过大、效率损失MC=0

5 法律环境:①实质性正当程序:符合宪法,有利可图②平等保护(但不干涉收入歧视)③公平补偿

6 无分区的城市:工业分散、零售商聚集、带状发展、公寓住宅便宜

(科斯定理:只要可以通过交易使双方活力,可通过讨价还价实现利益最大化-产权界定清晰)

(交易成本理论:即使是对于整个社会合益的结果,如果规则不公平,该结果无法实现)

9.2 增长控制:增长边界(开发违法、控制服务边界)

1 严格的增长边界【效用下降,且最多3百万人

其他城市效用下降(每个人的最小地块数量固定)】

2 收益与损失

所有工人效用下降【靠近边界里面的土地所有者获益

边界外土地所有者受损】

3 不限定地块面积的增长边界

【效用比严格的要高一点,人口也要减少也少一点

城市向上生长,高密度

边界内外的的利益相差不大】

9.3 限制发放建筑许可证与征收开发税

1 限制发放建筑许可证

【供给弯折,住宅价格上升,许可证价格可求出】

2 严格的住宅管制

【住宅供给弹性很小(刚性)

需求上升,价格飞涨】

小结:

1 增长边界降低了两个城市的效用水平,提高了土地租金

2 限制建筑许可证过度发放提高了住宅价格,降低了空置土地(需求少)的价格

3 住宅管制使得住宅价格飞涨,人口增加较小

习题:

1 开发税提高住宅价格,降低土地需求,土地价格下降

思考:

1 增长控制

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 1、政策效应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率,协助农民盘活手中资产?保证耕地质量 ?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土地规模化经营扩大——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土地,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的条件 多种经营方式涌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家庭经营 ?集体经营 ?合作经营 ?企业经营 多种渠道资本涌入——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明确化,将吸引各行业各渠道投资进入农村市场多种投融资模式显现——多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引入多种投融资模式共同进入?转移支付模式——政府各部门联动投资 ?复合投资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力,市场运作 ?小额贷款模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贴息贷款模式——政策优惠扶持小微 ?权益融资模式——土地使用权扭转融资 ?股权融资模式——土地使用权招股融资 2、土地流转运作模式 农用地流转定义 ?农用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或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农用土地的利用要由低效低值向高效高值转化,农用地流转从目前的流转模式上看包括农用土地的

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 农用地流转模式——股份合作模式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 农用地流转意义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在客观上要求农用地使用权实现流转。 ?改变小农经营模式、实习农业的大规模现代化耕作要求农用地使用权实现流转?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收稿日期:2000-03-06;修订日期:2000-06-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731040)[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 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1040] 作者简介:刘盛和(1967-),男,湖南衡阳人,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生。E -mail :s liu @dls .iog .ac .cn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4-0407-10 基于GIS 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采用G IS 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1997年期间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证实工业用地的高速外向扩展是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超常膨胀”的主要原因;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阐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中心和扩展轴的时空迁移模式。 关 键 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分异;GI S ;北京中图分类号: F301.24;F293.2;N 945.1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造成了巨量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及繁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注意[1,2],以致于国家不得不在1997年采取全面冻结审批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一年的断然措施。历史教训警戒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严格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规律来制定 相关政策并指导开发活动。否则,任何主观臆断性的决策均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GIS 技术能够为城市研究的海量空间信息管理、分析、模拟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本文利用GIS 技术对北京市1982年、1992年和199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旨在探索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与模式。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城市边缘区是观察和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天然实验室[4,5]。本文选择北京城市边缘区作为研究对象,范围为39°40′N ~40°20′N 、116°00′E ~117°00′E,行政区域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县的全部、昌平县、通州区、大兴县的大部分乡镇及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房山区、门头沟区的小部分区域。该区域的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从而成为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目标区。在1982~1992的10年期间,北京全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总面积为415.4km 2 ,其中的92%即集中在该研究区内。1.2 土地利用图件、数据的来源与分类 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分别来自于1982、1992和1997年三个时期的1∶10万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各时期所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虽大致相同,但粗细不一。为了便于比 第55卷第4期2000年7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 HICA SIN ICA V o l.55,N o.4July ,2000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学习辅导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在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同时亦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规划的特点:具有战略性、地域性、政策性、综合性、动态性,也兼有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对城市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的规模和布局起控制和指导作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政策性规划,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省级规划的依据。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区(市)级规划是由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 ?根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向; ?根据本地区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布局进行地域分区,确定各地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 ?研究分析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确定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中心城市职能、产业结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确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关系,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地区,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及土地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并将耕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控制指标分解到县级政府; ?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关键。 ?根据地级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乡; ?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5、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低层,属实施型规划。乡级规划重在定位落实,要以规划图为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 ?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1年8月21日国土资发[2001]255号印发,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 编号三大类 名称 编 号 名称 编 号 名称 1 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的农业用地 1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整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1。0米,北方〈2。0米的沟、 渠、路和田埂。 111 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2 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土地的耕地,包括无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3 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14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15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1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 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70%的土地。 12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121K 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2 桑园 指种植桑树的园地。 122K 可调整桑园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3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123K 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4 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土地多功能利用与土地利用转型发展

理论探讨 土地多功能利用与土地利用转型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小青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土地利用转型发展史。从史前时期至今,土地利用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空间向集约型农业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快速转型。转型的经验表明,土地单功能利用以商品性生产主义至上为理念指导,是快速、高效积累物质财富的必然途径。然而,土地单功能利用往往导致具有多功能属性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快速消耗,对土地利用转型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时代。树立自然生态空间约束意识,强化土地多功能利用,推动土地利用转型发展,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是这一时代土地研究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构建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 运用土地多元功能的耦合关系,实现土地社会、经济与生态子系统“联合生产”,是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宗旨。鉴于土地利用的主体差异性、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动态性,构建空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时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和时空融合的土地多功能利用三种模式。 一是空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该模式由具有不同单功能利用方式的土地单元组合而成。其主要特点为:不同土地单元具有水平相当但类型不同的单一功能利用方式,这些利用方式往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功能互补性;对资本和技术投入要求较低,但土地功能利用强度提升以土地单元规模扩大为依赖;能够快速积累物质财富,但土地资源消耗较大。 二是时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该模式由处于不同功能演化阶段的土地单元组合而成。其主要特点为:部分土地单元具有较低水平的单一功能利用方式,另一部分土地单元具有较高水平的单一功能利用方式或者多功能利用方式,二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功能互补性;对资本和技术投入要求比空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有所提高,但土地功能利用强度提升以土地单元规模扩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共同决定;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消耗比空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低。 三是时空融合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该模式由处于相同功能演化阶段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土地单元在空间上融合而成。其主要特点为:每个土地单元具有相同水平的多功能利用方式,这些利用方式往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错位发展;对资本和技术投入要求比时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更高,但土地功能利用强度提升主要由资本和技术投入决定;能有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土地资源消耗比时间分离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更低。 2018.4土地科学动态13

二调土地地类代码表

二调土地地类代码表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第一章第四条:国家编制,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 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 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 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 (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 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0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 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 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 地 01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 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 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 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其他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 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 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 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0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 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观察 eWS 阅读提示:2010年9月2日,全国国土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如何处理好国土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健全完善规 划体系,是本轮国土规划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当前,城乡建设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越来越凸显重要性,从空间规划体系的角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具有重 要意义.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历 经多年的实践,在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 程中,在传统技术导向规划模式基础上强化规划的 公共政策属性.主体功能区规划更是直接将国土空 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近年来,国务院先 后批复了多个空间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等国家和市级空间规划,东北地区振 兴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较大区域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等10余个较小区域的规 划. 多种多样的空间规划不断发展,规划之间需要 更好的协调与衔接,客观上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 发展以及模式的形成离不开规范有序的空间规划体 系.总结发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模式.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基于空间规划体系的中 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土地

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四大 典型" 纵观各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其城市规划,国土 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各有不同.国际发达国家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高平蔡玉梅 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日本模式:与国土规划并行 二战后,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从国土规划中分 离出来,称为国土利用规划.1974年的《国土利用 规划法》明确规定必须制定国家及各级国土利用规划.国土利用规划是根据国土利用方向所制定的一种起行政指导作用的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 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国土利 用计划分为全国级,都道府县级和市町村级.国家 编制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编制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在城市地区,农业地区,森林地区, 自然公园地区及自然保护区内,以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明确各地域土地利用方向,原则和限制措施为 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国土利用规划的城市区域大体相同,城市规划法只适用于城市规划区.? 英国模式:隶属城乡规划 英国是最早开展城乡规划立法的国家,没有 单独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相对应的内容属于城乡规划的一部分.1942年以前,其城 乡规划事务一直由卫生部负责.2006年成立了社区和地方政府部,接替原副首相办公室职责,内政部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三种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三种本文介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出让方式是指国有土地的代表通过什么形式或程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使用者。按照《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三种,即拍卖、招标和协议。一块具体的土地,到底采取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出让使用权,要根据出让土地的具体情况和土地的用途确定。《房地产管理法》第12条第2款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 (一)协议。 协议出让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有意受让方直接向国有土地的所有者代表机关提出有偿使用土地 的愿望,由国有土地的代表与有意受让人进行协商,以便就有关出让事宜达成一致的出让方式。以协议方式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议定合同条款时,特别是确定土地使用费方面,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这种协议方式一般用于以公益事业或福利事业为目的的用地的出让。 关于协议出让的程序,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根据各地的有关规定和实践,协议出让的程序大致是: (1)申请。即有意受让方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向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机关提出用地申请,并提交相应的用地意向书。 (2)协商。即由土地所有者代表与有意受让方就有关事宜进行反复的谈判,逐步达成一致意见。 (3)签约。即用合同把双方协商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确定下来。(4)领取土地使用证,办理土地使用登记。 (二)招标。

招标是指代表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管理部门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要约邀请,招引他人投标,然后根据一定的要求从投标者中择优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的出让方式。以招标方式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受让人。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开发性或有较高技术性要求的建设性用地。 参照我国有关招标的规定以及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实践,招标出让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招标。即由招标人发出招标通告,由有意受让人提出招标申请,然后由招标人根据确定的投标人资格范围,对有意受让人进行资格审查,最后向被批准的申请人发送招标文件。 (2)投标。即有意受让人申请投标,经招标人资格审查批准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交纳投标保证金,然后将密封的投标书投入指定的信箱。 (3)开标,评标和决标。即招标人会同有关部门并聘请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由评标委员会对有效标书进行评审,决定中标者。 (4)签约。即中标者在接到中标证明书后,在规定的日期内持中标证明书与招标人签订出让合同,并支付规定数额的定金。 (5)领取土地使用证。即中标者缴付合同规定的全部出让金后,向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办理土地使用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 (三)拍卖。 拍卖也叫“拍让”,是指土地所有者代表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组织符合条件的土地使用权有意受让人到场,就某一土地的使用权公开叫价竞买,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的一种出让方式。以拍卖方式订立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国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使用费,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已经开发成熟的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 根据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做法,拍卖的一般程序为: (1)由土地所有者代表发出土地使用权拍卖公告。 (2)应买人凭保证金收据领取编有号码的报价牌进入拍卖场所。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46类。具体分类 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4年标准)

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与方法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2.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生态、社会。 3.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对土地在产业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以及各类土地的结构与布局问题,而不涉及土地利用的具体方式、方法,它仅仅是实施土地利用的相关措施。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运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与特点:1)总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宏观指导性5)政策性6)综合性7)动态性 8.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为便于对土地利用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全国、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明确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二)确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三)确定规划区域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交通、矿工企业、水利工程、旅游、特殊用地等的规模和布局。(四)提出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规划。(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六)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七)因地制宜的开展专项规划工作。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1)现有资料分析与实地勘测相结合,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单位土地规划相结合,3)土地的数量分配与空间配置相结合,4)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普遍采用的模式有总体蓝图模式、指控控制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控制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图件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二)文字报告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3)专题研究报告4)总结报告。(三)附表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2)耕地规划平衡表。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表。4)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5)土地利用分区面积统计表。6)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7)乡(镇)规划前后各类用地面积表。 1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域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明确本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及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规划依据。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述。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1)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2)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3)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4)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5)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6)不同级别地域对比法。7)多维灰色评估模型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16.1)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农业用地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5)粮食作物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占耕地面积×100% 6)建设用地占地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100% 7)载畜量=放养各种畜生总头数/放牧草原面积 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 8)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9)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1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2、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3、土地生产力潜力的概念 土地生产力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一定区域内的土地针对某种用途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 4、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影响因素:(1)人类难控制因素(2)人类可控制因素 5、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一定区域、一定规划期内各业用地规模和动态变化所进行的预测。 6、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是从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条件入手,分析研究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寻求解决规划地区人地矛盾的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7、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8、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主要指标法描述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是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是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1)规划区域的

第二章 土壤质地

第二章土壤质地 第一节矿物质土粒a 第二节土壤质地 关键词 土壤粒级soil separates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mechanical composition 教学重点 掌握粒级、土壤质地的概念 了解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地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 了解各国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 掌握各种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及利用改良。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土粒 一、土壤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二、矿物土粒的特性 三、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 一、土壤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土壤粒级根据矿物颗粒直径大小,将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加以归类、分级。同组土粒在成分上,性质上基本一致,组间则有明显的变化。 土粒分级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砂粒、粉粒、粘粒 二、矿物土粒的特性 (一)矿物成分不同 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土粒愈大石英含量愈多,长石次之。随土粒由粗变细,石英的数量大大减少,长石的含量也有所降低,而云母、角闪石和其它矿物的含量则相应增加。 (二)化学成分不同 各级土粒的化学组成(%) (三)各种粒级的水分物理性质 不同粒级土粒的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颗粒粒级与理化性状的关系图式 (据Pierzynski,2000) 综上所述,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它们组成上和性质上有很大差异,对于土壤性状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由于颗粒大小的变化上是连续的,所以在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上,就把这些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归纳为石砾(gravel)、砂粒(sand)、粉粒(silt)、粘粒(clay )四组。 小结 土粒分级的概念 各国土粒的分级标准(4种) 矿物土粒的特性(3个特性) 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 第二节土壤质地 一、质地概念及分类 二、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 三、土壤质地的层次性 四、不良质地的改良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分类 (一)土壤质地概念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的不同级别颗粒的含量分布。 国际制分类的标准是:(1)以粘粒含量15%作为砂土类和壤土类同粘壤土类的划分界限;以粘粒含量25%为粘壤土类同粘土类的划分界限。(2)以粉砂粒含量达45%以上作为“粉砂质”土壤的定名标准。(3)以砂粒含量达85%以上为划分砂土类的界限;砂粒含量在55%~85%时,作为“砂质”土壤定名标准。 2、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

第二章土地的分类题库1-2-10

第二章土地的分类题 库1-2-10

问题: [判断题]未利用土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两类。其中,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其他土地指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地,如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等地类。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多选]建设用地的基本特点包括() A.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B.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 C.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D.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E.无限性与再生性 建设用地的基本特点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 (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后,就具有利用的高度集约性和资金的高密性,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在建设用地的选择中,区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区位具有相对性,一是对一种类型的用地来说是优越的区位,对另外一种用地来说则不一定。二是区位的优劣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5)无限性与再生性:建设用地的再生性是指建设用地能够从现有的建设用地即存量建设用地中经过再开发重新获得。 (6)空间性与实体性:建设用地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建设用地的空间立体利用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节约用地,都是很有成效的。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指建设用地具有固定的形状,是一个工程实体,一旦形成就能直接为人类建设活动服务。

问题: [多选]农用地的主要特征有() A.生态利用性 B.利用逆转性 C.利用的相对粗放性 D.利用的永续性。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1.生态利用性 2.利用逆转性 3.利用的相对粗放性 4.利用的永续性。 出处:天津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e8260482.html,;

土地供地方式

供地方式 一、协议出让方式(特殊):就是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以协议方式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者支付相应的出让金,国家把一定期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让渡给土地使用者。 1、范围:21号令第3条采取排除法确定了协议出让的适用范围,即:只适用于除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必须招标拍卖挂牌的情况,实践中主要是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政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政策而需要给予优惠、扶持的项目等。但同一地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协议出让随时可以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转换”(出让范围小) 2、出让金:协商形成并编制并公布出让计划。 3、最低价:21号令第5条规定:协议出让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费用之和,有基准地价的,不得低于基准地价的70%。 4、程序:主要包括7个环节:编制并公布出让计划、接受意向用地者申请、确定出让方式、编制出让方案、确定出让底价、协议出让价格并签定出让合同、公布出让结果。 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一般) 1、范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第4条明确了招标拍卖挂牌的范围,规定:商业、旅游、 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前款规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

意向用地者的,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出让范围大) 2、出让金:竞价方式形成并编制并公布出让计划。 3、最低价: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综合确定。 三、国有土地租赁方式:从理论上讲同样适用协议方式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 1、拆迁、 2、报批、 3、征收、 4、出让()、 5、租赁、 6、流转 流转: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 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土地流转具有以下五大模式: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宅基住房、股份合作。 、国有建设用地 一级流转:出让(招标、拍卖、挂牌)、使用权租赁、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 二级流转:转让(出租、交换、赠与、继承)、出租、抵押等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借用、互换、转让、入股等。 转包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转包人对土地经营权 的产权不变。受转包人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权,获取承包土地的收益,并向转包人支

2 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篇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 ①②③④⑤ 6 土地租金 剩余原则:相同的投入与技术;总收入-非土地成本=租金 6.1 制造业企业 【R=(总收入-非土地成本-单位运输成本*产出*x)/s】经济利润=0 6.2 CBD 1 无要素替代 【R=(总收入-资本成本(固定)-其他成本-移动成本)/s】 凸:移动成本以递增速度增加 2 要素替代(小地块建高楼) 【高层建筑资本成本更高:需要额外的加固措施,支撑建筑体以及电梯运输设备】 土地价格上涨,用资金替代土地 凹:要素替代,越靠近市中心,要素替代更厉害 土地价格以递增速度上涨,激励更多要素替代 3 交流机会度量①专业人才数量②为CBD提供服务的产业工人数量 6.3 住宅 1 住宅价格 ①通勤货币性,忽略时间成本②一个成员③非通勤活动不计④公共服务与税率相同⑤环境均质 2 住宅价格曲线: ①无消费者替代 【R=(总收入-单位通勤成本*x)/s 区位均衡,无差异的效用】 ②消费者替代 【凸:靠近市中心,租金升高,住宅面积消费减少】 ③生产者替代 【凸:资源节约利用,更凸】 6.4 放松假设 1 通勤机会成本,住宅价格与竞价曲线更陡峭 2 双职工家庭:情况更复杂(3) 3 学区房,低税率社区住宅更贵 4 环境更好,更贵 小结: 1 但以土地税,取消对土地改良物的征税 习题: 1 CBD信息速度提高两倍:租金上升,且更加平缓,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上升 2 犯罪使得城市分散化 7 土地利用模式 单中心城市的发展与消亡;美国与欧洲的对比,城市蔓延 7.1 次中心(地方化经济)与边缘城市:写字楼与零售商重新汇聚

7.2 单中心城市发展 ①通勤的交通工具的发展,降低了通勤成本,拓展了城市半径 ②建筑物建造技术:电梯-改变了写字楼不同楼层的租金;混泥土;钉子 ③基本的货物运输技术(中心就是港口) 7.3 单中心城市消亡 ①制造业分散:卡车与公路,货物运输成本降低 ②其他因素:单层厂房,汽车,飞机场 ③写字楼分散:通信技术发展 ④人口分散:收入、住宅、汽车、郊区学校更好、犯罪率更低、单层办公住宅的偏好,就业机会的郊区化 7.4 城市蔓延(城市密度降低,土地使用增长快于人口增长) 1 原因 ①收入越高,对土地消费需求更高; ②出行成本低,激励人们购买郊区更便宜的房屋 2 美国政策: ①拥挤的外部性②抵押补贴金:刺激住房消费③边缘区基础设施定价低④分区之:排除低收入人群 3 欧洲的政策(高密度): ①交通成本高②汽油税高③电费贵,小商店的发展好④大量的农业补贴⑤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多 4 结果 ①污染改善(技术)②农地减少③公交密度不足 反蔓延策略:增长边界、开发税收 7.5 摩天大楼(竞争降低建筑利润) 小结: 1 运输促进了单中心发展,也推动了消亡(人→物) 2 单中心繁荣①通勤方式②建筑模式创新:电梯 3 分散:制造业:卡车、公路;单层厂房;商业:信息技术;人口:收入、住房、教育等 习题: 1 住宅需求的收入弹性>通勤成本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家庭在市中心;=贫富住在一起 【高收入人MC更高:收入高,通勤的时间机会成本高】 2 巴黎的文化休闲场所增强了市中心的吸引力 3 【人的通勤成本下降,扩大了住宅区范围,扩大了劳动供给,工资下降 有轨电车:住宅竞价租金曲线向下:收入工资下降 商业竞价租金向上:成本降低 比最开始,两个租金都要高一些】 4 洪水淹没CBD土地 【CBD土地的丧失降低了劳动力需求,、降低了工资。 工资的下降增加了企业的招租,降低了居民收入 CBD向旧住宅区扩张,农业向旧住宅区扩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