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学院:

姓名:

学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二O一二年五月

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

手扶插秧机插植部分设计

课题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XX 院(系)工学院专

博士

指导教师XX 职称讲师学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本设计以洋马步行式插秧机为原型,设计插秧机的插植部分,对插秧机的插植臂和送秧箱的整体设计,传动齿轮和轴进行设计计算。

图纸不少于1.5个A0,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技术参数:

发动机输出/转数KW(PS)min-1 2.6KW (3.5PS)/3000 [最大 3.2KW (4.3PS)]

作业速度:道路速度:0.38~0.76 m/s

栽插速度:0.72~1.54 m/s

后退速度:0.18~0.36 m/s

株距档位:220mm 、150mm 、120mm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工作时长(9周):

插植系统设计1周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以及确定插植臂主轴尺寸2周

机械制图3周编写设计说明书2周

改进设计1周检查错误1周

接受任务日期20011 年11月9日要求完成日期2012 年 5 月9 日学生签名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院长(主任)签名年月日

摘要

随着农业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水稻插秧机在农业机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性能插秧机是与当今世界插秧机设计,制造技术接轨的高新技术。本设计是基于洋马AP4步行式插秧机为原型,设计插秧机的插植部分。为保证水稻栽植的顺利进行,栽植运动的插植部分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对插植结构进行结构分析设计和计算,得到合理的机构参数,为插秧机的精确插植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插秧机,插植部,设计,机构

The hand transplanter planting desig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e planting scale, mechanization, rice transplanting machine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igh performance rice transplanter is with the current world rice transplanter desig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The design is based on AP4race walking type rice transplanter for prototype, design of rice transplanter transplanting par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rice planting, planting movement of the planting system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plant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computation, obtains the reasonable parameters for rice transplanter, the precise planting design basis

Keywords:rice transplanter, transplanting, design, mechanism

目录

1绪论 ........................................................................................................................................................ - 2 -

1.1插秧机发展历史....................................................................................................................... - 2 -

1.2发展趋势..................................................................................................................................... - 2 -

2 插秧机总体介绍 ................................................................................................................................ -

3 -

2.1 插秧机总体结构和设计原理 .................................................................................. - 3 -

2.2手扶插秧机的各类参数 ........................................................................................... - 4 -

2.3插秧机动力传送路线............................................................................................................. - 7 -

3 插植臂结构设计与运动原理................................................................................................................. - 8 -

3.1 分插运动轨迹和结构参数.................................................................................................... - 8 -

3.2插植臂结构................................................................................................................................ - 9 -

4 插植部送秧结构 .............................................................................................................................. - 11 -

5 校核计算 ............................................................................................................................................ - 12 -

5.1主轴的设计计算..................................................................................................................... - 12 -

5.2 锥齿轮的校核 ........................................................................................................................ - 15 - 参考文献 ................................................................................................................................................ - 19 - 致谢 ......................................................................................................................................................... - 20 -

1绪论

1.1插秧机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纪50年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15~20亩。

日本于1898年,发表第一个水稻插秧机专利;意大利于1915年开始研究拔秧苗的水稻插秧机,至50年代已有拖拉机配套的商品出售,但都由于结构复杂、造价高,作业时需用辅助劳力多而未能推广。日本于60年代研制带土小苗的栽植技术和相应的水稻插秧机。1966年后,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研制成功,促进了插秧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1.2发展趋势

插秧机的研究应该根据各国土质和人口等地区因素,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插秧机,此外,插秧机也要向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对秧苗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操作性能方向发展。为了克服漏插、漂秧和钩伤秧等缺陷,今后将通过对送秧、分秧、插秧等工作机构的改进与创新,继续提高插秧质量和对各种秧苗的适应性,同时要研制适用于每穴一株杂交水稻秧苗的新型插秧机;研究提高工作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如实现自动装秧及故障自动停机等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包括育秧在内的水稻全套种植机械化体系,提高非插秧季节水稻插秧机的综合利用程度。

2 插秧机总体介绍

2.1 插秧机总体结构和设计原理

类型

水稻插秧机按适应秧苗的状态分拔洗苗型、带土苗型和两用型。按动力分为人力插秧机和机动插秧机两类。人力插秧机采用间歇插秧方式,插秧动作在机器停歇状态下进行,插秧动作结束后,手拉机器移动一个株距,再次进行插秧动作。机动插秧机采用连续插秧方式,在机器行进过程中完成分秧、插秧动作。机动插秧机又分手扶自走式、乘坐自走式和拖拉机悬挂式等类型。按分秧和插秧机构的运动特征可分为纵分滚动直插式、纵分摆动直插式和横分摆动直插式。滚动直插和摆动直插是指取秧器定位杆件分别由作圆周运动和作往复运动的机构驱动,并在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完成分秧、插秧动作,取秧器在插秧段的运动轨迹接近与地面垂直,使形成的插孔较小,秧苗直立性和稳定性好。滚动直插只用于机动插秧机。

原理和构造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秧箱

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机构

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

送秧机构

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②横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都采用移动秧箱法,因而又称移箱机构。按其移动方式又分为间歇移箱和连续移箱:间歇移箱机构用于拔取苗和带土苗,其特点是在秧爪分取秧苗时停止移箱,以利于秧爪梳理分秧。连续式移箱机构是在作业中使秧箱作横向连续等速运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自动换向,因而在分秧阶段,秧爪和秧箱相对移动,适用于带土苗。

机架

是插秧机各部件和机构安装的基础,要求刚性好、重量轻。按机架与船板连接方式可分为整体式和铰接式两种:整体式是用插深调节器调整插深后,把机架和船板锁定;铰接式是机架和船板仅靠插锁连接,在作业过程中插秧深度随泥脚深浅而变化。

行走装置和承载浮体

人力插秧机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人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并有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类型,其承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支承机器的部分重量。中国的乘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前面一个驱动轮、后面为整体式船板的独轮驱动方式,陆地运输时加装2个尾轮,具有结构简单、行驶阻力小、操纵轻便、行驶直线性和转弯靠行性能好等特点。日本则采用前面两个导向轮、后面两个驱动轮加3~4块浮板的驱动方式,或前、后4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日本的手扶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两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动力驱动部分及其他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动力驱动部分包括发动机、变速传动装置,以及转向、换档、离合等操纵机构。此外还有各种调节装置、监测讯号装置、牵引架、插秧手座位、秧篮及遮阳装置等辅助部分。

2.2手扶插秧机的各类参数

洋马AP4步行式插秧机是双轮驱动步行式插秧机,人在机后步行操作,其主要操作系统都在机器后部,用刚丝与各控制部分相连,便于操作,控制机器。苗箱与插植臂也在机器后部,便于机手查看并添加秧苗。为了提高机器的机动性能,减轻重量,洋马步行式AP4插秧机大大采用了工程塑料(浮板、秧箱、罩盖等)和铝合金铸件(主变速箱、插枝传动箱、导轨等)。插秧机的发动机在前部,使机器前后平衡。

洋马步行式AP4插秧机是一种适合于我国水稻产区广大经济条件使用的步行式水稻插秧机,洋马步行式AP4插秧机设计结构简单、轻巧,操作灵便,使用安全可靠,它主要由发动机、传动系统、机架及行走系统、液压仿行及插深控制系统等组成。见图(1-1)

图(2-1)

洋马AP4步行式插秧机各类参数

型号名称2ZQS-4(AP4型)

机器尺寸

总长(mm)2190

总宽(mm)1500

总高(mm)1034机身重量(kg)145

发动机

型号名称MZ175

种类空气冷却OHV四冲程单缸汽油发动机排气量(cc)171

输出/转速 kW(PS)min-1 2.6Kw(3.5PS)/3000[最大3.2kW(4.3PS)]使用燃料汽车用无铅汽油燃料油箱容量(L)4

启动方式手拉式启动

行走部

机体上下调节液压式调节(手动、自动、连动)车轮(mm)橡胶凸缘车轮外径660

变速档数(档)前进2(插植1)后退1

插植部插植方式曲柄摇杆式

插植行数(行)4

插植行距(cm)30

插植株距(cm)22、15、12

插植株数(株/3.3m2)50.65.75.90(简易手柄调节)插植深度(mm)15-40(6段调节)

苗数调节量横向进给(mm)11(26回),14(20回)纵向抓取(mm)8-17(10段手柄调节)

秧苗条件

秧苗的种类幼苗、中苗

叶龄·苗高(叶)·(cm)(2.0-4.5)·8-25预备用秧苗搭载数(箱)3

作业速度(m/s)载插:0.38-0.76(0.34-0.68)道路上:0.72-1.54

后退:0.18-0.36(0.16-0.32)

作业效率(亩/小时)—2.09(最大)

表2-1

2.3 插秧机动力传送路线

1-2

图2-2

3 插植臂结构设计与运动原理

3.1 分插运动轨迹和结构参数

(1)分插结构:用以完成分秧和插秧的工作部件称为秧爪,而控制秧爪运动轨迹的机构称为分插结构。插秧机工作时秧爪尖相对于插秧机机架的轨迹称为秧爪静轨迹(即机器不前进时的轨迹)或者称为相对运动轨迹,而秧爪相对于地面的轨迹称为秧爪动轨迹(即秧爪正常前进时的轨迹)或者称为绝对运动轨迹。秧爪运动轨迹可以分为分秧、运秧、插秧、出土、回程段5个阶段。如图2-1所示(图中主要参数见表2-1),秧爪进入秧箱取秧走过的轨迹D1D2称分秧段,分秧之后到插秧之前的轨迹D2D3称运秧段,插秧时秧爪尖的动轨迹D3`D4`称插秧段,插秧之后秧爪尖到离开地面的运动轨迹D4`D5`称为出土段,出土之后回到取秧之前的静轨迹D5D1称为回程段。

图3-1 插秧机插秧轨迹

名称代号参数名称代号参数

B L30 mm

曲柄(OA)R235mm B点调节长

槽长度

R B16°

连杆(AC)R490mm 调节长槽与

X轴夹角

摇杆(BC)R5 90mm 秧门角点M

坐标值X M

Y M

-202 mm

30 mm

秧爪尖与A 点距离(AD)L 190 mm 秧门与X轴

夹角

R M138°

AD与连杆夹角R 163.17°秧爪与连杆

夹角

R D50°

最大取秧量B点坐标值X0

Y0

72 mm

80 mm

推秧时曲柄

与连杆夹角

R T50.87°

曲柄中心安装高度H0

120 mm

3寸穴距机

器前进速度

V0-0.36m/s 表2-1

3.2插植臂结构

插秧机共设有四个插植臂,插植臂间隔距离相等,呈左右对称状态。插植臂主要由曲轴臂、插植臂壳体、推杆、秧爪、弹簧、插植臂上盖、凸轮等组成(如图3-2所示)。作用是从苗箱上切取一定面积的秧块并栽插到田里。

如图所示,由曲柄臂、从动臂、插植臂壳体和机架组成四连杆机构,相互铰接处都安装有轴承,保证转动灵活,工作平稳,运动轨迹准确。曲轴臂固定在插植臂轴上,当动力通过插植臂轴传入时,曲轴臂做圆周运动,从动臂做往复运动,而插植臂壳体(即连杆)做平面内的复杂运动,与插植臂壳体固定为一个构件的秧爪按预订的轨迹(连杆曲线)进入秧门取秧后插入地面,当秧爪插入地面的时由凸轮和推杆手柄脱离接触,在弹簧的压力下推杆使秧苗脱离秧爪而栽植于农田。分析插植臂结构的工作过程,主要是看分秧段和插秧段。分秧段影响分秧的质与量,分秧时秧爪与秧苗间夹角一般较小,均在30°以内,进入秧门D1点距秧门口的高度称为取秧高度,应大于苗根土厚10mm;在D2点秧爪分秧速度一般在1.0m/s 以上,最佳范围为1.5~2m/s便于利索分秧;拧动调节按钮可以改变从动臂B点连接在链箱后盖长槽中的位置可改变分秧段轨迹而调整取秧量大小,插秧段主要讨论运动轨迹,由于D3D5插孔大小,时有利于提高插秧的稳定性,而推秧的相位与轨迹影响秧苗插秧时的直立性。在插秧段秧爪速度应急剧减小,依靠惯性作用(此时秧爪加速度最大)而提高插秧直立性与稳定性。

图3-2 插植臂结构

4 插植部送秧结构

插植部送秧箱:把秧苗定时输送到秧爪取秧部位的结构称为送秧结构。它由横向送秧结构和纵向送秧结构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由齿轮箱传递过来的动力传递给送秧机构,实现横、纵向送秧。

图4-1

横向送秧结构的作用是使秧爪能在秧箱的工作幅度内依次均匀取秧,使秧箱连同秧苗做整体移动,它主要由插植动力输入轴、输入链轮、导向螺杆,横送轴,纵送轴,端盖等构成(图3-1)。插植臂轴通过链条带动输入链轮转动,链轮通过一对直齿轮将动力传动给导向螺杆,插入导向螺杆内的螺旋槽的导块沿着螺旋槽斜面移动从而带动横送轴左右运动,随之完成了横向送秧运动。

纵向送秧结构:一般纵向送秧结构安装在秧箱底部。主动凸轮安装在导向螺杆上,主动凸轮间歇性地带动从动凸轮,使固定在送秧轴上的抬把随轴转动秧箱下的棘爪而推动棘轮带动送秧星轮转动一定的角度完成纵向整体送秧,送秧完毕,棘爪与抬把依靠扭簧复位。

5 校核计算

5.1主轴的设计计算

轴的结构设计:(图5-1)

图5-1

轴材料选用45钢调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50Mpa ,σs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60Mpa 。轴的设计计算步骤如下:

计算项目 计算内容 计算结果 初算轴径d 3n

P

C d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由表,C=112

=112×3

100

2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72mm 取d=20mm

初步计算轴上各段长度 轴承选6001,宽度B=12mm

计算轴上载荷:

由前计算:

链轮作用轴上载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52N ,T=110N ·m 齿轮作用在轴上载荷:

20

110002D T 2F T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00N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0N ·m

绘制轴的弯扭矩图,对危险截面进行校核

简化轴上载荷如图:

其中, F Q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52N ,T=T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0N ·m , F Tz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00×cos 20?=1033.6N

F TY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sin F T ?=3458×20sin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76.3N 画轴的弯矩图,扭矩图

由弯矩图、扭矩图可知B 点为危险截面。对B 点进行校核计算:

M=M M 2

z 2+z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1.4025.67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8.6N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m

查表得:[]σ1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15Mpa ,[]σ01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2.5Mpa ,

[]σ1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0Mpa

对于不变的转矩,取[][]76.06

.7860b 1b 1-==

=+σσα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076.06.78T M 22

22?+=+'α=114.4N.m

所以: 02.01.04

.114d 1.0M W M 3

3b ?='='=

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4.3Mpa []σb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0Mpa 满足强度要求。

5.2 锥齿轮的校核

(1)选用直齿锥齿轮传动,7级精度。

已知输入功率P

1

=1.4 kw ;

锥齿轮转速n=80r/min ;

齿数比u=i

1

=1

条件:动力机为电动机,工作平稳,传动不逆向。

(2)材料选择

1轴上的小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41~286HB,取硬度为260HB,啮合的中齿轮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229~286HB,硬度取为240HB。

(3)计算

(I)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转矩 T1=257040 n/mm

齿宽系数Ψd=1.0

解除疲劳强度σ

Hlim1

= 710 MPa

σ

Hlim2

= 580 Mpa

初步计算的许用接触应力 [σH1]=0.9σ

Hlim1

=639

[σH2]=0.9σ

Hlim2

=522

取Ad=83

初步计算齿轮直径 d

1≥833

2

11

]

μ

σ

+

?

ψH

d

T

=35.7

取d=40

齿宽b b=Ψ

d

d1=3.63 mm

计算圆周速度

V =πdn

1

/(60×1000)

= 3.14×40×80/(60×1000)

=1.79 m/s

齿数与模数 初取齿数z=11 m=d1/z1=2 载荷系数

根据v=1.79 m/s , 选择齿轮为7级精度, 由机械设计查得动载系数 K V =1.25. 使用系数 K A =1.5

Ft=2T1/d1=6112 N

b

F K t

A =79.6 n/mm <100 n/mm 由表查得:K H α=K F α=1.3 ;

载荷系数K=1.5*1.25*1.2*1.2=2.7 ε=[1.88-3.2(1/z1+1/z2)] =1.68 Z ε=

3

4a

ε-=0.88 弹性系数Z E1=189MPa 节点区域系数Z H =2.5 接触最小安全系数 S Hmin=1.05 由公式计算应力循环次数

N 1 = 60 n 1jL h

= 60×80×1×4000= 1.92×107 N 2 =0.24×108

接触寿命系数 ZN Z N1=1.15 Z N2=1.25 许用接触应力[σH] : [σH1] =777.6MPa [σH2]= 690MPa 验算σH=Z E Z H Z ε

u

bd u KT 11)

1(2+=570 MPa <[σH2]

计算结果表明,接触疲劳强度较为合适,齿轮尺寸无需调整 确定传动主要尺寸 d=m*z=2*11=22

机 电 一 体 化 课 程 设 计 计 算 说 明 书 设计题目:高速插秧机供苗系统的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 (3) 二.改进系统拟定流程图 (3) 三.电机的选择和动力选择 (3) 四.电动机转速的测量和控制 (4) 五.联轴器的选用 (12) 六.变速箱的设计 (12) 七.滚珠丝杠副的选型 (14) 八.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正反转 (17) 九.附录 (17)

一、设计任务 本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主要是通过对vp6洋马插秧机的高速供苗系统的学习,对供苗原理的探索,掌握供苗系统的基本设计知识,而通过小组的讨论思考对原有供苗系统进行可行性的改进,在改进设计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机械设计任务的能力。 二、改进系统拟定流程图 图1改进系统示意图 优点:改进后系统,电机转速,可以平滑调整,中低速运行。通过单片机控制电机转速可使电机运行噪声低。变速箱可以实现四个速比,插苗的行距可以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作业质量。 缺点:滚珠丝杠精度要求较高,成本增加很大,且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正反转使得栽秧台来回运动使插苗间距有点不齐。 三.电机的选择和动力计算

图2直流电机选择参数图 系统要求动力源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运行性能,因此选择直流电动机,采用PWM直流调速系统,适宜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从而实现平滑调速。 采用直流电动机:型号55ZYN51 额定转矩265.3mN.m 转速1800r/min 功率50W 额定电压24V 额定电流3.2A 滚珠丝杆副的动力和横向送秧装置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 四.电动机转速的测量和控制 本设计基于直流电动机在51单片机中的应用,设计出大功率直流电动机转速的测量与控制。单片机控制直流电机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改变直流电机电枢电压的接通时间与通电周期的比值(即占空比)来控制电机速度。PWM中采用定宽调频法是系统工作稳定。 4.1.测量直流电动机转速的传感器采用飞利浦(Philips)公司生产的 KMI15-1传感器,它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①磁敏电阻传感器;②前置放大器 A1;③施密特触发器;④开关控制电路源;⑤恒流源;⑥电压控制器。它是由4 只磁敏电阻构成的一个桥路,需固定在靠近齿轮的地方,当齿轮转动时,由于气隙处的磁力线发生变化,磁路中磁阻也随之改变,在传感器上就产生了电信号。该传感器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他对与之连接的传动物体十分敏感,而对该物体的震动或者抖动量很不敏感,这正是测量转速所需要的。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频率和转动速度呈正比,根据单位时间间隔内的脉冲数,即可求得被测电机的转速。 4.2.电机驱动芯片电机驱动需要较高的电压和电流,一般需要根据电机的 具体参数设计合适的驱动电路。设计中采用电机驱动芯片ULN2003用于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 ULN2003是耐高压、大电流达林顿系列,由七个硅NPN达林顿管组成。该 电路的特点如下:ULN2003的每一对达林顿都串联一个2.7KΩ的基极电阻,在5V的工作电压下他能与TTL和CMOS电路直接相连,可以直接处理原先需要标准逻辑缓冲器来处理的数据。ULN2003工作电压高,工作电流大,灌电流可达500mA,并且能够在关态时承受50V的电压,输出还可以在高负载电流并行运行。ULN2003采用DIP-16或SOP-16塑料封装,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本资料由机械毕业设计论坛提供,全套资料请登陆https://www.doczj.com/doc/e817586508.html,下载!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0.29亿公顷.各级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群体质量栽培模式。高性能插秧机是与当今世界插秧机设计、制造技术接轨的高新技术,他与过去的插秧机有关很大的区别,首先他的性能依据于现代水道群体质量栽培管理理论,促进水稻高产稳定。高兴能插秧机所插的秧苗是通过表准化育秧规范培育而成的,插秧机所用的秧苗规格基本一致,插秧机就是为这样的秧苗而设计的所以查插秧质量比过去高的多,这也符合现代前后工序的衔接的工业化原理,这显然与形态千差万别的手拨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先带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行走底盘和国产机不同,有别于国产机的独轮驱动的插秧机,机动性能和水田通过性好。还有高性能插秧机的分体式浮板及液压放行装置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国产机插秧机没有解决的壅泥、壅水及栽插深度不一致等弊端。它配有调整取秧数量的手柄,可以方便的调整索取秧苗的数量。他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合金钢、PVC等材料先进工艺制造,保证了机器使用的可靠性。但是由于我国土地条件的不同,及其正进行国产化开发,所以在使用中出现了和多的问题,首先是侧理合器手柄组装,调试,使用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还有就是齿轮箱等也出现不少问题。本设计也是最求进经济合理,和稳定性的方案进行的。PF455S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中国型插秧机,但是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对于它的的手柄安装加紧不当问题,其次,再者,支螺栓改进,最后,油门拉线的安装孔改进等问题。本课题所着重研究是侧离器手柄板金件加工,操作设计较为简单,由于本次是改进设计,所设计的模具修改,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本文着重于改进设计的探讨和相关的设计计算。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PF455S插秧机及其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和改善设计》,在东洋插秧机公司实习且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在公司的开发部,我协助同事对策离合器手柄进行了改进设计。对插秧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完成我的毕业设计。我先熟悉产品的工作原理,熟悉各零件的加工工艺,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设计思路和总体的方案。先设计计合尺寸,对材料的校核计算,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对于策离合器手柄进行了探讨和改善设计,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我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我把整个产品每一个部分进行了较为深刻了解,然后分别根据各自的组成原理,初步设计零件以及机构传动特点,然后考虑其装配的

关于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水稻插秧机 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见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 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 取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

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 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因此,又称移箱机构。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 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 秧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 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 方案甲: 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

插秧机结构原理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休(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秧箱 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机构 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菌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同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

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 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 送秧机构 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向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取 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

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 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因此,又称移箱机构。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 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

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 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 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 方案甲: 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

目录 引言 (1) 1正文 (3) 1.1总体方案论证 (3) 1.1.1PF455S插秧机的动力传递 (5) 1.1.1.1驱动和转向驱动路线 (6) 1.1.1.2插植臂驱动和株距调整传动路线 (7) 1.1.1.3苗箱移动及横向送秧量的调节 (8) 1.1.1.4 纵向送秧传动路线 (8) 1.1.2插秧机主要部件的构造 (8) 1.1.2.1 发动机 (8) 1.1.2.2 主变速箱 (11) 1.1.2.3插植臂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2) 1.1.2.4插植链轮箱基本构造 (12) 1.2计算部分 (18) 1.2.1几何尺寸的确认计算 (18) 1.2..2材料硬度的校核计算 (19) 1.2.3螺栓校核计算 (21) 1.3 设计部分 (23) 1.3.1对于调速手柄附和板的改进设计 (23) 1.3.2 对于附着板的改进设计 (24) 2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附件清单 (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当前中国从韩国引进的PF455S动力插秧机的主要原理,特征和性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与中国土地种植环境的差异而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并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解决方案上主要介绍了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与改进设计。针对此问题列出了不同的方案,最总经过方案比较,考虑高效、稳定和经济的方案,使插秧机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PF455S插秧机侧离合器手柄改进设计

Abstract Cardinal principle about present PF455S power Rice transplanter introduced from Korea S. of China of main introduction of this text, Characteristic and performance, and appear in the course of using plant problem that difference appear of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land, And this question, have been studied, has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Because space limited, this text main introduction incline clutch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of handle design at solution. List different scheme to question this , compare scheme always most, Consider that high-efficient, stability and economic scheme, mak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eding machine get further perfection. Keywords:PF455S Rice Transplanter Incline the clutch handleImprove and design

机械插秧操作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机械插秧操作标准整地准备 大田质量要求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水层适中。综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整地后保持水层2~3天,进行适度沉实和病虫草害的防治,即可薄水机插。 适时刮田灌水 应在机插前2天至3天将田刮平,然后将水放干,以降低营养土的含水量。待机插头一天或当天再放1厘米至2厘米的水层,这样既有利于插秧机行走,又可防止秧苗倒伏严重,提高插秧质量和效率。所以,表层土的含水量以泥脚深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为宜。 秧块准备 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40%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够稍微按进去的程度为宜)。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 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清除田头放秧位置的石头、砖块等,防止粘在秧块上,打坏秧针),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双膜育秧应按插秧机作业要求切块起秧,将整块秧板切成适合机插的秧块,宽为~28厘米、长为58厘米左右。 插秧作业

插秧前的准备 (1)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 (2)装秧苗前必须将空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防止漏秧。秧块要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使秧块下滑顺畅。 (3)按照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4)根据大田泥脚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并根据土壤软硬度,通过调节仿形机构灵敏度来控制插深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 (5)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 插秧作业质量 机械化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 (1)机械插秧的总体要求:一行走要直,接行宽窄一致。二田边要留出一行插幅,便于出入稻田,插后整齐,不用补插边行。三秧片接口要整齐,减少漏插。四若是秧片水分少,要在秧箱中加水保持下滑顺利,防止漏插。五漏插行段,要注意抛足补苗秧片,随漏随补;减少漏插、漂秧和勾伤秧,一般允许漏插率为百分之五。 (2)作业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旱地插秧机设计 作者:xxx 专业班级:机械x班指导教师:xx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且人口众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已经刻不容缓。在水稻、棉花等常规农作物栽培机械化的进程上,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一些非常规农作物,特别是珍贵中药材来说,机械化的进程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主要针对药材种植,同时适用于其它种类农作物的全自动化旱地插秧机。 论文围绕旱地插秧机的设计,针对中药材种植要求,以全自动化为目标,将旱地插秧就分解成自动分苗系统、输苗系统、移栽系统、镇压浇水系统、动力系统五大模块,并逐步完成结构设计、三维建模、组装成形以及运动仿真。最终,以实现拖拉机拖拽前进,盘钵苗自动分苗上秧,秧苗零速差入土,秧苗种植深度、行距、株距可调,苗距稳定不受车速影响、覆土与间歇性浇水等功能。 论文设计了二十余种机构,包括自动分苗系统中的夹苗装置、盘钵进给机构、长行程往复运动机构、提苗机构、输苗系统中的间歇输苗机构、间歇出苗机构、移栽系统中的“零”速移栽机构、鸭嘴自动开口机构、动力系统中的变速机构、镇压机构、间歇浇水机构,镇压轮调节机构等,并对主要机构中的关键零件进行了强度校核。仿真实验表明,该装置可有效的满足在旱地种植药材的工艺要求。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秧苗移栽分苗装置运动仿真

The design of dry land transplanter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has a large populatio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been Brook no dela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It’s done well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design of dry land transplanter that only used for some conventional crops cultivation like rice and cotton. But for some unconventional crops, especially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echanization transplanting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his project aims to design a unprecedented dry land transplanter that be used to transplant some cheris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basis of the project is the technology of Chinese herb. In order to mee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dry land transplanter is decomposed into automatic separate system, transmission system, power system, seedling transplanting system. The subject also has these jobs need to be done that includes the mechanism design, 3d modeling and motion simulation. Finally, the dry land transplanter was done successfully and that has these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transplant machine is towed by tractors, the seedlings are separated by machine automatically, the instantaneous rate is zero, the seedling planting depth, row spacing is adjustable, watering after transplan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It’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improve the hard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agricultural machinery automation seedling transplanting seedling separate system motion simulation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可调行距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设计 姓名xx学号xxx 院系 xxx专业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职称 xxxx 中国·合肥 二o一五年五月

目录 1.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外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课题的内容 (3) 2. 总体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移箱总体结构和基本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移箱机构关键零部件 (4) 3. 主要零部件设计及校核 (6) 3.1 移箱机构设计要求 (6) 3.2 螺旋轴最小直径的设计 (6) 3.3 螺旋槽的设计 (7) 3.4 转向槽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螺旋轴的校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17)

日本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向 作者:罗汉亚, 袁钊和 作者单位: 刊名: 农机科技推广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MACHIN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年,卷(期):2005(9) 被引用次数:2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必文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探讨[期刊论文]-广西农业机械化2008(2) 2.郑丁科.李志伟.区颖刚电磁振动组合式毯状秧苗播种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期刊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 3.佟立杰.赵丽娟.全红英.谢翠竹水稻育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期刊论文]-垦殖与稻作2006(4) 4.黄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0(22) 5.栾峰.丰乃玉水稻插秧机及配套技术探讨[期刊论文]-垦殖与稻作2006(z1) 6.林兴军.林贤青.Takeshi Horie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稻米2006(3) 7.王承龙也谈水稻插秧机的推广[期刊论文]-浙江农村机电2001(2) 8.张秀东现代农机化作业——水稻插秧机使用技术[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 9.日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来鲁考察大型拖拉机市场/临沂兰山:玉米机收成为农机化作业又一新亮点/农机购置补贴给农民带来好处多[期刊论文]-山东农机化2007(12) 10.刘恒新.范伯仁.陈立丹.张园.张汉夫.LIU Heng-xin.FAN Bo-ren.CHEN Li-dan.ZHANG Yuan.ZHANG Han-fu日韩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期刊论文]-北方水稻2007(2) 引证文献(14条) 1.徐一成,朱德峰,赵匀,陈惠哲超级稻精量条播与撒播育秧对秧苗素质及机插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9(01) 2.奚波机插秧水稻农艺特征与营养特点[期刊论文]-农技服务 2015(03) 3.付宝晴,张国华芒市风平镇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推广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4.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期刊论文]-北方水稻 2007(05) 5.龚振恺主要栽培措施对机插水稻生产力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6 6.孙殿霞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 2014(06) 7.黄大山播期、播量和移栽密度对宁粳1号机插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8 8.陈健晓,陈文,邢福能,林尤珍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及在海南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热带农业科学 2014(05) 9.邹茜,刘慰华,丁明亮,陈于敏,寇姝燕云粳26号特征特性及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3(29) 10.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刘艳阳,李杰,郭振华,陈烨,张强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2009(10) 11.朱德峰,张玉屏,林贤青,陈惠哲浅述2008年全球水稻生产、价格和技术[期刊论文]-中国稻米 2009(01) 12.王端飞栽培方式及株行距配置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和群体均衡性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1 13.吴一梅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7

插秧机及结构及特点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插秧机。 一、插秧机结构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二、插秧机特点 可调性 水稻插秧机中所具备的液压装置决定了其在插秧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水稻栽植区域的表层土硬度情况,对插秧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使其平稳性和插秧操作频率一致,保证大田水稻种植的质量。除此之外,针对整地方式不同的地

块,土壤的硬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水稻插秧机的底板接地压力的有效调节,何以保证秧苗的插秧质量。 量化调节苗插深度 在实际插秧操作之前,需要依据当地的种植环境以及水稻品种生长特性,对水稻插秧的密度进行有效确定,进而保证插秧机械的有效调节。通常来讲,插秧机的行距多为30厘米,而株距则是按照大田种植的需求进行调节,确保种植密度能够满足水稻产量需求。 性能优越 水稻插秧机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稻插秧机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水稻插秧机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还能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机械插秧技术的工作效率要明显高于人工插秧。为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将农业机械作为第一生产力。 更多插秧机的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变宝网资讯中心。 本文摘自变宝网-废金属_废塑料_废纸_废品回收_再生资源B2B交易平台网站; 变宝网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e817586508.html,/?cjq 买卖废品废料,再生料就上变宝网,什么废料都有!

水稻插秧机 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取 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

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 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因此,又称移箱机构。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 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

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 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 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 方案甲: 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

插秧机栽插要求 在水稻机插秧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机、人、苗和田四个因素。水稻机插秧具有浅载,宽行,定苗,定穴的特点,机插水稻在生长中具有通风,透光,低节位分蘖,符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术。 插秧机操作要领 一、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一)各部分名称: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见图5-7。 图5-7 常发插秧机各部分名称 (二)操作手柄的说明 1.油门手柄 将油门手柄(图5-8)往里旋转,发动机转数变高,相反则变低。 图5-8 油门手柄 图5-9 变速杆 2.变速杆 变速杆(图5-9)位于前方挡位板上,设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四个位置。杆位置从右到左按行驶、插秧、中立、倒退顺序排列。 注意:当操作变速杆时,须在发动机低速并在主离合器“断开”状态下进行。当倒退时,须注意机身后部。并通过油压操作手柄将机体提升,此时注意不让手把上翘。 3.油压操作手柄 是通过油压操作机体上升、固定、下降的操作手柄。手柄拨到“上升”位置时,机体则上升,“固定”位置时机体在任意位置上固定,“下降”位置时,机体则下降。 4.节气门手柄 设置在操作面板的黑手柄在起动发动机时用,在热机状态下,将黑手柄推到最大位置;在冷机状态下,将节气门手柄拉到最大位置,发动机起动后,将节气门手柄

慢慢地推到底。 5.主离合器手柄 是连接或断开从发动机到各部分动力的操作杆。拨到上部时,连接从发动机到各部分的动力,相反则断开动力。液压泵动力直接连发动机,与主离合器无关。 注意:连接主离合器时,将发动机变低速。“断开”位置时,机体自动不上升,在此状态下补给秧苗。 6.发动机开关 发动机起动时将开关(图5-10)拨到“ON”位置,停止时拨到“OFF”位置,照明时拨到“LAMP” 位置。 图5-10 发动机开关 7.插秧离合器手柄 是操纵插植臂的转动和停止的操作手柄。将此操作手柄拨到“连接”位置时,插秧开始;拨到“断开”位置时,插秧停止。 8.株距调节手柄 是调节株距(每3.3m 2的株数)的操作杆(图5-11),通过推或拉可以调节选择3挡株距。 注意:株距调节手柄的操作是在插植臂低速运行下进行。 图5-11 株距调节手柄 图5-12 反冲式起动手柄 9.反冲式起动手柄 反冲式起动手柄(图5-12)设置在手把附近,容易操作。 10.转向离合器手柄 转向离合器手柄(图5-13)用于分别切断左右侧驱动轴动力来改变转向。 图5-13 转向离合器手柄 11.插秧深度调节手柄 插秧深度调节手柄(图5-14)的调节范围为4挡。往上拨动为浅,相反则深。浮板支架上还有6个插孔可以调解插深。

水稻插秧机的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农业机械在机械工业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农耕的生产自动化,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将会出现并使用,本课题来源于当今社会机械工业水稻插秧设备的创新和更新换代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出水稻插秧机,从而来满足当今社会水稻插秧设备不足的缺陷。 国内水稻插秧机设备的研发及制造要与全球号召的高效经济、插秧质量好,效率高等主题保持一致。近期对机械行业中水稻插秧机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传统的水稻在没有水稻插秧机而需要人工插秧的情况下,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所以设计一个专用的水稻插秧机势在必行。 文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提出了水稻插秧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所必须的理论计算和相关强度校验,构建了水稻插秧机总的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了该水稻插秧机的优点是高效,经济,并且插秧质量高,运行平稳的结论。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质量;设计;经济;结论

The design of Ophiopogon japonicus seede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mutual infiltration,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various industry, extensive use of new structure,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the sleeve pressing machine is large, efficient, reliable, energy saving, Recently, the use of machinery industry, bearing and shaft sleeve shaft were investigated, found that the shaft, bearings and bushings in the machinery industry is one of the key parts. Come very naturally in the assembly of the installation is also very simple. In the installation if the use of artificial pressure with not only the labor intensity is too large and the size of each other is not easy to ensure the shaft, bearing and shaft sleeve, so the design of a special press be imperative. Graduation project this time is a tube axial compressive loading mach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o design sleeve pressing machine structure, working principle and main parts of the strength check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sleeve, pressing machine is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high safety, stable operation. The overall plan .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wo axle sleeve on the plane, the motor reducer to provide power through belt drives the screw rod to rotate, and drives the head movement, a nut, a rotary motion of the linear motion of press. Block type safety clutch overload protection with tee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pipe after drilling through the drilling template. Key words:Machine manufacture;Crankshaft;Processing craft;Fixture;

2ZS-4型手扶式插秧机主要部件 第一节 发动机 常发牌2ZS-4型手扶式插秧机采用CFQ168F 斜置、风冷、四冲程汽油机,其主要部件由发动机气缸体、反冲式起动盘、空气滤清器、化油器、消声器等组成(图2-1)。 图2-1 CFQ168F 汽油机 1-空气滤清器 2-燃油开关 3-化油器 4-反冲式起动盘 5-消声器 6-发动机气缸体 CFQ168F 汽油机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冲程组成。进气冲程:活塞下行,燃料(汽油及空气的混合气)从进气门进入;压缩冲程:活塞上行,将燃料压缩到燃烧室,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都大大提高;作功冲程:当压缩冲程终了时,火花塞点火,混合气燃烧膨胀,膨胀的气体推动活塞下行,由连杆带动曲轴旋转,输出功率;排气冲程:作功冲程结束后,活塞自下向上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四个冲程中只有作功冲程输出功率,其它三个冲程均消耗功率。 第二节 齿轮箱 齿轮箱(图2-2)主要由左右箱体、输入轴组合、插植驱动轴组合、侧离合器轴组合、右半轴组合、变速拨叉轴焊合、穴距变速焊合、转向拨叉组合及安全离合器组合等部件构成。通过它可将发动机的动力及运动按不同的参数传递给行走机构和送秧插植机构。 1 2 3 4 5 6

图2-2 齿轮箱总成 齿轮箱内的输入轴组合、插植驱动轴组合、侧离合器轴组合、右半轴组合等如(图2-3)所示。 图2-3 齿轮轴分布图 1-变速拨叉轴焊合 2-穴距变速焊合 3-输入轴组合 4-插植驱动轴组合 5-侧离合器轴组合 6-右半轴组合 一、输入轴组合 轴上主要分布有变速齿轮Z=13-22和齿轮Z=18、Z=20、Z=21(图2-4)。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侧离合器轴和驱动轮轴。 图2-4 输入轴组合 1-轴承6201 2-变速齿轮Z=13-22 3-齿轮Z=18 4-齿轮Z=20 5-齿轮Z=21 6-轴承6203 二、插植驱动轴组合 插植驱动轴上主要分布有穴距从动齿轮Z=51-48和反转齿轮(图2-5)。作用是将输入轴传递的动力传给安全离合器组件。 1 2 3 4 5 6 2 4 5 1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一、手扶插秧机的安装与启动 中间标杆和预备苗盘架安装方法。 将中心标杆直接组合固定在机器的前端。然后组装预备苗盘架。1:将弹簧以正确的方向装配在导杆上。随后将导杆固定在苗盘支架上;2:将苗盘架前辊轮固定好,松开导杆上的支架固定板,将两只后辊轮装配在支架导杆上。再把苗盘架放在支架导杆上,固定好支架固定板,装好最后两个前辊轮,苗盘架就装配好了。用手操作一下,检查装配是否到位。 启动机器前,检查机油和燃油是否充足。将燃油开关放在开的位臵。将变速杆放在中立,启动开关旋转到运转位臵,如果是夜间请放在照明位臵。然后轻轻拉出节气门手柄。主离合器与插秧机离合器搬到“切断”位臵,油压手柄处于“下降”位臵。并将油门手柄向内侧调节到1/2的处。拉动反冲式启动器,启动发动机,将风门推回。抬升机器,将变速杆拨到行走或插秧档,缓慢地连接主离合器,机器就可行走。往大田行走时,为了防止颠簸,可以将变速杆放在插秧档,缓慢转移机器。 二、作业方法 首先要求田块相对平坦,耕深在13-15厘米之间,最适宜的水深在20 厘米左右,如果水过深,插秧时会冲倒先插好的临近苗,水过浅或没水,秧爪可能会带回秧苗。 秧苗要求播种均匀,苗的高度要求12-18厘米,小苗长到3叶,中苗至少3.5叶时才能插秧。同时要求盘根比较紧密,不容易松散,且土层的厚度为2.5厘米左右。同时,苗盘水份不能太大,适合的苗盘用手摁下秧块土层时会有水渍。基本上土层的含水率在30%-40%之间。取苗的时,一定要用取苗板,以免伤害到秧苗。 进入田块时,要从田块的一个角进入,最好留出两个机器的宽度,以方便拐弯。油压手柄要放在“下降”位臵,将机器下降。 2、作业方法 装秧苗之前,变速杆要放到中立位臵,油压手柄拨到下降,启动发动机,将主离合器和插植离合器连接,使苗箱移动到导轨的最左边或最右边,熄火后拔出秧苗延伸板。用取苗板来装载秧苗。秧苗应装送到导轨的前沿位臵,既不能留有空隙,又不能压在导轨上。预备苗支架上可再放入几盘秧苗,以便于及时供给。如果秧块过于干燥,可适当洒一点水使其变得潮湿,方便秧块容易下滑。 装好秧苗后,启动机器,将变速手柄拨到插秧位臵,连接插秧离合器,这时苗箱开始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插秧机设有划印器和侧对行器,这是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