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行为动力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对现代心理学体系的完整认识;

2.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一般性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涉及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架构,所有知识点均需认真学习。其中,第一节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容和第二节中的气质、性格的内容,以及第三节的所有内容须重点掌握。

2.本章的难点主要是第一节的认知理论概述和第二节的人格理论概述。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9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个别内容有特别要求外,均须以讲解为主。

第一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概述(讲解时重点阐述)

二、注意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四、表象和想象(本目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五、记忆

六、思维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理论概述(讲解时可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二、气质

三、性格

第三节行为动力理论

一、需要

二、动机

第一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二)认知心理学

1、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活动、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三、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

2、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2、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为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物主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颖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理解识记,

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25 ~ 2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5秒 ~ 2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自动消退。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是终身的。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我们在一生中所学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将其填满。长时记忆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进行编码,有时也以各种感觉形象的形式进行编码。

(四)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1、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相似,则干扰则较小。

2、遗忘的进程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

3、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4、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5、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同时,能根据不同部分材料的的记忆效果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称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

2、思维的间接性

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思维具有间接性。

3、思维的问题性

思维还具有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

(三)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认知加工方式,是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

2、比较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基础的,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

3、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一,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个倒“U”形曲线。这项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第三,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第四,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就是因为它与人们面临的问题有某种相似性。人们可以将原型的某些特点,类推到所遇到的问题上,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两种重要成份。

2、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其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其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人格还具有共同性。例如,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多相似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整体。

其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格的特征也是可以变化的。

其四,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个性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所谓生物性,就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但是,人的生物特性并不能决定人格的发展方向。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S·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是一种生物决定论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个理论对人格结构的深层次研究,特别是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保持相对平衡的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R·B·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倾向。人格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单元,通过分析人格特质的特点,可揭示个体的人格结构。

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将人格特质区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卡特尔还根据人格特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16种根源特质。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对于气质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气质主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2、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气质使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点。具有某种气质的人,会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相同性质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3、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通常,它不会因活动的情境发生变化而变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可能有所改变,但其变化很慢,几乎看不出其变化。

4、气质具有天赋性。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婴儿一生下来就存在着明显的气质差异。

(二)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体液说是最早的气质学说。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希波克拉特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中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希波克拉特用体液多少来解释气质的类型,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观察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所以,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为许多学者所采用,一直沿用至今。

2、体型说

体型说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提出来的。他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气质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可以按照人的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他把人的气质分为肥胖型、瘦长型等类型。

3、血型说

血型说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气质与血型有关。古川竹二根据人的血型将气质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

4、激素说

气质的激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L·柏尔曼提出来的。柏尔曼认为,人的气质是由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副甲状腺和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决定的。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是巴甫夫提出的。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

巴甫洛夫发现,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可以将个体的神经活动分为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

由此可见,人的神经活动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和弱型(抑制型)。巴甫洛夫认为,每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都对应着一种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的兴奋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神经活动的安静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神经活动的活泼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神经活动的抑制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

(三)气质的心理特征

1、气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心理特征就是区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通常,心理学用以区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有六项: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

2、传统的气质类型相应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气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由于气质特征的种类很多,它们的组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气质的类型很多。但较为代表性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独特的气质特征。

应当指出,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是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之间的中间类型。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2、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份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通常,心理学中将性格区分为四种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3、性格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性格加以分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通常性格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4、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

性格分类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较著名的有E·斯普兰格和T·L·霍兰对性格类型的划分。E·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T·L·霍兰提出,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四)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作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其一,性格与气质虽然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并在人的活动中得到体现。

其二,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从社会意义上讲,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

其三,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第四,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还表现在,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气

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性格。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都与人的神经活动有关,因而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一,由于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气质会影响性格的的形成和具体表现。首先,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其二,由于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会改变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因而,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三节行为动力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一切行为产生的源泉,而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推动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1、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

2、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需要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都指向能满足生存和发展要求的一定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没有的。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素,但需要是最根本的,其他的动力因素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1、动机的功能

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十分复杂。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动机与活动具有一致性。

首先,动机与活动的目的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动机与活动的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良好的动机一般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二)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人们感到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失或不足时,就会产生需要。一旦有了需要,人们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

(三)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1、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个体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所构成的观念系统。个体的兴趣、信念、理想是价值观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价值观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需要系统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需要本身有强弱之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一部分需要能够满足,有时,满足某种需要是以抑制其他需要为前提的。这样,个体就逐渐形成了各种需要按强弱的程度组成的一个需要系统。这个需要系统为个体所意识到,就成为一定的观念系统,亦即价值观。它从整体上控制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价。

2、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出现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需要的满足一再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悲痛、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情绪对已有的需要有放大的作用。愉快的情绪加强已有的需要,大大提高个体活动的积极性;而不愉快的情绪则削弱已有的需要,抑制个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活动的效率。

3、认知

认知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J·W·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起个体的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的价值和成功的概率的估计。对行为价值的估计叫效价,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叫期望。他提出:行为动机是效价与期望的乘积。这种估计是主观的,但个体对行为的效价和期望估计越高,其动机的强度就越大。

B·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的期望大小是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这种认知活动就是归因。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直接影响行为动机的强度。如果将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方法),则会增强相应的动机;如果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则会削弱相应的动机。

A·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的期望大小与其自我效能感有关。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能力进行的估计。这种估计是主观的。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遇到困难能坚持不懈,情绪饱满。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相反。

4、行为的结果

动机作用产生的行为,其结果对动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机有重要影响。成功的结果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已有的动机;相反,失败的结果则会削弱已有的动机。其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既能使个体发现的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增强活动的热情,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个体不能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则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再次,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表扬和奖励等正面评价对已有动机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已有动机有削弱作用。

(四)动机的种类

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有的是目标相互一致的,有的则是相互矛盾或对立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动机决定,主要取决于这些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常见的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

复习思考题:

1.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简述之。

2.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规律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3.试析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联系实际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开展因材施教?

6.什么是性格?试述性格的心理结构及良好性格特征的培养?

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8.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 姓名学号队别专业层次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总分3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分 1.人们进入百货公司,每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E.补偿性 2.以下现象中,哪个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A) A.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B.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 C.你更喜欢丝绸而非天鹅绒的感觉 D.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至你感觉不到 E.视觉丧失后听觉能力有很大提高 3.体液学说认为,多血质的气质特征是(A) A.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交际,缺乏毅力和耐心

B.直率、热情、易感情用事、喜冒险、易冲动 C.冷静、踏实、善于忍耐、稳定、情感不外露 D.想象丰富,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遇事缺乏果断 E.活泼,精力旺盛,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暴躁 试卷第1页(共8页) 4.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在70-79之间表示(A)。 A.智力临界状态 B.智力超常 C.智力优秀 D.智力中等 E.智力低下 5.所谓“潜移默化”是通过(B)。 A.机械识记而接受的 B.无意识记而接受的 C.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D.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E.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6.考试时想不起题目的答案,一出教室则想起。这种现象叫(E)。 A.完全遗忘 B.永久遗忘 C.部分遗忘 D.暂时回忆 E.暂时遗忘 7.标准化考试中常用选择题方式测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用记忆中的(D)。

A.联想 B.有意识记 C.无意识记 D.再认 E.回忆 8.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D) A.1913年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学说 B.1883年魏特曼建立第一个儿童心理实验室 C.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D.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E.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的体液学说 9.下面哪一个动机冲突属于趋避冲突?(C) A.前怕狼,后怕虎 B.与人交往可以结识许多朋友,自己一人独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C.干部既想严格管理,又怕得罪人 D.宝宝生病了,既不想吃药,也不要打针 E.放假了既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又想留在学校学习 10.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 A.韦氏智力测验可以用于团体测试 B.韦氏智力测验既包括文字测验也包括非文字测验 C.16PF是一种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D.TAT是认知方式测验 E.EPQ是美国心理学家编制的 (二)X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5 研究医患关系 ?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Engel EL) ?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7年《科学》发表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 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 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系统整体观 ②心身统一观 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 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 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 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 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 1879年冯特(Wundt 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 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2) 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 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 情绪与情感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 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②发展在先 ③短暂、冲动、不稳定 ④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②体验在后 ③稳定、深刻、持久 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 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 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

01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01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精)

2012年肇庆学院现代心理学试题 、填空题(一个空格1分,共20个空,合计20分。 1.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 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3.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6. 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四项。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这六种。 8.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9.记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再 现又包括再现和

回忆两种形式。

10.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状态,主要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这三种主要功能 1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二、单项选择(一小题1分,共20小题,合计20分。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D、提取。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贮存 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个组块。 A.7 ± B.5 ± C.8 ± D.9 ± 3.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B。 A.爬山法 B.逆向搜索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分为“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和“灵感说”三个部分。 ①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由神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把画家叫做“摹仿者”或者“影像制造者”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a、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再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b、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分的要求。 ②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柏拉 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公家的政治纲领,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人的灵魂——理智、意志和情欲,意志和情欲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第二条: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第三条: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③灵感说: A、灵感的基本含义(热情的磅礴):柏拉图式古希 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把“灵感”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 忆):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阵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2012-12-13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个体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伦理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的有两个:1、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 2、格式塔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格式塔学派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现代心理学发展表现为三个特点: 1、派系融合,兼收并蓄。 2、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3、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直接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 2、什么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可分为:绝对 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5、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具有选择性、礼节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6、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它有两种基本特征:一、选择性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a、不随意注意,即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决定的。如在嘈杂的背景中听到有人小声叫自己的名字。 b、随意注意,即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如一个人经常思考如何减肥以及减肥的方式。c、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 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 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㈣机能主义 它起源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认为人就是认识社会中成长,所以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其在1890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机能主义概念,他反对把意识分割为元素,认为意识是个整体,是一套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其继承者杜威和安吉尔于20世纪处在芝加哥大学速立起了机能主义学派也称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研究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㈤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_(word版)

. 一、教材框架 程正方先生主编的《现代管理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及发展简史、个体行为与管理、团体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职工心理卫生与保健等内容,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三章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界的不同观点。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个体心理与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团体、组织、领导行为与管理的关联性;第十一章着重讲员工心理卫生与健康。全书的核心部分在第四至第十章。二、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习要求: 在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体系、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理解在一个企业中个体、团体、组织和领导等要素在其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深刻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意义,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能,分析与处理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1、理解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核心是认识需要、动机和激励的关系,掌握重要的激励理论和在管理中的运用; 2、理解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运用; 3、理解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

革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学习难点: 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其首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习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不同岗位的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难点所在。三、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基本概念1、管理心理学: 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2、知觉: 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4、社会知觉: 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5、自我知觉: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2019-12-29

现代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 试卷数量:两套任选一 试卷分布情况: 单选、判断、填空各10题各10分总的是30分 1、简答题5题50分 2、论述题1题20分,要联系实际作答 可能是1月3号考试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个体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伦理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的有两个:1、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2、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格式塔学派3、精神分析学派其中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

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格式塔学派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现代心理学发展表现为三个特点: 1、派系融合,兼收并蓄。 2、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3、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第二章不考在此略去!!!!!!!!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直接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 2、什么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5、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具有选择性、礼节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2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

现代心理学复习重点

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教育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2实验室实验。三调查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三作品分析法。是心理测验法。五,个案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感觉在人的心里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感觉是对内外刺激的反应。第三感觉反映的是个别属性。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觉是感觉的深入,感觉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刺激物的整体反应,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直觉,社会知觉效应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刻版效应4近因效应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这个过程要进行教材认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迁移,和应用等诸多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教材是起点,获得丰富,全面,正确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方式,根据感受性及自学的相关规律,提高教材感知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领会和运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遵循感觉规律,提高教学效果1根据感觉阙限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组织教学,2运用对象和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组织教学.二采用直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三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1利用知觉的整体性规律组织教学2运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组织教学。四、让学生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促进教学和学习1让学生多钟感知觉协同活动加深对形的概念的认识2让学生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弄清不同几何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3让学生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觉的特性,一选择性,二整体性,三理解性,是恒常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注意的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内容划分为1动作记忆2形象记忆3语词-逻辑记忆4情绪记忆5情节记忆。根据记忆的理解情况划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根据材料组织的性质分类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的意识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有意回忆是指有预订的回忆目的和任务自觉主动的进行的回忆,无意回忆是指没有明确的回应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如浮想联翩触景生情, 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1,对信息的组织2时间间隔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情趣兴趣,记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再线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 复习策略:一、复习的时间安排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计划复习4变化复习二,复习的次数安排,三,复习的具体方法。1尝试复习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特征是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发散思维的特点: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以将其 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 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 维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 则,分为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4根据思维探 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 和发散思维5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把思维 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动机和情绪2 知识经验3原型启发4定势5功能固着6个 性特征 想象的内涵:是一种高级的负责。想象也是一 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象 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基础材料是记忆表象,想象的过程1 黏合2夸张3拟人化4典型化想象的种类1 无意想象,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 象,创造想象,幻想。 想象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培养创造 想象能力应该结合这些因素。社会实践要求 与人的创造性需要。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 思维的积极活动。原型启发。灵感的作用。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 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及克服困难 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 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失控是指人在面里有危险性的情况而自己又 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对事件失去控制力。失 控是意志行为遭受挫折的表现 失控的原因:外部因素。自然法环境和社会 环境对人的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威胁。人世间 的生老病死以及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引起的失 败等。内部原因。指由人自身因素所造成的 困扰。失控后的反应1寻找信息2对困境反 应加剧3抗争4象征性复控失控后的应对1 合理认知,2改善情境3总结经验,4调节抱 负水平5寻求帮助。 意志品质的含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 坚韧性。意志的培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 措施。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参加实践获得 经验。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融入集体 获得归属感。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相互影 响上一方面情绪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 而产产生的所以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 感的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反过来对认识过程 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了我 们的认识活动从而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 效,消极的情绪情感妨碍了我们的认识活动 从而降低了活动效率。 情绪的种类1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 情绪状态的种类1心境,2激情,3应激。 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有密切联系,动机强度 的不断增加有机体的活动,就会更加高涨活 动效率也就越高。从业克斯多德森定律可以 发现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学习任务的复杂程 度之间的关系 克服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1宣泄法2转移法 3幽默法4放松法 5暗示自我法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层次:按照其强弱和出现 的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人生和审美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种类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 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 的和卑劣的动机。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 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 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4、根据引 起动机的原因,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 动机。内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同样也可以转 化为外在动机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最佳水平因任务的 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 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 较困难的任务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 的趋势 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来看,兴趣、信念、理 想等都可以说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势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 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 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理智特征,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一,设置具体目标 及达到的方法。第二,设置榜样。第三,培 养对学习的兴趣。第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迁 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第五,注意学 生的归因倾向第六,坚持以内部动机为主, 外部动机为辅。第七,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 作用。第八,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在培养学习兴趣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生 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 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 知需要。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 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性格的形成个体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 的,它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自身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 般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遗传、家庭、 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 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但是性格作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 系统,主要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遗传对 性格的形成有某些影响但他不起主要作用2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 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也是儿童出 生后最先接触并长期生活的场所,因此家庭 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教 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家庭生活气氛和谐父 母的性格特征的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 响,另外儿童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处在什 么地位也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3学校教 育作用。学校教育的适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 重要作用。学校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范 围,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为实际的学习任务。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性格形成中起着积 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中的集体组织集体活 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 的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具体影响。4 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应用,社会文 化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他对儿童 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会产生深刻的影 响。就一般的文化背景而言,世界上有两百 多个国家,我国有50多个民族,这些国家和 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 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小就影响,儿童的行 为举止与道德规范自然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 成与发展。5社会实践活动与对性格的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是指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科 学实验、文化艺术等活动。社会实践最终决 定人的性格的形成。人在社会实践中会根据 客观现实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且会形成 心的性格特征。6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 作用。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地 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他们把自己从客观环境 中区分出来的是性格形成的开始。可见,儿 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性格的形成几乎是同步 的。 性格的培养与塑造性格培养与塑造的天地是 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学校大课堂,家庭小 天地,无处不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场所,青少 年正处于一生中性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应重 视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塑造1重视早期 性格习惯培养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3及时进 行个别指导4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沃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成两类的共同特质和 个人特质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则 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气质没有好坏之分,2 性格有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消极的性格特征, 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动力特征与行 为内容无关而性格具有社会性反映的是个体 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3气质 表现的范围较窄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4气 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特点,气 质的变化慢,分性格的可塑性相对性大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 以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 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带有突发性 和外向性特点。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以活 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为 特征。3粘液质。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 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为特征, 具有内倾性。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以感情 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缓、善于忍耐 为特征,具有内倾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