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江特色文化

墨江特色文化

墨江特色文化
墨江特色文化

墨江特色文化

墨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两种文化的碰撞,既容纳了中原文化的先进思想,又保留了完整的哈尼文化体系,墨江哈尼文化主要表现在迁徙文化、梯田文化、茶马文化、文学艺术及建筑、服饰、饮食、民风民俗等方面。

哀牢山养育着墨江县的各族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和独特的北回归线文化、双胞胎文化,从而诞生了墨江每年一届的“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通过节庆活动宣传营销,墨江的文化旅游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的美称已享誉省内外,“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成为了墨江三张最靓丽的名片。

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在带给了墨江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蕴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为了诠释这种文化现象,墨江人民以独特的视觉和理念,兴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和融哈尼文化为一体的太阳广场,表达了墨江人民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和热爱,反映了墨江人民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对太阳光芒的渴望与崇拜……

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年的迁徙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迁徙和劳动耕作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哈尼文化,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神话传说,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如著名的《扭鼓舞》、《阿迷车》、《竹筒舞》等哈尼歌舞和传唱了数百年的哈尼族长篇叙事史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广泛流传于哈尼山乡,成为哈尼人久演不衰,久唱不绝的民族文化精品。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墨江是太阳转身的地方。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种多样,森林茂盛,气候宜人,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具有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地理、气候条件。境内有忠爱桥、普西铁索桥、双龙桥、碧溪古镇、癸能哈尼山寨等旅游景点。有被称为朱罗纪时代生物活化石的万亩桫椤林等自然景观。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墨江文庙建筑群和被誉为“小翠湖”的普益公园。这里有九峰串联入平坝的九叠联珠。清道光年间有诗人写下了“九叠珠联三宝地,双环玉抱小西天”的诗句。城内建有设计独特的太阳广场和集餐饮、娱乐、居住为一体的民俗商贸街。县城西部山梁上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旅游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县城郊外,还有天然而成的青烟古洞、双峰插云、笔架连峰、龙泉滚珠等景观,使人留连忘返。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天文、地理、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北回归线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实体以县城西部登高架梁子依势而建,以北

回归线为中轴,由回归之门、超越、石环等景点组成。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与认识。

太阳广场:建于2003年,位于墨江县城新区中部。是墨江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广场占地27亩,由人体太阳钟、无影手等景点组成。

立竿不见影奇观: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把墨江县城和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每年的阳历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这时,在北回归线上,会产生立竿不见影的天文奇观。

“万燕之城”:不论是朝霞满天的清晨,还是暮色苍茫的黄昏,墨江县城上空,都有万燕纷飞,燕声绕梁的情景,故有“万燕之城”的美誉。

双胞现象:墨江哈尼人习惯将北回归线称为“神秘的阴阳线”。据统计,处于北回归线上的墨江县城及附近村寨就生活着600余对双胞胎。因此,墨江又被称为“双胞之家”。墨江县城附近的河西村有一口双胞井,据说只要喝了双胞井的水,就能神奇地怀上双胞胎,致使河西村因此而声名远播。

癸能山寨:坐落在县城东部13公里处,距国道213线800米,坐东朝西,依山而建,是哈尼族(豪尼支系)最具特色的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民居,古朴庄重,座座相连,层层相接,从相连的房顶你可以从东家走到西家,亦可从南面窜到北面。这种土掌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据说团结的哈尼祖先曾用它来抵御外敌入侵。目前,最古老的土掌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癸能山寨居住着190户,861人,其中哈尼族就有840人,占97.5%。山寨远处青山绿水,近处梯田环绕,寨中紫稻飘香,炊烟袅袅,人们其乐融融。每到节日,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老少欢快地唱起“萨罗”歌,跳起“色尼”舞,用自己独特的哈尼方式来庆祝节日,浓郁的哈尼风情将使你忘返。

碧溪古镇:原名碧朔,属滇西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文化古镇。距县城9公里,元磨高速公路和楚江公路互通穿过该镇,交通便捷。古镇区位优越、人杰地灵,革命历史源远流长。墨江县第一个农村信用社1954年诞生于此,古镇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商客云集,南来北往。古镇的房屋构造、规划堪称一绝,在古代指导防水、防旱、防盗的科学理念设计其中。古镇民居均由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三房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以及一颗印等不同文化建筑艺术精髓所酿就而成,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叹为观止。从屋脊、檐口、石雕、墙体、门窗、台基、柱础、围栏、木雕、砖雕、水墨素绘、石色彩绘,各类艺术汇聚期间,美伦美奂。古镇现存的古建筑以土木结构的四合庭院为主,建筑整体严谨,屋脊,横成排,竖成列,“花大门”斗拱层层!院内雕楼画刻,造型庄重优美,一切都充满了古文化的蕴味。

古镇里条条街道相通,条条巷子相连,如遇火灾,可以从北边水池内把水引到各家各户以应急需,也可以作为农田的灌溉。古镇的四周由城墙包围,按方位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上设有炮位和枪眼。晚上,厚重的城门上,俨然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堡。其次,街道两旁的房屋建筑大门一律向街开,体现了碧溪先人的经商意识。虽然百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和文革的洗劫,使碧溪古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通过目前尚存的座座古宅,仍可依稀领略碧溪古镇往日的喧嚣和繁荣。为促使茶马古道文化成为墨江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切实推动古镇保护工作,墨江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9月27日正式启动古镇修复重建工作。

通关茶马古道:通关位于墨江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4公里,213国道新老公路都从镇上通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通关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主驿站之一、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普洱通往昆明的茶马古道,也是西南物资交流的重要商道,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古道起点为把边江渡口,经哨牌、曼干河、量天坡、芨蕨坝至通关茶埠古镇,其中,曼干河到芨蕨坝、通关弯街等路段及通关古街道、马店、商号、民居、文物保存较好。位于茶马古道和茶埠古镇旁的中科山,地势较高,山顶清爽平旷,四周青山环抱。站在山顶可以远跳连绵不断的哀牢群山、看日出、观雾海、鸟瞰通关小集镇和星罗棋布的村庄,昔日马铃声不断的“茶马古道”就从中科山脚下忽起忽落。

墨江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是墨江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县城东北的山包上,依山而建,由大门、泮池、新楼、五经楼、崇文阁、魁星阁、棂星门、星宿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厢房、天子台、大成殿、后殿等建筑群组成,采用了我国古代的垂檐和歇山等两大建筑样式,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布局精巧,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益公园:在县城南门口,有一处人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它就是被誉为墨江小翠湖的普益公园。普益公园由清代的“普益社”改建成花园而得名。整个公园占地1万平方米,面积不大,却小巧玲珑,园内有幅别具匠心的对联“金乌西坠矣打合依么,玉兔东升兮夺科腊司”这是段以德老诗人的杰作,他把汉语和哈尼语融合一起,让人读了仿佛如隔世重游,真是妙趣横生。

万亩桫椤林:处于泗南江山之巅的西歧村公所附近,近万亩的古桫椤雨林如珍珠洒在群山中,桫椤那比椰子树美艳的羽状枝叶,若天仙迷人的长发一样披散下来,孤独笔直的树杆插入云霄。桫椤树,恐龙朝代便耸立于群山之中的活化石植物,多么神奇,多么潇洒地蓬勃于丛林中,从严寒中倔强地苏醒过来的那天,便以独有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惊人的生命力。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第五章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文化和文化功能①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又包括哪些范畴?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问题。 “文化”一词,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词汇中便已出现。我国的《周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讲法,文化即由其中的“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区不于动物的开始活动及其成果。“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讲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晰《补亡诗·由仪》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中国古籍中“文化”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而与“武力”、“武功”相对立。成为“文治”与“教化”的总称,要紧包括思想观念和礼乐制度建设及对人的教育感化。我们今天所用“文化”这一词的意义与古代已有所不同。 在欧洲,现代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均来 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育。罗马思想家西赛罗指出“精神文化是哲学”,认为如同农民耕种土地一样,对理智也要进行加工。另外,文化一词还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被使用着。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适应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这一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可人们对“文化”的探讨远没有结束。古迪纳夫(Goodenough)讲道:“文化那个词长期以来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威廉(Williams)提出:“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复杂词之一。之因此如此,部分是因为它在几种语言中的盘根错节的历史发端,但要紧是因为,它现在已被一些不同学科和一些不同且不兼容的思想体系用作重要概念。”②到现在,文化概念已成为各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歧义最多的一个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不同的文化定义已有200多个。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其初始用法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制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差不多上属人的,是人类精神的、观念的范畴,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和行为化,“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②《世界文化报告(1998)——文化、创新与市场》,关士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7页。

创建校园文化特色

创建校园文化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记怀柔一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北 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911 年,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学校占 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 平方米,绿化面积达7500 多平方 米。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整洁,景色宜人,被誉为花园式绿色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学生2000余名;教职工180 人,其中党员113人,中学高级教师3 人,小学高级教师101人,市级骨干教师4 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1 人,还有北京市优秀书记、杰出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市、区级集体奖励100 余项。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和谐求发展,以精细求发展,以学习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务实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远远大于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渗透到学生人生品格的长远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不仅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水平,更决定了人才的品质,它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谁拥有了优秀的学校文化,谁就拥有了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当前,优秀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我校发展的一种核心力量,并渗透于学校的所有活动之中,成为约束师生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从而促使师生放弃一

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形成共享目标、荣辱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组织之间更加协调,内涵发展更加持续。因此,精心打造学校文化是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怀柔一小学校文化创建基本思路 「学校工作整体优化? 学校新文化创建-教育教学全面优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新发展) I教师学生人人优秀J 二、怀柔一小学校文化创建目标 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传承民族和怀柔一小优秀文化传统为重点,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和创新,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和内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加强学校品牌建设,提高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规章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优质、团队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精神风貌良好、内涵发展持续的校园。 三、怀柔一小学校文化创建实施 1.激人奋进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 它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 我们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 通过系统设计“文本化”层面,精心建构“物化”层面, 尤其是着力推进“人化”层面, 建立和完善学校的

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发表时间:2012-11-28T11:29:56.17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9期作者:张莉[导读] 学校文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张莉新疆农七师130团中学 834034 摘要本文对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了探讨。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积聚学校的文化底蕴,体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在创建校园文化时,我们结合新疆团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实的建设发展规划。 一、认真分析学校现状 我校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共青镇,紧邻独克公路西侧38公里处,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校舍两万平方米。全校现有51个教学班(其中有普通民族班4个,双语民族班5个),1934名学生(汉族学生1825人、哈萨克族学生109人,住校生713人),教职工24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84人)。我校属于九年一贯制民汉双语学校,由原三角庄民汉学校和130团完全中学合并而成。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味”的总体思路,加强校园显性的文化建设,例如:校容校貌、教室布置等看得见的地方烙上文化的印记。在此基础上,由显性向隐性推进,建设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机制。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应遵循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应把体现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建设的方向。 2、应当遵循艺术性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传统与时代整合,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 3、坚持灵活性的原则,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提高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允许不同的风格并存。 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有力的保障机制 1、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 2、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和落实。 五、确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思路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分四部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阶段。(一)物质文化建设 1、第一阶段的目标为营造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因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阶段的具体措施为: (1)制定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化目标及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2)对校园实行净化。 (a)坚持做好每天三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常规化卫生清洁工作,由值周班协同团委、学生会监督校园卫生的情况。 (b)适当增加校园内外的垃圾桶数量。 (c)定期清理校园内外的卫生死角,墙面卫生等。 (d )联系团相关部门,清除学校周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网吧,流动摊点,加固校园围栏,净化学校周边环境。(3)对校园环境实行大面积绿化。从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建成“绿色”学校。(4)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2、制作统一的校园标识 第一阶段:制定并悬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统一制作校徽;创建绿色学校宣传栏。具体措施有:(1)首先在师生中征集,然后在教代会上审议并确定。(2)制作成黑体的钛金字,配红色的铝合金板,安装于教学楼大厅正前方。(3)装裱为条幅、卷轴或横批,根据需要,悬挂于校长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4)定制6个不锈钢框架、玻璃蒙面的大型宣传橱窗,安置于学校正大门 第二阶段:在学校的重点部位张贴导示牌、安全通道指示牌、警示牌等;墙面设置园丁谱,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学校全景图;发动全校师生设计出班牌、功能教室牌。 第三阶段:发动全校师生设计校徽、校歌、校旗;因为,它们是学校形象不可缺少的象征。具体措施是在校内征集,自主设计与专家参谋相结合,最终由校委会审定。 3、在学校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 第一阶段目标:统筹布置校内走廊,形成初具规模的走廊文化,一楼以爱国,爱家乡,爱学校为主题;二楼以中华国粹,传统文化为主题;三楼以放眼世界为主题;四楼以展望未来为主题。 具体措施有:(1)按照楼层主题,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学校的文化建设小组统一设计内容和图案,选择名人、名家名篇、名人名句、格言等内容,由喷绘公司印制后,统一装框悬挂在各楼层的墙壁上;(2)在走廊的墙壁上布置学生的绘画、书法等作品;(3)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征集原创诗歌、散文,裱糊上墙。(4)利用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橱窗、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校风和学校涌现的好人好事,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目标:布置教室、办公室,形成各具特色的室内文化。 具体措施有:(1)在办公室内张贴教风、党的教育方针或者师德名言警句;(2)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设计班级宣言、宣传园地,图书角,卫生角;搜集适合室内文化的名言警句,名人或风景的图片或者师生原创作品。 第三阶段目标:整修篮球场,修建800米塑胶跑道及其附属设施;美化操场景点 (二)制度文化建设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具体措施有:

从特色项目到特色校园文化

从特色项目到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办学追求,是学校物化环境和精神风貌的显性呈现与隐形积淀。校园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一系列范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专家成尚荣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以文化人,以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教化人。”所以文化具有教育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教育性更多的是潜移默化。 本校基于校情,以学校科技特色项目为突破口,积极营造科学特色环境氛围,进而打造学校科学特色文化,努力使科学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生长力和可持续性,也因此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赢得了良好的美誉度。下面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基于校情,找准特色项目 本校于2003年建校,坐落于国家级高新产业园——江宁高新园区,紧邻江宁大学城、园区科创中心,是伴随江宁高新园大开发孕育而生的新建学校。学校周边集聚了南京众多知名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具有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建校之初,就紧扣校名——“科学园”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提出“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打造“科学教育”办学特色,以培育“健体、善德、真知、

美行、创新的科小学子”为具体培养目标,着力创设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引领学校科学办学、教师科学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形成学校科学教育文化特色。2005年,学校积极与周边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互动,充分发掘本校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资源优势,引进了学生机器人教育项目。以学生机器人项目为突破口在科学教育及科技特色打造方面深耕细耘,砥砺而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因科学教育成果突出,学校在2010年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依托学校科技特色和学生机器人品牌,学校于20XX年成功申报了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并申报了多项课题研究。正是基于校情,学校明确了科学特色项目,并为后期的校园文化特色打造设计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正是找准了特色项目,学校咬定目标,栉风沐雨不断超越,校园特色文化才初步彰显。 二、基于项目,营造环境氛围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过程,没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文化的形成将是无源之水;生硬地移植或打造,也不能融入师生的血液中去,反而很容易陷入有形无神的境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首先需要有形的物化环境,包括一些特色场馆,让特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 学校重视物型文化的建设。早在2012年学校投资100余万元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学生机器人活动中心。20XX年以来学校围绕科学特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该文在《云南国防》2017年第4期刊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边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世居民族、特有民族、自治民族众多,戍边卫国、边境作战、维护稳定、实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云南边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地位作用进行论述,试图为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的内涵 边防是指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敌人侵,维护边境地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在边境地区进行防卫和管理的活动。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接壤相邻,有着4060公里的边境线,“八千里边防”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边防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云南边防文化是在长期边防实践中形成的,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以先进军事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为根基,以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边疆发展为目的,以爱国和奉献为主要内容,以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活动及产品。 (一)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 从实践的观点看,人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还是文化的主体,并且最终作为主体表现为对文化的支配作用和享受地位,即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文化和改造文化。①云南边防文化主体具有多样性,

并不局限于守卫边关的军人,而是既包括国家依法成立的边防守卫力量,也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首先,由于边防活动具有强烈的军事属性,自古以来边防守卫力量就是边防文化最为重要的主体。边防守卫力量是国家为保卫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而依法设置的防卫力量的总和。边防守卫力量的配置,是由国家的边防体制和防卫地域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云南是祖国的西南门户,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家的边防守卫力量体系中,云南边防守卫力量由军队、武警、民兵、公安部队等力量组成。边防守卫力量在长期的边防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爱国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充满战斗激情,以军事文化为主体的军营边防文化。其次,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成为边防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主体。明清以前,云南因地处边疆,山河阻隔,文化发展缓慢,中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改变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边境地区部族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边防文化更多体现在抵抗外族侵略中所形成的土著文化之中。近代以来,部族文化的优势地位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取代,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先后出现了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临安起义等军事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与重庆、桂林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各族人民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通过松山战役、腾冲光复,云南成为了抗战时期沦陷国土最早被全部收复的省份,边防文化在抗战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各民族与边防守卫力量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实践中,相互支援、共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 教材阅读辅导 本讲内容,是整合了教材第六、七章的内容而重新组织的。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省略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省略了教材的部分内容。省略部分有: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一般过程”的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关于“为什么要关注学校文化”的问题。各章节中一些更加具体问题的省略,不一一列举,请学员们对照讲义的内容。凡是省略部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关于调整和拓展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管理实际以及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拓展。 1、关于创建学校特色的外部条件(见教材P.162) a.把教材中“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创建特色注入了活力”调整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土壤”; b.在教材提出的两个外部条件之外,我们增加了一个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 c.为了便于学员们理解和记忆,我们以相近的句型结构统一了三个外部条件的表述方式:“……提供了社会土壤”、“……提供了政策保障”、“……提供了发展动力”。 2、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问题(见教材P.173) 为了更好对应于“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我们把教材中的“系统优化模式”调整为“管理优化模式”,从而构成了“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系统。 3、对教材中第七章的处理(见教材P.178) 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原来共四节的内容,整合为“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两个问题。 4、关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形态”问题(见教材P.182) 我们把教材中“法令的”、“道德的”、“行政的”的表述方法,调整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的表述方法。 5、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见教材P.199) 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区分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素质培养”两个方面。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隐性的环境情景,更深入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而又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 三、教材中的图示和案例,在学习中要特别关注 教材中,对“学校文化的构成”,作者以“图示”的直观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揭示得很清楚(见教材P.182《图7—1》),请学员们在学习中要深入分析领会《图示》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具体地说明问题,作者引用了不少案例辅助理论的说明。教材中凡是以“楷体”字体标列出来的内容,需要认真阅读、领会。 内容学习辅导 在学习本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1、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文化品牌名校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品牌名校 淮安外国语学校汤余颖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庄子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载体,从庄子的话中不难看出文化与一个学校发展 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寻求特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淮安外国语 学校是翔宇教育集团的发祥地,集现代化、花园式、书院气于一体。校园内周恩 来广场庄严典雅,紫藤廊曲径通幽,未央湖碧波倒影,学子桥静卧水上,风景墙 古朴别致。主教学楼临水而建,楼影一体,别具匠心。校园举目所及、举足所进 既是知识的殿堂,更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工 作,进行课程改革,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校本教材, 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形成中西文化 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特质。 历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中国书 法教育的最高荣誉“兰亭中学”、“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示范初中”、 “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 学校”、“江苏省科研园地育人摇篮”、“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节水型单 位”、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始终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一、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打造人文艺术校园 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等。 学校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里有标志性建筑----周恩 来铜像广场,概貌学校一切工作;有精致的语录牌----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彰 显着学校“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校园里有师生的成果展示 台;校园里随处能听到彬彬有礼地问候语“老师好!”校园里任何地方都是排 着队列有序行走,看不到追逐打闹,听不到说脏话;校园一尘不染、规范有序…… 校园处处有浓浓的课改气息,有特有的书香气息,人文气息。

特色项目校园文化建设

项目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根据教职成〔2010〕8号“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2015)”,我们觉得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软实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设目标 遵循“坚持继承,借鉴创新,突出特色,追求精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创建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营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建设优良学校文化环境为目标,力争打造出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四、主要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进行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做好校舍建筑、道路、景点等保养修缮工作,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标语横幅,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增设宣传栏、阅报栏、公告栏、电子显示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墙建设,全面健全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化公共服

河南历史文化介绍(英汉对照)

河南历史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Henan is the birthland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on. Locatd in the center of Chinese Kyushu,which was called “Yuzhou” at that time, Henan was called briefly “Yu” , Nakasu and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before 4000 years,. Henan is a main place for Chinese nation to live in the early days and also is a Ancestral home land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The most of political movements, economic novations and cultural movements occurred in Hennan ,.There are more than 20 dynasties which was settled down in Hennan from the first dynasty-Xi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was built in henan province,such as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into ZhouLuoYi), EasternZhou dynasty (earl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o Wei, Western J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ui and Tang (including WuZhou), the Five Dynasties ,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Gold dynasty. There are eight famous ancient capitals in China and four of them are in Henan, namely Luoyang—thirteen dynasties ancient capital, Kaifeng—seven dynasties ancient capital, Anyang—Shang dynasty ancient capital and Zhengzhou—Xia and Shang dynasty ancient capital.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在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弘扬传统国学经典-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传统国学经典,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引言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对于学校整体文化及学术氛围的营造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少有学校将国学经典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那个要内容,忽视了国学经典的教育,错失了国学经典教育对于学生甚至整个学校文化氛围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出一些充分发挥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措施。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经典的内涵进行了研究,黄宇鸿,欧丽明(2011年)把国学经典分为"国学"和"经典"两个概念来阐述,指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经典”,《辞海》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则诠释为“权威的著作”。这些"经典"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和变迁仍然受到广大文人和人民大众的认可,如我国的"四书五经",西方的"圣经"等。

[1]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国学经典是对我国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观的形成也具有影响的深远。 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学校在办学中通常会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或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教育理念、国家政策方针、师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了以及忽视国学经典教育等原因,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佳,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产生一些"利益熏心","功利心重","唯利是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整体文化及学术氛围,影响了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人格.性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首先,部分学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许多学校把办学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或招生方面,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只学会了文化知识,而部分学生却人格偏离,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扭曲,甚至缺失,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规划茫然无知。其次,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或政策支持。教育相关部门没有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指导和政策、资金等领域的支持,造成了部分学校不重视甚至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再次,部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意识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河南小吃的文化特点

河南小吃的文化特点 河南历史悠久,漫长岁月的流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大到名胜古迹,精美文物,小到一砖一瓦,一石一树。无一不显示出河南文化的厚重与精炼,民以食为天,而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人民,所以河南小吃又名中原小吃。顾名思义,因其位中而中,汇集四方之味,有包容天地之物的特色。简言之,就是“汇”,“杂”,两个字。 汇集之“汇” 汇,意为聚合,荟萃。河南位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为兵家要地,交通枢纽,是文化碰撞,交融之地。政权的改变,文明的更替与互容不仅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气习俗上,更反映在了河南人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尤其突出的为河南众多的美食。众所周知的河南烩面,便是“汇”这特点的突出表现。 烩面是一种将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烩面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烩面用汤十分讲就,汤要用上等嫩羊肉和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然后是用面,优质精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待其用时再将面拉长,破成四或八片皮带宽的面片,这样面就会筋韧而且汤味十足。烩面不仅仅像一般煮面条一样将面放进汤里煮熟就好,而是将面与菜一起烩,似面非面,汇众多烹饪方法和食材于一体,集众之益,成为河南的一道特色。其它体现汇这一特点的有黄焖鱼,将鱼先煎后烩,集聚各种香料调其味,骨酥肉烂味鲜;还有肚肺汤,不仅汇荤素于一体,更体现了兼备“杂”物,包容万象的特点;还有鲤鱼焙面,将面覆于鲤鱼之上,精致而美味。 如果说河南是“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的话,那么河南食文化则由其位中而聚,然后发于天下,传于海内海外。“聚四海之精华,散中原之韵于四野”这就是河南小吃的“汇”了。 容蕴其“杂” 许多外省人都任为河南很乱,很杂,这虽然不对,但也有一些道理。商业起源于河南,所以河南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经商了,商业流动性较强,牵涉面较广,这是河南“乱”的原因。而河南众多的人口,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形形色色的人奶来来往往,混杂居住,便是河南“杂”的原因。地理原因也同样反映到了食品上。胡辣汤,这种几乎成为河南一道风景的小吃,便是“杂”这一特点的最好诠释。 五十步一小摊,一百步一小店,而且每天早上家家暴满,直赶上古时侯的“长亭送短亭”了。胡辣汤的“杂”不仅表现在其店杂,更突出在其用料和味道上。胡辣汤的做法会因其地区不同有少许差异,但用料基本相同,有千张丝、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木耳、黄花菜、菠菜、萝卜条、葱花等。如此多的材料,胡辣汤却将它们完满的融为一体,把每一样菜的色,香,味之长都发挥到了极致。胡辣汤的吃法也很杂,胡辣汤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来粘乎乎、香喷喷的。辣是它的主要特征,但那种辣并不像吃重庆火锅那样辣得让你跳脚,而是辣在嘴里,美在心中。胡辣汤还有另外的一种吃法,把半碗胡辣汤和半碗豆腐脑儿掺在一起,叫做“两掺儿”。卖胡辣汤的常捎带卖豆腐脑儿。拿小勺稍微搅和一下,豆腐脑儿的细腻、清淡、微苦涩与胡辣汤的粘稠、酸辣、鲜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胡辣汤很“杂”,也“包容”,就如同这喝着胡辣汤长大的淳朴的河南人一样,无论是三教九流,还是名流大家,都有纳天下之言,容天下之事的气度和见识。还有上文提到的肚肺汤,兼汇与杂两特点于一体,还有河南卤面,虽无汤却不干,菜香和卤味互补,味道浓郁,老少皆宜,还有不知算不

如何加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 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学校还可以推出“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的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如百胜中心校),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还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七校、三校等)。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我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曼景寨小组民申报材料 一、项目背景 曼景寨小组是以傣族为主要民族的村民小组,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曼景寨傣居群落仍保留着古老的傣 家吊脚楼建筑风格,在建筑外形上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屋面小片瓦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傣族人民拥有自已的文字、语言和服饰;独具特色的傣族音乐、舞蹈、手工织锦技艺及手抄经文。当地群众勤劳、善良,

民风、民俗淳朴,主要民族节日有:傣族泼水节、新米节等。 曼景寨小组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曼景寨小组现有两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化传承能人,分别是傣锦传授能人咪宰金,刀舞、拳舞传授能人白荣清。他们带 徒传艺,上有师承,下有传人,形成了长辈——父辈——亲戚、儿女、朋友的传承学习模式。多年来群众一直自发组建了一支文艺队,积极展现整董傣家风情的民风、民俗,传承傣族民间文化。平时在节庆日子或农闲时间都在当地文化活动室、勐桑落广场及村落里表演,主要以歌曲、舞蹈等表演为载体,整合镇内的文化资源,传承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发扬整董镇民间文化,为村民搭建一个文化平台,把傣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推向新高潮。

曼景寨位于政府驻地,该小组辖区土壤肥沃、年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669.7mm,雨量充沛,属于典型亚热带立体农业气候,是整董村的主要产粮区之一。除此之外,还适宜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水果、橡胶等亚热带作物;该小组经济作物是橡胶。是以傣族为主要民族的村民小组,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仍保留着古老的傣家吊脚楼建筑风格,拥有自已的文字、语言和服饰;当地群众勤劳、善良,民风、民俗淳朴,主要民族节日有:傣族泼水节、祭塔、新米节等。 总户数46户; 人口225人;耕地面积538亩;人均耕地1.51亩;农田面积323亩;茶叶175亩;橡胶面积3382.2亩; 猪120头;家畜266只;人均纯收入3691元;人均占有粮343公斤。 二、实施范围及时间 (一)实施范围:民族文化示范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规划以整董镇整董村曼景寨小组为示范村,村寨覆盖曼景寨46户225人。将重点以基础设施、文化传承活动、队伍建设、文化传承保护等为主要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曼景寨小组民族文化示范村做到整体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对村内古树名木、傣族民居等进行修复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要进行综合治理,展现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