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班级: 022092

学号: 20091003175

姓名:陈宗耀

摘要

提高采收率( EOR 或IOR) 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近几年由于油价高涨,化学驱应用效益下降,而注气驱应用范围则连续增加,技术不断提高。中国油田的储层属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原油粘度又比较高,上升很快,水驱采收率比较低,约33%。近期发现的石油储量又多属低渗透及高粘度等难采储量,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一项迫切战略任务。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然而,在中短期内,没有其它合适的大规模能源能够替代烃类能源,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CO2隔离在地下,如注入气藏中,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注气CO2 混相

Abstract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or IOR) resear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field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 In today's world, still dominated by gas drive. In recent years, due to high oil prices, decl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looding, gas inje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rive to increas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mprove. China's oil reservoir is a continental deposit, non-homogeneous serious, and relatively high viscosity of crude oil rose rapidly in relatively low recovery of water flooding, about 33%.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oil reserves is more low-permeability and high viscosity, such as recoverable reserves difficult, the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has become China's onshore oil industry to continue to develop an urgent strategic task.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progress, because a large number of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caused by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become more severe, we must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CO2emissions reduction and control of CO2 content in air protection of human exist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in the short to medium term, there is no other suitable alternative to large-scale hydrocarbon energy to energy, a viable method is to isolate CO2in the ground, such as the gas reservoir inje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 is a major CO2 sequestration way.

一、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CO2用于EOR主要是由于以下各因素作用的结果:

1.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注入油藏后,可在原油中充分溶解,一般可使体积增加10%~100%。其结果不但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大大减少了原油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2.降低原油黏度

CO2溶于原油后,一般可降低到原黏度的0.1~0.01。原油初始黏度越高,黏度降低幅度越大。黏度降低,有利于原油流动能力,提高产油量。

3.改善油水流度比

CO2溶于原油和水,其黏度增加20%~30%,流度降低;原油碳酸化后,其黏度降低30%~80%,流度增加。其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油水流度比趋于接近,水驱波及体积扩大,有利于原油的采出。

4.降低界面张力

CO2极易溶解于原油,其结果大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原油流动,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CO2与原油混相后其界面张力降为0,理论上可使采收率达到100%。

5.萃取原油中轻烃

CO2注入油藏后,部分CO2未溶解于油水中的CO2能萃取原油中的轻烃,使原油相对密度降低,黏度降低,从而提高原油流动性能,有利于开采。

6.溶解气驱作用

随着油井生产井附近的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中溶解的CO2逸出,逸出的CO2气体驱动原油流入井筒,形成内部溶解气驱。

二、流体相态的研究

1.油气藏流体相态常规分析

常规流体相态分析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天然气和原油组成分析是为确定地层流体的井流物组成而设定的,当然还有一些如密度和其它常压下的分析内容未列出。表中列出了在相关的测试标准中主要烃类油气藏流体,即原油、挥发油、凝析干气四大类型的详细的取样方法、测试规程等。

2.油气藏流体取样

流体相态分析的对象是流体,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是最关键的一步。目前已有取样的分析标准。根据前人多年研究和分析的经验,对一些特殊流体在取样上还应注意一些因素,以保证流体取样的代表性。

样井的选择

(1)可把井底压力调整到高于预计的原始泡(露)点压力一下进行生产的油气井;

(2)不产水或产水率不超过5%的油气井;

(3)气油比及地面原油相对密度在周围井中有代表性的油气井;(4)采油气指数在周围井中相对较高的井;

(5)油气流稳定、没有间歇现象的油气井;

(6)井口量油测气设备齐全可靠,符合要求的油气井;

(7)水泥封固井段层间物串槽的油气井;

(8)最好为自喷井。

流体取样的代表性

流体取样代表性评价是实验前后的认定过程。一般来讲,一个油气藏会取很多的样品进行测试,关于流体特征的纵向及横向分布,流体性质的矛盾及一致性等均应当详细分析,应结合取样样品操作规程、分析数据、生产动态、取样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来进行评价。对取样来讲,一下几点值得考虑:

(1)饱和油气藏无法取得有代表性的原始样品;

(2)对原油来讲,井下取样井底流压比该处温度下泡点压力高,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

(3)饱和压力越低,则更可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

三、CO2的混相驱替研究

1.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混相(Miscible)的定义是:当两种或更多种流体按任何比例混合都没有流体间的相界面形成,所有的混合物都保持单一均质相时,则称这些流体是混相的。反之,若有流体相存在,则认为这些流体是不混相的。混相驱替(Miscible displacement)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机理是驱替剂(注入的混相气体)和被驱剂(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混相,消除界面,使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零,从而降低因毛细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圈闭的石油,原则上可以使微观驱油效率达到百分之百.

根据不同注入气体及其与原油系统的特性,混相驱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FCM )、多级接触混相(MCM)。

2. 一次接触混相过程

达到混相驱替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是注入按任何比例都能与原油完全混合的溶剂,以便使所有的混合物为单相。中等分子量烃,如丙烷、丁烷或液化天然气,是常用来进行一次接触混相驱的注入溶剂。

图1说明一次接触混相的相态要求。这个三元图上的液化天然气溶剂用拟组分C2-C6代表。所有的液化天然气和原油的混合物,在这一图上全都位于单相区。为在溶剂与原油之间达到一次接触混相,驱替压力必须位于P---X图临界凝析压力之上,因为溶剂一原油混合物在这一压力之上为单相。实际上,在三角相图中,只要注入溶剂和原油之间的连线没有经过两相区,都认为在该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是一次接触混相的。

图1溶剂段塞的一次接触混相

液化天然气是与油藏流体发生初接触混相的溶剂,如果连续注入,费用太高,代替的办法是注入一定体积的液化天然气溶剂,或溶剂段塞,其体积只有油藏孔隙体积的一小部分,并用费用较低的流体如天然气或烟道气混相驱替溶剂段塞。在理想情况下,采用这样的混相驱方案时,溶剂混相地驱替油藏原油,而驱动气混相地驱替溶剂,推动小的溶剂段塞通过油藏。当溶剂段塞通过油藏时,它在段塞前缘与原油混合,并在尾部与驱动气混合。只要段塞中部的溶剂保持不稀释,由原油通过段塞到驱动气的组成剖面就类似于图2-11的虚线a。最终,段塞中部被稀释到它的原始浓度以下,结果组成剖面类似于虚曲线b。随着继续通过油藏,小段塞可能被稀释到组成剖面类似于曲线c,这条曲线刚好与两相区相交。在这一点上出某些沥青。沉淀的趋势随着烃溶剂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弱。混相驱替消失,因为随后的混合稀释使段塞进入两相区,如曲线d所示。两相区的大小和形状是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组成支配的,决定着溶剂段塞在失去混相性以前可被混合稀释的程度。

对于一次接触混相驱来说,中间分子量的烃注入溶剂将会从沥青基原油中沉淀严重的沥青沉淀可降低渗透率,并影响井的注入能力和产能。它还可以在生产井中引起堵塞。

3. 多级接触混相驱替过程

在注入气体后,油藏原油与注入气之间出现就地的组分传质作用,形成一个驱替相过渡带,其流体组成由原油组成变化过渡为注入流体的

组成,这种原油与注入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重复接触而靠组分的就地传质作用达到混相的过程,称为多级触混相或动态混相。

在多级接触混相驱中,常用到两个概念:即向前接触和向后接触。向前接触是指平衡的气相与新鲜的原油相接触,通过蒸发或抽提作用进行相间传质。而向后接触是指平衡液相与新鲜注入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相间传质。这两种驱替过程是同时但在地层中不同地点发生。向前接触发生在前缘,而向后接触发生在后缘。

多次接触混相根据传质方式不同分为凝析气驱(富气驱)及汽化气驱(贫气驱)。

4. 凝析气驱混相

富烃气富含C2-C6中间组分,它不能与油藏原油发生初接触混相,但在适当的压力下可与油藏原油达到凝析气驱动态混相,即注入的富气与油藏原油多次接触,并发生多次凝析作用,富气中的中间组分不断凝析到油藏原油中,原油被逐渐加富,直到与注入气混相。

图2说明了富气凝析气驱混相的机理,油藏原油及注入富气(B)组成如图所示:

图2 凝析气驱混相

可见油藏原油与富气起初并不混相,富气初接触油藏原油后,由于富气中中间组分溶于原油中,原油加富,因而油藏流体组成变为M1,其相应的平衡气液分别为G1, L1,随后再注入富气推动可移动的平衡气体G1向前进入油藏,留下平衡液体L1供注入的新鲜气B接触,并发生混和,

在这一位置上形成一新的混合物M2,其平衡气液为G2, L2,并且液相L2比初接触留下的L1更富,继续注入富气,重复上述过程,井眼附近液相组成以相同方式逐渐沿泡点曲线改变,直至临界点,气液达到平衡,油气不存在相间界面而达到混相。

显然,注富气混相驱是多次接触混相过程,通过注入富气中的中间组分不断凝析到原油中,原油逐渐变富,从而在注入气的后端与原油性质相同而实现的混相。通常必须注入相当多的富气才能使混相前缘的混相得以保持,一般采用的富气段塞为10-20%的孔隙体积。

5 .蒸发气驱混相

达到动态混相驱替的另一个机理,是依靠就地汽化作用,使中间分子量烃从油藏原油汽化进入注入气,这种达到混相性的方法称作汽化气驱过程。用天然气、二氧化碳、烟道气或氮气作为注入气,依靠这一方法是可能达到混相的。当油藏原油含有较多中间烃时,注入气与原油多次接触后,汽化或抽提油藏原油中的烃,使注入气富化而实现汽化气驱动态混相。CO2也能达到动态混相。但是CO2与主要抽提C2-C5的天然气、烟道气和氮气相比,是抽提更高分子量的烃(C2--C30)。

以甲烷一天然气作为注入溶剂为例,图3说明达到汽化气驱混相的机理。在这一例子中,油藏原油A含有较多的中间分子量烃,并且它的组成位于通过临界点的极限系线的延长段上。注入气体和油藏原油在开始是不混相的,因此,注入气体开始从井眼向外不混相地驱替原油,而在气前缘的后面留下一些未驱替走的原油。假设注入气体和初次接触后未驱替走原油的总组成M1,则平衡的油藏中液体为L1和气体为G1。随后注入气体推动平衡气体G1更深入地进入油藏,平衡气G1接触新鲜的油藏原油。液体L1残留在后面。通过第二次接触,达到一新的总组

图3 汽化气驱混相

成M2,其相应的平衡气体和液体为G2和L2。进一步的注入气体,使气体G2向前流动接触新鲜的油藏原油,并且重复以上过程。驱替前缘的气体组成沿露点曲线逐渐改变,变富,直到它达到临界点的组成为止,则临界点流体是直接与油藏原油混相的。

只要油藏原油的组成点位于极限系线上或其右侧,注入气组成位于极限系线左侧,依靠汽化气驱机理就可能达到混相。如果原油组成位于极限系线的左侧,则气体的富化仅能发生到位于延长后通过原油组成的系线上的平衡气体的组成。例如,如果图2-13上驱替油藏原油B,则注入气体只能被富化到平衡气体G2的组成,但不会富化到超过这一组成,因为气体G2进一步接触油藏原油仅能产生位于通过G2系线上的混合物。原油组成必须位于极限系线右侧的要求意味着,只有欠饱和甲烷的原油能够被甲烷或天然气混相驱替。因此,图2-13泡点曲线上的原油组成L2与甲烷一天然气不会发展为汽化气驱混相。

在注气过程中,随着油藏原油的中间分子量烃浓度的减小,为达到混相要求更高的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增加汽化作用,使中间分子量烃汽化进入蒸气相,从而减小两相区并改变连结线的斜率。对许多原油来讲,使用甲烷一天然气、N2、烟道气的混相压力太高,在油藏注入工程中是达不到的。

四、结论

(1)CO2是目前国外混相驱中十分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它是比天然气更经济更有效的驱替剂。

(2)注CO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最小混相压力(MMP),界面张力,油层压力,原油物性等。

(3)注CO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式有混相驱与非混相驱。

(4)二氧化碳粘度低, 类似于烃类混相溶剂的粘度, 象烃类混相驱那样, 波及体积受粘度比的影响。二氧化碳油层条件下的密度接近于某些地层油的密度, 可以减弱二氧化碳与原油的重力分异。由于二氧化碳混相所需的工作压力低, 在许多油藏都可形成动力混相。另外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成本比烃类溶剂更有优势, 可以从地层和电厂获得, 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二氧化碳气层气纯度高、易管输, 是进行混相驱的理想溶剂, 可用作特低渗透油藏采油。

(5)利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它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特别是现在温室效应的存在,为注CO2开发油气田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环境。我国注CO2技术也日趋成熟,不少CO2气源被发现,实施合理的方案充分利用这些气体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6)根据国外(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气驱混相驱经验以及我国第二次三次潜力分析评价结果得出,我国东部油区一些有条件的油田侧重发展CO2和N2驱,必要时也可发展注烃混相驱。在西部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的油区,应侧重发展烃类混相驱。

(7)应用CO2提高采收率广泛应用,实现最大CO2埋存和提高原油产量有机结合,必将为全球生态保护, 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8)通过文献调研和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注CO2采油适用于多种无法注水开发的油藏以及注水开发后枯竭的油气藏。注CO2采油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虽然其技术上遇到一定的问题, 但是都逐渐得到解决, 再考虑到注CO2采油具有很多环境保护上的优点, 不仅可以

取得丰富的经济效益, 而且具备社会效益, 因而其必将在油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地层压力:注采井网;提高采收率:断层遮挡;地层能量 滨南油田历经四十多年的开发,主力区块、优质储量已得到充分动用,多数主力油藏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采油速度和高开发成本的四高阶段。如何实现老区稳产?滨南油田从保持合理地层压力入手,通过实施井网完善、调整注采对应关系、强化注水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实现了连续稳产16年的佳绩。 1 所属油田概况 滨南油田属于多油层复杂断块中、低渗透油藏,分为滨一区、滨二区、滨三区,所管单元油层埋藏深,低产、低效,低渗单元居多。从上到下发现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三套含油层系,共探明含油面积66.27km2,石油地质储量8157.4×104t,注水储量7181.6万吨,

可采储量2010.8×104t,标定采收率24.65%。目前累计产油1562.1499万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9.15%,地质储量采油速度0.40%。该油田投入开发以来,经历水力泵、电泵、抽油机等多种方式的强度开采,地下油水关系复杂,非均质严重,平面层间矛盾突出。 2 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思路 以“产量硬稳定、管理上水平”为目标,立足老区,进行井网完善,调整注采对应关系,夯实老油田的稳产基础,减缓递减,确保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主要以砂体治理和平面挖潜为重点,实施“增”、“提”、“补”措施,即增加注水井点和有效注水量,提高注采对应率和开井数、补孔小砂体挖潜等,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3 提高采收率的做法和效果 3.1 井网完善是前提 针对油水井井况明显变差,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下降严重,部分油井因能量不足停产,油田开发形势变差的现状,自2006年以来,我们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精细油藏描述,进行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措施,加强了对地质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再认识,分别对滨35-64块、杨集沙三和毕家沙三等多个单元的24口油井实施了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初期日增注1060m3/d,累计增注23.0723m3,对应油

提高采收率之复习题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及区内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中通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 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张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张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0.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微观洗油效率:也叫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水洗油效果的参数。 23.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的参数。 24.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 25.聚合物驱:是把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 26.机械剪切降解:在高速流动时,具有柔性的长链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被剪断,使分子间结合力下降,粘度降低。 27.化学降解:是指氧攻击聚合物分子长链上薄弱环节,发生氧化,从而使分子长链断裂,分子量降低;或发生自由基取代、水解等。 28.不可进入孔隙体积: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中,有些孔隙能让水通过,却限制了聚合物分子的进入,称这部分孔隙体积为不可进入孔隙体积,简称IPV。 29.阻力系数:水通过岩心时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时的流度比值。 30.残余阻力系数: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盐水流度的比值。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石油资源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需要对我国的石油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次采油技术能够对老油田中未开发的石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本文对三次采油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介绍。 标签: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 1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 一次采油是通过消耗天然能量来进行石油开采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而缺点则是采收率过低,通常只有5%~10%。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成正比,因此人们通过注水来弥补天然能量的消耗,对石油进行进一步开采,这就是二次采油技术。虽然相对于一次采油,二次采油技需要的操作和技术都变得更加复杂,并且投入也相应增加,但使石油的开采率提升到了30%~40%,不过依旧有大部分的石油没有被开采出来,这是由于二次采油后期注水量发到一定程度,无法通过继续注水来进行石油开采,因此三次采油技术应运而生。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热力驱、化学驱、注气驱和微生物驱为主要方法的三次采油技术。 2 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 2.1 热力驱油技术 热力驱油采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提高油藏温度,改变原油的物理特性,使原油的粘度降低,从而使原油的流动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热力驱油采油技术主要应用于稠油的开釆,其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并且安全环保。热力驱油技术主要包括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以及火烧油层等方式,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基于地热来进行原油开采的方式,也称为地热采油,这种方式更加的节能和环保。 2.2 化学驱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表面活性剂、碱水、聚合物等化学物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化学驱油技术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应用比较广泛。目前,聚合物驱油应用较多,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使用化学驱的方式进行原油开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如地层水矿化度、原油pH 值和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驱油的效果。目前,热/化学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这种复合驱油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热驱油之后的油田的采收率。 2.3 注气驱油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讲义

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冀东油田开发新技术高级培训班讲义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岳湘安 2001.4.7

一、概述 (一)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吨/年(1亿)。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在各种矿物中,石油的采收率是比较低的。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近几年,我国已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将进口1亿吨/年。国民经济急需石油,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 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及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及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姓名:韦景林 班级:021073 学号:20061000005

一.前言 油气田是指,在地质意义上,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而油气田的采收率则是指油气田最终的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通过地质勘探,发现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开发油田的工作了。然而,任何一个油藏的开发,都要讲究其经济有效性,即要能够实现投入少,产出多,也就是说少花钱,多采油,最终采收率高。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了解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继而考虑如何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控制着油气田的采收率呢? 一.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很多,总体而言,一是内部因素,凡属于受油气藏固有的地质特性所影响的因素都是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凡属于受人对油气藏所采取的开发策略和工艺措施所影响的因素都是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好油藏总比差油藏采收率高。在开发过程中人对油气藏采用的合适的部署和有效的工艺措施也会使油气藏固有的地质特性得到改造,从而使油气藏的采收率得到提高。 影响油气藏采收率的内在因素有: (1)油气藏的类型,如构造、断块、岩性和裂缝性油气藏等; (2)储层的孔隙结构,如润湿性、连通性、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大小等; (3)油藏天然能力,如油藏压力水平,有无气顶,边、底水天然能量的活跃程度; (4)油气本身的性质,如油、气的相对密度、原油的粘度、气油比、气田的天然气组分和凝析油含量等。 影响油气藏采收率的外在因素有: (1)开发方式的选择,如油田选择消耗方式还是注水或注气方式开采,凝析气藏选择消耗方式还是干气回注方式开采; (2)井网合理密度及层系合理划分; (3)钻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合适而有效的增产措施,如钻水平井、复杂结构井、酸化、压裂等; (4)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所进行的三次采油技术,如注聚合物驱、化学驱、热驱等; (5)经济合理性,涉及到经济模式、油价、投资成本、操作成本、开采期限、产量经济极限等。 除了上述影响油气藏采收率的主要内外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油气藏的采收率,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知道了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得

提高原油采收率(DOC)

提高原油采收率 摘要:针对提高采收率,这篇文章主要对我国石油开采现状,提高采收率的四种常用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的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论述,说明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方向和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发展 在讨论提高原油采收率之前,我们要首先搞清楚一个概念,所谓的采收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采收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不但与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以及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开发系统(即开发方案)有关。同时,石油的销售价格和地质储量计算准确程度对采收率也有很大影响。 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和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提高现有开发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30%多一点,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全国的平均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可采储量1.8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原油产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的原油采收率要达到40%,力争50%,挑战60%。中国石化油田经过40余年的开发,走过了稳步增产、快速上产、稳产、递减等阶段。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化东部油田平均采收率为28.9%,而国内如中石油平均为34.5%,国外如美国平均为33.3%,中东平均为38.4%,因此,中国石化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目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EOR,即Enhanced Oil Recovery)日益成为国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量同样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而国内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为 1.7%。这种供求矛盾使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04年对外依存度迅速达到42%。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平均含水率已经高达80%以上,而近几十年来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加大,后备储量接替不足。为此,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勘探力度,另一方面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产,其中提高原油采收率则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阶段。国家计委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把提高采收率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热采、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碱—聚物驱以及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等技术研究,使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提高采收率技术分类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化学法又分为化学驱和化学调剖。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调整吸水剖面包括浅调、深调和调驱三类技术。调剖剂分为无机类水泥、无机盐沉淀、有机聚合物凝胶、树脂类、颗粒类及泡沫类等。 气驱包括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干气驱、CO2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注入方式分为段塞注入、连续注入或水气交替注入。 热力法包括热水驱、蒸汽法、火烧油层、电加热等。其中蒸汽法又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蒸汽与天然气驱;火烧油层又分为干式、湿式、水平井注空气等。 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此外,声波物理法采油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上述提高采收率技术,部分已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部分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部分尚处于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本文描述了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讨论了注CO2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机理,并对注CO2与注N2提高采收率两者做了比较。评价了不同注入CO2与N2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中轻质油藏适合注CO2驱油,而埋藏较深的,重力驱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适合注N2。 标签:采收率发展现状CO2驱N2驱混相驱非混相驱 1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点,在石油行业大力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特别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化学驱取得了飞速发展。如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并已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工业性推广;复合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先导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物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注水油层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目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油田均在开展室内研究与应用。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安塞世界级气田的发现,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总体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的EOR工程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高峰期,而后略有下降,90年代末又稍有回升。进入21世纪,EOR工程的数量仍大幅度减少。但随着勘探费用上涨、勘探难度加大以及目前高油价的形势, 终将再一次刺激EOR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研究的热潮。 2 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 很多文献中已经给出了CO2和N2的筛选标准见表(1)、表(2)。 表1,表2的适用性虽然很广泛,但是仅仅表明了油气藏是否适合注CO2进行驱替,没有考虑适合CO2混相驱的油藏必须尽快达到混相压力。CO2所需最小混相压力要比N2,烟道气,天然气的混相压力小,由于这种压力限制,所以CO2混相驱对浅层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深增大而增大,当原油密度大于0.9218g/m3时则不适用于CO2混相驱,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当原油密度小于0.8251g/m3,埋藏深度小于762m时也不适合CO2混相驱。除此之外

提高石油采收率试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一次采油: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 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 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 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发展方向有: ●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 ●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 ●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 ●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 6、背斜:为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7、向斜:为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 8、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也即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 二、填空题 1、地壳表面高低起伏,由(海洋)和(陆地)所构成。 2、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一层沉积层,平均厚度为18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局部地区缺失,是现代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的主要目标。 3、地球自形成以来时刻都在运动着,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身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 自动化网时间:2009-06-12 来源:网络 油气田最终的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为采收率。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很多,总体是内因,凡属于受油气藏固有的地质特性所影响的因素都是内因;二是外因,凡属于受人对油取的开发策略和工艺措施所影响的因素都是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好油藏总比差油藏采收率发过程中人对油气藏采用的合适的部署和有效的工艺措施也会使油气藏固有的地质特性得到改使油气藏的采收率得到提高。 (1)油气藏的内在因素: 油气藏的类型,如构造、断块、岩性和裂缝性油气藏; 储层的孔隙结构,如润湿性、连通性、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大小等; 油藏天然能力,如油藏压力水平,有无气顶,边、底水天然能量的活跃程度; 油气性质,如油、气的密度、原油的粘度、气油比、气田的天然气组分和凝析油含量。 (2)油气藏的外在因素 开发方式的选择,如油田选择消耗方式还是注水或注气方式开采,凝析气藏选择消耗方式还是方式开采; 井网合理密度及层系合理划分; 钻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合适而有效的增产措施,如钻水平井、复杂结构井、酸化、压裂等; 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所进行的三次采油技术,如注聚合物驱、化学驱、热驱等; 经济合理性,涉及到经济模式、油价、投资成本、操作成本、开采期限、产量经济极限等。

油气田开发 通过地质勘探,发现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开发油田的工作了。 任何一个矿藏的开发,都要讲究其经济有效性。即要能够实现投入少(即少花钱),产出多(即多采矿),最终采收率高。作为对一个油田的开发来说,讲究其有效性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延长油田高产稳产期,使得油田最终能采出最多的原油,有一个高的最终采收率及好的经济效果,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 由于各个油田的地质情况不同,天然能量的大小不同,以及原油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油田应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方式?又怎样合理布置生产井的位置?油田的年产 量多少为好?这些都是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必须认真研究和确定的原则性问题。 又由于油田埋藏地下,是个隐藏的实体,在开采过程中,其内部油、气、水是不断流动着、变化着的,这种流变性是其他固体矿藏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要有效地开发油田,就得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调整各项措施,以适应变化的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地改造油层,使它能朝着人们预定的、有利于开发的方向变化和发展。这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还由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始终需要有能适应地下情况变化的工程技术来实现有效的开发目标。即需要有先进的采油工艺技术;先进的监测与观察技术;先进的油层改造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来保证开发工程的实施。 总的来说,油田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需要人们具有先进的认识方法和改造技术,才能实现对它有效开发。下面对油田开发的基本工作内容作一介绍。(具体的油田开采工艺方法后面有专题论述) (一)搞清油藏类型、选择开发方式,是有效开发油田的前提条件 油藏类型是决定油田开发方式的基础和依据,而开发方式不仅要适应油藏的不同特点,而且要随着开发进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一个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必须认真对待这两个问题。 这里需要简单交待一下,所谓油藏就是指可以值得作为单元开发对象的含油体,可以是一个油层,也可以是一组性质近似的几个油层。一个油藏可以是一个油田,而一个油田也可以包几个油藏。例如我国的任丘油田,其下面是碳酸盐岩油藏,上还有砂岩油藏,是一个多油藏的油田。油田开发工程,一般是以油藏为单元来考虑的。因为有时同一个油田内的若干个油藏的地质条件、原油性质相差悬殊,既然是不同类型的油藏,就应该区别对待,对不同油藏应有不同的开采方式和开发井网。当然,如果几个埋藏深度相近地质条件相似的油藏,也可以采用相同的开采方式和井网一并进行,那自然是更好的,但事前必须按油藏为单元搞清地质情况。 以含油体形态为主划分油藏类型,分为层状油藏和块状油藏。如以圈闭条件为基础划分,可分为构造油藏、地层油藏和岩性油藏。构造油藏的基本特点在于聚集油气的圈闭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它的类型也还可以细分,其中最主要的有背斜油藏和断层油藏。地层油藏是指因为地层因素造成遮挡条件,在其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藏。在地层油藏类型中又有地层超覆油藏和地层不整合油藏的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一、概述 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油藏工程新进展论文 班级:油工08-5 学号:080201140513 姓名:梁立宝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我国原油开采采出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采出率,高粘、高凝和高含腊的胶质沥青油藏为原油的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而新型微生物采油系列产品对“三高”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采出率大幅度提高。 (一)微生物驱油技术定义 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菌种作用于地下油藏,通过其生长、繁殖以及产生的各种具有驱油作用的带下产物,改变储油层的渗流特征或使油水间的物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称之为微生物驱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技术 ,不但包括微生物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生物化学过程 ,而且包括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营养液、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油层中的运移 ,以及与岩石、油、气、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油、气、水物性的改变。 (二)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 采油微生物种类较多,各种微生物特性和作用机理不尽相同,但从效果上概括起来主要是对原油起到清蜡降粘的作用,在微生物代谢的同时伴有产热、产气和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等。 微生物通过在岩石表面上的生长繁殖,粘附在岩石表面,占据孔隙空间,在油膜下生长,最后把油膜推开,使油释放出来。微生物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水驱毛管张力,提高驱替毛管数。同时生物表面活性剂会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从亲油变成亲水,使吸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油膜脱落,油藏剩余油饱和的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在油藏高渗区生长繁殖及产生聚合物,能够有选择的堵塞大孔道,增大扫油系数和降低水油比。在水驱中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的流动性,减少指进和过早的水淹,提高波及系数,增大扫油效率。在地层中产生生物聚合物,能在高渗透地带控制流度比,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增大扫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微生物驱油技术细菌功能分类 1、产气(包括CH4、H 2、CO2、N2等气体) 2、降解烃类 3、堵塞岩石孔道 4、产生有机酸和溶剂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9194550.html,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作者:罗红芳高占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讨论了注CO2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机理,并对注CO2与注N2提高采收率两者做了比较。评价了不同注入CO2与N2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中轻质油藏适合注CO2驱油,而埋藏较深的,重力驱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适合注N2。 关键词:采收率发展现状 CO2驱 N2驱混相驱非混相驱 1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点,在石油行业大力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特别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化学驱取得了飞速发展。如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并已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工业性推广;复合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先导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物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注水油层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目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油田均在开展室内研究与应用。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安塞世界级气田的发现,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总体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的EOR工程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高峰期,而后略有下降,90年代末又稍有回升。进入21世纪,EOR工程的数量仍大幅度减少。但随着勘探费用上涨、勘探难度加大以及目前高油价的形势, 终将再一次刺激EOR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研究的热潮。 2 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 很多文献中已经给出了CO2和N2的筛选标准见表(1)、表(2)。 表1,表2的适用性虽然很广泛,但是仅仅表明了油气藏是否适合注CO2进行驱替,没有考虑适合CO2混相驱的油藏必须尽快达到混相压力。CO2所需最小混相压力要比N2,烟道

原油采收率

一、填空: 1.EOR技术包括: 化学驱油法,混相驱油法,热力驱油法,微生物驱油法。 2.常用的热力驱油法: 蒸汽吞吐法,蒸汽驱油法,火烧油层法。 3.粘土矿物的性质: 带电性,吸附性,膨胀性。 4.影响粘度的因素: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水解度,溶剂的影响,含盐量,聚合物浓度。 5.降解分为: 剪切,化学,温度,生物降解。 6.滞留分为: 吸附滞留,机械补集,水力滞留,物理堵塞。 7.xx吸附实验结果影响因素: 岩石的类型及其组成,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水解度,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含盐量。 8.粘弹性流体: 具有粘性流体的流动特点,具有弹性变形的特点。 9.聚合物的常规性能: 外观,固含量,颗粒分布,不容物含量,水解度,表观粘度,溶解速度,残余单体含量,分子量。

10.聚合物特定性能: 增稠性,耐盐性,过滤性,热稳定性,剪切稳定性,筛网系数。 11.表面活性剂分为: 离子型(包括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型。),非离子型。 12.碱剂分为: 氢氧化钠,硅酸钠,碳酸钠。 13.国内稠油对温度特别敏感。 14.稠油的分类:50-100为稠油,100-500为特稠油,大于500为超稠油。 15.毛管(准)数: 驱油过程中的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Nvc) 16.xx管准数提高途径: 驱替液速度增加,驱替液粘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 17.微生物的概念: 是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一般存在于碳氢化合物的沉淀物中。 18.火烧油层工艺: 干式正向燃烧,干式反向燃烧,湿式燃烧。 19.火烧油层适用条件: 油层渗透率高,厚油层,原油饱和度高,原油粘度高。 二、名词解释 1.EOR: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我国大多数油田都是陆相沉积,具有油品密度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的方式开采,效率较低,约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并未开采出来。目前,陆上已开发油田的主力油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剩余油层水淹严重、采收率低、产量减少以及经济效益差等,如何提高原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我国各大油田所需解决的主要难题。 标签:原油;采收率;提高 1 原油采收技术的作用 采油是油田开采的重要环节,而采油技术的应用则是影响油田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油田开采工程在后期采油技术的应用上仍有所不足,因此,对后期采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以下为原油采收的作用: 1.1 提高石油开采的采收率 从众多采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些采油技术虽然具体的适用范围与效果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原油的采取率,使油田的产量大大增加,而这也是采油技术最为直接的作用。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在这一采油技术的应用初期,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的采取率提升幅度都在20%以上,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2 降低石油开采成本 采油技术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开采的成本,虽然在采油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随着采油技术的应用,石油开采效率都会大幅度提高,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会随之减少,同样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油井能够实现再次开采,也就不必再选择新油井进行开采,这其中所节约的成本是非常多的。 1.3 推动石油开采工程发展 在采油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素质的采油队伍也随之建立起来,油田产量同样不断提高,这些对于石油开发工程的发展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提高原油田采收率技术措施 近些年以来,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深入,原油的分布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地增加了油田开发的难度。相比于国内外的采收情况来看,国内的采收措施效果较差、耗水量大,从而降低了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原油采

润湿性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

润湿性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 【摘要】:结合大量文献调研,综述润湿反转性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与驱油效率间的关系。润湿反转是将岩石表面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性,使油滴更易于脱离岩石而流动,提高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润湿反转; 驱油效率; 机理 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中发现,润湿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润湿反转性与驱油效率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 油层中的砂岩(主要是硅酸盐),按它的性质是亲水性固体。因此,在砂岩表面上的油较容易被洗下来,但砂岩表面常常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而改变性质,即发生了润湿反转。现在储油层中相当一部分的砂岩表面是亲油表面,油在这样的砂岩表面上是不易被水洗下来的,这是原油采收率不高的一个原因。目前有些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是根据润湿反转的原理提出来的。例如,向油层注入活性水,使注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按极性相近规则吸附第二层,抵消了原来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从而使砂岩表面由亲油表面再次反转为亲水表面。这样,油就容易为水洗下,使采收率得以提高[2]。 一、润湿反转性的概念 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都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把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互转化叫做润湿反转。 二、润湿反转性的类型 岩石的润湿性支配着油气水在储层孔隙中微观分布,决定着孔隙吼道中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着水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3-4]。 一般可以将岩石润湿反转分为:水湿转变为油湿、油湿转变为水湿、混合润湿转变为油湿或水湿。 三、润湿反转性的影响因素 由于岩石润湿反转性与驱油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分析岩石润湿反转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影响岩石润湿反转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岩石的矿物组成的影响 不同的矿物成分具有不同的润湿性,而储油岩石沉积来源广,矿物本身又

《提高采收率》之复习题学习资料

《提高采收率》之复 习题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及区内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中通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张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张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 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0.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微观洗油效率:也叫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水洗油效果的参数。 23.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的参数。 24.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 25.聚合物驱:是把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 26.机械剪切降解:在高速流动时,具有柔性的长链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被剪断,使分子间结合力下降,粘度降低。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孙超张金功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摘要国内外所采用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主要基于降低石油运移的阻力来实现,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3种:化学法、热力法和混相法,新兴的方法有微生物法和地震法等, 其中电渗法和声波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应是各种方法的进一 步优化和结合,另外,从油气成藏机理角度开发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可能是今后重要的 研究方向,有望能导致新的突破。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化学驱热力驱混相驱 1概述 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即提高石油采收 率。纵观原油生产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当天然 能量衰竭时,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二次采油)。它的采 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最终采收率通常为30%~40%。当该油田的水油比接近作业的经济极限时,即产出油的价值与水处理及其注入费用相差太小,而使纯收益减少时,则进入了三 次采油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或“强化开采”“Enhanced Oil Recovery”,即EOR)。由于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方法采出的原油总量一般小于原始地质储量的40%,地下还有至少60%的储量等待开采,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目前备受国内外 重视。〔1,2〕。 从机理上讲,提高采收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增加原油流动的动力或降低其阻力。增加 动力的方法有注水、注天然气、以及地震法和声波法。降低阻力的方法则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降低流体的表面张力及粘滞阻力,常用方法为化学驱、热驱和混相驱,还有 新兴的微生物驱;其二为扩大运移通道,主要方法为酸化和压裂。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看,一次、二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相对比较成熟, 而三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方法尚处于部分工业运用及实验室研究阶段,下面主要对后者作详细论述。 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2.1化学法 化学驱可分为3种主要的工艺技术;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碱水驱。表面活性剂和 碱水驱油的机理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为基础的,而单注聚合物或注入表面活性剂后又注入聚合物,则可以控制流动度,从而也就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注入到油藏中的碱水与存在于石油中烃的衍生物中的脂肪酸发生化学反应,就地形成脂肪酸的钠盐,形成这些表面活性剂促使造成超低界面张力〔3〕。 表面活性剂驱的研究始于50年代, 60年代中期,美国已开始用磺酸盐投井使用。目前该 法已经成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于聚合物驱中最重要的一种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PAM),常用于流度控制和渗透率调整。最近有人研究用交联聚合物的方法驱油, 经微观和宏观渗流实验方法研究认为,交联聚合物不但有调剖作用,还具有驱油作用。交联聚合物可明显改善油藏在高含水期的水驱油效果,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以适当的主段塞和副段塞组合可获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4〕。 应用更广泛,研究得更多的是复合驱。例如粘土含量高,原油酸值较低,单独用碱水驱 无法获得较高产油量的油田,应用复合驱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即使使用最优的胶束系统,三次采收率也没超过原始地质储量的50%。但如果用碱液首先驱走原生水中和固定在粘土上的钙离子,然后注入表面活性剂、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