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p文学大视野p

收稿日期:2005-02-22.

作者简介:夏腊初,男,湖北罗田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再思考

夏腊初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 /浮士德精神0内涵,一般理解为一种勇于实践,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但有不少论者将

/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具体化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本文认为这一具体化造成了/浮士德精神0某些要素的

缺失,因而认识不全面。/浮士德精神0不断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应该是包含了一切个体、感

性、物质的快乐与享受在内的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内涵;精神生活;生命方式

中图分类号: I516.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5)004-0034-003

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歌德笔下的不朽文

学典型。/浮士德精神0是通过浮士德形象对西方近代资

产阶级文化精神所作的艺术概括,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

诗性表述,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但也不

讳言,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内学界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挖掘仍不够完整,尚有不少观点值得商讨。

了解西方近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浮士德是

德国启蒙时期伟大诗人歌德的杰作5浮士德6的主人公。

浮士德原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他死

后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些作家以浮士德生平

为题材写过不少作品,主要情节是说他为漫游世界,尽享

人生欢乐,宁愿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以换取帮助。这

些传说和文学作品思想倾向较明显表现了文艺复兴以来

西方人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和价值追

求。经历启蒙运动洗礼的歌德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传说和

这个以前人作品中形象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变化发展的

联系,于是积60余年的心血,写下5浮士德6这部杰作,通

过浮士德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高度概括了近代西方人的

文化精神,这就是思想史和文学史中的/浮士德精神0。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原本是一个潜心书斋皓首穷经的学

者,毕生追求知识失败而痛不欲生,在现实生活的感召和魔鬼

的引诱下,他走出书斋,跳进生活的洪流,开始种种现实人生

理想的追求: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追求事业。一次次

追求,一次次以悲剧告终。但浮士德总不停下追求的脚步,每

一次悲剧失败成为下一次追求的悲壮序曲,一直到生命终点。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现实中不断追求的一生。

对浮士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认识,在西方存在许多

不同的说法,如/人的代表说0、/超人说0、/庸人说0、/人类

代表说0、/现代人类史的象征说0、/西方某一时期文化精

神的代表说0、/德意志民族特性的象征说0等等。在我国,

一般都认为,浮士德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

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0[1]130关于/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理解,一般认为,它就是指浮士德/矛盾性格的主导方面0,

/这种主导方面就是他具有的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

精神)))浮士德精神。0[2]139而这种精神赋予历史、哲学及

作家生命的内容就是:/概括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数百年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启蒙思想家不断追求理

想的精神生活史和积极进取精神0,/是人类追求意识的体

现者0,/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0,/是诗人歌

德自我形象0伟大一面的写照。[1]131

上述文字皆引自国内最新出版,并由名家编写的外国

文学史,基本能代表国内学界的看法,应该说,他们对浮士

德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是深刻的。浮士德精神的主

要内涵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西方许多学者也

是这样理解的。施宾格勒在5西方的末落6一书中把浮士

德式生存叫做/积极的奋斗的、征服的生存0,认为浮士德

精神是不断追求,促进历史向前发展,赋予行动主体在世

界和历史中以实行自我权力意志的/意志文化0。施宾格

勒这里强调/浮士德精神0是一种不断追求的意志精神。

从表面上看,施宾格勒的理解和上述国内学者们理解是一

致的,但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追求是对一种生存

状态的描述,它仅相对于/不追求0,即满足现状的生存状

态。一种追求的生存方式可以包含无限的生活内容:可以

#34#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是追求物质享受,可以是追求精神愉悦,可以是追求现世

快乐,可以是追求天国幸福,可以是追求感情、感受,可以

是追求理性、科学等等。追求的对象目标具有无限的可能

性,但施宾格勒强调的仅是追求的意志,即追求的生存方

式,而国内学者则强调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内容,明确规

定出了浮士德不断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由斯宾格勒的不断追求的意志

具体化为/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造成了/浮士德精

神0某些要素的失落,造成了认识的不全面。不错,/浮士

德精神0追求的的确主要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他在追求

过程中的确不断地征服来自肉体的阻力,向理想的精神世

界迈进。一般强调浮士德追求目标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

的论者往往引用下面的诗句作为例证: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

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之中,/以固执的

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

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

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

绚烂的生命。

这一段诗句的确表现了浮士德渴望超越现实感性肉体的

人生,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在5浮士德6中还可读到这样一段同样是浮士德倾诉生命追求的诗句:

思想的线索而今业已寸断,/一切的学问久已使

我恶心,/让我在这感官的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燃

烧着的一片热情。/,,我要献身于酩酊,/于最苦的

欢情,/于失恋的憎恨,/于爽心的沉沦。/我的胸心,

已经解除了智的烦闷,/无论怎样的苦痛我都欢迎,/

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尽全人类所赋

有的精神,/至崇高的、至深远的,/我都要了解,/要把

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

人类的大我,/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这里追求的内容显然是现世的感性生命的体验,追求的目

标是拥抱五彩缤纷的尘世生活,是体验血肉人生的多种无

限丰富性。这里说得十分明白,浮士德追求的不仅是理想

的精神生活,他还要将造物/赋予全体人类的一切0,都在

他/内心里自我体验0一番。要将人生种种/幸与不幸堆积

在我的心里0,用大白话说,浮士德要尝尽人生百味,体验

人生百态。所以浮士德追求的终极目的地并不单单是/理

想精神生活0,而是人类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这里边的/小

我0与/大我0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注意,诗中/小我0与/大

我0是统一的,/大我0是/小我0不断扩充而来的,并不存在

道德品质的区别。有论者将浮士德所说的/小我0与/大

我0对立起来,认为浮士德/在一生探索中,他经历了物质

享受、爱情欢乐、名誉地位的诱惑0,/一方面他执着尘世,

情欲强烈,留恋人世的欢乐享受,沉溺于-小我.之中,另一

方面,他又能重新振奋起来,由-小我.到-大我.,由低级到

高级,不断进取向上0。[3]158这种分析显然是把/小我0等同于沉溺于尘世情欲欢乐,是/低级0的,而/大我0显然是/高

级0的/理想的精神生活0,从道德价值上,将二者区分为高

尚与低劣,这显然不符合诗的原意。

浮士德一生的追求目标本来是多样丰富的,他走出书

斋后,追求市民姑娘玛格丽特,这是十足的尘世情爱。他

的投身政治实质上是源于权力欲望,按尼采的哲学观点,

权力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浮士德与海伦的结

合,从寓意的层面讲是追求古典美,但从形象层面看,不能

说是纯/柏拉图式0的。可以说,浮士德追求的目标很大程

度上是属于个体感性生命范畴。另外,国内不少学者在评

价浮士德精神时也指出,它/批判了中世纪的僵化教条和

精神束缚0[2]139,意思是说/浮士德精神0否定了中世纪基

督教教义对个体感性生命欲望的扼杀,否定之否定即是肯

定,这正说明/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也包含了对现世个

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

有人或许提出,若肯定/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包含

了现世个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那么如何理解浮士德对自

己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呢?如果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

目标理解为人生的无限丰富性,那么就必须对浮士德不断

否定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解释。笔者以为:浮士德的否定

并不意味他否定过去生活的价值,/大我0的价值不与/小

我0的价值对立,而是/小我0的价值累积扩充而成的。浮

士德否定的真正对象是不再追求的满足,是欢乐享受的沉

溺,他否定的是人生无限丰富性的对立面)))单调、贫乏、

狭隘,而不是欢乐享受本身。正如他自己所言:/狭隘的浮

生总使我感到烦恼0,/不管安逸与苦痛,不管厌烦和成功,

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0。还如他在翻

译5圣经6时,将/泰初有道0改译为/泰初有为0,这表明浮

士德追求的是/有为0,否定的是/不为0,至于所/为0的内

容在浮士德思想中并未作过多的道德价值纠缠。如果将

浮士德对自己生命过程不断否定理解为对生命内容的价

值否定,那么,浮士德岂不成了虚无主义者,其形象积极意

义何在?况且,在浮士德否定的生活中,/学者的悲剧0、

/美的悲剧0从性质上讲应属于真正的/精神生活0范畴。

可见,/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还应包括个体生命自然欲望的满足。浮士德拥抱的完整生

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灵性的,也是肉体的。一

句话,浮士德真正追求的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最后还需指出,为什么国内学者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

的理解出现狭窄化倾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从

作者方面讲,歌德虽以诗闻名于世,但他更是一个具有丰

富、深刻思想的思想家,是一个在自然科学、美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很博学的文化巨人。仅以自然科学为例,歌德

#35#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几乎研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理论物理、植物学、解剖学、地质学、化学等他都潜心研究且很精通。歌德的确是个极崇尚精神生活的人,他的生命历程及个性当然会在浮士德形象的描写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其次从时代方面讲,5浮士德6诞生于欧洲启蒙运动后

期,崇尚理性,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已是时代的

最强音,而/浮士德精神0是启蒙时期理性主义的诗性表述,精神生活追求色彩的确鲜明。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

启蒙时期理性主义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相应地,/浮士德精神0与5巨人传6中的/巨人精神0)))/畅饮真理,畅饮爱情0也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也承认,二者是有区别的,/巨人

们0乐于/畅饮爱情0,而浮士德则更希望/畅饮真理0,这是西方近代文化演变的结果和成熟的标志。但浮士德像/巨人0不拒斥/畅饮真理0一样也不拒绝/畅饮爱情0,这才是真正的/浮士德精神0。

第三个方面原因是我们不少学者的眼光仍为某些固

有观念所遮蔽。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等种种因素作用,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道德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重理想轻现实,重大我轻

小我,重精神生活轻物质生活。以这种价值眼光去阐释浮士德精神内涵,得出/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既要坚持道德主义、理想主义价值观,又要肯定/浮士德精神0的/积极性0、/肯定性0,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将/理想的精神生活0之外的一切个体的、感性的、物质的快乐与享受的追求统统逐出/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当然,5浮士德6博大精深,/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丰富

复杂,本文只是笔者的一种探讨,谨以歌德在谈论自己的

5浮士德6时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你且拿出勇气来完全信任你的印象,让自己欣赏,让

自己受感动,让自己振奋昂扬,受教益,让自己为某种伟大

事业所鼓舞!不要老是认为只要不涉及某种抽象思想或

观念,一切都是空的。[4]146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世界文学史:第二卷[M].武汉:华中科大出版社, 2004.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陈应祥.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朱光潜.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 .齐国 B .整齐 C .看齐 D .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 .王熙凤 B .薛宝钗 C .袭人 D .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 .《子夜》 B .《腐蚀》 C .《蚀》 D .《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 .《雷雨》 B .《日出》 C .《北京人》 D .《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无言之美》 D .《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 .罗森格兰兹 B .吉尔登斯吞 C .雷欧提斯 D .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海上劳工》C.《悲惨世界》D.《九三年》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A.玛丝洛娃B.安娜卡列尼娜C.娜塔沙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川端康成B.大江健三郎C.泰戈尔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A.严监生B.严贡生C.鲍文卿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A.《伊豆舞女》B.《雪国》C.《古都》D.《山之音》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A.贾家B.王家C.史家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幻灭》B.《子夜》C.《林家铺子》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D.《阿尔卑斯山》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A.《老人与海》B.《丧钟为谁而鸣》C.《太阳照常升起》D.《非洲的青山》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A.《风景谈》B.《追求》C.《蚀》D.《腐蚀》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20.《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二者一个是“善”的代表,一个是“恶”的化身,其中肯定与否定,上升与沉沦,发展与滞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B.梅菲斯特的作恶,不但没有阻碍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反而推动了浮士德的不断前进,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梅菲斯特低估了浮士德的力量,浮士德虽然曾为欲望所迷,但他从根本上讲乃是一个主动创造的生命。而创造性恰是小我和小世界所缺乏的,在诗剧的第一部梅菲斯特几乎成为主角,因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浮士德为自身的内在情欲所缚,沉陷于欲望,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因自己的情欲而导致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之后,浮士德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被动性的根源不在别处,不在外在的靡非斯 特,就在自己的欲望和小我的本性之中。浮士德在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中看到了生命的狭隘和有限性,因此,他就从小我和小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进人一个大我的新世界。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浮士德的欲望才具有一定的目标,生命才有了意义和重生的依托。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满分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7-02 23:59 一、单选题 1 下列特点中,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A、 尊重现实的完整性 ? ?B、 尊重现实逻辑意义上的合理性 ? ?C、 尊重主观的表达 ? ?D、 尊重现实时空的合理性 ? 我的答案:C 2 下列电影中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是()。 ?A、 《建国大业》 ? ?B、 《孩子王》 ?

《黄土地》 ? ?D、 《一个和八个》 ? 我的答案:A 3 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A、 《乱世佳人》 ? ?B、 《阿甘正传》 ? ?C、 《公民凯恩》 ? ?D、 《淘金记》 ? 我的答案:A 4 电影()一方面揭示了契约社会的来临,一方面揭示了电影的造梦功能。 ?A、 《甲方乙方》 ? ?B、 《顽主》 ? ?C、 《不见不散》

?D、 《一地鸡毛》 ? 我的答案:B 5 下列关于电影《狗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它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内涵。 ? ?B、 它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戏剧化舞台布景。 ? ?C、 电影中有很多絮絮叨叨的对话。 ? ?D、 从它不是很商业化的电影,具有实验性。 ? 我的答案:A 6 电影和戏剧相比,空间的可变性来自于()。?A、 不同场景的切换 ? ?B、 不同演员的表演 ? ?C、 不同景别的镜头 ?

不同剧情的时间线 ? 我的答案:C 7 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A、 姜文 ? ?B、 瞿颖 ? ?C、 李保田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C 8 下列关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风格的评析中,不正确的是()。?A、 电影视觉感官印象化、感性抒情 ? ?B、 电影画面扭曲变形且夸张 ? ?C、 电影人物符号化 ? ?D、 电影镜头以静态为主

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全剧由魔鬼分别与上帝、浮士德的两次赌约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提出了有关人类前途的重要思想:即人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向恶,还是达善?再其后的五个悲剧中,歌德想告诉人们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究竟对人,对人生有何等意义?浮士德经过漫长的遍历之后,发现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认为第一是他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浮士德自己也说: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 浮士德在遭遇了爱情悲剧后,良心备受谴责,但不久就又恢复了活力,感到生命的脉博在新鲜活泼的鼓动,而在生命将至的时刻,“忧愁”女神溜了进来,对他吹了一口忧愁之气,使他双目失明。这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他一生积极进取,坚强不屈,几乎从不伤心悔恨,面对忧愁,心中依然充满战胜忧愁的信心。他说我知道忧愁“她有极大能量,她能使人失去一切积极的进取心,失去一切意志,使人虽生犹死。”但他却不肯低头。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简单框架)(大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

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公元前 5世纪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 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 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 “突变”推动剧情。 4、 130个剧本, 7个流传至今。 三、但丁《神曲? 地狱篇》 (13-14世纪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 3、两个形象: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 主观抒情色彩强烈。用意大利文写成; 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 ---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 ---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 ---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 ---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地狱第二圈。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层。惩罚神职人员。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 、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 、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 、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 、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四、薄伽丘《十日谈》 (14世纪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希望你喜欢。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1 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

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他认为: “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 你却背弃自然, 周围是烟尘与霉气, 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 “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 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 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 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他还说: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其间经过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故事的起因是魔鬼靡菲斯特在天堂与上帝立下赌约,誓要将浮士德引向邪路。此时年过半百的浮士德正因为自己大半辈子的碌碌无为的学者生活而失望抑郁,想要自杀。正当浮士德纠结:是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中;还是要猛然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之时,靡菲斯特来到他身边并与他订下灵魂契约。契约规定,只要浮士德在今生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之后浮士德在米菲斯特德尔引诱下喝下魔女的汤药,恢复了爱情的欲望。他与市民姑娘格蕾辛相爱,但两人的性格不同,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浮士德的人生探索进入新阶段。他随靡菲斯特来到神圣罗马帝国,企图施展政治抱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朽和王宫大臣们的骄奢玩乐,他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也失望了。他开始探求虚幻世界,借助何蒙古鲁士的玻璃瓶回到古代与海伦相爱、结婚,生下欧福良。后因孩子的夭折和海伦的离去而幻想破灭,重回现实。他意识到应该脚踏实地,希望通过大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 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种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典型表现。不过,在浮士德的性格中,主导面却是向着崇高的境界进取。 (三)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他声称:“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靡非斯特对浮士德的每一次服役,都以阻碍浮士德的努力,重新拉浮士德走入迷途为目的,这就是“作恶”。 靡非斯特的“作恶”,却促使浮士德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继续探求人生理

浮士德

《浮士德》——德国人“世俗的《圣经》” 马克思: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列宁: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图书,其中一本就是《浮士德》。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它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浮士德》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歌德前后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 内容简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打赌,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序幕。浮士德追求知识、追求生活享受、从政、追求古典美、创造事业构成诗剧主要内容。浮士德博士躲在书斋里钻研各种知识,从占星学到炼金术,但年过半百仍一无所获,看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他的知识悲剧。这时魔鬼来访,他与浮士德订约,愿为浮士德服务效力,然而浮士德一旦满足就必须死,其灵魂归魔鬼所有。魔鬼首先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他返老还童,引诱他追求生活享受。浮士德爱上了市民的女儿格蕾辛,然而他们的爱情不容于世俗,格蕾辛也因溺婴罪被处死。这是他的生活悲剧或爱情悲剧。浮士德走出个人爱情的世界,决心从政。他来到一个封建小邦,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危机,封建宫廷更加荒淫享乐。这是他的政治悲剧。封建贵族们要观赏古代美人海伦,浮士德靠魔鬼的帮助,再现了海伦的形象。然而浮士德本人爱上了海伦,于是又在魔鬼的帮助下,靠一个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人造人——何蒙古鲁士的引导来到古希腊,娶了美人海伦,生下了儿子欧福良。活泼好动的欧福良夭折了,海伦亦悲痛而逝。这是他的美的悲剧。浮士德从古典美的梦想中苏醒,决心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用围海造田的办法创造一片人间乐土。这时候,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忧愁之风吹瞎了他的双眼,还以为死灵为他掘墓的声音是群众劳动的声音,于是浮士德终于满足了。当浮士德因满足而死时,他的灵魂并未归魔鬼占有,而是被天使们接到天国。因为只要是自强不息的,就能得到拯救。 人物分析 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浮士德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善恶冲突论

《浮士德》善恶冲突论 汉语言文学201201011111 穆健英 内容摘要:善与恶是道德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的重 要哲学内涵之一。人类对至善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且“恶”却始终伴随人们追逐善的步伐,并且最终促成善的实现。歌德在《浮士德》中,以“善”与“恶”的冲突来观照世界的矛盾运动,来观照人类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建构了善与 恶之间的冲突:至善与至恶、靡菲斯特与浮士德、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与恶魔性,从而反映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历更观和人生价值观。 关键字:浮士德、善与恶、矛盾与冲突 引言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它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同时《浮士德》也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在十八世纪里德国的狂飙运动时期时,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转型背景下,人的理性主义,人为主义都处在一个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的一面在不断斗争和撕裂。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正好是社会的两个代表。《浮士德》从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两场赌赛、五个人生阶段来阐释古典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性。《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代表,而魔鬼靡非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在他的灵魂中始终驻扎着善与恶两种势力,造成了“浮士德难题”,同时铸就了“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一,正文 (一)《浮士德》中的善与恶 1,、《浮士德》中善的代表——上帝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条上升之路和一条下降之路。人的灵魂先从洞穴的假象面前转身,爬到洞穴外面,直接看见“善”的太阳。这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②[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智慧树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伊利亚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神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塞万提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莎士比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歌德的《浮士德》............................................................................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斯丹达尔............................................................................................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简·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托尔斯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易卜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哈代....................................................................................................错误!未定义书签。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这次恋爱是他出书斋后第一次情感经历,也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浮士德与格雷琴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浮士德浮士德——有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他要认识一切,从事各种活动。而格雷琴是一个平民心地纯洁,眼界狭窄,视野短浅,生活圈子很小。俩个人在很多反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后俩人的爱情以失败和悲剧而告终。这是无论是浮士德自己还是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