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1)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出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结构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道路的结构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费景汉等。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现代部门(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农业部门除了向工业部门提供扩张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外,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受到消费需求和农民经济理性的制约,而且这一转化过程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不同步的,由于技术层次和农民素质的差异,这一过程是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逐渐转化。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和佛里德曼等。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区位论等。它认为,城镇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由不同的城镇个体及子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大系统,城镇之间及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城市的集聚性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在整个空间经济结构中,城市是核心地区,聚集了资本、知识、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城乡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小城镇和乡村等边缘地区则不断的输出各种资源,逐渐走向衰退或相对停滞状态。但当工业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成熟时,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边缘地带扩散,从而逐步达到平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3)人口迁移理论

城乡人口迁移理论比较系统地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原因、机制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其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主要有“推一拉理论”、“成本一效益理论”、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等。“推一拉理论”认为迁移是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也就是迫使农村居民迁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压力;“拉力”即吸引其他地区居民迁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成本一效益”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主要由迁移效益与迁移成本决定,迁移者考虑在迁移以后增加的收入以及迁移需要支付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既包括现金成本,也包括迁移者在迁移过程中和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时损失的收入,只有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距大于迁移成本时,才会实现迁移。托达罗劳动力迁移模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决定的,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实际的收入差距,而是预期的收入差距。

(4)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优劣性不一,客观上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代表理论主要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梯度推移学说等。增长极

理论认为随着一个区域的人口、资本、生产、技术与贸易等高度聚集发展,必将产生城镇化趋向。佩鲁指出,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福射作用的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扩散和吸引力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张,从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将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最初的出发点,增长极的出现意味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是以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将主导产业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所构成的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且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5)协调发展理论

协调发展理论强调城镇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代表理论有田园城市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的“田园城市”。这是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其现实

指导意义是在城市规划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固有观念,强调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统一的问题进行处理;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城市规划要实现宜居与自然的双重条件,工业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城镇符合生态系统论将城市分成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三者互为环境,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一致性,增加城市的生态吸引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一般课题研究方案的写法

一般课题研究方案的写法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案的涵义和特点 课题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 (二)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意义 1、保证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保证课题研究步骤有序化。 3、有利于课题论证、评价与管理。 4、是填写申请表的重要基础工作。研究方案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记载,是申请课题的基础性工作,申请表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研究方案。作为申报表的补充材料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研究方案没有统一的格式,不同的课题研究、不同的撰稿人员对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各不相同的。但长期的课题研究,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说来,研究方案要回答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怎样保证研究这样几个基本题。具体分解为以下一些题(即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通常是对所研究的题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探究,并用一个陈述句把它表示出来。课题名称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课题名称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内容。它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对象、研究的畴和研究方法三部分。简称课题名称三要素。研究对象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教材或管理方式等等;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 有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副标题进行限制,缩小课题研究围。比如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研究,副标题“四川个案”,用副标题限制研究围,我们就只需要研究四川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课题名称的总体要求: 1.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不能是疑、反句。 2.名称要准确、规。 3、新颖。 4、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题。 1、研究背景。这部分常常以“题的提出”、“引言”的形式来表述。 (1)时代背景。说明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社会题、人才市场需求、国教育政策法规等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3)当前学校、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题点评。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以及方法论意义。 课题研究意义的撰写是根据研究状况引发而来的,即我们的新观点、新视角、新措施对于现实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课题总结等。 (一)课题研究实施中具体做的工作 我们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样做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实施方案)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 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包括时间、任务、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二、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2013年城镇化研究报告

2013年城镇化研究报 告 2013年1月

目录 一、城镇化放缓仍有空间 (4) 1、经济放缓更趋稳定 (4) 2、城镇化减速仍有空间 (5) 3、新型城镇化支撑地产 (7) 4、汽车产量仍能增长 (8) 二、市民化改革提升空间 (9) 1、分配改革拉动消费 (9) 2、消费改善空间巨大 (12) 3、医疗财政支出增长 (17) 4、保障住房补贴加大 (17) 5、教育支出增速提升 (18) 三、城市公共基础建设推进 (19) 1、水电煤气需求增长 (19) 2、公用事业投资巨大 (20) 3、地铁建设进展迅速 (21) 四、城市集群利好基建 (23) 1、日本转型催生集群 (23) 2、交运投资空间广阔 (26) 五、西部增长东部升级 (30) 1、中西部城镇化空间仍高 (30) 2、传统产业转向中西部 (31) 3、人力资本回流中西部 (32) 4、中西部基建空间巨大 (33) 5、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34) 六、土地流转释放潜力 (36) 1、深圳模式再启流转 (36)

2、土地确权稳步推进 (37) 3、农民财产收入提高 (38) 七、融资增长仍有空间 (40) 1、债务增长仍有空间 (40) 2、多元化渠道支撑融资 (42) 3、举债基建大势所趋 (44) 4、融资政策并未收紧 (44) 5、地方债改革或将推进 (45)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近过去,未来GDP增速渐降但更趋稳定,原有城镇化的进程也将有所放缓。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其核心要点包括城市非户籍人口市民化,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城市集群等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化,政府强调一系列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而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推动基建,稳定投资,另一方面推升消费空间,均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 一、城镇化放缓仍有空间 传统城镇化速度下降,但依然存在空间。未来10年,房地产平均每年增长5-7%,汽车平均每年增长7-10%。没有传统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也将没有基础的。 1、经济放缓更趋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遭遇了一系列不利因素,从长期增长角度看,出口增长放缓、制造业增速持续回落等因素导致工业增速下滑,并拖累整体GDP 增速。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近过去,未来GDP 增速渐降但更趋稳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doc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F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1、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小学生“生本教育”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这三个课题中研究对象分别是教学设计、生本教育、学习方法;研究范畴分别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初中学生:研究方法分别是操作性、实践(即行动研究)、调查。当然,课题名称的践述有时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Pl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会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我校省“十五”重点课题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邛i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教学设计的游离,解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全方位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解决如何创新为人的发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篇一:开题报告范文(整合) 请双面打印本报告(不包含此页) 附件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18 姓名王超 学院冶金工程 学科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导师姓名马杰 填报日期 XX 年 1 月 5 日 篇二:硕士开题报告范例完整版 XX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题论证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XX年 12 月 17 日 篇三: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报告撰写: A、课题名称与界定。名称:力求准确、规范、简练、醒目(关注:问题、对象、方法等)。如:“高中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校学困生情商教育的行动研究 B、课题背景意义。根据什么、受何启发、为何研究、价值阐明。 C、研究现状述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指出现实问题,明确研究起点,确认自己创意,选择突破视角、点明差异。 D、课题目标定位。明确达到什么目的,解决哪些问题(具体、清晰、重点)。 如: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践行课堂有效教学理念; ■建构“导学式”语文教学范式; ■形成一批典型教学案例;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促进师生教■促进师生教与学素养与品质发展 E、课题研究内容。根据目标,到底做什么事?比目标(方案)更具体、明确(不一定一一对应);避免笼统、模

糊。 如:依据前例目标确定: ■理性研究:内涵、特征、价值、原则; ■调查研究:自学、选择、导学、质疑; ■建构研究:主张、课型、流程、特点; ■策略研究:导预、导问、导法、导评; ■质态研究:资源、基础、方式、测评; ■素养研究:结构、示范、习惯、功力。 F、课题方法选择。选择方法验证假设,说明:为何用此方法,怎样具体运用;一个课题往往多种方法并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测试法等) G、课题研究步骤。分段实施的时间顺序安排,考虑内容的相互关系、难易程度,从基础性问题开始,结合具体任务要求落实计划。 H、预期成果呈现。结合目标,追求成果,多彩呈现:各类报告、论文著作、课件案例、教学实录、师生感悟等。 I、保障(领导支持、骨干参与、经费(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保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2012

2012年新型城镇化研 究报告 2012年12月

目录 一、城镇化:要素与生产的集聚 (5) 1、第一推动力——需求便利 (5) 2、路径依赖 (7) (1)曾经的“港口” (7) (2)邦国结构的历史遗留 (8) 3、城市化总量潜力尚存 (9) 二、新型城镇化 (10) 1、路径依赖的改变——城市结构的重构 (11) (1)二战的军工布局与美国西海岸城市带 (11) (2)政策冲击下的日本城市化结构变迁 (12) 2、变动冲击的由来 (13) (1)逃离北上广——市场潜力函数的起伏 (14) (2)从需求结构改变——内需崛起 (16) (3)郊区化 (21) 3、区域平衡发展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 (26) 三、政策导向 (27) 1、目标——城镇化蓝图 (27) 2、政策推动的逻辑 (28) 3、需要基建,更需要提高对现有设施的利用 (30) 四、城市向空旷地带地进军 (33) 1、美国城市化扩散的事实 (33) 2、城市扩散伴随的产业分工 (34) 4、新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37) 五、他山之石:城市体系内部 (38) 1、德国经验——历史无法复制 (39) 2、美国的城市群与郊区化 (41)

(1)从单极集中到多极集中 (41) (2)郊区化城市的演变 (43) 3、日本经验——政府支持的意义 (47) (1)日本城镇化的事实 (47) (2)日本城镇化的经验总结——政府干预城市化的逻辑 (50) 六、城市化扩散的行业机会 (52) 1、流通为王 (53) (1)分工——物流复杂化——第三方物流 (54) (2)零售——一种更广义的物流 (56) (3)资本市场表现 (58) 2、必需消费品的增量需求 (58) 七、郊区化的机会 (60) 1、郊区化的交通方式——私人交通还是公共交通 (60) (1)收入限制——私人交通增速难以超越经济增速 (60) (2)人口密度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 (61) 2、城市园林的机会 (63) (1)战后纽约的城市更新 (64) 3、环保行业机会 (65) 4、城市中心CBD的兴起 (68)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 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

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 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 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 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作出具体的说明。 六、研究步骤 设计研究步骤,就是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即对研究的具体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城镇化研究专栏

编者语:“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然而,魔鬼可能藏于细节之中,斯蒂格利茨的这个判断把握了故事的轮廓,却可能忽略了故事的细节。从国际经验考察,城镇化并不必然与经济的起飞或增长相联系,也有可能与经济的停滞或衰退相关联。因此,下一阶段中国以转型为主线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解释的首要问题即是如何使城镇化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在这样一个城市增长动力转换的过程当中,高效的城镇化投资和融资系统不仅应该服务“城市的增长”,也应该促进“城市的转型”。此外,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也存在难以避免的生命周期,它类似于一个生命体,有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也自然会有萎缩期。因为有周期,所以有转型,而城市的周期性收缩也可能成为新的潜力,产生从危机到革新的转变。即日起,本平台将不定期推出【城镇化研究专栏】,汇编有关城镇化的优秀研究成果,为研究城市发展的周期与转型提供参考,以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文/郭濂(国家开发银行金融研发中心主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做出了原则性的部署,明确指出要通过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传统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难以持续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一直是核心问题。一方面,相对落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生产生活需要,资金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长,加之具有准公共性的特点,社会资本参与较少,政府长时期地承担着规划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责任,资金的持续供给能力有限。 地方政府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很强烈,但面临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制约,比如《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贷款通则》排除了地方政府直接向银行借款的可能,《担保法》亦也规定国家机构不得为保证人,等等。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融资渠道“创新”,由此形成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类市场化融资方式。 (1)以地方政府作为融资主体的融资方式。受前面提及的法律法规限制,我国地方政府直接作为债务主体的融资渠道明显受限,目前仅有国债转贷、地方政府债券(中央代发)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少数渠道,在城镇化融资中的占比也很小。 (2)以地方融资平台作为融资主体的融资方式。地方融资平台是城镇化融资的主体,融资渠道从最初的银行贷款,逐步向城投债、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渠道拓展。 总体来说,传统的城镇化融资模式为保障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资金“借、用、管、还”主体错位导致的“权、责、利”不对等以及偿债来源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等突出问题,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潜在偿债风险较大。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口红利、WTO红利、土地增值红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摘要:我国城乡发展中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四大城市密集地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80年代以来,这些地区的小城镇经济在工业化浪潮中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推进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同层次的聚居点建设在广大的地域上大规模、高速度地展开。这些地区原本人口众多、城镇密集,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高速的发展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小城镇的重复建设,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寻求发达地区小城镇协调发展,探索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当务之急。本论文旨在探索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并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发展;城镇化;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城镇 化的进程,也使小城镇结构由农业形态转变为城市形态。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发达地区小城镇政府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障小城镇结构的转变,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和健康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小城镇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小城镇结构与形态上,因此,各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政策及各具特色的建设途径。但是,对于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变的保障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为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研究的意义,目的为适应发达地区小城镇飞速发展的需要提供系统性的科学思想,特 别是对当前小城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空间的急剧扩展,经济超常规增长、社会进步滞后与社会保障不健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为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小城镇城镇建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创造小城镇和谐的社会氛围。发达地区小城镇通过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也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小城镇数量增加和实力迅速增强,已经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小城镇建成区与乡村社区边界模糊,使人无法分清“城镇”与“乡村”。但在经济快速增长,小城镇循序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产出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建设混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外来人口不断迁入,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等等,以往灵活的“自下而上”的村镇经济推动模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将会严重制约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二次腾飞,也将对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因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特点、城镇结构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紧迫问题进行研究,从城市规划学和城镇管理的角度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最新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束城镇党委、政府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通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束城镇位于**市东北部35公里处,南邻尊祖庄乡,西邻米各庄镇,北邻卧佛堂镇,东与大城县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5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建材生产销售基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以镇驻地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示范,以

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是镇区建设主体框架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重修了宽6米、长1700米的镇区主干道和南环路、北环路建设工程,镇区形成了“两纵三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万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即将完成的主干道边道3700米的彩砖铺设,开挖了下水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弱电入地等工程,这些工程进一步提升束城镇的整体形象,对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步伐,“农民进城”数量不断增加,把一部年轻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据统计,我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了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达到3000人,主要从事保温、密封、化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同名13917)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同名13917)

并逐渐系统化,创立了城市生态学。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中,已开始将生态思想引入城镇化进程中。该“大纲”指出,城市的扩张不断吞噬着风景优美的周边绿色地带,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公众健康进一步遭到威胁;城市扩张剥夺了人们身心受到滋养的权利。因此,城市规划的首要责任是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最基本需要,从人类的居住、休闲、工作、交通四大主要活动入手,“把自然引入城市”,将城市纳入其所在地域的整体影响之中考虑,以区域规划取代简单的行政规划,城市聚合体的界限应由其经济影响范围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发展中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三)将绿色生态研究放在城镇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城市发展重点应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此时期,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潮进一步高涨。特别是到90年代,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在城镇化发展中,绿色理念全方位推进,从只注重绿色规划到向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全方位渗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认为在这一模式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虽然目前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太强,但这一理念蕴含着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把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放在了城镇发展的首位。这些理论不单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已有经济增长模式提出的反思,强调在快速发展经济中要妥善处理好与环境、社会的关系。 我国绿色城镇化相对国外起步较晚,从建设设施上来看,整体的绿色化基础建设相对较弱,绿化的涉及范围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中国城镇化迫切需要向绿色发展转型。今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按照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对雾霾的担忧尚未散去,地下水的污染又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空气污染、水污染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病”的集中表现,所造成的健康损失极大,事关生命安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大城市病”并不仅仅是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更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河北省地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有着十分有利的区位。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 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 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不论是 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 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本文以社会分工、系统工程、制度变迁、二元结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文 献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发展效 率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环境;城乡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河北省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优势,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眼下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 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 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 不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 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1.1.2 研究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 城乡二元体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河北省现在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决胜期。其根本就是要让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于其中。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城乡一体化 进程,从而使新型城镇转型越来越顺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示范区建设,将更有利于河北省承担北京的非资本性功能和产业转移,从而可以加深与环渤海各经 济区的有效合作。携手合作打造环渤海示范城市群,使其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 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全省经济发 展进程和建设美丽河北的进程。还需要集中更多的现金生产要素,发现并补全城市经 济的不足,帮助我省探索和打破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结构,创新城乡关系发展方式。为 我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试点示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董柱认为,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 的地区,但要想实现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