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

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

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
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

作者:朱俊, 胡大一

作者单位:朱俊(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刊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年,卷(期):2013,41(3)

参考文献(5条)

1.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Camm AJ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外文期刊] 2010(19)

2.Gage B;Waterman A;Shannon W Validation of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schemes for predicting stroke 2001

3.Camm AJ;Lip GY;De Caterina R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an update of the 201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2012

4.Olesen JB;Lip GY;Hansen ML Validation of risk stratification schemes for predicting stroke and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nationwide cohort study 2011

5.Altmann DR;Kühne M;Sticherling C Use of the CHADS2 risk score to guide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room for improvement 2010

引用本文格式:朱俊.胡大一关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的意见[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3)

非瓣膜病房颤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进展 陈晓梦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ATRIA[1]研究表明55岁以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大约为1%,80岁以上可达9%。目前临床病例中,房颤多由非瓣膜病引起,本文中房颤亦限定为非瓣膜性房颤。 脑卒中作为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房颤治疗和预后问题的焦点。房颤发生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提高了4-5倍,且在脑卒中病人中至少20%源于房颤。 [2] 一直以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被认为是房颤抗凝治疗的首选,使用华法林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60%[3]。但其应用存在一定限制,达到有效治疗效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所需时间长,药效受到食物或其他药物相互影响,应用时需长期监测INR值且要根据INR调整相应剂量,致使具有华法林适应症的患者只有不到60% 服用华法林治疗。[4]近十年,针对华法林在应用方面的缺陷,新型抗凝治疗药物不断研发,FDA已批准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 阿哌沙班apixaban的临床应用。本文综述三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凝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药物在迄今III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具体的临床应用,为房颤抗凝治疗药物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凝血酶抑制剂:能直接阻断凝血酶,凝血酶可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通过激活F XIII,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交联进而形成纤维蛋白。同时凝血酶还可以正反馈于凝血过程中的FⅤ、FⅧ、FⅪ等凝血因子以促进这些凝血因子活化,也可激活血小板暴露其磷脂表面,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达比加群或者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前体)可逆性地作用于结合血小板和未结合血小板的凝血酶,其生物利用度大约6.5%,血浆蛋白结合率约35%,达峰时间约2小时,半衰期约14小时。[5]肝脏代谢,80%药物是以原型从肾脏排泄,大约20%从粪便排泄,药物血浆浓度和肾脏功能直接相关,严重肾脏功能衰竭是达比加群的禁忌。P-糖蛋白的诱导剂(利福平、卡巴西平、苯妥英)降低其血液浓度而抑制剂(胺碘酮、维拉帕米、唑类的抗真菌药物)起到增加作用。[6] 2.X因子抑制剂:可竞争抑制X因子,也可以阻断由FXa, FⅤa, Ca+和血小板磷脂表面所共同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而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是内、外源性凝血的一个交汇点,可激活凝血酶,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是一种可逆的选择性X因子抑制剂,其达峰时间约为2-4小时,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和机体空腹状态有关,此外,其半衰期在青年人为5-9小时,老年人的半衰期大约在11-13小时。利伐沙班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因此不能通过透析将药物清除。[7]多可通过肝脏细胞色素CP450代谢,其也是P-糖蛋白的一种底物,细胞色素CP450(主要是CYP3A4)和P-糖蛋白的抑制剂以及诱导剂均会影响利伐沙班的血药浓度。药物多从肾脏以原型排泄。因此,应该避免在中重度肝功异常和严重肾衰的病人中使用此药。 阿哌沙班也是选择性X因子可逆性竞争抑制剂。其生物利用度约50%,药物达峰时间1-4小时,半衰期约为8-1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以此也不能通过透析达到清除药物目的。大约25%的药物通过尿液排泄,而多于50%的药物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8]和利伐沙班相似,阿哌沙班主要通过肝脏细胞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 AF)引起的脑栓塞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有特殊性,疗效也不尽人意,现将2005年6月~2013年6月治疗的100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7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78岁,平均65.6岁,所有患者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其中冠心病6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心肌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肺心病4例。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者58例,糖尿病7例。 1.2临床表现动态下发病77例,静态下发病23例。意识障碍27例,头痛20例,头晕11例,呕吐21例,肢体瘫痪89例,偏身感觉障碍55例,失语20例,构间障碍33例,双眼凝视27例,癫痫发作5例,偏盲7例。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行MRI及DWI检查,显示栓塞位于颈内动脉系统8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以DWI计患者发病后病灶,多病灶脑梗死56例,单病灶脑梗死44例,大面积梗死33例。全部病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均无瓣膜病,提示左房增大,左房运动减弱,血流缓慢声像58例,发现附壁血栓22例,室壁瘤2例。 1.4治疗及结果入院后,均给予脑血管扩张药、活血化瘀药、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脱水剂及心肌营养剂及对症治疗。结果:痊愈28例,好转56例,4例进入植物状态,死亡12例,其中5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7例死于脑疝。 2 讨论 NV AF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某些非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AF作为引起CE的独立危险因素,远较其它因素重要。Yamanouchi报道[2],心源性脑栓塞中56%是由NV AF 引起。NA VF是老年脑栓塞最主要的病因,是老年脑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NA VF有以下临床特点:①老年人多见,常伴有心功能不全;②发病急,多数在动态下发病;③病情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碍;④大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以大脑中动脉区梗死为多,左右大脑半球几乎相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较少;⑤大面积梗死多,更容易发生脑疝;临床上具有以上特点,结合既往心脏病位房颤病史,要考虑本病。 房颤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局部因流瘀滞、内皮

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12T14:14:57.6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作者:辛建文张兰吴功平[导读]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民医院陕西宝鸡 722300)【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60例,记录与观察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同时调查患者的临床治疗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 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本地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情况还比较常见,多与患者的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情况等有关,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关键词】非瓣膜病房颤;华法林;多因素分析;年龄【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197-02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眩晕,可使得心房频率快且不规则,从而使心房心室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非瓣膜病房颤是房颤的主要类型,也是引起卒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从而导致患者容易致残与致死[1]。现代研究表明CHADS2评分越高,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越高,从原则上来说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2]。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华法林的使用存在很多限制,比如治疗范围窄、出血不良反应严重、剂量调节困难、个体差异大等。本文具体分析了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60例,纳入标准:符合非瓣膜病房颤的诊断标准(除外瓣膜病变,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外科手术后疤痕等或无明显器质性心脏引起的心房颤动);CHADS2评分≥2;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病例资料不全。其中男101例,女59例;年龄最小23~83岁,平均(65.35±5.24)岁;疾病类型:阵发性房颤患者34例,持续性房颤80例,永久性房颤46例;平均CHADS2评分为(3.13±1.34)分。 1.2 调查内容记录患者如下基线信息,包括性别、姓名、病案号、年龄、临床诊断、疾病类型、CHADS2评分、居住地区、住院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华法林用药剂量、华法林用药时间、出血、血栓、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等。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数据和计量资料分析采用卡方χ2检验或者t检验,将上述单变量分析中检出的P<0.05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而能口服但不能按时监测者为81例,比率为50.6%;能按时监测且达标只有28例,比率为17.5%。 2.2 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我们将所有调查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使用华法林治疗作为应变量,进入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1。 3.讨论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尤以脑卒中多见,其发生风险与基础心脏病的存在和性质有关。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是房颤的主要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也是不断升高的。从发病机制上分析,房颤时,心率快且不规则,从而使心房心室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可在心房内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各种系统性栓塞的发生甚至死亡[3]。多数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华法林抗凝血治疗,CHADS2评分标准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当非瓣膜房颤患者的CHADS评分≥2分即为血栓高危患者,应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血治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因素阻碍华法林的应用,包括需要常规监测、大量的饮食限制、频繁剂量调整和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顾虑等。本研究显示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表明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75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出血发生率和INR>3.0停药率会明显增加,限制了华法林的使用,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清白蛋白逐渐减少,游离华法林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导致其易发生出血,为此高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药师应加强出血并发症的监护;而心内科医师对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比较倾向少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总之,本地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情况还比较常见,多与患者的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情况等有关,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参考文献】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指未合并以下情况的房颤: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②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③二尖瓣修复术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是,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局限性,包括①不能根据剂量预测抗凝强度;②诸多因素(如包括食物和药物)都可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抗凝强度;③维持治疗时,每月至少应测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④即使按时监测INR,并据此调整剂量,INR在目标治疗范围(2.0-3.0)的时间也很难超过整个疗程时间的65%;⑤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每年可达3%。以上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华法林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华法林的使用率不到20%。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Xa因子拮抗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等,通过与凝血酶或Xa因子可逆性结合而发挥抗凝作用。一系列临床试验证明,对房颤患者而言,NOAC是一类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安全性较好的口服抗凝药。NOAC 的优点是:①不需像华法林一样常规监测抗凝强度;②除特殊情况(肾功能不良、高龄,低体重等),一般治疗人群不需要调整剂量;③口服后吸

收快,血药浓度较快达到峰值并发挥抗凝作用;④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抗凝作用消失较快;⑤不受食物影响。因此,NOAC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并受到广泛关注。 对房颤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十分重要,但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治疗。房颤患者通常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这使抗凝治疗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NOAC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病例数尚少,经验相对缺乏。本共识根据大型临床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指南及专家意见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NOAC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点 目前可用于临床的NOAC有2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DTI与凝血酶结合,阻断凝血酶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功能而发挥抗凝作用。此外,DTI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V、VIII、IX因子激活过程而增强其抗凝作用。DTI还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抗纤溶作用和炎症过程。与肝素不同,DTI不仅能与游离的凝血酶结合,还能与已经结合在纤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名称临床特点心律失常类型治疗意义 初发房颤有症状的(首次发作) 无症状的(首次发现) 发生时间不明(首次 发现)可复发,也可不 复发 不需要预防性抗心律 失常 药物治疗,除非症状 严重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 7d(常< 48h) 能自行终止反复发作预防复发 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 抗凝治疗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 7d 非自限性反复发作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 抗凝和/或转复和预 防性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 永久性房颤终止后又复发的 不能终止的 没有转复愿望的持续永久性控制心室率和必要的 抗凝治疗 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 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2006美国卒中学会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DS2评分): 危险因素评分 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1 高血压(hypertension) 1 年龄(age)>75岁 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1 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 2 总分 6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010ESC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 危险因素评分 心力衰竭/LVEF<40%(C) 1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2 糖尿病(D) 1 卒中/血栓形成(S) 2 血管性疾病(V) 1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 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 5.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 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CHA2DS2VASC 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 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1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在髋部和妇产科大手术之后给以足量口服抗凝剂使国际正常化指数(INR)维持在2.0~3. 0,

瓣膜性心脏病(VHD)房颤抗凝经验分享 合并瓣膜性心脏病(VHD)的房颤患者并不少见,但是相应的随机试验很少。RE-ALIGN研究在机械瓣患者中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的疗效。结果显示;达比加群组9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而华法林组无缺血性卒中;两组大出血分别为7例和5例。可见,与华法林相比,机械瓣患者应用达比加群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增加,即没有获益且风险增加。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方面。RE-LY研究、ROCKET 研究、ARISTOTLE研究、ENGAGE AF-TIMI 48研究这4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口服抗凝剂与华法林等效,但显著减少严重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4个试验的VH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房颤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最常见的类型(70%以上),在房颤合并VHD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剂的疗效与华法林大致相同,出血减少,特别是颅内出血显著减少。我们有理由认为部分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房颤患者(除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和机械瓣膜者)选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是合理的。由于以上研究均是基于事后分析的结果;初始研究(总人群)结果分析与亚组分析在硬终点上并不一致,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的定义不统一(4个研究的排除标准各不相同)。 膜瓣性房颤通常指房颤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植入人工(机械)心脏瓣膜;非瓣膜性房颤指不伴有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性心脏瓣膜的房颤,包括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等。进行瓣膜性房颤定义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哪些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抗凝,而不是患者是否合并瓣膜瓣膜性心脏病。机械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抗凝,老年瓣膜退行性变、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反流的房颤患者可以选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比华法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预防抗凝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7T15:26:36.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2期作者:陈建平[导读] 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治疗。 黑龙江省第四医院道外分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 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非抗凝治疗组和抗凝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非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抗凝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预防;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发生后还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体循环动脉栓塞等[1]。选取2014年10 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采取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临床效果肯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4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非抗凝组和抗凝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础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非抗凝组给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50~70mg,1次/天;抗凝组给予肝素10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每日2次疗程7日,继之给予华法林每日一次口服,启始量为3mg,每日三天进行一次INR检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包括发生脑卒中、周围血管栓、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球结膜出血、皮下出血等。 2 结果 非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未发生6例,发生率70%;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未发生17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抗凝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 3 讨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瓣膜性和非瓣膜性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房颤时,左房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致脑栓塞及系统栓塞,心房内血栓脱落最易发生于房颤发作的头一个月内,在两周之内最为常见。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的适应证以及房颤患者转复心律前后的抗凝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所引起的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率的恢复及原来心脏病的轻重。阵发型或持续型初发时心室率常较快,心悸、胸闷与恐慌等症状较显著[2]。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节律、起止特点、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心电图检查常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电生理检查。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去除诱因,病因治疗,电复律,心脏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 初次发作的心房颤动且在24~48小时以内,称为急性心房颤动。通常发作可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对于症状显著者,应迅速给予治疗。 永久性心房颤动用药物控制心室率,以减轻症状,保护心功能。常用药物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两药可以合用。上述药物控制不满意者可换用地尔硫革或维拉帕米。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超过1年的持续性心房颤动者,心律转复成功率不高,即便转复也难以维持。复律前应查明可能存在的诱发或影响因素,如高血压、缺氧、急性心肌缺血或炎症、饮酒、甲亢、胆囊疾病等.对心房颤动持续时间I>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明者,在复律前后都应常规用华法林抗凝治疗[3]。 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静脉和皮下用药,一般用作华法林的短期替代治疗或华法林开始前的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4]。本品可阻断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形式,致使这些凝血因子γ-羧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产生无凝血活性的Ⅱ、Ⅶ、Ⅺ、X因子的前体,从而抑制血液凝固,本品单剂量半衰期约1周,有效半衰期为20~60小时,平均40小时,故一日服药一次即可。国内资料提示抗凝强度INR维持2.0~3.0时,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是安全有效的。保持INR 2.0~3.0所需的华法林剂量因人而异,华法林的需要量须根据INR的监测值调整。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其抗凝治疗的方法均取决于危险分层。心房颤动的危险分层不同,所需的抗凝方法也不同。一般发生在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2.5倍。凝血酶原活动度<15%以及INR>4.0时,或一旦出血,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维生素K1(口服4~20mg,或缓慢注射10~20mg),大约6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必要时可输新鲜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偶有皮炎、荨麻疹、腹膜炎、皮肤或其他组织坏死。长期应用最低维持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脉注射维生素K1 50mg;但进行中枢系统及眼科手术患者应停药。其他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全身胆固醇微血栓,肝炎,黄疸,肝酶升高,血管炎,水肿,发热,腹痛,昏睡不适,衰弱,恶心,呕吐,腹泻,疼痛,眩晕,味觉异常,瘙痒,脱发,对冷不耐受,感觉异常等。参考文献: [1]石进. 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及抗栓治疗的临床分析[D]. 首都医科大学,2005. [2]石艳,萨木嘎,王育智,等.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2004,6(4):245-246. [3]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事件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80-181. [4]聂龙文. 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60例分析[C]// 航天护理年会. 2015.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应用现状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方法通过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治疗中的地位,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不同类型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抗凝治疗被认为是非瓣膜病性房颤预防与治疗中最有效的手段,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标签: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非瓣膜病房颤;应用现状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相比高出5~6倍,还会使已发生卒中的患者病情加重,半数以上的房颤患者致残致死[1]。非瓣膜病性房颤(NV AF)是因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非瓣膜病诱发的房颤,其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非瓣膜病患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014年发布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3]中认为,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1我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房颤的预防与治疗中,口服抗凝药物(OAC)都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4]。在房颤的治疗中,不管是瓣膜病房颤抑或非瓣膜病房颤,抗凝治疗中,最常体积的药物是华法林,其也被认为是循证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药物,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认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之后,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幅度可以达到64%,全因死亡率也可降低26%左右[5]。2010年ESC颁布的房颤治疗指南[6]中不仅发布最新CHA2DS2-V ASc血栓栓塞风险评分系统,而且进一步确定了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其治疗范围。但在治疗中存在个体差异性较差,药物之间以及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多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各项凝血指标进行较为频繁的监测,避免因华法林的使用而造成出血现象,这也是其在临床实践中总体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中,华法林的使用率约在40%~50%,而在我国大大降低,仅有2%。同时,2011年的ESC年会上发布的关于房颤治疗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栓栓塞高危房颤人群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10.0%,与欧美及其他亚洲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在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调查结果中,也明显发现其抗凝治疗的情况较为严峻,其中华法林的应用率在30%左右。 2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病房颤 新型口服抗凝药因其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在抗凝治疗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但是,目前尚无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价,应用

(最全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的特点是患病人数多且卒中发生率高[1-2] ,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使用的比例及达标率低。无论是瓣膜病房颤还是非瓣膜病房颤,华法林是研究证据最充分、使用最普遍的口服抗凝药物,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药物-药物或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常见,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加上医生对华法林所致出血的过度担心,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3、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 NOAC)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5-8] 。但是,NOAC仅在有限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进行过评价,其中还有一些临床问题尚未明确,在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应用证据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才能保证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本建议旨在针对临床常见实用问题对NOAC治疗非瓣膜病房颤提供指导建议[9] ,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 1 NOAC与华法林的比较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因个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原因,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极大,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近10年来,针对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的药物陆续研发问世,主要包括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和因子IIa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总体上,与华法林比较,NOAC的共同优势是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和(或)食物相互作用很少,颅

内出血病发证减少等。但是,NOAC 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半衰期短,停药后失效快,导致药物依从性要求高;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尚无常用方法评估抗凝强度;无特异性拮抗剂;目前价格较高等。 上述4种NOAC均已经公布了3期临床研究结果,共入组了7万余例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3期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10] ,与华法林比较NOAC可明显减少19%的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主要源于出血性卒中的减少(51%)。NOAC还能够减少总死亡率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胃肠道出血略增加或相当。与华法林比较,NOAC低剂量组患者出血事件更少,但卒中事件较多。NOAC已经或即将在中国上市。 欧洲心房颤动诊治指南建议所有具有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经过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后均应该优先选择NOAC[11] 。鉴于上述证据本建议推荐下列情况下优先使用NOAC:(1)不能或不愿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包括不能或不愿监测INR。(2)未经过抗凝治疗的患者。(3)以往使用华法林出现出血或INR不稳定的患者。 2 NOAC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 NOAC 以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为靶点,主要为因子Xa和因子IIa。NOAC不但能与游离的凝血因子结合,还能与血栓结合型的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因子Xa抑制剂减少凝血酶生成,但不影响已生成的凝血酶活性,对生理性止血功能影响小。与凝血酶比较,因子Xa作用较单一,仅有促进凝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NOAC口服后起效快,半衰期短,每日1次或2次服药,部分通过肾

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8-16T15:42:35.1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作者:马小云 [导读]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马小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410011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8年10月间收治80例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INR值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37例),Ⅱ组患者将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43例),对患者在抗凝治疗初期及服用药物180d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躯体健康 PCS和精神健康MS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抗凝治疗初期的生活质量情况不具有明显差异;在服用不同药物进行抗凝治疗180d后,PCS得分为(44.39±3.54)高于Ⅰ组的(42.13±2.87),MCS得分(44.35±3.18)也优于Ⅰ组的(42.07±2.8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型抗凝药物;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1]。传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选用华法林,新型药物利伐沙班的安全性相对更高,而服用该药物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活动主要关注患者在PCS、MSC两方面的得分情况,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8年10月间收治80例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意愿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的37例患者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Ⅱ组43例患者将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Ⅰ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2±6.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35.4±11.3)月,Lad为(44.3.9±3.6)mm,LVEF为(0.56±0.04);Ⅱ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8±7.2)岁,其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病程(29.4±14.5)月,Lad为(45.2.0±3.3)mm,LVEF为(0.55±0.05)。两组患者的基数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 1.2 排除和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存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既往史;③患者存在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史;④患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病症;⑤患者的配合协同性差。 Ⅱ组患者的纳入标准:①患者应用华法林作为抗凝治疗药物存在INR不稳定的情况;②患者具有自主将抗凝药物华法林转换为利伐沙班的意愿;③患者无法进行INR监测。 1.3 研究方法 针对所有患者进行INR值检测,患者的INR值在2-3之间,经过患者同意后应用华法林开展治疗活动,设定为Ⅰ组;将检测INR值<2的患者设定为Ⅱ组,患者服用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计量为10-20mg/d[3]。 对患者的PCS、MCS基数材料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在服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的180d后PCS、MCS值进行对比。PCS、MCS值能够综合体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将生理健康测评与精神健康测评相结合,应用SF-36量表全面评价生活质量,关注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维度,根据不同方面的量表的积分结果,关注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包括其健康状况及精神、心理状态。 1.4 评价标准 应用健康调查简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生理功能/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内容,应用简表评测计分方式计算患者的PCS(躯体健康总分)和MCS(精神健康总分),以评价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情况,以此为基础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情况越好[4]。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活动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方式,当P<0.5时,表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CS(躯体健康总分)和MCS(精神健康总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利伐沙班的Ⅱ组患者,经过180d治疗后,PCS得分为(44.39±3.54)高于Ⅰ组的(42.13±2.87),MCS得分(44.35±3.18)也高于Ⅰ组的(42.07±2.84),Ⅱ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Ⅰ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即P<0.5。详见表1: 3.讨论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在临床领域较为常见,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患病几率远高于普通人,因而在进行房颤治疗的过程中,同时服用抗凝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病几率。既往治疗活动中以华法林作为常用药物,其抗凝效果、用药安全性与

2019房颤指南更新解读一: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第一部分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在2014年版房颤指南的基础上,本次指南更新在瓣膜性房颤的定义、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左心耳封堵用于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更新。 01 何谓瓣膜性房颤?区分瓣膜性房颤意义何在? 指南建议:2019年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更新对瓣膜性房颤的定义进行了更新,特指合并中到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 指南强调,进行瓣膜性房颤定义主要目的是区分哪些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抗凝,而不是评估患者是否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其他类型的瓣膜病变,如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等,因其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已有较多的临床证据,均归属为非瓣膜性房颤的范畴。

02 什么样的房颤患者需要抗凝?阵发房颤患者,最近都没发房颤,吃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可以吗? 指南建议: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是房颤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与患者的房颤类型是阵发、持续、还是永久性无关。房扑的抗凝策略与房颤相同(I类,利>>>弊)。 基于目前的临床证据,2019年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更新在血栓栓塞事件预防一章多处将“抗栓(Antithrombotic)”替换为了“抗凝(Anticoagulant)”,与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我国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相同,否定了抗血小板药物单药治疗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预防中的地位。 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最为常用的工具是CHA?DS?-VASc评分,具体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65-74岁、糖尿病、血管疾病(既往心梗、外周血管疾病、主动脉斑块)、性别为女性各计1分,年龄大于75岁、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计2分(I类,利>>>弊)。瓣膜性房颤和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本身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其抗凝决策不依赖于该评分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