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执笔人:陕西省教科所崔敏

镇安县教研室丁吉念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标准(实验稿)》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探究已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三是学生“讲、记、背、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四是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五是化学学习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六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

然而,由于《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受制于当时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之通过10年的实践证明,《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因,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本次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修订的依据和原则

(一)修订的具体依据:

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对实验区教师的调查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广大初中教师高度认同《标准(实验稿)》,对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总体是很满意的。

2.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次修订试图整合“集中与分散编排”内容的方式。在内容点的分布上,社会性知识大致控制在20%以内,以免影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建构。

4.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通过对若干国家教材内容“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学习难度”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与《大纲》相比,《标准(实验稿)》中的只是要求已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仍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与可能。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

1.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创新能力,立足科学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适当降低某些条目要求(如从“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并修改了有关“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和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低水平的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严格控制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

3.保持《标准(实验稿)》原有结构和基本框架不变。

4.修订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5.高度重视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6.针对实验中的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7.增加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一)对第一部分“前言”的修订

1.对“导言”的修订。

主要是对表述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了修改。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明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对“化学”概念的阐释更科学,《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标准(实验稿)》的描述则是:“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修订后的描述抓住了分子、原子这两个核心概念,更贴近化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在“前言”的阐述中,有许多地方加强了语言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如《标准(2011版)》中表述“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将实验稿中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改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在表述中新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将它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对21世纪人才培养与要求的新视角。

2.对“课程性质”的修订。

“课程性质”的阐述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以及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准确定位。《标准(2011版)》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的布局和整合,而且对表述的次序也进行了调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阐述: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修订后的“课程性质”表述显得思路更清晰,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性质”内容中还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项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实验的地位与作用。修订后的“课程性质”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阐述更加全面和科学。

3.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修订。

《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的“基本理念”改成“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是对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如在“1”中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改成“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增加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3”中将“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改成“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在“4”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5”中增加了“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等。

4.对“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

《标准(2011版)》将以前的“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整个构思和框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同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在内容的表述方式和表述次序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显得层次更分明,思路更清晰。

如表述“5”中增加了“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增加了“懂得”和“简单计算”;

(2)将实验稿中“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化繁为简,以“模仿操作、初步学习”、“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呈现;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分别增加了“经历”、“认同”和“内化”。

(二)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修订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的构建框架和基本思路均未进行大的改变,仍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呈现,个别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

1.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增强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三)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修订

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思路和框架保持不变,五个一级主题没有变化,知识在原18个二级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即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共有19个二级主题。

1.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8个科学探究要素的名称没有变,但在科学探究要素中的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详见表1)。

表1:《标准(2011版)》在科学探究要素与表述方面的变化

要素《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进行实验 2.能顺利的完成实验操作 2.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收集证据 1.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4.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删除了原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有三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表述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验技能方面增加了“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新增“(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5.燃烧的条件;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上来。

(2)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例如:原“例3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并对“例1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和“例3(原例4)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进行了修改和整合,使探究活动的三个实例的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实验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3)删去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包括主题二(二)中的“③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⑥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主题三(一)中的“④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主题四(二)中的“用实验证明:①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降低了一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活动的要求(详见表2)。

表2:《标准(2011版)》降低要求的实验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④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二(四)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②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二(四)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④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

四(一)②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②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四(一)③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③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4)增加少量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加强实验的针对性。主题四(二)中增加:①实验: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2.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标准(2011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做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有的将综合的内容分条目具体阐述,有的对学习内容做了一定的限制,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详见表3)。

表三:《标准(2011版)》进一步明确要求的课程内容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 2. 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二(二) 3.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4.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二(二) 6.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四) 1.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三(一) 2.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3. 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5. 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三(三) 2.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四(一)

2. 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四(三)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降低了一些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

《标准(2011版)》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要求(详见表4)。

表4:《标准(2011版)》降低学习水平的内容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 2.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二(二) 7. 了解结晶现象 7.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三) 3. 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3. 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二(四) 3. 会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变为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四(一) 1. 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四(一) 3. 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四(二) 3. 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产质量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五(一) 3. 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3.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三) 2. 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变为“ 2.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

4.更新了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

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情景。每个主题(单元)增加的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更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详见表5)。

表5:《标准(2011版)》新增加的学习情景素材

更新的视角情景素材实例

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的视角增加了“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视角增加了“不锈钢餐具”,“食品中的乳化剂”,“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桂花十里飘香”,“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干电池和充电电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从元素化学知识的视角增加了“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海水的主

要成分”,“铁的几种氧化物”,“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从化学实验的视角增加了“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同时删去了某些针对性不强的情景素材,如主题二(二)中的“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主题二(三)中的“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主题四(一)中的“照相底片的感光”,主题五(四)中的“光化学烟雾”等。

在这些变化中,有三个方面最值得广大教师予以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新增的8类学生实验;二是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降低了一些内容标准条目的要求,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化学用语、物质的微观知识和定量计算控制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三是整体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完成实验。

(四)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修订

1.对“教学建议”的修订。

根据课程实施的经验和问题《标准(2011版)》重写了教学建议,确立建议新的框架结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11个教学要点,阐述了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它既包括《标准实验稿》中7条教学建议的内容,又增加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给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还配备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例4、例5)进行说明,真正体现了“教学建议”的指导功能(详见表6)。

表6:《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的变化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六)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七)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3.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例4)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1.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科学、准确地表述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长期一来困扰化学教师的突出问题。在建议“(一)”中,强调在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时“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正好纠正了在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将某单元或某课时的教学目标片面、孤立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的倾向。

《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新增加(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广大教师通过对化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反思,提出的值得化学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是当前化学教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评价建议”的修订。

(1)《标准(2011版)》的“评价建议”,改变了实验稿中从四个方面笼统地阐述化学新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的建议,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五个方面,对学业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指导(详见表7)。

表7:《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部分的变化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一)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二)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评价方式的选择

1.纸笔测验

2.活动表现评价

3.建立学习档案

(三)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评价标准的制定

(四)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四)评价工作的实施(五)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2)增加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修订后的课标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增加了11个课程指导案例,这是本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这使广大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有了可供学习与参考的基本操作范例。希望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3.对“教材编写建议”的修订。

对原有的建议和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特点,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提出新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如增加了“(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增加了“(六)采用生活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等。

4.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的修订。

根据现实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提出了8个方面的实用且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突出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结等,并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完整的实例——“山中之宝-石灰石”,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三、《标准(实验稿)》主要教学问题及《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

《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全省化学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程理念得到确立,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然而,调研结果表明,在实施《标准(实验稿)》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全面落实《标准(2011年版)》,深入推动化学新课程,针对《标准(实验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实施《标准(2011年版)》提出

一些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研究《标准(2011年版)》,坚持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存在主要问题:2001年《标准(实验稿)》颁布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学习课标,并努力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课标使用不到位的情况:

①对课标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校未给教师配发课标,教师也不主动想办法寻找,课标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只是在培训时看过课标,在平时教学中从来不看课标;

②对课标理解不够,一些教师对课标学习不深,理解不够。对课标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似懂非懂,对课标思想、思路、内容标准、教学要求等一知半解,对从《大纲》到《标准(实验稿)》变化过程中,删掉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降低了教学要求等等,知之甚少;

③课标要求落实不到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以课标指导教学,要么按教参教辅备课,要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标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运用,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落实。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知识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脱离课标教学情况。

(2)实施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对学习《标准(2011年版)》,并坚持以之指导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①牢固树立课标意识。《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内容与标准,提出了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及实施建议,是化学新课程纲领性文件,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广大教师务必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始终坚持依据课标指导教学;

②仔细领会课标要求。课标要达到人手一册,确保教师有课标可学。要分层组织课标研训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研究学习课标的引领作用。要有效利用校本研修活动,认真开展课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对课标重点、难点,要逐段逐句细细品味,用心感悟课标真意。如为什么要从原子、分子的水平上阐释化学的定义?为什么要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旨定位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课程目标有什么实践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把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等等。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都要全面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③坚决落实课标。广大教师要把《标准(2011年版)》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而且要做到态度坚决,不打折扣。要以课标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评价,将课标要求贯穿于教学始终。如怎样用好课标进行备课?教师不妨开展“四问备课”:一问本章(节、课时)的知识和技能涉及课程标准中哪些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二问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具体目标要求是什么,三问课程标准中针对这些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哪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及“教学情景素材”,四问备课中遇到的困惑能否从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和“实施建议”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如此坚持“四问备课”,必能发挥课标在备课中的有效指导作用,实现在课标指导下的科学备课与有效教学。

2.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

(1)存在主要问题:随着《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教学,在化学教学中逐步展开。然而,实际的实验为主的探究教学,并未达到《课标》的预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独特价值;

②大多数教师虽然认识到科学探究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实验室条件不足、实验仪器药品匮乏以及班额大等困难,便显得束手无策,有心动少行动,所以开展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实践不够;

③探究活动形式单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做实验才算探究,实际上实验只是探究的一种

形式,探究活动还包括问题探究、调查活动探究等;

④由于《标准(实验稿)》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一些教师因为学生实验准备难,或是考虑安全性问题,就常常把一些有条件而且学生能做的实验改成教师演示实验。因此,学生进行实验、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实验教学弱化的现象还很普遍;

⑤以计算机模拟替代学生实验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

⑥科学探究不能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2)实施建议:面对以上问题,对如何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通过对《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要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内容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

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标准(2011版)》对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实验探究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7项基本的实验技能〔详见《标准(2011年版)》P11-P12〕,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坚持动手实验操作,熟练掌握这7项基本实验技能,为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标准(2011版)》明确列出了8种基础的学生实验〔详见《标准(2011年版)》P12〕。这8种实验,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要完成的基础性试验,不论有多少困难,教师都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动手完成;

⑤亲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

⑥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家庭小实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验教学,拓宽探究途径;

⑦加强学科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⑧开展探究学习评价。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的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不断纠正,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探究学习之路。

3.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

(1)存在主要问题: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够以课标为依据,按照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标准”进行教学。但是,也存在不少偏离课程内容“标准”教学的情况。

①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对每个二级主题的“标准”不清楚,因而在教学中出现“容量加大”和“水平提高”的现象;

②盲目赶进度,造成“夹生饭”。一些教师为了足够的复习时间,拼命挤压新课教学时间,常常把需要两个学期完成的新课内容,挤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学完,造成了化学教学中的“夹生饭”问题,也加快了学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形成;

③抛开课标,让教辅读物牵着鼻子走。一些教师在备课、上课及测验命题时,把课标放置一边,全部依赖教辅读物,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偏差,课程标准中明确不作要求的一系列内容(如:删去电离的概念,溶解度的计算等)仍然出现在课堂教学和平时测验中。

(2)实施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提出下列建议:

①准确把握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本次修订坚持“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删减,内容要求有所下降。对后续的教材修订,也明确提出“减负”的要求。《标准(2011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和19个二级主题〔详见《标准(2011年版)》P8〕,教师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

②严格按照“标准”尺度进行教学。《标准(2011版)》对课程内容的19个二级主题,都从“标准”及“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求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是教学的基本尺度与准则。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并合理调整日常教学进度,控制好教学的难度。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化学新课标理念解读

化学新课标理念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的前提化学课程应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去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感受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引导和激励学生去探究物质的内部奥秘,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所在。不同的物质其内部结构不一样,结构不同带来性质的不同,改变结构就产生了新物质,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这些“神奇”的探寻,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教学时应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学生建立自信。另外,教学中还要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历史的、前沿利学的一些素材用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志向。(2)面向全体、突出差异——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其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应考虑到全班同学都可看到,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等。这样,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面向全体并不是“一刀切”,应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个体差异,使不同水平层次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课外的辅导等,要做到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会均等的教育。(3)体验科学探究——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应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把C0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知识设计成“C02溶于水后的溶液中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按照科学探究的历程来完成学习任务。又如把“原子内部结构”的学习设计成对都教材中“原子模型示意图”的问题探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讨论你能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哪些信息? (4)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宗旨新课程强调的科学素养主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得以体现,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应有的科学素养要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知识技能学习的教学思想,也要强调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学会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5)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应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拓展学习广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化学与社会、科学、生活间的联系,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略钢九年制学校尹传梅 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1-4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课标内容,了解课标的思想体系、结构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课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2.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3.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一、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1.对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是尽可能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思路

此次课改的基本思路特别强调抓住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根据这一基本宗旨,设计目标。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此次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全体理科的共同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了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以科学素养为一条红线,使所有方面都要服务于它。 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是测量公民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的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 3.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 课程内容目标在《标准》中主要以二级主题下的目标或标准等字体呈现,一般来说,在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内容时,至少具备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了解(行为动词)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程度);“知道(行为动词)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表现程度)”。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分析、比较其中各个行为动词所蕴涵的含义。有关《标准》中课程内容目标表述使用到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区分见表1-4。 4.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比较,有以下的特点: ⑴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和教学评价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见表1-5)。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汇编

学习-----好资料 《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xx 寒假期间对《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细致阅读,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虽是小身材,却是大容量。我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四个下方面: 一、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必须的基础性: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化学计算更多地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烦琐的数学运算。 二、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课程内容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加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生动、真实、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四、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1/ 2

新的化学课程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我们要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不拔高,不降格。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中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更多精品文档 2/ 2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18年9月11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金丽老师主讲的霞山区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张金丽老师首先向我们解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让我们从中认识到教育理念已从原来的“知识为本”转变成“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变为“四基”,内容方法从“结果性”转变成“结果性加过程性”,评价目标和方法从“单一”转变为“多元”。然后她又分别对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这次培训虽然只是半天短暂的时间,但收获不少。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校内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展开全面的学习与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教材与教学目标现在也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大胆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1、要教书,先育人。 听了张金丽老师解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后,我们深有感触,我们深刻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上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数学教育当中。其实有高智商、高水平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做基础,那么智力水平越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教书,先育人。我们要坚持以德育为首,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真正体现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广泛,这使得当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可能已经拥有超过教师的知识。具有先进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我们要争取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成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3、“教”向“导”转变。 通过张金丽老师对新课标解读,我们意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英语) 根据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以及2001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得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和案例,等等问题,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理念更先进 1.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上,也体现在了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然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深入过程。修订稿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二、目标更清晰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修订稿在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微调的基础上,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个基本词汇,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这次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方法更具体 课标对于一线老师而言,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老师们看了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实施建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建议,同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非常详尽,不仅例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再如修订稿中的课堂教学用语更具体、更符合实际教学需要,语言也更具有时代气息。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_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包含内容 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和社会发展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二、化学课标理念与要求 课程性质:启蒙性、基础性 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基本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特点: 基础性: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标准要求的纯知识的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 现实性: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实践性: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性:力求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合性: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四、新课程的精髓:1、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科学素养;3、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5、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6、打破教材中心、超越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7、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五、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知识定向与多元定向;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学术定向与实际问题定向;单一课时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课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解读.pdf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主动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课程内容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分科优势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薛杰宗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院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标准》为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领域。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化学学习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双基”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传统和优势,其中合理的部分应当保持,科学素养离不开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双基”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死、偏、狭”问题,即死记硬背抠字眼、偏重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孤立的化学知识,忽视对“双基”的理解与应用,忽视实验的探究价值,忽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化学对生活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因此,在实施《标准》时,必须重新审视基础,科学地认识基础,从理解化学、应用化学、继续学习3个方面来确认《标准》中规定的基础。 “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是传统化学教学的一大弊端。《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独立列出,并在其他内容中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与“内容标准”匹配列出,意在规定并强化教材及教学的过程性、探索性、方法性。方法体现在过程中,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创造性实践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灵魂,过去的教学往往重视不够。《标准》在“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及“内容标准”中分别进行了描述。《标准》指出: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要特别注意防止两个倾向:离开化学基础的空洞说教;因袭旧法只讲知识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培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土壤,情感态度是在“过程”中体验并生长的,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科学素养的3个方面应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但应有所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融合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中。要善于发掘,善于融入,不搞“穿靴戴帽”,不搞“硬性搭配”。 2.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封闭于教室,局限于书本。《标准》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内容和时空。 在化学课程内容上: ◆源于生活(生活环境、健康、家庭……); ◆走向社会(生存环境、能源、材料……); ◆展望化学高新科技; ◆回溯化学发展历程; ◆链接相关学科知识; ◆渗透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时空上: ◆现场参观(扩展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