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penetrant_inspect_procedure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penetrant_inspect_procedure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penetrant_inspect_procedure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penetrant_inspect_procedure

渗透检测工艺程序编号

Report No.

Q/OH(Q) 03.006-2009

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

Zhejiang OuHua Shipbuilding Co.,Ltd Penetrant Inspect Procedure 页数

Pages

14

编写:Wrtten by 审核:

Checked by

确认:

Approved by

目录Content

章节Chapter 题目subject 页码Page

1 目的Intent 2

2 适用范围Scope 2

3 引用标准Quoted standard 2

4 检测时机Test time 3

5 检测人员Inspector 4

6 检测材料Inspection material 4

7 试块Comparative reference panel 5

8 检测前的准备Preparation before test 6

9 渗透探伤检验程序Test procedure 6

10 渗透显示的评定Classification of indications10

11 验收标准Acceptance criteria 11

12 返修Repair 12

13 安全Safety 12

14 检测报告格式Inspection report 13

1. 目的Intent

本工艺是根据LR规范及IACS焊接质量和无损探伤检测指南要求制定的焊缝渗透检测质量控制程序。

The workmanship is based on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 of seam penetrate testing of the rule of LR and IACS guideline of welding quality and NDT of ship steel welds.

2. 适用范围Scope

本工艺适用于所有铁质材料和非铁质材料(非多孔性)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This standard applies to all ferrous and nonferrous materials (non-porosity) for detecting open flaw on the surface.

3. 职责Obligation

3.1 参照程序The standards cited in this Standard are as follows:

(a)L R 新建船入级及建造规范

(b)E N ISO5817(2003)

(c)船舶钢焊缝渗透检测工艺和质量分级CB3958-2004

(d)I ACS Guidelin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ship hull steel welds

3.2合格标准Acceptance criteria

(a) LR船舶入级规范和规则

(a) LR steel sea going ship classification and building rule

(b)IACS焊接质量和无损探伤检测指南

(b) IACS Guidelin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ship hull steel welds

4. 检测时机Test time

4.1渗透检测安排在焊缝冷却至环境温度并且在采用焊后热处理之后进行。

Test shall be arranged until welding seam is cooled down to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after welding heat treatment is executed.

4.2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焊缝或材料应在焊后24(强度大于400MPa或碳当量大于0.41的钢应在焊后48小时)小时以后进行。

Test shall be proceeded in 24(steel that бs>400MPa or Cev>0.41 should be 48)hours after welding for the welding seams or material intended to delayed crack.

5. 检测人员Inspector

5.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并经过技术培训,必须持有中国船级社或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等级的无损检测技术资格证书,在有效期范围内。

The inspectors who perform the test shall have the required qualification or sufficient knowledge, skill, and experience equal to that of the qualified engineer and shall hold non destructive testing qualified certificate issued by CCS or relative authorities, it should be in valid time.

无损检测人员应取得按有关规程或技术条件的规定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国家有关部门(CCS 等)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等级资格证书。进行检测的人员应当根据国家公认的认证计划或按照等同于ISO 9712, SNT-TC-1A, EN473或ASNT ACCP 进行二级资格鉴定和认证。一级资质的操作人员可以二级或三级资质人员的管理下进行测试。

获得国家公认的认证计划或按照等同于ISO 9712, SNT-TC-1A, EN473或ASNT ACCP 认证的三级资质人员有责任准备和认可无损探伤操作程序。

Operators should be qualified according to a nationally recognised scheme with a grade equivalent to level II qualification of ISO 9712, SNT-TC-1A, EN 473 or ASNT Central Certification Program (ACCP). Operators qualified to level I may be engaged in the test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ersonnel qualified to level II or III.

Personnel responsible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approval of NDT procedures should be qualified according to a nationally recognised scheme with a grade equivalent to level III qualification of ISO 9712, SNT-TC-1A, EN 473 or ASNT Central Certification Program (ACCP).

5.2 检测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矫正视力不低于1.0,无色盲和色弱。The inspectors shall test eyesight annually. Their corrected vision shall not less than 1.0, no achromatopsia or color weakness.

6. 检测材料inspection material

6.1 探伤剂包括渗透剂(着色)、清洗剂、显像剂。应具有足够的缺陷检测能力,对被检件无腐蚀作用、对人体无害。T est agent includes penetrant (dyeing), rinse and observation. It should be sufficiently able to detect the flaws.

6.2对奥氏体不锈钢制件检测时,每种探伤剂的氯和氟含量之和不得大于1%。Testing the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elements, the content of chlorine and fluorine shall not more than 1% for each type of test agent.

6.3探伤剂应配套使用,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探伤剂不能混用。Test agent shall be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and shall not mixed with other types or other maker’s.

6.4探伤剂应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Test agent shall be kept in shadow place at temperature between 10℃~50℃ and to avoid from sunshine.

7. 试块reference piece

7.1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Aluminum alloy reference piece (A type)

铝合金试块尺寸如图1所示,试块由同一试块剖开后具有相同大小的两部分组成,并打上相同序号,分别以A、B记号,A、B试块上均应具有细密相对称的裂纹图形。Dimension of reference piece as shown in Fig.1, divided into two equal parts and marked with A and B separately.

Type A and Type B are opposite in cracks.

主要用于:Mainly used for :

a)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探伤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探伤剂性能的优劣。Normally, the reference piece is used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st agent and whether it can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r not.

b) 对于非标准温度下(大于52℃、小于10℃,但大于4℃)的渗透探伤方法作出鉴定。In the abnormal temperature condition (more than 52℃ or less than 10℃,but not less than4℃), test the penetrant-inspection.

图1 铝合金试块Fig.1 Aluminum alloy comparative reference panel

7.2不锈钢镀铬试块尺寸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检验操作工艺正确性和检测系统灵敏度。Stainless chrome plated steel reference piece as shown in Fig. 2. It is purposed to test correctness of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its sensitivity.

图2 不锈钢镀铬试块Stainless chrome plated steel reference piece

7.3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后将其置于1︰1的丙酮和乙醇溶液的密闭容器中保存。After using the reference piece, it should be rinsed thoroughly with acetone. Then keep it in a closed container of 1:1 proportion of acetone and grain alcohol solution.

7.4当发现试块有堵塞或灵敏度与原先比较有下降时,应及时更换。In case of any blockage or less sensitive than before, the reference piece shall be immediately renewed.

8. 检测前的准备Preparation for test

8.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All rust, oxide skin, welding splash, iron scurf, bur and kinds of protection.

8.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6.3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The machining surface roughness of test object – Ra value shall be 6.3μm, and for un-machining surface roughness of test object – Ra valve shall be 12.5μm. For the test object which can not be grinded, the Ra value can be even more.

8.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When making partial test, the area of preparation shall be from test object and to spread out of 25mm.

9. 渗透探伤检验程序Test procedure

9.1检测方法的选用原则Selection the test method

(a)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可根据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灵敏度、检测批量大小和检测现场的水源、电源等条件来决定。Selection of the test method shall be based on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est object, test sensitivity, quantity of test object and the condition of water and power supply in test cite.

(b)对于表面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件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For the clean surface and high test sensitivity of test object, the post-emulsification dyeing shall be applied.

(c)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低的工件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For the rough surface and low test sensitivity of test object, the hydrophilic dyeing shall be applied.

(d)对于现场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For the condition of no water, power supply at test site, then the solvent removal dyeing shall be applied.

(e)对于批量大的工件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For the large quantity of test object, the water washable dyeing shall be applied.

(f)对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For the partial test of large scale test object, the solvent removal dyeing shall be applied.

9.2操作过程Test operation

9.2.1预清洗Pre-cleaning

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To a great extent, the condition of testing surface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penetrant inspection. So, after finishing the cleaning job of surface, one more task of pre-cleaning will be demanded to clear away the dirty from surface. The cleaning shall be carried out by solvent cleaning, steam cleaning, paint remover, alkaline detergent, acid cleaning, etc., considering the kind and extent of adhering matter, and the quality of test object.

干燥过程:自然干燥和风吹方式

Dry procedure: nature and blow method.

9.2.2施加渗透剂Penetration treatment

(a)渗透剂施加方法penetration treatment method

施加方法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The penetrant shall be applied by dipping, spraying, brushing or the like,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dimensions and shape of the test object as well as the kind of penetrant, and the surface to be tested shall be wetted with penetrant for the time required for penetration.

(b)渗透时间及温度penetr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在(10~52)℃的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5min。当温度低于10℃时内要适当增加渗透时间,当温度在大于4℃并小于10℃或高于52℃时,用对比试块进行比较,并在检验报告中必须加以说明。

The penetration time shall be determined considering the kind of penetrant, quality of the test object, kind and size of flaw anticipated,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est object and penetrant. Generally, in the range of (10~52)℃, the time shall not less than 5min. For the temperatures are above 52℃ or below 10℃ but not less than 4℃, then comparative reference panel will be used for comparison and must be stated in the inspection report.

9.2.4清洗多余的渗透剂Rinse and solvent wiping removal

(a)在清除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Rinse and solvent wiping removal shall be so carried out that only the excess penetrant adhering on the surface is removed. Over rinse that might drain out the penetrant penetrated into flaws shall not be carried out and insufficient rinse might also cause the trouble to reveal the flaws.

(b)水洗型和后乳化性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以30°为宜;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采用冲水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应不超过0.34Mpa。Both water-washability and post-emulsifiable penetrants can be cleaned with water. When cleaning, it is preferable that 30°between water spray beam and test object surface. In case of no washing device used, penetrant shall be removed by clean, un-detersile rag. In case of using a spray nozzle, the water pressure shall be 0.34Mpa or under,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c)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洗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的多余渗透剂全部擦净。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冲洗。

Solvent-removable penetrants shall be removed by solvent cleaner. Except in case that the removal is difficult, the penetrant shall basically be wiped off by clean rag with solvent cleaner, however dipping of the test object into solvent cleaner or the use of excessive quantity of solvent cleaner shall not be applied.

9.2.5干燥处理Drying

(a)施加快干式显像剂之前或施加湿式显像剂之后,检测面须经干燥处理。一般可用热风进行干燥或进行自然干燥。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2℃。In case of using quickly dried developer, drying shall be carried out prior to development. In case of using aqueous developer,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shall be dried quickly after the treatment. Generally, the test object shall be dried by hot

air or naturally. When drie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test object surface shall not exceed 52℃.

(b)当采用清洗剂进行清洗时,应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In case that the penetrant is removed by solvent cleaner, the test object shall be dried naturally, but without heat-drying.

(c)干燥时间通常为5~10min。Drying time shall basically be 5~10min.

9.2.6施加显像剂Development

(a)使用湿式显像剂时,须先经过干燥处理,再用适当方法将显像剂均匀地喷洒在整个被检表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In case of aqueous developer, first shall carry out the drying, then apply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either spraying or pouring equably on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and stay for a while.

(b)使用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或将工件浸入到显像剂中,然后迅速排除多余显像剂,再进行干燥处理。In case of aqueous developer, after rinse of the test object, directly spray, pour, brush or dip the test object in the aqueous developer, then drain off the excess developer quickly and carry out drying.

(c)用快干式显像剂时,经干燥处理后,再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然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In case of the quickly dried development method, after drying, apply the dry developer spraying or brushing on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then drying naturally or by low temperature air.

(d)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Before using, the developer shall be mixed up completely and equally spray, pour or brush on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Over spray, pour or brush shall not be recommended.

(e)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30°~40°。When spraying the developer, the distance between nozzle and test object shall be 300~400mm, and keep 30°~40° between spray nozzle and test object.

(f)禁止在被检面上倾倒快干式显像剂,以免冲洗掉缺陷内的渗透剂。It is forbidden to pour the quickly dried developer on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for feat washing off penetrant inside flaws.

(g)显像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应少于7min。The developing time shall be determined in account of the kind of developer, kind and size of flaws anticipated, and temperature of test object. Generally, the developing time shall be less than 7 mins.

9.2.7观察Observation

(a)观察显示迹痕应在显像剂施加后10~60min内进行,如显示迹痕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The observation of indications shall be preferably carried out 10~60min after application of developer. In case there is no change of indications, then the observation time might be longer.

(b)着色渗透检测时,观察应在被检测表面光照度大于500lx的条件下进行。In case of dye penetrant testing, the observation shall be preferably carried out under natural light or white light of not less than 500lx on the surface of the test object.

(c)当出现显示迹痕时,必须确定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必要时应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进行复验。When indications have appeared, it shall be ascertained whether the indications are due to the actual flaws or false indications. If it is uncertain, they shall be retested, or after removing the indications, shall be observed by magnifying the part in 5~10 times.

9.2.8复验Retest

(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In the event that one of the following items is detected during or after the test, then the test shall be repeated from the beginning.

(a)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It is disabled of the comparative reference pane after testing.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An error in operation is noticed.

(c)供需双方有争议或有其他需要时;Any dispute between both parties or retest is otherwise found necessary.

(d)经返修后的部位。The part undergone maintenance.

(2)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迹痕。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9.2条的操作进行复验。In case retest is required, the surface of test object must be cleaned completely and remove all trace made by last test. If necessary, dip into the organic solvent. Make sure cleaning off thoroughly, then retest according to 9.2.

9.2.9后处理Post cleaning

检测结束后,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应清洗残余显像剂。清除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After completion of the test, in case that it is anticipated that developer adher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test object may corrode and increase the abrasion of the test object or the like, the developer shall be removed. The removal shall be performed by means of

brushing, water spraying or wiping off by rag or paper towel.

10. 渗透显示的评定Classification of indications

(a) Mechanical discontinuities at the surface will be indicated by bleeding out of the penetrant; however, localized surface imperfections, such as may occur from machining marks or surface conditions, may produce similar indications which are nonrelevant to the detection of unacceptable discontinuities.

表面的机械不连续是由渗透剂的渗出来指示的,某些表面缺陷例如加工产生的标记或表面状况有可能产生和不被接受的不连续性相似的指示

(b) Any indication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nonrelevant shall be regarded as a defect and shall be re-examined to verify whether or not actual defects are present. Nonrelevant indications and broad areas of pigmentation which would mask indications of defects are unacceptable.

任何确定是不符的指示应视为缺陷,要重新检测。

(c) Relevant indications are those which result from mechanical discontinuities. Linear indications are those indications in which the length is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width. Rounded indications are indications are which are circular or elliptical with the length less than three times the width.

相关指示是指因机械不连续性产生的指示,线性指示是指长度超过宽度3倍的指示,圆形指示是指长度小于宽度3倍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指示。

(d) An indication of a discontinuity may be larger than the discontinuity that causes it; however, the size of the indication, which is not the size of the discontinuity, is the basis of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不连续性的指示可能会长于产生的不连续性,指示的尺寸并非不连续性的尺寸,取决于接

受或不接受。

11.验收标准Classification of flaws

(1) Viewing Conditions 观测条件

(a) Non-Fluorescent 非荧光

Daylight viewing is adequate. Artificial light may also be used, but the minimum intensity of light at the surface to be inspected is 500 lux.

可在自然光线中观测,可用人造灯光观测,但检测表面的最低照度是500lux.

(b) Fluorescent 荧光

Block light intensity shall not be less than 800W/cm2 with a background lighting of 10 lux.

当背景为10lux,单位面积照度不能低于800W/cm2

(2) Acceptance Standard

Acceptance standard for welds are show in Table 3.验收标准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weld defect acceptance levels for fabrication

Surface discontinuity 表面不连续性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ISO 6520-1

根据ISO6520-1分级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visual testing

目测的验收标准

Crack裂缝100 Not accepted不接受Lack of fusion未熔合401 Not accepted不接受

Incomplete root penetration in butt

joints welded from one side

对接缝一边未完全的根部熔透

4021 Not accepted不接受

Surface pore 表面气孔2017 Single pore diameter d≤ 0,25t, for

butt welds, see Note 1

d≤ 0,25a, for fillet welds, with

maximum diameter 3 mm, see Note

1

2,5d as minimum distance to

adjacent pore

对于对接缝,单个气孔的孔径d≤ 0,25t,

见注释1;

对于角接缝,d≤ 0,25a,最大孔径为3

mm,见注释1;

相邻的气孔间距最小于2.5d.

Undercut in butt welds 对接缝的咬边501 Depth ≤ 0,5 mm, whatever the length

Depth ≤ 0,8 mm, with a maximum

continuous length of 90 mm, see

Note 2

不论长度多长,深度小于0.5mm;深

度小于0.8mm,最大的连续长度为

90mm.见注释2.

Undercut in fillet welds 角接缝的咬边501 Depth ≤ 0,8 mm, whatever the length

无论长度深度小于0.8mm

NOTES

注释

1.t is the plate thickness of the thinnest plate, and a is the throat of the fillet weld.

1. t为最薄板的板厚,a为角焊缝的焊喉。

2.Adjacent undercuts separated by a distance shorter than the shortest undercut are to be regarded as a single continuous undercut.

2.相邻近的咬边被一段短于最短的咬边距离分离,将被认为这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咬边。

12. 返修Repair

返修的焊缝应该用原先的程序当作新焊缝重新检验。应按照11.中的合格标准。Repaired welding

seams shall be treated as new one to test again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See 11. Acceptance

criteria.

13. 安全Safety

渗透探伤剂不能加热或暴露在明焰中。Penetrant shall not be heated or exposed in open flame.

由于渗透探伤材料的高挥发性,有毒和可能刺激皮肤,在使用时要注意。Due to the high volatility,

toxicity of penetrant , and may be irritated to skin, it must be careful when usage.

渗透材料的喷雾罐不能直接放置在阳光下或超过50℃的区域。这样可能导致喷雾罐爆炸。Spray

can which containing the penetrant shall not directly put under the sun or in the areas exceed 50℃,

it may lead to explosion.

14. 检测报告格式inspection report sheet

附后。See attachment.

渗透探伤报告(OSMOSIS INSPECTION CERTIFICATE)

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ZHEJIANG OUHUA SHIP GROUP CO.LTD'S)

程序文件号:(Q/OH(Q03.006-2009))表式编号:(Q/OH02.07.12-2009-7)报告编号(Report NO.): 项目(Project)工程编号(Hull NO.) 探伤日期(Test date)

评定标准(Identify Standard)检测表面状态(Test Suiface)渗透时间(Time of osmotic) 检测灵敏度(Testing Sensitivity)渗透剂型号(Type of osmoticMaterial)施工单位(Work's Shop)

显像剂型号(Type of developing

material)

显像时间(Developing time) 材质(Material)

试块(Reference block) 表面条件(Surface condition)

检查部位及缺陷记录

Inspection Position&Record of Defect

结论

Conclusion

探伤人员Tester 审核人员

Supervisor

( PT II )

验船师

Surveyor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射线检测工艺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长输管道、钢质储罐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GB50128-200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射线防护 3、1 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与其它安全防护规定。 3、2 在现场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射线个人报警器及防护服。 3、3 带一台射线剂量巡测仪,测定利用现场墙壁房屋及设备选择理想的屏蔽位置。 3、4 拍片现场划定“射线放射区”并放好警戒标记。 3、5 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3、6 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就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3、7 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3、8 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允许接受的剂量量为50 m SV。 4 人员要求 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射线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射线检测工作。 4、2 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5、0,并每年检查一次。从事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是我公司在制造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射线探伤通用工艺. 本守则依据标准: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JB/T 4730-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一章(适用于压力容器) 1、对射线照相各项技术要求,针对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供保证射线 探伤工作质量所需遵循的通用工艺方法,本工艺射线探伤法符合 JBT4730.2-2005标准所规定的AB级照相法. 2、射线照相人员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培训、考核所颁发的特 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后,RTⅠ或RTⅠ级以上资格人员担任. 3、射线照相须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射线照相工艺卡的各项参数进行操 作.“射线照相工艺卡”应由RTⅡ及其以上资格人员逐项填写编制,并经 无损检测责任人批准后使用. 4、射线胶片的使用与暗室处理按“管理制度汇编”暗室工作及制度执行.

5、摄片时机对一般材料,应在焊后12小时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 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 6、委托探伤的压力容器焊缝必须有委托单位履行的无损探伤申请委托 单,申请单上必须有焊缝外观检验合格的见证和焊接检验员的签名. 7、射线照相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复验,焊缝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 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8、射线照相过程中的电离辐射防护应符合GB16357-1996《工业X射线 探伤放射性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9、射线照相的工艺要素和基本步骤: (1)透照方法的确定 (2)探伤编号方法 (3)几何条件的确定 (4)定位标记、识别标记、象质计的选用及摆放; (5)贴片及屏蔽散射线的措施 (6)射线窗口对焦 (7)曝光量的选择及操作 (8)底片质量自检

焊缝的着色渗透探伤检验

焊缝的着色渗透探伤检验 焊缝的着色渗透探伤是检验焊接接头表面缺陷的有效方法之一。与焊缝的磁粉探伤相比,它具有不局限于铁磁性材料的优点,其应用范围可扩大到奥氏体不锈钢和镍合金等非磁性材料。 着色渗透探伤过程是将含有颜料和荧光粉剂的渗透液喷洒或涂敷在焊件受检部位表面上,利用液体的毛细管作用,使其渗入到开口的表面缺陷中。然后清除残留在表面的渗透液,等干燥后施加显像剂,将已渗入到缺陷中的渗透液吸附到表面上来而显示出缺陷痕迹。渗透探伤的缺点是只能检测开口坡的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表层的埋藏缺陷。 1.着色渗透探伤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着色渗透探伤法还可按不同的显像过程分成干式显像法、湿式显像法和无显像剂显像法。 着色渗透探伤法可用于以下部位的检查: 1)焊前坡口切割面或加工面的检查。 2)焊缝及近缝区表面的检查。 3)焊接过程中焊道表面的检查。 4)临时装配定位拉筋板拆除后焊疤表面的检查。

2.着色渗透探伤剂的组成 焊缝渗透探伤用试剂包括渗透剂、去除剂和显像剂。 (1)渗透剂液体状态的渗透剂通常由颜料、溶剂、乳化剂和多种增强渗透性能的添加剂组成。 (2)去除剂焊缝渗透探伤用去除剂分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型。 水洗型去除剂的主要组分是工业用水。 后乳化型去除剂由乳化剂和水组成。乳化剂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并附加调整粘度的溶剂。 (3)显像剂渗透探伤用显像剂分干式显像剂、湿式显像剂和快干式显像剂。 干式显像剂的组分是白色无机粉末,如氧化镁和氧化钛粉末。 湿式显像剂是显像粉末的水溶液。且溶液中显像粉末呈悬浮状态。同时附加润湿剂,分散剂及防腐剂。 快干式显像剂是显像粉末溶解于挥发性有机溶液中,并加适量限制剂和稀释剂等。 3.焊缝的着色渗透探伤的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焊缝渗透探伤的检验程序包括预处理、预清洗、渗透处理、乳化处理、去除处理、干燥处理、显像、观察和后处理等。 各检验程序的操作要点、缺陷痕迹的形式及其成因详见下表。 焊缝着色渗透探伤检验程序和操作要点

完整word版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GB151 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 由n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 引用标准、法规 JB/T4730 —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 JB/T7902《线型象质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一般要求 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 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玄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 400mn距离处 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 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 GB16357的有关规定。

透照厚度(W 范围、mm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3.3胶片和增感屏 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 X 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 后屏为0.03?0.10mm 的铅箔增感屏。. 3.4象质计 3. 4.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 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JB/T7902 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 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W 100mn 钢管环缝 时采用 JB/T4730附录F 的专用象质计。 3.4.2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 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4.3透照厚度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 通过 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2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3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胶片側 (AB 级) 3.3.1 3.3.2 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标准规范标准规章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2015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3本工艺依据下列标准、法规及技术文件 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JB/T7523 渗透检测用材料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渗透检测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 16507-2013 锅壳锅炉 GB/T 16508-2013 水管锅炉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 150-2011 压力容器 4 名词术语 4.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4.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4.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4.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5 检测人员 5.1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取得渗透检测资格证书。并且由公司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进行执业注册后,只能从事渗透检测方法与等级的无损检测工作。 5.3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5.4质量等级评定及检测报告签发应有取得Ⅱ级或Ⅲ级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且资格证应在有效期内。 6 设备和器材 6.1 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6.1.1CKM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型号为:HP-ST(渗透剂)、HD-ST(显像剂)、HR-ST(清洗剂)。供应商为吴江宏达探伤器材有限公司(附有详细说明书、各项参数与合格证明书)。 6.1.2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渗透检测剂用喷罐式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及氯、氟、硫元素含量证明书。 b)应存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c)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d)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e)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2光照度计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精编版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1. 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 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 2. 参考标准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 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 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 (可变) 渗透剂:HD-RS (可变) 显像剂:HD-EV (可变) 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 1.工艺参数 (1)检测方法:ⅡC-d; (2)渗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 (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 (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 (4)显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 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 1.表面准备 (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 (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2.预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目的 对射线检测作业的工艺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射线检 测过程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 《程序文件与管理制度汇编》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射线检测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 JB/T4730.1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 要求 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 检测 4人员资格 4.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4.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矫正视力不得低于 1.0,并要求距离40mm能读出高为0.5 mm、间距为0.5 mm的印刷字母。

4.3取得不同射线检测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资格级 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级或口级 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检测报告须经相应H级或□级 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4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经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并取 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检测设备 按本公司《无损检测仪器使用、维护管理规定》执行。 5.2射线胶片 5.2.1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84.1 - 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 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四类, 即T1、T2、T3、T4。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5.2.2射线检测技术为A级、AB级时,应采用T3及以上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技术为B级时,应采用T2及以上类别的胶片。 5.3观片灯 —95 —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范培训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讲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

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讲明 1.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差不多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 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差不多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 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托付单要求并同时依照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 射线和超声检测要紧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要紧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要紧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纳磁粉检测。 1.4.3 当采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不。 1.4.4 采纳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不为准。

PT渗透工艺规程(2015版)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NB/T 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 5616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GB/T 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 9213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 A型对比试块 JB/T 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 3 检测的基本要求 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应符合本规程下列规定。 3.1 渗透检测人员 3.1.1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持有PTⅡ级资格证书,PTⅠ级人员只能从事渗透检测的辅助工作。3.1.2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渗透检测剂 3.2.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制造厂应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并标明有效期限。 ⑵自配散装渗透剂,应根据提供的配方说明书规定进行配制和校验。校验方法是用对比试块将自配渗透剂与购置的渗透剂进行灵敏度比对试验,以不低于购置的渗透剂灵敏度为合格标准。 ⑶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 ⑷各种渗透剂用标准试块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标准规定的灵敏度时,应予以报废。 ⑸荧光渗透剂的荧光效率不得低于75%。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2.1.2 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射线探伤工艺规程

长沙天鹅工业泵股份有限公司 X射线探伤操作规程 TEJY8.2.4-2007A-09 1、目的 该项操作规程,对焊接件纵向焊缝的射线探伤实施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对焊接件纵向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射线探伤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和射线探伤中全过程的管理。 3、选择的前提 对给定工件进行射线探伤时,应根据有关规程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探伤条件。应以国标ISO17636为选择条件的依据,焊缝透照按底片影像质量由低而高的要求分A级、AB级和B 级三种检验等级。焊接件纵向焊缝焊缝的射线探伤,至少应满足AB级的要求。 不同的象质等级对底片的黑度、灵敏度与不清晰度有不同的规定。要满足规定等级的象质要求,从探伤器材、方法、条件及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预先进行全面地部署。 4、照相规范的确定 在照相过程中,除了合理地选择透照方法外,还必须选择好透照规范,使小缺陷能够在底片上明显地辨别出来,从而达到高灵敏度。有关规范的选择: 1)、射线源的选择,应选择小尺寸的射线源; 2)、透照距离的选择。在透照中,焦距选择大多在600~700mm间; 3)、胶片与增感屏的选择。通常照相时将原度为0.01~0.13mm的铅箔增感屏与非增感形胶片一起使用。 5、几何参数的选择 几何参数是影响射线照相灵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与合理选择。 1)、焦点或射线源尺寸:焦点大小对缺陷影响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对比度和清晰度都有很大影响; 2)、焦点尺寸和几何布置会引起的影像模糊及放大; 3)、焦点尺寸与射线底片对比度; 4)、照射场内的X射线强度分布; 5)、透照距离L1的选择——对Uy值和满足K值的有效长度要综合考虑。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工艺规程 1.编写铸钢件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2.液化气钢瓶环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3.管板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4.锅炉筒体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5.T形接头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6.天然气输气管道对接环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7.有一管线工程要做射线检测工作,其有关施工说明除依照合约NDT-RT-003的规定外,均依()。合约NDT-RT-003的规定如下:(1)检测范围:对接环缝,φ28x3mm、φ83x12mm、φ127x14mm的碳钢管线及管件;(2)检测时机:焊接完成冷至室温后;(3)检测比率:对接焊缝100%;(4)射源:照相厚度18mm以下用X光机,超过18mm者可用铱192;(5)胶片:杜邦65(Du Pont 65),尺寸300x80mm;(6)像质计:线条型,置于底片侧,双壁照像双壁判读应置于底片中央焊缝上。双壁照像单壁判读则放置与底片两端的焊缝上,距底片边缘15mm,细线靠外;(7)检测方法:外径89mm以下双壁照像双壁判读,超过89mm 时双壁照像单壁判读;(8)黑度:1.5-3.0;(9)灵敏度:1.5%以下;(10)标志:左上角为工程编号及位置编号;右上角为检测厚度,T之后加以mm为单位的阿拉伯数字;左下角为焊工编号及射线检测人员编号,分别以W及R表示;下中为同一焊口的张数编号及中心点符号,以A、B、C表示;右下角为照像日期,年月日均以两位数字表示,不足两位数者以零填补;(11)底片两边重叠时最少重叠25mm;(12)接受基准:()级。试编写其X射线透照的工艺规程。 8.右图所示中:板厚32mm,存在有 a.夹渣, b.气孔, c.夹渣与气孔, d.未焊透(熔穿不足),尺寸大小 如图示,按()判定,该焊道应 判定为几级? 9.右图所示中:板厚32mm,存在有 a.夹渣, b.夹渣, c.气孔, d.裂缝, 尺寸大小如图示,按()判定, 该焊道应判定为几级? 10.承上题,右图所示中的b夹渣 和c气孔应各自独立判为几级? 11.母材厚度5mm的钢板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底片中发现长3mm,宽2mm的缺陷,按()判定,应为第几级? 12.母材厚度30mm的钢板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底片中发现:a.一处长8mm,宽2mm的缺陷和相隔40mm处的b.一处密集点状缺陷(直径1mm,计有10个),按()判定,两处缺陷应各自独立判为几级? 13.母材厚度22mm的钢板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底片中发现:a.一处长8mm,宽2mm的缺陷和相

NB4701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目录 第一篇总则 第二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三篇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五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探伤(PT)四种无损检测的工艺方法。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 1.2 引用标准 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4)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1.3一般要求 1.3.1 选择原则 1.3.1.1 特种设备RT、UT、MT、PT的选择及抽检率应按《容规》、《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GB150、GB151及图样的要求执行。 1.3.1.2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小时后,才能进行焊缝无损检测。 1.3.1.3 对要求无损检测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RT或UT检测时,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1.3.1.4 凡铁磁性材料制成的特种设备及零部件,优先使用MT检测表面缺陷 确因结构形状等原因不能使用MT检测时,方可采用PT检测。 1.3.2 检测人员 1.3. 2.1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1.3. 2.2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3. 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报告,均由II级以上资格人员签发,并加盖公章。 1.3. 2.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3. 2.5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 1.3. 2.6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射线评片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着色渗透探伤使用方法

着色渗透探伤使用方法 着色渗透探伤是无损检测技术中最简便而又有效的一种常用检测用段,它对危及金属、非金属材料制件寿命和压力容器安全的危险缺陷——如焊接裂缝、疲劳裂缝、应力腐蚀裂缝、磨削裂缝、淬火裂缝等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具有显示灵敏、结论迅速、重复性和直观性好的独特优点。这些优点使得着色渗透探伤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铁路、交通、造船、矿山、建筑、航空、航天、发电、受压容器以及国防工业部门质量保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着色渗透探伤剂可完全用水去除,因而检测成本低,特别适用于原材料及大型构件较粗糙表面的探伤。其探伤灵敏度最低可达到2级(中级),考虑到用户对被检测表面在预洗的需要,型产品,仍可允许在无水源环境下使用,用本型清洗剂作去除剂用。本产品适用于化工、造船、铁路、石油、重型机械、冶金、军工、压力容器等部门对表面较粗糙、探伤灵敏度要求为2级的铸锻、板、棒等金属原材料、大型零件及结构的渗透探伤。 使用方法: 1、清洗:用清洗剂将被检工件表面的污物(氧化皮、铁锈、油脂等)完全清洗干净; 2、渗透:放置5-10分钟待工件和试块表面干燥后,施加渗透剂,喷嘴应距工件和试块表面20-30mm,渗透时间应根据使用说明,一般为5-15分钟,这期间应保持探伤面被渗透剂充分湿润.; 3、清洗:用清洗剂或水(水压≤1.5kg/cm2)将工件表面的渗透剂擦洗干净; 4、显像:将显像剂充分摇匀后,对被检工件保持距离300mm处均匀喷涂,喷涂显像剂后,片刻即可观察缺陷;; 5、检查完毕,用清洗剂或水擦洗去除显像剂; 6、按工艺要求将工件处理保存。 1.什么是渗透检测? 利用液体的毛细管作用,将渗透液渗入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处。再通过显象剂将渗入的渗透液吸出到表面显示缺陷的存在。这种无损检测方法称为渗透检测。 2.渗透检测如何进行? 3.渗透检测的缺陷显示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订)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检测中对接焊缝、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本规程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一一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一- 中灵敏度技术;B级一一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1924-1989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GB/T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 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JB/T7902-2006 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3、一般要求 射线照相检验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201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 合下列规定。 3.1 射线检测人员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1.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按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1.2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 (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射线胶片 3.2.1射线胶片系统分为6类,即C1、C2、C3、C4、C5、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和常见牌号胶片所属的胶片系统类别见附录A (资料性附录)。 3.2.2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3.3观片灯 3.3.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 3.3.2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3.4.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土0.05。 3.4.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形成核查报告。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3.5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 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3.6象质计 3.6.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 足GB/T 23901.2的规定 3.6.2象质计的材料、代号和不同材料的象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 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 3 渗透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 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 渗透探伤液 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 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5.1.4 在某些特殊要求的场合,例如对氯、氟、硫等含量需要加以限制时,按标准规定要求控制。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协商。 对比试块

无损检测--渗透探伤

渗透探伤 §1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指不管材料、机器、结构件的特点如何,为了能在不损伤、分 离或破坏试验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知道有无缺陷和其状态或者是对象物的性质、状态、内部构造而进行的全部试验,是一种非破坏性试验。 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涡流探伤、应变测定等方法。用哪一种方法,如何运用来进行非破坏性试验,根据非破 坏试验的目的而不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去实施试验。 §2渗透探伤的目的及特点 渗透探伤试验的目的是将试验体的表面开了口的细微的缺陷扩大之后将其 找出来 , 其特点: 1.可以检查金属和非金属零件或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 2.渗透探伤不受受检零件化学成分、结构、形状及大小的限制。 3.不适用于: a.检查表面是吸收性的零件或材料,例如粉末冶金零件; b.检查因外来因素造成开口被堵塞的缺陷,例如零件经喷丸或喷砂,则 可能堵塞表面缺陷的“开口” 。 c.对于会因为试验使用的各种探伤材料而受腐蚀或有其它影响的材料也 不能适用。 非破坏检查使用的试验方法有许多种,渗透探伤作为测试出表面有开口缺陷 的试验方法来说是最好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手工操作较多,试验结果的可 信赖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门实施试验的个人的技术实力,所以这也是对技术熟练程度与经验要求较多的试验方法。

§3 渗透探伤的工作原理 渗透探伤的工作原理:零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 后,在毛细管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的渗透,渗透液可以渗进表面开口缺陷中; 经去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和干燥后;再在零件表面施涂吸附介质——显象 剂;同样,在毛细管作用下,显象剂将吸附缺陷中的渗透液,使渗透液回渗到显 象剂中,并且在覆盖膜中扩大;在一定的光源下(黑光和白光),缺陷处之渗透液痕迹被显示(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从而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1)毛细管现象 所谓毛细管现象就是在水等液体中插入细玻璃管的话,就会出现液体在玻 璃管中上升,管内液面与原液面之间会形成高度差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例如,不管是何种材料,表面有缝隙时,将水滴到哪一部分,水就会很快 地渗入进去的现象。将水滴到布上,就会很快地渗进去并扩大成圆形的现象,都是毛细吸管现象。间隙越小,液体的粘性越低,这种现象的速度越快。 2)清洗处理(又称除去处理) 所谓清洗处理就是在渗透处理结束的时候,为了将试验体表面粘附的剩余 渗透液除去而进行的处理。在溶剂去除型渗透探伤试验的时候,必须从用抹布擦拭开始。用这种方法将表面粘附的大部分渗透液除去,对于表面的凹坑与不平的地方粘附的难以除干净的渗透液,必须将清洗液喷到抹布上,更加细致地将其擦去。 必须注意的是,象这样的溶剂去除型渗透探伤试验的清洗处理中的残留渗 透液的清除工作是用抹布擦去,而不是用清洗液去冲洗。 3)渗透处理 所谓渗透处理就是使渗透液渗透到缺陷中去的处理,渗透液不渗透到缺陷中去的话就不成为渗透探伤试验。因此在必要的位置,必须使用够量的渗透液并且为了使渗透液渗透到缺陷中去,必须确保足够的时间。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目的 本工艺规程是根据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第2部分:射线检测,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凡按国内规范设计、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需作射线检测时,均应执行本工艺。本工艺自实施之日起,代替CKM-163001/06C。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2?50mm的锅炉、压力容器全熔化焊对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的X射线 检测方法及质量等级评定要求。 锅炉、压力容器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接头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GB/T 12604.2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153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 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1-2015 2 部分:射线检测 NB/T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 GB/T 19802 GB/T 23901.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GBZ 117工业X 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工业丫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GBZ 132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JB/T 5075 JB/T 7902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 1 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 GB/T 19348.1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 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GB/T 19348.2 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 TSG 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锅壳锅炉 GB/T 16507-2013 GB/T 16508-2013水管锅炉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 压力容器 GB 150-2011 4术语和定义 4.1 透照厚度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4.2 工件至胶片距离b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4.3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4.4 焦距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4.5 射线源尺寸d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4.6 圆形缺陷 长宽比不大于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4.7 条形缺陷 长宽比大于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4.8 透照厚度比K 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比。 4.9 一次透照长度符合标准规定的单次曝光有效检测长度。 4.10底片评定范围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1 适用范围 1.1 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1.2 承压设备其他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 编制依据 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 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3 一般要求 3.1 射线检测人员 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和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 3.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l 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NB/T 47013.2附录B。 3.2.2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 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3.2.3 不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胶片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3.3 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 黑度计 3.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3.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计量部门的鉴定(2年)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