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流变检查一般可查出哪些疾病

血流变检查一般可查出哪些疾病

血流变检查一般可查出哪些疾病
血流变检查一般可查出哪些疾病

血流变检查一般可查出哪些疾病

血流变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以及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通过血流变检查,还可以检测出身体中潜在的疾病。那么,血流变检查可查出的疾病有哪些?

血流变检查一般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体检中包含该检查,是因为该检查具有对疾病有预报性,可以发现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血流变检查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粘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反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因此,血流变检查一般可以检查以下疾病:

血管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周围血管病、脑卒中等。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球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血液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其他疾病:如休克、慢性肝炎、肺心病、脏器衰竭等。

小编温馨提示:血流变检查对于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的判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流变检查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体检的意义,积极参与体检。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血流变分析仪检测的报告单一般有2个低切粘度,1个中切粘度,1个高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指标。各项指标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增高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一般分为五种亚型,血液高浓稠型:多见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等。 血液高粘滞型,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白血病等。 红细胞的聚集增强型,血沉增快,血沉方程K值增加,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变慢。如:脑梗塞、心机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红细胞的刚性增强型,红细胞的刚性指数增高;红细胞的变形指

数增高,如:镰状血红蛋白症、酸中毒症。 血液高凝固型,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增加。 (二)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降低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低粘滞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往往已引起若干血液粘滞因素增高,这标志着无症状病程已经开始。通过血流变分析仪指标异常进行综合分析,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时,进行跟踪检查,尽可能查出潜在的疾病,进行早期防治。 山东海力孚血流变

检测血流变采集标本需注意什么

检测血流变采集标本需注意什么 血流变分析仪的检验结果与病人采样前的状态,准备,取样方法和标本携带等因素有关。另外,正确的血液采集方法是诊疗水平的体现,作为医疗工作人员理应准确掌握。现将检测血流变时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整理如下: 1、采血前的准备 采血前一晚禁食禽畜脂类食物,停服各类药物,对于腹泻、应用减肥类药物的患者,应在腹泻愈后3天,停用减肥药3天。晚上安静休息,避免紧张,一般采晨空腹血。 2、抗凝剂的配置 抗凝剂的使用对血液流变指标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我们选用市售肝素真空采血管或2毫升含12500单位的肝素加8毫升蒸馏水混匀,分装100支试管,置烘箱烘干,每支试管放4毫升全血充分混匀,避免剧烈摇晃造成血细胞破坏且不能有小凝血块。 3、采血时的要求 (1)血管选择 一般应选择肘部静脉血,要求血管明显无皮肤疾患,尽量避免小静脉采血,因血流变血标本要求较高。 (2)采血技术要求 我们选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或10毫升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为8号,所用器具必须干燥清洁,采血时力争一针见血,避免气泡,采血过程要顺利,切忌用力反复抽取,取血完毕,取下针头,使血液沿血管壁缓缓注入试管,充分混匀,血标本中不得混有气泡和小凝块,否则必须重新采集标本。 (3)压脉带的应用 选用压脉带的目的在于固定静脉,看清静脉位置便于穿刺,但压脉带压力的大小、时间长短以及放松至实际采血间隔时间都对血流变检测结果有所影响,一般认为:空刺成功后要在压脉带放松5秒钟以上才开始采血,否则会造成血液粘度增高而出现误差。 4、血标本处理 检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血液离体后20分钟至4小时检测完毕,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全血中碳酸分解,二氧化碳分压下降,PH值发生改变,而使血液粘度测量结果偏高,血液静置后,由于血液有形成分沉集在试管下部,而上部为血浆成分,故每做一个静置后的血样检测必须使其充分混匀,先将试管倾斜后旋转几圈,再轻轻摇晃,用吸管从底部开始吸取血样的1/2后再缓慢地沿试管壁注回。检测前逐个检查血标本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有无溶血和凝血块,血样要确保没有气泡、小凝血块、水珠、尘埃等,否则会使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量较为复杂,它是血液组成及其性质的综合表述。血流变学的检测不同于其他检验项目,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给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标本采集的以上注意事项应熟悉。

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可以检 测哪些项目

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主要检查哪些项目 血流变是体检中重要的一项检查,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医学上常利用血流变检查来预报脑血管病。检测血流变的仪器是血流变分析仪,就国产品牌来说,海力孚HF5000血流变分析仪主要针对基层检验机构研发生产,具有价格合理,工作性能高等特点。 海力孚HF5000血流变分析仪性能特点: 1、先进的锥板测试方法与国际接轨,机芯永不磨损。 2、领先的管路设计技术,无机械故障。 3、配备R232/USB接口,实现数据通讯,可与血沉压积仪联机。 4、牛顿与非牛顿流体质控,可编辑质控数据,打印质控图。 5、切变率由低到高1024点连续测量,真实准确反映血液流变动态特性。 6、唯一采用工控机控制技术 7、自动(人工)浮动界标,根据不同地区分析血液粘度 8、自动校准功能,实现仪器零漂移。 9、临床急诊位测量。 10、血样异常报警,防堵孔功能。 11、血样混匀:层吸法或吞吐法。 12、血浆液位自动感应,全血离心后不用更换原试管。 13、支持Lis/His系统、条码扫描输入。 14、采用真空泵负压抽空,自动循环清洗,无废液残留。 15、人性化软件操作平台,简便灵活,全自动并行工作模式。 16、样本用量少,降低病人采血量。 血流变检查的人群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正常或亚健康人群:如: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营养过剩或不良、生活不规律的群体以及3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二是病理状态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肺心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卒中、恶性肿瘤、血液病、烧伤、各种原因的重症贫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的患者。定期进行血流变检查,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海力孚支持仪器的一年免费保修,6个月包退,一年内包换新机,

血流变学之粘度测定方法

血流变学之粘度测定方法与要点 血粘度的测定是血流变学检验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测定方法: 目前测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毛细管法和旋转法。两者测定的原理和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1、毛细管法: 毛细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测定方法,毛细管法测血粘度的测定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道半径成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粘度成反比。 管道半径R、长度L、压力都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恒定,那么流量Q就只与粘度η有关,而如果我们恒定流量Q,那么粘度η就与时间t成正相关,即η=f。如果用一已知粘度的流体做对照就可以测出血液的粘度。 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检测在开放的环境下以大气压和重力势能为动力,以水为对照,只能测出比粘度。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后来人们用泵和阀作为压力的控制,将整个系统放于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了其他影响,因此也可以用毛细管法测出粘度。 2、旋转法: 旋转法是后期出现的血粘测定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根据粘度的定义:粘度是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η=τ/(dV/dH),只要测得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就可以知道粘度。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 ①同轴的双筒或锥板,一个静止悬垂B,一个转动A,中间放入满血液,当转子A转动时,由于粘滞性将给悬垂体B一个力,这就是粘度产生的内摩擦力,使垂体转动一个角度,同时,金属丝L就有一个α扭曲,如果L的弹性强度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切变应力,同时两转子之间不动层的速度差就是转子速度之差,距离当然也是知道的,根据η=τ/(dV/dH)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粘度。 ②同轴双转子浸于血液中转动,由于外转子转受血液粘滞力阻碍,较内转子有滞后,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很容易可以求得内摩擦力,所以也可以如上计算出粘度。 二、方法学评价: 当然,不管从那方面来讲,旋转法都较毛细管法为好。 首先,毛细管法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公式,而泊氏公式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经验性近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流变分析仪技术参数

血流变分析仪技术参数 1、测试原理:全血测试方法:锥板法;血浆测试方法:锥板法、毛细管法; 2、测量方式:锥板法采用快速、全量程、逐点、稳态测量方式;毛细管法采用微量毛细管快速测量方式(压力传感式) *3、锥板法信号采集方式采用高精度光栅细分技术,实现全血快速、全量程、逐点测量; *4、毛细管法信号采集方式采用自跟踪液面微分捕获技术,保证血浆结果准确性高、抗干扰性强 5、工作模式:双针双盘、双方法学双测试系统可同时并行工作 6、测量精度:准确性误差≤±1% 7、变异系数:重复性误差CV≤1% 8、测试时间:全血测试时间≤30秒/标本,血浆测试时间≤0.5秒/标本; 9、切变率范围:(1~200)s-1 *10、加样量:全血加样量200~800ul范围可调,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血浆加样量≤200ul *11、机芯材质:钛合金 12、样品位:双90孔位,全开放、可互换,适用于任意试管 13、混匀方式:采用优化的多点变量动态吸吐式混匀方式,混匀更充分、更彻底,完全避免破坏红细胞 14、进排液系统:均采用挤压式蠕动泵,加样针具有液位感应功能

15、仪器控制:采用工作站的控制方式实现仪器控制功能,RS-232、485、USB 接口任选 16、温度控制:37℃±0.1℃ *17、质控:具有原厂配套的经药监局注册的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可溯源至国家级非牛顿流体标准物 18、定标功能:牛顿流体采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提供的一级标准粘度液进行定标,投标产品制造商所生产的非牛顿流体粘度标准物质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19、报告单模式:开放式,报告单版面自定义、现场可修改 注:本参数无指向性、排它性,仅为满足医院需要。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12970041.html,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矫丽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22期 【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指标。结果:观察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血流变检测;血栓性疾病;全血黏度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067-03 血流变检测是指对人体血液有形成分流动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检测,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是血液流变学特征的重要参考依据[1-2],测定血流变相关指标,能够对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产生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45~73岁,平均(52.4±4.1)岁。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54.1±4.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降脂治疗;(2)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3)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伴有严重慢性心力衰竭;(4)近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类药物[3-4]。 1.3 检测方法 血流变指标测定由全自动血流变快速检测仪完成,主要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等。 1.4 统计学处理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流变操作规程-采血操作规程

血流变操作规程 开机顺序: 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打印机-→血流变仪器-→south990血流变检测系统(双击鼠标在单击)-→清洗-→仪器预热10分钟后可以做检测。 标本检测流程: (1)抽取全血4~5ML左右(肝素钠抗凝)20分钟到4个小时做完标本的检测 (2)检测全血 (测全血-→保存-→确定-→清洗) (3)测血浆(离心3500转左右3~5分钟) (测血浆-→保存-→确定-→清洗(在没有吸到红血球时血浆可 以不用清洗)) (4)填写报告单 (姓名、性别、年龄等-→保存) (5)打印报告单 (打印查询-→按编号请输入查询编号或者全部记录-→查询打 印-→打印预览-→打印)。 仪器自动定标(校正仪器): (1)全血定标 倒取3ML左右全血质控液放入进样针固定-→自动定标 -→仪器定标-→输入想定标的高中低切值-→全血定 标-→定标完成确定。 (2)血浆定标 倒取3ML左右血浆质控液放入进样针固定-→自动定标 -→仪器定标-→输入想定标的血浆值-→血浆定标-→ 定标完成确定。 注意事项: (1)每天工作完成以后反复清洗仪器3~5次 (2)定期校正仪器就是自动定标(100例标本左右或者长时间关机) (3)定期传感器维护(在系统维护软件一个月一次3~5分钟然后ESC键退出)。 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1)点击《压力采样》出现“0”或者“4095”这两个现象仪器不能做检测“0”表示血流变仪器和计算机连接线松动,或打开计算 机机箱重新插PAD卡(绿色的)。“4095”一看清洗出水吗?出 水也重新插PAD卡,不出水表示管道堵塞了。请多清洗管道。 (2)不吸样不排样品表示血流变仪器内部的泵管破裂,换新的 批注:以上两种现象出项的机会也很少。相对仪器其他现象的频率高。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血流变临床意义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 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男:10~13 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 女:0~38mm/h

血流变学检查-5

血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粘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反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中文名 血流变学检查 目录 1意义 ?预报脑血管病 ?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 2检查报告单 ?综述 ?表现 一、意义 1、预报脑血管病 血流变学检查对预报脑血管病有何意义?

研究证明,血流变学异常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先兆之一。经观察,有些老年高血压病人,当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和极度异常时,不久即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塞。上海市中风预报协作组对355例4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易患者,开展了脑血管病预报的观察随访和防治。对他们进行了包括血液流变学在内的各项检查。血液流变学有一项以上异常者225人,占63%,明显异常即八项中三项异常者69例,占19.4%,经对异常者采取各种降低血粘度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达90%,并经一年观察无一例发生脑血管病。上海邮电医院对208例脑血管病易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凡血流变异常者均采取预防性治疗,经5年观察与不采取预防措施的另一组207例对照,结果预防组7例发生脑血管病,对照组有21例发生脑血管病,两组有明显差别。显然,对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有先兆异常者进行治疗,是脑血管病预报和预防的有效方法。经对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晋查,发现高血压病人明显异常者占27.4%,冠心病28.7%,糖尿病30%,高脂血症30.1%,肥胖者29.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60%,这些异常都可作为脑血管病先兆的危险率,是可以作为脑血管病预报项目的。当然,如果经过血液流变学的预测结果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绝不能把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作为预报脑血管病的唯一根据。 2、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 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壁内膜受损,纤维素性坏死和玻璃样改变,管壁粥样硬化,以至形成粟粒状脑动脉瘤。一旦动脉内压力骤升,超过血管壁的耐受性时,就会导致破裂出血。而血脂升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血流变临床意义——数据分析

1919年,binhan首先提出了流变的概念,即物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流动和变形; 到了1951年,血液流变学正式的被提出。随后,血液流变学便飞速发展,时至今日,血流变仪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必备检验仪器,利用血流变仪测定血粘度也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临床检验手段,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而血浆粘度也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但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极小。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加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地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很多研究表明,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血流变检测仪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最基本指标或核心指标有:全血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从基本指标中可衍生出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但是单单测量这些是不够的,后来又增加了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卡松黏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等,指标虽多,但是规范化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血液流变学得以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1 血流变检测的规范化操作 1·1血液的采集是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血液的流变特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节律、饮食及运动等均可影响红细胞压积,血浆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故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的要求:(1)时间以早晨空腹抽血为宜,禁食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品,采血前1周不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维生素K、氨茶碱等药物。(2)体位选择坐位采血最为合适。(3)女性月经期全血黏度偏低,应避开经期。(4)抽血采用7号针头,需一针见血,速度迅速,以免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 1·2静脉抽血肝素抗凝管抽5 ml静脉血,测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浆黏度等。另抽2 ml静脉血放入含0·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0·5 ml的硅化试管中混匀,做血小板聚集测定。 1·3室温与仪器温度目刂啤】刂剖椅掠胍瞧鞯奈露榷责ざ冉峁 跋旌艽?实验室温度要求在15~25℃,黏度仪本身温度为37℃。37~15℃的范围内温度每降低1℃,黏度大约上升2%~3%。 1·4血标本的处理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血液离体后20分钟至4小时检测完毕,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全血中碳酸分解,二氧化碳分压下降,pH值发生改变,而使血液黏度测量结果偏高,血液静置后,由于血液有形成分沉集在试管下部,而上部为血浆成分,故每做一个静置后的血样检测必须使其充分混匀,先将试管倾斜后旋转几圈,再轻轻摇晃,用吸管从底部开始吸取血样的1/2后再缓慢地沿试管壁注回。检测前逐个检查血标本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有无溶血和凝血块,血样要确保没有气泡、小凝血块、水珠、尘埃等,否则会使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1·5加样的准确与管道的通畅常因工作上体检标本垣比较大,涉及标本放置过久细胞下沉,血液黏稠,而上部细胞减少,血流变稀,因此,标本放置到测试孔位之前要轻轻颠倒混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1.全血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 毛细管法 男性3.43~5.07 毛细管法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等。2.血浆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1.46~1.82。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②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3.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正常参考值: 男性0.40~0.50(40%~50%),平均0.45 女性0.37~0.48(37%~48%),平均0.40 临床意义: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脱水、严重烧伤等。 降低: 各种贫血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1h后) 成人男性0~15mm 女性0~20mm 儿童12mm以下 临床意义: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