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资料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资料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资料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资料

唯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来诠释资本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发展的内在机制:对“斯密定理”的再认识

70年代,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重新肯定市场力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依靠一种激励机制,个人受利益驱使和成本约束,在替代品之间进行选择,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的机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经济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和谐的。但其基本前提是假定制度是既定的,技术是外生的,规模报酬不变。这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存在巨大差别。

8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引起经济学家的重新思考。对斯密分工理论的传统分析认为,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二是可以节约劳动时间;三是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采用。但在强调分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同时,斯密分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被忽视了。这就是“斯密定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被称为“斯密定理”。斯密定理的核心内容是阐明“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决定于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条件”(杨小凯,1999)。阿林杨(A.Young,1928)认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则是斯密定理”。

对斯密定理的重新认识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分工存在不同的范围。传统上,斯密分工理论的研究集中于“

企业内分工”,忽视了“社会分工”问题。但是,企业内部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它也是企业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市场范围的扩大,它为企业内分工的实现,从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社会分工作为整体为企业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第二,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则起因于导致交易费用下降的制度变迁。因为存在着交易费用,若在要素和生产市场上缺少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制度,生产交换就会局限于个人接触的基础上,或只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市场范围的扩张就是制度变迁以降低交易费用的过程。第三,分工和交易存在着必要的前提,而只有权利才为分工和交易提供了条件,即分工和市场范围扩大,建立在专业化的生产者对其所交换商品的产权明确界定的基础之上。

斯密定理的重新认识对发展经济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重新认识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熊彼特(1912)指出,“在斯密那里,分工几乎是作为经济进步的唯一因素的”。对“斯密定理”的重新分析表明,制度通过影响交易条件来影响分工水平和相关市场的扩展,而分工水平和市场又影响发展绩效,反过来成为制度变迁的条件。经济发展不是资本的可得性问题,也不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而劳动分工的演进则是导致交易费用不断下降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以交易费用下降为核心,劳动分工和制度变迁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不可逆过程。这是对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突破。

第二,拓宽了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新古典经济学依赖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基本假设,它研究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生产结构和组织不断变革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分工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通过对斯密分工理论及经济发展内在机制深入研究,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即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产业分工扩大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制度因素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发展研究之中。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学派、产权学派、新经济史学派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发展经济

学研究,推动了80年代“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思路的兴起(杨小凯提出了“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概念)。

第三,许多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观点得到重新解释。例如,发展经济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对实物要素投入量的分析,将与生产率提高相关的教育、革新、资源流动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相关的“余值的增长”,解释为由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相一致。再如,新的观点认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选择,实际上与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有关,而弹性不足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本质在于交易效率的低下。在发展中国家,低生产率不是因为“劳动的剩余”,而是在于低水平的劳动分工,人口规模并不构成发展的障碍,众多人口之间交易效率的低下是“人口陷阱”的实质(杨小凯,黄有光,1993)。

二、发展的组织者: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体系内部所发生的一种经济变化,即一种生产方法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是由创新引起的一个动态的质变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就是创新,它包括引入新的产品、应用新的生产方法、进入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料、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等。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企业家处于中心地位。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把实现新的生产方法组合作为自己职能的人,他们能够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比原有的更有效率,且能够带来大量的利润。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垄断利润和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对六七十年代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赫尔希曼(A.O.Hirschman,1962 )应用创新理论研究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以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和海莱纳(G.K.Helleiner,1973)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论”,研究了科学发展与技术革新对经济发展作用,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类型以及与企业发展、市场结构的关系。戴维斯(L.Davis)和诺斯(D.C.North,1971)则继承了熊彼特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制度创新”来解释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形成“制度创新论”。80年代后,熊彼特“企业家”理论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受到重视。

第一,制度创新和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分析经济发展内在机制的重要方法。诺斯指出,熊彼特模型中隐含着创新的交易特征,经济部门间的交易能够带来规模收益。由于存在着规模收益,那么交易费用的最初减少,会导致连续的创新,带来经济的累积性扩张。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融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成为发展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思路的组成部分。第二,发展中国家应对“企业家”市场给予更多的关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了资本、技术等物质条件对发展的约束,舒尔茨(T.W.Schultz,1961)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而熊彼特的理论则使“企业家”作为创新的组织者,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欠发达国家,创新规模也许较小,但存在众多创新机会,一个发现在自己村里种植土豆更有利的农夫,也是一个“企业家”。便利和低成本的借贷方式、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简化的企业设立程序,均可鼓励“企业家”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企业家”市场形成的障碍。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是利润,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制度的缺陷,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家利润存在从其手中被攫走的可能性。熊彼特分析的是2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管理者(介于可能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各级官员)滥用其权威,能够占有一部分企业家利润,这种情况十分普遍。鲍莫尔(W.Baumol,1990)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不是取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的多少,而取决于该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的引导与发挥。如果这些国家能够成功地反对腐败,将不仅会促进社会公正,而且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由此,现代寻租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三、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分析: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在标准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中,或以利己为基本假设,或通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条件来考虑个人对他人的关注,忽视了人类行动的复杂性。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构建的社会并不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支撑。奥尔森(Olson,M.,1965)“集体行动”理论,为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非经济的分析工具。

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有三个特征。一是威胁原则,即对成员或其荣誉的威胁程度非常重要,故困境中的集团很难战胜。例如,贸易改革必须精心设计,以使任何团体不至于遭受严重的损失,否则会受到抵制而无法成功。第二,公正感,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希望能明确制定发现免费搭车者的规则,并保证其自身的行动能被公正地评判。如在讲座贸易政策时,公众既接受“最惠国”贸易条款,也支持反倾销税。第三,环境原则。集体行动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公众对领导者的信任对政策的实施至关重要。例如,在许多拉美国家,由于长期混乱的政策和缓慢的结构调整,人们对新的市场化改革方案的成功缺乏信心。

奥尔森“集体行动”概念与他对利益集团的研究紧密联系。他认为,集体行动是所有政治和市场制度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国家、贸易联盟、天主教会、拥有权力的组织和公司等,均代表着集体的行动。在发展中国家,大的家庭、血缘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具有集体行动的特征。奥尔森从集团的本质,如集团的规模、形成的期限、目标、集团成员之间具备共同特征的程度,以及对克服免费搭车问题时所选择的激励等方面,解释了集体行动的成功的原因。他主张,通过政治的、法律的以及意识形态的作用,来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强制,协调其利益关系,将利已的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结合起来。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扩大了经济发展研究的视角。第一,集体行动理论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涉及众多个人复杂的行为调整,但个人行为的调整存在着成本,个人的角色会促使社会结构更具刚性,阻碍向一种新的经济组织转变。尼赫鲁(Nehru,1989)认为,特别在印度,长期以来受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束缚。转向新的观念和视角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生活的静态的特征,使其动态化并充满活力,思维将变得更加活跃和富于冒险。另一方面,集体行为理论也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科尔内(Kornai,1990)指出,资产阶级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只有在商人、工会领导、法官、警察体系、税务官员等等的服务下才能运转。他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遵守其规则。否则,无法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第二,集体行动理论分析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特别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当政府被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调解人时,它必须认识到集体行动的原则以积极回应各集团的压力。但通常,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各集团的相互关系中,政府及其各级机构本身并不是中性的和旁观者。各利益集团往往通过影响选举方式、立法和管理机构、行政预算、规则或司法决策等手段,以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因此,政治市场的特性、政治偏好与经济决策的关系、寻租和各种非生产性经济活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

第三,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新解释。根据奥尔森的理论,集体行动会产生合作精神,它使人民服从政府的指令。当面对巨大的国家危险时,由一种民族的危亡或命运唤起的艰苦的工作,会产生令人瞩目的结果。如历史上雅典的兴盛、威尼斯的繁荣、尼德兰的“黄金时代”,均出现在强大的外族威胁下。福吉尔(V ogel.E,1991)指出,四小龙同样是在外部的威胁下实现其经济奇迹的。克鲁格(Krueger,A.o.,1995)认为,韩国和日本政府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前瞻性。韩国对钢铁、化学和汽车等重工业投资并不值得称道(当前大量的倒闭使其判断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其它地方,实行韩国朴正熙的政策几乎注定要失败。一旦外部威胁消失,许多国家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四、发展的含义:阿马蒂亚·森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学往往以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衡量社会发展。它假定财富的增加会随之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故只要人均收入增加,经济学家则认为该社会实现了发展,但森(AmartyaSen)

认为,人均GNP 实际上只是对人们所具有的福利手段的一种衡量,它并不能说明,相关的个人持续地从这些手段中能获得什么。在许多国家,生活水平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落后于人均GNP水平上所应达到的水平。有时,生活水平甚至与平均物质财富之间存在反常的关系,如与犯罪和暴力盛行有关的一些变量。另一方面,人均GNP指标也回避了收入分配问题,人均GNP扩张的同时,一国的分配状况却可能更加不平等,甚至最贫困阶层的实际收入反而绝对下降。因此,以人均收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存在着局限性,发展的定义不应忽视影响生活水平的许多其它变量。

森指出,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缺陷之一是集中于国民产品、总收入或某种商品的总供给的研究,而不是人们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所产生的“能力”。森认为,经济发展最终应该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例如人们是否长寿、健康、能否读书写字、相互沟通等等。这些直接与他们的“权利”,而不是经济的总供给和总产出相关联。按照“能力”分析思路,所谓“权利”,是指个人在社会上运用他所享有的权力和所面临的机会而获得的,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能力。在“权利”这一基础上,一个人能够获得一些能力,即做某些事的能力,而同时不能拥有另一些能力。森主张,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作是人们个人“能力”扩展的过程,而贫困就是指缺少最基本能力的状态。若给定个人对商品的权利与他们能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则“权利”的扩展就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衡量指标。

森并不否认全面描述“发展”概念存在的困难。他认为困难主要在于“发展”概念中价值判断问题,即什么被看作是发展或什么不是发展。发展的概念涉及的价值判断有两方面,一是“价值的异质性”,即不同的人所接受的价值函数各不相同;二是“价值的内生性”,即与发展进程有关的变化会调整相关个人的价值取向。森还特别强调了“选择的自由”这一功用对发展评价的重要性。

森的发展观对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贡献。第一,森的发展观将发展的含义从只限于经济增长的、以财富为目的的理论,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以人为目标的理论,比传统的经济学更好地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本质。森的发展观的关键变化是认为,经济学关心的不应是商品,而是行为,即一个人曾是什么和做什么,比他所消费的商品更重要。在发展的“能力”分配思路下,森构造了新的社会福利指数和贫困指数,联合国199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森的发展观是一致的。从此“人类发展”被广泛接受。

第二,森的发展观对有关贫困问题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既然贫困是指基本能力的缺乏,那么竞争性市场的“财富”所创造的效用,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问题。饥荒的发生,往往是人们获取粮食的“生产权利”和“交易权利”的丧失,而不完全是粮食产量的下降。消除贫困,不仅要对市场活动予以激励,而且需要公共部门的直接参与。森建议,经济学家们应更多地关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如让更多的人拥有食品、住房,接受基础教育和医疗健康等。

第三,通过能力与自由的联系,森的发展现在当代发展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新激进主义思路的依附理论中,“能力”发展观可用来解释当前南北关系的矛盾,当自身努力的结果反而使中心国家收益累积增长时,外围国家对发展前景感到极度失望。结构主义者则可利用“能力”来分析那些经济陷于结构刚性国家的发展现状。

五、结论

综上分析,上述四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首先,对“斯密定理”的重新认识表明,经济发展是一个以交易费用下降为核心,劳动分工和制度变迁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不可逆过程,因此,产业结构变革和产业分工扩大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以及对束缚分工演进的制度的“矫正”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这是对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突破。其次,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说明,作为制度创新的和技术创新的承担和组织者,企业家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企业家才能的短缺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家市场的培育,进而对寻租问题的分析进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再次,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说明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制度环境的依赖,同时,也使涉及政治市场决定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寻租理论成为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最后,阿马蒂亚·森则从人类活动的本质出发,提出应以人们“能力”和“权利”的扩展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对传统的追求发展速度的狭义发展观的重大突破。

上述四个概念推动了以“矫正制度”为主题,强调制度作用、将超经济影响内生化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的兴起。这些概念的应用,也使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的许多观点得到重新解释,如“余值的增长”、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选择、贸易条件恶化、“劳动的剩余”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不足。

*本文的写作得到武汉大学谭崇台教授的悉心指导,特表谢忱。

收稿日期:2000-06-27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一、从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到关注技术知识开发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物质资本的作用,认为资本存量的规模,尤其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古典发展经济学批判了这种片面性的观点,作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的分析。舒尔茨(T.W.Schultz,1990)等人则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劳动力要素的角度切入,探讨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所在。以罗默(Romer.P.)、卢卡斯(Lucas.R.)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8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以及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综合考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品和劳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技术知识、信息、教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明显提高,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一国对新知识的获取、利用及开发改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种种迹象显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在西方国家初露端倪,成为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热点。一般认为,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为主流的创新型的经济体系就应属于知识经济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显然是发展经济学的题中之义。为了加速技术知识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有必要对技术知识是纯私人产品的属性加以反思,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尽管许多技术知识的开发成本相当昂贵,但在现代社会中却能够很便宜、很快捷地复制出来。这就在客观上为其传播提供了前提,而这种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很多技术知识本来就不是很好的私人产品,它们一产生就会转化成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据此,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世界需要更多的作为公共物品的技术知识与信息,政府与多边机构应该增加其研究与开发支出,并为其成果的转移与扩散提供更多的政策、技术与财务支持。

**二、从侧重一般发展理论到强调制度分析

20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能是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发展经济学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它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学家对转型期间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正是这种影响的显著表现。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多偏重于纯理论研究和一般政策分析,忽略了对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制度因素分析,即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将制度要素看成是既定的外生变量;另一方面,以科斯(R.H.Coase,1960)为代表的所谓新制度经济学,也忽略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尽管像舒尔茨、缪尔达尔、刘易斯(W.Lewis,1989)等人在其发展理论中掺杂着制度因素分析,但这种分析并不彻底。因而,努力打破发展经济学与制度分析互不包容的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制度功能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实现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人们发现,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要素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他们更需要变革,需要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他们对制度的需求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而制度的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中国已有的实践表明,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政府的组织与营运能力、社会的政治适应性、公平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规范与非规范的交换协议、反腐败的制度、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这些制度因素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约束或激励人们的行为,决定经济效率水平,并最终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计划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制度变量的作用。

三、从注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到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协调

发展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不再那么重要,21世纪真正会对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构成挑战的,是要在加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从实践的层面上弄清政府与市场的行为特征,并据以制定和实施能够使二者有效协调的发展政策,这或许正是以往主流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缺陷之一,简而言之,21世纪的发展经济研究应当是务实的,不是务虚的。

目前,人们已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在信息不完备、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环境下,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PraetoImproving),即可实现所谓的在不使其他人状况更坏的前提下而使某些人状况获得改善的资源再配置。过分依赖市场的效率,盲目减少必要的政府干预的政策,起码对大国来说是不太适宜的。发展中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不应完全在自由贸易和最少的干预下进行,政策必须反映这样的现实:经济并不一定仅在市场中出现增长,其市场运行往往是次优的,例如,如果具有垄断地位的贸易商攫取垄断租金,那么,贸易自由化就可能不会带来更低的价格;如果简单地以私有部门代替国家垄断,则私有化很可能不会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

发展经济学家一致承认,上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要求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应成为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流,尤其需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市场功能、市场与政府失灵和发展的政策效果的研究,要以综合数据而非单一数据为基础,加强纵向的发展案例研究,以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实现发展经济学的突破。

四、从注重效率研究到对不公平分配问题的关注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注重效率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最致命要害是没有效率,因此,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水平,成为传统发展经济学家广泛注意的问题。诸如分析资本的形成、技术进步、政府干预政策、人力资本的作用、经济发展战略等等,其目的都在于探索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水平的对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也讨论收入分配问题,也关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但总的说来,传统发展经济学更注重效率研究。

21世纪的发展经济将更加注意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分配状况,即收入分配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公平分配现象似乎是一个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改革伴随而生的社会经济难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不公平分配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经济绩效产生不良影响:其一,不公平分配导致政治动荡,使投资环境明显恶化;其二,不公平分配会导致集团间的“讨价还价机制”失灵,降低集团或团体间相互接受与融合的能力;其三,不公平分配会从根本上损害一个社会的效率促进规范,对诚实、守信的商务伦理构成挑战;其四,不公平分配会降低激励机制的效果。此外,财富的分配也会通过对非市场机构即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而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非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会加深社会阶层的隔离性,穷人会长期依赖于这种不正规的保障机制,而富人却可以存在于这种能

够免于支持穷人的保险网络内,这显然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分配。为此,如何建立公平有效的财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自然要成为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应当看到,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旨在调整不公平分配的再分配政策,在制度保障、政策设计和执行力度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到位,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五、从笼统地关注经济环境到具体地防治腐败的分析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十分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像投资环境、外资外贸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政治、文化环境,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好坏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便利的财政税收体制、外贸外汇体制,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构成了以往发展经济学分析的侧重点。

与此相对应,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仍然必须关注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它会加剧发展的制度障碍,侵蚀经济增长的根基,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应当看到,发展经济学迄今对其成因、效应和治理措施的研究很不充分,相关文献对腐败经济影响的分析与阐述,或囿于现有的理论泛泛地做一般性的解释,或仅以个案资料为依据做出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判断,缺乏全面、综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甚至有人根据东亚一些国家高增长与高腐败并存的现象,提出所谓经济中的行贿、受贿是增长的润滑剂的观点。对此,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有义务在有关腐败的经济分析上做出努力。

在这方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就防止腐败所作的综合分析,有着重要的探索与引导意义。该报告援引一项对69个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公务员受贿和法律制度受到损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严峻的挑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的腐败情况相当严重,但号称法律完备的发达国家也同样难免受其害,仅德国公司每年就发生10万起腐败案件,世界银行估计,全世界每年贿赂额可达发展中国家外来直接投资和进口的5%,即每年近800亿美元。腐败行为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起的恶劣影响众所公认。世界银行指出,在腐败最猖獗的国家中,投资只占GDP的12%,而在较廉洁的国家中,投资的比例则超过21%。

什么是腐败?发展经济学家的定义并不一致。Robert Klitgaard说,“腐败等于垄断加随心所欲减责任心”。Cheryl W.Gray指出,“对腐败的一般性定义是公为私用。它包括贿赂和敲诈,这两种形式必然涉及两方面的人,腐败还包括官员能独自进行的其他形式的违法乱纪行为,比如贪污和欺骗”,而意大利经济学家Paol Mauro的定义则是,腐败就是“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这些对腐败的定义尽管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大同小异的。在腐败成因的研究方面,一项综合了39个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1)政府官员的自由决定权越大、责任感越弱,腐败行为就越多;(2)政策扭曲程度越大、透明度越低,腐败就越严重;(3)法律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越不健全,腐败就越广泛;(4)官员和公务员薪金越低,腐败动机就越强。据此,世界银行提出了政府减少腐败的关键,即健全法规以严格限制官员自由决定的范围、鼓励通过契约方式将有关事项交给与政府无特殊关系的企业处理、规范公共采购制度、提高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精减政府机构并引进竞争机制、强化监督和惩罚力度等。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但仍不能算作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威性成果,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将对此问题展开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

我们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关注腐败的经济学研究,它与世界银行合办的《金融与发展》季刊有很多文章探讨这一问题。意大利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一局经济学家Paolo Mauro以《腐败:原因、后果及进一步研究的议程》为标题,进一步考察了腐败对经济发展的恶劣影响,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工作报告是由Caroline VanRijckeghem和Beatice Weder两人完成的,他们的题目中《腐败与诱惑单:行政机构的低工资是否是产生腐败的原因?》这一报告细分了腐败产生的原因,从一个具体的侧面探讨了腐败可能存在的理由。这对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07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发展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发展得学问。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所关注得就是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学。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得社会经济现象得一个科学范式。通过该学科得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得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得根源与障碍就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 二、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得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得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得战略与政策。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得转变,投入要素得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得转换与调整。 依据发展经济学得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就是我国得一些重大得带有“热点性”得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就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与本学科研究得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得判断力与思维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得经济素养,提升学生得理论结合实践得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 1.基本内容: 发展经济学简介。发展中国家得概念。衡量发展水平得指标体系。发展经济学得理论发展与前沿。发展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得学科性质上。发展经济学得研究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经济发展得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得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得特征;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掌握发展水平得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以及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1、基本内容: 1、了解并理解几种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2、理解现代经济增长得定义与特征; 3、理解与掌握经济成长阶段论与经济起飞理论; 4、理解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论; 5、理解发展中国家发展得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虽不就是发展得全部,但毕竟就是发展得核心内容。关于增长得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对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增长得几种模型,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增长过程得代表性经验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经济起飞理论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三章公平与发展 1、基本内容: 在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仅关注总体经济与收入水平得增长,还要关注收入与财富如何在社会群体中得分配问题。只有使社会中所有人员都能受益得增长才会受到欢迎。那些分配不平等得增长不应该仅仅从总量经济变化角度进行讨论,还应该从平等得角度进行评估。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发展得基本要求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收入分配。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应用文-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r\n\r\n 学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谁是创始者有两种说法。一说起自Ragnar Nurkse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另一说起自我们的张培刚在哈佛大学获奖的博士 ,一九四九年以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之名成书出版。今天回顾,从影响力的角度衡量,Nurkse之作远为优胜。这是不幸的,因为这影响带来数之不尽的怪诞不经的理论。如果当年经济学界以张培刚的论文作为经济发展学说的基础,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早就有了长进。于今尘埃落定,我认为还是张大哥胜了。二十年来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工业化。大哥的思想早发晚至。———张五常一、早年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1947年,作为东方第一人,张培刚教授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1946年-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即大卫·威尔士奖。《农业与工业化》的主题是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调整问题,特别是着重研究农业的调整,以及农业对于这个特殊的经济转变阶段的种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但是,迨至张培刚教授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时(1945年),世界上尚无一本著作,甚至一篇论文,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不管是理论的、历史的或的方法,来探讨农业与工业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并讨论农业改进和工业发展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因此,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农业与工业之间在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动态依存关系,就成为张培刚教授当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为此,张培刚教授对当时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通过若干改进和取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从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来看,张培刚教授首先在静态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分别不同时期和不同因素的变动,对影响工业化过程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动态演进过程中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变化的过程及条件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整个问题的分析中,张培刚教授的分析方法总是综合的、多维的,力求克服单一方法的缺陷和吸取各类方法的优点。他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既是理论的,又是历史的,使其分析既具有理论的一般性,又不失实际的具体性;他的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使其分析结论既能预见一般趋势,又不失应有的精确性;他在时间上分析了工业化的演进及工业和农业的相互调整,在空间上描述了多种经济活动的并存,比较了多种工业化模式。这种综合的、立体的、时空结合的分析方法,应成为我们研究复杂经济问题的楷模。农业与工业的 或农业的贡献理论。张培刚教授在有关的静态假设条件下,论述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对农业贡献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论述,比库兹涅茨关于农业贡献的论述要早15年。工业化理论。张培刚教授对工业化理论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他关于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化的类型的分析中。张培刚教授指出,“工业化”可以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 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基要的生产函数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对于后者,我们可以称为被诱导的生产函数。总之,工业化的真义,并不是大工业代替小工业,甚至也不是机器居于支配地位,而是“驾驭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不应该把实现工业化与发展农业对立起来,相反,农业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确立了工业化的概念之后,张培刚教授在综合前人关于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工业化过程的五项基本因素,包括:(1)人口(数量、组成及地理分布);(2)资源或动力(种类、数量及地理分布);(3)社会制度(人和物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4)生产技术(着重于发明的应用);(5)企业家创新 才能。其中,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和生产技术属于发动因素,人口和资源属于限制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