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5陆地水与水循环(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5陆地水与水循环(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5陆地水与水循环(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5陆地水与水循环(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必修

●备课资料

一、河水补给来源

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但有些河流,即使在较长的时间不下雨,河流水源仍然比较丰富,如我国华南地区河流;有的河流则干季甚至断流。由于流域气候不同,降水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雨水,有的是雪,或兼而有之,这些对河川径流动态有着不同的影响。河流水源的补给途径,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雨水补给雨水是河流水源补给最重要的一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其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境内降雨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集中在夏秋雨季,且多暴雨,所以夏秋雨季发生洪水的次数较多,汇水过程迅速,来势较猛,流量过程线呈现锯齿状尖峰。冬季河川除部分雨水补给外,地下水补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仍有相当径流。

2.融雪水补给温带与寒带地区,冬季降雪,地面形成雪盖,至翌年春季气候转暖,积雪融化补给河流。高山上的积雪,在气温最高的夏季融化补给河流。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春季积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量占一定比例。融雪水补给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及流域气温变化有关。由于气温的年际变化通常很小,因此它补给河流的时间比较稳定而有规律。

3.冰川水补给高山及高纬度,冰川运动至雪线以下或达到正温度地区,冰川融化补给河流,如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夏季融化补给河流。冰川补给河流水量多少,与流域境内冰川或永久积雪贮量大小及气温高低密切相关,而河流的水情变化与气温变化,尤其是气温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某些位于山地高原的湖泊沼泽,本身是河流的发源地,直接补给河流;有的湖泊汇集了若干河流来水后又转而补给河流,例如江西鄱阳湖接纳赣、修、信诸水及百多条小河来水,通过湖口注入长江。湖南洞庭湖也属此类,湘、资、沅储水洞庭湖,再由洞庭湖几个出口注入长江。湖泊沼泽补给河流的水量大小及其变化,与湖泊、沼泽补给流域的来水量及其变化有关,水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变幅较小,因而在月、年、年际间水量变化比较均匀。

5.地下水补给大气降雨、降雪(融化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再由地下水补给河流。在湿润地区,地下水成为河流水源的重要来源。在岩溶地区,如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地下水成为河水的主要补给者。珠江全年水量丰富,除流域降水量较多以外,与流域境内地下水埋藏丰富,地下水补给河流较多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是稳定的。在没有地面水的补给,而河流又能持续不断地保持一定水量,就因为有地下水作为河流的可靠补给者。根据地下水埋藏情况。通常可分为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是贮存于地表松散堆积物中的潜水。主要受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素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并与河水有相应补给关系,即河水高于潜水面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深层地下水是长时间内渗入地下深入储存起来的,它缓慢地流出补给河流,受气象因素影响很小,通常只有年变化,季节变化已不明显。

当然,一条河流的河水补给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一种形式为主的混合补给形式,对流域自然条件复杂的大的河流来说尤其如此。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除雨水、地下水外,高原高山上冰川、积雪在夏季融化也补给河流;东北地区的河流,由春季融化积雪补给,夏季则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西北内陆盆地除雨水外,夏季高山冰川、积雪融化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我国季风地区,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而冬季则由地下水补给。

二、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储存与出露状况,可分为潜水、承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四类,下面着重介绍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

潜水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称为潜水。其上通常没有隔水的顶板,并通过上面的土壤或松散堆积物和地表直接相联系。由于潜水充满了岩石所有空隙,因而有统一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潜水埋藏深度,在山地区域,由于河流切割,往往可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如柴达木盆地山前地下水藏深达40米以上;平原地区埋藏较浅,通常只有数米、数十厘米。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例如,南京城内井水深度,夏季不到2米,冬季超过3米。这是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紧密相联。

含水层从外部获得水量补充过程,称为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补给数量多少,与降水强度及历时、地面坡度、岩石透水性、地面覆盖状况等条件相关。例如,暴雨时短量大,在山区因地面坡度大很快形成径流而流失,在平原因地面平坦有利于下渗,补给较多。同样是暴雨,有森林覆盖的山地要比没有森林覆盖的山地补给的要多得多。黄河中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河流则经常补给地下水。

承压水(自流水) 地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称为承压水。在隔水顶板未能破坏或未被打穿时,地下水被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的压力。当隔水顶板被破坏或打穿时,地下水从裂隙或穿孔中向上涌,直到它所承受的压力高度为止。在适当条件下,地下水可喷出地表,所以又叫自流水或称喷泉。

承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在通常情况下,它只能以隔水顶板以外的含水层出露地区获得补给和排泄。因此,它的分布(承压区)、补给区和泄水区往往是不一致。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例如盆地、向斜、凹陷、单斜等,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均可形成承压水。

我国四川盆地、山东的淄博盆地等,均是承压水盆地。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水城”,城南由奥陶纪灰岩组成山地,这些灰岩岩溶比较发育,在济南附近没入地下,并受到不透水的侵入岩(辉长岩)岩体的阻挡,而上覆的第四纪山前堆积物透水性不好,从而形成承压水构造。它在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城区则以上升泉形式涌出地表向外排泄。故济南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说。泉水之多,闻名全国,有名的趵突泉,日涌水量可达7万立方米。近年来,由于大量人工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有些泉甚至断流。

——以上两则资料均摘自商务印务馆出版的《自然地理基础》

三、冰川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冰川就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流动的冰体。当高山上一定地区的每年积雪量大于消融量时,雪层会逐渐加厚,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新鲜的雪花变成粒雪,再进一步压实为冰川冰。这种冰川冰像岩层一样,具有一定的层次,当到一定厚度时,它们就会沿着山坡向下流动,流动速度每年以几米到几百米。小的冰川只是贴在山坡上薄薄的一层,而积只有几千平方米。大的可长达数十公里,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冰川是冰的河流,这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它像水库一样,把冰存储起来,所以人们称冰川为“固体水库”。

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高山、高原区。这些地区山势高峻、气候严寒,常年被积雪覆盖,发育了现代冰川。据粗略估计,我国西部高山现代冰川的面积约为57,000平方公里,若各山区冰川厚度分别按40~120米计算,冰川的总储水量约为29,640亿立方米。由于它们分散在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许多河流的源头,所以这些冰川的融水,对于河水的补给和调剂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干旱区的河流影响很大,同时也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现代冰川一般都分布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北起阿尔泰山的奎屯山,南至云南丽江东北的玉龙山,西抵帕米尔地区,东到四川康定西南的贡嗄山。

我国拥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冰川是固体水库,对河流水源的补给量比较稳定,是干旱地区灌溉的重要水源。因此,在发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经济建设时,要特别重视开发我国的冰川资源。同时,要积极开展对冰川的研究工作。研究冰川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对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冰川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如冰

湖冰坝溃块引起的水灾、泥石流、雪冰崩等,也要加强观测,做好预测和防治工作。

——摘自科普出版社《国土基础知识问答》

四、河川径流的时间变化

河川径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地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河流处于高水位时期称为汛期。中国绝大多数河流的高水位是夏季集中降雨造成的,故又称夏汛。春季积雪融化形成的河流高水位称为春汛。华北、东北地区的河流都有春汛。比较起来,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称为枯水期。中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如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中常水位的时期称为平水期,为汛期到枯水期之间的过渡,流量和水位位于中常状态。中国河流的平水期多出现在秋季,历时不长。

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中国的年际变化有大致从南到北增大的趋势。

河流的水位达到某一高度,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田等受到威胁的水位,称为洪水位。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一是水流量,而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直接相关。长江1954年和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首先是降水量大。比较起来,1954年的降水量比1998年多,但1998年的洪水比1954年大的事实表明,近40年长江上游的森林大量采伐,水土流失严重,降水很快形成含沙量很大的河川径流是1998年特大洪水的严重原因。1998年嫩江和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也证明了这一点。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暴雨特性主要指暴雨强度、暴雨持续时间和空间分布;流域特性指流域面积、形状、坡度、河网密度及湖沼率、土壤、植被和地质条件等;河槽特性包括河槽断面、河槽坡度、粗糙度等;人类活动包括蓄水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五、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诸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例如,降水的形式、总量、强度、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蒸发的强弱又制约着降水转变为径流量的多少。上述降水和蒸发又与气温、大气温度和风等因素有关。因此,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河川径流起着间接的作用。通常,气温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多,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气候干燥地区降水少,河网稀疏,蒸发强烈,径流贫乏。这说明气候状况严格制约着河流的发育和地理分布。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此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诸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湖泊、沼泽等下垫面状况也对河川径流施加影响,使大气降水产生再分配。反过来,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多方面的影响。河流是陆地水的全体,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分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外流河是实现海陆之间水分循环的重要纽带。通过水分循环,全球水量达到平衡状态,使物质和能量得以交换,全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六、水库

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简言之,是大量蓄集水的人工湖。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

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修筑水坝,然而,修筑容量以108 m3计的水型水库则是20世纪的壮举。迄今全球的稳定径流量已有13%置于水库的控制之下,总库容达2000km3,使全球稳定径流从12000km3增加到14000 km3。中国近几十年修筑了大量的水库,截至1990年,已建成各种水库86000座,另有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达4500×108 m3,占全国湖泊蓄水量的64%,控制了多年平均径流的15%。占亚洲总库容的60%以上。

大型水库除有上述功能之外,与中小型水库相比,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大型水库造价高昂,淹没区范围大,水库及水库以下河段还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态学效应。大、中、小水库各有其不同的环境效应和优劣势,应因地制宜修筑。

(以上几则资料均摘自《地球科学导论》)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一、陆地水和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的作用) (一)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 (二)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指水圈的全体, 狭义的水资源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注意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区别 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以利用的淡水 水力资源是指陆地上因为落差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水利资源是指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水灾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效用。 二、陆地水的来源和分类 (一)来源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来自大气降水:包括各种固体降水:降雪、冰雹和液体降水:雨、露、霜、霾等 还包括进入地下凝结成地下水的水汽。 (二)分类: 1.根据分布空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进一步分为:河流水、湖沼水、冰川。 (2)地下水根据埋藏深度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根据埋藏位置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根据循环周期长短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比较两者所包括的类型,分析他们在储量大小、更新快慢、循环周期长短方面的区别,并说明利用方面的不同。 3根据盐分含量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各种陆地水体与水源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也可参照课件各种水体的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主要陆地水体分析 1.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分析;埋藏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和学生一起分析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分布区别,并进一步说明三区不同位置打井的水井类型,潜水井、枯水井、承压井、自流井。 ⑴概念:含水层:岩石和土层中的空隙有大、有小,空隙大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好,空隙小或致密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差。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容易从空隙中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叫含水层。 隔水层: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和土层,空隙小,地下水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形成隔水层。 潜水:埋藏于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叫潜水。 承压水: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潜水面(自由水面):由于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水面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所以潜水区形成自由水面;水面压力为零 承压水面:承压水接受潜水补给,且位于两个水层之间,水面压力不为零,所以形成承压水面,其水面为补给区(高处)高水面于排泄区低水面的连线。 ⑵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承压水的补给是潜水。 ⑶两种地下水比较 分析地下水构造图需要说明的几方面问题: A.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潜水是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B.地下水构造的分区:潜水和地下承压水往往连续存在,且两端为潜水,中间为承压水。其中地势较高的潜水区为补给区,地势较低的潜水区为排泄区,中间的承压水所在地区为承压区 C.潜水位和承压水位的确定:补给区和排泄区各有一个潜水水面,它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其水位高地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承压水位是补给区平均潜水位线和排泄区平均潜水位线的连线,承压水位线一般变化很小。 D.四种水井性质的确定:一般潜水区打出的水井为潜水井,承压区的水井有三种类型:若未打穿隔水层,则形成枯水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且井口高度低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自流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但井口高度高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承压井。 农村的机井和饮用水井在其后的丰水年和干旱年水位变化突出,即是潜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的结果。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 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8陆地水与水循环专题卷

微专题(八) 陆地水与水循环 (2017·安徽芜湖模拟)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11月份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原因可能是( ) A.水面结冰B.风速增大 C.水质变差D.水库干涸 2.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 ) A.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B.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C.增强大气逆辐射D.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3.该地最可能是( ) A.北半球亚热带B.北半球温带 C.南半球热带D.南半球暖温带 答案 1.A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蒸发量的影响因素,水库主要用来蓄水,水库没水的可能性较小,题中提到水库常年有水,D项错误。常年有水的水库,风速增大,蒸发量也大,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差别很大,B项错误;水质差和蒸发量无关,排除C项;当水面结冰,温度低,蒸发量小,故选A项。第2题,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偏小,降低库区大气湿度,B项正确;降低了库区的大气湿度,大气逆辐射也会减弱,降水会减少,会加重库区的盐渍化,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故A、C、D三项错误。第3题,7、8月份蒸发量较大,说明是夏季,所以应是北半球;图示11月份有无覆盖条件下,蒸发量较低,几乎相同,说明气温非常低,可能有结冰现象,故应位于温带。 (2017·山东名校联考模拟)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12月25日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海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系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设计 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中的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重点,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1)读图分析。(2)讲练结合。(3)学生绘图训练。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 讲课开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图文资料,利用古诗,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能复回”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陆地水体类型 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 类型循环周期 动态水河水16天 淡水湖泊水10年 浅层地下水不一定(与水深有关)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陆地水-教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 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 教法建议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第3讲陆地水和水循环 【导学提示】 内容精析 陆地水体类型及运动转化规律;河流的补给;河流的径流变化;冰川;地下水的分类;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水在地球环境中具有固、液、汽三相变化的特点,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既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又彼此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水循环时,可自绘“水循环示意图”,来帮助理解各种水体的来源和去路。 (2)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陆地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 水的互补关系;根据河流流量变化的特点,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和分布等。 【能力提升站】 请对比: “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想一想: 为什么说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提示:动态水资源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请思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黄河下游地段补给关系如何? 提示: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体现在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水补给湖水或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水或潜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多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自主探究】 一、陆地水体类型 1、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 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更新 答案:C 2、陆地水按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循环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水 资源和静态水资源。 3、读下面“地下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含水层C中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B层以上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 (2)在1、2、3三口井中,地下水能自流上涌的是井;另一口有地下水的是井。 (3)若过量开采地下水,则会形成地下区,导致地面,海水等现象。 答案:(1)承压水潜水(2)2 3 (3)漏斗下沉入侵 4、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 B.陆地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河流水、湖沼水、永久性积雪、冰川和地下水等 C.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冰川和地下水的储水量最大 D.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体中 答案:ABC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 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技能要求:(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 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道德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水体的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 3、水平衡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媒体 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示: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学生:(有丰富的水)

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设问: 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2、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3、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自学。 教师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图(教材第 58页)。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引导]问题3: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 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教师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 [学生回答]冰山是陆地水资源的主体。 [教师追问]冰是否方便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不便使用。 [教师设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思考] 讲解: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3、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解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水资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美德。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阅读】资料1“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料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2“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入】地球上有了水才开始有生命,水孕育了无限生机和勃勃生命,从以上两则有关“水”的资料中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关注,为此,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水资源有较系统的了解。

高一地理水循环教案

专题四陆地水与海洋水 [知识梳理] 一、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 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类型定义补给主要特征 潜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 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 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 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 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 埋藏较浅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 隔水层之间,承 受一定压力 潜水 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 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 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 藏较深 按空间分布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8陆地水与水循环专题卷

微专题 (八) 陆地水与水循环 (2017 ·安徽芜湖模拟 ) 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 源, 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 12 月至次年 3 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 据此完成 1~3 题。 A .水面结冰 B . 风速增大 C .水质变差 D . 水库干涸 2.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是 ( ) A .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 B . 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C .增强大气逆辐射 D . 促进浮游植物的生 长 3.该地最可能是 ( ) A .北半球亚热带 B . 北半球温带 C .南半球热带 D . 南半球暖温带 答案 1.A 2.B 3.B 解析 第 1 题,根据蒸发量的影响因素,水库主要用来蓄水,水库没水的可能性较小,题中提到 水库常年有水, D 项错误。常年有水的水库,风速增大,蒸发量也大,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差别 很大, B 项错误;水质差和蒸发量无关,排除 C 项;当水面结冰,温度低,蒸发量小,故选 A 项。 第 2 题,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偏小,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B 项正确;降低了库区的 大气湿度,大气逆辐射也会减弱,降水会减少,会加重库区的盐渍化,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故 A 、 C 、D 三项错误。第 3题,7、8 月份蒸发量较大,说明是夏季,所以应是北半球;图示 11 月份有无覆盖条件下,蒸发量较低,几乎相同,说明气温非常低,可能有结冰现象,故应位于温 带。 (2017 ·山东名校联考模拟 )2016 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 12月 25 日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海内外 一 堂,共襄盛举,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系 统示意图,据此完成 4~6 题。 1. 300 余名专家学者齐聚

教案1:陆地水与水循环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 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㈡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建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通过学习的若干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㈢.德育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 2.难点: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板书: 类空间分类地表水:将河水、湖沼水、冰川水、永久积雪 形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循环静态水:循环周期长,更新慢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周期动态水:循环周期短,更新快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目前人 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性咸水73% 质淡水:27%(冰川水是淡水的主体) 水降水补给为特点: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源主的河流分布:我国季风区的多数河流 补实例: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 陆给冰川补给特点: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地相互为主的河流分布:我国西北地区 水关系实例:塔里木河 河湖水与地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 水体运动下水互补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湖水 转化 循环:形式: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 陆地循环、海上循环 意义:水体运动转化、水资源更新 各圈层间、海陆间能量、物质交换

影响气候、生态、地表形态 六.教学过程: 绪论: 一.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重要作用: 导入: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的关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大家对水资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提问:为什么说水是自然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回答:因为水有固液气三态,并且可以互相转化 二.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2.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读图:地图册33页“陆地水在全球水体中的比重” 提问:水圈是由哪几部分水体构成的?所占各为比例为多少? 回答:海洋水(96.53%)、陆地水(3.469%)、大气水(0.001%) 提问:这三种水气体中,你认为哪种水体和人类的最密切?为什么? 回答:陆地水,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几乎全部来自于陆地 定义:水资源: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就是指陆地上的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提问:北京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来自于哪? 回答:地下水 正课: 陆地水体的类型 ㈠.定义: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㈡.类型: 1.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包括冰川、江河水、湖泊水、沼泽水等 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⑴.地表水: 提问:陆地水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回答:是大气降水 提问:作为地表水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降水降落到地面,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径流。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水;在地表洼地滞留蓄水形成湖泊和沼泽水;固体降水长期积累演化变成冰川 ⑵.地下水: 提问:地下水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还有少量地下水是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①.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 讲解:根据埋藏的深浅,分为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中绝大部分属于深层地下水,所以能够被开采利用的也很少 ②.承压水和潜水: 读图:地下水示意图 讲解:地下水按埋藏的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A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有一个自由水面。潜水与地表的水文气象条件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陆地水与水循环》 省太湖高级中学地理组谢冰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 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示范教案一(35陆地水与水循环

示范教案一(3.5陆地水与水循环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目前人类利用淡水资源的主要水体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上的区别。 2.理解雨水补给、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冰川补给的河流与气温的关系;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循环过程,水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读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德育目标 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1.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2.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比较、读图分析与教师的引导、归纳、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挂图或板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陆地上不仅有种类繁多的矿物、岩石,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还有在自然界中处于不断运动、转化状态的各种水体,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陆地水的数量很少(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陆地水体包括哪些类型呢? [讲授新课]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板书) 一、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板书) 1.陆地水的组成(板书) 陆地水——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它包括: (分析)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通过下渗,渗入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的空隙中,成为地下水。 (打出投影片图3.33或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思考) 1.比较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方面的不同。 2.通过比较图中三口井的水情,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学生)略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潜水埋藏的比较浅,它埋藏在地表层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并且有一个自由水面。承压水埋藏的比较深,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没有自由水面。从水源补给情况来看,因潜水距地表层较近,所以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面的各种水体下渗来补给;而承压水埋藏的较深,只能靠上面的潜水和距此很远的地表层上的降水或其他水体下渗来补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 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