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1

马克思1

马克思1
马克思1

得分

题目及要求:

1、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利用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原理运用恰当、展开论述、任选1题、宋体小四号、题目加粗、回答不加粗,A4纸打印)

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大的层面来说体现了一种唯物史观,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永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要的条件。而人又作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数量素质等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等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不被承认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重大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授课教师签名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1

之所以产生上述弊端,弗洛姆认为除了马克思对人的感情低估之外,另一个就是他对政治、经济安排作了过高的估价。他没有看到,无论企业是人民国家政府官僚机构所有,还是股东雇用的私人官僚机构所有,对工人的人格 之所以产生上述弊端,弗洛姆认为除了马克思对人的感情低估之外,另一个就是他对政治、经济安排作了过高的估价。他没有看到,“无论企业是‘人民’——国家——政府官僚机构所有,还是股东雇用的私人官僚机构所有,对工人的人格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注意到,“对工人来说,惟一重要的东西是工作的实际和现实条件,工人同工作、同他人以及同管理企业的人的关系。”(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再一个原因就是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一样,也受时代的局限。他得出的一些结论是在资本主义鼎盛时期得出的,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同时因资本主义思想精神盛行,必然对产生于此时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再者,他得出的一些结论过于简单、乐观,也与当时的时代有关,他受18世纪的那种天真幼稚的乐观主义如百科全书派的影响至深。(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另外,人们总是指控马克思鼓吹暴力和革命,而弗洛姆认为,这种指控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从弗洛姆对马克思的贡献和局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人道主义的思想列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而将其他社会主义者所坚持的观点,如社会主义很快就会来临等等,都归为马克思理论的失误,而马克思所倡导的革命,也被认为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前人的观点,是时代的局限所致,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真正的精华。通过这样的论证,弗洛姆试图向我们表明,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思想的精华,而不是革命和阶级斗争。呼唤世界和平,人与人的和睦,恢复人的本性是马克思的目的。总之,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我们最应该继承的部分。 3.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危机 弗洛姆批评了那些谈“马”和谈“社”色变的人。他说:“那些一听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些词语就歇斯底里大发作的人,大多数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这实在令人震惊。”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而其他的人也只是极其肤浅的了解。(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即使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人,自称继承了马克思的衣钵,但弗洛姆认为他们也根本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总的弊端:“满足于物质贪婪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在征服用计划经济来控制人的欲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历史的讽刺。”弗洛姆认为这一发展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资本主义的成就超出了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想像,“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工人们的不断贫困化,反而使工人们得益于这些进步。”这既是工人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争取权利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以剥削殖民地的人民为代价换来的。总之,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人和他们的领导人被资本主义的精神所俘虏”。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即都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规模巨大的官僚工业机构以及在这个既官僚又具有经济收效大的体系中个人的绝对服从。”(注: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第4、7页,第47、48、50页,第68—73页,第31页,第149—150页,第150—151页,第152页,第131页。)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者都对社会主义作了资本主义的解释,其带来的结果是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歪曲。 其一,西方的社会主义者。西方的社会主义者放弃了马克思所倡导的和平与国际主义的思想,开始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支持自己的政府参与战争,与本国的将军们组成秘密同盟,允许国防建设,允许建立各种秘密的、半秘密的、半军事化的组织,这些组织成了纳粹权力的基础。即使在二战后,一些社会主义政党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马克思主义1资料

一、单选题(共40题,总共40分)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 B ) (1 分) 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 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 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 2.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B ) (1 分)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缓和了竞争 3.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C ) (1 分) A.大股东 B.资本家 C.高级职业经理 D.中产阶级 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1 分)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5.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1 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 (1 分)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 ) (1 分)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 (1 分) 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9.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 D ) (1 分)A.科学的品格 B.实践的力量 C.现实的意义 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10.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1 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1 分)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B ) (1 分)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13.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 C ) (1 分)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 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1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1 分)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1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二、简述马克思注意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任务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来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 三、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

一、选择题 1.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有误的是() A.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学说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包括()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 A.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B. 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C.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C. 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 A.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 B. 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已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取代 D.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B. 旧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10.“天行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道理是()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 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 (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 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 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出示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新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讲三个问题: 1、世界是什么 2、世界怎么样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世界是什么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方法论 ●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含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哲学又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关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如上所述,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世界观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又可称之为世界本原问题。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派生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派生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物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3、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什么是物质 ·涵意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8-03-05 14:27:49 一、单选题 1.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A. 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 ?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C. 马克思主义哲学 ?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A 2.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 ? A.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 B.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D. 三大工人运动 答案 B 3.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核心 ? B. 基本内核 ? C. 合理内核 ? D. 精髓 答案 C

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 C. 实事求是 ? D.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答案 A 5.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 D.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答案 B 6.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 A. 有形物质的共性 ? B. 自然物质的共性 ? C. 生命物质的共性 ? D. 一切物质的共性 答案 D 7. 规律的根本特点表明,规律具有()。

? A. 客观性 ? B. 永恒性 ? C. 有用性 ? D. 普遍性 答案 A 8.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 A.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 ? B. 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 ? C. 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 ? D.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 D 9. 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该事物()。 ? A.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 B. 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 C. 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 D. 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答案 B 1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上) 编稿:张爱华责编:陈敏 考点提示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2、俄国十月革命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探寻公正的理想国 (一)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2)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社会矛盾激化。 (3)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他们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2、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3、结果及影响:理想根本无法实现,但他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工人的觉醒:独立工人运动兴起,(包括: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为此,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①社会经济条件(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④主观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信共产主义信仰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的观点 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体现的是(B)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矛盾斗争性原理 D.矛盾同一性原理 4.在对立统一规律中,作为矛盾问题精髓的是(D) A.内因和外因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两点论和重点论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A.质量互变规律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6.同一认定的哲学基础是(C) 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7.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明确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C) A.革命性和斗争性 B.先进性和革命性 C.阶级性和先进性 D.先进性和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9.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是(A) A.商品 B.价值

C.流通 D.生产 10.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1.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形成的因素是(C) A.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B.高利贷者的借贷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大机器生产的发展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主要表现于(ABCD)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唯心主义所以在历史中长期存在是因为(AC) A.唯心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一些真理的颗粒 B.唯心主义也是一种真理形态 c.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D.人们都需要这种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 每题5分, 共13道小题, 总分值65分 ) 1.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 2.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3.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5.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7. 规律的根本特点表明,规律具有(客观性)。 8.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9. 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该事物(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1.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13. 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是(分析)。 二、多选题 ( 每题5分, 共7道小题, 总分值35分 ) 1.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BCD)。 A.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C.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D)。 A.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C.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3.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ABC)。 A.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B.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D. 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4. 下列正确表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说法是(BCD)。 A.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 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D.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一单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单选题】 1.(A )当人类迈入21的时候,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牛顿 D、达尔文 2.(A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C )的立场上。 A、工人阶级 B、无产阶级政党 C、人民 D、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B ) A、基本立场 B、基本观点 C、基本方法 D、基本目标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A )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B、实事求是 C、辩证分析 D、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6.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窗体顶端( A ) A、基础 B、核心 C、主线 D、主要内容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A ) 窗体顶端 A、主要内容 B、主线 C、核心 D、基础 8.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A ) 窗体顶端 A、核心 B、基本内容 C、主线 D、基础

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是(A ) A、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多选题】 10.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评选“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荣登榜首。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D) A、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威力 B、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联系观(联系的观点)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 马 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 思实践观 主 义主观能动性 哲 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基 本认识的根本任务 结 构认识的发展 社会实践观 人生观 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价值观 社会发展规律

注; 自然界客观 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人类社会世界 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称为:合理内核。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D )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 6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心外无物。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9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 1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1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1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1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作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5商品的本质因素是:价值。 二多选题 1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D 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空想社会主义。 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谋主义哲学。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指: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三辩析题 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否定不是抛弃,哲学的定义都不是那么绝对,就像发展的定义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死亡并不是灰飞烟灭了,它依旧存在,只是将被历史淘汰。所以否定不是一刀两断,而是一种传承。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1 认识的来源:实践.2 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3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认识和实践通过每一次循环,实践的内容都相对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答: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

马克思主义基本点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信息学院计科班长赵国华任煜李亮梁雯雯 学委李婉丽刘哲李娜刘碧芸整理2016年1月4日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 4、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则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如原子,不懂得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对科学的物质概念作了初步的概括,列宁作了全面的的科学的规定。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最本质的共性的规定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 8、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人心、人的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心想事成”等,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绝对精神”等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例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运动是指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世界上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11、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位置未变和性质未变两种情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于两方n面:一是运动和静止不可分割,相互包含,是“动中有静,

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 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的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我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共同特性,最本质的规定: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能动作用其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即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的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大东西,是否体现历史发展趋势规律。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灭亡的东西。。 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与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规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与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即斗争性,统一属性即同一性。 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即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获得灵魂。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二,巴黎公社的成立和采取的革命措施。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重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是重点。巴黎公社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虽然仅72天就失败,但巴黎工人以革命首创精神制订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反映出其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说明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学习这一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它也是学生把握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的关键。

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是难点。教材部分引用《共产党宣言》的原文,主要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和任务;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学习本课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是什么?)需要解决和明确的三个概念(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致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