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案

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聚

落空间形态和发展速度的

影响

2、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

点区位选择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1、交通运输布局对

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

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

响。

难点: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课堂流程

第一步:尝试练习

(2009·广东高考)某特大城市一专营多种高档商品的大型商厦位于远离商业中心的城郊地带,经营却获得了成功。从区位因素看,主要是由于(双选) ( )

A.地价便宜B.人流量大 C.接近货源地 D.道路通达性好

第二步: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

第三步: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的表现

(1)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嘉兴市。

(2)某种交通方式的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沿运河城市。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及其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1)变化:形成。

(2)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

知识点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读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上面两图中代表山区商业网点分布的

是,其密度平原商业网点

密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中的影响至关

重要。

(2)图中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体现

了原则。

(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

的,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第四步:变式训练

例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度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第五步: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1、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3、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4重点、难点 、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2、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3[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一、宇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彗星撞地球》。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号9苏梅克-列维“日的22日至17月7年199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F流星:运行于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如果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未燃尽落到地球上的残骸称为陨星。 狮子座流星雨:最壮观的流得雨,1966年11月17日美国西部都能看到辉煌无比的狮子座流星雨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2001.11.17夜23点~2001.11.18晨5点:最多一小时1000多颗,每分钟40颗。 (2)运动性: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具体表现在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观察图1-1-2 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②地广人稀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五大湖流域 B.古巴 C.葡萄牙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 2

3

国的是 A.美国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D.阿根廷 8.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印度 D.中国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10.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A.市场和饲料供应 B.市场和机械化水平 C.交通和气候条件 D.劳动力和饲料供应 答案6——10 CCDAA 4

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12.下列各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取决于灌溉水源条件的是 A.青藏高原的青稞 B.宁夏平原的水稻 C.海南岛的橡胶树 D.珠江三角洲的甘蔗 13.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以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 14.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①运费少②科技含量高 ③劳动力成本低④生产资料投入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习题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投资少、运费低、运速慢、运量大的运输方式为: A.水路B.管理C.铁路D.公路 2.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运输方式是: A .航空B.公路C.铁路D.水路 3.下列运输特点的叙述,属于铁路运输的是: A.速度最快,运价最高B.可以从门到门进行运输,灵活机动C.速度最慢、运价最低D.速度比较快,运载量比较大 4.运输工具与运输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A.航空运输B.管道运输C.海底隧道D.地下铁路运输5.我国“四大工程”中属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是()A.西电东送,南水北调B.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D.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6.有关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线、点交织,形成不同的形式和层次②对交通运输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地形障碍③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才能形成交通运输网④现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具有日益网络化、高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是我国公路、水运、铁路、民航分别在1985年、1996年货运周转量所占百分比示意图,据此判断7~8题。 7.与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A.公路、水运、铁路、民航 B.铁路、公路、水运、民航 C.水运、公路、铁路、民航 D.公路、铁路、水运、民航 8.关于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客运和货运一直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B.货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运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C.货运一直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运为主 D.货运一直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客运一直以公路和水运为主 人们从事商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场合进行,这些地点和场合称为商业中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模拟试题

高一地理期末模拟试题 2013.6.2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8页,第二卷第9页至第11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右图为?广东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时间段内,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是( ) A .持续增长 B .持续下降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2.近年,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A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B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 .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D .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根据下表,回答以下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 .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 .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 .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涌入。但是2005年广东民工短缺数量超 出生率 死亡率 10 20 30 40 ‰ 1952 1972 1992 年

过 100万人,形成“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劳动人口大量减少B.民工迁出地经济条件比广东好 C.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农村地区较低D.民工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 5.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 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6~7题。 6.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7.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右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在图中,③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②地广人稀③高度发达的工业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五大湖流域 B.古巴 C.葡萄牙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 5.水稻喜高温多雨,绝大部分分布在 A.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B.南美洲热带雨林区 C.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北沿海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既有大面积商品谷物种植,又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的国家是 A.日本 B.加拿大 C.美国 D.西班牙 7.既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又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的是 A.美国B.新西兰C.澳大利亚D.阿根廷 8.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印度 D.中国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10.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A.市场和饲料供应 B.市场和机械化水平 C.交通和气候条件 D.劳动力和饲料供应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12.下列各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取决于灌溉水源条件的是 A.青藏高原的青稞 B.宁夏平原的水稻 C.海南岛的橡胶树 D.珠江三角洲的甘蔗13.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以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14.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①运费少②科技含量高③劳动力成本低④生产资料投入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 17.谷物和牲畜混合农场将耕作、放牧、休耕进行轮作,其优点在于 A.牲畜需要不断地更换环境 B.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C.有利于节约用水 D.有利于农业的管理 18.澳大利亚混合农场的主要特点是 A.多为家庭农场,规模小,机械化水平高B.主要由外国公司出资兴办C.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D.小农经营,规模大,雇佣工人多19.下列不属于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A.小农经营 B.机械化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 D.商品率低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分析完成20~23题。 20.泰国的平原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盆地、美国的中部平原、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四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高中地理必修2课时作业17: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练习题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基础过关]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很大。读下图,判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城市形态呈带状与公路交通有关 B.A、B、C等城市空间形态沿水运交通干线扩展 C.D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发展轴与铁路无关 D.A、C间公路的修建对两城市形态不会产生影响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示意图”,回答2~3题。

2.在高铁客运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 B.园艺 C.物流 D.商务 3.高铁站的兴建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4.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影响该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运输的发展 D.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近年来,以沃尔玛、好又多(诚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图,完成5~7题。

5.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是()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 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 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 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6.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A.商业的信息灵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C.周围的居民多 D.外地的游客多 7.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 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读“京津冀都市圈示意图”,回答8~9题。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020春(新版)人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及答案

2020春(新版)人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及答案 新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一)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西)正式开通运营。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其中,近90千米穿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桥隧总长115.7千米。读高架桥景观图(图一)与拉日铁路位置图(图二),完成问题。 1、与青藏铁路相比,拉日铁路单位里程造价更高的原因是() A.海拔更高,冻土的影响更大 B.沿线人口多,城镇密集,车站建设投资多 C.穿越河谷,桥隧数量多,工程投资大 D.沿线风沙更大,防风固沙的投资大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拉日铁路主要沿雅鲁藏布江河谷修建,桥隧数量多,工程投资大,造价更高,C项正确;青藏铁路的海拔更高,冻土的影响更大,A项错误;沿线人口多,城镇密集,车站建设投资多,不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该地位于河谷地带,沿线风沙较小,D项错误。 2、图一中高架桥的主要作用是() A.防高寒冻土,保证路基稳定

B.少占耕地,确保农业用地数量 C.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 D.防止滑坡、泥石流对路基的损毁 答案 D 解析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降水多且季节变化较大,多暴雨;地势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为了防止滑坡、泥石流对路基的损毁,需要架桥,故D项正确。 (二)河南省安阳市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地处太行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既有较早修建的京广铁路线、107国道线从中穿过,也有近年来修建的京珠澳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线从东部经过,这些交通线路对安阳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图为河南省安阳市主要交通线分布图。据此完成。 1、推测安阳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体方向是() A.向东发展B.向西发展 C.向南发展D.向北发展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近年来修建的京珠澳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线从东部经过”可知,受交通条件的影响未来城市将向东发展。 2、京广高铁线对安阳市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①提高了区域的城市等级②推进城镇化进程③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2.水稻不宜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 C.市场D.政策 3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市场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 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 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⑤ 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公路规划图(A 地有明清古建筑群)。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计划夏季在B 、C 两地间修建一座大桥,大桥施工困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台风较多 B .河流含沙量大 C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上,多地震活动 D .两岸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 2.该地区计划修建从A 村到B 村的公路,准备选择方案①或方案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方案①合理,线路长度最短,节省建设成本 B .方案①合理,线路为直线,便于运输 C .方案②合理,经过的聚落、人口较多 D .方案②合理,分布在山间谷地中,避开了陡坡 3.C 村至E 城市的公路并没有走直线,而是绕道D 村,其主要原因是: A .远离河流,避免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 B .减缓公路坡度 C .尽量多地经过村镇,加大运输量 D .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的影响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A .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 .商人大量外迁 C .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 .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6~7题。 6.两图所示的含义是: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负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doc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教案设计

状况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再把热量传 递给什么? 4)物体的辐射原理是? 5)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 辐射? 6)大气是怎样保温的? 的同时,再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物体辐射原理是:物体温度愈高,辐射 的最大能量的波长愈短; )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太阳 辐射是短波辐射;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 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 间,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 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 辐射又把热量返还给大地。 三热力环流1.在初中物理中大家已经学习了气体的压强,引入气压。 2.气压主要是海拔的影响,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3.在理想状况下等压线平行分布,展示; 4.展示热力环流图,并引导学生读课文解释热力环流。 5.判读等压线的弯曲状况,并判断各点气压值的大小。 6.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表现形式。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全球的热量平衡两大问题。首先,我们懂得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爱护环境 课堂训练、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 (二)大气的受热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热力环流 教案反思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一次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教案方式方面,由讲授式为主的教案变为引导探究式教案。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逐步运用已 学的科学知识对两小儿的观点逐一进行“深”字,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原理, 才能迅速抓住题目所考,并进行准确表述。准确确定教案内容及重点,是学生把握原 理的基础。我认为,这一次对探究式教案的尝试有以下成功之处: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充满了疑问,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 第二,所选实例均来自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亲切、自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 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得下属部分。(了解即可) 其中农业就是第一产业,工业就是第二产业,商业与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得区位特征(重点记忆) ●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与矿业(如石油开采)得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 如考题:荔枝得种植与得联系最为密切( A ) A.自然环境 B.运输条件 C.消费人群 D.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受自然条件得限制较少; ●商业与服务业得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就是与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得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得就是( A ) A.大型百货商场 B.钢铁工业 C.甘蔗制糖厂 D.石油开采 4、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得影响: 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位于动态得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就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得转移。(了解) 二、产业活动得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得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可以就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得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就是相对独立得零部件工厂之间得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得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得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就是产业地域联系得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得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与商贸活动得影响就是( C )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与人力资源成本 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得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与信息得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得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得优势条件,克服自己得限制性因素, 在条件比较好得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得产业集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⑴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 ●光照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响农作物得分布; ●热量制约农作物得产量、种类、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如考题:农作物种类得分布、复种制度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得自然条件就是( A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水分直接影响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