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作一下评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法

一般来讲,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西医诊断的前提

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两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5-09-10T11:34:43.79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郝新华1 刘晓梅2 [导读] 1 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834700;2 新疆裕民县人民医院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发生代谢性的紊乱,导致体内的血糖升高的一中疾病[1]。 郝新华1 刘晓梅21 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834700;2 新疆裕民县人民医院 8348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办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1 年10 月至2014 年01 月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并进行治疗的患者600 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干预办法的护理组300 例和使用传统护理办法的对照组300 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8mmol/L,空腹血糖 8.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6mmol/L。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3.4mmol/L,空腹血糖11.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5.1mmol/L。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300/3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7%(290/30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办法,其效果显著并且活动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治疗价值【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211-01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发生代谢性的紊乱,导致体内的血糖升高的一中疾病[1]。本次研究选取当地某医院2011 年10 月至2014 年01 月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并进行治疗的患者600 例。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当地某医院2011 年10 月至2014 年01 月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并进行治疗的患者600 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干预办法的护理组300 例和使用传统护理办法的对照组300 例。护理组有男患166 例,女患144 例,年龄在49 至77 岁之间,平均(51.5± 2.4)岁;对照组有男患160 例,女患140 例,年龄在52至83 岁之间,平均(52.1±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程度方面的自然情况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因此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护理办法。进行相关基础、教育、日常生活、心理方面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干预办法,主要加用中医辨证方面[2]。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变特点,使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如肺热者,使用清淡食物,如菠菜、苦瓜,在茶水中加入生地黄、麦冬等。如胃热者,控制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在茶水中加入地骨皮。如肾亏虚者,合并视力模糊和头晕目眩者,在茶水中加入二十克枸杞子,增加食欲。如肾阳缺、燥热、气虚者,使用补阳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巧妙的利用中医辨证方法对患者的气虚问题进行考虑[3]。对于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如泌尿感染加用六味,主要是因为其内成分具有清热生津、凉血养阴的功效,对肾脏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调查的方式总结患者对于此次护理情况的满意程度,一般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档。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数。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 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2.1 治疗效果护理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8mmol/L,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6mmol/L。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3.4mmol/L,空腹血糖11.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5.1mmol/L。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 满意度护理组患者满意283 例94.3%(283/300),较满意17 例5.7%(17/300),不满意0 例,护理满意度为100%(300/300)。对照组患者满意261 例87.0%(271/300),较满意29 例9.7%(29/300),不满意10 例 3.33%(10/300),护理满意度为96.7%(290/30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讨论一般情况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4]。在中医学中,对于糖尿病的划分,属于消渴类疾病,并发一些列如神经源性膀胱等慢性并发症。中西医结合办法能够较好地治疗这些并发症[5]。 中医学观点认为这种消渴类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长期处于缺少禀赋、情志、规律饮食、郁火久化、筋伤热积所致。西医观点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因此使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能够更好的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护理办法。本次研究护理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8mmol/L,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6mmol/L。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3.4mmol/L,空腹血糖11.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5.1mmol/L。 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300/3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7%(290/300)。两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办法,其效果显著并且活动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朱若莉,曾洁.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安徽医药,2014,18(03):568-570.[2]王淯.中医综合护理糖尿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3):143-145.[3]夏洪岩.中医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糖尿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优先出版[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10):166-167.[4]詹连梅,郑旭初,李艳.辨证护理糖尿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6(05):165-166,185.[5]李进景,闫淑静,刘习芳,肖辉,张清华,赵兰花.整体综合护理模式护理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0):1569-1571.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e65741244.html,提供

病区护理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病区护理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20XX年一季度,我们一病区在医院领导和护理部的关心与支持下,全科护士遵循医院所倡导“三好一满意”为主题的服务宗旨。 围绕年初制定的护理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严格各项计划的落实,全年各项工作指标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现将20XX年第一季度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1、每周早交班进行提问,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以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2、每周组织全科护士开会学习医院的护理核心制度,同时加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3、积极参加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活动,继续开展品管圈活动,深入开展巾帼示范岗活动,在排班上给予方便,为科里赢得了荣誉。 4、各级护理人员参加科内、医院组织的理论考试、院感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参加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1、每月组织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加强了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每月对发生的护理缺陷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制定整改措施,对反复出现同样问题的护士责其深刻认识,确实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 3、为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熟悉处理紧急情况,科里每月组织学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进行演练,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护理应急演练,并取得了好成绩。 三、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护理管理的创新,巩固了护理示范病房建设;拓展的护理服务项目,使护理示范病房建设得到了升华。我科始终如一的按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病人的满意度≥96%。神经外科每一名护士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借口和理由,也从来不说“不”,展示了每一名护理人员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服务理念。 四、护理文件书写 切实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20xx年我科已全部实行护理电子病历,在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是、准确、及时、完整的反应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正规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每班检查上一班记录有无纰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进行护理文书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五、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急救物品进行交接班管理,每班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激状态。 六、做好医院年中质量检查工作 组织护士学习《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护理部分,并逐步实施。同时按照医院部署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这一季度是20xx年最忙的,院领导带领门急诊护理人员圆满地完成了“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创建,现将本季度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科室护理管理 1、根据门急诊护士人数及科室工作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要求科室护士24小时电话畅通,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合理安排班次。 2、指导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做好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与120救护车出诊准备工作,做到药品、物品、器械齐备。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演练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要求做到无缝衔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为病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急救服务。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 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 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任选3项) 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 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它 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 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 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 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 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17.模拟方法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形式化模拟和数学化模拟。 18.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被认为是脾虚证得微观指标之一。 19.通过温肾法实验研究,认为肾阳功能的主要调节点应定位在下丘脑。 20.血液流变学所研究的内容是血液的运动规律,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用原来西医 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注射血管加压素或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或 心肌梗塞模型,可作为中医血瘀证模型。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班级:姓名:学号: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不管是新旧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中医和西医也是如此,在讨论中西医结合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中西医的优缺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对于中医很多人有去多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赞同,也有人极力反对。当然,我觉得什么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无论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就应该客观的认识中医和西医,避开其缺点,利用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对于中医,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点自然有很多。首先是可以养生,防止未病。现在重视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很多人都会去开一些中医药方,在生活中也同样采用各自中医养生的方法。另外,中医治疗首先就是望闻问切,注重对症治疗。通常通过医生的四诊疗法,不需要什么专业的辅助检查就可以判断病情的。即使一样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各自的症状也是可以随时增减药物剂量来对症治疗的,这和西医相比就是完全的优势。相比西医单纯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中药有很多治疗方法,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等方法。最后,通过很多实际中的例子,我们能发现很多西医都不能治疗的疾病,通过中医的各种治疗,可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中医的优点是: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

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臵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当然,中医还有不足的。虽然中医现在已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中医中的穴位、经络目前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中医的很对治疗方法都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另外一方面,中医治疗时间很长,所以一般人在一段时间后看不到效果也就放弃治疗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医不能应用与临床的急救上。 西医虽然没有中医的时间悠久,但是发展迅速,也成为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西医主要有治疗效果快,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对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点。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下面让我们分别从内外科这两个方面来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发展。 一、内科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总结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总结 回顾XX年的工作,我院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卫生厅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计划,以巩固“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全员素质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院职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发扬努力拼搏,开拓进取,默默奉献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一、各项预期指标圆满完成 根据院“xx”发展规划和省卫生厅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编制了院年度工作计划和主要任务分解及进度表,各职能科室还制定了月度工作计划。院内定期召开职能科室工作会、临床工作会、科技工作会、后勤工作会以及专项工作会,及时了解通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做到计划可行、措施实在、职责分明、工作到位。 从实施情况看:除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目标任务已完成正在等待验收,门急诊医技综合楼由于控规调整,未能在年内开工建设这两项指标未完成以外,3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也都较好地履行了职责,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 二、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

1.通过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和疾病防治研究能力和水平。XX年完成了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已开展天然药物药效评价与筛选、防治重大疾病的药物筛选等相关研究;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中试基地已完成验收,初步设想以中试基地为依托,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服务开放式平台和提取物、功能食品、中药制剂等加工服务开放式平台。 2.牢固树立以科研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利用医药结合的优势,积极发挥医药相长、中西并举的优势,XX年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等不同层次的纵向科研课题63项,已获招标立项课题33项,其中科技部“xx”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社会发展3项、省公益与条件专项2项、省国际合作1项、省高技术计划1项、省中医药局项目21项,共获项目经费528万元。 3.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名医名方适宜剂型重点研究室,已于12月进行了答辩;另申报了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验室)1项(江苏省新型给药系统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3项(妇产科、肿瘤科、中药制剂学),其中中药制剂学被列为江苏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 4.组织申报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4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成果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新药临床批件1项;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在研试验21项,签订合同7项,获经费70.5万元;全年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收录6篇,获南京市第七届自然科学、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奖10篇。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结合读后感

《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导读》读后感 中医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诊疗手段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比较中医、西医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穿件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探索新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实验方法、诊疗手段,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个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应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类比、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源于临床实践,逐渐演进为有明确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

系,有别于单纯中医、西医这两种医学的交叉领域,它反映临床各科发张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并代表着医学科学发展先进的、前瞻的思想和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临床医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对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和危重重症画着的诊治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西或者单纯西医的临床效果,所以,许多临床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和推广。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贫血的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贫血的治疗,其他对肿瘤

外科护士护理心得体会总结

外科护士护理心得体会总结 外科护士护理心得体会总结1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一年的年底,回望这一年来我在护士长的岗位上所做的工作,心中有很多感慨;下面便是爱岗敬业心得体会。 一、严格管理,有效协调一年来,在护理部和科主任的领导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室工作尤其是护理工作中身先士卒,大胆管理,认真落实医院和科室的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了科室工作稳步进行。积极配合主任做好医护协调工作,引导大家做好医护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摩擦和矛盾,增强了科室凝聚力,使中医科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医生护士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工作,也为病人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病区住院环境。 二、狠抓护理业务培训作为一个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科室,我们科面临病种杂,疑难杂症多,护理专科性不强的难题。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医科的12名护士,仅有一名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大专毕业,其余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在学校仅了解到简单的中医基础知识;在西医“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深入发展,专科护士特点和优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医科护士没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这在一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也给病区护理工作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现实,我果断决定:从我做起,全员培训。采取业务讲课和业务查房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科主任和医生参与,对包括呼吸、

循环、消化、神经系统的常见内科疾病知识进行培训,对中医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系统培训,甚至对一些普外科和骨科疾病的保守治疗、护理知识,也进行了培训。一年的系统培训下来,考核结果表明,护士对上述各系统常见疾病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提高了她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也极大的增强了护士对自身、对科室发展的信心。此后,我又采取日常强化的方式,不断结合病房现有病例强化培训过的知识,终于打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有中医特色的护理队伍。 三、尝试文化管理,力求做出特色多年的护士长经历,使我深切的体会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规范其行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其思想,升华其内心世界,要让“护士长管理”这个外因,通过护士“个人素质”的内因起作用。为此,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护士排班表上,每周送她们一句人生、职场感悟;举办“天使心语”小板报;利用早会给她们讲一些励志、哲理等小故事,引发她们对人生、对事业的思索。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中医科的护士,人文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终于打造出了“我用人文知识改变护士---护士有效管理自己---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良性链条。近几年,不仅中医科的护理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而且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在省市历次检查中,我们中医科以收费规范著称,每次都迎接收费检查,没有给医院丢过一分。在行风评议检查中,中医科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服务,更是赢得了参检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四、注重服务细节,提高病人满意度比如说,在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方面,多数科室的做法是,单纯依靠护士口头宣教,但我通过长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2-20T15:41:30.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作者:范艺丰 [导读] 肛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通常是由于脓肿溃破或者切开引流所导致的[1]。 (剑阁县中医院四川广元 628317)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高位肛瘘,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能够很好的保持患者括约肌的完整性,且不容易复发,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肛瘘;挂线手术;中药超声雾化熏洗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036-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Fan Yifeng . Jiange County Hospital of Sichuan Guangyuan, 6283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patients 86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wo group patients were used to hang line surger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surgery method of ultrasonic atomization fumigation treatment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wo groups of efficient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in addition to observe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fficient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P < 0.05,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By mean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patients had good recovery, can very good to keep the integr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and not easy to relapse, deserve our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al fistula. Hang line op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ltrasonic atomization fumigation 肛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通常是由于脓肿溃破或者切开引流所导致的[1]。瘘管多弯曲复杂,而肛瘘患者的病变位置往往较高,这就增加了肛瘘患者的治疗难度。在以往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内服、外敷、洗浴等方法效果均不太明显,采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和探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高位肛瘘,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为(53.7±3.8)岁,在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男24例,女19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1±4.1)岁,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使用清水对肛门周围进行常规的清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中药组方为紫草、醋艾叶、黄柏各20g、明矾30g、芒硝40g、苦参50g。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1)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且创口完全愈合;(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创口基本上愈合;(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变,创口没有愈合,甚至有恶化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肛瘘是一种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手术分低位和高位肛瘘之分,低位直接切除瘘管,高位为切开配合挂线或切缝引流术。我国的传统中医认为由于湿毒余热的存在,而导致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是导致肛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肛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的治疗肛瘘就显得尤为重要。肛瘘挂线手术是目前治疗肛瘘最为有效的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