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

导言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为编者依据沪教版《初中数学》和市北初级中学资优生培训教材《初中数学》的内容综合编撰而成,既吸取了沪教版《初中数学》侧重基础、知识全面的特点,也吸取了市北版《初中数学》拓展广度、延伸深度的特点,实现了两者内容的有机融合,保证了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的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拓展性和概括性,能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提供较好的知识帮助。文中带“(★)”部分为市北版的加深内容,练习带“(★)”部分也为市北版内容。

第一章数的整除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⑴正整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正整数。

⑵负整数:在正整数1,2,3,4,5…之前添上“-”,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⑶自然数: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⑷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⑸整除:设a、b是两个整数,且b≠a,若存在整数q,使a=bq,则称b整除a,或a被b整除,记作b∣a。

(★)

或者说,如果整数a除以整数b(b ≠ 0)所得的商是整数,那么叫做a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

例1:下列哪一个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28÷7 10÷3 5÷4

解:因为28÷7=4 ,

10÷3=3……1 ,

5÷4=1.25 ,

所以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是28÷7。

例如:a为整数时,

2∣a(a+1)

6∣a(a+1)(a+2)

24∣a(a+1)(a+2)(a+3)

……(★)

解:由于4个连续的整数中必有 1个数为4的倍数,还有另一个数为2的倍数,有1个是3的倍数,因为a、a+1、a+2、a+3为4个连续的整数,

所以,a、a+1、a+2、a+3中必有一个数为4的倍数,另有一个数为2的倍数,有一个数为3的倍数,即为2×3×4=24的倍数。

练习

⑴是否有最小的自然数?

⑵是否有最大的整数?

⑶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22

-60,12,3.14,0,1,-1,-0.618,—

7

正整数(),负整数(),自然数(),整数()。

⑷下列各式中,哪些式子表示整除?

12÷4=3 () 20÷0.5=40 () 35÷7=5 ()

45÷45=1 () 4.2÷1.4=3() 78÷7.8=10 ()

⑸ 2.6÷1.3=2,能不能说2.6能被1.3整除?

⑹如果a表示一个自然数,且a≥2,写出:

①紧挨着它,在它后面的两个连续自然数_______________;

②紧挨着它,在它前面的两个连续自然数_______________。

⑺下列算式中,哪些是除尽?哪些是整除?

42÷7=6 ()3÷5=0.6 ()4÷0.2=20 ()5÷3=1……2 ()

8.1÷3=2.7 ()

2÷3=0.66666……()

1.2因数和倍数

⑴倍数和因素: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mutiple),b就叫做a的因数(factor)

(或a的约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⑵因素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⑶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例:求18的因素。

①乘积是18的算式有:1×18=18,2×9=18,3×6=18,所以,18的因素有1,2,3,6,9,18。

②18能整除的算式有: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素有1,2,3,6,9,18。

练习

填空:

⑴ 45÷5= 9,( ) 能被( )整除,( )能整除(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⑵一个正整数a的因数的个数是(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最大的一个是( );正整数a的倍

数的个数是(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

⑶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9,那么这个数的最大因数是( ),最小因数是( )。

⑷有一个数,它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这个数是( )。

1.3数的整除性

例1:一年级72名学生课间加餐共交□52.7□元,□处的数字辨认不清,问每个学生交了多少钱?(★)解:由于72=8×9,

因此,□527□要都能被8、9整除,

□527□被8整除,即27□被8整除,

从而得出个位数字是2。

□527□被9整除,即:

□+5+2+7+2=□+7+9

被9整除,从而可得首位是2。

所以每人交了:252.72÷72=3.51(元)。

答:每人交了3.51元。

例2:要使六位数15ABC6能被36整除,而且所得的商最小,求A、B、C。(★)

解:因为36=4×9 ,

所以C只可能是1,3,5,7,9。

要使商最小,首先A应尽可能小,

于是取A=0,又

1+5+6+A+B+C=9+3+B+C

能被9整除,即B+C+3是9的倍数,

C只能是1,3,5,7,9,而B应尽可能小,

因此B取1,C取5。

答:A、B、C分别是0、1、5。

练习1.1(★)

1、有15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老师准备把他们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有几种分法?有可能把他们

平均分成4个小组吗?为什么?

2、一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糊纸盒,每组糊的个数同样多,小马虎统计时说:全班共糊纸盒342个。小马虎统

计错了吗?为什么?

3、不超过100的正整数中,能被25整除的数有哪些?不错过1000的正整数中,能被125整除的数有哪些?

1.4奇数与偶数(★)

⑴奇数与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even number);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odd number)。

◆ 0是偶数。

◆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设n是整数,则:2n是偶数,2n-1或2n+1是奇数;设n是正整数,则:2n是正偶数,2n-1是正奇数。

例1:在1,2,…,2008中每个数前面任意添加“+”、“-”号,最终的运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请说明理由。(★)

解:因为a-b与a+b的奇偶性相同,

所以将算式中每一个数前的“-”号逐一改成“+”号,其结果的奇偶性不变,

故所求的结果与1+2+…+2008=1004×2009的奇偶性相同,

因此,所求算式的结果为偶数。

例2:将1,2,…,99重新排列成a1,a2,…,a99,求证:乘积(a1-1)(a2-1)…(a99-1)一定是偶数。(★)

解:1,2,…,99中有50个奇数,49个偶数,

a1,a2,…,a99中也有50个奇数,49个偶数,

所以a1,a3,a5,…,a99这50个数中必有一个是奇数,设其中a k是奇数,则:

a k-k是两个奇数之差,因而是偶数,

所以(a1-1)(a2-1)…(a99-1)一定是偶数。

练习1.2(★)

1、5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这五个连续偶数分别是几?

2、用15、16、17、18、19这五个数两两相乘,可以得到10个不同的乘积,问乘积中有多少个偶数?

3、一次舞会有七名男士和七名女士参加,一名男士和一名女士在一起跳为跳一次舞,会后统计出有8人各跳了

6次,有5人各跳了3次,问余下的一人至少跳了几次?

4、13个不同的自然数之和等于100,其中偶数最多有几个?偶数最少有几个?

第二节分解素因数

1.5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⑴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prime number)(或质数)。

例1:判断3333334111111是素数还是合数?(★)

解:3333334111111

=3333333000000+1111111

=1111111×3000000+1111111

=1111111(3000000+1)

=1111111×3000001

所以,3333334111111是合数。

例2:桌子上有一堆石子共1001粒,第一步从中扔去一粒石子,并将余下的石子分成两堆。以后的每一步,都从某个石子数目多于1的堆中扔去一粒,再把这堆分成两堆,试问:能否在若干步以后,使桌上的每一堆中都刚好有3粒石子?(★)

⑴小明:我家的门牌号是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连续写两次。

小丽:我家的门牌号是10以内的奇数从大到小排列。

你知道小明家和小丽家的门牌号分别是多少吗?

解:假设结果可能,并设最后剩下n堆,每堆3粒,

则在此之前一共进行了(n-1)次操作,而每次操作都扔去一粒,

所以一共扔去(n-1)粒,

因此3n+(n-1)=1001,即4n=1002

因为4n是4的倍数,而1002不是4的倍数,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所以,不可能在若干步以后,使桌上的每一堆中都刚好有3粒石子。

⑷分解素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个素因数相乘的形式,即求素因数的过程叫做分解素因数。把一个合

数分解素因数,通常可用“短除法”或“树枝分解法”。

例3:把60分解质因数:

2 6 0

2 3 0

3 1 5

5

60=2×2×3×5。

例4:把60分解质因数:

60

2 30

2 15

3 5

60=2×2×3×5。

④ 若正整数a 、b 的积是素数p ,则必有a ∣p 或b ∣p 。(★)

⑤ 唯一分解定理:任何整数n (n >1)可以唯一地分解为:n =p 1a1

p 2a2

… p k ak

,p 1<p 2<…<p k 是素数;a 1,a 2,…a k 是正整数。(★)

例5:已知四个质数满足p 1<p 2<p 3<p 4,且p 12

+p 22

+p 32

+p 42

=511,试求这四个质数。(★) 解:由于511是奇数,

所以这四个质数不都是奇数,其中必有偶质数2,即p 1=2,代入得: p 22

+p 32

+p 42

=507 因为507<529=232

, 所以p 4≤19,

⑴若p 4=19,则p 22

+p 32=146, 可知73<p 32

<146,p 3=11,p 2=5; ⑵若p 4=17,则p 22

+p 32

=218, 可知109<p 32

<218,p 3=11或13, p 3=11时,p 22=97,p 2无解; p 3=13时,p 22=49,p 2=7;

所以,这四个质数为2、5、11、19或2、7、13、17。

例6:当x 取1到10之间的质数时,四个整式:x 2

+2、x 2

+4、x 2

+6、x 2

+8的值中,共有质数多少个?(★) 解:1到10之间的质数有2、3、5、7,

由于2是偶数,所以可用质数为3、5、7。

当x =3时,x 2

+2=11,x 2

+4=13,x 2

+6=15,x 2

+8=17,有11、13、17三个质数; 当x =5时,x 2

+2=27,x 2

+4=29,x 2

+6=31,x 2

+8=33,有29、31两个质数; 当x =7时,x 2

+2=51,x 2

+4=53,x 2

+6=55,x 2

+8=57,有53一个质数; 所以,共有6个质数。

例7:三个质数的积等于它们的和的11倍,求这三个质数。(★) 解:设这三个质数分别为P 、Q 、R ,则有:

PQR =11(P +Q +R )

可知,必有一质数为11,设R =11, 则:PQ =P +Q +11, PQ -P -Q =11,

P (Q -1)-(Q -1)=12,

(P-1)(Q-1)=12,设P≤Q,

所以P-1=1,Q-1=12,或P-1=2,Q-1=6,或P-1=3,Q-1=4,得:

P=2,Q=13,或P=3,Q=7,或P=4,Q=5(不符合质数的条件,舍去),

故所求的三个质数为2、11、13或3、7、11。

练习1.3(1) (★)

1、在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中任取其中的n个,要使这n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合数,则n至少是多少?

2、有三张卡片,在它们上面各写着一个数字2、

3、4,从中抽出一张、二张、三张按任意顺序排列起来,可

以得到不同的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请你将其中的质数都写出来。

3、已知P,P+10,P+14都是质数,求所有这样的数P。

练习1.3(2) (★)

1、分解素因数:45,88,126。

2、农民用几只船分三次运送315袋化肥,已知每只船载的化肥袋数相等且至少载7袋,问每次应有多少只船,

每只船载多少袋化肥?(每只船至多载50袋化肥)

3、在乘积1000×999×998×……×3×2×1中,末尾连续有多少个0?

4、已知三个质数a、b、c,它们的积等于30,求适合条件的a、b、c的值。

5、证明:存在2006个连续数,它们都是合数。

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⑴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a1,a2,…,a n和d都是正整数,且d∣a1, d∣a2, …,d∣a n,那么d叫做a1,a2,…,a n的公因

数,公因数中最大的叫做最大公因数,记作(a1,a2,…,a n)。(★)

⑵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也叫互素。

例1:用短除法求12和42的最大公因数。

2 12 42

3 6 21

2 7

12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例2:用短除法求84、126和210的最大公因数。

2 84 126 210

3 42 63 105

7 14 21 35

2 3 5

84、126和210的最大公因数是2×3×7=42。

例3:在3和9、4和9、3和7、7和14、14和15五对数中,哪几对数是互素的?

解:根据互素的概念,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则这两个数互素。

所以,在这五对数中,4和9、3和7、14和15这三对只有公因数1,

所以这三对数互素。

例4:植树节这天,老师带领24名女生和32名男生到植物园种树。老师把这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男生人数相等。请问,这56名同学最多能分成几组?(★)

解:分成的组数能整除24和32,也就是24和32的因数,题目实际上是求24和32的最大公因数。

(24,32)=8

答:这56名同学最多能分成8个组。

练习

⑴求8,9和30的最大公因数。

⑵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

⑶用短除法求60和72的最大公因数。

⑷用短除法求48、72和120的最大公因数。

练习1.4(★)

1、2520的因数有多少个?

2、求24,44,60的最大公因数。

11111

3、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

15015

4、一块长方形木料,长72cm,宽60cm,高36cm,请你把它锯成同样大的正方形木块,且木块的体积要最大,

木料又不能剩,算一算可以锯成几块?

5、有一级茶叶165克,二级茶叶198克,三级茶叶242克,三者价值相等,现将这三种茶叶分别装袋(均为

整克数),每袋价值相等,价格最低,怎样分装?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⑴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两个或多个数都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

◆ 如果a1,a2,…,a n和m都是正整数,且a1∣m, a2∣m, …,a n∣m,那么m叫做a1,a2,…,a n的公倍

数,公倍数中最小的叫做最小公倍数,记作[a1,a2,…,a n]。(★)

◆ 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例1:用短除法求12和42的最小公倍数。

2 12 42

3 6 21

2 7

12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2×3×2×7=84。

例2:用短除法求84、126和210的最大公因数。

2 84 126 144

3 42 63 72

7 14 21 24

2 2

3 24

3 1 3 12

1 1 4

84、126和210的最小公倍数是2×3×7×2×3×1×1×4=1008。

例3: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解:方法一: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

30的倍数有30,60,90,120,150…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为90。

方法二:

把18和30 分解质因数:

18=2×3×3

30=2×3×5

取出所有公有的素因数(1个2一个3),再取各自剩余的素因数(3和5),将这些连乘,即:

2×3×3×5=90,

所得的积90即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

2 18 30

3 9 15

3 5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例4:一些小朋友分组做游戏,第一次分组每组4人余下2人,第二次分组每组5人也余下5人,第三次分组每组6人还是余下2人。问最少有多少名小朋友做游戏?

解:根据题意,要求最少有多少名小朋友做游戏,就是在求出4、5、6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再加上2。

2 4 5 6

2 5 3

4、5、6的最小公倍数是2×2×5×3=60,

60+2=62(名)

答:最少有62名小朋友在做游戏。

例5:三角形三边的长a、b、c都是整数,且[a,b,c]=60,(a,b)=4,(b,c)=3,求a+b+c的最小值。(★)

解:因为(a,b)=4,(b,c)=3,

所以b必须是4×3的倍数,

由于是求a+b+c的最小值,可以设定b为12,

根据(a,b)=4,也可以设定a为4,

因为[a,b,c]=60,(b,c)=3,

所以c至少必须有3、5两个因素,c最小为15,

所以,a+b+c的最小值为4+12+15=31。

答:a+b+c的最小值为31。

练习

⑴求最小公倍数。

① 31和93

② 7和13

⑵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① [24,36]=

② [10,12,15]=

⑶某车站,每隔8分钟开出一辆电车,每隔10分钟开出一辆汽车。上午9时,有一辆电车与一辆汽车同时开出,

求9时以后再过多久电车与汽车第一次同时发车?

⑷重阳节,欣欣中学的师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他们共准备了320个苹果,240个橘子,200个梨,来慰问老人。

问用这些果品,最多可以分成多少份同样的礼物(水果必须全部分完)?在每份礼物中,苹果、橘子、梨各多少个?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最新最全)

侧面是曲面 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 ?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 ?? ? ?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 ???----)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 这个n 边形共有 2 )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九章整式 第一节整式的概念 9.1.2.3、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用括号和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的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代数式的书写:1、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写作“*”或省略不写,但数与数相乘不遵循此原则。 2、数字与字母相乘,数字写在字母前面,而有理数要写在无理数的前面。 3、带分数应写成假分数的形式,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 4、相同字母相乘通常不把每个因式写出来,而写成幂的形式。 5、代数式不能含有“=、≠、<、>、≥、≤”符号。 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出的结果,叫代数式的值。 注意:1、代数式中省略了乘号,带入数值后应添加×。 2、若带入的值是负数时,应添上括号。 3、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应写“当…..时,原式=……..”. 4、在实际问题中代数式所取的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9.4整式 1、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 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 式的次数。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9.5合并同类项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 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一个多项式合并后含有几项,这个多项式就叫做几项式。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的结果作为合并后 的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第二节9.6整式的加减: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各项的不变号; (2)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 (1)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2)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第三节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 ①同底数幂的乘法 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 n b n (n都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2、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勇于从交流中发现最优解法。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 怎样杜绝用因式分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漏根或丢根现象的产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x (2) x2-4x (3)x+3-x(x+3) (4)(2x-1)2-x2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1)、若在上面的多项式后面添上=0,你怎样来解这些方程? (1)x2-x =0 (2) x2-4x=0 (3)x+3-x(x+3)=0 (4)(2x-1)2-x2=0 2.概括总结. 1、你能用几种方法解方程x2-x = 0? 解:x2-x=0, x(x-1)=0, 于是x=0或x-3=0. ∴x1=0,x2=3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可见,能用因式分解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1)方程的一边为0 (2)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概念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可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为和, 方程的根是 . (2)已知方程4x2-3x=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根x= B.只有一个根x=0 C.有两个根x1=0,x2= D.有两个根x1=0,x2=- (3)方程(x+1)2=x+1的正确解法是()

A.化为x+1=1 B.化为(x+1)(x+1-1)=0 C.化为x2+3x+2=0 D.化为x+1=0 4.典型例题: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2)(x+3)2-x(x+3)=0 (3)6x2-1=0 (4)9x2+6x+1=0 (5)x2-6x-16=0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2x-1)2=x2(2)(2x-5)2-2x+5=0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例 3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4(2x-1)2-9(x+4)2=0(2)x2-4x-5=0 (3)(x-1)2=3 (4)(x-1)2-6(x-1)+9=0 - 1 - 致易教育数学教研组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 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 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齐全)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 +b=0 ? a、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若ab =1?a 、

沪科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 上加下减。 3. () 2 y a x h =-的性质:

左加右减。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 变成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⑵c bx ax y ++=2 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 变成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最小值2 44ac b a -.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44ac b a -.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完整版)初中数学(沪科版)概念及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七年级上 一、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凡是可以写成p (p、q为整数且q≠0) q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点来表示)。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为0)。 a、b互为相反数?a+b=0(相反数的和为0) 4. 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5.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4)负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小。 6.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7.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a、b互为倒数?ab=1(倒数的积为1) 8.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仍得0; (3)几个数相乘,符号由负号个数决定。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做除数); (3)几个数相除,符号由负号个数决定。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9.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过幂;相同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10. 乘方运算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 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11. 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以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等于原数的整位数减1。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2. 一个与实际数值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一个数的近似值与它准确值的差,叫做误差(误差的绝对值越小,近似值就越接近准确值,即近似程度越高)。 近似数一般由四舍五入法取得,四舍五入到某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二、整式加减 1. 能被2整除的为偶数,反之为奇数。 2. 用加减乘除及乘方等运算符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实数 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 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

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叫a的平方根,a叫a的(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 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精修订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第一章数的整除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 1 章有理数 1.1 天气预报中的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第 2 章走进代数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第 3 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解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 4 章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形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第 5 章数据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册 第 6 章实数 6.1 平方根、立方根 6.2 实数 第 7 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不等式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 8 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8.2 整式乘法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 9 章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 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 第 10 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10.2 平行线的判定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 第 11 章数据的集中趋势 11.1 平均数11.2 中位数与众数11.3 从部分看总体 八年级上册 第 12 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 平面上的点坐标12.2 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 第 13 章一次函数 13.1 函数13.2 一次函数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 14 章三角形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2 命题与证明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 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x =:12x x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六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1节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2节分解素因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拓展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法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2节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拓展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1节比和比例 3.1 比的意义 3.2 比的基本性质 3.3 比例

第2节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1节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 4.2 弧长 第2节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 4.4 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 第1节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5.2 数轴 5.3 绝对值 第2节有理数的运算 5.4 有理数的加法 5.5 有理数的减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7 有理数的除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计数法 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第1节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6.2 方程的解 第2节一元一次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4节一次方程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 第1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 线段的大小比较 7.2 画线段的和、差、倍 第2节角 7.3 角的概念与表示 7.4 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 7.5 画角的和、差、倍 7.6 余角、补角 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 第1节长方体的元素 第2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第3节长方体的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第4节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第5节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复习课程

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 点整理

第一章数的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元二次函数图像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a ≠0)的常数项是c ,一次项系数为b. 二次项系数为a 2.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 (4ac-b 2)/4a) 3.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b)2+c,则它的顶点坐标是(b, c)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8,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y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x 轴上的任意点的纵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二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三象限. 6.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四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6时,函数y= 32-x 的值为3. 2.当x=1时,函数y= 21-x 的值为-1. 3.当x=2时,函数y=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正比例函数. 2.函数y=8x+8是一次函数. 3.函数x y /8=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8(x-8)2-8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8(x-8)2-8的对称轴是x=8. 6.抛物线8)8(2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8,8). 7.反比例函数x y 8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5,10,12,8,5的平均数是10. (an average, a mean ) 2.数据3,4,1,4,4的众数是4. (出现次数最多的)(Mode )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先排队,然后找中间的,Median, 注意奇偶个) 4.数据6,5,3,4,1,2的中位数是3.5 .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sin30°= 21 2.cos30°= 23 . 3.sin 2α+ cos 2α=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