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第11课《拣麦穗》教案

高一语文-第11课《拣麦穗》教案

第十一课《拣麦穗》教案

作者:张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通过对小女孩、老汉的个性、言语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美。

3、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4、体味作者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体会人性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感情基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蒋雯丽代言化妆品的广告导入。(儿子: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娶你)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作品的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以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爱,是不能忘记的》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方舟》“方舟”意味着女性的自救之路;《无字》《无字》是冷眼看婚姻、冷眼看男士的作品,其中对男人的自私作了辛辣的讽刺。)

2、我会读(正音)

麦穗(suì)田埂(gěng )积攒(zǎn)腮(sāi )帮

疙(gē)瘩(d a)戏谑(xuè)山坳坳(ào ào)蚂(mà)蚱(zha)歪歪趔趔(liè liè)蹒跚(pán shān)

3、理解词义

戏谑:开玩笑;约莫:推测、估计;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谁拣麦穗?

明确:文章写农村姑娘和“我”拣麦穗。

2、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明确:准备嫁妆。姑娘们:嫁给她们心里想的男人。

我: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3、结果怎么样?

明确:破灭。

4、面对结果,她们的态度如何?

明确:姑娘们:麻木、顺从、不再有梦(她们依依顺顺的嫁了出去。她们不会过分的悲伤,顶多像丢了一个梦。)

我:?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解读“姑娘们的梦”

1、姑娘们“拣麦穗”其实是代表了拣梦想,姑娘们靠着卖拣来的麦穗实现她们的梦想,具体又是怎么去实现的呢?

明确:“年年拣”“年年卖”“年年攒”“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剪呀、缝呀、绣呀……”(写出了她们追求梦想的热情与执着。表现出她们纯朴的心灵世界,这样辛苦的劳作只是为了赚取她们的幸福。)

2、她们的结局又是怎么样了呢?她们又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结局的呢?

明确: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伴着的痴想,也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痴想全都变了味儿,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

态度:她们依依顺顺的嫁了出去。她们不会过分的悲伤,顶多像丢了一个梦。

嫁出去不再关心曾经有过的梦想与前面辛勤的拣麦穗相对比,表现她们对梦想的淡漠

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她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虽然无奈,却已经习以为常了。真正的悲剧在于梦想破灭之后的人生是不再有梦想的灰暗的人生。

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地出嫁持否定态度,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五、学生展示: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

六、小结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

七、作业

1、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及课后练习一。

2、预习题:“我”为什么想嫁给老汉?你如何看待“我”与老汉的这段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对小女孩、老汉的个性、言语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美。【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B解读“我”的梦

1、“我”为什么想嫁给老汉?

明确:我要天天吃灶糖。

2、“我”为什么会对老汉越来越依恋?找出“我”依恋老汉的句子?

明确:原因:疼爱“我”,经常带礼物给“我”,经常来看“我”带好吃的给“我”。尊重“我”的内心,保护了“我”的情感。

句子:39段“每逢经过…一把红枣。”

3、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

提示:(12段)“我看不见田野里的麦穗,却总能看见蝴蝶和蚂蚱”

(14)段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16段)“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23、24段)“你为啥给我做媳妇呢?”“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29段)“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明确:我:天真、可爱、懵懂、充满稚气、丑陋、贪吃、贪玩、心地善良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真的想娶“我”吗?

19段、23段老人的外貌描写,26、228、30、31、35、36段老人的语言、行动

老人:丑陋、慈祥、充满爱心、无私、博大。他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形“丑”,神“美”。

三、探究主题

你怎样理解卖灶糖老汉对小女孩的爱?

引导学生抓住44自然段,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明确:“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老人对小女孩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是一种无功利的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

四、讨论:

问题:本文作者重点写“我”拣麦穗的故事,为何却在开头写旧时农村姑娘捡麦穗这个特定风情,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月残星稀、薄雾、月亮——诗意、朦胧。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捡麦穗,攒钱,备嫁妆。这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

2)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无奈、苦涩、惆怅

3)位下文写“我”做铺垫。

4)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作者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她不仅只是回忆儿时的那段经历,更是以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胸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捡麦穗》《阿长与山海经》中老汉、阿长对小孩子关爱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老汉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媳妇,可老汉至死都一直关爱她。

阿长主动过问、主动给我买来我日思夜想的《山海经》。

共同点:都是没有任何希求的关爱

2、说说阿长、老汉有哪些缺点或不足。两位作者为什么都不把自己感激的人写得更漂亮、更美好一些呢?

(学生找出阿长和老人的缺点)

阿长连名字都没有,还有种种缺点和令我不满意之处,阿长黄胖而矮,颈上有疤;卖灶糖老汉一口大黄牙,头剃得像半个葫芦。

明确:一是人物原型可能本就如此。二是形貌不佳、有缺点的人才是生活中常见的真人,才更真实、感人。三是这恰恰使主人公心灵之美更显得动人。以外貌的“丑”衬托“心灵”的美。

(写人时要敢于写出人物的缺点或不足,这样的人物形象才真实、感人,这种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

六、概况主题

本文叙写了农村姑娘拣麦穗生出的美好梦想的破灭及“我”拣麦穗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的追求与向往,赞美一老一少之间纯真的情谊,向人们展现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歌咏了人性美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

七、布置作业:

以“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爱我?”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言稿。

要求:从课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避免空谈。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本文巧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承接上节内容,探究写作手法

张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那份朴素纯洁的人间真情,那么,她又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呢。(朗读42——47段)

1、那颗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问题: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小火红柿”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经历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2、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的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

问题:柿子“喜盈盈”“红的透亮”可是“我却哭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汉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心肺。

3、“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起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道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问题:“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最终为什么没有找到那个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呢?

明确: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没找到:1)增强悲剧色彩,因没有珍惜而万分遗憾。

2)美好的东西总是失不再来,要好好珍惜。

3)桃花源不会再现,折射出那个冷酷、冷漠、冷冻的年代,作者

在用这篇散文呼唤真情、呼唤尊重、呼唤一个和谐温情的新社会。

三、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问题: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能”,突出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四、当堂检测

以完成练习册为主

五、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

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一样永远鲜红透亮。

六、板书设计

农村姑娘我

↘↙

捡麦穗(捡梦想)

↙↘

备嫁妆嫁心里想的人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

梦想破灭

↙↘

依依顺顺嫁人(麻木、顺从)对真、善、美抱有怀念、追求

线索:明线—捡麦穗;暗线—爱。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反衬)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