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提纲2011

《美学》复习提纲2011

《美学》复习提纲2011
《美学》复习提纲2011

绪论:什么是美学

●美学一词的英文表述是aesthetics。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

–1762)发表了《美学》第一卷。美学史家认为,这一事件乃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他对美学的界定:“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science of sensory knowing)。

●对美学有三种基本理解:

●(1)美之哲学,其核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2)审美心理学,其核心问题是:审美是怎样的过程;

●(3)艺术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艺术是什么?

●研究美学有两条基本路径:“自上而下”,此乃思辨哲学之路径;“自下而上”,

此乃经验科学之路径。

●美学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王国维。

【阅读理解】

李斯托威尔说:“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学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岂独哲学家而已,诗人亦然。……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第一章美

●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哲学追问,就是所谓的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核心是:美在心还是在物?

●哲学在古希腊之本义是“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事物(beautiful things)与美本身(beauty in itself)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上有三大阵营: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观关系论第一节客观论:美是和谐

●在客观论的各种理论中,“美在于和谐”的说法最普遍,也最持久。

●美在和谐,被塔塔尔凯维奇称为“伟大理论”(the Great Theory),从公元前5世

纪到公元后17世纪,这一理论盛行了22个世纪。与这一理论相比,后来所提出种种关于美的理论,都极为短命。

●古希腊所说的和谐,乃由对立所产生的和谐,这与中国先秦所说的“和而不同”精

神一致。

●西方的“模仿自然”之说,是以“自然是完美的”为前提的,其精神实质与中国古

代的“法天象地”是一致的。

【阅读理解】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罗丹:“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第二节主观论:美是美感

●主观论的核心观点:美在心,不在物;在人,不在自然。

●斯宾诺莎,这位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美是主观的观点。故而可以证明,美的主观论与唯物主义并无必然联系。

●斯宾诺莎《伦理学》:“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

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

丑。”

●主观论的哲学基础是洛克关于物质的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质

(secondary qualities)的区分: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是物体本有的性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的性

质: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任何物体、那怕它小到人们不

能感觉到它,它仍然具有体积、形象、数目、运动、静止等性质。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

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所以,

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其实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

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质的变化,又叫做“附属

性质”。

●主观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激励人去发现美:

【阅读理解】

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前三句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第四句说明“美”是要由人去探究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三节主客观统一论

●主客观统一论的核心观点:美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之

中,故而亦称作关系论。

●中国美学界,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的最大代表。

【阅读理解】

●朱光潜:“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在美感经

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

第二章审美心理学

第一节审美概说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兴起,20世纪美学家不在抽象地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转而讨论审美经验何以可能。美学研究重点由“美”转向“美感”,“自上而下”

的美学逐渐让位于“自下而上”的美学。

一人产生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

1 腹饱衣暖

2 耳聪目明

3 审美态度(aesthetic attitude)

4 文化修养

二人的审美能力

? 1 形式感知力

? 2 联想想象力

? 3 情感体验力

? 4 理性领悟力

三事物成为审美对象之条件

? 1 对审美主体不会构成生理或心理伤害

? 2 在主体感知范围之内

? 3 对象的物质实用功能要得到一定弱化

? 4 对象的视听感性特征鲜明

? 5 要有情感诱发功能

? 6 要有智慧启迪功能

四审美快感的层次

?李泽厚《美学四讲》区分美感的三种形态: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依此,薛富兴将美感分为三个层次:

? 1 耳目之悦

? 2 情意之悦

? 3 智悟之悦

第二节审美距离

●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提出,人对于世界的三种态度:实用

态度、科学态度和审美态度。

●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发表了《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s an Aesthetic Principle")一文。

●距离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The working of Distance is, accordingly, not simple, but highly complex. It has a

negative, inhibitory aspect - the cutting-out of the practical sides of things and of

our practical attitude to them - and a positive side - the elab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n the new basis created by the inhibitory action of Distance.

●距离的二律背反(the antinomy of distance,通译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This personal, but 'distanced' relation ……is what I propose to call 'the antinomy of

Distance.'

●距离丧失(loss of distance)的两种表现:“距离过近”('under-distance' )及“距离

过远”('over-distance')

【阅读材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朱光潜:“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方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第三节其他审美态度理论

一闵斯特堡的“孤立”说

? 1 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点

?科学关心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艺术:关心事物本身;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孤立”。

? 2 “知识世界”和“美的世界”

?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世界有两个:“知识世界”和“美的世界”,前者属于科学,它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后者属于艺术,要求事物孤立;把经验的一切因素

孤立起来,取消它一切可能的联系,按它们本来的面目那样交给我们的理智。

? 3 “孤立”说的主要观点

?孤立在客体创造了美,在主体创造了审美活动;客观印象是审美活动的唯一对象;

?艺术和美的本质就是“孤立”;

?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孤立。

二今道友信:日常生活的“垂直切断”

美的意识可以使日常意识中断,中止日常生活的步伐。

所谓日常意识,就是像机器一样自动化了的意识。这种意识,有时候会被破坏,比如因修路而被迫改道。这只是中途变更,日常意识并未被破坏。审美就不同了:

审美态度理论的核心: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

?[美]杰罗姆·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不管对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采取赞成态度也罢,采取反对态度也罢,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美学理论的确在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而

运转。我们只要把这一概念置于美学理论的中心地位,就能把西方近代美学和

西方古代美学区别开来。

五审美态度理论的极致:万物皆可观赏说

审美态度理论推至极致,必然会推出“万物皆可观赏说”。然而,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欣赏的。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Needs-Hierarchy Theory)

●1943年,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Hierachy of

Human Needs Theory)。他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依次是:

●1 生理需要(the physical needs)

●2 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

●3 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

●4 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

●5 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二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

●1 需要是分层次的: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

●2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基本需要或超越需要

●Basic needs (基本需要):指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的低级心理需要,自下而上

的层次顺序为获得安全和保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询的需要.

●Metaneeds(超越性需要):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受到存在性价

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

(meta-pathologies)或灵魂病态。

●3 需要层次理论的两个版本

●马斯洛也并不认为他的理论完美无缺,他在1943年曾说:"我们对自我实现

在实验上和临床上都还了解不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954年,他在

《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两个的需要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

增加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

三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1 审美是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活动

2 审美是感性精神活动(审美与科学相比)

3 审美是即时性的感性精神活动(审美区别于宗教)

四何谓审美

审美,通俗地说,是指人类对一切美好对象、事物的感知、欣赏、体验和享受,他是人类以感性形式、感性对象求得即时性生理、心理快感的精神活动,它与科学、哲学、宗教、伦理一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形式。

四美是什么:从审美活动出发界定美

1 美是一种价值。

美本质问题可以说是人本质问题。换言之,若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美本质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2 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此是人类审美价值之特殊性。

3 美在爱之中

今道友信:从价值角度看,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这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果没有热爱真、善、美的心,实际上理想不可能存在。

陈望衡: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没有审美。

五审美之所能

1 审美是人生之境

它能让你过一种精神生活,让你超越动物界,真正作为一个人,而不只是动物活一辈子,它是对人的动物性存在方式、生理生命的超越。审美代表着人类区

别于自身动物性生理需求之上的一个更高的生命层次、更高的生命空间、更高

的精神生命的世界。

2 审美是人生之趣

审美是一种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调和趣味。一个人能审美,他的生活就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3 审美是人生之艺

审美是一种暂时的自我心理调节术,帮你实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惟有智者能自我安慰,审美便是智者自我心理调节、平衡的艺术。

4 审美是人生之情

美不是别的,它就是一首人生恋歌,一种俗世激情。审美以声色和情意展示这个世界的意义。

5 审美是人生之福

审美能益于大众心理健康,增进大众人生幸福。

人生之境、人生之趣,人生之艺、人生之情,其实最后都归于一点:审美是人生之福。

六审美之所不能

也许薛富兴老师是美学界第一个明确指出“审美之所不能”的美学研究者:

1、审美不能当饭吃;

2、审美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理性精神生活图景;

3、审美回避了人类对自身消极性经验的体验;

4、审美不能为人提供持久的价值关怀。

感性、愉快、当下,这三点决定了审美的世俗情结和大众文化立场,其胜人处与致命处均缘于此。万不可自恋太过,自误误人。

第三章艺术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在其名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中,列出了艺术批评的四座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

●根据此图式,艾布拉姆斯将艺术理论分为四类:

●(1)Mimetic Theorie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Universe)模仿说(Mimetic Theories),感兴趣于作品与世界之关系;

●(2)Pragmatic Theorie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Audience)实用说(Pragmatic Theories),感兴趣于作品与读者之关系;

●(3)Expressive Theorie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Artist)表现说(Expressive Theories),感兴趣作品与作者之关系;

●(4)Objective Theories (interested in close reading of the Work)客观说(Objective

Theories),感兴趣于对作品之细读(close reading)。

一表现说(expressive theories)

●表现说(expressive theories)从“作者”角度看待艺术作品,认为艺术作品本质上

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体现。故而其衡量艺术作品之首要标准是“诚”或“真诚”。.

●中国古代之“诗言志”即表现说之典型。西方则是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后,表现说

才蔚为大潮。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所说的“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

起来的情感),即西方文论中表现说的典型说法。

二模仿说(mimesis theories)

● 2 模仿说(mimesis theories)从“世界”角度看待文学,认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现

实的再现(representation)和反映(reflection)。故而其衡量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是“真”或“真实”。

模仿说的局限

1 “抒情诗的现象一直是这种理论的绊脚石。”([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2 给艺术家的创造性基本没有留下地盘

●如果摹仿是艺术的真正目的,那么显而易见,艺术家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就是一种

干扰性的因素而不是一种建设性因素:它歪曲事物的样子而不是根据事物的真

实性质去描绘它们。艺术家的主观性所带来的这种干扰,是古典的摹仿说所不

可否认的。

3 艺术还需偏离自然

●因为甚至自然本身就不是一贯正确的,它也并不总是能达到它的目的。在这样的

情况下艺术就必须去帮助自然并且在实际上去修正它或使它更完善。

●为达到最高的美,就不仅要复写自然,而且恰恰还必须偏离自然。

4 忽视形式因素

●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

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三实用说(Pragmatic Theories)

实用说关注于作品的社会效应,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有益于社会人生。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以及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寓教于乐”的主张,就是其典型代表。

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有益于社会人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理论潜藏的危险则是,将文学艺术看成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means),文学艺术会沦为政治或宗教的婢女。

故而,进入现代之后,艺术自律(autonomy)成为艺术摆脱婢女地位的理论尝试。四艺术与美的联姻: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长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一直认为它是反动的、颓废的东西。这实在是一种不敢直面历史的可怕误解!事实上,在西方文论史上,唯美主义是一种愤世嫉俗、反抗社会,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也是19世纪传统文论向20世纪现代派文论转折的中介和枢纽。(李珺平:《如何评价唯美主义》

1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要义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三种最高价值:真善美。19世纪初,出现了对审美的崇拜,德国的一些思想家常常将审美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唯美

主义。

?将审美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这种对审美价值的推崇,通常被称为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 )

2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之先驱:雪莱和济慈

?济慈《致柏莱》:我对于诗名的崇敬使我认为它高不可攀。

?雪莱《诗辩》:诗的确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

它是包含了一切科学而所有的科学又都要涉及的东西,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之根和花朵。它既是萌生出万物的胚芽,同时又是使万物生色的装饰。……倘若诗

的精灵没有飞升到那工于心计的猫头鹰所从来不敢企及的永恒领域,为人类带

来光亮与火焰,世间的美德、爱情、友谊和爱国主义算得了什么?宇宙美丽的

自然景观又算得了什么?倘若没有这一切,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尘世的安慰,

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

3 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

?1834年发表了让世人为之大吃一惊的的《莫般小姐·序》,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纲领。

?(1)艺术的性质:无功利

?这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也是整个19世纪唯美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 A 艺术独立于政治道德之外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在莫里哀的作品镇南关,道德总是受到羞辱和沉重的打击,正是道德戴上了绿帽子。”(见伍蠡甫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223页)

? B 艺术无用,有用的不是艺术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只有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美;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这表明了某种需要,而人的需要就像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鄙无耻,令人恶心的。”(见伍蠡甫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220页)

? C 艺术有其自身目标,即艺术本身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任何美的东西都不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人们尽可以取消鲜花,这个世界不见得因此在物质上会有所损失;然而谁会愿意没有鲜花呢?我宁可不要土豆也不愿放弃玫瑰花,我以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功利主义者会把花坛上的郁金香统统拔掉,改种大白菜!”

?(2)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在戈蒂叶看来,一切皆过眼烟云,唯有艺术和美是永恒的;诗人只崇拜美,为美舍弃一切

4 唯美主义大师与殿军: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为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

(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若不从印象主义的画家处,我们从哪里还能得到那些美妙的棕色的雾,它爬过我们的街道,把煤气灯弄得朦胧,将房屋变成巨大可怕的阴影?……

?现在人们看雾,不是因为有雾可看,而是因为诗人与画家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看雾气的神秘与可爱处。伦敦也许多少世纪以来就有雾,我敢说早就有雾了,但没有人看雾,所以关于雾我们一无所知。雾原不存在,后来艺术发明了雾,雾才存在。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首先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所以不值得艺术进行描写。“人生是破坏艺术的毒剂,是毁灭艺术之宫的仇敌。”

?其次,因为艺术是创造。

?“艺术家的任务在于创造,而不是记录。……文学之美妙,就在于能使不存在的人物生存。”

?“以写实主义为方法,那是整个的失败。”王尔德极力攻击写实派的呆滞摹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就是谎言,就是创造。

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其一,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

?“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现实的;在一个信仰的时代,它不一定是精神的。”

?其二,艺术所表现的,恰好与时代精神相反。从艺术史角度看,有时候艺术要重返过去的足迹,有时候又完全走到时代的前面。因此,艺术根本不是时代的产物,也不再现它的时代,“甚至经常和时代相对峙”。

?为了创造永恒的艺术,“每一位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对生活在19世纪的人说来,除了这个世纪之外,任何一个世纪都是适当的艺术题材”。

(4)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无关。

?书只有写得好与不好之分,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王尔德《艺术家与批评家》:“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这里的“不道德”即“非道德”,具体地说,即“不是专为道德效劳的”。

?既如此,艺术家就什么都可以表现,也都应该表现:“罪恶与美德,同是艺术的原料。”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D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C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B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D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C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美学

美学 Ⅰ.简介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 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但这种属性又只有人才能发现和欣赏,只有对具有美感经验的人才有意义。 因此,美与美感、与人的审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人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美,这就是艺术活动。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第一句话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所以美学这门学科,传统上包括三个分支,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西方美学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家对于传统的哲学美学不再感兴趣,而着重于对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各种历史的和心理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对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对美的各种具体现象的探索与解释,只能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来获得答案。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在对这些对象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学学科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而从美学需要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角度看,又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或是研究美的学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这种看法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影响最大也最深远。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柏拉图指出这个答案把美和美女等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混为一谈了。他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问“美本身”是什么,但美女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因而也可以叫艺术哲学。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的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多次讲美学课,他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名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这个传统是从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的。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不存在。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据此,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常常表达对对象的一种赞赏、赞叹的情感,但由于对象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主体的情况、状态也不大一样,所以使用同样的“美”这个判断词,意义也就不一样。 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说过:“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1801-1887),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精神分析美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用无意识解释文艺中的心

美学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50年,这门新的科学最早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标志美学学科的独立。 2.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体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4. 喜剧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变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5. 美感的本质特征:形象直接性、潜伏功利性、精神愉悦性、想象创造性。6.美感的心理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7. 美感的差异性包括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阶级差异性。8.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9.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10.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11.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看法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的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12.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13.形式美的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14.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2.1.美学: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研究对象:⑴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⑵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的艺术,他强调艺术美。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3.丑: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实践中被否定的现象。丑的本质是恶,是恶的形象显现。4.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是美的集中表现、高级形式。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6.语言(文学)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 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散文等,偏重于抒情性的表现艺术,一类是小说,偏重于叙事性的再现艺术。7.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的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8.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乘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 1、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本质:美是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形象体现。美是主体与客体丑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地有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这

美学00037_历年试卷附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美学试题库试题集

美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和。14 2、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中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 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26 3、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 等。3 4、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 等。4 5、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26 6、年,德国的根据他在大学的讲义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 作,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1346 7、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3 8、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为前提。45 9、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2 10、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46 11、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在《》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256 12、形式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律有、、、 、。35 13、节奏可以分为节奏和节奏两个方面。4 14、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4 15、多样统一另一说法是。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及。 16、古罗马的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16 17、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2 18、声音的功能和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35 19、英国的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46 20、根据康德的说法,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21、优美和崇高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各方面的,一种是各方面的。6 22、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因素。 23、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由转为愉悦,由转为振奋的感受。2 2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 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对立与冲突。 2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表现为和谐统一,崇高表现为互不协调。 26、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丑的美学》一书,专门研究丑。35 27、是和崇高一起产生,作为崇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28、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认为审美经验来源于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或“在的眼睛”。5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美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真正将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是( D ) A.劳鲍特里 B.布瓦洛 C.爱迪生 D.博克 2.从联想的类型来看,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属于(B)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类比联想 3.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 A )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物质实在层 D.意象世界层 4.在各种艺术意象中,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的是( C ) A.抽象 B.喻象 C.兴象 D.仿象 5.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C ) A.认识 B.感化 C.审美 D.启蒙 6.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艺术学方法 D.人类学方法 7.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 C ) A.先验主体论 B.理念论 C.绝对精神论 D.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 8.贯穿美学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D ) A.审美对象 B.审美形态 C.审美经验 D.审美活动 9.曾将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的美学家是( A ) A.苏珊·朗格 B.英伽登 C.杜夫海纳 D.阿恩海姆 10.我国的史前绘画最早见于( C ) A.旧石器时代晚期 B.旧石器时代中期 C.新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早期 11.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 B ) A.诗性与雕塑性的 B.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C.诗性与音乐性的 D.音乐性与戏剧性的 12.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的审美形态是( C ) A.悲剧 B.喜剧 C.荒诞 D.崇高 13.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柏拉图 B.朗吉弩斯 C.康德 D.博克 14.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美学家是( D )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士多德 15.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哈奇生 B.乔治·桑塔亚那 C.夏夫玆博里 D.狄尔泰 16.在审美经验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五官感觉是( D ) A.味觉和嗅觉 B.听觉和触觉 C.视觉和味觉 D.视觉和听觉 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A ) A.审美知觉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8.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B ) A.现代主义文艺 B.现实主义文艺 C.浪漫主义文艺 D.后现代主义文艺 19.“载道说”的完善者是( A ) A.孔子 B.孟子 C.韩愈 D.朱熹 20.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 D ) A.意象和知觉 B.理智和情感 C.体验和感受 D.意向和想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审美形态的特征是(ABCD ) A.生成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E.差异性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护理美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美的起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答案:C A.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的事物不具有任何美学意义 B. 大自然与人类发生审美关系是在实用与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 C. 自然界某种事物的美学意义一经获得即永恒不变 D.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以下哪项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答案:A A. 理式论 B. 形式论 C. 快感论 D. 抽象论 3. 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答案:C A. 美是主观的 B. 美是客观的 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 下列哪项不属于美学的特征答案:D A. 形象性 B. 感染性 C. 社会功利性 D. 主体性 5.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区分出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身的是答案:B A. 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6. 下列哪部著作是西方美学的法典答案:B A. 《大希庇阿斯篇》 B. 《诗学》 C. 《诗艺》 D. 《论美》 7. 以下关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代表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C A.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宗教理论的范围中形成,其中心是绝对美、绝对善、绝对真的三位一体,即上帝 B.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美的三要素”说 C. 阿尔伯蒂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绝对美同基督教的上帝完全融合在一起 D.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模仿自然和艺术创造美的结合 8. 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的是答案:A A. 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C. 唯物辩证地看待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 D. 美的规律符合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创造应符合美的规律 9.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是答案:B A. 先秦时期 B. 魏晋南北朝 C. 唐代 D. 清代 10. 被称为“中国美育之父”的是答案:B A. 孔子 B. 蔡元培 C. 王国维 D. 李泽厚 11. 以下关于美的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C A. 自然界的美学意义是从一开始就固有的 B. 自然界某种事物一经获得某种美学意义后就固定不变了 C. 各种事物美、丑意义的获得或改变,取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或改变 D. 大自然与人类发生审美关系是在想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12. 最早提出“美是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这一观点的是哪位美学家答案:A A. 柏拉图 B. 康德 C. 毕达哥拉斯 D. 亚里士多德 13. 以下不属于美的特征的是答案:D A. 形象性 B. 感染性 C. 社会功利性 D. 抽象性 14. 下列关于罗马美学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A A. 西赛罗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形成折衷主义美学,并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内在形象问题 B. 贺拉斯的《论崇高》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 C. 朗吉弩斯的《诗艺》确立了古典主义 D. 普洛丁对美进行分级,并将美分为威严和秀美 15. 关于先秦美学思想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答案:D A. 体现了春秋末期的时代文化精神 B. 构建了关于人格美的审美思想 C. 触及自然美的美学问题

美学自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 A.培养审美能力 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D) A.虚拟性 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 A.审美快感 B.意象 C.形式 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A.) A.感性的 B.愉快的 C.不可抗拒的 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A) A.艺术批评 B.艺术接受 C.艺术品 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C) A.游戏说 B.模仿说 C.表现说 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C) A.《论美书简》 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 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立普斯 B.费希纳 C.布洛 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A)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美学

1.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密切。美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科学的对象,而是一个哲学的对象。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都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的,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感性现象引向抽象的本质的方式,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西方现代美学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2.美如何成为学:美成为学的具体性在于美所寓于其中的实体。 (1)西方文化使美学成为学: 西方美学有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是第一个基础,也是西方文化形成美学的最早和重要基础;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是第二个基础,引出了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是第三个基础。 (2)各非西方文化具体接受西方美学体系而从现代文化结构中产生美学。 (3)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历史中以现在的美学为框架汇集相关资料,构成本文化的美学。 3.美作为学的历史: (1)中国:1949以前,朱光潜的美即距离、直觉、内模仿、移情;20世50年代至60 年代,四大派别;1978至今,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主体性实践哲学(2)西方(三种走向分裂的美学范式): 基本结构内容代表人物地位 现象-本质(本体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是美的本质与美的具 体事物的关系,既体现了古代社会静态结构,又体 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提升自己 柏拉图奠定基础 主体-客体(认识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从审美客体转移到审 美主体,美学中“以人的内心构造和心理感受谈论 美”的新潮出现 鲍姆加 登、康德 体系化的近 代西方美学 一般-典型(美-艺术)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感性认识的完善主要体现 在艺术上,各门艺术从技术中区分开来,成为统一 具有意义的美的艺术而形成了美学的另一种新潮。鲍姆加 登、黑格 尔 转折 4.“自然的人化”在实践活动中成为审美对象: 李泽厚认为:美是在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经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审美关系是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审美对象(审美客体)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5.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发展过程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 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 (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 (2)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 42.(1)区别: 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 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 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 ②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 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 (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 (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 (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