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姓名:杨雷

学号:201212020212

专业:2012级新闻二班

指导教师:王群英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九日

摘要

传播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最终却形成于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本文将探讨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播;传播学;美国;两次世界大战;

摘要 (2)

第1章传播学概述 (3)

1.1 传播的定义 (3)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3)

第2章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3)

2.1 政治原因 (3)

2.2 经济原因 (3)

2.3 技术原因 (3)

2.4 学科原因 (4)

2.5 其他原因 (4)

参考文献 (5)

论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概念是将社会

学的观点和信息科学的观点加以结合,经过分析得出的。我们研究的传播是社

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正如我国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所说的:“把及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

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的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欧洲思想更加解放,传播学应运而生。随后即传入

美国,并最终在美国形成。那么,传播学为什么会在美国形成呢?本文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原因

1914-1918年的一战和1939-1945年的二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并未涉及到

美国本土地区,美国因此也保持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促进了传播学的

发展。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政治家们重

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美国的州长选举、国会议员、总统选举均是美国两党相互角逐的舞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传媒为

自己造势,争得选民。

二、经济原因

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增

强的国家。一方面,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

国内、国际市场扩展。资本家们必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

竞争进行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充分抓住了机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其次,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通过出售武器促进自身资本积累,为传播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技术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美国人爱迪生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有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1904年美国人鲁贝尔发明了胶版印刷机,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同时也促进了

美国报业的发展。《电影的历史》一书中说:“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一个

真正的大众化的媒介”。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而电影得到真正的

普及却是在美国。1854年美国法院确定了莫尔斯发明电报的专利权,莫尔斯电

码享誉世界,电报的发明使传播客服了空间局限。1906年美国人弗森登第一次

用无线电传播人声,1920年美国人匹兹堡开办了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从上述

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种类逐渐从个人走向大众,信息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由此促进了传播学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科原因

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1948年拉斯韦尔在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总结了社

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并将其解析为著名的“5W”要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把“把关人”研究即“意见领袖”引入传播学研

究中,对传播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出

版的《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这两本书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各种

条件,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

的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提出了“两级传播”

这一重要理论,否定了“子弹伦”,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伊施拉姆在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

博士学位教育课程,并主编了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等。施拉姆“使传播学科从梦想变成

了现实”

五、其他原因

这里的其他原因主要是指人口迁移,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使人们不得不

思考寻求一个安全、和平的地方生存,美国就是首选。人口迁移大军中就包括

了对传播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著名专家学者。

参考文献:

[1]郭庆光.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2]图书馆目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18.

[3]许晓鸣;高岩.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167-173.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传播学通论期末复习

《传播学通论》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阶段。 2.传播学的第二大来源是“三论”,包括信息论、 和。 3.早期传播学经典除了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外,还有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的。 4.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6.按照符号自身形态的不同,可以将符号分为 和。 7.符号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号,二是。 8.传播过程具有如下特征:动态性、、。9.1959年,美国学者赖利夫妇从角度提出了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10.美国学者在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从而产生了他的四功能说。 1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一个负面功能是大众传播具有 作用。 12.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学派的研究中。 13.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所显示的负功能是。 14.目前被人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并且影响巨大的电子媒介主要是 和。15.麦克卢汉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传播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五本著作任写两个)。 16.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工具性方面,加拿大学者的观点较有影响,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17.效果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强效果阶段、阶段、阶段。 18.在对态度改变的研究上,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学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大致说来,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有三种功能:一是沟通,二是,三是。 20.非概率抽样有偶遇抽样和抽样两种。 21.概率抽样的类型有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三种。. 二、判断题(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其一是行为科学;其二是信息学、控制论;其三是社会学。() 2.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3.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德国。() 4.眼神、表情、体态语、徽章、交通信号等符号都是非语言符号。()5.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是一个系统论模式。() 6.人内传播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与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没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7.我国古代曾参杀人的故事说明了传播中的从众心理。() 8.贝雷尔森是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之一。() 9.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10.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11.象征符与其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2.大众传播不是一个过程,它并非行动着指向特定的目标。() 13.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职业化的群体。() 14.自我传播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5.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属于循环模式。() 16.拉斯维尔认为,各种媒介都是对人体不同功能的延伸。() 17.约翰·弥尔顿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9.传播制度在一般社会制度中是独立存在的,一定的社会制度对传播制度没有制约、控制作用。() 20.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小型、双向互动、传播关系平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媒介规范理论。()21.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流程基本上单向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是非组织化的。() 22.按照大众社会的理论,受众的分散性决定了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只能是“乌合之众”,只能听任传播者的摆布。() 23.沉默的螺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M·麦库姆斯与D·肖。()24.“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中。()25.知识沟和传播效果沟的理论认为信息的无限增大将会带来社会信息享有权的均衡。() 26.“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大论争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2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体制就是一种现代集权主义。() 28.有限效果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这一说法是由纽约大学教授霍普·克拉伯首先提出的。 29.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些场合又称媒介帝国主义。()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学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同学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美国1776年宣告独立,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现在则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美国国力的飞速上升?这当然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原因,而其主要原因应该说是依托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联邦制的。那么,美国为什么会确立联邦政体呢? 一、邦联制的弊端 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联制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1.美国独立前,它的商船队在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盗的抢劫,因为它受到宗主国英国的保护。独立后,失掉英国舰队的护航,美国商船队经常遭受海盗的袭击,损失惨重。2.1778年美法签订了联盟条约,法国放弃了以前在新大陆殖民地的种种要求。但它仍然妄图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南部海岸建立新的殖民地,成为美国地理政治视野上的障碍物。3.英国自1783年同美国缔结巴黎和约以来,它仍然在美洲屯兵,威胁美国的安全;它还想利用美国邦联制的弱点,以使英国商人长期称霸于美国市场。4.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州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的联系。同时,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5.美国向西部扩展领土的过程中,西部各州与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都有冲突,而当时的邦联政府却无法就是否派遣一支军队到“边疆”去作出决定。6.1786年,美国爆发谢司起义。谢司起义既是因战后美国经济的萧条,农民们生活濒临危机造成的,也与邦联政府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无能有关。由此可见,新生的邦联制美国,其权力过于软弱,对内对外的威信也很低。谢司起义更暴露了邦联制美国政权的软弱无力。以上种种使美国各阶层认识到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统一、强大,没有在国际上的地位,任何集体、阶层、个人的利益也将不保。由此关于改组和加强中央政权的问题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联邦制能够在美国建立的原因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进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为什么说联邦制中所尊重的州的权力由来已久?因为美国建国之初是一个地地道道由州政府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州的权力的来源具体表现在: (1)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块殖民地采取的就是分而治之的政策,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当时大多数殖民地都是英王的直辖领地,总督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大,总督有权任命法官和殖民地管理机构的其他官吏。其他殖民地有的是国王将一部分土地所有权授给一个人或一个公司,被称为业主殖民地,其总督由业主任命,权力较小;有的是一定数量的移民在不违反英国法律的条件下建立的自治殖民地,其总督由贵族与高级商人中选出,权力最小。这些不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十三块殖民地没有

美国理论传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美国理论传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但成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且把世界各国为避免战祸的知识精英推向了美国的怀抱,促进了美国学术研究的繁荣,由此诞生了一门研究人类交流的社会科学——人际传播学。在人际传播学研究领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讲,最优秀的理论成果都出现在美国。我的访学计划主要目的是对美国人际传播学学术研究现状和美国人际传播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考察工作上。附带的一个计划是考察美国大学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和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传播学(communication)教育在美国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其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际传播学研究并在各大学开设相关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加剧,人际传播学研究更加丰富多彩。(1)本次访学,在研究内容上,本人一是广泛、深入调研美国人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二是考察美国主要高校人际传播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第三,对美国人际传播技能的社会培训与教育的发展情况考察。(2)研究方法:访谈、文献研究、观察研究、田野调查等。 研究者计划访谈和考察在人际传播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美国高校和学者: Elizabeth A. Sutert(University of Denver)、Robert E. Sander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rant R. Burleson(Purdue University)、Leslie A. Baxter(University of Iowa)、Dawn O. Braithwaite(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Lincoln)、William A.Donnhu (University of Michigan)、Deborah A.Cai(University of Maryland)、Dineh Davis (University of Hawaii)等。本人曾经翻译过Leslie A. Baxter和Dawn O. Braithwaite教授的经典人际传播学教材,与两位教授有过合作。 (3)研究价值:做这样的以一个研究,总体来说,能够尽快弥补我国人际传播研究与美国的差距。我国人际传播研究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表现在理论视野、角色构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距。(4)预期成果为学术论文或专著。美国普渡大学的传媒学专业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所在的传媒学院在美国排名第二,学院里的老师有很多都是领域内的大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研究,本人联系到该校人际传播学研究学者Brant R. Burleson教授。 另外,本人此次放学计划还有另外一个学习目标的计划。20世纪20年代末,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创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后来作为新兴学科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高校确立并推广。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意写作已经是有80余年历史、包含近20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大学科。美国普渡大学具有历史悠久的创意写作课程培养项目,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上都有培养项目。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从欧美创意写作专业的兴起到文化产业蓬勃繁衍,从中产生的经验与效果对当代中国高校文科发展以及文化产业需求富有借鉴。考虑到我校传媒专业的发展趋势,本人有意在访学其间对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系统学习和考察。考察和研究重点有:第一,以美国的实践为考察对象,认识创意写作规律,创意写作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等;第二,研究如何组织创意写作;第三,美国高校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发展、课程设置、能力训练方法等问题。

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

论传播过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这个就是从众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就拿当今的大学生为例,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备考精品]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专题3考点1美国的联邦制教案.doc

1 美国的联邦制 [复习目标] 1.了解美国联邦制的形成过程。2.理解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3.明确美国联邦制的利弊。重点: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难点:美国联邦制的利弊。 [基础·初探] 一、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美国现行的国家结构形式:美国是典型的_联邦制国家,宪法规定联邦和州分权。 2.美国历史上的邦联制: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依据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美国实行邦联制。 3.美国联邦制的建立: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依据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使联邦成为一个享有充分主权的国家。 二、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宪法提出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分权的准则,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在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都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之间不得任意干涉。 3.联邦地位高于州。 三、联邦制的利与弊 1.联邦制的优点: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联邦制的弊端: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 [预习·提升] 1.判断 (1)在美国实行邦联制期间,邦联政府对各州的公民有直接管辖权。(×) (2)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州议会、州政府,有自己的宪法、法律,独立性较强。(√) (3)美国联邦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州政府享有“列举的权力”,联邦的地位高于州。(×) (4)美国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联邦制优于单一制。(×) 2.思考:美国不同时期的两面国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面美国星条旗有何不同?这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历程? 【提示】(1)第一面国旗红白相间的13道横条和13颗星,均代表参加独立战争的13个殖民地州,这是美国的第一面星条旗。第二面国旗是美国现在使用的国旗。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 (2)美国由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到1787年美国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37探究问题 【提示】(1)星代表美国的各个州。美国各州与联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特点: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联邦地位高于州。 2.教材P39探究问题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美国的联邦制教案

美国的联邦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美国的联邦制 1、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2、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3)联邦地位高于州 3、联邦制的利与弊 (1)联邦制的优点 (2)联邦制的弊端 能力目标 通过对美国国家结构的分析,能够明确其中央与地方的分工 合理的认识联邦制的优点与缺点 情感目标 通过对国家结构的认识,合理的认识联邦制的优缺点,能够正确的评价我国国家结构【教学重难点】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展示美国的国旗。问题:同学们知道美国国旗所表示的含义吗?从中我国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学生:表述对美国国旗的了解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的了解一下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学习新知识】 【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国家结构形式,同学们能够表述出有那些吗? 学生:表述国家结构形式

【了解美国的国家结构】 教师:展示两面美国国旗 问题:这两面国旗有何不同?这一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依据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合作分析答案 【探究总结】 美国国旗是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Banner), 旗面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9排50颗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颗、一排5颗交错。星区以外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50颗星代表美国50个州,13 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 13块殖民地。据华盛顿说:红色条纹象征英国,白色条纹象征脱离它而获得自由。更普遍的说法认为,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忠诚和正义。 历史上的邦联制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宪法规定联邦和州分权。但是,美国历史上曾经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实行过邦联制。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依据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美国实行邦联制。美利坚合众国由13个州组成,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仅仅是州之间的联合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当时,作为邦联政府唯一机构的邦联国会,由各州代表组成。各州代表相当于独立的各州派出的大使。国家真正的权力在各州,中央的权力很软弱,对各州的公民没有直接管辖权,邦联国会颁发的任何法令须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能对该州人民产生约束力。 教师:既然美国建立了邦联制,那么为什么又演变为联邦呢? 学生:合作分析,美国国家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探究总结】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转变的原因 应付危机,加强统治。美国在实行邦联制期间,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军事威胁等问题。特别是1786年美国爆发了反对当局的人民起义,使争权夺利的资产阶级各派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 1、语义空间 2、符号

3、意义 4、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简述 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 1、反馈 2、“5W”模式(98)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5、噪音(00传) 6、信源 7、传播过程(02新名) 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 9、前馈 10、信宿 二、简述 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群体传播 5、传播基本形态 6、从众行为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96名) 3、社会责任理论(95名) 4、民主参与理论 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 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 7、报刊四种理论 二、简述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 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1)这是一种社会活动2)这种活动运用符号和经由媒介进行3)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4)这种活动是为了社会协作而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也能够交流信息和感情5)交流是在意义的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生产着社会现实,维系社会的运行6)交流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技巧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1)前语言传播时代(姿态传播) (2)言语传播时代(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3)文字传播时代(此后传播媒介演进日益加速)(4)印刷传播时代(大规模传播)(5)电子传播时代()(6)数字传播时代 噪音:西方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噪音”。出现在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中,也可来自心理因素的干扰。不仅来自通道,也来自信源或信宿本身。从某个角度是有害的,但是起着某种制衡作用。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形式。 符号的特点:(符号=物质形式+意义) (1)符号是人类为了传播的需要而创造的;(2)符号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杂乱无章的的符号不能表达任何意义(3)任何符号作为表意形式的手段或形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物质实体(即载体)而存在,否则就会转瞬即逝,如语言符号(口语)必须借助录音带才能保留,文字必须借助纸张、图像必须借助胶卷才能保留下来。 符号的分类 传播学通常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言)可分两种:对话和独白。 2、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可分为书面对话(通信)和书面对白(文章).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而且可单独使用,其它的非语言符号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文化程度、修养以及书写、说话时的心情等;(2)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

传播学试题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_______ 、心理学家_______ 、社会学家_______ 和心理学家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2、施拉姆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 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第一章传播概述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 (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 (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 (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1)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 (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 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 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 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 (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最小是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 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 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 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