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肖锐铧;许强;冯文凯;陈建君;左雅娅

【摘要】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研究双面坡在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台

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设计完成了四类11个模型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软岩硬岩结合、阶梯状坡形等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双面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强震条件下地震水平惯性力是导致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地震

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初动破坏效应; 振动过程中双坡具有明显的共剪效应,坡面为阶梯状时其共剪效应更明显; 坡体结构为上软下硬时下部硬岩对振动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上硬下软时坡体易整体偏移产生变形破坏.试验结论与实际情况

基本符合.

【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0(018)006

【总页数】7页(P837-843)

【关键词】强震区;双面坡;振动台;物理模拟

【作者】肖锐铧;许强;冯文凯;陈建君;左雅娅

【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Abstract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ousands of rock-collapses,landslides,debris flows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In order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double-sides slope to the earthquake,we designed a total of 11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We took fou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lope.The four factors are the slope-degree,the top width of

slope,structure combination and the shape of the double-sides slope.The tests manifested that(a)seismic inertia forc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results in slope failure; (b)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slope has Arelation to the initial seismic direction;(c)the double-sides slope shows an conjugated-shear phenomenon;(d)different structure combinations of slopes result in different failure modes;e)the conjugated-shear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on the ladder-shaped double-sides slope.The test findings are well in line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Key wordsEarthquake zone,Double-sides slope,Shaking table,Physical modeling,Slope failure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并产生了众多奇特的动力特征[1]。在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时,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即有些条形山梁的两侧坡面都发生明显的地质灾害,如青川东河口滑坡后壁的另一侧即为

红石河滑坡,两个滑坡作相反方向的滑动破坏,震后该条形山梁顶部最窄处仅2m左右[2]。类似这种山脊两侧坡面同时产生变形破坏的现象在汶川地震区并不少见。双面坡同时发生变形破坏是地震这种特殊动力作用的产物,为查明其成因机制,本文采取了振动台物理模拟手段进行较系统地研究。

振动台试验多应用于地基、结构、桥梁等行业,近年来也被引入应用到边坡的动力稳定性研究[3]。但前人所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单面坡的物理模拟[3~6],其边界处理多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橡胶模等来减小边界效应,增加了假设条件,也不利于研究现实边坡中两侧坡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所以本文最终选择双面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本次试验采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液压施加初始位移、液压锁紧、瞬间释放型弹簧式二维振动试验台。振动台加速度信号通过CA-YD三向型加速度传感器拾取,可直接获得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可由此获取任意时刻对应的加速度值。模型的变形破裂位移,主要通过可视化模型框上观测窗上的刻度来测量。振动过程中通过侧面和顶面两个摄像机进行实时录像,直观再现边坡地震响应过程。通过数码摄像记录的影像资料处理分析可描绘出振动运动轨迹[4]。

综合考虑试验设备情况和试验要求,本次试验采用实验室配套的1m×0.5m×0.7m 的模型箱;在试验中,模型宽度均为0.4m。试验过程对坡体考虑水平向和垂直向二者共同作用的复合振动方式,通过液压施加初始位移,使模型框底水平和竖直向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液压锁紧、瞬间释放弹簧,来提供初始震动动力。试验中加速度计记录的振动台的水平加速度和垂向加速度如图2、图3所示。

本次试验主要是结合5.12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青川县斜坡震裂变形进行研究的。坡体岩性以厚层块状灰岩、砂岩和薄层~极薄层的千枚岩、绢云母片岩为主,即以硬~坚硬岩和软岩为主。

本次试验主要是对地震灾区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通过振动中现象的相似来

总结出其规律,没有进行过多定量化的分析。针对块状硬岩,参照前人试验经验,主要选取尺度为5cm×5cm×5cm、5cm×2.5cm×2.5cm、5cm×5cm×2.5cm三种尺度的砂岩块作为试验材料,砂岩块间用薄层黏性土黏结[4];软岩和坚硬岩根据一般相似性原理(因实验条件限制,不能满足重力加速度相似的要求),经过筛选,选取石膏、

重晶石粉、石蜡油和石英砂作为试验材料,其配比石膏:重晶石粉:石蜡油:石英砂分别为3:4:1.15:1.63和3:4:1.15:3.26,试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击实。试验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本次试验中结构面暂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是将薄层软岩作

为整体软性材料考虑,而厚层块状硬岩仅考虑水平堆砌。

共设计了四类11个模型,具体如下:

第一类主要考虑坡角的影响,包括4个模型,即模型①~模型④(图4),坡体双面对称。试验时分别取90°、75°、60°和50°进行。

第二类主要考虑坡顶宽度的影响,设计了三个模型,即模型⑤~模型⑦(图5),坡体双

面对称,坡顶宽度分为16cm、20cm和40cm进行试验。为高效的利用数据,设计

模型6与模型3相同。

第三类初步考虑上下岩性差异对振动的响应,为此同样设计了两种模型,即上硬下软

型和上软下硬型(图6)。

第四类为阶梯状坡面形态的边坡,在自然界中也比较常见,为了初步探讨其对振动的

响应情况,特设计了两种坡度的模型(图7)。

按照设计简图(图4~图7)把模型制作好之后,按相关操作规程启动实验设备进行振动模拟试验,对整个过程进行摄像和加速度记录,对振动后的变形破坏现象进行现场

详细量测和记录。

通过对该类型均质岩质双面斜坡振动模拟试验过程及获得的斜坡变形破裂信息分析可知:

(1)根据试验现象综合分析,发现地震惯性力是模型破坏的最主要因素,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试验发现特别是存在不连续界面时,由于介质的不连续,造成了振动过程中变形的不协调,往往产生沿这些界面的拉、剪应力的集中,造成边坡的变形破裂。(2)具有一定顶宽的双面斜坡,其变形破坏以初始振动方向的斜坡(前坡)最为强烈;但如果顶部宽度较小,可能出现后坡方向(与初动方向相反);表现出明显的初动破坏效应(图8、图9),在地震初动时,处于静止状态的斜坡被瞬时施加了一个初始加速度,初始加速度的作用将造成斜坡具有整体左旋趋势,坡体与初动方向相同的一侧受拉,剪应力小角度斜向坡上,造成坡体尤其是表部松动变形;相反的一侧受压,剪应力小角度斜向坡下,当坡顶较窄时与初动方向一致的坡面首先出现拉裂,坡度越大拉裂部位越靠下,且发育高程低于方向相反的一侧;坡顶较宽时与初动方向一致的一侧坡顶首先出现拉裂,随着坡顶继续加宽,裂缝逐渐向同侧坡肩偏移。

(3)陡立斜坡最易发生变形破裂,且坡度陡,顶宽较小时有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趋势,变形破裂位置为后坡高程高于前坡,均斜向坡内发育,坡脚部位也最易发生;随着两侧坡度变缓,坡体变形破裂程度降低,且前坡和后坡变形破裂位置高程近乎一致;表现出孤立山坡随高程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更为明显和地震波对山体存在一定的重复拉剪效应(图9、图10、图11)。

(4)由坡面向坡内发展的拉张裂缝,其扩展形成的斜面总体上与坡面近垂直,表现出强烈的拉应力和剪应力的存在,当坡顶宽度较小时,两侧坡体相互干扰程度较高,存在一个双坡拉剪区域的交叉即存在一个双坡共剪区域,即存在双坡共剪效应(图12、图13),造成坡顶的松动破坏。表部的拉应力、剪应力的反复作用,使坡体变得更为脆弱,一旦达到其破坏强度将迅速破坏。

(5)随着坡顶宽度的加大(坡度也在变),坡顶面开始出现横向张裂缝,且前坡裂缝发育高度大于后坡,坡面裂缝向内发育的角度虽然变缓,但仍与坡面近垂直,推测两侧坡体相互干扰程度降低,双坡变形破裂趋向独立发展,破裂面倾向与坡向相同(图14)。

(6)上软下硬双面斜坡来说(图15),振动变形主要发生在软硬结合部位,且坡体内部分别向上下两侧扩展,下部硬岩体节理化越严重这种现象越明显,主要为压制拉裂缝;重复振动情况下,将使上部软岩出现拉剪破坏。

(7)上硬下软双面斜坡(图16),由于上下变形的不协调,上部硬岩发生整体性的位移,但仅在靠近软硬结合部位的硬岩坡脚部位发生震裂变形和一定程度的垮塌,硬岩节理化越严重越易出现,坡顶无明显变形迹象;一定程度上说明软岩基座的缓冲作用明显。

(8)阶梯型边坡坡度较陡时,双坡产生的裂缝均指向坡内,方向相向,且坡面和坡顶相比,坡面最先产生拉裂缝,如果振动多次,坡顶开始出现横向裂缝,最终破坏首先产生于前坡方向,也体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7];随着坡度变缓,两侧坡面上的裂缝将产生变化,前坡的裂缝开始垂直向下产生,甚至倾向坡外,后坡仍为倾内裂缝(图17)。

(9)阶梯状边坡由于多重的陡缓交替,造成了应力的多次集中,裂缝主要位于阶梯状凹陷部位,其方向一般与发育位置阶梯状角点对角线方向一致,双坡的共剪效应更为明显,且双坡破坏趋于大曲率平滑坡面,滑坡后缘较为陡立(图18)。

上述试验结果与震后地质灾害巡查过程中揭示的规律基本相符,特别是单薄孤立山脊(图19)。汶川地震中,单薄或孤立山脊破坏情况严重,边坡的两个坡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当然,其破坏的形式与其岩性、构造特征、坡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前人研究成果比较吻合[7~9]。

综上所述,可将双面坡的地震响应过程概述如下:地震波到来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后坡和坡顶受拉破坏,对边坡产生初动破坏效应,在地震波往返的过程中,对边坡产生重复拉剪效应,并在坡面不平整处产生应力集中,前坡、后坡及坡顶均产生变形破坏,在地震波随高程放大的过程中,重复拉剪作用在坡顶产生了一个双坡共剪区域,随着地震波的持续到来,边坡的累积效应明显,边坡将趋于破坏,坡面将趋于大曲率平滑坡面,且滑坡后缘多为陡立壁面。

本文通过四类11个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考虑软硬结合、考虑阶梯状双面坡形态等多种情况,较系统地研究了强震条件下双面坡的地

震响应规律,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强震条件下水平地震惯性力是导致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顶宽的双面

斜坡,其变形破坏以初始振动方向的斜坡面变形破坏最为强烈,表现出明显的初动效应。

(2)单薄山脊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更为明显,地震波对山体存在一定的重复拉剪效应。

(3)对于坡顶宽度较小的山脊,前后坡的拉剪区域存在一定的交叉,存在有双坡共剪区域,既双坡共剪效应。

(4)上软下硬情况下,振动变形主要发生在软硬结合部位,重复振动情况下将使上部软岩出现拉剪破坏;而对于上硬下软的双面斜坡而言,软岩基座的缓冲作用明显。(5)阶梯状边坡,裂缝主要位于阶梯状凹陷部位,其方向一般与发育位置阶梯状角点对角线方向一致,双坡的共剪效应更为明显,且双坡破坏趋于大曲率平滑坡面,滑坡后壁较陡立。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试验模型相对较小,并对边坡的结构、地下水等条件进行了简化

处理,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其定性的变形破坏机制是相通的,与震区的调查结果也是相符的,可为后续进行双面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为灾区地质灾害的调查治

理提供一定得参考。

【相关文献】

[1] 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报.2008,16(6):721~729. Xu Qiang,Huang Runqiu.Kinetics characeris-tics of large landlides trigged by May

12th Wenchuan earthquake.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8,16(6):721~729.

[2] 冯文凯,许强,黄润秋.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增1):3124~3130. FengWenkai,Xu Qiang,Huang Runqiu.Preliminary study on mechanical mechanism

of slope Earthquake-induced deformatio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s1):3124~3130.

[3]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等.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 (3):624~632. Xu Guangxing,Yao Lingkan,Gao Zhaoning,et https://www.doczj.com/doc/e619011907.html,rge sca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study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slope.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27(3):624~632.

[4]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博士论文)[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 Xu Xiangning.Geological Analysis and Geomechanics Analog Study of Mountain Deformation-Failure Mechanism in High Earthquake-Intensity

Area.(Ph.D.Disser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2006.

[5] 张平,吴德伦.动荷载下边坡滑动的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7.19(2):80~86. Zhang Ping,Wu Delun.A Shaking-Table Test Research on Rock Slope.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1997.19 (2):80~86.

[6] 梁庆国,韩文峰,马润勇,谌文武.强地震动作用下层状岩体破坏的物理模拟研究[J].岩土力

学.2005.26(8):1307~1311. Liang Qingguo,Han Wenfeng,MArunyong,Chen

Wenwu.Phys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dynamic failures of layered rockmasses under strong ground motion.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26 (8):1307~1311.

[7]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Zhang Zhuoyuan,Wang Shitian,Wang Lansheng.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alysis.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94.

[8] 王运生,罗永红,吉峰,等.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

报,2008,16(6):759~763. Wang Yunsheng,Luo Yonghong,Ji Feng,et al.Analysis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on geo-hazards in mountainous epicenter zone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8, 16(6):759~763.

[9] 黄润秋,裴向军,李天斌.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6):730~741. Huang Runqiu,Pei Xiangjun,Li Tianbin.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st scale landslide at DAGUNGBAO occurr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8,16(6):730~741.

地震动力响应问题方法研究进展

地震动力响应问题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边坡问题的认识也不断 完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 丰硕的成果,而且关于边坡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完善。目前,最 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拟静力法、Newmark 滑块位移法和动力有限法。 静力计算的基础上,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惯性力系,将 其所产生的惯性力假定为一个恒定的静力,并将其作用在边坡潜在的不稳定滑体 上,然后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求出边坡的抗震安全系数,其核心是设计地震加速 度的确定问题;随着对边坡动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最早把坝坡认为是变形体 的是Mononobe HA 等人,并开始了以变形体的观点来探究土质边坡的动力反应 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剪切楔法模型的概念,发明了边坡地震反应分析的新方法- 剪切楔法;随着边坡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到20 世纪中期,Newmark 通 过假定滑移面的方法来确定变形体的屈服加速度值,并采用动力分析手段来判定 是否产生滑移,并估算其永久位移,然后根据潜在变形来评价土坝坝坡的动力稳 定性,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有限滑块位移法;周健、徐志英等发展了基于粘弹性本 构关系的动力有限单元法,黄建梁等借用Sarma 法进行了地震稳定性的动态理论 分析,在同时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基础上,给出了坡体临界加速度计算公式, 建立了根据水平和铅直地震加速度时程估计坡体失稳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 的方法,解决了地震加速度时程的确定问题、地震过程中坡体抗滑强度的衰减问题和孔隙的动态响应问题及坡体稳定性的评价问题;薄景山建立了计算土质边坡 地震反应及评价其动力稳定性的数值分析模型;我国学者王思敬较早的研究了岩 体边坡的动力问题,通过振动模拟试验探索并建立了边坡块体运动的动力微分方 程,通过数值积分求得块体滑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块体运动加速度和块体相对基 岩的运动加速度、运动速度和位移曲线 多种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3 种(贾俊) [10] :a.解析方法;b.物理模 拟方法;c.数值模拟方法。 l)解析方法 边坡根据临空面的数目可以分为单面坡和双面坡(比如坝坡)。双面坡有两个 自由面,它的动力反应三量(速度、加速度和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以采用解析的方 法—剪切楔法来获得。一维剪切楔法是1936 年由Mononobe 等提出的,随后大 量的文献对该法进行了改进,并把它推广到三维情形。对于顺层岩质边坡,大多 只有一个自由面,因此其基本属于单面坡,解析的方法对单面坡是无能为力的。 (2)物理方法 物理模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能较为合理的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是由于 受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等限制,物理模拟无法保证模型与原型的真 正相似。同时,物理模拟会存在尺寸效应问题,要研究边坡在整个剖面上的动力 响应规律,在动力作用过程中必须在边坡体内布置大量的监测点。这对于物理模 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数值模拟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1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是地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能量将传递到地下结构中,导致结构产生振动反应。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地基土与结构具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可以模拟地震产生的振动,研究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地钢混凝土构筑物、地下贮油罐、地下管线等工程领域。对于超高层建筑和建筑物基础,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因素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可以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其中,地震动、地基土的非线性行为、地面水平向反力等都会对结构的动力响应产生影响。在振动台试验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参数设置,模拟实际工程的非线性特性,得到更真实可靠的试验结果。 振动台试验是一种使用人造地震波模拟地震作用的实验方法。在振动台上,可以通过调整加速度、频率等参数,模拟不同强度和方向的地震波。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分析和研究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 在振动台试验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试验装置的精度、地基土的

物理特性等。为了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很好的保证 试验的精度。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合理选择试验参数, 以达到更符合实际的试验结果。 总之,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是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借助大型振动台试验,可以模拟实际地震作用,研究土—地下结 构的非线性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有效支持, 从而提高地震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2 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随着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地下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 设发展的重要领域。土-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地下工程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但由于土体的非线性性质,相互作用会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地下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之一。为此,在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重要进展,其中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复杂,既与土体的非线性有关,又与地下结构的 结构特点有关。首先,由于土体的非线性,地下结构所受到的地震荷 载是非线性的,需要考虑土体的摩擦力、弹塑性变形等因素,同时也 需要考虑土体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土-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和弹性力,以及土体和水的相互作用等。其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结 构的结构特点也会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例如,地下结构的刚 度对土体应力分布的影响,以及结构的几何形状对地震振动的影响等。 大型振动台试验可以模拟真实的地震荷载,将地表震动传递到地下结 构上,再观测和研究其相互作用。其优点在于可以控制试验参数,调 整结构和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考虑地下结构的各种特性。此外,由于试验数据可以重复进行分析,因此可以更准确地研究土-结构之间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 验研究共3篇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1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在地震等外界因素作用下能够在不违背结构耗损原则的前提下,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恢复原位的自复位功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地震防灾抗震技术。为了验证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1.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特点 (1)板同梁柱的设计理念: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质上是一种板同梁柱的设计理念,地震作用下,在结构受力方向上变形较大的区域设有板,用板对变形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优化了结构承载系统的受力路径和受力状态。 (2)摆放层间板和置换筋: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身体中设置了层间板和置换筋,这两种结构元素在地震中能够防止结构发生整体倾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高强钢筋的选用: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构建中选用了高强钢筋,确保了结构在抗震能力上的优越性。 2.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1)静载试验:在振动台试验之前,静载试验是必要的。静载试验是在结构承受一定静力荷载的前提下,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测试。通过静载试验,可以确定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

(2)模拟地震试验:模拟地震试验是振动台试验的核心部分。在模拟 地震试验中,结构将承受有机动谱为代表的不同程度的地震动,研究 其振动响应。通过模拟地震试验,可以测定结构的振动性能,包括它 的阻尼特性、刚度特性、响应频率等。 (3)地震后复位试验:地震后复位试验是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振动台试验的关键环节。在地震后复位试验中,将观测结构在地震后 是否能够自动恢复原位,评估其是否具有自复位功能。 3.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①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改变结构受 力路径和受力状态,优化了结构承载系统,在大地震中具有更好的抗 震性能。 ②具有较好的自复位功能: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后能够 自动恢复原位,缩短了灾后重建时间。 ③施工简单: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建方法简单,可快速施工。 (2)不足: ①目前尚缺乏国家标准:由于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兴 的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尚未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完 善相关标准。 ②高强钢筋造价较高: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需要选用高强钢筋,

黄土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方案

黄土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及液化机制研究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方案 1、试验目的 黄土斜坡在下部充分浸水和地震作用条件下,观察坡体不同部位动孔隙水压 力的变化规律,结合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研究黄土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地震液化对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试验准备工作 2.1 试验模型设计 如图1所示,黄土斜坡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模型采用单面直线坡,坡角为 60°。模型总高为70cm ,其中坡体高度50cm ,下伏基础深度20cm 。模型底部长为100cm ,宽为60cm (未减去防水膜厚度)。 图1 黄土斜坡概念模型及传感器布置图 (单位:cm ) 2.2 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本试验模型采用原型材料,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相似常数均取值为1.0。离心加速度拟采用20g ,即模型与原型加速度的相似系数为20。由此对应的模型与原型几何尺寸的相似系数为1/20。也就是说,本试验模型高度为0.7m ,模拟的原型高度为14m 。表1还列出了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涉及其它关键参数的相似系数。 表1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相似系数 (a)侧视图 孔隙水压力计 (a)俯视图 加速度计 激振方向 X 46.9 24.2

2.3 试验设备及测试系统(待补充详细) 表2 土工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参数

2.4 试验材料 试验模型材料均采用黄土原型材料,取样地点为甘肃省兰州市永靖县盐锅峡镇黑方台黄土地区。材料从现场取回后,在室内做了密度、孔隙比、液限和塑限以及颗粒级配分布试验,结果见表3。依据图1所示的设计模型尺寸,估算模型总质量为672kg。 表3 试验用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2.5 模型制备及饱水 斜坡模型采用现场制作,从下到上逐层均匀压实的方式。基本流程如下:(1)在模型箱内壁量好模型几何尺寸,制作一个标尺,以便建模时可以方便地控制每一层装样的高度,同时保证传感器埋设位置的精确度。 (2)将准备好的材料倒入模型箱中,采用压实工具进行人工压实。为保证压实密实度,每层碾压厚度控制在5~10cm。同时为了避免已制作的土层不均匀和传感器位置移动,工作人员尽量不在模型箱内走动。 (3)模型达到设计高度后,削坡至设计坡形。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土斜坡在饱水条件下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依据黑方台台塬边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长期水力灌溉导致地表水入渗到黄土内部,转而形成地下水从台塬边渗出,以此形成了该部位黄土土层下部充分饱水的特征。因此,在本试验中,依据此特征,将使黄土斜坡下部饱水,设计饱水高度为距离坡底25cm,如图1所示。饱水方式为直接在模型箱内加水,并始终保持水面高于设计饱水高度一定距离。 2.6 传感器类型及布置方案 为了获得饱和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动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情况,本试验在模型饱水的部位共安装了5个孔隙水压力计,如图1所示。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订做的KY1002型号,每只孔隙水压力计的量程为200kPa,头部直径为8mm,精度为±1%F.S.,频响范围为1000Hz以内。在模型内布置传感器时,一方面,在同一水平高程处,从坡表到坡内布置了3个孔压计

振动台模型试验若干问题的研究共3篇

振动台模型试验若干问题的研究共3 篇 振动台模型试验若干问题的研究1 振动台模型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振动和震动特性的实验方法。这种方 法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 工程、地震工程等。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目的是模拟真实的振动场景,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结构的振动和动态特性,为结构 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支持。本文将就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1.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原理 振动台模型试验是一种模拟结构振动环境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 试件被置于振动台上,并受到多频振动加载。通过对振动台和试件所 受振动力的测量,可以得到试件的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振动台模型 试验的原理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振动力学和频域分析方法,对试件的振动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 2.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应用 振动台模型试验被广泛应用于结构动力学研究领域。它在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地震工程等领域中均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振动台模型试验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可以用于 研究飞机结构的振动和疲劳特性。此外,振动台模型试验还可以用于 研究地震波在土壤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为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支持。 3.振动台模型试验的优缺点

振动台模型试验作为一种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缺点。其优点包括:可以模拟真实的振动场景,对结构的振动和动态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和校准数值模拟结果;相对于全尺寸试件,试 验成本和时间较低。缺点包括:实验结果受到试件减模误差和边界效 应的影响;振动台模型试验不能覆盖所有振动场景,例如不能模拟强 地震等极端情况;振动台模型试验需要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复杂的数 据处理方法。 4.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试件减模误差 试件减模误差指试件在缩小比例后的几何形态和材料力学特性发生了 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误差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非常关键,因为试件 的尺寸和材料力学特性的准确度是测量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小试 件减模误差,研究者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增加试件的刚 度和强度,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准等。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减模 比例和合适的材料,以尽量减小试件减模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边界效应 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试件通常被夹在两个振动台之间,试件和振动 台之间的接触就会产生边界效应。边界效应指试件边界处的应力和位 移分布与试件内部存在差异的现象。边界效应通常会对试件的动态响 应产生较大干扰,因此需要在试验过程中对其进行补偿和校准。常用 的补偿方法包括预设会对边界效应进行试验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 6.结构的振动模态 结构振动模态是指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存在的特定振动形态。在振动台 模型试验中,准确测量结构的振动模态对于研究结构振动特性和动态 响应非常关键。振动台模型试验中通常会利用应变、位移和加速度等 传感器来测量结构的振动模态,并通过信号处理和频域分析方法进行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 试验研究共3篇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1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其结构体系和材料应该具 备较好的抗震性能。本次分析将从建筑的结构体系、整体设计以及振 动台试验等方面出发,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探讨。 一、结构体系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结构体系为双塔不对称双核蜗壳结构,整座建筑 呈现出很强的外观感官和垂直特点。结构体系主要由两座高达632米 和492米的塔楼和中间的裙楼组成,塔楼之间存在40米的空桥。 巨大的高度和不对称的双核结构,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该结构体系有效的避免了较大面积的地震破坏。此外,上海中 心大厦的结构体系融合了众多革新性考量,该设计减少了结构的重量,并将重量有效地分布到各种不同的支撑架构中,极大地降低了水平荷 载对于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如采用倒向置换技术,可 使建筑在地震时出现倾斜而又能回落到原始水平位置。而在地震后还 有辅助钢缆和油压减震控制设备保护整个建筑,从而确保建筑在地震 中的安全性。 总体来说,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体系符合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提 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这也是上海中心大厦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 筑之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整体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另人瞩目的同时,其为抗震设计做出的细节处理 也不容忽视。建筑采用的双核结构有利于提高建筑对侧向水平力的抵 抗能力,并在多种地震波作用下有效防止建筑变形破坏。 此外,建筑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例如, 采用合理设计分散楼层布置,采用合理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建 筑的整体重心分散布置,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水平力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抗震性能还受到地基影响的影响。要确保建筑建立在坚硬的石 灰岩上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深入的地基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地 震运动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此提升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三、振动台试验 为了在实际中保证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性能,建筑在设计之初进行了 振动台试验。振动台试验是一种全尺寸结构试验,可以在尺度上完全 与真实环境相符合,可精确的测定主楼的地震响应,从而评估其抗震 性能。 试验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大厦的地震响应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建筑物的动力属性良好,系统存在一定水平的耗能动力学效应。因此,建筑物在设计时考虑了多种地震影响因素,如地下水位,土层类型和 其他恶劣的土地构造条件等。 四、总结 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性能体现在建筑的整体设计和振动台试验中。建 筑的双核蜗壳结构在高度,重量和地震影响等方面提高了建筑的整体 抗震性能。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多种分散荷载的因素,进行了振动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肖锐铧;许强;冯文凯;陈建君;左雅娅 【摘要】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研究双面坡在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台 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设计完成了四类11个模型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软岩硬岩结合、阶梯状坡形等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双面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强震条件下地震水平惯性力是导致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地震 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初动破坏效应; 振动过程中双坡具有明显的共剪效应,坡面为阶梯状时其共剪效应更明显; 坡体结构为上软下硬时下部硬岩对振动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上硬下软时坡体易整体偏移产生变形破坏.试验结论与实际情况 基本符合. 【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0(018)006 【总页数】7页(P837-843) 【关键词】强震区;双面坡;振动台;物理模拟 【作者】肖锐铧;许强;冯文凯;陈建君;左雅娅 【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 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Abstract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ousands of rock-collapses,landslides,debris flows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In order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double-sides slope to the earthquake,we designed a total of 11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We took fou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lope.The four factors are the slope-degree,the top width of slope,structure combination and the shape of the double-sides slope.The tests manifested that(a)seismic inertia forc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results in slope failure; (b)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slope has Arelation to the initial seismic direction;(c)the double-sides slope shows an conjugated-shear phenomenon;(d)different structure combinations of slopes result in different failure modes;e)the conjugated-shear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on the ladder-shaped double-sides slope.The test findings are well in line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Key wordsEarthquake zone,Double-sides slope,Shaking table,Physical modeling,Slope failure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并产生了众多奇特的动力特征[1]。在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时,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即有些条形山梁的两侧坡面都发生明显的地质灾害,如青川东河口滑坡后壁的另一侧即为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仿真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仿真研究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评价一座建筑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建筑在地震 中的稳定性,并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抗震性能试验与仿真研究势在必行。 一、抗震性能试验 抗震性能试验是利用模型建筑进行地震模拟实验,通过加载恒定荷载或模拟地 震波来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这种试验可以定量地评价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关键参数,并对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和抗震设计方法进行验证。 抗震性能试验通常包括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两种方法。静力试验以加载恒定荷 载的方式,通过观测建筑结构的变形、位移、应变等参数,得到结构的力学性能。动力试验则是利用振动台或地震模拟器,通过加载模拟地震波,模拟真实地震情况下建筑结构的响应。这两种试验方法相辅相成,可以全面、深入地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性能。 二、仿真研究 与抗震性能试验相比,仿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中 的动态响应,以获得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仿真研究基于计算机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能够对建筑结构进行全局及局部的研究和分析,为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定量的评价和预测。 仿真研究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或离散元法进行,通过建立结构的几何模型和力学 模型,对结构进行数值求解。仿真研究可以模拟不同的地震波、不同的结构参数和加载条件,并对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仿真研究还可以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和优化设计,寻求最佳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方案。 三、试验与仿真的互补性

抗震性能试验和仿真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但它们是相互补充的。抗震性能试验能够通过实验结果直接观测到结构的力学性能,克服了模型假设和近似计算的不确定性。同时,抗震性能试验还可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仿真研究的实验数据。 仿真研究则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的优势,能够模拟各种加载条件和结构参数的组合,快速评估各种设计方案的性能。同时,仿真研究还可以通过数值分析获取结构的内部应力、变形等详细信息,深入研究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力学行为。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仿真研究是提高建筑抗震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对建筑结构进行直观的观测和评估;仿真研究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为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两者的结合将为建筑设计和地震灾害防治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为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地震模拟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震模拟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模拟地震的必要性 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研究地震的机理和规律,模拟地震的效果,对于人类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地震模拟被应用于工程设计中,成为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估和抗震设计的基础。 二、地震模拟方法 地震模拟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试验模拟。 1. 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是指通过运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利用合成或等效加速度振动台和真实土体的力学特性,模拟出地震荷载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振动台模拟具有可控性高、模型准确性好、实验结果直观等优点,但其缺点在于试验制备时间长、费用高、建议进行规范化试验或重复个案等。 2.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主要使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地震荷载,模拟结构的动力响应,并对结构的响应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参数进行分析。常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有限差分法和模型传递函数

法等。数值模拟具有对模拟被试的材料、状态、力学性能等特征进行调整和实验的重复性好的特点,但其缺点在于需要精细的模型和实验条件,计算成本高等。 3. 试验模拟 试验模拟是指通过室内或户外试验的方法,模拟地震的响应。常见的试验模拟方法包括原型试验、模型试验和振动试验等。试验模拟具有对被试体在真实环境下受到的地震荷载进行直观测量和下沉的特点,但其缺点在于模拟成本高,试验难以复现和纠错等。 三、工程设计中的地震模拟应用 地震模拟在工程设计中主要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工程测量和施工 1. 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地震荷载下,为了保障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设计和施工结构能够承受强烈地震荷载的要求。地震模拟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通常被用来进行强度研究、参数分析和模拟验证等。地震模拟研究包括地震波传递特性、地震变形、结构受力和破坏等方面,为工程师和设计团队提供了基于真实地震波动力学分析的参考。 2. 工程测量

振动台试验(终极版)

振动台试验(终极版) 一、前言 模拟地震振动台可以很好地再现地震过程和进行人工地震波的试验,它是在试验室中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和破坏机理的最直接方法,这种设备还可用于研究结构动力特性、设备抗震性能以及检验结构抗震措施等内容。另外它在原子能反应堆、海洋结构工程、水工结构、桥梁工程等方面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用的领域仍在不断地扩大。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方法是目前抗震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进行结构的地震模拟试验,国内外先后建立起了一些大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模拟地震振动台与先进的测试仪器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配合,使结构动力试验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并极大地促进了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 二、常用振动台及特点 振动台可产生交变的位移,其频率与振幅均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振动台是传递运动的激振设备。振动台一般包括振动台台体、监控系统和辅助设备等。常见的振动台分为三类,每类特点如下: 1、机械式振动台。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为1~100Hz,最大振幅±20mm,最大推力100kN,价格比较便宜,振动波形为正弦,操作程序简单。 2、电磁式振动台。使用的频率范围较宽,从直流到近10000Hz,最大振幅±50mm,最大推 力200kN,几乎能对全部功能进行高精度控制,振动波形为正弦、三角、矩形、随机,只有极低的失真和噪声,尺寸相对较大。 3、电液式振动台。使用的频率范围为直流到近2000Hz,最大振幅±500mm,最大推力 6000kN,振动波形为正弦、三角、矩形、随机,可做大冲程试验,与输出力(功率)相比,尺寸相对较小。 4、电动式振动台。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振动设备。它的频率范围宽,小型振动台频率

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纪金豹;李芳芳;李振宝;孙丽娟 【摘要】The multiple shaking table array is a kind of dynamic structural test equipment and the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thi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tes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shaking table and multiple shaking table array system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research and advances of the control of multiple table array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aking the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s array with nine sub-tables constructed and installe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enter of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multiple table control system were summarized and studied.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f this paper was expected for the related studies of the shaking table control technology and hybrid testing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shaking tables.%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动力试验设备,其控制技术是国际范围内结构实验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地震模拟振动台及多振动台台阵系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以北京工业大学九子台台阵系统为例,对振动台台阵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并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多振动台台阵系统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与发展.该研究工作对于开展振动台相关控制技术和振动台混合试验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结构工程师》 【年(卷),期】2012(028)006

下沉式黄土窑洞抗震加固及振动台试验研究

下沉式黄土窑洞抗震加固及振动台试验研究 下沉式黄土窑洞抗震加固及振动台试验研究 摘要: 黄土窑洞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其结构特点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黄土窑洞在地震发生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提高黄土窑洞的抗震能力,本研究利用振动台试验的方法,对下沉式黄土窑洞进行了抗震加固设计,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为黄土窑洞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简介 黄土窑洞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独特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使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然而,黄土窑洞在地震时极易受损,这对于保存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黄土窑洞的抗震加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黄土窑洞的抗震加固方法 2.1 结构加固 针对黄土窑洞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加固墙体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窑洞在地震中的变形和破坏,提高窑洞的整体稳定性。 2.2 地基处理 黄土窑洞常常存在地基不牢固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其易受地震破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通过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可以有效减小窑洞的震动位移和变形。

2.3 增加剪力墙 由于黄土窑洞的受力特点,常常存在剪力墙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加固设计中,可以在窑洞的特定位置增加剪力墙,以提高窑洞的整体抗震能力。 3. 振动台试验设计 为了验证以上加固方法的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的振动台试验。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黄土窑洞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其固有频率和动力特性。然后,在振动台上对黄土窑洞进行震动试验,观察窑洞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同时,我们还设置了加固后的黄土窑洞进行对比试验,以评估加固效果。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对比,得出一定的结论。 4.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振动台试验,我们观察到加固后的黄土窑洞在地震强度较小时的抗震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增加剪力墙可以有效减小窑洞的变形和位移,提高了其整体稳定性。同时,合理的地基处理也对窑洞的抗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当地震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加固效果并不显著,黄土窑洞仍然容易发生破坏。因此,我们建议在设计黄土窑洞抗震加固方案时,要根据实际地震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5. 结论 通过振动台试验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黄土窑洞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加固结构、处理地基和增加剪力墙等方式得到一定提高。然而,在地震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此外,本研究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6. 展望

土木工程中地震破坏模拟与分析研究

土木工程中地震破坏模拟与分析研究 地震是人类生存空间中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地震破坏模拟与分析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一、地震破坏模拟的意义与方法 地震破坏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结构力学和土力学等学科知识,模拟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并分析其物理本质,为改进建筑结构提供重要参考。在岩土工程中,地震破坏模拟与分析将土体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和加固方案设计融为一体。 采用有限元法(FEA)、离散元法(DEM)和格子Boltzmann 方法(LBM)等计算方法,可以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应力、裂缝和变形分布等参数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其受力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二、地震破坏模拟的应用范围 地震破坏模拟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安全评估、防震设防和抗震改造等方面。在结构设计初期,地震破坏模拟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效应下的性能,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当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坏时,地震破坏模拟可以用来评估损伤程度和安全度,并提供修复和加固方案。此外,地震破坏模拟也可应用于土体和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为地震预测、构造地质和工程地震学提供重要数据。 三、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中的地震破坏模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强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因此理解其震灾机理和进行地震破坏模拟是非常有必要的。 汶川地震中,地震破坏模拟研究的重点是建筑物的受震响应和受损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物变形变量和加速度等参数的研究,得到了数值分析结果。 据研究发现,在汶川地震中,由于构造地质原因,建筑物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多面向地震作用,其中水平面效应增大,导致部分建筑物侧向移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倒塌。这一分析结果对于我国改进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结论

建筑结构试验自考题模拟8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建筑结构试验自考题模拟8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建筑结构试验根据不同要素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荷载时间分类的试验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结构静力试验 B 短期荷载试验 C 结构模型试验 D 现场结构试验 分值: 2 答案:B [考点] 建筑结构试验的分类方法 [解析] 按荷载时间长短分为短期荷载试验与长期荷载试验。 2. 下列系数中,不能够用人工激振法量测的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屈服荷载 B 结构振型 C 阻尼系数 D 自振频率 分值: 2 答案:A [考点] 人工激振法量测的使用范围 [解析]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按试验可采用人工激振法或环境随机激振法,量测结构的激振频率、阻尼系数和结构振型等主要参数。 3. 目前结构试验中较多采用的是______传感器。 SSS_SINGLE_SEL A 电测式 B 复合式 C 机械式 D 伺服式 分值: 2 答案:A

[考点] 对传感器的理解和记忆 [解析] 按照荷载的不同,杠杆可以采用单梁式、组合式、桁架式等不同的钢结构构件。 4. 下列选项中不是测量应变方法的______ SSS_SINGLE_SEL A 云纹法 B 外引式应变测量方法 C 位移计方法 D 激光衍射法 分值: 2 答案:B [考点] 对应变测量方法的识记 [解析] 测量应变的方法有位移计方法、光测法(云纹法、激光衍射法、光弹法)。 5. 一般的试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______ SSS_SINGLE_SEL A 3% B 10% C 8% D 5% 分值: 2 答案:D [考点] 对测试仪器选择的内容识记 [解析] 一般的试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 6. 把采集到的数据,26.2350和-32250分别修约到0.01和3位有效数字,正确的结果是______ •**和-3.23×104 •**和-3.22×104 •**和-3.22×104 **和-3.23×104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C [考点] 对原始数据的整理 [解析] 拟舍弃最左一位数字为5时,而右边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则进1,否则舍去。

地震安评中天然地震波选取方法研究

地震安评中天然地震波选取方法研究 摘要: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是揭示强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和失稳破坏过程的最为有力的手段之一,而动力荷载的选择又对于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天然地震波是在天然地震时,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天然地震波可以反映地震真实动力输入,也是动力荷载输入的数据基础。普遍认为场地条件对天然地震波的传播有较大的影响,经过土层场地或基岩场地不同介质时,波会发生散射、反射和偏转,地震动幅值特性和地震动频谱特性都会发生改变,并直接影响到地震灾害的分布。因此,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天然地震动参数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参数特性会引起不同的地震反应结果。本文主要分析地震安评中天然地震波选取方法。 关键词:地震安全性评价;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明确指出:为保证甲类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在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除了采用反应谱法外,还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多遇地震下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模型和输入地震动的精确性,输入地震波不同,时程分析法所得结构地震反应相差甚远,计算出的弹塑性位移和内力相差可达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多。因此,地震波的合理选择是时程分析结果能否满足工程抗震设计要求的必要前提。但是,由于地震动是时频非平稳随机过程,不仅受到震源性质、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地震环境、地震波数量、地震幅值和持时等综合因素。因此合理选择输入地震动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是地震安评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1、工程中常用的选波方法概述 时程分析法实施的前提是地震波输入的确定性,地震动输入时程选取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结构未来遭受地震时动力响应的合理性。一般认为,应从地震动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 讨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边坡的含义以及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 然后说明通过地震波的面波对边坡及其他建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研究 地震对边坡破坏机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断裂面的类型主要是风化岩石 断裂面和土坡岩石断裂面。利用合理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解释了两种断裂面在地 震作用下的形成机理和边坡破坏机理。而实际上,斜坡条件是复杂且多变的,需 要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地震作用;边坡破坏机理;断裂面滑坡 一、引言 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有必要了解边坡的破坏机理以及破坏面的性质和位置。在现有的地震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中,通常假设该边坡为剪切破坏。通过极限平 衡分析获得斜坡的滑动面,并使用安全系数评估地震斜坡的稳定性。然而,通过 对5.12汶川地震的边坡破坏现象的调查,发现滑坡的大部分上部都发生了拉伸 破坏,甚至有部分岩石和土壤被转移。因此,有必要弄清动力作用下地震边坡断 裂面的性质和位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地震边坡的稳定性。 二、地震坡度简介 边坡是指自然的或人造的边坡。在道路,矿山和山脉周围具有一定的坡度。 边坡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为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岩石和土壤的类型,斜坡的地质特征,斜坡 的物理形式以及周围的地下水活动;外部因素包括外部物体的振动,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和人类工程活动。对于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外部物体的振动是主要的 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相关问题。

三、地震对边坡破坏的影响现象和程度 地震作用是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的动力作用,分为水平地震作用和垂直地 震作用。发生地震时,岩石圈将迅速振动,能量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地 震波分为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面波是纵向波和横向波的混合。它的波长和 幅度非常强。它会沿地面水平扩散,对斜坡和其他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地震诱 发的滑坡是山区和丘陵地区最有害的滑坡。汶川地震和庐山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在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中占很大比例。研究斜坡的地震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断裂面类型 1.风化岩石破裂面 汶川地震的现场调查表明,当风化岩石边坡发生滑坡时,断裂面位于风化层 与基岩之间的接触面。滑动体的上部首先破裂,风化层逐渐与基岩分离,下部发 生偏移。随着地震的加深,滑动体的上下裂缝逐渐相连,形成断层。形成裂缝表 面后,岩体失去稳定性,导致形成滑坡。 2.边坡岩体断裂面 斜坡岩体断裂面的上部为拉伸破坏,且断裂继续向下延伸。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坡脚趾处的裂缝表面继续向上延伸,最终形成裂缝表面。形成裂缝表面后, 岩体逐渐失去其原始稳定性。由于意外的外部因素,岩体发生了滑坡。 五、地震破坏机理 本节将从理论上解释上述两种类型断裂面的形成,并总结岩体地震破坏机理 的规律特征。 1.风化岩石破裂面破坏机理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风化岩体被认为是一种弹塑性材料。地震开始时,岩 石界面附近的风化层上部发生了拉伸和剪切破坏。随着时间的流逝,滑动体上部 的拉伸破坏位置逐渐增加。随着地震的不断作用,由拉伸作用形成的裂纹增加, 并且潜在滑动体上的所有组件都遭受了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由于作用部分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