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讲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参考教材: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Cha.17,P446);袁志刚《高级宏观经济学》(Cha.4,P98)。

§8-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它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不等。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图10-1是对经济周期的一般性描述。

经济周期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中的实际GDP对潜在GDP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偏离。我们以图中的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的变化轨迹。A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处于经济周期的谷底。B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发展,实际产出水平到达潜在产出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C点,表示此时的经济已进入经济繁荣的阶段。然后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E点代表经济萧条,表示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又重新开始了。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其中最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则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也没有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可用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相反,经济周期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

杂性。

二、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在凯恩斯之前,用于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逻辑框架,主要是贸易周期理论。

以凯恩斯为基础的乘数-加速模型;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周期理论;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认识到经济周期的这种特殊性后,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开始转到对随机扰动的分析上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周期理论或理论假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些理论假说对扰动因素的解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供给冲击,即直接影响经济的生产方面的冲击,如技术进步、自然气候的变化、新的资源的开发等。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有太阳黑子理论和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太阳黑子假说把产出波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农业的波动,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及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而熊彼特的周期理论是一种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他用技术创新的周期性来解释经济的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现象。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会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使银行信用扩大,从而引起经济繁荣。但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厂商的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才再次繁荣。

二是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是消费和投资行为变化对产出所形成的冲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投资冲击理论和消费不足理论。投资冲击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凯恩斯,他认为投资决策取决于厂商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但企业的这种预期是极不稳定的。这种预期的波动性来源于企业家的“动物精神”,即他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前景是持乐观或是悲观的态度。因此,凯恩斯把投资需求的这种不稳定性作为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预期的不稳定引起的投资的波动,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起总产出的波动。消费不足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的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他们认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

三是政策冲击,主要是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所形成的冲击。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货币周期理论,它把经济周期看成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由以上论述可知,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从来就是众说纷纭,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周期理论。而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对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不同解释上。

三、存货周期理论

凯恩斯强调投资的不稳定性,并把它作为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他认为由“动物精神”变化引起的投资波动,将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总产出。凯恩斯观点的基础是名义工资刚性假设,因此总需求的波动表现为产出的波动,而不仅仅是价格水平的波动。

假设经济是由投资的自发性增加引起的,然而自发性增加本身并不足以产生经济周期。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阐述了投资增加引起产出增加的过程,但这个乘数过程是平滑的,并没有产生周期,一定有另外的传导机制能够对投资波动引起的周期性变化作出解释。哈佛大学梅茨勒(Lloyd Metzler)提出,存货投资的变化可以将固定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存货的变化可能是产生周期的原因。

存货的作用:工商企业持有存货是作为生产和销售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需求的一次未预期的增加由未预期的产出增加和存货未预期的减少来满足。相反,需求紧缩则造成生产下降和存货增加。因为企业一般要保持一定的存货-产量比率,在一次未预期的冲击下,对于存货意味的增加和减少,企业将调整生产。

考虑一个没有政府部门的简单模型,产量由消费者的销售、存货和非存货投资构成:

0I Q Q Q s u ++=, (1)

向消费者销售的部分是根据当前销售量的预期确定的,我们假设这一时期的预期销售等于前一时期的销售。如果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固定为b ,那么前期销售11--=t t bQ C 。既然前期销售等于预期销售,而此预期销售又等于前期的实际销售,因此我们有:

11--==t u t bQ Q C (2)

企业要保持一定的存货。当未预期销售增加,存货就减少,因为企业的销售来自存货而不是当期产出;当销售突然下降,存货增加。在1-t 期,存货的突然变化等于实际销售1-t bQ 减去预期销售2-t bQ ,在当期,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补充前一时期发生的存货未预期的下降。因此:

21---=t t s bQ bQ Q , (3)

用(2)、(3)式替换(1)式中的u Q 、s Q ,我们得到一个代数表达式,表明当期产出是前期产出的滞后函数和自发性投资的函数:

0212I bQ bQ Q t t +-=--,(4)

非存货投资0I 会产生链式反应,从而引起经济周期。

§8-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 ) 真实经济周期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在连续的市场出清的竞争性市场中,考察追求最大化的主体、具有理性预期的行为人在面对随机的实际冲击时,其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行为将发生怎么的变化。 一、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 1、度量经济周期的方法

(1)时间趋势法:

如果一个经济的产出是平稳的,产出的增加往往是经济处于繁荣阶段的标志,而产出下降则是经济衰退的表现。平稳的产出意味着这个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为0。但现实中大多数国家的长期增长率并不为0。在长期增长率不为0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把产出的绝对变化作为判断经济周期的标准。如中国从1978-1997GDP 从未出现过绝对水平的下降,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不存在经济周期。

度量经济周期的一个方法,是假设产出的变化分为两个部分,产出的一部分是由长期因素(如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等)决定的,另一部分则是由短期因素决定的(如货币存量的变化)。根据这一假设,把产出简单地表示为:

T t p t t y y y +=, (1)

要度量经济周期,首先是把由长期因素决定的增长趋势从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平稳的周期数据T

t y 。设产出的长期增长率为μ,规定产出的长期数据p

t y 服从:

t y y p t ?+=μ0, (2)

根据(2)式,(1)式可写成:

T t t y t y y +?+=μ0, (3)

一般情况下,0y 和μ是未知的。但如果把T

t y 看成是误差项,并假设T

t y 符合古典线性

回归模型的要求,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对0y 和μ的估计值0?y 和μ?。这样,我们根据下式得到对T

t y 的估计值T

t y

?: t y y y

t T t ?--=μ???0, (4) 当0?>T t y

,说明产出增长高于长期增长趋势,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当0?

t y

?经济周期作出判断。 (2)一阶差分法:

如果产出服从带漂移的单位根过程:

t t t y g y ε++=-1, (5)

其中g 是常数,ε是一个白噪声。这时,可以把t g ε+看成是产出的周期数据T

t y 。对上式我们利用一阶差分可得到:

1--=-t t T t y y g y , (6)

所以,以一阶差分法获得的产出周期数据是以常数g 为中心上下波动的。具体地说:

当g y T

t >时,说明经济处于繁荣(上升扩张)阶段; 当g y T

t <时,经济处于衰退(下降收缩)阶段。

但要注意的是,当产出变化服从单位根过程时,采用时间趋势(线性回归)可能产生错误的周期数据。比如在经济连续遭受负的冲击后,产出在t 期遭受一次正向的冲击,即

0>t ε。那么根据一阶差分法,我们知道在t 期经济是处于繁荣或者上升扩张阶段的,但根

据时间趋势法的线性回归,经济在t 期可能仍然被认为处于衰退(下降收缩)阶段。

所以,当我们不能确定数据的生成机制时,最好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经济中的周期阶段。

(3)H-P filter 法(Hodrick-Prescott )

用p t y

?表示对长期产出的估计值,p

t y ?可通过如下最优规划生成:

∑∑=-+=---+-n

t p t p t p t p t n

t p t

t

y y y y y y

1

21121

)]??()??[()?(min

λ, (7)

其中N 表示样本数量;λ则是一个待定的权数。在获得p

t y

?以后,我们需要的产出周期数据由下式给出:

p t t T t y y y

??-=, (8) N t p t y 1}?{=和N t T t y 1}?{=的生成取决于权数λ的大小。

由于p t p t y y ??1-+和p t p t y y 1??--分别表示在t 期和1+t 对产出长期部分估计的增长率,根据H-P

法则,λ的值越大,表明产出中长期部分的变化对产出的周期数据的权重越大,由H-P 法

生成的产出长期数据的路径越平滑,而产出的周期数据的波动也就越剧烈。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产出的周期数据T

t y 和长期产出数据的二阶差分)()(11p t p t p t p t y y y y -+---是两个独立的、

方差分别为2T σ和2p σ的白噪声,那么当2

2/p T σσλ=的时候,HP 法就是一个最优的线性滤波器。

产出周期数据的生成实际上相当于一次信号提取过程。H-P 法主要用于产出通常以非线性的方式增长。如果产出的长期增长部分被假设为线性的,那么有:

)()(11p t p t p t p t y y y y -+-=-和02

=p σ。

根据罗比塔法则,这个最优的线性滤波器退化为线性回归方法:

21

)?(min

∑=-N

t p t t

y

y

, (9) 根据上式获得的长期产出和周期产出数据就是最小二乘法估计。

注意:在使用H-P 法时,由于无法直接得到2

2/p T σσλ=的准确数据,目前的研究主要遵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1981;1993),预先设定1600=λ。这是

因为,如果产出的周期数据T

t y 和长期产出数据的二阶差分)()(11p t p t p t p t y y y y -+---是两个

独立的、方差分别为2T σ和2

p σ的白噪声,那么长期产出部分的增长率的标准差就是产出中周期部分标准差的1/40,这时1600=λ的H-P 就是一个最优的线性滤波器。

可见,运用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周期数据。

2、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

下面,我们以金和里贝罗(King and Rebelo,1999)运用H-P 法对美国经济周期的测度为例,说明经济周期中的一些典型化事实。

对美国经济周期的统计分析

除实际利率R 外,所有变量取对数,人均值。

(1)经济的波动性(volatility):以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度量。

投资的波动是产出的三倍;

消费品的波动不如产出的波动大;

实际利率和实际工资率W (按每小时计算)是所有变量中波动最小的; (2)共同运动性(comovement ):用与同期产出的相关系数表示。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具有顺周期的特征。只有实际利率R 除外; 尤其是总工作时间与产出高度相关。 (3)持久性(persistence ):用一阶自相关系数描述。

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变量都表现出很强的持续性,大多数去除趋势后的季度变量的一阶序列自相关都在0.9附近摆动。这种很强的序列相关性,是对经济周期可以作出预测的主要原因。

卢卡斯(Lucas,1977):“所有的经济周期都是相似的。可以根据指导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对经济周期作出一个一致的解释,而无需依赖于特定国家或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

二、冲击的持续性与真实冲击

1、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经济学必须对冲击的持久性作出解释。在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中,如Friedam 将经济周期看成是名义变量出现异常变化的结果。而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由于经济系统可以自动向均衡状态调整,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冲击不会对经济造成持久性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由真实变量异常变化造成的供给冲击上。我们称之为真实冲击。

真实冲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2)战争和政局动荡;(3)政策转变(体制改革);(4)技术革新。 假设存在如下生产函数:

),,(t t t t N K A F Y ,

注意两点:(1)给定t K 和t N ,t A :真实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生产率t A 的变化;(2)只要市场是出清的,真实冲击引起的生产率变化必然对产出造成持久性影响。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引入真实冲击,并以此模拟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

2、对冲击持久性的度量:真实冲击

在一个具有稳定增长趋势的经济中,产出可以表示为:

T t t y t a y +?+=μ,

t T t T t y y ερ+=-1, (1)

所以,有:

t T t t y t a y ερμ++?+=-1, (2)

其中,a 和μ是大于0的常数。μ为产出的长期增长率,因此a t +?μ为第t 期的长期产出,T

t y 表示t 期的周期产出数据,其中的t ε是一个白噪声,表示对产出的意外冲击,而

10<<ρ,描述的是上期的周期产出对本期周期产出的影响。这是决定冲击性质的一个关

键参数。冲击对周期产出造成的影响是逐步减小的,最后消失。

比如在0t 期的一个正向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只要条件10<<ρ得到满足,产出在受到冲击之后,一定会逐渐回复到长期增长趋势上。ρ越小,产出回复到长期增长趋势的速度越快。特别地,当0=ρ,冲击只影响当期的产出水平,不会对下期产出产生影响。

多数经济结果表明,周期产出具有很强的一阶自相关性。很多情况下,1→ρ。当1=ρ时,周期产出就由一个平稳的自回归过程转变为一个单位根过程,即:产出在受到冲击后不会回到原来的长期增长趋势上,而是走向另一条增长路径。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持久性的。

由于名义冲击不可能对产出造成持久性影响,因此检验是否1=ρ,对于研究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纳尔逊和普洛瑟(Nelson and Plosser,1982)利用(2)式对美国经济周期数据的生成机制进行考察:

t T t t y t a y ερμ++?+=-1,

发现:0>a 为显著大于的正数,而1,0→→ρμ。而在样本很有限和1→ρ的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可能低估了ρ的值,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ρ的最小二乘估计来判断产出的周期数据是否服从单位根,即冲击是否为一个暂时性冲击或是持久性冲击。

从技术上说,迪基和福勒(Dichey and Fuller,1979;1981)提出的DF 检验和ADF 检验,为判断周期数据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依据。

纳尔逊和普洛瑟(Nelson and Plosser,1982)利用DF 检验发现,产出的周期数据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

t t t y a y ε++=-1, (3)

同时发现:除产出外,其他的宏观经济变量如价格、工资、货币等都服从单位根过程。因此真实冲击或持久性冲击的假设是成立的。

按照(3)式的理解,t t t a y y ε+=--1,1--t t y y 为产出增长率,为一个随机游走过

程。

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 and Mankiw,1987a;1987b )的研究。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冲击对产出是否具有持久影响,而不是产出增长率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

他们利用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冲击的持久性进行研究,他们把产出的增长率表示为一个移动平均过程:

∑∞

=--=-=?0

1i i t i t t t a y y y ε, (4)

从(4)看出,第t 期的冲击对k t +期产出增长率的影响为k a 。对k t +期的最终影响为∑==

k

i i

a

k a 0

)(。我们用)(∞a 表示冲击的最终影响:

如果冲击服从(1)式,即满足0)(=∞a ,那么冲击对产出的最终影响将消失(10<<ρ);

如果冲击服从(3)式的随机游走过程,即满足1)(=∞a ,那么冲击对产出造成等量的影响,上期的冲击会100%带到下期。

坎贝尔和曼昆假设产出的增长率服从三阶滑动平均过程,他们的经验结果为:

3211.032.032.0---+++=?t t t t t y εεεε, (5)

从(5)式看到,174.1)3()(>==∞a a ,表明冲击不仅具有持久性,还具有放大效应。图

他们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产出周期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除英国外,其他国家均有1)(>∞a 。

结论:(1)持久性冲击在多数国家是存在的,产出具有很强的自相关性;(2)经济中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真实冲击。这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真实周期理论:基本模型

1、RCK 模型是分析真实周期的基础。下面我们用一个经过简化的RCK 模型展示产出、消费和投资的变化波动。

(1)假设一个经济由同质的、具有无限生命的个人构成,每个人在t 时刻都试图使自己的期望效用(EU )最大化,其中总效用是把各期效用以主观贴现率贴现到当期后的加总,各期效用函数为单调递增的凹函数:

∑∞

==0

)(max t t t C u U β, (1)

0,0<''>'u u 。

(2)假设生产要素投入中只有资本K ,并假设劳动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即劳动供给是

无弹性的,并把劳动投入正规化为1。这样,生产函数改写为:)(t t K F Y =,生产函数满足:

0,0<''>F F 。

资本变化服从:t t t K I K )1(1δ-+=+,折旧率10<<δ;

t t t I C Y +=。

行为人面临的约束为将各期产出用作消费或投资。显然,增加消费可提高当期的效用水平,但代价是减少投资,减少未来的消费。由于行为人的目标是实现未来各期的贴现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他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优的消费和投资计划。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在t Y 和

1+t K 约束条件下对U 的最大化来实现。因此,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可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最

优规划问题:

∑∞

==0

)(max t t t C u U β

t

t t t t t t K I K I C K F Y t s )1(,)(:..1δ-+=+==+

首先,从约束条件中我们得到:t t t t K K K F C )1()(1δ++-=+,将其代如入目标函数,问题转化为求下式的最大值:

...])1(([])1()([(...12111+-+-+-+-+++++t t t t t t t t K K K F u K K K F u δβδβ,

对1+t K 求导,得到一阶条件:

)]1()([)()(11δβ-+'?'?='++t t t K F C u C u , (2)

也可直接从欧拉方程得到这一结果:

)]1()([)

()

(11δβ-+'=''++t t t K F C u C u ,

括号内的部分表示1+t 期资本的实际收益率。 欧拉方程:

跨时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行为人主观贴现率与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

经济含义:乘积大于1,说明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因此行为人应减少当期消费,用以增加未来的投资。

并满足横截性条件(TVC ):

0])([lim 1='++++∞

→i t i t i t i K C u β, (3)

(1)如果无限期界经过贴息的边际效用大于0,说明行为人在人生的终点还有提高福

利水平的可能和激励,他的最优选择必然是把资本完全用于消费,即0lim 1=++∞

→i t i K ;

(2)如果无限期界经过贴现的效用等于0,即0)(lim =++∞

→i t i

t i C u β

,那么行为人在无限

期界可以拥有一定的资本,因为福利水平以无法进一步提高。

一阶条件和TVC 条件构成最优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2、分散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上述模型中,用典型的行为人代表整个经济,这个行为主体既具有家庭的性质,又具有厂商的性质,因此行为人的最优选择等价于整个经济的选择,即中央计划经济的最优解。

下面考察分散均衡。有两个要素市场: (1)劳动市场,决定工资水平。 (2)资本市场,决定利率水平。 同质的行为人提供劳动和资本,从中获得劳动收入和利息收入,实现贴现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同质的厂商雇用劳动和租用资本,实现各期利润的最大化。典型的行为人最优化问题如下:

∑∞

==0

)(max t t t C u U β

t t t t t t A A C A r w t s -+=-++1)(:..δ,

其中,t t A A -+1表示t 期的储蓄,δ-t r 为资产的实际净收益。

注意与前一模型约束条件的区别。

典型的代表性厂商的最优选择不涉及跨时期选择,其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

,(),(),(,)(),(max t t N t t t K t t t k t t t t t t t N K F w N K F r N K F r N w K r N K F ==?=+-+-δδ,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经济利润0=t π,即没有利润:

t t t t t t K r N K F N w -=),(,

我们将行为人提供的劳动供给正规化为1,并假设行为人的数量与厂商数量相等,劳动市场出清要求1=t N 。这样,)(),(t t t K F N K F =。最优条件改写为:

t

t t t t t K r K F w K F r -=-'=)()(δ,

同时,在行为人的数量=厂商数量的条件下,资本市场出清要求t t K A =。

因此,在行为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满足一定假设的情况下,拉姆齐模型中的社会最优解等价于分散经济中的市场均衡解。

四、对产出、消费和投资波动的解释:一个固定劳动供给的真实周期模型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解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首先,为了得到显示解,需要对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及相关参数作出假定,并据此对消费、投资和产出的波动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数字模拟的方法得到定量结果,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基得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

1、假设效用函数为对数型:t t C C u ln )(=,生产函数为C-D 生产函数:α

t t t K A K F =)(;

设折旧率1=δ,即各期资本完全折旧。根据约束条件和一阶条件,我们得到下来关于消费、

投资的差分方程:

][1,

1

1

1

11+-+++=+=t t t t t t t t C K A C K C K A αααβ, (4)

按照人们通常的消费习惯,我们可以先“猜测”消费可能与产出成一定比例,即

αφt t t K A C =,其中φ为待定系数。至于“猜测”是否正确,要看与最后的推导结果是否一

致。将α

φt t t K A C =代入(4)式第一式,得到:

αφt t t K A K )1(1-=+; (5)

αφt t t K A C =代入(4)式第二式,得到:

ααβt t t K A K =+1; (6)

所以有αβφ-=1,即φ是一个由资本的产出弹性α和主观贴现率β决定的常数。这

说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即消费是收入的一个比例。很容易证明,α

φt t t K A C =,

ααβt t t K A K =+1满足TVC 条件,因此它们是最优规划的解。

对α

αβt t t K A K =+1两边取对数,省略不重要的常数项后得到:

t t t a k k +=+α1, (7)

由α

t t t K A Y =,两边取对数有:

t t t a k y +=α, (8)

利用(7)式,得到:

t t t t t t a a k a k y ++=+=--)(11ααα,及:111---+=t t t a k y α,我们得到:

t t t a y y +=-1α, (9)

再对α

φt t t K A C =取对数,得到:φln +=t t y c ,将(8)式代入,并省略不重要的常数

项,最后得到:

t t t a c c +=-1α, (10)

从式(8)、(9)、(10)可以清楚地看到,在t 时刻的一个技术冲击t a 将会带来产出、消费和投资的一系列序列相关的变动。相关系数α作为资本的产出弹性是一个小于1的值,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波动是稳定的。

我们把(8)、(9)、(10)式合并:

???

??+=+=+=?+=---+,

,

,1111t t t

t t t t t t t t t a c c a y y a k k a k k αααα, (11) 可见,如果生产率t a 一个白噪声,那么消费、产出和资本都具有一阶自回归的性质。如果生产率变化t a 也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那么产出就具有二阶自回归的性质:

t t t a a ερ+=-1, (12)

其中,)1,0(∈ρ;t ε为一个白噪声。利用(12)式可把(9)式改写为:

t t t t y y y εαρα+-+=--11)(, (13)

对消费和资本存量的变化也可以同样处理,从略。

因此,在t 时刻的一个技术冲击t a 将会带来产出、消费和投资的一系列序列相关的变动。 数值模拟:参袁志刚(P121)

2、效用函数为CES 型或CRRA 型: 设经济中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

α

γγt t t t t K A K F c c u =--=-)(,

11

)(1, (1) 其中风险厌恶系数)

()(t t

t c u c c u '?''-=γ,

跨期替代弹性t

t t c c u c u ?'''-

==

)()

(1

γ

σ,

跨期替代弹性的严格定义:

)]

(/)([)

/(/)(/)(lim t s t s t s t s t

s c u c u d c c d c c c u c u ''?''-

=→σ, (3)

当1=γ时,根据洛必塔法则,CRRA 型效用函数退化为对数效用函数:t t c c u ln )(=。 引入真实冲击必须面对不确定性。为简化起见,我们仍然假设讨论的经济为一个“鲁宾

逊”经济。

引入真实冲击:真实冲击表现为生产率的冲击。

对α

t t t K A Y =而言,}{t A 为随机变量,反映第t 期的生产率。行为人可以观察到过去和

当期的生产率,但不知道未来的生产率。

行为人的目标函数可写为:

t

t t t t i i t i

t K K C K A t s c E )1(:..,11max 10

1δγβαγ--+=--+∞

=-+∑,

上述最优规划的一阶条件为:

)]1([1

111δαβαγγ-+=-++-+-t t t t t K A C E C

同时满足两个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0>t K ;

TVC 条件:0lim 1=++-+∞

→i t i t i

t i K C E γ

β,

一般情况下,上述非线性差分方程没有显示的解析解。不过,当假设1=γ和1=δ资本完全折旧),差分方程组可写成:

)]([1

111

1-++-+-+=+=αγγααβt t t t t

t t t t K A C E C

K C K A

最后结果,与对数型效用假设的情况相同,这里从略。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研究总结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及政策的观察、解释、分析和运用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基于此背景,全面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优缺点做出了相关的评述,并研究总结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适用性。 标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中国宏观经济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代 表人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即《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选择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和《构建时间与汇总波动》(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其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两位学者作为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成员,不仅参加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而且作为新生力量,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政策主张做了一定程度的扬弃。为此,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回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此时西方国家惯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已经失灵:用其治理通货膨胀,则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用其刺激经济增长,则通货膨胀加剧。因此,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已无力解决当时的难题。有些学者甚至将滞胀归结于凯恩斯主义赤字政策的结果,认为赤字的增加刺激了需求扩大,从而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升又会使成本升高,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这样又使得供给减少,产量下降,同时价格又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效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其他派别纷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抨击和责难,而真正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它在这一过程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9)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GDP的含义和局限性分析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4、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5、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6、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7、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的内容与政策分析 8、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9、IS—LM模型的含义与政策分析 10、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与变动 11、法定准备率与货币政策 12、基于IS—LM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3、基于AS—AD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4、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比较分析 15、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16、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17、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18、简述经济增长理论 19、什么叫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0、运用菲利普斯曲线阐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2、“流动性陷阱”与货币政策效果 23、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效果 24、IS-LM-BP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5、近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效果分析 26、如何评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 27、阐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目标与方式 28、管理者环境的管理需要观察宏观经济指标,例举5个关键的指标,并分析之。 29、分析CPI的内涵,阐述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信贷和真实经济周期

2008年9月 信贷和真实经济周期 作者:马丁费尔德斯坦 我很高兴能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回来参加这次重要会议。我特别高兴,马丁Redrado要求我谈谈彼此在信贷和实际商业周期的关系。从历史上看,信贷收缩和扩张有收缩,实体经济的扩张是重要的驱动程序。但是在美国,我们今天面临着相反的方向非常强大的压力,在实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住房方面-具有强大的信贷条件的影响。由此之间的双向信贷和实体经济的连接创建一个相辅相成的,在美国经济活动的负面螺旋的风险,并可能在全球经济。 首先,我对传统的将信贷条件的实际经济频道评论我的发言。虽然我将集中在美国的经验,我认为我的意见,适用于其他工业国家。然后,我会谈谈非常不同的过程,目前在美国在实体经济的变化,创造了信贷市场的严重问题工作。这些问题提出一项关于在本世纪初的适宜性,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已经到了被称为“风险为本”的货币政策更普遍的问题。 货币紧缩和经济周期 美国已在过去30年来4次经济衰退。虽然详细的条件不同,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个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或扭转通胀上升之前,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并导致经济活动下降。一个主要渠道,其中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减少按揭贷款和家庭修建。其他途径包括对股票价格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财富和资本成本),在美元价值上升,净出口下降。 当央行有信心实现了自己的反通胀目标,但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使短期利率下降。这扭转了紧缩的过程,从而增加住房建设,企业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由于这个过程联系起来的货币调整和经济周期是众所周知的,我不想花但将转向在美国目前的情况非常不同的性质和工作方法有更多的时间真正的经济和信贷市场正在促进我们的经济问题。 美国信贷条件和实体经济当前的关系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和经济活动普遍下降。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关键月度指标都低于现在的(即根据2008年7月的官方统计数据)比他们在今年开始的时候,包括就业,工业生产,建筑,实际收入和消费支出。 这种衰退是不同于以前的衰退。这不是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实际短期“联邦基金”利率往高层次上,以降低通货膨胀。因此,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大大降低短期利率,今年未能成功扭转经济放缓。根据我的判断,货币政策将继续缺乏能力加强,因为在住房领域的特殊条件和信贷市场经济。 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造成了对各种风险的严重错误定价自发纠正与房子的价格泡沫,已在本十年前半期的崩溃。直到2007年,对各类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低,不恰当。即使投资者谁也认识到这个错误定价的风险继续持有该定价过高的风险资产,因为他们正在寻求在一个非常低利率环境,产量,因为他们预计,他们将能够迅速地放松自己的立场时,风险资产收益率开始上升与这些资产的价格开始下降,可以预计,被证明是过分乐观。 在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开始上升次级抵押贷款,即住宅按揭贷款的收益和薄弱的信用不良的个人。由于在这些分拖欠抵押贷款超过预期,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对现有次级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的关于这些分的证券抵押贷款大幅度下降。 什么开始,作为与次级抵押贷款住房问题已经蔓延到更一般的住宅按揭贷款以及其他资产类别。这个住宅按揭问题是导致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减少信贷供应来维持经济活动。 住宅按揭问题是重要的,因为抵押贷款的证券及根据这些证券衍生工具是正在削弱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按揭贷款的下降,降低了证券投资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资金。按揭贷款价值的不确定性证券和相关的衍生工具是指金融机构不能在流动资金或偿付能力的信心潜在对手或自己的资本价值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信贷将不会流动,经济活动将受到限制。在贝尔斯登的投资银行倒闭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对对方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运行极端的例子。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5BJL018)资助。 作者简介关韶峰(1982-),男,上海人,硕士,从事国际金融、证券投资 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09!21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模型)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 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出发建立模型。重视技术冲击是大多数RBC模型的特点,但技术冲击并不是RBC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的本质区别。RBC理论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以往宏观经济模型所不具备的。卢卡斯认为内部一致性要求经济模型应该尽可能简练,与已有的经济理论相一致,不涉及一些特殊的假设。RBC模型之所以能够体现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就在于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1RBC模型的意义 Prescott和Kydland建立RBC模型的最初目的是证实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无关,同时最终的模型还对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波动与市场失效、财政政策、偏好改变、人口变动无关作出较好的解释。 Prescott和Kydland在分析美国1954年一季度至1982年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发现,各经济要素的方差和协方差有如下特征:①消费的方差小于产出,产出的方差小于投资。投资的标准差是产出的3~5倍。耐用品消费的方差与投资相仿。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量的方差比较小,但与产出呈正相关。②劳动时间与产出呈正相关,方差与产出相仿。 ③平均产量与产出呈正相关, 但方差只有产出的一半。生产率与产出的相关程度低于劳动时间与产出的相关程度。注意到这些联结宏观、微观经济变量的特征,Prescott 和Kydland选择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建立RBC模型,将真实经济数据的平均值带入模型,校准的结果与以上特征几乎完全相符,说明RBC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以上经济周期特征。 之后,经济学家对RBC模型进行修正,试图解释其他宏观经济现象。Long和Plosser(1983)建立了多元RBC模型,解释产出与其他经济要素(包括各种制造业、零售和批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只有农业例外)同向变动的原因,并检验了短期波动的持久性。Christiano(1988)将存货引入 RBC模型, 解释平均存货的波动虽然很小(只有6%),但存货(季度)的方差却是产出方差的一半。Kydland和Prescott(1988)也对RBC模型进行修正,解释存货行为。 但RBC模型对于某些经济周期的性质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有待于深入研究。首先,名义货币量与实际产出高度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来自于内生货币,而不是外生货币(Barro,1987) 。其次,价格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名义价格不具有周期性。ChristianoandBichenbaum (1988)发现实际工资不具有周期性,或者说是工资与产出高度正相关,并对此进行研究,认为现有的模型尚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此外,Backus、Kehoe (1988)和Phillips(1988)发现实际出口、进口、净出口都不具有周期性,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经济周期的特性。 2RBC模型基本内容 2.1RBC模型的假设基本沿用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消费者作为经济体,它必须在工作和闲暇中做出分配选择,消费者的决策受到以这两种选择为变量的效用函数约束,消费者总希望使折现效用的期望值最大化。这个效用函数包含两个状态变量:资本存量(由上一期的产出决定)和生产函数的外生干扰项。 生产者作为经济体,决策受到生产函数约束,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力和资本决定本期的产出,是提高下期资本存量的决定要素。而技术是将劳动和资本转化为产出的媒介。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RBC模型还假设生产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因此生产函数被看作一个随机函数。企业面对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同时不考虑税收、公共产品、外部经济以及其他任何市场限制。 2.2动态一般均衡方法给出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并根据真实的经济数据赋予初始资本存量和一个干扰的随机过程,RBC模型就可以推出决策规则和各内生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便是RBC模型模拟的宏观经济运行路径。最后利用模拟路径的概率分布计算出各参数的方差、协方差及其他统计量与实际的宏观经济路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校对。早期的RBC模型(比如Long和Plosser,1983) 为得到易于解释的结论设定了严格的假设条件,这些假设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解释意义。而后期RBC模型的研究更注重数值分析和参数统计量的拟合。毕竟,数值吻合的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关韶峰,蔡明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金融系, 上海200052)摘要真实经济周期(RBC)理论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出发建立模型。模型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实际 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是理性个体对实际冲击最优选择的结果。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进行综述和评析,介绍了标准RBC模型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特点以及RBC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关键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参数估计中图分类号F091.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5)12-2418-03ReviewoftheResearchontheRealBusinessCycleTheoryandModernDevelopmentGUANShao!fengetal(Aetna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52)AbstractTheoptimizationofmicro!economicsubjectisthebasisofrealbusinesscycletheory(RBC).Bytheanalysisofstochasticdynamicgeneralequilibrium,RBCheldthattechnologyshockswereamajorsourceofbusinessfluctuations.RBCmodelasthetheorystructure,theexperimentaltestandnewdirectionswassummarizedandreviewedinthispaper. KeywordsRealbusinesscycletheory; Productionfunction;Utilityfunction;Preferences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5,33(12):2418-2420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孙红忠

虚拟经济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周期研究

虚拟经济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周期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私有金融资产和资本商品的数量迅速膨胀,各类国际市场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自由企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周期在世界范围内传导提供了基础。人们的直观感受是,一方面,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更加敏感,各国经济波动越来越协同一致,经济周期的跨国协动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与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变化联系密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形成持续性的波动和周期性的变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为虚拟经济在世界经济周期中的传导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但是理论研究并不能对贸易和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作用究竟是加强还是削弱给出明确答案,因此选择恰当的模型和数据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从虚拟经济发展的独特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共有十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重点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给出了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回顾了与虚拟经济及世界经济周期传导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做简要评述。第三章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框架下,加入名义价格刚性和金融加速器的相关假设,建立了虚拟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传导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两国标准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讨论了在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的模型模拟结果。 第四章至第九章是对所建立分析框架的展开。第四章从全球视角阐述了近几十年来虚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同一时期世界经济周期的演变。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着眼于世界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分别分析了欧盟、G7和亚洲区域虚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虚拟经济一体化对该区域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第八章和第九章从国别经济入手,重点分析了美国和中国的虚拟经济发展现状,同时运用面板分析检验了两国虚拟经济国际化程度和世界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相关关系。 第十章对全文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虚拟经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实体经济,并对

真实经济周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也称真实商业周期理 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潜在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显示的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价值,它包括了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价值,又包括无形的劳务价值。GDP早已成为显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潜在GDP,一个国家在正常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能够生产出的GDP。所以也叫“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一个经济的潜力。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Potent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潜在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在实践中,由于机器、设备、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实际上难以测算,相对来说,计算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被利用的状况倒比较容易,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实际上,当劳动资源被充分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标志着其他生产要素也已被充分利用,而如果在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失业,也一定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存在着大量的闲置,所以,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一词在很多场合都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词。 潜在GDP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短期gdp波动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造成 潜在GDP指的是长期中经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的生产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经济的实际(即短期)产出水平偏离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是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7.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例如,巴罗在批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资本市场拓展了货币周期理论,在模型中考虑了政府购买等实际因素,以实际因素阐明经济波动,从而开辟了同货币周期论不同的解释经济波动的新思路,建立起实际周期理论。随后,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如《实际经济周期》等以实际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论文,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 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人,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 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经。 (2) 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 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周期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周期论的代表人物金-普洛塞在其模型(简称金一普模型)中引人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我们首先区分了外部货币(基础货币)和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金-普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是技术的冲击,因此,该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 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4.1 对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行与表4.1、表4.2或表4.3相类似的计算。 答: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国家的数据进行计算。 4.2 对以下各项作出与表4.3相类似的计算: (a )雇员的薪水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 (b )劳动力参与率。 (c )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在GDP 中所占份额。 (d )标准普尔500种股票综合价格指数。 (e )穆迪Baa 债券和Aaa 债券收益率之差。 (f )10年期和3月期美国国库券收益率之差。 (g )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 答:读者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国家的数据进行计算。 4.3 令0A 表示第0期的A 值,并令ln A 的行为由方程(4.8)和(4.9)给定。 (a )把1ln A 、2ln A 和3ln A 用0ln A 、1A ε、2A ε、3A ε、A 和g 来表示。 (b )根据A ε的期望为0这一事实,当给定0ln A 、A 和g 时,求1ln A 、2ln A 和3ln A 的期望值。 答:(a )首先给出表示技术进步的公式,即方程(4.8)和(4.9): ln t t A A gt A =++ (1) 1t A t A t A A ρε-=+,,11A ρ-<< (2) 令0ln A 表示在时期0时的ln A 值,结合公式(1),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00ln 0A A g A =+?+ 整理后求解0A : 00ln A A A =- (3) 在时期1,利用方程(1)和(2)可得到: 11ln A A g A =++ (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讲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参考教材: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Cha.17,P446);袁志刚《高级宏观经济学》(Cha.4,P98)。 §8-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它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不等。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图10-1是对经济周期的一般性描述。 经济周期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中的实际GDP对潜在GDP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偏离。我们以图中的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的变化轨迹。A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处于经济周期的谷底。B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发展,实际产出水平到达潜在产出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C点,表示此时的经济已进入经济繁荣的阶段。然后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E点代表经济萧条,表示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又重新开始了。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其中最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则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也没有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可用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相反,经济周期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早在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W?米切尔(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就从现象表述角度给经济周期下了定义,并成为了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者十二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经济学家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等几种重要的类型。这些关于对经济周期规律所作的描述和分类为开展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二是在上述实证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可谓是卷帙浩繁。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后者用经济之内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这些因素本身就要受经济的影响,而反过来又影响经济,从而使经济周期成为一种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自发运动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在罗伯特?卢卡斯看来,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AD—AS模型是根据给定效用函数、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参数来制定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它忽视了政策本身对于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的影响,从而使政策的实施可能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形势的恶化。因此,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 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

时间一致性问题和真实经济周期

时间一致性问题和真实经济周期 何德旭王朝阳应寅锋 时间一致性问题 1950年代后期和1960年代初期,由“菲利普斯曲线”所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实行高通货膨胀政策是降低失业率的惟一选择。但是,到了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质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认为失业率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水平,即所谓的自然失业率,而自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无关的。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只能在短期内有效,而从长期来看,根据实际通货膨胀所作出的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上涨调整会使失业率回到其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政策失效。 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认为,如果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提前作出某种特定决策的能力,那么他们通常就无法在稍后的时间里执行最理想的政策。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货币政策目标是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高通货膨胀率。现实经济生活中,如果公众预计未来资本税收(capital taxation)将上升,那么他们就会减少储蓄;如果企业预计将来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通货膨胀率将上涨,那么企业将会提高产品价格和工资。正是这两位获奖者详细阐述了这种对未来经济政策的预期所导致的经济决策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时间一致性问题(time consistencyproblem)。 在他们的论文中,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利用一个两时期模型对经济政策与公众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公众在作出当期决策的时候,不仅要考察政府当期和之前曾作过的政策选择,而且要考虑政府将来的政策趋势,同时还要参考自己的选择会对政府未来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静态分析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公众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因此显然不是最优的求解方法,其所得到的均衡结果也只能算是一个次优均衡,由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时间一致性问题”。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或者制定某种规则使得公众充分相信当经济进入下一阶段以后,政府在前一阶段的承诺仍然是它的最佳选择,那么政府所期望出现的结果就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需要考虑当期的问题就可以使经济达到最优均衡。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指出,所谓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政府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政策缺乏可信性而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最初的政策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来强化政府政策的可信性,那么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使该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对于“一致性的经济政策(consistent policy)”,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论文中也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如果在每一时期t(t=1,2,……,T),给定公众的最优选择x1,x2,…,xT-1以及任何将来时期s(s>t)政府按照相同规则选择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的可以使社会福利函数S=(x1,…,xT,,…,)最大化,这样的经济政策从时间或动态上来看就是一致性的经济政策。” 在他们的论文中,两位获奖者认为经济政策动态不一致的直接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不是与一成不变的大自然(nature)之间的简单博弈,而是与理性个体(rational agent)之间进行的动态博弈,理性个体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这时时间一致性问题就会产生。但事实上,根据博弈论理论,动态博弈并不是时间一致性问题产生的根源。相关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产生时间一致性问题的根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人偏好随时间的不规则变化,即如果人们的偏好是时间的不规则函数,那么在某一时点作出的最优决策往往不能持续到以后,这时要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