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勘波速报告

地勘波速报告

地勘波速报告
地勘波速报告

波速测试报告

一、一般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苏州市工业园区**街西侧,***东北侧

3.测试目的:测试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划分场地类别

4.测试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5.测试方法:单孔检测法

6.测试时间:2017年5月

7.测试数量:

二、工作方法及技术

本次工作为单孔波速测试。现场采用三分量检波器采集信号、锤击重物压板为激发振源。数据采集记录仪使用武汉岩海公司研制的RS-1616K(s)一体化浮点式工程动测仪及相关配套设备。测试点距为1.0米。对于土来讲,当它所受的应力很小及相对变形很小时,可以认为它是个弹性体,振动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测试时,采用分别叩击底部制成搓板状,顶部压上适当重物的木板两侧,且在孔口与木板中心间安装一外触发传感器计时,水平偏距一般为1.0~3.0米。测试时,根据现场试验,应选择恰当的激发能量,增益、记录长度及延迟时间,并利用仪器的信号迭加、比较、储存等功能获得可靠的原始记录。测试参数:采样间隔:10us~1000us;采样长度:1024~8192点;滤波:低通3.6KHz。

测试工作野外施工与室内资料整理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执行。

三、资料整理与解释

1.读取各测点横波(剪切波)的初至旅行时间,按下式进行校正:

2

2l

h

h

t

t'

+

?

=

t………………实测横波旅行时间;

t'………………校正后时间(弹性波自孔口传播到检测点的旅行时间);

h………………检测点深度;

l………………震源中心距孔口的距离。

利用校正后的各测点时间,按下式计算:

i

i

i

i

i t

t

h

h

V

'

'

1

1

1-

-

=

+

+

+

即得第i测点与第i+1测点间的速度。

经整理,各钻孔波速测试结果见附表。

2.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

按下式计算场地的地微动卓越周期:

=

?

=

n

i i s

i

V

h

T

1

4

T………………卓越周期

n………………地层层数

h………………第i层地层厚度

Vs i………………第i层地层横波波速

3.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按下式计算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t d v se /0=

∑==n

i si i v d t 1)/(

v se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 d 0 …………………计算深度(m ),取覆盖层厚度和20m 二者的较小值; t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 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厚度(m ); v 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剪切波速(m/s ); 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附注:剪切波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式0.867

124.5=s V H

式中H---深度

四、现场布置图:

图1俯视图说明: 1、木板或枕木,上压重物500Kg 以上 2、外触发传感器

3、偏距1.0~3.0m 左右

4、测孔。

图2剖面图说明:

1、重物

2、木板或枕木

3、外触发传感器

4、偏距

5、测孔

6、三分量检波器

7、外触发接口(EXT )

五、测试依据

1、土的类型划分:按土层的剪切波速度分为

2、建筑的场地类别划分标准

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下表划分为四类。

六、结论与建议

1.该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至孔深20米)

2、深度波速图、波速测试成果图见附图。

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文,以等效剪切波速度(V se)

和覆盖层厚度作为对场地类别的划分标准,该场地为Ⅲ类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中硬土。

4、以上结果供工程抗震设计时参考。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三河县某中学教学楼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国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甲方)拟在三河县某中学兴建教学楼。该项目由廊坊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委托我院对其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拟建工程由主楼组成。 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岩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目的及要求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本次勘察目的及要求如下: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3、提出地基基础、基槽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5、对于抗震设计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6、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7、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性特征。 8、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9、判定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0、钻孔布置原则上沿建筑物周边和建筑物主要控制线布置,最大孔距≤24米,当相邻两孔所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大于2米或土层性质变化较大,或存在较多孤石分布的情况时,应及时与设计院联系,共商是否适当加密勘查点示意。 11、在本工程部位应提出抗浮设计水位。 12、勘查报告应交由勘察审查所审查。 1.3 勘察依据 设计单位提出的“勘探点布置图”及“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基槽技术规程》(JGJ120-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 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是根据建设方及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图”、“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结合拟建建筑物规模及对场地岩土勘察的初步分析,参照现行规程、规范及邻近场地地质资料确定。 本次勘察按桩基勘察进行,勘探点按拟建物轮廓线及角点共布置钻孔10个(编号ZK1~ZK10),沿边线外10m处布置基槽钻孔12个(编号JK1~JK12),钻孔勘探点间距10~20m,勘探孔深39.0~41.0m(一般性钻孔进入强风化岩不小于10m,控制性钻孔进入中风化岩1~2m);基槽孔勘探点间距10~20m,勘探孔深大于20m,勘探深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我院于2011年3月23日进场施工,至4月9日完成外业工作;在钻探过程中发现局部地段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强风化砂岩的层面起伏较大(层面坡度>10%),

地质报告

目录 1、前言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分析评价 4、岩土工程分析及评价 5、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 6、地基变形特征及沉降变形预测 7、结论与建议 附图目录(附报告后)顺序号图号图名 1 1-1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2 2-1~2-2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表目录(附报告后)附表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附表2:标贯试验成果表 附表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 附表4: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 附表5: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附表6:水质分析报告表 附表7:土层固结压缩试验曲线 附表8:岩石抗压测试报告 附表9:抽水工艺综合柱状图 附件目录(附报告后)附件1:地基土剪切波速、地脉动测试报告 附件2: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1.前言 受平和中坊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平和县锦锈柚都一期场地岩土工程一次性详细勘察任务。 1.1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总用地面积为31827.85m2,总建筑面积为98981.60m2,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030.40m2。拟建场地位于平和县城关,玉溪路东南侧。场地内已填土整平,地形较平缓,钻孔孔口高程为31.75~33.32米(黄海高程)。拟建锦锈柚都一期1#、7#、8#、9#住宅楼为高层建筑,拟建物对工程差异沉降敏感程度为敏感,建筑整体倾斜要求为0.003,平均沉降量200mm,基础埋置深度为设计标高以下5.00m,2~6#、10#住宅楼、超市、店铺、幼儿园为多层建筑,底层为1层超市、店铺相连,对工程差异沉降敏感程度为敏感,基础埋置深度为设计标高以下2.00m,地基变形允许值整体倾斜为0.004,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为0.002L。7#、8#、9#住宅楼、10#商住楼、幼儿园范围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埋深为-4.50m,地下室面积为7696.00m2。2~6#、10#住宅楼、超市、店铺、幼儿园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1#、7#、8#、9#住宅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该项目由厦门市住宅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拟建物特性具体情况见表1: 1.2 勘察目的与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为一次性详勘,勘察目的是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岩土资料及相关技术参数。委托单位对本次勘察提出了具体的勘察技术要求如下: a、详细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均匀性,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地脉动测试技术Word版

前言 工程抗震设计是地震区建筑物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常除了测试场地土剪切波速,进行场地土类型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外,测试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场地脉动卓越周期的测试除了防止特殊的地震效应发生,避免拟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一致或接近,在地震发生时,地基与建筑物产生共振或类共振;还可依据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作为工程抗震中场地土类型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标准,以及估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因此, 从地脉动出发研究地基土层构造与地脉动卓越周期的关系以及不同场地类别的卓越周期特征, 以便对地基土层场地准确评价,以及有针对性地选用基础结构与埋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地脉动简介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时刻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点,都可以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观测到非地震引起的一种振幅很小的微弱震动噪声,其位移一般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把这种人体难以察觉到的微小振动称为地脉动。 地脉动是由场地周围自然震源(风、海浪等) 和人工震源(机器振动源、交通工具等) 所产生, 是地面的一种稳定的非重复性随机波动。通常情况下地脉动具有频率低、振幅小等特点。 从地震观测的角度,按周期长短把地脉动分为两类:一是短周期地脉动;二是长周期地脉动,长短周期地脉动有如下区别: (1) 常时微动。为短周期地微动,一般为0. 1~1 s ,波长较短,是地微动信号中反映场地土动态特性的成分,主要是近距离的人类活动、交通运输、机械振动等人工振动源引起的。在理论上可用横波在土层中的多层反射理论解释。 (2) 脉动。为中长周期地微动,一般为1 s至几十秒,波长较长,是地微动中反映振源特性的分量,主要是由海浪、风雨、气候、雷电、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变化引起的,由较远距离的振源或海洋波浪、大气环流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激发,可利用它研究地震、台风、火山及地球内部的其它运动,理论上可用面波传播特征解释。相对于常时微动而言,是一短期内的振动现象,故称之为“脉动”。

常用剪切波波速

常用剪切波 剪切波波速成果图 4 相关公式编辑 剪切波速测试单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的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2)确定剪切波的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的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斜距校正: 式中T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经斜距校正后的时间( s)(相应于波从孔口到达测点的时间); TL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的实测时间(s); K ——斜距校正系数; H ——测点的深度( m ); H0 ——振源与孔口的高差(m ), 当振源低于孔口时,H0 为负值; L ——从板中心到测试孔的水平距离(m)。 时距曲线图的绘制,应以深度H 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 波速层的划分,应结合地质情况,按时距曲线上具有不同斜率的折线段确定。 每一波速层的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 ——波速层的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m/s ); △H——波速层的厚度(m); △T——压缩波或剪切波传到波速层顶面和底面的时间差(s)。剪切波速测试跨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的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2)确定剪切波的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由振源到达每个测点的距离,应按测斜数据进行计算。 每个测试深度的压缩波波速及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P ——压缩波波速( m/s ); VS ——剪切波波速( m/s ); TP1 ——压缩波到达第 1 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P2 ——压缩波到达第 2 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S1 ——剪切波到达第 1 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S2 ——剪切波到达第 2 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S1 ——由振源到第 1 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m) S2 ——由振源到第 2 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m) △S——由振源到两个接收孔测点距离之差(m)。[1] 卓越周期的计算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 - 2004 》条文说明 [2]

某小区地质勘察报告

某小区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场地位置及拟建工程概况 受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某某岩土工程勘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某某场地详细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场地位于 1.2 勘察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1.2.1勘察目的 勘察目的:遵循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工程地质参数。 1.2.2勘察任务 我公司对其拟建工程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本次勘察主要任务是: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3依据的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等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1.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拟建住宅楼层数为13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56862.2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

某商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之场地地基土剪切波速地脉动测试报告-secret4766

**商厦 地基土剪切波速、地脉动测试报告 **勘察院有限公司 2007年5月

**广场 地基土剪切波速、地脉动测试报告 测试: 编写: 审核: **勘察院有限公司 2007年5月

一、概况 受业主的委托, 我院承担了**商厦的勘察钻孔的波速测试和地脉动测试工作。本次测试工作的目的是对拟建建筑场地进行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的评判,并测试场地的卓越周期和振动幅值。测试工作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我院分别对场地内的zk1#、zk8#钻孔采用单孔检层法进行剪切波波速测试,并在zk8#钻孔附近进行了地脉动测试。 二、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仪器设备:XG—I型多功能测试仪,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动态范围:96dB; 前放增益:18-60dB(8-1000倍); 道一致性:≤0.1ms; 通道数:1至3道可选; 采样间隔:0.02—4ms可调; 记录长度:512—16k可调; 剪切波测试方法:在距孔口约1.5m处放一块振板,上压大于400Kg重物,振板上安置检波器,检波器与XG—I测井仪触发孔连接,将探头放入孔中预定深度,用大于8磅大锤水平敲击振板,产生P、S波沿地层向下传播,由孔中的检波器接收沿井壁传播的P、S波振动信号并把P、S波的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由主机记录显示存储。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计算P、S波传播速度。测试顺序自下而上逐点进行,测点深度基本间隔1.0m。

三、土层波速测试成果 经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钻孔各测点的剪切波波速成果图见附图1-1~1-2。 四、建筑场地类别评判 1、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b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到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c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d 土层中的火山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等效剪切波速V Se按下列公式计算:V Se=d0/t, n t= ∑(d i/V si), i=1 d0 ---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到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 i ---计算深度内第I土层的厚度 V 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前风窗视野分析报告--总布置解读

技术文件 密级:机密 前风窗视野分析报告 制定: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客户确认:日期:

技术文件 目录 1. 概述 (2) 2. 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2) 3. 电动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2) 3.1 引用标准 (2) 3.2 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2) 3.3 电动汽车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3) 3.4 电动汽车前方视野校核 (5) 4. 总结 (6)

技术文件 1.概述 在电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下面以相关标准和法规为基础,对驾驶员前视野进行校核。 2.电动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汽车驾驶员前视野的基本要求如下: 1.风窗玻璃透明区 2.驾驶员前方180o范围内直接视野 3.A柱障碍角 3.电动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3.1引用标准 GB 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5085-1994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1556-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SAE J941-2002 Motor Vehicle Drivers' Eye Locations SAE J1050-2003 驾驶员视野的定义和测量 3.2电动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前方视野必须符合标准GB11562-1994中的规定。 (1)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联线所包围的面积。这些基准点是: a)基准点a,V 1 点水平向前偏左17°; b)基准点b,V 1 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上7°; c)基准点c,V 2 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下5°; d)辅助基准点a`、b`、c`与a、b、c点关于汽车纵向对称平面对称。 (2)按GB11562-1994的规定进行测量,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3)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A柱。 (4)在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 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 2 的三个平面(三 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另两个

尾矿坝勘察报告

第1章 勘察工作概述 工程概况 1.1.1 场地位置 XX 尾矿坝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镇御驾泉村村北,距离张家洼镇约4公里,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有专用公路直通尾矿坝,交通方便。 图片1 御驾泉尾矿坝交通位置图 尾矿坝概况 XX 尾矿坝由设计,采用上游法筑坝,设计总坝高94m ,总库容3590万m 3,属大中型库。主要由初期坝、尾矿堆积坝及排水系统组成。初期坝为滤水堆石坝(透水坝),高度29m ,堆积坝高度65m ,坝长1000m ,最终堆积标高350m 。尾矿坝汇水面积1.93km 2,坝内设7个周边多孔溢水塔,满足堆筑标高350m 以下的排水、排洪要求。 御驾泉尾矿坝 南 市 泰 安 市 淄 市 济 博 比例尺1:400000

1.1.3 尾矿坝现状 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曾于1992年委托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对一、二、三期子坝(标高295m)进行了勘察。现已堆筑至第十期子坝,标高316m(见图片2)。由于原矿中含有大量红板岩,致使尾矿中矿泥含量大,放矿后形不成干滩,无法实现上游法筑坝。随着坝体的增高和逐渐向库内延伸,坝体随之座落在尾砂和矿泥上面,为了保证安全筑坝,曾采用了碎石堆筑、旋流器沉砂护坡、土工布防渗等措施,虽然在碎石堆筑过程中有挤泥和固结作用,但对坝体的安全稳定仍构成较大威胁。曾一度出现过坝体漏矿、滩面塌陷、外排水超标、子坝难以堆筑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坝体的安全和公司的生产。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决定在316m水平改为中线法筑坝。为评价坝体的安全与稳定性,受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并完成了尾矿堆积坝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依据、目的及任务 1.2.1 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下列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标准进行: 1、御驾泉尾矿坝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2、《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J11-86); 3、《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土工试验规程》(YBJ42-92)。

砂土液化判别

〈三〉地震效应分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划分,并结合波速及地脉动测试报告可知:场地位于基本烈度Ⅶ度区,建筑物应按相应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卓越周期变化范围为0.02s ~0.21s ,场地土类型整体为中硬土,局部区域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四〉场地砂土液化判别 拟建场地位于基本烈度Ⅶ度区,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要求,须对场地内存在的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 根据勘察成果,场地地基土中2-3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含粘性土中粗砂层,松散~稍密状,顶板埋深0.00~3.90m ,局部区域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未达饱和状态;按Ⅶ度区计算,该层大部份粘土含量达15%左右,故初步判别为不液化地层。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要求,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的砂土,结合标贯击数判别该层是否发生液化,对于可液化砂土层,再进一步计算液化指数,依据液化等级确定地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 砂土液化判别公式如下: ()[]ρ o w s o cr d d N N 3 1.09.0-+= (适用于地面以下15m 以 内) [] ρ o s o cr d N N 3 1.04.2-= (适用于地面以下15~20m 以 内) 式中: d 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 d w —地下水位深度(m ) ρo —粘粒含量百分率,小于3或为砂土时,取3。 N cr —饱和土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

N o —饱和土液化判别的基准标准贯入锤击数。 对于可液化土层,按下式计算的液化指数(I ie )来确定液化等级; w d N N I i i n i cri i ie ) 1(1 ∑=- = 式中: I ie :液化指数; N i :饱和土层中i 点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 N cri :相应于Ni 深度处的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 n :每个钻孔内15m 深度范围内饱和土层中标准贯入点总数; 并按表4的标准进行砂土液化等级划分。 表4 砂土液化等级分级标准 表 5)。冲洪积含粘性土中粗砂层(层序号2-3)液化指数I lE 为<0,均为无液化土层。因此综合判定本场地无可液化地层分布。

体检报告解读分析

体检报告解读分析

体检报告精细解读 一、体检报告中一些符号的含义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 表示阳性;用“(-)”表示阴性;用"(±)”表示"弱阳性";用"(-)"表示"阴性"。 1、体检报告中+和-两个符号的意思 “阳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例如:尿常规化验时,尿蛋白“阳性”或“(+)”,则表明尿液中可以检测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见于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发热性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即检验结果异常,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若乙肝“二对半”检验结果为表面抗体“阳性"或“(+)”,则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见,这个目的“阳性”是好的。 2、体检报告中其他符号的意思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一般情况下,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WBC)计数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⒐/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或“!”)给予着重指出,以提示大家注意。 二、专家教你看尿常规检查结果

建筑场地剪切波速及地脉动测试报告

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WA VE2000场地振动测试仪 (以下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正式报告中须去掉本规定格式中的注释红字)建筑场地剪切波速及地脉动 测试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 报告编号: ※省※研究院 ※年※月※日

※工程 单孔波速法地脉动测试报告测试人员: 负责人: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审定: ※省※研究院 (盖章) ※年※月※日

一、前言 受※的委托,※省※院于※年※月※日对※工程拟建场地进行单孔波速法、地脉动测试。该场地位于※路※号,根据场地条件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有关规定,本场地共完成K16#、K37#、K69#、K75#、K82#、K96#六个孔剪切波速及场地脉动测试工作。测试的目的是对拟建建筑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划分,以确定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本项目工作技术要求: 1、 测定场地20米以内的等效剪切波速; 2、 测定场地地脉动; 3、 确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二、检测设备、基本原理 1、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采用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W A VE2000场地振动测试仪,检测设备及现场联接见图1。 1-场地振动测试仪 2-重物 3-木板 4-外触发传感器 5-三分量探头 6-探头信号传输线 7-外触发传感器信号线 8-钢丝绳(或尼龙绳) 图1 单孔波速测试示意图 2、剪切波速及地脉动测试基本原理 单孔剪切波速法(检层法)测试基本原理: 用木锤或适宜的铁锤分别水平敲击水平放置孔口的木板两端,地表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由孔内三分量检波器的水平向检波器接收SH 波信号,然后读取正、反两方向的实测波形,找出波形交叉点,读取初至波传播时间,进而计算出各测点(层)剪切波速值及其它相关参数。 地脉动测试原理: 地脉动测试时应选择外界环境干扰极小的深夜进行。测试时将地脉动拾振器放置于平整场地地表土上,一般按东西向EW 、南北向SN 、垂直向VR 三个方向放置。测试时由三分量拾振器分别接收三个方向的脉动信号,信号再通过放大,采集仪记录,即可在时域曲线上分析信号幅值大小,从频率域曲线上分析其频率组成并确定场地卓越周期值。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列公式计算: ∑=÷=÷=n i si i sc v d t t d v 10) (

波速表

中欧科技大厦 波速测试报告 勘察编号:KC11-026 工程名称:中欧科技大厦 工程地点:华庄观山路 测试日期:2010年4月21日 无锡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责任表审核: 校对: 报告编制: 波速测试:

中欧科技大厦 场地土层波速测试报告 无锡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中欧科技大厦所在场地进行了土层剪切波速的原位测试。野外测试工作于2011年4月21日完成, 共测试了3只钻孔,孔号分别为17、26和33。 本报告将提供各钻孔的土层剪切波速υs的实测值。利用土层波速的实测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规定,对场地类别做出评价。 一、测试方法 本次土层横波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即利用地面激振,在钻孔中接收到直达波信号的测试方法。测试横波波速时,在离钻孔1.5米左右处放置一块木板作为激振板,板上压500千克左右的重物,使其紧贴地面。用大木锤水平敲击该木板一端,使木板与地面之间产生水平剪切力,激起土层剪切振动,产生的SH 波将在土层中向下传播。接收剪切波的方法是在钻孔中放入一个充气贴壁式波速探头,该探头内装三分向检波器,外包橡皮充气囊。使波速探头紧贴孔壁,让探头中的检波器能接受到地面传来的震动。检波器接收到的剪切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并由记录器记录所得到的波形,经分析整理和计算得到土层剪切波速。 二、使用仪器 土层横波波速测试使用的仪器为浙江工业大学生产的三分向充气贴壁式波速探头和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RS-K1616工程动测仪。 三、测试结果 每个钻孔均自地面1米深处开始, 每隔1米测试横波波速υs一次。记录到的波形经分析、整理和计算后,得到各测点的剪切波波速。测试结果见后附有关图表。 四、场地类别的评定 根据现场波速试验数据计算场地地面下20m范围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如下: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规定,场地土的类型根据土层剪切波速划分。取地面下20m且不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 计算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υse及场地土评价如下。 由各钻孔实测的剪切波速250m/s≥υsm>150m/s,可知该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场地土,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常用剪切波波速

常用剪切波波速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相关公式 剪切波速测试单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的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2)确定剪切波的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的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斜距校正: 式中T——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经斜距校正后的时间(s)(相应于波从孔口到达测点的时间); TL————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的实测时间(s); K——斜距校正系数; H——测点的深度(m); H0——振源与孔口的高差(m),当振源低于孔口时,H0为负值; L——从板中心到测试孔的水平距离(m)。 时距曲线图的绘制,应以深度H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 波速层的划分,应结合地质情况,按时距曲线上具有不同斜率的折线段确定。 每一波速层的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波速层的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m/s); △H——波速层的厚度(m); △T——压缩波或剪切波传到波速层顶面和底面的时间差(s)。

剪切波速测试跨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的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2)确定剪切波的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的波形。 由振源到达每个测点的距离,应按测斜数据进行计算。 每个测试深度的压缩波波速及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P——压缩波波速(m/s); VS——剪切波波速(m/s); TP1——压缩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P2——压缩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S1——剪切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TS2——剪切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s); S1——由振源到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m) S2——由振源到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m) △S——由振源到两个接收孔测点距离之差(m)。[1]卓越周期的计算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条文说明 [2] 规范重点摘录 剪切波速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中芯国际初步勘察方案

中芯国际 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方案 武汉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9月5日

目录 ●目录 1.前言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3.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4.岩土勘察报告书的编写 5.施工组织安排及进度计划 6.质量保证措施 7.安全保证体系 8.服务措施 ●附件部分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1.1略 1.2勘察目的和要求 1.2.1初步勘察目的 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设计、施工 所需参数,为确定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 方案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2.2要求 (1)、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对地层分布不均的场地应适当增加钻孔数量,勘察孔距30~50米为宜; (2)、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3)、初步查明场区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等于6度时,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初步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高层建筑初步勘察,应对可能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支护形式、降水方案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 1.3方案编制依据 1.3.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4《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B42/169—2003); 1.3.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1.3.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东胜云计算波速测试报告

我公司对鄂尔多斯云计算园区二期道路工程地基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工作。该工作对场地中的钻孔采用单孔法,并且由孔底逐点向孔口测试,本次野外测试取得了较完整的测试数据。报告从弹性波原理、测试仪器与工作方法、波速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结束语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弹性波的基本原理 根据弹性理论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依赖于介质的弹性系数和密度,地震波在介质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系数有以下关系; ()()()R R R E V P 2111-+-=ρ …………………………………① V s =()ρρ/12/G R E =+ …………………………………② 式中:V P 、V S 、E 、G 、R 、ρ分别为纵、横波速度杨氏模量,剪切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密度。 由①、②式可推得如下公式: ()() 2 2 34S P V V K -=ρ ………………………………③ E=2ρV 2s (3V 2P -4V 2S )/2(V 2P -V 2S ) ………………………④ 2 S V G ρ= …………………………………⑤ ( )()2 2 2 222S P S P V V V V R --=ρ …………………………………⑥ 式中:K 为体积弹性模量。 由①—⑥式看出,只要测出岩土的纵、横波波速V P 、V S 及密度ρ就可以确定岩土的弹性系数。进而就能够较完整地描述岩

土的弹性性质,这就是开展波速测试的理论依据。 二、测试仪器与工作原理 我们在现场测试使用了武汉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RSM24FD 浮点式工程动测仪与国家地震局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生产的井下三分量检波器,二者连结配套使用。以信号自动采集的形式,将剪切波到达时曲线记录存储在计算机内。 这次在现场测定波速的方法是检层法,即在地面激震剪切波,在钻孔中接收记录剪切波的方法。 三、波速计算方法与测试结果 在这次波速测定资料处理时,计算波速须用如下公式:即 V s =H i /(T i COS αi -T i-1COS αi-1)……………………………⑦ 式中:H i 是检波器置于孔中第i 个测点时它与第i —1测点之间的距离,Ti 是检波器置于钻孔中第i 个测点时波的旅行时;Cos αi 是检波器置于钻孔中第i 个测点时,它与激震点连线与铅直方向的夹角的余弦。土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列公式计算。 V se =d 0/t ()∑==n i si v di t 1 式中: V se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

剪切波报告汇总

道真自治县道真中学第二食堂单孔法Ps波速度检层测试报告 工程名称:道真自治县道真中学第二食堂 测试地点:工地现场 测试日期:2016年9月 勘察单位:贵州鼎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证书等级:工程勘察专业类甲级 证书编号:B152004778-6/4 提交日期: 2016年9月

道真自治县道真中学第二食堂单孔法Ps波速度检层测试报告 项目负责:陈简 报告编写:罗仿超 审核:姚本焱 审定:曾昭涤 总工程师:秦启明 总经理:袁万骅 勘察单位:贵州鼎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证书等级:工程勘察专业类甲级 证书编号:B152004778-6/4 提交日期: 2016年9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地工程地质简况及测试条件 1、场地工程地质简况 2、场地岩土体的微振动、Vs波特征及测试条件 三、仪器选用及测试方法 (一)仪器选用 (二)测试方法 四、测试分析结果 1、动弹性参数的计算 2、土层等效剪切波(Vse)的计算 3、场地类别划分 4、测试分析结果 五、结论 附件 1、单孔波速测试测点原始数据表 2、单孔波速测试测点计算数据表 3、单孔波速测试分层结果数据表 一、工程概况

拟建道真自治县道真中学第二食堂位于道真县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受打钻自治县道真中学的委托,我公司测试人员于2016年8月对该场地具有代表性的2个勘探钻孔进行了Ps波测试(测试位置见钻孔平面布置图),其主要目的为: 1、测试纵、横波在钻孔土体的传播速度; 2、利用Vs、Vp值计算场地土体的小应变条件下的动弹参数,以供设计参考; 3、利用场地剪切波(Vs波)的等效波速值(Vse),对场地土的类型进行划分,进而对场地类别进行划分: 测试过程及资料处理的技术依据为: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DL/T5010-2005);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等。 二、场地工程地质简况及测试条件 1、场地工程地质简况 根据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覆盖土层有素填土(Q4ml)红粘土(Q4e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石灰岩,岩层倾向100°,倾角8°。 2、场地岩土体的微振动、Vs波特征及测试条件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 m/s的土层顶面距离确定。 场地局部地段回填土结构较松散,对激发的应力波有较强的衰减和吸收作用,附近的车辆和施工作业也对测试数据带来一定的干扰,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通过调整信号增益和对信号进行滤波分析处理。 三、仪器选用及测试方法

地脉动台阵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第25卷第8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5 No.8 2006年8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ug.,2006地脉动台阵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师黎静1,陶夏新2,赵纪生1 (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通过在一工程场地进行的地脉动台阵观测和速度结构反演,从地脉动观测系统、面波频散曲线的提取和反演方法等关键环节探讨反演浅层速度结构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1) 用空间自相关法提取瑞利波频散曲线,进而借助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反演的场地浅部剪切波速度结构与钻孔法测试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在20%左右。(2) 覆盖层平均波速的结果计算与频率–波数法的分析结果几乎完全相同,但频率–波数法对上部20 m土层只得到一平均波速。(3) 方法精度与目前国际同类研究——表面波谱分析方法的精度基本相当。在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领域,波速结构测试最直接的目的是评价场地土层的动力性能。进一步从对地震地表反应影响的角度,用一维土层的等效线性化方法分析地脉动台阵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地脉动反演波速结构模型的误差远小于仅用覆盖层平均等效波速的单层模型对地表反应谱影响。仅用一平均等效波速进行抗震设计是不够的,探测浅层速度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地脉动台阵方法有潜力作为探测场地浅部剪切波速度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地震工程;剪切波速结构;浅部;地脉动;台阵观测;场地反应 中图分类号:P 315;TU 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08–1683–08 V ALIDATION OF MICROTREMORS ARRAY METHOD SHI Lijing1,TAO Xiaxin2,ZHAO Jisheng1 (1.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2.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90,China) Abstract:By the microtremors array observation and velocity structure inversion in the field of an engineering project,the accuracy of microtremors array methods(MAM) for exploring the detailed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is studied with observation system,dispersion curve extraction and inversion methods. The shallow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s inversed by the hybrid method of genetic algorithm(GA) and simplex algorithm(SA) from the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curve,which is inferred by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SAC) from microtremors array records.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average error of each layer is about 20% compared with that detected by borehole method. The average velocity obtained by SAC method and frequency wave-number method(F-K) is almost the same. However,F-K method only gives an average velocity for the upper 20-meter layer. The accuracy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ASW) method. In the field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the direct goal of velocity structure exploration is site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ite seismic responses,the accuracy of MAM is further validated by 1D equivalent linearized analysi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ponse spectra from inverse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that measured in borehole is really acceptable,whereas that for the simplified single layer model with the average velocity is quite large.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not a good idea in seismic 收稿日期:2005–04–25;修回日期:2005–07–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8032);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项目(604034) 作者简介:师黎静(1976–),男,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shljiem@https://www.doczj.com/doc/e61045214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