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检查

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讲座内容摘要:

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

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

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 肌张力② 病理反射是否

存在③ 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

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

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2、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3、脱髓鞘性疾病:如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呈反复加重。

4、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变的表现未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等。

5、外伤:外伤史及外伤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

6、肿瘤:脑肿瘤可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

7、遗传性疾病:如肌病。

8、营养及环境相关疾病

9、中毒及环境相关疾病

10、产伤与发育异常:许多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是导致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11、系统性疾病伴神经系统损害:如甲亢或甲减等。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临床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既可极大的简化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也是获取正确诊断的基础。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感觉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

一、一般状态: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脑膜刺激征及额叶释放症等,以及头部、颈

部、躯干、四肢检查。

1、意识状态: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临床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伴意识障碍内容改变的补严重的意识下降,可导致急性意识模糊状态或谵妄。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即醒状昏迷或睁眼昏迷,主要包括去皮质综合征及无动性缄默症。其检查是昏迷患者病因学诊断的关键,须详细检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反射及对疼痛刺激的运动反应等。

2、精神状态的检查:主要检查患者的一般行为、情感、思维、知觉、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及判断力等,需审视患者的主诉,如抑郁患者可主诉记忆力下降或无力,但事实上可既无健忘症也无肌力下降,诈病者会伪装瘫痪。

3、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其症状体征如头痛、呕吐、强直、Kernig 征和Brudz inski征等,见于脑膜病变(如脑膜炎、脑膜脑炎)和其他颅内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深昏迷时脑膜刺激征可消失。

4、额叶释放症主要包括眼轮匝肌反射、眉间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吮吸反射、头后仰反射、下颌反射、强握反射等。

二、脑神经检查

1、嗅神经(I )

检查方法:可用松节油、杏仁等挥发性物质或香皂、牙膏等置于患者鼻孔,令其说出是何气味或作出比较。

临床意义: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多由于鼻腔局部病变所致;颞叶嗅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可引起幻嗅发作;嗅觉过敏多见于癔症。

2、视神经(n)

检查方法:主要检查视力、色觉、视野、对光反射和眼底等。

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皿、W、W):共同支配眼球运动, 可同时检查。

检查方法:注意观察眼裂是否对称及上睑下垂等;检查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观察有无眼球震颤;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位置及是否对称,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

射等瞳孔反射。

4、三叉神经(V):混合性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支配面部的感觉,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检查方法:包括面部感觉,分别测试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的痛、温和触觉;观察有否颞肌、咬肌萎缩,感知肌力、肌张力;检查角膜反射、结膜反射。

5、面神经(叫):混合性神经,以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为主,尚有部分味觉纤维支配舌前的味觉。

检查方法:观察额纹、眼裂、鼻唇沟和口角是否对称,让患者做蹙眉、皱眉、瞬目、示齿、鼓腮和吹哨等动作,观察有无瘫痪及是否对称;嘱患者伸舌或用海绵纱布把舌拽出,以棉签蘸少许食糖、食盐、醋等测试味觉。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6、前庭窝神经(忸):

前庭神经:检查患者有无耳鸣、耳聋,听力状况。常用耳语、表声或音叉进行检查,声音由远及近,注意两侧对别比较。常有检查为:Rinne试验、Weber 试验、Schwabach试验。

前庭神经:功能涉及躯体平衡、眼球动作、肌张力、体位、脊髓反射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受损时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等。检查方法:自发性症状检查,如有无眩晕和呕吐、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自发性症状、体征;诱发试验,包括冷热水试验、转椅试验等。

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区、X):

检查方法:检查发音有否嘶哑、带鼻音或完全失音,观察悬雍垂是否居中,双侧腭弓是否对称,检查两侧软腭及咽后壁感觉及舌后的味觉、咽反射、软腭反射、眼心反射等。

&副神经(幻)

检查方法:让患者做转颈及耸肩动作,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副神经损害时向对侧转颈及病侧耸肩无力或不能,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斜肩和斜颈。

9、舌下神经(刈)

检查方法:观察舌在口腔内的位置及形态,观察有否伸舌偏斜、舌肌萎缩和肌束颤动。

三、运动系统检查

检查包括肌营养、肌张力、肌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姿势及步态等。

1、肌肉形态及营养

观察和比较双侧对称部位即若的外形及体积,有无肌萎缩、假性肥大及其分布范围。

2、肌张力

嘱咐患者放松,触摸感受肌肉的硬度或紧张程度,检查有肌张力减低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又分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和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如铅管样肌张力增高伴震颤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3、肌力

一般检查以关节为中心检查肌群的伸、屈、外展、内收、旋前、旋后等功能。肌力一般分为六级: 0 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可在水平方向移动,不能抗重力

3级肢体能抗重力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4级肢体能抗部分阻力运动,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4、不自主运动

检查患者有无不能随意控制的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束颤动、颤搐、肌阵挛,以及静止性、动作性和姿势性震颤及部位、范围、程度和规律。

5、共济运动首先观察患者日常活动的随意动作有无协调动作障碍,如吃饭、穿

衣、系纽扣等,有无动作性震颤和言语顿挫等,之后可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快复轮替试验、反跳试验、Romberg 征等。

6、姿势与步态观察有无姿势和步态异常,包括: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性步态、慌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张步态、醉酒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跨阈步态、肌病步态、癔症性步态等。

四、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浅反射、阵挛和病理反射

1、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心C5-&肘部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左拇指或左中指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用右手持叩诊锤扣击左指甲,反射为肱二头肌收缩,屈肘。

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心C7-&患者上臂外展,肘部半屈,检查者托持其上臂,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反射为肱三头肌收缩,引起前臂伸展。

桡骨膜反射:反射中心C5-&患者前臂半屈半旋前位,检查时叩击桡骨膜下端,反射位肱桡肌收缩,引起肘部屈曲、前臂旋前。

膝反射:反射中心L2-4。患者取坐位,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卧位时检查者用左手托起双膝关节,使小腿屈成120°,右手用叩诊锤叩击

髌骨下股四头肌腱,反射为小腿伸展。

跟腱反射:反射中心S1-2患者取仰卧位,屈膝约90°检查者用左手使足背成直角,叩击跟腱,反射为足跖屈。

阵挛:a、髌阵挛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食指捏住髌骨上缘,突然并持续向下方推动,髌骨发生连续节律性上下颤动;b、检查者用左手托起

患者掴窝,右手握足前部突然推向背屈,并用手维持压于足底,跟腱发生节律性收缩,导致足部交替性屈伸动作。

Hoffmann征:反射中心C7-T1。患者手指微屈,检查者左手握患者腕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中指,以拇指快速向下拨动中指甲,阳性反应为拇指屈曲内收和其他各指屈曲。

2、浅反射

腹壁反射:反射中心T7-12。患者仰卧,双下肢略屈曲使腹肌松弛,用钝针或竹签沿肋弓下缘、脐孔水平和腹股沟上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反应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孔向刺激部分偏移,分为上(T7-8)、中(T9-10)、下(11-12)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反射中心L1-2。用钝针自上向下轻划大腿上部内侧皮肤,反应为该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

跖反射:反射中心S1-2用竹签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趾部足掌时转向内侧,反射为足趾跖屈。

肛门反射:反射中心S4-5用竹签轻划肛门周围皮肤,反射为肛门外括约肌收缩。)3、病理反射:头面部病理反射有口轮匝肌反射、吸吮反射、下颌反射,躯干及四肢的病理反射有Bab in ski sign强握反射、钟摆样膝反射、脊髓自主反射。

Babinski sign检查方法同跖反射,拇指背屈伴其他足趾扇形展开为阳性反应。其等位征包括:①Chaddock sig n: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②Oppenheim sign:用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前缘自上向下用力下滑;③Gordon sign:用手挤压腓肠肌;④Gonda sign:用力下压4、5趾,数分钟后突然放松;

⑤Pussepsign:轻划足背外侧缘,数分钟后突然放松;⑥Schaeffer sign:用手挤压跟腱。

强握反射:用手指触摸患者手掌时强制性握住检查者手指。此为新生儿正常反射,各见于成人对称额叶运动前区病变。

钟摆样膝反射:令患者取坐位,小腿与足部自然下垂,做膝腱反射,患者小腿呈钟摆样动作,来回数下方停止。缘于肌张力降低,常见于小脑病变。

脊髓自主反射:脊髓横贯性病变时,针刺病变水平面以下皮肤引起单侧或双侧髋、膝、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踝部屈曲和Babinski sign。

五、感觉系统: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

浅感觉包括:皮肤痛觉、深部组织痛觉、触觉、温度觉。

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压觉。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定性诊断定位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1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囊 区梗死时,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2、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3、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4、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cerebral hemisphere)大脑半球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是指物体

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强握反射(grasp reflex) 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groping 摸索反射reflex) 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失写症)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算症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完全性内囊损害 1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1 / 17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Ⅺ、V、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X痹则病灶在中脑;第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medulla oblongata) 1.延髓。syndrome)可出现延髓背外侧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与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就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 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 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她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 讲座容摘要: 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 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 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 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2、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3、脱髓鞘性疾病:如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呈反复加重。 4、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变的表现未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等。 5、外伤:外伤史及外伤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 6、肿瘤:脑肿瘤可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 7、遗传性疾病:如肌病。 8、营养及环境相关疾病 9、中毒及环境相关疾病 10、产伤与发育异常:许多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是导致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 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可致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分享]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分享]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 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图2),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 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图2),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图2),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图2)。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 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神经病学病例分析

三、病案分析: 男、24岁,5天前感冒,2天前出现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第2天即完全不有活动入院。查体:双下肢远近端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剑突以下痛,温触觉和深感觉消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小便潴留,脊柱无压痛。 请提出定位诊断,病因诊断,以及进一步检查措施,并提出治疗方案。 三、①定位诊断:胸6平面髓内横贯性损害 ②病因诊断:脊髓炎 ③腰穿,脊椎照片 ④治疗:激素,预防感染,所作用抗菌素,设置导尿管,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恢复期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三、病例分析: 农民病员,男,40岁。右上肢疼痛4个月,右下肢无力1个月,逐渐加重。既往无特殊。检查:右瞳<左瞳,光反射好。右手小鱼际肌萎缩并有束颤。右上肢腱反射减弱,右手尺侧面痛觉消失,左上肢正常。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左上肢肌力、张力、反射正

常。右上下肢深感觉明显减退,左侧第二肋骨平面以下痛觉消失。双侧触觉正常。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病人受损的神经结构有哪些? ②病变部位在什么地方?(横、纵定位) ③应首先对该病人作什么检查最好? ④该病人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尚需考虑疾病? ⑤如果作脑脊液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现?如果有,可能是什么改变? 三、病例分析: ①左侧颈交感神经,右侧颈脊髓前角细胞,右侧皮质脊髓束,右侧薄束,楔束,右侧脊髓血脑末。 ②横定位:颈5-胸1平面纵定位:右侧髓外 ③颈段MRI ④首先考虑脊髓外肿瘤,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 ⑤脑脊液检查应该有异常发现,主要表现为脊椎管阻塞,CS F 且的增高 三、病案分析: 男65岁,1天前起床时感左手无力,吐词不清,6小时前出现左侧偏身运动不能,不能言语。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左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 2. 感觉过度 3. 感觉异常 4. 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 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小脑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①运动中枢②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③下运动神经元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得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得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得发展与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得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得解剖生理 1.感觉得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得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得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她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感觉过敏 2。感觉过度 3。感觉异常 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得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与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得“运动",指得就是骨骼肌得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就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小脑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 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 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 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 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思路 对任何一个神经科患者,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定位神经系统损害的特定部位,定位损害部位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详尽的病史采集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在解剖定位中,最重要的区域有:肌肉、肌肉神经接头、外周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小脑、脑皮质下部和脑皮质。下面仅就这些重要区域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来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一、肌肉疾病 肌肉疾病往往引起肌肉近身体中央的对称性无力而无感觉丧失。例如当病人诉及双下肢或双上肢的近端对称性无力时,应观察或询问病人能否不用双手从轿车里出来,蹲下能否自行站起;或病人能否抱动小孩,能否抬起提起重物或者挑水等。值得注意的是肌病造成的无力很少局限于一侧,且真正的感觉障碍不应发生于任何局限于肌肉的疾病。体格检查中应可发现肢体近中央的无力,无感觉丧失,肌肉形态一般正常,没有萎缩和肌束震颤,肌张力通常正常或轻度降低, 发射也正常或轻度降低。 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易疲劳是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临床特征,肌肉活动时无力加重而休息时恢复。在病史采集中病人也通常会诉及活动后疲劳的休息后缓解的病史。查体时应能显示易疲劳性肢体近端对称性无力,没有感觉丧失,重复性动作试验肌力下降,短

暂休息肌力恢复;持续向上凝视造成上睑下垂;无力常呈极端近身体中央性的,肌肉形态正常,没有萎缩或肌束颤动, 肌张力和反射正常。 三、外周神经病 外周神经病引起的无力通常为末梢性的,常为非对称性,伴有肌萎缩和肌束颤动,感觉改变几乎总是伴随着外周神经病。例如,当病人表现为末梢性下肢无力时,可询问病人是否有跌倒、走路拖曳或鞋前端磨损;当病人表现为末梢性上肢无力时,可询问病人是否长常有持物不牢。外周神经病的症状通常局限于一个特定区域,常引起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无力、麻木、感觉异常,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病人常有去神经的改变如肌肉萎缩,颤动和肌肉阐搐-肌束颤动。查体时应能显示出末梢的,常是伴有肌萎缩、肌束颤动和感觉丧失的非对称性无力。肌肉张力可能正常或减低。反射常减弱。因常有自主神经纤维受累,可发生皮肤营养改变,如皮肤平滑光亮,血管舒缩性改变(肿胀或温度调节失常),毛发或指、趾甲脱落。 四、神经根 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疾病常因其不对称性无力伴有去神经的证据和感觉丧失而类似于外周神经病。髓外肿瘤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根产生疼痛,

神经病学案例分析

1:高血压性脑出血(做丘脑),原发性高血压(2级‘极高危),高脂血症 2:(1)定位诊断右侧功能障碍,脑CT证明为左丘脑(2)定性诊断:老年男性,长期高血压史,且控制不住;活动中起病,起病急,血压明显增高,头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考虑高血压性脑出血可能性大。CT检查示左侧丘脑高密度影,考虑支持脑出血诊断 3:(1)血,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2)MIR 4:脑梗死:有无粥样硬化史,发病时安静与否(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血压正常,有心脏病,脑CT低密度(3)脑淀粉样血管病 5:(1)卧床休息(2)降颅压:20%甘露醇(3)局部亚低温治疗(4)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5)考虑是否手术 1脑栓塞?高血压(2级,高危),动脉粥样硬化 2(1)定位诊断:右侧功能障碍(2)定性诊断:老年女性,长期高血压史,且未进行治疗;晨起时起病,起病时间长达4日,血压升高 3:(1)CT(2)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 4.(1)脑栓塞(2)脑出血(3)颅内占位病变 5:(1)卧床休息,吸氧(2)降颅压(3)抗血小板集聚治疗(3)改善闹循环(4)脑细胞保护治疗(6)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 1:帕金森病 2:(1)老年男性,72岁(2)肢体震颤3年,逐渐进展(3)临床表现(4)无意识障碍3:3大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脑CT 4: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巴胺治疗效果差,多有诱因(2)特发性震颤:多早年发病 5(1)神经内科护理常规(2)复方左旋多巴,美多巴(3)抗胆碱能药安坦(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5)改善闹循环(6)中医治疗,康复治疗,医学体育疗法,心理疏导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第八版)2015.01.20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开课院(系、部):临床学院 课程中文名称:神经病学课程英文名称:Neurology 课程编码: 021010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 开课对象: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学分: 2.0 ;总学时: 30 ;理论课学时: 26 ;实验学时: 4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 教材:书名:《神经病学》,编者:贾建平、陈生弟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月:2013.03,版次:第7版 参考资料:【1】书名:《神经病学》,编者:吴江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月:2005.08,版次:第2版 【2】书名,《临床神经病学定位(第5版)(神经科医生案头书系列)》,作者:(美国)Paul W.Brazis ,译者:王维冶王化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01,版次:第1版【3】https://www.doczj.com/doc/e58347479.html,/professionals/index.cfm 【4】https://www.doczj.com/doc/e58347479.html,/AANLIB/home.html 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 神经病学是内科学的派生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临床学科。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由于感染、血管病变、外伤、肿瘤、中毒、变态反应、变性、遗传、代谢障碍和先天性异常等原因引起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原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肿瘤、变性、遗传因素、血管改变、代谢障碍、免疫异常、先天畸形等。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是掌握采集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法;学习神经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学习方法应重点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联系临床实际,以达到融会贯通。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08临床II(1)班 神经病学习题集 人卫版 08临床II(1)班2011/11/19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七章头痛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十三章癫痫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 A.发展神经科学 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 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 E.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 A.疾病的复杂性 B.症状的特异性 C.诊断的依赖性 D.疾病的严重性 E.疾病的难治性 3.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应包括 A.详细询问病史 B.仔细的体格检查 C.相关的辅助检查 D.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E.试验治疗 4.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 A.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 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 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 E.掌握神经遗传病 5.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 A.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 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 C.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 D.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 E.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神经病学? 2.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如何? 3.神经病学的目标是什么?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一、选择题 1. D 2. B .3 E .4 E 5. C 二、简答题 1.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2.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运动、感觉和反射障碍;精神疾病则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功能紊乱导致的情感、意志、行为和认知等精神活动障碍。二者又有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疾病如病变累及大脑常有精神症状。 3.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恰当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的三个阶段:①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获取详尽的临床资料;②初步确定病变的部位即定位诊断;③综合疾病的起病形式、演变过程以及个人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并选择辅助检查进一步证实。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的瘫痪多表现为 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 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 C.交叉性瘫 D.四肢瘫 E.截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