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理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背景?

认识青少年的发展,不仅需要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必须了解青少年这些变化发生的背景,因为个体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一定的社会背景,个体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青少年期心里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个体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发展变化与这些发展变化发生的社会背景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当代发展心理学强调在发展的真实生态环境中研究青少年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对个体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影响个体发展的微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学校.

中间系统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儿童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

外层系统指那些个体并非直接参与但却对其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并因此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

宏系统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和主导意识形态.

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人类个体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在一些特殊的时刻,个体由于面临挑战,必须学会适应,发展因此而发生.因此,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的变化是理解发展如何产生的最好的方法.

随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与不同生态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微系统水平上,家庭,同伴和学校依旧是青少年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背景,但是这一时期这些系统的功能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启示,自由发挥)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题有哪些?

一、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自我的发现”时期。一方面,自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体又面临着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挑战。青少年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青少年期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特色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自我发生分化的时期,同时也带来了自我的矛盾性。

二、自主的发展

青少年期也是个体的自主性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青少年自主的发展不仅本身构成了自我系统发

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青少年期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而且对青少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子互动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青少年期自我系统的其他方面,如自尊和自我概念以及自我调控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亲密感的发展

亲密感实际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恋,其外在表现是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典型特征为:关系对方;自愿向对方敞开心扉,吐露一些有关自己隐私和敏感性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

四、性别角色与性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特点和社会性特点的种种心

理过程。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开始萌动与发展,进而影响个体的性行为表现。因此,作为性核心的性心理发展成为青少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主题。此外,性别的社会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五、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者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心理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六、学业与职业的发展(自由发挥)

3、1试述早熟和晚熟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

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

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孩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早熟男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感兴趣,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得青睐和尊重,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

早熟对于男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晚熟者拥有更长的青春期前的准备时间,从而使他们更为灵活地应对社会环境和解决各种问题,早熟者易出现问题行为,早熟者不良的人格特点.

女性中的早熟和晚熟

与早熟男孩不同,早熟女孩遇到了最困难的适应问题,处于最不利的地位。早熟女孩:比同伴更沉闷、无主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和孤僻;晚熟女孩更有吸引力、好交际和富于表现力,并且具有更高的活动性、社会性、领导能力,更加受同伴喜爱。

早熟对于女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比所有同伴的发育都超前,包括女性同伴和男性同伴;

早熟女孩比正常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更多的情绪障碍;

早熟女孩更可能卷入不正常的活动之中。青春期女孩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早熟导致的,早熟只会增加那些先前有问题行为历史的女孩的青春期问题行为,即早熟扩大了青春期前就已经存在的个体差异.

3、2为什么早熟对男女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早熟对青少年影响的这种性别差异,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称为”偏离假设”.一般来说,早熟女孩比他们的男性和女性同伴成熟的都早,这使他们的身体外表在其发育早期就变得非常突出,因此更易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攻击.早熟女孩更易被其他为成熟的女孩和那些将身体早熟与性早熟联系在一起的成年人排斥.因此,早熟的女孩更易加入到成年的同伴团体中寻求同伴认同,而这又增加了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几率.并且,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在那些在童年时候就变现出问题行为的早熟女孩身上.与早熟女孩相反,早熟男孩则因他们更加成年画的外表在同伴与成年人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与地位.

第二中解释是”发展性准备”.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如果在做好心理准备之前就进入了青春期,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青春期是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一种挑战,由于早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更早,因此早熟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不能适应这种挑战.早熟女孩的青春期出现的特别早,这会使他们有限的心理资源受到很大的挑战.与早熟女孩相比,早熟男孩的青春期出现的更晚,他们会有很大的心理准备,所以较少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种解释是”文化偏爱”.早熟对女孩就意味着不能继续拥有社会文化所赞美的苗条身材.早熟使女孩变的身材高大,体重增加,身体丰满,这就不再符合苗条美的社会文化标准了,因此,早熟女孩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此相反,青春发育使男孩从一种社会文化所不期望的男性状态转变为社会文化所赞许的男性身体状态,早熟者在他们的同伴面前拥有高大和健壮的身体优势,因此更可能在青春期表现良好.这充分说明了社会文化对男女青少年外表所持的不同标准,,早熟使男孩变得高大和强壮,更有魅力,从而符合社会文化对男性美得判断标准.

4、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一)直接影响:自尊、情绪、家庭关系

1、自尊:

经历青春期会导致女青少年自尊的适度降低;

青少年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决定作用;

青春期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性别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青少年在青春期所形成的对身体形象的感知比较稳定。

2、情绪:

青少年比年幼儿童和成人更情绪化、更喜怒无常;

青少年的情绪变化与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存在直接联系;

环境因素在青春期激素变化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家庭关系: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增大,亲子冲突增多;

(二)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变化、他人对青少年的反应。

1、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变化:

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体重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反应有重要影响。

2、他人对青少年的反应:

青少年在青春期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基本变化有哪些?

(一)可能性思维

1、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时现地;青少年则能够思考现实背后的可能性。

2、在思考可能性方面,青少年相对于儿童所拥有一定优势:

青少年更容易区分具体与抽象;

青少年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和系统的解释;

青少年能够把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所认为的可能信念进行比较。

3、与可能性相关的系统推理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处理多种多样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4、随着青少年可能性思维的经常运用,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5、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相关联,青少年出现了假设思维能力,也称为“if-then”思维

(二)能够思考抽象概念

1、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青少年则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

2、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级的逻辑抽象性概念或规则。

3、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的规则。

4、青少年开始对人际关系、政治、哲学、宗教和道德等问题感兴趣,其中包含了对友谊、信仰、民主、公平和忠诚等抽象概念。

5、许多青少年开始花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Hacker, 1994)

6、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起来。

(三)对思维的思维

1、元认知能力能够使青少年较好地对他人解释他所运用的思维过程;

2、青少年期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获取方式的理解。

3、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人类不能完全掌控他们的心理活动。

4、青少年期阶段个体对思维活动的思考更为明显

(四)多维度思维

1、青少年能够从多方面来看待事物。

2、能够理解讽刺的能力

(五)青少年的相对主义

1、儿童倾向于用绝对的术语来看事物,青少年则倾向于相对地看事物。

2、在极端地怀疑一切这一时期过后,青少年将会对复杂的知识达到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

6、皮亚杰学派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认识

在针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众多理论探讨中,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是最重要、最精彩和最完备的。

一、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1、认识的起源

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的源泉,即认识起源于动作。儿童在通过动作对客体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即儿童会主动地寻求刺激和探索环境。因此,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之中,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自身决定的。

2、认知发展的机制

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个体的认知发展实际上就是由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心理上不断交替出现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所导致的,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

3、认知结构的变化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异正式由于他们各阶段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的。发展阶段之间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理结构的变化。心理结构的变化源于主体面临许多新的客体和情境,拥有了许多新经验,从而产生了心理结构操作功能上的不平衡,激发个体产生更为复杂和抽象化的心理结构。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关于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以具有质的差异的认知结构作为各阶段间的划分标准。

(3)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定向性。

(4)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先前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系统。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的过渡。

前运算阶段(2-6岁)

由于语言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但他们的思维是无系统的、不合逻辑的。

具体运算阶段(6-11岁)

具有了心理操作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来认识、表征和反映内、外部世界,使其认知活动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青少年发展了一种真正的在抽象的和假设的水平上有条理地进行思维的能力,发展了抽象推理能力和假想推理能力。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形式运算这一概念特别有助于解释青少年为什么要比儿童更善于思考可能情况,更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等。

缺陷:声称认知发展是以阶段化的模式进行的,而且形式运算阶段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色阶段。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而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思维能力。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不止于形式运算阶段。

研究似乎证明,高级推理能力的渐进发展的,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并会继续下去。

7、Klaczyski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观点

一、关注的基本问题:

与青少年期认知发展有关的最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不是个体为何以及如何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而是为什么尽管他们已经发展了相应的认知技能,但是个体的行为却还是常常不合逻辑?

二、基本观点:

Klaczyski认为有两种认知系统在运作:

1、分析性系统,它使用的是基于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发展出来的那种演艺推理;

2、直觉性系统,它使用的是基于过往经验、无意识过程或者突发奇想的简捷方法或者“启发式”。

Klaczyski认为,要想完全地理解青少年在日常情境中的思维方式,既需要考虑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也同时需要考虑经常有悖逻辑的思维的发展以及它的顽固性。

8、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以其独特大胆的思想,影响并促进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一、理论要义:

(一)两种工具的融合与两种心理机能的分类

1、个体的认知发展便存在于某种一般性的智慧产品——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必须融合这两种工具,而不是获得它们。

2、高级心理机能是指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等。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换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1、儿童的一切发展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儿童内部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来说,最好的日常环境是这样的:他们要面对的任务既不太简单也不太难,而是仅对他们的能力而言略有一点挑战性,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中,年轻人通过与一个经验更加丰富的指导者的合作(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其他小孩),可以受到激励,达到更高级的表现水平。指导者的作用在于帮助明确学习情境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该情境处于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这种指明相互关系的过程称为“搭脚手架”。

二、启示: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构想,正是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改进。

维果斯基之所以特别强调可能发展的重要性,来自于他对传统智力测验的不满。传统智力测验只根据儿童答对题目计分,而不考虑其答错题目的心理过程。对一知半解和一无所知两种情况并不加以区分,这是不公平的。此类智力测验最多只能测量儿童智力的实际水平,而不能测量其智力的可能发展。因此,就不能帮助家长和教师确定应何时向青少年提供帮助,并可能低估儿童的实际认知潜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构想,正是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改进。在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进而根据其潜在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展区,就可使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最大可能地发展其认知能力。

2、此外,维果斯基还提出,认知发展发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9、青少年对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的发展变化

一、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变化(Eisenberg & Morris, 2004):

在儿童期,道德准则被视为由父母和老师这样的权威所发布的绝对指令,对是非的判断以具体的规则为依据;

到了青少年期,随着青少年开始发现道德标准的主观性以及对道德标准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绝对指令和规则将开始受到质疑;

到了青少年晚期,会出现基于平等、正义或者公平这样的道德原则的推理过程,这些都是超越于具体情境的知道原则,而且能在多种道德两难问题中使用。

二、个体理解社会规范的发展过程(Smetana, 1994; Turiel, 1978):

在儿童中期,社会规范(例如排队买电影票)被视作是随意并且可变的,但是对它们的遵守则未必如此,遵守这样的规范是出于规则和权威的命令。

到了青少年早期,规范的内在原因以及是否遵守规范都被视作是随意而可变的,规范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期望罢了。

慢慢地,青少年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是社会用来调控人地行为地方法。

最后,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在协调人际交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10、关于青少年的危险行为的分析

一、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成因

青少年不仅仅是一块白板,他们的一些特征并不完全是由环境塑造的,同时也受到自身发展的影响,包括情绪、人格、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而自身的发展又受到别人反应的制约。因此,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成因,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中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模式、亲子互动以及家庭环境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危险行为。

发生危险行为的青少年的家庭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父母离异或来自贫困家庭。青少年累犯也认为,他们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达,家庭缺乏成就和娱乐,亲子冲突多,父母信任低,其结果是青少年学会使用反社会行为满足其需要。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趋向于在家庭内部蔓延,他们的同胞兄妹也往往有同样的行为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会导致父母对他们采取更加不积极的对待方式,促使他们与其他具有反社会行为的孩

子交往,攻击性高的孩子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二)同伴因素

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支持成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同伴对攻击性青少年和缺乏社会技能青少年的排斥,会使其结交具有类似情况的同伴。许多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是在群体情境下产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趋同于群体的行为。

(三)自身因素

除了家庭和同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决定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产生。

1、儿童早期出现的特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其以后的危险行为。

2、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不成熟,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或经验而表现出不理智、易冲动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

3、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矛盾性和不平衡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现实的幼稚性经常产生冲突,极易造成个体认知-行为失调。

4、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青少年接触到的各种不良社会刺激明显增多,也成为青少年期易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有危险行为的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较其同伴得分普遍要低。根据行为决策理论,个体行动之前会评估该行为的每种可能结果的损失和收益,评估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青少年往往过多的考虑收益而不考虑损失,对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思索也有所欠缺,因此更易陷入危险行为。

6、有危险行为的青少年往往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道德水平不高。攻击性青少年大都有先前同伴关系不良的经历。

7、青少年在社会角色再界定过程中面临的过渡的模糊性和非连续性,也是青少年危险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青少年危险行为的预防和治疗

1、应该预防早期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家庭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端,通过家庭的支持和学前期的干预可阻止早期学业问题的产生。

2、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帮助青少年,教会他们如何抵制同伴的压力,不付诸攻击去解决冲突,并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监控,减少青少年卷入不良同伴群体的机会。

3、通过对课堂、学校和邻居的干预,营造可以降低反社会行为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大环境。

4、当危险行为出现时,要严肃对待,并确信青少年明确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防止再犯同样错

误。

11、社会再界定:经历了整个青少年期的岁月之后,个体不再被社会看作是儿童,而是开始被当作成年人看待,这种身份的变化被称为“社会再界定”。

12、青少年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哪些?

(一)人际交往地位的变化

1、已经被认可为成人的个体会被期望与他人维持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父母,社会中的长者,身份尚未该百年的其他年轻人)。

2、人际关系的转变通常会伴随着新的人际责任。

(二)政治地位的变化

1、与年轻人获得成人的身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成人允许他们参加范围更广的社会决策活动。

2、新的责任:大多数社会都会希望年轻的成人在紧急状况下或者需要的时候能够服务社会,而且在许多文化中,往往要求年轻人一旦获得成人的身份后就要接受军事训练。

(三)经济地位的变化

1、权利:在有些社会中,只有成人可以拥有财产并且掌控他们的收入;开始承担特定的工作角色的权利也只限于成人。

2、责任:为社会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社会依靠成年人来参与其生产性活动,并承担成人的劳动量;交税;出钱补贴家用。

(四)法律地位的变化

1、权利

在大多数社会中,只有当年轻人获得了成人身份之后,人们才允许他们参与多种专属于成人的活动。

2、责任

一旦一名青少年被认定为一个成年人,那么他或她也要受制于一系列新的法律,而且必然会被社会的法律体系以不同于他或她还是儿童时的那种方式来加以对待。

13、社会性过渡的多样性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中社会再界定过程的不明确或不清晰

相比于传统社会,当代社会较少强调以获得特定的角色(如工人、伴侣和父母)来作为成年期的定义特征,而更多地强调与自立能力有关的多种性格特质的发展(如责任感、自控和独立意识),使得成年期的定义变得因人而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角色(婚姻以及为人父母)作为由青春期

向成年期过渡的特征界定的重要性日渐衰落,今非昔比。在当代社会中,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期的界定准则已经或多或少地趋同了。

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成人身份本质上是一个个人事件,缺少清晰普适的过渡标志使得这一过程令人难以理解。青少年在不同的环境中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当成成年人来看待。由于当代社会没有给年轻人传递青春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明确而一致的信息,所以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年轻人,对他们的社会身份,以及对适合于其年龄的行为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二、当代社会中社会在界定过程的不连续性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倾向于将年轻人排除在成人世界以外,很少给他们直接与成人生活有关的锻炼机会,然后又非常突然地要求他们称为独立的成年人。所以,当代社会中向成人期的过渡要比其他文化和历史环境中更加的不连续。

个体在青少年期中所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与他在完成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连续性程度有关。过渡得越不连续,压力可能就会越大。这似乎暗示:如果存在青春期骚动的话,那也很可能是环境因素而不是生物因素的结果。

目前,青少年向成年期过渡的非连续性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许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正为完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三、青少年在社会角色过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正是由于青少年在社会再界定过程中面临的模糊性与不连续性,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离婚率、家庭暴力、青年失业、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增加。青少年个体在向成年期过渡过程中的往往会遇到许多困惑或矛盾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导致了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个体发展的阻碍。所以说,青少年社会角色过渡的模糊性和非连续性是青少年许多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些问题在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少年群体中,尤其是那些贫困人群中更为普遍。

14、青少年期家庭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青少年和中年父母各自的变化

1、生理变化

青少年:

青少年进入了生理快速增长和性成熟时期;

青少年期个体开始达到了身体魅力、力量和健康状况的顶峰。

父母:

开始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魅力等。

2、对于时间和未来的知觉变化

青少年:

发展了对未来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变得更为广阔

父母:

改变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的思考可能变得较为狭隘;

时间未来取向的转变:中年期之前,人们倾向于根据我们已经活了多长时间来测量时间;中年期之后,人们更倾向于根据思考我们还能够活多长时间。

3、权利、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

青少年:

开始获得更多的地位;

职业和婚姻就在眼前,选择似乎没有限制。

父母:

开始思考自己年轻时所做的决策;

多数中年人到达了他们职业的“高原期”,许多人必须要处理自己早期的期望和当前的成就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需要和家庭功能的变化

1、青少年期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变大

青少年的衣着、跟随潮流、将来可能的大花销使得家庭经济压力变大。

2、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的变化

青少年期个体会在同伴群体和之后的工作环境这两种背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家庭必须要对作出应对。

3、青少年期家庭的功能的变化

婴儿期和儿童期家庭的功能是养育,保护和社会化,而在青少年期家庭的功能主要是支持,指导,指明方向。

(三)青少年期家庭关系的转变

在青少年期,家庭关系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在大多数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一种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影响或互动模式转变为一种建立在更为平等基础上的关系。

1、青少年期的亲子亲合

在青少年期,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亲近性降低:青少年隐私性的增加,青少年与父母之间身体接触的降低,但是,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亲情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尊重却没有被降低。

与父亲的相处相比,青少年与母亲具有更为亲近的关系,并且,女青少年与母亲的关系最为亲密,

因为:母亲对青少年的日常家庭杂务参与的更多;父亲更关注青少年的长期目标,很少参与家庭的日常管理。

2、青少年的亲子冲突

青少年早期的亲子冲突增加;从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中期一直到青少年晚期,亲子冲突的水平会逐渐降低。青少年期亲子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在日常事件上的小摩擦。

3、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家庭关系

青少年对家庭规则的认知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现实家庭与理想家庭之间看法的差距增大,青少年开始更为关注家庭的不足之处;儿童与父母对彼此期望的冲突能够导致家庭冲突。

15、父母的教养风格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

不同的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养行为在反应性和要求行不同,可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一)权威型父母

他们对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他们对儿童的期望与儿童的需要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儿童的意见,同时又承担管教儿童的根本责任;权威型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导向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在有关纪律的问题上常与儿童进行讨论并详细做出解释。

为什么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相联系?

权威型的父母在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掌握了一种合理的平衡,在给予青少年发展自立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成长中的个体提供了所需的标准、限制和指导原则;

权威型父母与孩子们进行言语交流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由此而受益,而这也是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以温情的亲子关系为基础,在这种关系中青少年认同、景仰并且同父母建立强烈的依恋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父母的影响。

孩子自己的行为在塑造权威型的教养实践方面也起到了作用。

(二)专制型父母

他们高度重视儿童的服从和遵从,常爱使用惩罚的、专断的和强硬的纪律措施,很少进行言语讨论;他们深信儿童应该无条件接受父母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他们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行为,相反,总是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三)溺爱型父母

在纪律问题上他们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较少对儿童的行为做出要求,赋予儿童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溺爱型父母更可能认为控制是对儿童自由的侵犯,

它会妨碍儿童的健康发展;他们不是积极的塑造儿童的行为,而更可能把自己看作是儿童利用或不利用的资源。

(四)放任型父母

他们总是尽可能减少在与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在极端的情况下,放任型父母对儿童可能置之不理;他们对儿童的活动和去向知道的很少,对儿童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儿童谈心,在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儿童的意见;放任型父母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儿童,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生活。

16、青少年的小圈子和族群的比较?

(一)小圈子:

1、定义:小圈子是指由2-12名个体组成的小型团体,一般是由同性别个体组成。它是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在共同的活动或亲密的友谊关系基础上建构而成;成员彼此信念一致、观点相近、情趣相投,在情感上相互依恋。

2、功能:

(1)通过小范围内个体间的亲密互动,青少年可以积累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习得并实践诸多社会技能,这些社会技能在成人期的发展中极其重要;

(2)朋友间亲密的情感经历还能够为二元友谊关系、男女恋慕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模式;

(3)社会能力和亲密感是友伴群最重要的发展功能;

(4)作为群体,它可以同时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要——归属感、安全感、自我同一性、自尊等;

(5)群体成员间日常的工具性支持也有助于个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小圈子的成员资格:小圈子中的成员资格是建立在真正的友谊和社会交往基础上的。

4、小圈子的结构:小圈子成员、联络者、孤立者。

5、小圈子的特征:普遍性和稳定性。

6、组成小圈子的决定因素:

(1)小圈子成员的相似性(年龄区隔、性别区隔、社会阶层区隔、种族区隔);

(2)朋友间共同的兴趣(对于学校的倾向性、对于青少年文化的倾向性、参与反社会活动的程度);

(3)朋友间的相似性:选择还是社会化?

(二)族群:

1、定义:族群(crowds)是由名声相同、行为模式类似的个体组成的更大集合,族群成员可能经常在一起,也可能不经常在一起。族群并不是基于友谊关系或共同的活动建立的,而是由于外界对

某些个体具有相似的成见(认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态度或活动)而形成的。

2、功能:

(1)确定青少年在学校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2)使得青少年接触某些同伴而远离另外一些同伴;

(3)提供鼓励某些生活方式而贬低另一些生活方式的环境条件。

3、青少年族群的成员资格:两个条件——基于声誉;他人的刻板印象。

4、族群的地位:

尽管一个青少年最亲密的朋友几乎总是同一个小圈子的成员,但是其中有些人可能属于不同的族群,尤其是当一个族群的成员所拥有的生活方式与另一个族群的成员相似时。族群并不是小圈子的简单的集聚,这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完全不同的作用。小圈子是以共同的活动和友谊为基础的,是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环境;族群是以名声和公众的看法为基础的,因此可能更多的是对青少年的同一感和自我概念有或好或坏的影响。

5、作为参照群体的族群,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的族群起到了参照群体的作用,它们为其中的成员提供了一种在别的青少年眼中的特殊的身份——族群中的成员身份往往是一个青少年自身同一性的基础。

青少年所属的一个族群的性质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以及自我概念都有重要影响——大多数青少年都会感受到来自于同伴的压力,这促使他们以与他们族群的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的方式行动,但是在各个族群中压力的特定性质不同;族群的成员身份也可以影响到青少年对自身的感受方式(运动健将、社交名流、瘾君子、小流氓)。

17、青少年同伴接纳的类型以及各自的影响有哪些?

(一)通过社会测量法确定同伴接纳类型有:

受欢迎的、被拒斥的、矛盾的、被忽视的、一般的五种类型。

(二)各类型对青少年的影响:

1、受欢迎的青少年

(1)决定因素:

在青少年期,个体受欢迎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

在青少年的同伴看来,受欢迎的青少年行为得体,他们善于觉察并去迎合他人的需要,他们自信但不自负;受欢迎的青少年对人友善,脾气好,为人乐观,具有幽默感,聪明;

受欢迎性的一些决定因素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

(2)受欢迎需要付出代价:

在同伴群体中的受欢迎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在女性群体表现的尤为明显。

(3)受欢迎的益处:

尽管受人欢迎明显会带来一些不利之处,但是总体来说,受人欢迎的好处要远远超过它的害处。与不太受欢迎的同伴相比,受人欢迎的青少年更可能拥有亲密的友谊,和同龄人一同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参与课外活动,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2、不受欢迎或不被人喜欢的青少年

(1)不受欢迎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抑郁症状、行为问题、学习上的困难。

(2)不同类型的特定后果:

不受欢迎的攻击型: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不受欢迎的退缩型:极端孤独,自我评价较低;对其他孩子表现出过度的焦虑,而且对他们犹豫不决,往往会在群体的外围转悠,但却不知道如何和其中的成员交谈或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之中;他们的犹豫不决,较低的自我评价以及缺乏自信会让其他的孩子感到不舒服,而他们的顺从又使得他们容易称为被欺负的对象。

不受欢迎的攻击-退缩型:危险性最大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少某些受同龄人欢迎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18、如何帮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

一、对于不同类型的不受欢迎的青少年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攻击型青少年:干预的重点通常是帮助青少年学会去注意同伴,作一个悉心的听众,而不要试图控制别人,强制性地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同时训练他们在不干扰同伴团体活动的情况下友好地加入其中。

退缩型青少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以一些积极的方式适时引起同伴的注意,并通过有技巧的询问、悉心的倾听、讲述一些有关自己的可能会使同伴感兴趣的事情等方式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同伴团体。

二、具体的干预策略是:

(1)直接教授青少年缺失的特定社会技能,更高水平的观点采择能力、倾听的技巧、言语交流的技巧等;

(2)帮助被拒斥的青少年参加受欢迎同伴团体的活动。这能够使他们逐渐为同伴接受,同时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

(3)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被拒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教授并具体展示特定情景下适当的社会技能,并就此展开讨论、推理。对个体真实情景中的适当表现予以强化等等。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分。) 1. (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 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分 5. (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分 7. (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分 8. (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分 9. 着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 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 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分 15. 英国的心理学家(B )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

青少年有哪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

青少年有哪些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 爱情,在女生的心目中占据着强而有力的地位。相比起拥有成功的事业,或许更多的女生会想要幸福的爱情。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 520到来之前,你能顺利脱单吗?测试开始: 题目:520即将到来,在这一天要你给自己喜欢的人送一样礼物,你会送什么呢? A、浪漫的烛光晚餐 B、和对方很相称的项链 C、对方一直想要的衣服或包包 D、自己精心挑选的手表 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结果分析 A、浪漫的烛光晚餐 520到来之前单身的你脱单指数超过一半,可喜可贺呀。其实你已经有喜欢的对象了,你也准备在这个七夕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心意。求爱准备也弄好的。一般浪漫表白成功率都不叫高。不过你平时都是个花招层出不穷的人,所以你的爱可能给对方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在表白的时候一定要拿出真诚,把切确的心底话都说出来。不然成功几率不是百分百哦。 B、和对方很相称的项链 520到来之前单身的你脱单指数很高哦,因为你已经有喜欢的人,进来一直的在关注对方,其实对方也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了,对你也是蛮有好感的。其实一切就等你们之间其中一方踏出第一步就能到达恋爱的彼岸了。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你要等对方出击,自己先来个主动吧。一天不落实,喜欢的心很容易会变的。 C、对方一直想要的衣服或包包 很抱歉的说520到来之前单身的你,脱单无望。因为你单纯只是抱着想脱离单身的想法去结识异性,根本不清楚自己喜不喜欢对方,就要约对方出来。其实在交谈和接触上,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没有诚意,所以想有进一步发展都比较难。暂时抛开恋爱的烦恼,和亲人、朋友一起过七夕吧。或许那样你还能邂逅属于你的桃花。 D、自己精心挑选的手表 520到来之前单身的你的脱单几率不高哦。因为你是个比较个性的人,总会在做事和说话上惹怒身边的人。你的脾气、霸气比较强,让人不敢接近,桃花运势比较低。尽管你有心仪的对象,你目前所做的事情并能让对方有所心动。建议你控制自己的脾气,行为,桃花运会上升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 《欢乐颂》测五美中你是哪一美?测试开始: 1.对于长草的东西,你要得到它的欲望是否极强烈? A.是的 B.不是 2.你办事总慢人一拍吗? A.极少 B.是 3.对于同事求帮忙,即便你自己不乐意,也难以开口拒绝吗? A.不是 B.是的 4、穿着寒碜的旧识跟你打招呼,刚好同事也在身边,你会想装作不认识吗?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题 下列30项中,如果是"常常"或"几乎是",就写"A";如果是"偶尔"或"有点儿"就写"B";如果是"完全没有",就写"C"。因为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请你坦率地写记号: 1.上床后,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不能熟睡,只是做梦。 2.心情焦躁不安,做事没有效率。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精力不集中,健忘-符合其中一项。 3.懒得做任何事,也没有干的精神。虽然很着急,认为这样不行,但却仍然游手好闲,虚度光阴。 4.与人见面感到麻烦。 5.对诸如"口中积着唾液","自己身体有怪味"或"有口臭"等这种事情很在意。 6.有种想法浮现在脑海难以忘记,无论如何也难以排除。7.没有道理的失败,严重失败,不道德或粗暴的事情,犯罪-----有做了其中的事的感觉。 8.担心是否锁着门或着了火,躺在床上后,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就返回之类的事情。 9.脸红,或与人见面时,害怕给对方有不愉快的印象的倾向。10.一紧张就出汗或血一下子涌上脑,身体莫名其妙的开始颤动。11.高处,宽敞场所,上锁的狭窄房间,电梯,隧道,地道,拥

护的人群---害怕其中的一项的倾向。 12.害怕特定的动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的倾向。 13.感受到被谁监视,被窥探或被人暗地里说坏话。 14.有别人想加害自己,企图陷害自己的感受。 15.不触摸什么或不做卜算之类的东西,就不能外出,不能从事工作,不能上台阶,走路不隔一基石迈步,就不舒服。以及此类的东西。 16.伏案工作或学习时,数纸的页数,铅笔的支数,对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计算就不行。 17.从早晨到上班,或从回家到就寝,有不按程序办事就不行的倾向。 18.一天必须洗几遍手,公用电话的话筒不擦就不能使用,或对不洁物体极端在意。 19.在鸦雀无声的集合或重要会议中,被想叫喊的冲动所驱使,或其他害怕种冲动的倾向。 20.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著名场所,悬崖边,大厦顶,路边,有摇摇晃晃跳下去的感受。 21.面临担心的事情和困难的场面,就有呕吐,泻肚,胃疼,头痛,心脏病发作,发疼及发热的症状。 22.白天,突然被不可抗拒的睡眠所袭扰,无论如何抵抗还是睡着了。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复习要点

学习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2.广义的学习 3.狭义的学习 4.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5.符号学习 6.命题学习 7.概念学习 8.上位学习 9.下位学习10.组合学习11.技能1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二、问答题 1.学习的实质 2.知识的类型 3.知识的表征形式 4.知识学习的种类 5.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6.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7.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8.知识直观及其类型 9.知识概括的类型 10.知识概括的措施有哪些? 1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3.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4.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学习需要 3.学习期待 4.诱因 5.认知内驱力 6.自我提高内驱力 7.附属内驱力 8.成就动机 9.自我效能感 二、问答题 1.学习动机的构成 2.学习动机的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4.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的分类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6.学习动机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行为主义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败归因理论 (4)成就动机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7.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8.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 一、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正迁移/负迁移 3.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4.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6.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二、问答题 1.简述迁移的分类 2.迁移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性理论 (4)关系转换理论 (5)认知结构理论 3.试述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学习策略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2.认知策略 3.元认知 4.资源管理策略 二、问答题 1.学习策略的特征 2.学习策略包括哪些策略? 3.认知策略包括哪些策略? 4.元认知策略包括哪些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哪些策略? 6.常见的复述策略有哪些? 7.常见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8.常见的组织策略有哪些? 9.元认知计划策略有哪些? 10.元认知监控策略有哪些? 11.时间管理策略有哪些? 12.如何进行环境管理? 13.如何进行努力管理? 14.资源利用策略包括哪些?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学中青少年心理测试题以及答案]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测试学中青少年心理测试题以及答案] 青少年恋爱在恋爱中,大部分人都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不喜欢自己的另一半太过粘人。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青少年恋爱恋爱心理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恋爱心理测试题一 喜欢的糖果测你有多爱黏另一半。测试开始: 题目:下面四种糖果,你最喜欢哪一种? A、软糖 B、口香糖 C、只要是糖果都喜欢 D、巧克力 青少年恋爱心理测试题结果分析 A、选择软糖的你,爱黏人指数70%。 你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喜欢表达你对另外一半的爱意,而对方也十分享受跟你黏在一起的感觉。只要你有空就希望可以跟另外一半相处在一起,製造甜蜜的回忆,倘若另外一半不领情你会觉得有些失落和伤心,但是人有时候还是希望要有自己的时间,有时给对方喘息的空间,不一定要这么黏,反而感情会更好喔! B、选择口香糖的你,爱黏人指数99%。 只要你有空就马上问对方你在哪里?只要另外一半不再你的视线範围内,你很可能开始夺命连环抠,且恨不得搬到对方家里去,对于另外一半的行踪你都希望能够寥落指掌。你黏的越紧,另外一半其实会越想逃离你,也许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倘若希望彼此增进感情的话,有时要收敛一下自己的控制慾喔! C、只要是糖果都喜欢的你,爱黏人指数20%。 你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很多事情都喜欢顺着对方,也许也不太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你的另外一半有时可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是觉得你对他很冷漠,你的另一半可能会因为这样就离你越来越远喔!其实他希望你可以黏着他呢!希望增进彼此的感情,那就是适时的展现你温柔的一面,黏在对方身边吧! D、选择巧克力的你,爱黏人指数55%。 其实心里巴不得每天黏着你的另外一半,但是由于你十分的理智,知道整天黏在他身边会给对方造成困扰,而且也不一定天天都能见到面阿!还是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其实你是一个贴心的人,所以想归想,你也只是偶尔黏黏对方,并不会让另外一半喘不过气来,这样才能保持感情的新鲜喔!所以维持现状就很好了。青少年恋爱心理测试题二你桃花被折掉的祸首是啥?测试开始: 题目:在恋人生日当天,你想亲自下厨煮一道家常小菜给他吃,你会选以下哪一道菜式? A、栗子鸡 B、红烧肉 C、糖醋排骨 D、农家小炒肉 E、咖喱土豆 青少年恋爱心理测试题结果分析 A、自我 其实这个社会,自我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毕竟那象征着自信。只是这事如果放在恋爱找对象方面,太过自我的人,大概眼中是没有别人的,也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你觉得自己不算自我吧,只是一个随性的人,又没有对社会不会产生什么危害,有什么要紧呢。但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7.5 分。) 1.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2.5 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2.5 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2.5 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2.5 分 5.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2.5 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2.5 分 7.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2.5 分 8.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2.5 分 9. 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2.5 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2.5 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2.5 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2.5 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2.5 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2.5 分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资料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1、学习收获 (1)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表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期别年龄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发展障碍

心理测试:自我意识水平测试

青少年自我意识测试表 下面33个题目用来测验青少年自我意识状态。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题目要求,在每道题后的括号内填上最适合的那个字母。每个字母的意义是:a------总是;c------有时是;b------经常是;d------不是。 1.想想我每天和各种人交往,总的说来我对自己和他们的交往感受到满意 2.我感觉到我的举止欠佳,言语不雅。 3老师在与不在,我都会表现一致,遵守纪律。 4总的说来,我对自己目前的外貌感到不满意。 5一有错误我就会英勇的认,并予以改正。 6看球赛的时候,在精彩之处我会情不自禁的大声欢呼,叫好。 7想想我从身边的人所得到的各种关心和情感支持,对此我感到满意。 8我觉得自己无法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矛盾。 9.我能坚持先做作业后看电视或游戏。 10.我感到困难堆积太多,以致我无法克服它。 11.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强。 12.同学想向我借新买的而自己尚未好好用过的录音机,这时我大凡不会借给他 13.我觉得看书目前精神状态很好。 14.我感到父母和老师对我期望太高。而我没有能力达到他们的要求。 15.我正要去上学,妈妈让我帮她一下,虽然时间已很紧,但我还是会去帮她。 16.有时我会有一个非常剧烈的愿望,它使我无法摆脱。

17.我认为我能很好的进行逻辑思维。 18.我想买学习用品,但营业员却向我介绍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有时我会向发火。 19.凭我的水平,我认为如果作子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完我想干的事情。 20.我感到班主任对我有偏见。 21.只要能定下起床时间,不论天有多冷,我能按时起床。 22.我感到自己目前的生活单调,没趣,没意思。 23.无论处于什么情境,我都能很好的加以分析评价,保持清醒的头脑。 24.家务劳动对我来说做一段时间可以,但要坚持做下去则有困难。 25.我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26.我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担心自己能否学好各门功课。 27.中午我在学校食堂买了一份饭菜,但菜的味道太咸,我也会吃下去。 28.我对自己非常了解,为过分内向的性格而苦楚。 29.我觉得我对自己班组的看法与其他同学的意见一样。 30.对别人新奇,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会控制不信自己总想过去看看。 31.我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充满信心。 32.我感到做许多事情拿不定主意。 33,我完成了作业,但教师不满意,这时我会继续努力,直到老师满意。 点这里看评分标准! 心理测验答案 青少年心理康健测试表

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发展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既为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提供机遇,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责任。 一、青少年的定义 从时间上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也叫青春期,它正是生理、心里和社会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 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心理测试题 第一题 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的题前填“√”,不相符合的题前填“×”号。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会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从他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成长期间的心理发展以外,还要研究个体走向衰老和死亡时期的心理变化。本书作为教育心理学教材,着重从前一种意义上来研究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因此,心理发展过程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说它们是连续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可能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而有变化的心理因素其变化也是在前一阶段中逐渐孕育形成的;说它们是不同质或不完全同质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 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而忽视在一定年龄阶段上某些心理因素在短期内迅速变化;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过分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差异,而把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不连续的,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实际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排斥某些心理因素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迅速变化。例如,在言语发展上,儿童的言语从一岁到一岁半时,以单词句为主,其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发展缓慢;一岁半以后,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双词句。根据布雷因(Braine)对一个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每月双词句的发展数量分别为14、24、54、69、350、1 400,到两周岁时,双词句的总数是2 500,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交际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但是,这种突发性的改变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经过相当时间的积累才得以达到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婴儿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时他已经具有了心理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但是心理素质只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心理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实现心理发展,还必须有后天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心理活动是一种机能,对这种机能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特别是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儿童出生后,首先以本能活动的形式接触外界事物,各种事物不断地反映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状态。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儿童心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儿童以他已有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去应付外界事物,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儿童的心理就会随着环境和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