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第11章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11.0 生平与著作

【西蒙真情告白】

“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的抱负未能扩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连贯性。我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1991年·西蒙自传《我的生活模型》。

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是一位在行政学、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兴趣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科学(人类学除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家”。

西蒙从事了大量的公共工作。

西蒙一生曾获得多种荣誉。他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计算机学会的教学奖。1978年他荣获至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表彰他对经济决策研究所作的贡献。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惟一一位以非经济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并获有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全美计算机协会图灵奖。

西蒙先后8次来华,中文名字为“司马贺”。

作为杰出的行政学家,西蒙撰有《行政行为》、《公共行政》、《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等多部行政学经典著作。他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西蒙的行政学说由四个部分组成:古典行政学批判理论;行政学研究方法理论;行政决策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这四个部分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层次,第一部分是为提出其整个行政理论体系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方法论基础上的理论深化,第四部分是在前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探索。西蒙行政学说的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

【思考题】

本章标题为何在“行政学理论”前冠以“行为主义”一词?请解释“行为主义革命”。

请参阅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474页;也可上网以“行为主义革命”为关键词搜索。

11.1 “行政谚语”——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西蒙的行政学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典行政学(即传统行政学)的批判的基础上的。这种批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的行政管理者”古立克等人所提出的行政管理原则的批判;二是对美国早期行政学者古德诺等人所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观点的批判。

11.1.1 对古典行政原则(“行政谚语”)的批判

西蒙对古立克等人提出的四条行政原则(专业化分工原则、命令统一原则、控制幅度原则和集团化原则)逐条加以分析批判。

(1)关于专业化分工原则。

西蒙指出,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或行政原则,真正的行政管理问题不是泛泛地进行“专业化分工”,而是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宗旨,同时现有的专业化原则相当模糊,而且与命令统一原则相互矛盾。

【印证】

我国的“领导与指导关系”问题。

(2)关于命令统一原则。

同一个人实际上不可能同时服从两个相互矛盾的命令,该原则的真正缺陷在于它与专业化原则不相容。

【印证】

我国的“双重领导”、“政法委”问题。

(3)控制幅度原则。

没有任何实验证明何种控制幅度是最适合的。

【印证】

我国的“省管县”与“55省区”构想问题。

(4)集团化原则。

该原则要依据目的、程序、对象、地区等划分部门,本身就相互冲突,而且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印证】

我国的“条块分割”问题。

总之,在西蒙看来,观点行政学理论中的四个原则是相互矛盾的,而且缺乏逻辑的严密性。

11.1.2 对“政治——行政”二分法观点的批判

西蒙认为,政治与行政不可能截然分开,因为行政行为中必须从事某些决策活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进行重新划分,即事实与价值的划分。

11.2 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西蒙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涉及概念工具、操作定义以及事实与价值(目的——手段)的关系三个方面。

11.2.1 事实与价值

在学术上严格区分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在方法论上的基本主张。西蒙认为,每一个决策中都包含由两类要素: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所谓事实是关于可观察到的事物及其运动方式的陈述,它们可以通过检验来确定其真假;价值是关于某种特定的情形是“应该如此”、是“更好的”或者是“所期望的”,它无客观是非,不能以经验或推理证明其正确性。西蒙认为,决策既有事实要素,也有价值要素,即难以用科学方法来严格地加以评价(因为包含价值或伦理因素)。

【思考题】

麦金太尔为何提出“偶然成为的人”和“应该成为的人”?

在西蒙看来,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的区别问题就是手段和目的的区别问题。西蒙认为,行政学理论的目标是追求管理决策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即合理的管理者就是从事选择有效果的手段。同时,无论是组织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在手段——目的的关系上都得不到完全的整合。

【思考题】

政府一方面强调“吸烟有害健康”,另一方面卷烟厂又成为政府的利税大户。就此现象如何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西蒙认为,尽管政治(政策)与行政的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于价值与事实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都包含价值与事实两种因素,但在政策问题中价值要素占主要地位,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制定者的主观价值;在行政问题中,则是事实问题占主导地位。这里涉及的价值主要是社会比较公认的价值,所以,衡量决策的正确性的标准,主要是看客观的事实。总之,价值与事实的区别是划分政治(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之间的分界线的依据。

【思考题】

你认为“4万亿投资”是价值因素还是事实因素占主导地位?为什么?

【深入思考题】

马克斯〃韦伯在其《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说中把政治家伦理区分为“信念伦理”(近似“目的”)和“责任伦理”(近似“手段”)。这两种伦理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在似乎“势不两立”的情况下,政治家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信念伦理”还是“责任伦理”?

【简析】韦伯认为,政治家对自身义务的最高信念是责任伦理的首要前提,激情和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对自身义务之最高信念,来源于对一项“事业”的献身感;同时政治家还要凭借恰如其分的判断力,顾及自己行动的可预见后果,即对“信念价值”和“效果价值”的双重承诺。换言之,出于对政治使命的真诚承诺,也即对自身义务的最高信念,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一个伦理非理性的世界之中,从而审慎地关注自己所采取的每个行动与可预见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勇于为这种结果担当责任,这就是责任伦理所要求于“为政治而生”的政治家的,也就是以权力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的政治家所必须恪守的伦理准则——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11.2.2 概念工具

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或分析单位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西蒙认为行政学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系列能够从理论角度描述行政问题的概念。西蒙最重要的著作《管理行为》(又译《行政行为》)一书中的理论,即是指在提出研究行政学的一组概念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概念工具与分析单位是同一范畴,一个分析单位就是一个概念工具。

西蒙在行政行为的研究上是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的。就分析单位而言,则是以“决定”为基本单位和“决定前提”为最小分析单位的。

11.2.3 操作定义

西蒙认为,凡用于科学研究的名词定义必须是可操作性的,行政行为研究中的名词当然也不例外。所谓名词的操作定义,是指名词的定义与实证观察的事实或情况相一致的。

基于此,西蒙将“决策”作为行政学最基本的概念工具。以此为核心,借助可操作定义方式,西蒙认为诸如权威、激励、沟通、群体等一系列概念才可构成为一个系统的行政学概念体系。

【印证】

日常生活中的“星座”、“血型”等问题。

11.3 行政决策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是西蒙行政学说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括决策研究与行政学的范式转换、有限理性与满意行为,以及管理决策的过程、类型和技术等内容。

11.3.1 决策研究与行政学的范式转换

西蒙认为,科学的行政管理必须研究导致行动的决策过程。决策概念是行政学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新概念工具。将决策作为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导致行政学的范式转换:

(1)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执行政策是比制定政策更加细密的决策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管理者对实现组织目标比实际操作人员的影响力更大。

(3)组织中存在的其他沟通系统能对每个成员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4)行政行为的效率取决于组织中每个成员决策的理性程度。

11.3.2 有限理性与满意决策

西蒙的行政学是基于“理性”概念的讨论而发展其行政决策理论的。一般说来,“理性”是指一种非感情的计算、思考心智的方法。西蒙行政决策理论中的理性概念是专门就其决策理论所指的意义而言。在他的理论中,“理性的”是指一种决策行为方式,所谓“理性的决策”即是指理性方式的决策。

西蒙认为,“经济人”假设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人类理性是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即“经济人”具有“客观理性”(绝对意义上的理性)。西蒙认为,经济学关注人的理性,以及将这一理性运用于稀缺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济人被看作是能有效地对付不确定问题的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行为的有限性,决定了“客观理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类行为所依赖的是介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言的“客观理性”与弗罗伊德所言的“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西蒙进一步认为,在实际行动中,可以不断通过改善“有限理性”,逐渐向完美的“客观理性”接近,但永远也不能达到“客观理性”。因此,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西蒙主张用“行政(管理)人”(“满意人”)来取代“经济人”。

由此,西蒙提出关于决策行为的准则,即应该用“满意决策”准则取代“最优决策”准则。所谓“满意决策”准则就是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采用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该备选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

【印证】

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古人云:知足者长乐。

丘吉尔:完美主义就是瘫痪。

11.3.3 行政决策的过程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理性决策的任务,就是要选出一个能产生令人满意结果的策略。行政决策的过程如下:

(1)列出全部备选方案;

(2)确定其中每一种方案的后果;

(3)对这些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

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西蒙进一步认为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1)找出决策的理由(情报活动);

(2)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设计活动);

(3)在诸个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抉择活动);

(4)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审查活动)。

西蒙认为,决策的诸阶段相互交织,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制定过程。

11.3.4 行政决策的种类和技术

(1)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技术。

(2)非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技术。

(3)程序化决策的新技术。

(4)现代非程序决策技术。

【深入思考题】

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对我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哪些启示?

11.4 行政组织理论(详见教材P135-140,此处略去不表)

西蒙的组织理论以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为出发点,并加以更新和改造。因此,人们称其二人的理论为“巴纳德——西蒙理论”。西蒙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组织影响、组织目标、组织设计和组织平衡等方面的阐述。

11.4.1 组织影响理论

11.4.2 组织目标理论

11.4.3 组织设计理论

11.4.4 组织平衡(诱因)理论

11.5 简评

无论是在行政学说史上,还是在管理理论发展史上,西蒙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

11.5.1 积极方面

(1)西蒙以科学化的概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古典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其研究途径和方法具有创新的意义。他引进科学方法来研究行政过程由此是决策过程,以此表现行政学的精确性,并广泛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果,使行政学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可能。

(2)西蒙以决策为行政学的核心,把决策过程看作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围绕“决策”概念来建立他的系统的行政学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实现了行政学的范式转换。

11.5.2 不足之处

(1)从方法论来看,西蒙主要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及行为主义方法论的观点来建立他的理论体系,而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纯粹的经验事实是不存在的,“价值与事实”和“政治与行政”一样,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实际上,价值也是科学分析的对象。

(2)从具体的理论观点来看,“满意人”模式尽管比“经济人”模式合理,但他忽视组织中一些基本方面尤其是组织的革新功能以及非理性的情感对组织行为不可忽视的作用等;在手段上强调价值中立,而“效率标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为改善“有限理性”决策时需要尽可能多的信息,但信息越多越容易导致“信息污染”,反而使决策者回到从前的凭经验决策的状态,形成一种“决策欺骗”。

【深入思考题】

信息网络时代如何防止“决策欺骗”?

西蒙决策理论

西蒙的决策理论 一、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3.决策应采用“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 (1)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 (2)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 (3)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措施 (4) 人的知识具有不完备性,要受主观认知、理解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5)预见的困难 (6)选择范围的有限性 (7)时效的局限。 (4)、(5)、(6)、(7)在P153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技术 5.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 (1)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2)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 (3)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4)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二、对“西蒙决策理论”的评析 1.决策理论的贡献 2.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三、西蒙决策理论的贡献 (1)对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并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的整个领域及其环境,使管理理论围绕着决策这个中心来发展。 (2)决策理论的系统结构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鼓励管理者去发现和探寻各种潜在性的对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杨海燕 西蒙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学家,他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他的研究方法和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甚至被视为?决策?的同义词。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了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组织决策理论,奠定了决策在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受其影响,在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与实施管理行为的利器,西蒙功不可没。 一、使决策概念成为行政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概念工具 西蒙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区别只是一种粗浅的、单纯的状态,在实际情况中,手段与目的的说不能完全辨别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某一特定的手段用以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实际上会产生许多特定目标之外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视为这种行为的价值指标,而人们在决策选择哪一种行动便取决于这种价值指标的高低,它(价值指标)没有数字可言,却有程度之别。价值与事实的区分本是关于整个学术研究的,但在西蒙的行政学方法理论中却又特殊的意义,西蒙也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期行政学家们的严格区分政治与政府的主张,认为从决策和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和行政并不妥当,西蒙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等同到政策问题和行政问题的区分,提出了区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认为政治与行政问题区分学说的目的不在于立法机关

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而在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和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寻求新的概念和概念工具,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在行政行为研究上的概念工具,使以?决定?为基本单位,以?决定前提?为最小单位的?决策?成为目前行政行为研究中最流行的概念工具。 二、决策活动是行政行为的主体,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而不注意决策,而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在行政活动中,决策重于执行,是因为当组织决定一项政策,执行这项政策的人员又要作出许多决定,所以执行政策只是更细密的政策决定。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例如,近来一直被大众关注的城管执法问题,城管执法实际上就是落实城市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但因为城管本身决策能力的偏差,而出现错误的甚至暴力的管理行为,实际上也是执行决策中的理性与价值因素偏差,所以形成奇葩绽放的中国城管影像。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行政活动就是集合多数人的力量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有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方法,及行政程序,这种行政程序实际上就是决策程序,就是细化组织中每一个人应该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理论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以表彰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西蒙的颁奖辞中所指出的那样:“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因其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介绍西蒙的学术贡献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和决策理论。西蒙认为现实环境中的管理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甚至彼此矛盾的状态。“管理人”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目标函数都不可能,也不期望能取得最优解,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在实际操作中,有限理性表现为管理者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预测全部

备选方案的后果,同时也不具备一个明确的、稳定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准确的找到这样一个最优解。西蒙的理论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理性是不存在的。西蒙的理论标识出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指出一种由于无法得到最优决策方案而转向寻找满意的人类行为。 在对有限理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西蒙发现,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和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和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是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本质的合理性;决策制定的过程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多方收集信息,制定备择方案。决策者不存在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对这个效用函数求最大值。但是每一个决策者都有一个取变量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自身的经验、知识、收集信息的难易程度、决策者性格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这些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决策者做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对于指导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即不要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要希望依托充沛的信息做出一个无可挑剔的最优决策。一个能够快速收集关键、有效的信息,做出满意的决策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管理者。 作为一个管理学家,西蒙同时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研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7-7-14 (一) 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 斯金纳长期从事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研究。他在著名的"斯金纳箱"(如下图所示)所进行的实验中,一只饥饿的白鼠被放入箱中,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白鼠迟早会偶然地按压箱壁上的杠杆,如果这一动作导致了食物,这就是"正强化物",因为它能提高按压运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外,如果按压动作导致了电击,后者就构成了"负强化物",因为它能使反应率迅速下降,而也正因为此,与提供正强化物一样,负强化物的移去也是一种强化,即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Decision Theory) 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 基本要点 行政决策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首先提出行政决策观点的是美国学者L·古立克。他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这些观点对后来行政决策理论颇有影响。但行政决策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在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由美国行政学家H.A.西蒙实现的。1944年他先在《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决策理论的轮廓。3年后,他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成为决策理论方面最早的专著。此后,他继续研究决策理论和实际决策技术(包括运筹学、计算机学),为决策学成为新的管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代表性理论 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完全理性决策论 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objective reason)。J.边沁、 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理性、组织决策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考试性质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考试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素质,具体考察考生对西方行政管理学说史的发展规律、演变进程、不同时期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著作、主要理论及其特点的掌握,能够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并具备运用前人的行政学理论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西方行政学说史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内容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的与发展历程 (二)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史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厄

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三)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麦格雷戈的公共人事管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四)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彼得的《彼得原理》、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五)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六)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罗茨的政策网络理论、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理论。 (七)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行政学论文

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取向 行为主义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行为主义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批判行为主义学性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行为主义行政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尽管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非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断地彰显其研究的魅力。无论是西蒙与沃尔多之间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文化哲学之间的争论,还是围绕着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中的罪恶》而展开的批判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哈默与古德塞尔就官僚制度而展开的关于诠

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严重分歧与冲突。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从而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现状得出“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和非积累性的”结论。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1西方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1行为主义行政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美国学者杰伊·D·怀特认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为主义学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它的逻辑一般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其遵循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解释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与预测,它试图建构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的《行政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威尔逊呼吁建立一门公共行政科学,明确希望在政府改革中采用科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行为主义行政学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1930 年代中期,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学必须是跨学科的。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只是政治学研究中所强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政治学界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的争论。现代政治学是为维护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的,但是这样的制度在20 世纪上半叶却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1920-1930 年代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些都形成了对政治学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对政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学能有何作为?该有何作为?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当问题出现以后,如果现有的政治学不能像经济学和社会学那样,设计出一套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案,那么政治学就必须加以重大革新。描述转向政治过程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政治理论,最终形成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在行为主义

第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11章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一、“行政谚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1.要点 西蒙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以四项原则为例作了具体阐释 (1)分工只是群体工作的本质,组织不论效率如何均需分工; (2)专业分工原则与统一指挥原则也是相冲突的; (3)控制幅度原则与组织层次应该力求减少的原则相冲突; (4)按照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原则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根据目标划分组织就必须牺牲按照过程、服务对象、地点划分组织的好处。 3.行政谚语的含义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谚语,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那么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寻求新的途径,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这便是西蒙将传统的行政原则称为行政谚语的真实含义所在。 二、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1.事实与价值 社会科学家在传统研究上不重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而西蒙则强调了这二者的区别并且在这二者区别的基础上建立起进一步的方法理论。 (1)价值与事实的理论区别 ①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中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这两种命题的区别相当于一般“描述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或“是然问题”与“应然问题”的区别。 ②事实命题可以证明是真是假,即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实际上存在或发生所陈述的情形;价值命题即宣告某种特定的情形是“应该如此”、是“更好的”或者是“所期望的”。 ③一个事实命题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与事实相符,而一个价值命题是否正确则是基于人的专断。 ④事实命题不能以任何推理从价值命题中引出,价值命题不能直接从经验(事实)中产生。 ⑤科学命题都是事实命题,即科学研究以事实问题为对象;而价值问题则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的。 (2)西蒙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即目的与手段的区别 ①手段—目的链(或系列)或目的层级体系:在层级体系中,每一层级对下一层级来说即为目的,而对上一层级来说则为手段,换言之,每一层级都可以作为手段或目的,亦即所有目的皆可以作为手段,所有手段亦皆可以作为目的。 ②要点:手段与目的并无绝对意义,只有相对意义。在这种手段—目的链上,价值是指最终目的,即所以求达此目的者在此目的本身,此目的不再为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对这个最终目的的抉择便是一个“价值判断”,而关于达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抉择均为“事实判断”,但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并非完全像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相互紧扣,二者的关系往往并不十分清楚,一种手段可以达到多种目的,同时层级越高,二者的关系越不清楚。

《》行政学说史》秋季东师离线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学说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科学管理原理》 答:《科学管理原理》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代表作,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在于改进过去企业生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2.融合型行政模式 答:里格斯提出的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行政系统由有着高度分工的不同行政机构所组成,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专业化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科学性与效率为追求目标。 3. 渐进决策 答: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4.《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答:西蒙代表作,提出行为主义行政学,系统的论证和构造了管理决策的概念体系,从而创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学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 答:首次对政体做了界定,他认为政体是城邦一切政治组织,尤其是决定政治的“最高治权”的组织依据。并将政体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朁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除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并认为这种混合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分权学说。 2.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使工作定额与标准化。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即合理用人。 (3)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即明确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责任。(5)“例外原则”。 3. 简述巴纳德非正式组织的思想。 答:巴纳德给非正式组织所下的定义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集团的总和。巴纳德将非正式组织界定为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它是不确定的和没有固定结构的,没有确定分支结构。可见,巴纳德所认为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无正式的组织结构、无自觉的共同目标,只是具有一定的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规范和情感因素等特点。它的积极作有至少有以下三点:一、非正式组织具有信息传递的机能; 二、非正式组织具有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来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的机能;三是非正式组织具有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的机能,并且能抵制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利影响。 4. 简述西蒙的决策准则思想。 答:决策的准则是有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估算能力、有优先顺序。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任何机构,无论公营私营,都可以有企业家的精神,正像任何公私机构,都会出现官僚主义。很少美国人会真的要求政府像一个企业那样行事——因为私人利润而关起门来迅速作出决策。如果它真的这么干,民主将首先受到损害。但是大多数美国人要求政府减少官僚主义。在官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

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在项目建设的运用 赫伯特·西蒙,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提出了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组织决策理论,奠定了决策在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我个人看来,西蒙关于行政决策的理论,是客观的,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能够在现实的行政决策中得以运用的,在西蒙之前,法约尔最早对管理的职能作了理论化的划分,但是决策被包含在计划职能之中,而其后的管理学者对此也没有提出疑问,只是到了本世纪四十年代,西蒙提出了决策为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论点之后,决策才为管理学家们所重视。今天决策理论枝繁叶茂,与西蒙对这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是分不开的。 从西蒙的观点来看,传统的行政学尤其是所谓的行政原则,仅仅是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只涉及行政组织的表面现象,太过于单纯朴素,缺乏现实性,无法理解政府组织的本质问题。因此,学者的研究若要真正成为一门描述性科学,就必

须确立某种统一的概念框架,这就是“决策”概念。西蒙之所以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但实际上任何活动都包括了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二者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地做的原则和如何正确地 做决策的原则。二是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甚至比操作人员更大。三是传统行政学者往往不注意组织中除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 之外的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四是有效率的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行政活动,就必须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的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基于此,西蒙在《行政行为》中明确表述了他在行政学研究中提出了决策理论及其在整个行政学研究中的地位。因为西蒙的理论贡献,在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决策,也是其中最受重视并最常被引用,成为了行政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新概念工具。 西蒙行政决策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理性”。他通过对理性、客观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对比来予以阐述人的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式、人的实际决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组织与理性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何谓理性?在不同学科它则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的认识能力;伦理学

西蒙决策思想

作为决策管理学派的创始人,西蒙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决策是组织成员及其群体参与的结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 ①突出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 ③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 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即决策,但是西蒙忽略了管理动态过程中的其它几个方面,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将决策视为管理的第一,并不十分妥当。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其理论要点归纳如下: 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导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准备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西蒙行政决策理论基石_有限理性

西蒙行政决策理论基石——有限理性 王洋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西蒙行政决策理论基于“理性”概念及其发展理论,这里所谓的理性概念,并非说人的行为都合乎理性,而是指从理性概念出发讨论人的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式、人的实际决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组织与理性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本文从理性决策理论入手,论述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分析西蒙的“有限理性”对行政学发展的理论贡献,最后谈到“有限理性”的应用。 [关键词]理性;有限理性;决策;组织决策 西蒙行政决策理论基于“理性”概念及其发展理论,这里所谓的理性概念,并非说人的行为都合乎理性,而是指从理性概念出发讨论人的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式、人的实际决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组织与理性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西蒙曾明确指出:“行政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和非理性方面的界线,行政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最优的才智而转向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1]西蒙认为,理性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一、从理性决策理论到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西蒙并未对理性决策全盘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们试图按照理性去行动,但由于理性本身的有限性,人们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行为。”[2] (一)从经济人到行政人 理性决策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有限理性决策的人性假设是行政人。“经济人与行政人主要以下两点不同:一是经济人寻求最优——从可为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当中,择其最优者。经济人的堂弟——行政人,则寻求满意——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政程序;二是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行政人则认为,他自己头脑所感知的世界,是对纷繁噪乱的真实世界做过重大的简化处理后所得到的一个模型。”[3]可以发现行政人寻求满意而非最优,行政人能用相对简化的经验方法来制定决策。所以,他不用先考虑一切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便可以进行挑选。 (二)从理性到有限理性 决策者并不是绝对的理性人,他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无法达到绝对理性,而只能是介于经济人与心理人之间的行政人。“行为主体打算做到理性,但现实中却只能有限度地实现理性”[4]因而实现理性决策是不可能的:1.决策者不能找到全部备选方案;2.决策者并不能完全了解备选方案的所有后果;3.决策者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4.决策制定总是要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或其它成本的制约。基于上述的分析,西蒙认为古典决策理论从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出发而逻辑地推导出的一套规范性决策理论是无法准确解释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实际行为,因为它不符合实际决策行为所追求的目标与主客观约束条件,即现实无法满足“经济人”假设的几个基本原因:“1.知识的不完备性;2.困难的预见;3.可能行为的范围。”[5] ~~~~~~~~~~~~~~~~~~~~~~~~~~~~~~~~~~~~~~~~~~~~~~~~~~~~~~~~~~~~~~~~~~~~~~~~~~~~~~~~~~~~~~~~~~~~~~~~~~~~~~~~~~~~~~~~~~~~~~~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21世纪初的兵团,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参与社会竞争需要兵团精神。其次,全社会对兵团的认同需要兵团精神。再次,兵团发展建设需要兵团精神。由此可见,兵团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兵团事业的兴衰成,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兵团精神固然有许多稳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是历史性的。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马志成在《兵团精神贵在坚守重在实践》中强调:“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贵在坚守、重在实践, 关键在于做到坚持‘三个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赋予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与设置载体相结合;坚持树立典型与鞭挞丑恶相结合’。”殷雪静《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继续弘扬兵团精神》中指出:“长期以来,兵团精神始终是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是兵团几代人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兵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继续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因此,弘扬兵团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兵团精神,就是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到底是要矢志不渝地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弘扬兵团精神,就是要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方针。”还有,王崇久在《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增强其务实进步的时代特征。”武晓凤在《兵团经济的腾飞需要兵团精神》一文中强调:“弘扬兵团精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传播方式。利用现代传媒,特别是大众传媒:利用文学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切形式;也可以利用广告,特别是形象广告等;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举办经贸会、以及兴办各种文化节、举办各种文化沙龙、邀请国内外名人访问座谈等等。通过宣传,在传统与现实的比较中,在丑陋与美好的反差中,在潜在与外在的诱导中,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使人们接受兵团精神。” 五、关于兵团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综上,目前学术界对兵团精神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面也相当广,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主要表现在: (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目学者们一致认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但我们要认识到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弘扬兵团精神,也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就是根据时代进步、世界发展和社会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应如何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需要深入研究。 (二)需要进一步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兵团精神作比较研究。目前,对这几者作比较研究的论著不多,然而这几者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么,这几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如何用这几种精神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要进一步研究兵团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兵团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民族精神中有什么样地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要进一步兵团精神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关系。兵团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什么样的价值观?现时代又要如何弘扬这种价值观?这也要作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崇久.兵团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8. [2]梁金贵.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张振华.试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郭江华.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兵团建设,2008(10). [5]王丽.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兵团建设,2004(6). 作者简介:李立志(1979-),男,河南商城人,硕士研究生,和田师专马列部教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郑伟(1979-),男,河南正阳人,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党校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09-03-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