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思路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区域示范发展思路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我市被列入第一批试点示范区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示范实施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引领和带动了我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实施“建设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我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发展思路,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十二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成效 (一)总体立项情况 我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工作以来,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累计下达我市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项目39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33项,公共服务平台类6项)。其中,2012年下达补助资金6000万元,新支持项目9项;2013年下达补助资金8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3项,滚动支持项目5项;2014年下达补助资金9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7项,滚动支持项目1项。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产业培育呈现快速发展 海洋生物产业走向纵深化。现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海洋生物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由快向深转变的态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我市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展深海探测装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公共服务平台初见成效。部分平台已投入运行,具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2014年扶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已与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已开展多项公共服务。海洋产业集聚区规模效益明显,2014年,我市8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完成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总额816亿元。 2.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多家示范单位重大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和创新平台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科技奖励、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成果丰硕。2014年示范项目单位自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0个,共申请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得科技奖励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2014年,各项目承担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45%。 3.产学研一体化扎实推进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使经济发展有所起色,但还是难掩其潜在的经济问题。2017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实行减税与就业政策法案,美国经济改善,工资持续增长,失业率创50年新低。但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贸易自由化产生阻碍。总体而言,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管机制也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社会环境 美国是一直主张“海权论”的国家。“海权论”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美国全球海洋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海洋资源文化 马汉海权论的最终目的是为美国谋取和扩张国家利益。为此,美国建立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保护和拓展美国的海外殖民领土,强力推动美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洋进攻型转变。 美国在海外领土扩张的同时,也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重视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政策,形成了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使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海洋经济强国。 (2)美国航运文化 美国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建有众多的港口,发展了海上运输业。美国也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造船产业规模较大。马汉提出,美国应当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建设强大的商业船队,为美国发展海上力量奠定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美国应当建立海外基地,构筑美国进军东方的桥梁和美国西海岸防线。因此,美国建设了一支超大规模的远洋舰队,致力于美国海外贸易和海外基地的拓展。 (3)海洋环境和教育文化 美国注重海洋环境执法,增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防治。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是美国重要的海洋环境执法机构,承担着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行动、保护民众环境健康的职责。近年来,美国积极实施“海援计划”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新浪网 近年来,以青岛国际海洋节为代表的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特色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又将如何呢?本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教授。 “青岛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将大有可为,但地理区位及主观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瓶颈’问题亟待打破。”张胜冰指出。 优势得天独厚 张胜冰告诉记者,青岛海洋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开发也较早,发展上较为成熟,加之城市经济较发达、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等有利因素,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国内,有两个城市是最亲近大海的,一个是厦门,一个就是青岛。”张胜冰指出,这两个城市与海洋的关系最亲密,其他沿海城市的城市中心其实都远离大海,并没有建在海边,只有这两个城市例外,整个城市中心轴都围绕着大海而建,与海洋的关系如此亲密,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都与海洋有关。 青岛海岸线长达730.64公里,占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的1/4,有大小岛屿50多个、大小港湾49处,青岛的海岸线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海岸线。青岛气候较温和,无酷暑和寒冬,也较少有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蚀,较适合从事水上运动项目和度假休闲旅游,加之毗邻日韩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以滨海观光娱乐为内容的海洋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 青岛基础设施完善,数十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地落实和推进,涉及交通、道路、场馆、车站、机场、港口、艺术中心等,与文化设施建设有关的有青岛大剧院、青岛奥帆中心、奥帆剧场、青岛国信体育馆、青岛海滨艺术中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银海大世界等,还有在建的唐岛湾海上嘉年华、国际游艇会、港中旅海泉湾滨海度假城、红岛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华谊兄弟青岛影视基地及滨海影视城、四方欢乐滨海城等重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 “这些都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这些优势对于青岛海洋文化产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张胜冰强调。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张胜冰告诉记者,据初步估算,青岛海洋文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储永萍,蒙少东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趋势出发,分析了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6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总结了6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关键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9)08-0154-04 Inspiration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PRC)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Marine economy being taken a great deal atten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are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First of all,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Japan, Norway,England,Australia,America and Canada)were analyzed.In the end,the inspirations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marine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inspiration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了2005年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 的14%。笔者对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了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全球海洋经济开发总体趋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21世纪海洋管理的范围由近海扩展到大洋,由一国管理扩展到全球合作;管理内容由各种开发利用活动扩展到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在强调利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段。同时海洋管理科学和技术也逐渐成熟。发达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等。开发方式正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在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方面,传统的海洋渔业和海盐业保存稳定增长,海洋的多样性开采方兴未艾,其中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的开发研究等占据了主导地位[1]。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1日本 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海洋科技开发,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同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 收稿日期:2009-06-02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BJB002);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B-8207-07-0005-6);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基金项目(J50703) 作者简介:储永萍(1986-),女,湖南常德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产业集群。 通讯作者:蒙少东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一直坚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以 及创新型新兴工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依托海洋, 海陆统筹, 高端产业聚集, 生态文明和科技先导的基本特征。回顾十一五规划,西海岸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都已经基本完成,海洋经济产业带业也已初步形成;放眼十二五规划,打造蓝色经济区,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蓝色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总长863. 30千米, 海岛69个, 海湾49个, 近海海域面积1. 38万平方公里, 滩涂面积212. 3平方公里; 航道通畅, 不淤不冻, 锚地水域开阔, 具有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 青 岛近岸95% 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具有丰富的海洋生资源, 其中鱼类资源占80% ,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在陆地上资 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何开发好、利用好海洋资源是青岛市今后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为了融合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青岛市也正在努力地开发各种富于创新的新型旅游资源,日新月异的东部都市观光区--横贯东西的旅游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和澳门路,中华文明雕塑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构筑成一幅海滨都市旅游景观。以及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都坐落在这片年轻的城区之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青岛市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 是中国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中心聚集地, 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 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 涉海领域两院院士 占全国的80% 左右, 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 海洋科技研发体系比较完善。在全市 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及企业中, 已建成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7家, 青岛市还拥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海洋药物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 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 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市南区54.48万人、 市北区55.82万人、四方区46.25万人、李沧区51.24万人、黄岛区52.42万人、崂山区37.95万人、城阳区73.72万人、胶州84.31万人、即墨市117.72万人、平度市135.74万人、胶南市86.84万人、莱西市75.02万人。 青岛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副业和海洋渔业;青岛市2010年全市的GDP 总产值为:5666.19亿元,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276. 99亿元,占到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9﹪;2010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分别占到第一产业的:48.4﹪ 0.4 ﹪ 26.2﹪和 21.8﹪;总产值指数方面,以2009年统计年鉴为例,全市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值指数为:2 374. 90;其中,农业产值指数为:1 096. 68;林业产值为指数:812. 34;牧业产值指数为:7 151. 59;渔业产值指数为:13 839. 89;在增加值方面2010年,第一产业的总增加值为:2 769 883万元;农业增加值为:1 491 886万元;林业增加值为:10 278万元;牧业增加值为:535 712万元;渔业增加值为:647 815万元;总产值方面以2010年为例,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 831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11.4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一、青岛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特点-----青岛要成为区域性科技 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中心。 对于青岛城市的未来定位,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将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青岛自身的城市特点,量身打造的发展目标。 作者建议青岛要围绕高科技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技为重点,打造我国东部高科技城市。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地处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距离比天津更近,且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未来可“变身”国际航运中心,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在港口和区位上更具优势。 智能制造 近年来,物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20%。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今年,青岛将推动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滚动推进15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机器人、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互联网工业的城市,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青岛全面转向“智造”的速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新型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创新领域发展 过去五年,青岛围绕创新规划建设“三个千万平米”工程和“千帆计划”,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青岛创新有4个支撑系,即“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和24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青岛建设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同时,“央企系”在青岛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中科系”是指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资源,目前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格局。“国际系”,从而吸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向青岛聚集。这些创新力量,将为青岛未来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上世纪20年代末,青岛建成了水族馆和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观象台还专门设立了海洋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蓝谷”,吸引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青岛市海洋资源

青岛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009年2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山东蓝色经济区,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力推动海陆一体、区域创新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区。”青岛作为山东省久负盛誉的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理应承担起率先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任,肩负起引领开发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 海洋空间资源 相对于其他海洋资源,人们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是最直接也是最广泛的。青岛市也不例外,作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可以说始终重视对海洋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青岛港为代表的各个港口、码头,大大小小的海岸工程,形形色色的海景别墅,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多个海水浴场,各种形式的海上运输,海水养殖以及水上体育竞技中心奥帆基地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其中,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还要数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这两大工程项目。 青岛跨海大桥横跨青岛胶州湾,把青岛东、西两个主要城区连接起来。东起主城区308国道,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路线全长约35.4公里,其中海上段长度26.75公里,总投资达到99.38亿元。建成后的跨海大桥破解了胶州湾的天然瓶颈制约,联通了青岛东西海岸,给货运客运带来极大便利。 青岛海底隧道北起点在团岛路,南端在薛家岛于北庄村和后岔湾村之间出洞,工程全长6170米,其中隧道长5550米(海域段长3300米),预计2011年4月竣工,总投资约31.8亿元。可以说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岛城的交通运输,更是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象征。 岛城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极大的带动了本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一些环境上的问题。部分海岸工程单位只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节制地开发海岸带,如围海造地、人工养殖、兴建人工岛、码头、采掘建筑材料等等,导致了海域自净能力削弱.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破坏。可以说,海洋空间资源使用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其他海洋资源(像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该呼吁今后的海洋施工单位能够拥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在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能够进行充分的科学的环境评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来施工,然后才是争取兼顾经济效益。 海洋生物资源 青岛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中像带鱼、黄花鱼、鲅鱼等鱼类资源约占80%,虾、蟹、贝类及头足类资源约占20%。底栖动物资源中还有菲律宾蛤仔、西施舌、刺参、皱纹盘鲍等珍贵海产品和藻类等。海洋植物资源也很丰富,青岛近海海洋植物主要有底栖藻类和海草。底栖藻类有石花菜、海带、紫菜、马尾藻、石莼等,适宜于养殖,并已形成规模生产。如今水产资源开发已产业化,海洋捕捞产量产量不断增加,海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青岛市有关部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视,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渔港、码头、养殖基地、病害防治中心、贝类净化中心、修造船等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海洋法规建设和依法管海、用海方面岛城有关部门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实现青岛市海域的开发利用步于有序、有度、有偿管理提供了保障,维护了青岛市渔业生产的秩序,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过,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海水污染问题,这无疑对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海洋水域污染来自于海洋污染与陆基活动的陆源污染两方面,其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2641339.html,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作者:王志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梳理和分析澳、美、韩、日等典型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洋经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贡献与拉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1)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8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据测算,近年来世界海洋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拥有海洋资源的数量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从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来看,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尚处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为此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1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察和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其中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综观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澳、美、韩、日等主要海洋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

青岛市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青岛市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2020年)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政府研究室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青岛市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2) 一、发展基础和优势 (2)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3) 第二章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发展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第三章重点发展领域 (8) 一、海洋医药领域 (8) 二、海洋生物制品领域 (8) 第四章重要推进工程 (12) 一、企业培育工程 (12) 二、项目推进工程 (14) 三、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5) 四、园区集聚工程 (17) 五、合作开放工程 (19) 第五章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21) 一、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建设 (21)

二、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21) 三、投融资支撑体系建设 (22) 四、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建设 (23) 第六章建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 (24)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24) 二、建立规划协调推进机制 (24) 三、建立产业统计分析制度 (24) 附表:海洋药物研发进展情况

前言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产业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美、日、英、法、俄等国家分别推出包括开发海洋微生物药物在内的“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洋蓝宝石计划”“海洋生物开发计划”等,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以海洋药物为例,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近10种1,年市场销售额600亿美元以上,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好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全市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据《国家“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2年,近期规划至2015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1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海洋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利福霉素、阿糖胞苷、阿糖腺苷、齐考诺肽、曲贝替定、甲磺酸艾日布林、阿特赛曲斯和Ω-3-脂肪酸乙酯等。国内主要有角鲨烯、藻酸双酯钠、甘糖脂、盐酸甘露醇等。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青岛作为我国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天然的地理条件。本文对青岛的海洋资源概况入手,对青岛海洋经济这几年来发展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出目前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指出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使青岛成为一个真正的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海滨城市提出一些建议和见解。 关键字: 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协调发展 一、海洋经济的定义及内容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理解,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所谓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的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步产生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青岛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吞吐量2.65亿吨,增长18.26%;外贸吞吐量1.9亿吨,增长12.97%;集装箱吞吐量946.59万标准箱,增长22.93%。为了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市政府对于渔业生产进行了统筹规划,限制海洋渔业的盲目发展,把海洋渔业与海洋科技相结合,与2006年相比,青岛渔业生产产量下降,海洋生态渔业规划取得明显成效。水产品总产量120.52万吨,下降3.6%,其中,捕捞产量37.51万吨,下降3.3%;养殖产量83.01万吨,下降3.7%。海、淡水养殖面积5.84万公顷,下降5.8%。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了解,目前青岛海洋生物技术企业近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在这些企业中,新兴海洋科技企业崭露头角。同时,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产业也逐步成为青岛市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又一支柱。 三、青岛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岛的优势 1、优良的海洋资源环境为海洋经济筑起发展的平台。 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与大连、天津相邻,南与连云港、上海相接,海岸线长711公里,海岛69个,近海海域1.38万平方公里,岸线绵延曲折,共有49处海湾,胶州湾、鳌山湾、董家口等都是优良天然港址。胶州湾是青岛母亲湾,其岸线长度163公里,湾内水域面积423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2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7米。青岛海域自古就是各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肥育场所,生物多样性高,季节更替明显,渔业资源种类丰富。同时,青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海山城相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保障 青岛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董家口新港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集疏运体系完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

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

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浙商 文│本刊记者俞越 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那么,海洋经济有哪些细分产业最值得投资?《浙商》杂志发布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榜单,结合了近年来海洋经济各大产业的布局、产业总值、发展增速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众多因素综合评定。 [上榜理由] 海洋物流业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物流业迅速回暖。2010年,我国海洋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颖而出,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海洋船舶工业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正处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未来,海洋船舶工业要突出主业、多元经营、军民结合,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稳步发展。形成环渤海船舶工业带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及船用配套设备,同时稳步提高修船能力。 海洋油气业 我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海洋油气业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重点建设面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南海、东海、渤海天然气田,逐步形成三个区域性市场供应体系。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也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

海洋资源与经济

青岛作为我国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优越地理位臵使得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青岛成为全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十四城市之一,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工商、贸易、文教、旅游名城,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成为国际社会看好的投资热土,这一切都得益于独有的青岛式蓝色海洋经济与产业优势。 一、海洋经济的定义及内容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理解,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所谓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的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步产生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最初仅限于人类的食物来源,随着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以生物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以及深海技术为代表的应用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深入,从起初的海洋渔业、运输业到现在的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等新兴工业,预示着人类正从大陆文明真正走向海洋文明。 青岛海洋资源优势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一个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青岛市辖近岸海域北起丁字湾,南至黄家塘湾,其中分布着胶州湾、峡山湾、沙子口湾等49处海湾(港湾),有黄岛、灵山岛等52个岛屿和54处礁石、14处滩涂。青岛海岸线长730.64公里,海岛69个,近海海域1.38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滩涂面积为212.31km2。同时胶州湾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青岛近岸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加之丰富的海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都为海洋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也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岛市同时也是我国海洋科研、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基地,海洋科研、教育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在海洋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居全国一流水平。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20多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机构,有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多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和9个海洋资源库;并拥有海洋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左右,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涉海两院院士16名。突出的海洋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 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二)矿产资源简介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三)水力资源和能源简介 中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是中国能源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