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二章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3.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在发现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8.透明、不透明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第三章透镜

1.凸透镜、凹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单位:千克(kg)。还有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是:1t=103kg 1g=10-3 kg 1mg=10-6 kg

(3)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天平(托盘天平):

(1)清楚天平的用途、构造。

(2)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事项:

①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

②取用砝码用镊子;

③不要超过天平的量程;

④测量液体或化学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4.密度:

(1)物理意义: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

(2)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定义式:ρ=m V。

(4)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换算关系:1 g/cm3= 1.0×103kg/m3。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6)水的密度:1.0×103kg/m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 t。

(4)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5.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6.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7.力:

(1)定义: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力的作用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牛(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9.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10.二力平衡:

(1)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1.弹力:常用字母F N表示。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注意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2.重力:用字母G表示。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4)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mg,其中g=10N/kg。

3.(滑动)摩擦力:用字母F f表示。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①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②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两种摩擦的比较: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杠杆:

(1)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L1):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L2):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3)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F1l1=F2l2。

(1)概念: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小轮,它可以绕着轴转动。

(3)滑轮组:

①滑轮组省力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股(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

的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力的几分之一。公式:F=G n。

②特点:滑轮组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动力移动距离L和重物升高距离h的关系为:L=nh。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1.压强:用字母p表示。

(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压力的接触面积。

(2)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压强的公式p=F S。

(5)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

(6)增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②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2.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规律: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 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测出大气压所能托起液柱的最大高度,这段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的数值。由此制成水银气压计。

(2)大气压与高度的定性关系:在海拔3000m 以内,大约每升高10m ,大气压减小100Pa

(3)标准大气压:105Pa 。 (4)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放置的玻璃管中水银柱压强: 试管中有一段被水银柱密封的空气柱,若空气柱的压强为p ,大气压为p 0,水银柱压强为p 柱,则:

甲:p =p 0-p 柱; 乙:p =p 0+p 柱; 丙:p =p 0。

4.流体(气体和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5.浮力:用字母F 浮表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测量:F 浮=G ―F 。 (4)阿基米德原理:

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②公式:F 浮=G 排=ρ液gV 排。

③适应范围: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5)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F 浮>G ,物体上浮; ②F 浮<G ,物体下沉;

③F 浮 = G ,物体悬浮或漂浮。 (6)浮力的应用:

①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将它做成空心的,从而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受到的浮力增大。钢铁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②潜水艇:潜水艇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通过水舱的进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从而实现下潜和上浮。

③密度计: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所受浮力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这时它所排开的液体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排开的液体体积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 ④气球和飞艇:它们气囊中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1.功:用字母W 表示。

(1)做功的二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1)定义式:W =Fs 。 (4)单位:J 。

2.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

)使用机械时所做的所有的功(总功)中,有一部分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

乙 丙

功。还有一部分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2)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式: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定义式:η= W有

W总

(3)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3.功率:用字母P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定义式:P=W t。

(4)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换算关系:1 kW=1000 W。

6.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7.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

a.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b.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

a.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b.决定弹性势能大小因素: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3)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

(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液体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蜡、沥青、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没有确定的熔点。

(4)冰的熔点:0℃。

4.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凝固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水的凝固点:0℃。

5.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

①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的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④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

(3)蒸发:

①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采取相反的措施。

③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6.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8.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9.雾、露、霜的成因:

(1)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第十六章热和能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热运动:

(1)概念: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2)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发生的范围:固体、液体、气体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内能:

(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3)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少。

5.热传递:

(1)概念: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2)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3)热量:用字母Q表示。

①定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②单位:J。

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一过程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改变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这一过程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7.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

(1)物理意义: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8.热量计算公式:Q =cmΔt。

(1)吸热过程公式:Q吸=cm(t—t0)。

(2)放热过程公式:Q放=cm(t0 —t)。

9.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1.电荷:

(1)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负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验电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通过验电器两片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6)电荷量:用字母Q表示。

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②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2.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陶瓷、油等。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5.电路:

(1)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电路各部分作用:

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它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常见的电源有电池、发电机。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它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接通和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是否工作。

④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它用来传输电能的。

5.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

(2)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做断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这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且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1)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

(2)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8.电流表:

(1)清楚实验室使用的电流表的符号、外观、表盘、量程、接线柱。

(2)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9.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公式表示:I=I1=I2。

(2)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公式表示:I=I1+I2。

第六章电压与电阻

1.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电源的作用: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单位: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单位换算关系:1kV=1000V,1 mV=10-3V,1μV=10-6V。

(4)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2.电压表:

(1)清楚实验室使用的电压表的符号、外观、表盘、量程、接线柱。

(2)电压表使用注意事项: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3.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公式表示:U=U1+U2。

(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公式表示:U=U1=U2。

4.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叫做电阻。用符号R表示。

(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还有千欧kΩ、兆欧MΩ。

换算关系:1kΩ=103Ω,1MΩ=106Ω。

(3)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具体的定性关系)

7.滑动变阻器:

(1)清楚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符号、连接方法。

(2)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灯泡的实际功率(亮度),但不能改变电路总电压。

第七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 R。

2.串并联电路电阻规律:

(1)串联电路电阻规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公式:R=R1+R2。(2)并联电路电阻规律: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电阻倒数之和,公式:

1

R=1

R1=

1

R2。(对于两个电阻的并联公式,常用R =

R1R2

R1+R2。)

第八章电功率

4.电能:

(1)电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J)。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106J。(2)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5.电功:用符号W表示。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2)单位:J。

(3)电功公式:W=UIt。

(4)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3.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3)公式:P=

W

t。

(4)单位:瓦特,简称瓦(W)。另有单位千瓦(kW),1 kW=1000W。

(5)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P=UI。

4.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功率;

(3)用电器的电阻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R=

U2额

P额

5.电流的热效应:

(1)概念: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产生热量的现象。这一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内能。(2)焦耳定律:

①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

电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Q=I2Rt。

③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等于电流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功。即:

Q=W。

(3)利用电流热效应,制成电热器。

6.家庭电路:

(1)组成:——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电灯。

(2)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①输电线:传输电能。

②电能表:测量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③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④保险装置:有较大电流通过时,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⑤插座:将用电器连入电路。

⑥电灯:照明。

(3)火线、零线之间的电压:220V。

(4)保险丝:保险丝是用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5)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短路。

(6)家庭电路中总功率与各用电器功率的关系:P= P1+ P2 +……+ P n。

第九章电和磁

1.磁现象:

(1)磁性:磁体能够吸引钢铁类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两端吸引钢铁类物质能力最强的部位。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北极(N)、南极(S)。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5)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的现象。

(6)磁体的性质:吸铁性、指向性。

2.磁场:

(1)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使磁针偏转的物质。

(2)磁场的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体周围磁感线的方向: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3.电流的磁场:

(1)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现象。

(2)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4)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4.电磁铁:

(1)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

(2)铁心的作用:由于铁心被磁化,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①与电流大小有关。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②与线圈匝数有关。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5.电磁继电器:

(1)构造: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

(2)作用:间接控制、远距离控制、自动控制。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方向都有关系。

(3)电动机:

①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

②能量转化: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7.电磁感应: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发电机:

①原理:电磁感应。

②能量转化: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概要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 第七章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第十章液体的力现象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第七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一运动的描述 1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 t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 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只用v=s 计算平均速度 t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惊醒比较的标准叫做单位 2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之一测量工具最常用的是刻度尺,更精确的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 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之中,基本单位是秒,常用工具是秒表 4误差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些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被消灭。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3 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摄氏度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声音的特性 1 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超出了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 音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三噪声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 噪声的控制 四声的利用见课本了解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学生情况、学习任务分析 对于浮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认识,但这些认识很肤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生对于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却不清楚。当然,更不清楚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等问题了。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探究实验,尤其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实验设计、分析论证等环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浮力的方向; ③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2)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专题三:知识点汇总 1.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 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_表示,公式为 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的单 位是___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物体沿着_______且快慢_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我 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 动,我们常用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 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 声音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靠_________传播,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物质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 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 播,声音在______、_______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 15°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m/s,合________km/h. 5. 声音的三个特性为: _____:指的是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快, __________; _____:指的是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振幅越大, __________; ______:指的是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不同物体,____不同. 6. 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它的单位是 ______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波,____________叫次声 波,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_______. 7. 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列举两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 声还可以传递__________,列举两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从物理学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叫做噪声,我们利用 _________来划分声音的等级,符合为_______.0分贝是 _______________,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为保证 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 不能超过___________. 9.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汇总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专题三:知识点汇总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 运动。 2.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_________表示,公式为 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速 度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的单位 是___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 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沿着_______且快慢________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常 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我们常用 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 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 慢程度。 4.声音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声 音靠_________传播,一切_____、 ______、_______物质都可以作为 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 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声音不能 在______中传播,声音在______、_______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15°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m/s,合________km/h. 5.声音的三个特性为: _____:指的是______,它是由 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快, __________; _____:指的是_____,它是由 ________决定的,振幅越大, __________; ______:指的是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不同物体,____不同. 6.物理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 率,它的单位是______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 超声波,____________叫次声波,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 _______.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2015-201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 D.只要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就相同 2.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形“影”不离 D.湖光倒“影” 3.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4.如图所示的“眼睛”及矫正的示意图中,与矫正远视眼相符的是 5.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B.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6. 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8.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9.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D.火星 10.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11.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12.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从地球运到月球 13.用天平称出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4.分别由不同物质a、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 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鲁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 习提纲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一运动的描述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 t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计算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只用v=s t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惊醒比较的标准叫做单位 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之一测量工具最常用的是刻度尺,更精确的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之中,基本单位是秒,常用工具是秒表 4误差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些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被消灭。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3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摄氏度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超出了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三噪声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 噪声的控制 四声的利用见课本了解 第三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及基本性质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轨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鲁教版(五四)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g="9.8" 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A. 1kg='9.8' N B. 物体所受重力是它质量的9.8倍 C. 质量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D. 质量是9.8 kg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是1N 2.一人利用左右两手水平向两端拉一支弹簧秤,若两手所施的拉力都是20N,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A. 0N B. 20N C. 40N D. 不可确定 3.小明同学静立在磅秤上,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A. 人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B. 人对磅秤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 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 磅秤的重力与人的重力 4.一辆汽车停在水平路面上,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汽车的重力和路面对汽车的阻力 B. 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 C. 汽车的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 D. 汽车的重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5.有下列实例:①游泳;②火箭发射;③飞机在空中加油;④手拍桌子,手感到疼。其中主要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是()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左端固定在墙上,右端用细线与重力为10N的木块相连,木块放在上表面水平的小车上,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现拉动小车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木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分别是() A. 14N,水平向左 B. 10N,水平向右 C. 6N,水平向左 D. 4 N,水平向右 7.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是() A. B. C. D. 8.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A. 斜向上爬升 B. 斜向下俯冲 C. 竖直向上爬升 D. 竖直向下俯冲 二、多选题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 识点汇总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专题三:知识点汇总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_表示,公式为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沿着_______且快慢_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常 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我们常用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声音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靠_________传播,一切_____、 ______、_______物质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声音在______、_______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m/s,合________km/h. 5.声音的三个特性为: _____:指的是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快, __________; _____:指的是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振幅越大, __________; ______:指的是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不同物体,____不同. 6.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它的单位是_______,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波,____________叫次声波,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 _______. 7.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列举两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 声还可以传递__________,列举两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物理学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叫做噪声,我们利用_________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符合为_______.0分贝是_______________,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_. 9.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说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 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 实验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 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 例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________。实验中由于鼓皮、喇叭、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因此采用了图中的方法,称为________法。 答案:振动停止转换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 猜想1: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猜想2: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有时候好像没有看到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 雷声的传播到底需不需要介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 实验: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 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是怎么交谈的呢?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结: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

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概要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 第七章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第十章液体的力现象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 第七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四、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 2)减小压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第八章力与运动 一、力的合成

鲁教版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措施中,能加快蒸发的是 A.用地膜覆盖的方式来抗旱保苗 B.用电吹风机把头发吹干 C.把蔬菜装入塑料袋再放进电冰箱 D.取用酒精后及时给瓶子加盖 2 . 一位同学晚上在家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插上耳机自己听 C.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发声 D.让家人把耳朵塞上 3 . 关于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物体振动得越快,其发声的响度越大 C.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4 . 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人觉得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D.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10N 5 . 如图所示,物块放在上表面粗糙的平板小车上,物块随平板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受到阻力实然停止时,物块在平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仍然停止在平板上,对上述物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

是() A.物块随平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物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物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相对于地面向左运动 6 .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冷冻的矿泉水瓶,放在室内,一会儿瓶子上就会有水珠出现.出现的水珠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升华D.熔化 7 .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人装满水的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现保持人射光线方向不变,将容器中的水慢慢抽出,则在此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仍在原来位置 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8 .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5°,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小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A.70°B.80°C.100°D.120° 9 .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专题三:知识点汇总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 动。 2.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_________表示,公式为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________,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 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沿着_______且快慢________的 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常见的 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________,这样 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我们常用 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 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 度。 4.声音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靠 _________传播,一切_____、______、_______物质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 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___的形 式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声音在______、_______中比在气体中 传播的快,声音在15°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m/s,合________km/h. 5.声音的三个特性为: _____:指的是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快,__________; _____:指的是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振幅越大,__________; ______:指的是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不同物体,____不同. 6.物理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它的单位是______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波,____________叫次声波,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_______. 7.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 列举两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声还可以传递__________,列举两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物理学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二章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3.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6.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受浮力;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受浮力;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教学方法】 预习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新课教学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

初中物理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 走进物理 第一节有趣有用的物理第二节走进实验室 第三节向科学家一样探究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运动和静止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第三节声的利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五节光的色散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质量极其测量 第二节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 第六章力和运动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第三节重力 第四节二力平衡第五节摩擦力 第六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第七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第二节液体压强

第三节连通器 第四节大气压强 第五节流体压强 第八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第三节浮力的利用第九章简单机械功第一节杠杆 第二节滑轮 第三节功 第四节功率 第五节功的原理 第六节机械效率 第十章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一节动能 第二节势能 第三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四节水能和风能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 第十一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二章电压和电阻 第一节电压 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 第四节变阻器 第十三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三节测量电阻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第十四章电功率 第一节电能 第二节电功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公式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g取10N/kg) 一、选择(全部为单选,1-12题每题2分,13-14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能使它静止在空中 3.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一组是 ①火车进站前,撤去动力,仍能进站 ②汽车行驶时,司机系着安全带 ③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④用力拍打被子,使被子上的灰尘落下 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事实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在坦克的轮子上安装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宽大而厚实 C.用细线来分割皮蛋???? D.将铁路轨道铺设在枕木上 5.有一个塑料瓶,在侧壁上用锥子戳了三个洞,向容器中倒入水后,水从小洞中喷出如下图 所示,正确的是 6.断线的氢气球,在升空过程中 A.球的重力不断减小B.球的质量不断减小 C.球的体积不断减小D.球外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7.把质量相同的铜块和木块分别浸没入水中,则它们所受浮力??? ???????? A.铜块的大?????B.木块的大???? C.一样大??????D.无法判断 8.如图,小鱼口中吐出的气泡在升至水面的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则气泡受到的浮力和 气泡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是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9.下图所描述的力,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10.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它绕地球以椭 圆轨道 运行,近地点离地面高度为439千米,远地点离地面高度为2384千米,如 图所示,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C.势能增大,动能不变 D.势能增大,动能增大 1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用功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B.额外功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就越低

动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概念。 (2)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活动一:比一比,生活中我们常涉及各种能量,哪一组能想得多。 (学生纷纷动脑,把生活中学过的听到的各种能量写在白纸上,小组交流后抢着回答)教师汇总学生所提的能量(板书),评出优胜小组。 2.活动二:比一比,哪组想得快,让同学找出这些能量中有共性的一些,并说出它们的共性。(学生讨论后抢着回答,小组补充后得出)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有共同点,它们都是运动的。 3.教师及时点拨得出能量和动能的定义,引出课题。 4.演示小实验: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吹动小纸屑,流动的水冲击风车,冲击摆中射出的钢

球打击重物。 5.学生举例生活中也碰到有动能的物体。 通过这一个环节,学生已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中来了,且通过4、5两步已经把动能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学物理的必要,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二)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物体具有动能,那你最想了解动能的什么呢?(把自主权留给学生,学生积极性更高,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学生的观点大部分是想了解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此提出探究的主题。 2.猜想:教师提问:“那你能否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猜一猜物体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学生有的猜物体的大小,有的猜摩擦力的大小,有的说力的大小,有的说接触面积,有的说速度,有的说质量。各种答案都有,有的同学的猜测是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同学确实是乱猜的) 教师又引导:“猜想也不是凭空乱猜的,应根据物体本身来猜的,物体的动能肯定与物体的运动有关,另一个肯定与物体的本身有关,你联系一下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再想想到底与什么有关”(学生得到提示后,边讨论边思考最后得出与物体的速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从物体本身猜,也要学会舍弃错误的观点。(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3.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提示设计实验) (1)你准备分几大步进行实验?要用到什么方法? (2)你的探究方案: A.; B.。 (3)你所需要的器材:; (4)在你设计的方案中,比较动能大小的依据是。 (5)步骤: (6)你设计的实验表格: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