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肺鳞癌: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SCC(鳞状细胞癌抗原);(非小细胞肺癌)

肺腺癌:NSE、CEA;小细胞肺癌:NSE、糖类抗原;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肺小细胞癌

细胞角蛋白19(CK19)片段和CYCFRA21-1—肺鳞癌

癌胚抗原(CEA)---肺腺癌、大细胞癌、鳞癌。重度吸烟患者中有13.6%CEA升高,不吸烟者仅有1.8%CEA的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患者包括肺结核患者也经常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肺癌骨转移

前胃液素释放肽(ProGRP)---肺小细胞癌的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如果NSCLC 患者的ProGRP血清浓度>100pg/ml,那么临床上就应怀疑是否混合小细胞成分、神经内分泌亚型或肾功能不良。

组织多肽抗原(TPA)---NSCLC患者的血清TP A>100U/L提示生存期更短。肝炎、肝硬化、糖尿病和胆囊炎也可以升高。TPA的升高常早于临床可见的疾病复发和进展。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35%的鳞癌患者升高,非鳞癌患者仅有17%升高。

2.乳腺癌

CEA和CA153联合应用:乳腺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Her-2/neu:主要表达于乳腺、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上皮。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因子。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标志。TPS与CA153联合应用在评价预后和治疗方面获得最佳的结果。

BRCA1和BRCA2:BRCA1和BRCA2突变可导致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生。

3.胃癌

CEA:

CA199:35%的阳性率。

CA724:

甲胎蛋白(AFP):

CA125:

4.肝癌

AFP:单项AFP指标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AF P≥500ug/L持续1个月或AFP≥200ug/L持续2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与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者即可作出诊断。

酶与同工酶:

(1)异常凝血酶原(AP):肝癌患者AP阳性率较接近,在55%-75%。AP与AFP 无关,有助于评价肝癌疗效和监测复发。

(2)铁蛋白:铁蛋白是人体内重要的储铁蛋白质,大部分存在于肝、脾、胰、

骨髓及血细胞中。血清铁水平是反应铁缺失或铁负荷过重的重要指标。

肝癌有50%-70%铁蛋白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是:肝癌细胞坏死铁蛋白释放入血,铁蛋白清除减少,铁蛋白合成释放增多。但在大多数良性肝疾病中,血清铁蛋白也异常增高。

(3)转铁蛋白:TF不是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

5.结直肠癌

CEA

CA199

CA242

三者联合阳性率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和预后评价有临床价值。

6.食管癌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食管鳞癌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食管鳞癌

癌胚抗原(CEA)---用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和术后监测

7.胆囊癌、胰腺癌

CEA

胰腺癌胚胎抗原(POA)和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

CA199:血清CA199水平与胰腺癌TNM分期呈明显正相关。

8.前列腺癌

PSA

9.睾丸癌

hCG和β-hCG:5U/L是公认的诊断睾丸肿瘤患者的临界值。在化疗期间hCG水平由2U/L上升至5-8U/L并不预示肿瘤的复发。

AFP:对睾丸的卵黄囊肿瘤十分敏感。

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60%-70%的精原细胞瘤患者中均有升高。但其升高也可见于吸烟者。

10.鼻咽癌

VCA-IgA和EA-IgA:抗VCA-IgA的水平可作为筛选高危人群和观察治疗预后的指标。

抗EB病毒特异性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K)抗体

Lmp-1

抗EB病毒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抗体

11.卵巢癌

CA125:血浆C125水平大于65U/ml的患者,提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存在,故测定血浆CA125水平对筛查卵巢癌患者及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叶酸受体:皮肤癌、乳腺癌和卵巢癌。90%以上的卵巢癌为叶酸受体表达阳性。雌、孕激素受体:

12.子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

CA125和CA199:CA199水平对宫颈癌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CA199是宫颈癌复发和进展的标志。

CA153:妇科肿瘤患者血浆CA153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其病情的进展。

癌胚抗原(CEA):可用于判断宫颈腺癌的浸润情况。

鳞状细胞癌肿瘤相关抗原(SCC-Ag):可作为宫颈鳞癌患者化疗反应的指标。性激素及激素受体:分化越好的肿瘤,ER、PR的阳性率越高,且受体阳性患者生存时间长。

13.神经系统肿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透明质酸粘合蛋白

中间丝蛋白

14.血液系统肿瘤

PML-RARα: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的分子标志,是致癌的主要原因。

BCR-ABL: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伊马替尼能特异有效地抑制BCR-ABL。

表7 不同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常见肿瘤标志物意义

常见肿瘤标记物意义: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为方便大家学习记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意义现总结归纳如下:甲胎蛋白(AFP):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肠癌,癌胚抗原会升高。癌胚抗原对手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癌患者经过治疗癌胚抗原可下降或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癌胚抗原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应定期监测。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65岁以上老年男性特别要注意,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肥大症状相似,两者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务必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以排除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19-9(CA19-9):对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高敏性为91.7%,特异性为85% 糖类抗原125(CA-125):80%~90%女性卵巢癌患者糖类抗原125可升高。但也有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可升高,如胰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 化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在肿瘤普查中早期发现肿瘤,并观察肿瘤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1)甲胎蛋白(AFP)为原发性肝癌、睾丸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2)癌胚抗原(CEA)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3)糖类抗原125(CA125)为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4)糖类抗原153(CA153)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忐物; 5)糖类抗原19-9(CA19-9)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6)糖类抗原724(CA724)为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7)糖类抗原242(CA242)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8)糖类抗原50(CA50)为消化系统肿瘤、乳癌、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9) CYFRA21-1(cy211)为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的标志物; 1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胚胎细胞癌、滋养层肿瘤(绒癌、葡萄胎)等肿瘤的标志物: 13)甲状腺球蛋白(TG)为甲状腺癌的标志物 14)铁蛋白 (SF)为消化系统肿蜜、肝癌、乳腺、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5)B2微球蛋白(B2M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肺癌、甲状腺癌、鼻咽等患者体液中升高; 16)鱗状细胞抗原(SCC)为宫颈瘟、肺鳞癌、食管癌等肿瘤标志物。目前临床上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有动态

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图解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李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检验科 目前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实用价值,其在临床肿瘤学中的重要意义已普遍被临床医师所认识。但是,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的理解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一)高危人群中恶性肿瘤的早期检测 如果一种肿瘤标志物能满足“理想肿瘤标志物”的标准,则该 标志物可用于普查,但实际上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能达到100%,从而使肿瘤标志物用于普查受到限制。但AFP、PSA等少数肿瘤标志物是例外,例如: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中检测AFP;怀疑有胚胎细胞肿瘤时检测AFP和HCG;男性大于50岁 的前列腺肿瘤患者检测PSA、FPSA;怀疑有甲状腺髓质癌或家族中出现过这类癌症的患者检测降钙素。 (二)肿瘤定位 肿瘤标志物基本上不能对肿瘤定位,因为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无器官特异性,只有极少数的肿瘤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具有器官特异性,只可惜这些指标虽能进行器官定位,但不具肿瘤特异性。

(三)初步诊断 肿瘤标志物无足够的灵敏度,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同时还有假阳性的可能,因此,通常不能单凭肿瘤标志物进行确诊,但肿瘤标志物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有几种肿瘤的瘤体大小与术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相关:CEA和结肠直肠癌;CA125和卵巢癌;CYFRA21-1和肺癌。 (四)分期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与疾病分期有关,且浓度与肿瘤大小或分期(如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晚期时呈现较高的浓度)之间通常存在着关联,但这只是就总体而言,并不能根据个体测得值来判断肿瘤大小,也不能以个体肿瘤标志物的浓度来精确地指示各期肿瘤。 (五)疗效监测 肿瘤标志物最重要的价值,是能明确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是否有效。有的肿瘤标志物可反映肿瘤残存量,这种定量关系十分重要,如用β- HCG监测绒毛膜癌的疗效、检测抗药性和推断“零肿瘤细胞”(检测极限以下),以决定何时停止治疗的报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治疗中或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有3种基本类型:①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提示肿瘤全部除去或病情缓解;②浓度明显下降但仍持续在正常水平以上或短期下降到正常水平 后又重新增高,提示有肿瘤残留和(或)肿瘤转移;③浓度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_肖远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2017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2MS21565);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FJ3078);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132011-088)。 作者简介:肖远,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学,E-mail :csxy531@https://www.doczj.com/doc/e517531935.html,。 * 通讯作者:曾勇,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生物医学,E-mal :valzeng@https://www.doczj.com/doc/e517531935.html,。 ●综 述●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 肖 远,伍 奕,任华益,曾 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药学部,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后期,部分患者会复发,这与卵巢癌干细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数量稀少,对常规化疗耐药,能够形成新的肿瘤细胞,是导致肿瘤复发的根源之一。近年来,人们针对卵巢癌干细胞的鉴定与分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该类细胞特征性的标志物。目前已被证实的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主要有CD133、乙醛脱氢酶、CD44、CD117、CD24等。本文旨在对这些卵巢癌干细胞的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及其在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卵巢癌;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3)03-0172-04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3.041 Advances of Biomarkers of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 Xiao Yuan, Wu Yi, Ren Huayi, Zeng Yong * (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e 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 Ovaria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women, for which at the time of initial treatment we can obtain complete clinical remission. However, some will relapse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diseas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correlated to the cancer stem cell. The cancer stem cell possesses sever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s rare cell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ability to arise the daughter cells. It is one of the roots of neoplasm re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a huge amount of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as well as on the markers of such kind of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biomarkers of the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ancer stem cells; 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前言 肿瘤干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0.01~0.1%,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能够通过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两种形式进行增殖,形成新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初始细胞、肿瘤初始样干细胞、肿瘤前体细胞等[6-8]。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在肿瘤原发病灶中寻找表达干细胞标志物的肿瘤细胞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一种途径。卵巢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各种表达不同 标志物的肿瘤细胞,且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转移能力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1-5]。传统观念认为卵巢癌的发生是因为月经导致上皮组织的周期性破坏,并导致肿瘤的发生。近期病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卵巢癌发生于输卵管的末梢,甚至可能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损伤处[9-10]。但是,由于卵巢癌的确切起源目前还不足够明确,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争议。大部分的卵巢癌肿瘤干细胞表现为对化学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且被认为是卵巢癌复发的根源,但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目前

精选-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2-28 07:56:57 发表者:许洪斌 (访问人次:2708) 长久以来,普通大众将恶性肿瘤冠以“不治之症”及“谈癌色变”之称号,同时 也认为某项肿瘤标志物高就证明患了某种肿瘤。这些认知都已很根深根深蒂固 了,但它却是极端错误的。 我们先看看近一个世纪来,医学对恶性肿瘤都做了些什么?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恶性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的确在肆意吞噬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对它却束手无策。但时至今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 瘤的认识越来越深,防治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医学家们已能很有把握地说:“恶性肿瘤是能够治疗的”。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早于1981年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 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的。可见治与不治要因病、因期、因人而异。切不可因对 恶性肿瘤怀有恐惧心理而“讳疾忌医”,甚至即便已发现某些肿瘤的可疑征兆,也不愿往这方面想,有意回避医疗检查,最终导致延误病情,治之晚矣。这种惨 痛病例比比皆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医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近20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空气、食品、水的污染日渐加剧以及人口的 老龄化导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急剧上升: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有癌症病人200多万,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卫生部公布2006年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首要死因。它也可以称为危协生命的“头号杀手”。据研究表明: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的三大主要原因: 1 环境、空气和水的污染日渐加剧。 2 食品污染严重。3 细菌、病毒性疾病引发恶性肿瘤。 由此可见,肿瘤的高发病率并非是医学的停滞,而是文明社会所带来 的必然结果。恶性肿瘤成为危协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它如同我们身边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及其它良性疾病一样成为了常见病,而且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恶性肿瘤,不但要坦然对之而且还应该积极了解各种恶性肿瘤的防治,并自觉参与支持环境污染的治 理、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社会公益活动。 恶性肿瘤虽然可以治疗,但要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所以,有人会提出能不能发明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能很早的发现你是否患有癌症。其实,医学家们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在苦苦摸索这种神奇的检查――肿 瘤标志物。不过,肿瘤标志物在目前阶段还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神奇高度,但已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地应用它,协助肿瘤 的早期检出。 那么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呢?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肿瘤标志物又称为肿瘤Marker,它是在1848年首次发现,于1979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

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令狐采学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 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

肿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讲解

肿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 https://www.doczj.com/doc/e517531935.html,应用实例 2004年8月19日 在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自80年代以来,随着应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肿瘤单克隆技术的不断成熟,出现了大量的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并与同时出现且日新月异的免疫学检测技术(RIA、IRMA、ELISA、CLIA、IFA、TRFIA等)相结合,发展了众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并不断地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 1、概述 1.1 一般而论,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缩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不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只见于胚胎中,有的在肿瘤病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体内含量。通过测定其存在或含量可辅助诊断肿瘤、分析病程、指导治疗、监测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这类TM称为体液TM。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发现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以及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产物的非正常表达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测定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也属TM之列。由于这些物质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如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白血病表型、分子基因等,故把这类物质称为细胞TM。由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至今不明,因此,TM的定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2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的特点:所谓"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一般认为应具有下列特点:(1)敏感性高,能早期测出所有肿瘤患者;(2)特异性好,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患者应100%准确;(3)有器官特异性,能对肿瘤定位;(4)血清中浓度与瘤体大小、临床分期相关,可用以判断预后;(5)半衰期短,能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监测治疗效果、复发和转移;(6)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性高,操作简便,试剂盒价廉。但至今为止,尚无一种"理想"的TM。由于肿瘤基因的复杂性,没有一种肿瘤是单一类型的,故发现"理想"的TM就十分困难。 2、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的有许多种,粗粗分类有癌胚抗原类、酶类、激素类、糖蛋白类、癌基因类和细胞表面肿瘤抗原类等6大类。前4类称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后两类称细胞肿瘤标志物,目前大都已可用于临床检测。 2.1 血清肿瘤标志物 2.1.1 胚胎性蛋白 2.1.1.1甲胎蛋白(AFP): AFP在胚胎期是功能蛋白,合成于卵黄囊、肝和小肠,脐带血含量为1000-5000μg/L,1年内降为成人水平<40μg/L,终生不变。AFP在临床上用于以下辅助诊断:(1)产前诊断胎儿宫内死亡、神经管畸形、无脑儿和脊柱裂。(2)急慢性肝炎,在1100例肝炎患者测定中发现16.7%AFP20-90μg/L,8.7%90-400μg/L,2.8%400-1000μg/L,其中1例维持1000μg/L以上达6周,后逐步下降。(3)原发性肝细胞癌约70%以上AFP在400μg/L以上,多逐渐升高,亦有不高于400μg/L,甚至在正常水平的患者。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最常见、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是个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 状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多种肿瘤,几乎所有的肿瘤患者都会查这个肿瘤标志物,无诊断价值,但有助于检测多种肿瘤的复发、转移,判断预后。 一些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CEA,吸烟人群的CEA也会略微升高,还有一些良性疾病 也会导致CEA升高,因此CEA升高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但如果CEA呈几百、上千的升高,一定要警惕。 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EA,上文提到的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CEA,对肺腺癌有较好的敏感性。 SCC,鳞癌抗原,用于检测鳞状细胞癌,常用于肺鳞癌、宫颈癌等。 p53,抑癌基因p53的异常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肺鳞状细 胞癌病人的预后相关。 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其 对鳞癌的敏感性也较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 proGRP,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是小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 消化系统肿瘤常用标志物 AFP,甲胎蛋白,是目前最常用、最佳的肝细胞癌(HCC)诊断标志物。AFP显著升高一 般提示原发性肝癌,但未发现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有相关。 CA724,胃癌相关抗原,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 CA199,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对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也是 胰腺癌敏感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CA24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经常异常增高,特别是在胰腺癌、结直肠 癌中,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CA50,是一种广谱肿瘤标记物,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升高明显。 乳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53,是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一般不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指标,在乳腺癌中晚期及术后复发、转移的过程中,价值较为突出。 女性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25,与其他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比,CA125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HE4 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卵巢肿瘤标志物,两者常联合使用。 SCC,上文提到的SCC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其他肿瘤一样,用于宫 颈癌的肿瘤标志物也常常是多个连用,比如与CA125、CEA、CA199等联用。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是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NMP22,系核基质蛋白,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依据。 上述只提到了某些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实际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会更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 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 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 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 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 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 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 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 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此外,其不稳定 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 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 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笔者参阅文献与研究后发现,首次利 用ALDH1在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发现乳腺癌干细胞在2007年,发现者为Ginestier等,他们对577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实施分组,分为U.M组与I.P.C组2组,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2 组共计标本481份,前者136份,后者345份,均进行ALDH1染色处理,结果显示前者有19%(24/136)表达ALDH1+,而后者则有30%(102/345)表达[4]。之后他们将表达的 ALDH1+乳腺癌细胞进行肿瘤形成实验,显示仅仅采取500个便可形成肿瘤,但采取ALDH1- 细胞实验,即便是50000个也无法形成肿瘤,可见ALDH1+有很强致癌能力。从该研究中不 难看出,乳腺癌干细胞为ALDH1+细胞,而ALDH1自然成为干细胞标志物。近期Morimoto等学者针对203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显示乳腺癌生物学侵袭性行为的显型为ALDH1+,并且与PR-、ER-、TOP2A+等呈现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绝经等无相关性。此外,部分研究显示ALDH1+乳腺癌干细胞与分型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与HER2过 表达型、basal-like型有关[5],而这两种类型在乳腺癌基因亚型中的存活期极短,同时预后效 果也最差,可见对于ALDH1+乳腺癌而言,取得的预后效果极不理想。 2.2 ALDH1+干细胞分离与鉴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关键之一在于ALDH1+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最早的分离 鉴定在1995年,当时Jones等学者设计一种名为DAAA的ALDH1荧光底物,进而采取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进行检测,通过DAAA荧光强度可将小鼠体内的HSC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成髓细 胞受体结合。这种技术在当时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利用紫外线照射继发底物,促使细胞基因突变,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而且至今也在沿用。DAAA发射光谱后和其他 荧光染料重叠,导致HSC很难继续产生和自身高纯度所需的肝细胞标志物。之后,Storms等 学者总结前述研究的缺点后,设计新型系统检测ALDH1,将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抑制与 人脐血单核细胞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染色体即AldefluorR染色结合,从而获取富含CD34+、Lin- 细胞及其他HSC的细胞亚群[7]。同理,Hess等学者利用两步走,先将Lin-细胞系分离出后,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所产生或分泌并释放到血液、细胞、体液中,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特异性标志物和广谱性标志物。能用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定量地检测。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和多胺以及癌基因产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一般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不产生或产生极微。因此,通常通过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测定,可以获得有关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评判预后以及预报复发等方面的信息。 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是肿瘤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异常物质就叫抗原,简单地说,抗原都是些不好的物质,它进入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结合能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外来抗原进入人体后,人体立刻会产生相应抗体,并与这些抗原斗争,抗体与抗原的斗争就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免疫反应。 理想中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特征 ①灵敏度高,能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肿瘤; ②特异性好,仅肿瘤患者阳性,能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③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具有器官特异性; ④与病情严重程度?肿瘤大小或分期有关; ⑤能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肿瘤的复发; ⑥能预测肿瘤的预后。 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只在肺癌患者中检测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这些标志物的变化来确诊是肺癌或者某一种癌症甚至都不能确定是癌症,确诊还需要我们的细胞学诊断依据。 肺癌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正常参考值:血清<5ug/L。临床意义:①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②CEA连续随访检测,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主要临床意义 1.SCCA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1.5ng/ml) 0.8 对宫颈鳞癌、肺和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监测,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 2.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0-13ug/L)在SCLC、神经母细胞瘤、APUD系统肿瘤均可增高。14.99 3.TPA 组织多肽抗原(0-1ug/L) 为角蛋白8、18、19片段,可反映肿瘤增殖状态,用于膀胱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和肝胆肿瘤的辅助诊断。 4.TPS组织特异性多肽抗原(≤80u/L) 为角蛋白18片段M3抗原决定簇,是反映肿瘤

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的特异指标。与反映肿瘤容量的标志物CA153、CA125、CA199、CEA、PSA等联用,既可反映肿瘤增殖活性,亦可反映瘤负荷大小,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肝癌和胃肠道肿瘤均可增高。5.Cyfra21-1 (0-6ng/L) 89 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鳞癌敏感性76.5%,腺癌47.8%、小细胞肺癌(SCLC)42.1%。在肺鳞癌:I、II、III、VI期分别为60%、88.8%、80%和100%。在恶性胸水和间皮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 6.CA72-4 肿瘤相关糖蛋白(0-6 u/ml) 53.87 是乳腺癌、胃肠道癌和卵巢癌的标志物。在胃癌和卵巢癌敏感性45-50%,特异性几乎100%。

7.CA242 唾液酸化鞘糖脂抗原(0-20u/ml) 10.17 对胰腺癌和胆道肿瘤的诊断较CA199更具特异性。在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子宫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等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8.CA199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0-37u/ml) 10.64 是胰腺癌敏感标志物,与AFP、CEA联用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更有价值。在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肺癌、食道癌和乳腺癌阳性率约30%。 9.CA153 粘蛋白样大分子抗原(0-30u/ml) 7.0 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有30-40%增高,而转移性乳腺癌有70-80%增高。在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均可升高。

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概念 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或几种正常细胞所没有的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宿主细胞对癌细胞入侵反应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或质上与正常细胞或良性疾病相比有显著差异 肿瘤标志物很重要,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细胞肿瘤标志物(cellular Tumor Marker) 主要是指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膜上表达的标志如生长因子、激素受体、癌基因以及抗癌基因表达产物P53等 体液肿瘤标志物(humoral Tumor Marker) 是指由肿瘤组织分泌到外周血和尿等体液物质中中的标志,其浓度高于正常生理水平,如肿瘤相关抗原(CEA、AFP和CA系列抗原)以及肿瘤诱导产生的物质(如CRP) 根据肿瘤标志物的来源、分布、增殖程度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有可分为5类: ⑴原位性肿瘤相关物质:在同类的正常细胞中含量甚微,但当细胞癌变时迅速增加,如一些细胞蛋白、各种细胞的酶。特异性不强。 ⑵异位性肿瘤相关物质:是由突变的肿瘤细胞产生,不是同类正常细胞的组分,如异位性激素、脑癌血ACTH可明显升高。小细胞肺癌时血,NSE明显增加,这类物质表达的特异性较强 ⑶胎盘和胎儿性肿瘤相关物质:在胎儿过程中可升高,当胎儿成长后开始消失,而在成人组织细胞癌变时,这类物质又再次产生或表达;癌胚性物质如CEA、AFP、碱性胎儿蛋白(BFP)

和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胎盘性物质,如妊娠蛋白(SP);激素如HCG、酶和同工酶。 ⑷病毒性肿瘤相关物质:可引起人或动物肿瘤生成或细胞恶性转化病毒,分为DNA和RNA 病毒两种,如HTC-1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EB病毒(伯基特化淋巴瘤),HS病毒(宫颈癌与皮肤癌),HB病毒(肝癌)和人巨细胞病毒等 ⑸癌基因、抗癌基因及其产物: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及其产物表达异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CD117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的依据。 综上所述,人体的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有许多物质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如酶、激素、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等,广义的肿瘤标志物还 包括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用途 ㈠肿瘤筛查应是一份方便简易的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同时存在于健康人组、良性疾病组和恶性肿瘤组的循环血液中,而且浓度水平有较大的重叠,其特异性不足以用于癌症普查的过筛试验,只在肿瘤的高发区或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作为过筛试验。 ㈡临床诊断: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尚不够高,难以准确区别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标志物浓度轻度升高,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变异,也可见于非恶性疾病。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某一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诊断癌症。但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特别是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取得非常成功。 联合检测 一般选择细胞类型相同的肿瘤所共同表达的标志物,有助于鉴定癌的原发部位。 以上皮细胞癌检测盘为例,乳腺癌、卵巢癌肠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来自上皮细胞都含有类似的遗传组分,但由于各种细胞的细胞分化不同,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有差别,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