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畜禽肉类出口超1亿美元

辽宁畜禽肉类出口超1亿美元

辽宁畜禽肉类出口超1亿美元

辽宁省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沈阳隆迪高科技粮食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副食集团公司 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华美畜禽有限公司 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蒲兴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文成企业集团 沈阳万顺达集团 沈阳市耘垦有限公司 辽宁新大地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众友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沈阳市神禾谷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天地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宝仁食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绿丰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市大公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富士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弘久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波音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阿福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辽滨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树新畜牧有限公司 沈阳金豆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牧源畜业发展有限公司 沈阳雄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鸿发生态养猪场 辽宁黑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础明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韩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善岛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双兴商品城有限公司 大连三寰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成食品(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壹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东方农庄有限公司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水产有限公司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 庄河市海洋贝类养殖场 庄河市黑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大连魁氏罐头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泽丰农业有限公司 大连国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 大连日鑫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宏业海产有限公司 大连生威谷物有限公司 大连祥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友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

赴河北、辽宁两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河北、辽宁两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情 况考察报告 赴河北、辽宁两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围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课题,县政府组成以XX等28人为成员的考察组,于3月20日至24日,分别考察了XX省XX县食用菌产业和XX省XX县圈养羊项目、XX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略) 一、考察基本情况 XX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XX县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县域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辖10镇9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素有“XXX”的美誉。 XX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十几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农民受益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立县支柱产业。食用菌年总产量达亿袋、26万吨,产值达26亿元,菌农人均增收XX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该县现已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

地县”、“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特色产业集群50强”,被誉为“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县”。其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长效化、络化。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县、乡建立了食用菌办公室,成立了食用菌行业协会,村级建立了食用菌分会和农民合作社,三级服务络共同负责全县食用菌产业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是基地规模化、园区化。现已建成专业乡镇11个、专业村108个,发展食用菌园区600多个,带动5万多农户。特别是建成了以食用菌加工为主,占地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达到32万吨。 三是龙头集群化、知名化。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已达45家,其中森源、润隆两家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6家工厂化生产企业日生产能力已突破80吨。在培育打造“森源”、“润隆”、“三棵树”3个知名品牌的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XX”牌食用菌集体商标,产品除供应国内60多个大中城市外,还远销美、日、韩等15个国家。 四是质量标准化、安全化。该县制定了香菇、滑子菇两个品种地方标准14项,其中有2项被确定为河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未来辽宁工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做大做精轻型工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轻工业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辽宁工业奋起直追,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试验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新的增长驱动力,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门类 辽宁经过长期努力工业已经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始终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总量不断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运行逐渐趋稳,下滑势头初步扭转。生产数据虽全年低位震荡,但主要效益指标年底有所反弹,增速有所回升,标志行业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03户,总资产达11602.3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7.6万人。 石化企业受原油价格倒挂、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效益指标全年运行呈波浪形走势,波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趋于一致。冶金企业受国内产能过剩、需求增长乏力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等因素制约,重点产品产量、效益受到影响,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呈现出“低产量、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特点,但钢材出口逆势而上,增长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五项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升,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成效显著,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年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受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影响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产销两旺趋势依然存在,形势比较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两大子行业一稳一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低位运行,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18

附件33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保障进出口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止动物疫情传入传出国境,保护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肉类产品是指动物屠体的任何可供人类食用部分,包括胴体、脏器、副产品以及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制品,不包括罐头产品。 第四条海关总署主管全国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工作。 主管海关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 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海关依法对进出口肉类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及监督抽查,对进出口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收货人、发货人根据监管需要实施信用管理及分类管理制度。 第六条进出口肉类产品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进口检验检疫 第七条进口肉类产品应当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国与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签订的相关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以及贸易合同注明的检疫要求。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肉类产品,海关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暂予适用的标准进行检验。 第八条海关总署根据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国内外肉类产品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结果,结合对拟向中国出口肉类产品国家或者地区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估情况,制定并公布中国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或者与拟向中国出口肉类产品国家或者地区签订检验检疫协定,确定检验检疫要求和相关证书。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有效环保的加工体系,利用农产品原料制造高品质增值产品[7]。 3.5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 由于小杂粮流通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市场 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农村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杂粮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杂粮专业交易市场,促进杂粮有序、规模流通。把不同的杂粮流通渠道,统一纳入专业的杂粮交易市场,大大提高小杂粮流通的规模和效益,为杂粮生产实现彻底转变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其次,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尽快推进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受益,逐步引导杂粮生 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2]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 [3]柴岩.2002年我国小杂粮出口回顾[J].中国农业信息,2004(1):7-8. [4]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5]籍俊杰.杂粮的生产加工及现代化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8-19. [6]马巧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40-41. [7]谭斌,任宝忠.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L )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果实色泽诱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在国际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和“水果之王”[1]。树莓果实中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较高[2-3]。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种植树莓,面积约300万亩,进出口总量约40万t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进行树莓引种栽培,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多个树莓产业基地。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种植基地之一,截止到2008年栽培面积已达到5.9万亩,产量为 2.0万t [2]。辽宁多地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宜树莓生长。 近年来,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树莓加工产业和种植业的联动兴起,对满足树莓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树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辽宁法库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王 军1 王艳华 2 (1.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农村发展局 沈阳110173;2.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详细阐述了辽宁省树莓加工产品的种类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树莓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最后对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树莓;加工产业;前景分析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总局第 136号令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已经 2010年 3月 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2011年 6月 1日起施行。 局长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保障进出口肉类产 品质量安全,防止动物疫情传入传出国境,保护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 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 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肉类产品是指动物屠体的任何可供人类食用部分,包 括胴体、脏器、副产品以及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制品,不包括罐头产品。第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 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 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五条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对进出口肉类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及监督抽查, 对进出口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收货人、发货人根据 监管需要实施信用管理及分类管理制度。 第六条进出口肉类产品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接受社会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进口检验检疫 第七条进口肉类产品应当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国与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签订的相关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以及贸易合同注明的检疫要求。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肉类产品, 收货人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许可证明文件。 第八条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国内外肉类产品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结果,结合对拟向中国出口肉类产品国家或者地区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估情况, 制定并公布中国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 或者与拟向中国出口肉类产品国家或者地区签订检验检疫协定,确定检验检疫要求和相关证书。 第九条国家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境内出口肉类产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实施备案管理,并定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出口商、代理商名单。 进口肉类产品境外生产企业的注册管理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执行。第十条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肉类产品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已经实施备 案管理的收货人,方可办理肉类产品进口手续。 第十一条进口肉类产品收货人应当建立肉类产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辽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

辽宁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 2017年11月

目录 1.生猪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 2.肉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9) 3.蛋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35) 4.肉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53) 5.奶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69) 6.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84) 7.绒山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02) 8.肉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18) 9.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36) 10.鸭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46) 11.蜜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55)

辽牧发…2017?282号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关于生猪产业发展的 指导意见 各市畜牧兽医局(农村经济委员会),省局直属有关单位:养猪业是辽宁畜牧业的第一大产业,辽宁也是国家确定的生猪潜力增长区。近年来,伴随着全国生猪产业转移,辽宁成为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的主要承载地区。为促进辽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根据《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宁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畜牧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辽政办发…2016?106号)和《关于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实施意见》(辽牧发…2016?222号),结合当前我省生猪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生猪生产整体保持平稳,生猪存出栏及猪肉产量保持稳定。2016年,我省猪肉总产量219.2万吨,位居全国第12位。猪肉占肉类产量比重为50.9%,人均猪肉占有量51.8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居全国第8位。我省是生猪调出大省,共有31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016年我省生猪及其产品外销至全国27个省份,销售猪(含产品)622.9万头。 我省饲养的商品猪绝大部分为三元杂交猪,即杜洛克、长白、大白三个品种杂交生产的三元猪。此外,还有少量的斯格和PIC 等。全省持证种猪场267家,存栏纯种猪9.4万头,除了保障我省生猪市场的种源需求外,每年向外省调出种猪超过1万头。从2011年起,省资源中心组织有关种猪场开展了种猪测定工作。截至目前,共测定种猪651头,拍卖种猪496头,对保障全省种猪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多年抢救,荷包猪解除了濒危状态,在建昌县、凌源市有3个保种场,共有种公猪53头,能繁母猪300头,9个家系。建昌县荷包猪保种场在荷包猪开发方面做了长时间探索,近几年约开发荷包猪5000头。现有辽宁黑猪保种场3个,分别是丹东市种畜场、昌图县黑猪原种场和开原市种畜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国内外肉制品安全现状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7, 6(4), 229-23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516853764.html,/journal/hjfn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516853764.html,/10.12677/hjfns.2017.64029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s of Meat Products Safety Globally Yuhong Chen, Hongbo Zhang, Huan Zhang, Yushan Zheng* Food Inspection Texting Center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Oct. 30th, 2017; accepted: Nov. 13th, 2017; published: Nov. 23rd, 2017 Abstract The present review h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meat safety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eat safety globally. According to the introductions about the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for meat safet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urrent review indicated that only improving the law, could the standard and the inspection technology, which cover all ranges of breeding, slaughter and cutting, transfer and cooking process, make sure that the meat is safety. Keywords Meat Safety, Inspection Technology, Supervision Measures 国内外肉制品安全现状 陈育红,张宏博,张寰,郑玉山*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3日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肉制品安全现状的了解和对影响肉制品安全因素的总结,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保障肉制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法律和标准体系,提出了对肉品只有覆盖从养殖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方位质量监管,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标准建设和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才能实现肉制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性提升的合理化建议。 *通讯作者。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发展禽业生产的通知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发展禽业生产的通知 【标 签】扶持发展禽业生产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 【文 号】辽政办发﹝2004﹞22号 【发文日期】2004-04-02 【实施时间】2004-04-02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应对禽流感疫情对禽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保持和促进我省禽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办 发[2004]17号)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家禽业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收费的通知》(财综明电[2004]l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扶持发展禽业生产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落实财政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按国家规定对疫点及疫点周围3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所有禽类实施强制扑杀。对疫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所有禽类实施强制免疫,其他地区按照养殖者自愿的原则实施非强制免疫。无论是否发生疫情,对经国家认定的种禽场实施强制免疫。国家对上述免疫给予补助,对因强制扑杀受损失的养殖者给予适当补偿。禽流感疫苗经费补助标准按鸡0.5毫升/只、鸭鹅1毫升/只,其他禽类按实际使用疫苗数量计算,疫苗价格暂按O.2元/毫升计算。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全部由各级财政负担(中央20%、省30%、市县50%)。非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各级财政负担50%(中央10%、省15%、市县25%),养殖场(户)负担50%。省财政厅会同省畜牧局负责疫苗统一采购,省动物防疫站负责疫苗统一调拨。畜牧、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劣疫苗的打击力度,净化疫苗市场。禽流感扑杀补助经费全部由各级财政负担,补助标准为:商品鸡10元/只、鸭10元/只,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为中央20%、省30%、市县50%;种用鸡20元/只、种用鸭20元/只、商品鹅15元/只,种用鹅30元/只,幼禽及其他禽类按市值的2/3补助,扑杀补助费扣除中央按规定负担的部分

辽宁省产业集群

关于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问题的思考佘燕妮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2220113526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对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加快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沿海经济带创新合作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辽宁省沿海产业集群现状 辽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以资源驱动型及传统优势型产业(重工业)集群为主,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沿海经济带战略应运而生。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辽宁省级龙头企业名单09

- 沈阳隆迪高科技粮食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副食集团公司 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华美畜禽有限公司 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蒲兴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文成企业集团 沈阳万顺达集团 沈阳市耘垦有限公司 辽宁新大地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众友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沈阳市神禾谷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天地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宝仁食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 沈阳绿丰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市大公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富士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弘久牧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金山水产养殖公司 沈阳波音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阿福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辽滨饲料有限公司 沈阳树新畜牧有限公司 沈阳金豆食品有限公司 沈阳牧源畜业发展有限公司 沈阳雄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沈阳市鸿发生态养猪场 辽宁黑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 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础明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韩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善岛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双兴商品城有限公司 大连三寰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成食品(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玉璘海洋珍品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龙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理想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壹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东方农庄有限公司

-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水产有限公司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 庄河市海洋贝类养殖场 庄河市黑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大连魁氏罐头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泽丰农业有限公司 大连国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 大连日鑫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宏业海产有限公司 大连生威谷物有限公司 大连祥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传媒产业近期发展脉络。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199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公示具有法人资格的报社“可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多种经营从立法的角度用法规的形式肯定下来,正式取代了“副业”的概念。进入90年代,多种经营从起步进入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报社纷纷开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业广泛的多种经营活动,是中国报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有人比之为“早春激情”下的“集体试水”,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热情高,干劲大”,收效甚微。大部分报社的经营活动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个年代的“集体试水”,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集团化:海市蜃楼的表象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冰断(二)东北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长多而找市场少。 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还社会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