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光源;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2?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两块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3.教学过程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3.2新课教学

3.2.1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生甲]太阳、电灯、蜡烛.

[生乙]手电筒、火把、油灯

[生丙]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学生答]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生甲]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322光的传播

?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青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的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乙:点燃蜡烛,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蜡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蜡烛

发出的光.

学生丙: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光成了一条直线,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直的光线。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直的光线。

?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象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 见图1-2-1。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 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 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 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篇二: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

光的传播颜色

光的传播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光现象》基础知识复习.doc

姓名:_________ 1、光源:自身能够的物体叫光源。分为:和0 2、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它会分解成___ 、_____ 、____ 、____ 、 ____ 、 ____ 、 ___ 依次排列的 彩色光带。这个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做,第一个研究这一现象的物理学家是。 3、光的三原色:(如电视机的荧光屏),将它们按等比例混合后就得到____________ 色;颜料的三原 色:,将它们按等比例混合后就得到色。 4、红外线最显著特征:—效应,应用:取暧、摇控、探测、夜视等,太阳热主要以形式传到地球。 5、紫外线最显著特征:能使o应用: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 工人焊接时要戴面罩,防1上紫外线。大气中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氟利昂或氟氯破化物形成臭氧空洞)。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中是沿传播。如:、、 等。光在真空中(或空气中)传播速度是m/so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8、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我们的眼睛。 9、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在法线两侧,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 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2)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4) 平面镜成的是像。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是平面镜成像,像是、、O 11、平面镜的应用:(1)可以(2)。应用:照镜了、潜望镜、扩大视野等。 12、红光照在上身白衣服、下身蓝裤子时,上身呈、下身;白色物体能反射,黑色物体 吸收;有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色光,其他光被吸收。有色透明物体透过 色光,其他色光被吸收。 1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所成的像、、(放大、缩小、等大)。 (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倒立的实像,一定是圆的,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基本练习 1、下列四句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光源的事() A.红光满面 B.金光闪闪 C.波光粼粼 D.火光冲天 2、透过蓝色玻璃看周围的物体,正确的事() A.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B.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C.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3、能够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的是 A.只有发红光的物体才能辐射 B. C.只要是发光体都向外辐射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外线是红色的,紫外线是紫色的 C.所有的光人眼都能看到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光现象》基础知识复

北师大初二物理上册《光的传播》说课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光的传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光现象》的第一节,内容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12、13、14)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概括能力,学习悟性高、主动性较强,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探索欲强烈,但思维能力还有一定局限性,在设计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注重引导。 (三)目标分析: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0 x 108m/s (4)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

学习打好基础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和导学单的引导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趣。 学法:学生通过平常的自己的知识、课前导学课件的预习实验来分析问题,并通过自己动手探究,从实验中找出新的知识。进一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激光笔、烧杯、茶水、果冻、玻璃砖、小孔成像自制教具、蜡烛、火柴。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1、利用与光有关的实际图片导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学生自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学生自己总结并展示)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电灯、

PB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传播

P B 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 传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PBL教学模式案例 案例一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是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此案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学习实现问题解决,是一种典型的PBL教学模式案例,可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PBL模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该案例内容注重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两方面出发,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特点。从信息技术方面看,本节注重联系生活,比如多媒体演示布达拉官夜景,手影游戏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从新课程理念方面看,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STS教育。 本案例中关于光的传播等相关内容的得出,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学习小组的不同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最终获得的。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单位,并且以确定的不同问题为解决任务,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明确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尤其对于学生探究方法的掌握和探究思想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本案例的设计也充分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适过课件演示模拟了生活场景,创设了学习情境。又帮助学生从实践获取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分组实现学习任务、PBL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使本案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 设计者:xxx,xxxx中学物理教师 学生:xx中学八年级 教材: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 教学设计指导者:杨薇,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 2.教材编写特点 光的直线传播不仅是本章的基础,也是几何光学的基础,进一步学习反射、折射都要用到这节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是以后学习的必备知识。 3.教材内容的物理核心思想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特意安排了几组可观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便于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关注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科学是什么教学反思 1.1《科学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兴奋,刚开始在他们大脑中科学就是做实验,通过看第2页的图片和回忆他们小时候做过的观察蚂蚁,拆玩具,看影子和看小鸡出壳,让学生知道“因为好奇,才去观察”的想法和和科学家特别类似。 在学习了解琴拿纳和牛痘的故事中,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力量》教学反思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 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 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50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 展开。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的内容,将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考虑到光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面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突破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能通过两个小孔看到物体,从而知道栽电线杆、站队、射击瞄准等都是类似的现象;亲身体验影子、小孔成像是形成,从而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判断日食、月食等的成因。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知道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建立假说,检验论证,评价发展的思维程序; ●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 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以及光速的应用。能解释简单的光直线传播现象。 难点:光直线传播规律的得到及解释光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 卫生香(或有烟蚊香)、激光笔、一空烧杯、一装有水(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的水槽、火柴、蜡烛、玻璃砖一块、带量角器的白园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哪些物体能自行发光?如太阳、电灯、燃烧的火焰、夜晚的萤火虫、在大海深处的灯笼鱼、斧头鱼、水母。哪些物体看起来能发光,但那不是它们自己发光,而是反射的光?如月亮、镜子和所有能看见的物体 二、新课开始教师用:排球、乒乓球(用细线拴好)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旁注 教师:"激光直射人眼时,会对眼睛有损伤,实验前、后及实验中绝对禁止激光直射自己或他人眼睛!" (一)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 将激光沿着白板表面传播,观察它的传播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整体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的内容,将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考虑到光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面的教学。 课本首先展示了三幅图,使学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突破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能通过两个小孔看到物体,从而知道埋电线杆、站队、射击瞄准等都是类似的现象;亲身体验小孔成像是怎样形成的,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初中物理实行新的课程标准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于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上都融入了每一堂课,使学生通过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发现了一系列物理规律。使物理课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研究课,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以下以《光的传播》一节教案为例介绍我们实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做法。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生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同时板书: 第二章光现象 [提出问题] 1、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可以扩大到室外) 学生举例;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灯、夜明珠,点燃蜡烛和烟火,月亮、星星...... 引导学生分类; ①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

②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③由各种不同的观点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月亮恒星以上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 (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 (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C)冷光源,热光源...... 2、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3、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①光的传播速度;②光的传播路径 ③光有几种颜色;④光有危害吗 ⑤人类如何利用光;⑥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①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②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③光是直线传播的 [设计实验] 1、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2018-2019年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综合测试试卷【6

2018-2019年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综合测试试卷【6】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年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综合测试试卷【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总 分 得 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一个正常运动的物体速度约为1mm/s,该物体可能是() A.蜗牛B.步行的 人 C.自行车D.汽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蜗牛的速度很慢,约等于1mm/s,人步行的速度约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汽车的速度约是72km/h=72÷3.6m/s=20m/s,所以选择D。

【答案】B。 【解析】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即1s内他大约走二小步的距离,而这二小步的距离却大约是1.2m左右。 4.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的镜片——光的反射B.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红外线夜视仪——光的反射D.水中的月亮——光的反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近视眼镜的镜片凹透镜,用来使光线延迟会聚,达到矫正近视眼的目的,是光的折射现象,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路灯下人影相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C、红外线夜视仪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特征及物体能发射红外线的特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我们看到水中的月亮是水面对光发生了反射,其实质是光的反射现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光学基础知识

光学基础知识 可见光谱只是所有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人眼可感受到可见光的波长为400nm(紫色)~700nm(红色)。 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RGB)。红色、绿色、蓝色比例的变化可以产生出多种颜色,三者等量的混合可以再现白色。 补色的概念:从白色中减去颜色A所形成的颜色,称之为颜色A的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 白色-红色red=青色cyan 白色-绿色green=洋红magenta 白色-蓝色blue=黄色yellow 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 补色的特点:当使用某个补色滤镜时,该补色对应的原色会被过滤掉。 原色以及所对应补色的名称: 颜色再现有两种方式: 原色加法:三原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白色,任意其中两种原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补色。 原色减法:三补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黑色,任意其中两种补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原色。

原色加法比较简单,由原色叠加而形成其他颜色,但是应用较少;而原色减法是从白色中减掉相应原色而形成其他颜色,就是用补色来叠加形成其他颜色,应用的场合比较多。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费马定律:当一束光线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时,由介质1投射到与介质2的分界面上时,在一般情况下将分解成两束光线:反射(reflection)光线和折射(refraction)光线。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 i' 镜面表面亮度取决于视点,观察角度不同,表面亮度也不同。 一个理想的漫射面将入射光线在各个方向做均匀反射,其亮度与视点无关,是个常量。 折射定律:n1 sin i = n2 sin r 任何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Index of refraction)。公式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光的传播颜色教案示例一

第一节光的传播颜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4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探究式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真空中的光速为c=3×108m/s。 (3)探究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规律。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这节课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讨论,从而分析概括,光的直线传播和色光、颜料的混合规律。 三、教具学具准备 霓虹灯、蜡烛、小灯泡、篮球、乒乓球、水槽、牛奶、厚玻璃、三棱镜、手电筒、彩色透明胶片、彩色陀螺、极光图片、雨后彩虹图片、颜料、画板。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打开事先准备好的彩灯,在优美的舞曲声中欣赏变幻的七色光。 2.漆黑的夜晚会伸手不见五指,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通过观察讨论,认识各种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真空中的光速最大,通常取c=3×108m/s。 白光能分解成各种色光,其中把红、绿、蓝三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2.教学互动 互动1:你知道哪些光源?它们有什么特点? 明确观看实物、图片资料,认识各种光源,所谓光源是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萤火虫……。启发大家归类出光源可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互动2:体育课上随着老师的口令,同学们总能很快地排好各种队形,为什么? 明确猜想光在空气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从而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互动3:日食、月食是怎么回事?真有天狗吞月吗? 明确利用小灯泡,乒乓球,篮球演示日食、月食现象,显然日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影子等都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互动3:打靶的时候,怎样才能瞄准? 明确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打靶瞄准时只要把枪上的缺口、准星、射击目标三点放在一直线上就行了。其实排队、挖掘隧道、激光引导方向等都是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互动4:打雷时,雷声与闪电同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明确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光在水中的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光的传播 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板芙一中物理科组:张迎新 1.备教学思路。在备课过程中,重视教学思路的准备,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连续性、以及语言的组织、过渡语言的准备上,尽是做到语言简练,不啰嗦不废话。 2.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光的传播路径,所以安排了实验探究。 3.目标引领。按照我校教学要求,进行目标引领,当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回看学习目标,边看学习目标,边进行小结。既前后照应,又达到了小结本节课的目的。使得授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不再是虚设。 4.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PPT课件简捷实用,节省的备课时间,为备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5.对抽象内容利用flash进行展示。 6.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容易看到,引导学生想办法,然后我出示喷雾器,在空气中制造“雾”,使学生看到了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光的传播路径――设计了分组实验。 7.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当堂训练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一贯主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符合我校物理组进行的课题研究。 8.启发引导,层层深入。学生能够按照我的启发,一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效果理想。 9.联系生活实际。树阴下的许多圆形光斑常见,是怎样形成的呢?站操或者上体育课时,前后同学如何才能站成整齐的一排呢?提出这样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容易理解。 10. flash课件 有的实验能够演示、或者录制视频进行播放,但也有不能够进行实验再现的,例如日食月食、光进入不均匀的大气层后发生偏折、小孔成像时光的传播路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了flash动画。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doc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

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的折射学习分析 【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1.选择题: (1)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A.太阳B.火焰C.月 亮D.电灯 (2)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 短 D.先变短后变长 (3)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 的D.成条形的 (4)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 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A.30m远B. 17m远C.约 1.655m 远D.无法知道 (5)无影灯是由多个大面积光源组合而成的,下列关于照明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影灯下的物体没有影子 B.无影灯下的物体有本影 C.无影灯下的物体没有本影 D.无影灯下的物体没有半影 (6)关于月食和日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月球本影中的人,能看到月全食 B.位于月球半影中的人,能看到日偏食 C.月球位于地球的半影内,出现月偏食

D.月球位于地球的本影内,出现月全食 (7)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8)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三基色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 A.红、橙、黄;B.黄、红、蓝; C.红、黄、绿;D.绿、红、蓝. 2.填空题: 光在___________中沿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____________。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伍就排成直线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_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 3.判断题: (1)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不一定沿直线传播。() (2)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先闪电,后打雷。() (3)工程技术中常用激光准直,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4.简答题: 用步枪进行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标尺缺口三者重合时,就算瞄准了。这是什么道理?

光的传播

第五讲光的传播 光学和几何学、天文学、力学一样,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重点研究光的发生、光的本性、光的传播规律、光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在讨论光的传播路径时使用了很多的几何知识和方法,所以常将这部分光学称为几何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光源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物体自己不发光,但能反射从别处射来的光.有些物体,像太阳、恒星、蜡烛、白炽灯、荧光灯、霓虹灯和激光器等,能够发光。这种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其中,太阳和恒星是天然光源,其他是人造光源。无论哪种光源,发光时都要消耗其他能量.光源是把其他能量转化为光能的物体或装置。只要这种转化过程不停止,光源就不断地把光辐射出去。 【例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面的8种物体中, 一定是光源的有 ; 一定不是光源的有;可能是光源的有。 A.太阳;B.月亮;C.星星;D.流星;E.钻石;F.蜡烛的火焰;G.发光的电灯;H.打开的电视机。 2.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能够在真空中或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称为介质)中传播。大量事实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光学中,常用一条线说明光的传播情况,这条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光线为带箭头的直线。小孔成像和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有趣现象。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光线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图5-1为点光源所形成的影;图5-2则为较大光源所形成的影,1区为本影区、2区为半影区、3区为伪本影区。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介质是均匀的”。折射率是表示物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两种介质是否均匀的标志,是它们的折射率是否相同。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就会沿弯曲的路径传播。 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与声音不同,光除了在介质中传播外,还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光也沿直线传播。 【例2】有关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小孔所成的像可以是彩色的B.像的清晰程度跟小孔的大小无关 C.将照相底片放在光屏处可以拍摄到像D.成像用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例3】将一根蜡烛点燃,放在具有针孔的纸板前面,在纸板后面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倒立的蜡烛像。试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个现象。 【例4】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说明日食、月食的形成。 【例5】一根50cm长的木棍,竖直地立在水平地面上,影子的长度是40cm。与此同时,一根旗杆的影长为16m。由此可知这个旗杆的高度为。 3.光的速度 图5-1 图5-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