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 2013年12月31日06:42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2013年8期第75~83页作者:程贵孙芮明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554 一、引言 为应对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把发展新兴产业当作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复兴的突破口,并把新兴产业看成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和主导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产业。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民消费需求低迷,产业竞争能力下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构想,并将其作为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经济举措,更是我国立足经济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国务院从2009年9月份开始连续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将七大产业列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提出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目标,确立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立场和决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产业演进、产业选择、产业发展、政府职能建设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是从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开始的,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近三年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文献如“井喷之势”迅速膨胀起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结论。因此,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后续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者们理清研究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产业特征、产业选择、发展规律与模式等相关问题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字面含义来看,需要界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两个概念。首先,“新兴产业”是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界定产业的,是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阶段的产业。 Porter(1980)[1]将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备开创新事业的机会。Blank(2008)[2]认为新兴产业是充满未知性的产业,通常由一个新的产品或创意所形成,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如对产品的需求、潜在的增长潜力以及市场条件都不确定,而且没有原有的轨迹可循。Claude(2003)[3]认为新兴产业要符合四个特征:(1)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相关联;(2)创新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3)对应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4)具有高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战略性”。赫希曼(1991)[4]将主导产业与战略产业视为同一概念,指出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所体现的经济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第一个特征决定了主导技术的投资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更加“耐心”的投资和更加多样化的高强度学习和探索;第二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涉及一国发展的深层次经济利益。国内研究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更多强调的是产业的“战略性”特征,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如表1所示。

最新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论文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论 文 论文一般比较麻烦,连格式都得做好,写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也不是很难只要你知道了格式,找到了材料,就方便多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影响,环境污染的程度在不断扩大,而且大规模的事件发生也频频不绝,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甚至是生存的基础。全球的气候开始变暖,臭氧层遭到日益的破坏,多种生物频临灭绝,森林减少,海洋污染,水污染、雾霾、危险性废物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环境的严重恶化,造成了环境不能得到一个持续的稳定,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水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问题。我国的七大水系水质均遭到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太湖、滇池水质,检测呈现为劣V类;其次是海河,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等水质遭到轻度污染。综合我国的水环境,可以为分以下几点:①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控制遭到污染的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都非常严重;②最主要的污染为重金属污染;③湖库水中氮、磷等浓度高,负荷大,甚至出现异常营养;④新型、复合型污染物严日趋扩大;⑤水资源超过开发限制,工业用水极度浪费。 全球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染污,上述情况也均有显现,不过发达都对水

污染给予了有效的治理。目前,国际上对于水浸染,采取了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我国也相继开发和使用了多种水质监测系统。美国开发了S treeterPhelps等模型体系和水质模型,以便对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描述。我国对于水污染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发还在进一步进行中,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距离,不过我国所构建的湖库等水域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有着突破性进展。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水环境治理以及修复的工作,同时获得了明显的成果。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治理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态法。我国在不仅对三湖、三河进行有效治理,而且对另一些湖泊、河流等给予了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不过依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我国迫切需要辨认、识别以及预测重大的水环境问题缘故,分析水污染的潜在发展走向,将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恢复以及饮用水安全做为重点保护方向,合理的制定出水环境的保护方案以及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土壤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 我国的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城市化,更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土壤环境逐步受到污染。我国的受污染土壤大部分是因农药、重金属所至,矿区、石油以及固体废弃为主要污染来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土壤污染呈局部扩散至区域、从城市扩散到农村、单一发展到复合的多种交叉污染特征。土壤的浸染日趋严峻,已经不只是净土洁食的问题困扰,而是已经发展到土壤的侵蚀、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土壤污染,不过目前对于土壤污染的状况了解并不完全,缺少一个系统的掌握。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国嘱学苑 历方非矧㈣理论研柏新也展 谢蕾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摘要]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历史传统文化因素;非 营利组织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也会发生志愿失灵、组织目标转移等问题;非营利组织与 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合作型、补充型、对抗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市场,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2)01—0089—04 过去20年里,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在世界美国内涌现,有学者称之为全球范围内的“结社革命”Llj。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践家的广泛探讨,研究领域包括:非营处组织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框架下,非营利组织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影响等等。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问题 由于各国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制度空间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志愿者组织”(VoluntaryorgaIlization)、“慈善组织”(philaIlthrDpy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一exeⅡlptsector),也有称作“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所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塞拉蒙(LesterM.Salamon)认为,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就是探索建立一个概念和实证术语的过程【2】。由此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很难成为一种形态明确的组织,它们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界限区分不够明确。 综合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这么认为:“非营利组织”(NP0)是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 构的、超出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而独立运作、并且发挥特定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中心的有 关研究对其特征作了概括归纳L3j:组织性(fonIlalo聊im.tion),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民间性(non鼬vemmental),又称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非营利性(nonpr06t—dist舶uting),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自治性(self—goveming),指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志愿性(voluntaw),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在上述定义和基本特征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得到了确认,可以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也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对相关研究的影响。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起源问题 有关理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原因的解释,是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部门分解问题开始的。“第三部门” [收稿日期]2001一11—08 [作者简介]谢蕾(1977一),女,北京市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与政府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89?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2015-07-13 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石平秀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飞速发展,教学设计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研究多方面、多层次,本文尝试从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以及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结果出发,按三大主线索分析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分野,并指出英语教学设计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走向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认知心理;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整合 作者简介:石平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R.M. 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2/15,约14%)。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关于消费选择对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消费决策、消费动机、消费方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使消费者行为研究走向成熟,这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特别是消费结构变动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理论,跨文化消费 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函数理论及测度方法,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消费成为决定就业和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成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库兹涅茨、弗里德曼、托宾和莫迪利安尼等人都因研究消费函数取得卓越成果而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边际分析。随着营销理念的出现和行为科学知识体系的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费者导向的观念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研究一般性经济活动和商业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大量具有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学者突破了经济学消费函数研究传统而注重实际消费行为研究。一些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专长的行为科学、社会学学者开始涉足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大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消费行为。其中,March Simon(1958)和Edwards(1961)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与经济学假设相悖的概念,如主观效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满足目标以及由于公司雇员间感知和目标差异所引起的组织冲突等;Festinger(1957)提出消费者和组织行为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和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始突破主流经济学藩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新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营销学等相继出现,引发了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观念范式、理论范式和操作范式的变革。消费者行为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个性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并应用阐释主义研究方法论,重点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动机、生活形态、自我信条、象征主义等消费者个性心理与消费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消费决策理论、消费动机与消费模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步走向成熟。 一、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新成果 20世纪70年代,Bassetal(1961)和Morrison(1970)等将数学中的过程研究和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线性方程和最优化理论等方法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常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很难用二维和截面模型加以描述,应该建立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学习的过程理论。消费者行为综合理论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营销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一时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人的消费本性、消费者的选择等消费者决策的基本问题。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主权的确立,一些学者开始注重选择、尤其是人的本性与消费者选择的关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出现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黎明”:(1)选择过程与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深入探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选择中的信息过程理论和多重态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包括仪式化和象征意义(Rook Levy,1983)、经验和新奇行为(Holbrook Hirschman,1982)以及宗教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Hirschman,1983)等。此外,

生态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文章编号:1674-7070(2012)04-0301-06 生态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王让会1 摘要 生态科学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理论研究系统化、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丰富化、研究时效长期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目的实用化、研究过程可视化与数字化、研究手段模型化和定量化.随着科学理念的深入,生态科学将为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方法. 关键词 生态科学;学科体系;理论研究;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5-17 资助项目国家973计划(2006CB70580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23B01;2012BAD16B03-05);中国气象局干旱气象基金(IAM201001) 作者简介 王让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rhwang@nuist.edu.cn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0引言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及生物生存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球变化背景下,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生态科学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 不同学科与生态学的融合,推动了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目前,从微观的分子生态学到宏观的景观生态学,从动(植)物生态学到化学经济生态学,再到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信息科学等,生态科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比从前更加详实和准确地被研究和认识;生态学理论与新学科理论体系的融合,从学科性质与研究思路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生态科学理论体系,从人们探索社会、人文、经济、环境等方面为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1生态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 1.1理论研究的系统化 随着相关领域学科的不断发展,生态科学的发展亦表现出了一系列特征,尤其在生态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突出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诸多方面,如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水、碳、氮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机制,生态系统和区域碳储量和碳收支的机制,系统模拟与科学预测的理论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学机制,生态修复的环境效应,生态要素尺度转化的合理性,生态复杂性的理论基础,生态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原理,生态格局及生态过程的关系,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等,上述各方面综合性地反映了现代生态科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2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前,理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生态学已继承并拓展了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

环境理论研究新进展

环境理论 环境理论与认知类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该类型的理论认为环境不单能通过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而且能产生直接的作用.生态学模型正是环境理论的代表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生态学是来自于生物学中的概念,逐步引入到行为科学研究中.该模型关注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环境可被描述为社会的或物质的、实体的或体验的,也可以被描述为离散的(例如温度或空间上的排列)或观念上的(例如行为环境或社会风气),突破了之前人们对环境概念的理解.生态学模型指导下的行为研究着重帮助人们理解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除关注个体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应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指出如果没有社会和有关法规的支持,个体的自我调控难以实现.体现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个层次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在影响人的行为的诸多因素中,个体层面与锻炼行为相关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社会层面对锻炼行为影响的因素包括来自医生、朋友、同龄人、配偶、家庭等;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有社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有学者为成功应用生态学模型设计干预策略提供了指导,Welk把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行为和环境的审视,区别出特定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Welk按照个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把决定因素分成四大类,认为决定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乐趣、父母影响程度、接触锻炼计划的便利条件、锻炼器具;第二步进行教育和组织的审视,把主要决定因素分为倾向因子、能动因子、强化因子,然后根据它们对推进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和潜在可能性确定这些因子的重要性;第三步是行政管理和政策的思考,这一环节根据可利用的资源和潜在的障碍进行行为干预的计划.另外的思路[认为,首先,政府和社区应尽力创造安全,方便,吸引人的锻炼环境.其次,从教育和宣传入手,倡导人们去这些地点参加锻炼.最后,运用媒体和社区组织来改变人们一些对锻炼不利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态学模型在国外应用于戒烟等项目的干预已经相

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江汉论坛2007.5 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随着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配置加速,在反贫困进程中的家庭经济利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强烈关注,成为反贫困领域的前沿问题。利用家庭经济开展农村反贫困的研究焦点是农村家庭如何选择和调整其收入结构、家庭生产产出以及家庭内部的产权安排等以实现家庭经济,应对各类贫困致因。研究目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政府帮助、企业扶贫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家庭组成的三维分析框架,拓展扶贫开发新空间。 关键词:全球化;反贫困;农村;家庭经济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5-0027-03 □汪段泳 刘振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经济 一、农民家庭收入增长与反贫困 增加农民家庭的货币收入可以有效减少他们的贫苦程度的观点,已经得到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学者和政策决策者的认同。这是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是农民,农业是他们主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来源,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自然的想法是,在市场化发展滞后的条件下增加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必然从“地根”上做文章。具体而言,包括土地产权的调整和土地生产力的增加。因为通过土地再分配政策的实施,可以使耕者有其田,耕者用其田,不但可以使贫困者获取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家庭组织的内部协调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提升其家庭福利。另外,通过诸如绿色革命在内的土地生产力的增加,可以加速农业产出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从理论上,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充沛的资金通过全球化途径扩散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提高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Blaikie等人(1980)根据他们在尼泊尔的实践研究,认为发达国家驱动的市场趋同和一体化过程,一时难以瓦解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生产分配体系,逆转传统农业的产出和农民家庭的资源配置方向,起到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 到了2002年,还是Blaikie等人,还是在尼泊尔的研究,使他们对自己20年前对全球化进程中农民收入的判断产生怀疑。他们认为原来的模型低估了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为农民的非农收入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民收入发生了显著性的影响。Afsar进一步分析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五种力量使农民收入的重心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1)土地生产的收入减少,比如工农价格差和政府 的产业政策的工业倾向;(2)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特别是外资、外贸所带动的就业机会增加;(3)环境退化,土地的过度使用和工业污染加重使农村环境难以保持高的生产能力;(4)土地短缺,因为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容,土地使用非农化;(5)文化和社会变革,城乡人口流动和消费倾向的媒体宣传,改变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偏好等。五种力量的作用使农民家庭在农业中得到的收入比例逐渐降低,而从非农部门得到的收入却逐渐加大,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在印度,从1971年到 1999年,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上升到 48%。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六国,非农收入也已经达到60~80%。在菲律宾的EastLaguna村,从1974年到2000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已经从90%下降到36%。在1998年泰国农民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家庭中,有一个家庭成员全职或者兼职于非农部门。Krishna(2006)基于印度一个农村地区连续25年贫困变化数据研究发现,农民家庭收入的多样化使得51%的原本贫困的家庭摆脱了贫困,其扶贫效果比增加工作可得性大7倍多,后者只有7%,具体的收入多元化的方法有:组建家庭微型企业;家庭成员在非农业部门就业;增加市场附加值高的产出品种,优化农业产出结构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何尽可能融入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经济一体化过程所提供的新发展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才是适宜的扶贫政策。 二!农民家庭生产与反贫困 从目前全球横截面的数据看,家庭规模似乎与贫困程度成反比,即家庭规模越大,家庭贫困的概率就越大。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贫困家庭生产更多的子女是避免他们极度贫困的一项基本生产活动。在大家庭中,家庭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例如照明用具,无论家庭成员的多寡,都需要购买,而大家庭中 27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关于消费选择对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消费决策、消费动机、消费方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使消费者行为研究走向成熟,这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特别是消费结构变动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理论,跨文化消费 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函数理论及测度方法,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消费成为决定就业和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成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库兹涅茨、弗里德曼、托宾和莫迪利安尼等人都因研究消费函数取得卓越成果而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边际分析。随着营销理念的出现和行为科学知识体系的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费者导向的观念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研究一般性经济活动和商业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大量具有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学者突破了经济学消费函数研究传统而注重实际消费行为研究。一些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专长的行为科学、社会学学者开始涉足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大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消费行为。其中,March&Simon(1958)和Edwards(1961)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与经济学假设相悖的概念,如主观效用、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满足目标以及由于公司雇员间感知和目标差异所引起的组织冲突等;Festinger(1957)提出消费者和组织行为的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和认知冲突(cognitiveconflict)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始突破主流经济学藩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新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营销学等相继出现,引发了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观念范式、理论范式和操作范式的变革。消费者行为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个性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并应用阐释主义研究方法论,重点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动机、生活形态、自我信条、象征主义等消费者个性心理与消费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消费决策理论、消费动机与消费模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步走向成熟。 一、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新成果 20世纪70年代,Bassetal(1961)和Morrison(1970)等将数学中的过程研究和随机过程(stochasticprocess)、线性方程和最优化理论等方法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常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很难用二维和截面模型加以描述,应该建立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学习的过程理论。消费者行为综合理论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营销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一时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人的消费本性、消费者的选择等消费者决策的基本问题。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主权的确立,一些学者开始注重选择、尤其是人的本性与消费者选择的关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出现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黎明”:(1)选择过程与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深入探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选择中的信息过程理论和多重态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包括仪式化和象征意义(Rook&Levy,1983)、经验和新奇行为(Holbrook&Hirschman,1982)以及宗教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Hirschman,1983)等。此外,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也开始悄然兴起(Mccracken,1986)。(2)消费者行为理论结构和概念的拓展。Bloch,Sherrell&Ridgway(1986)扩展了消费者行为理论框架;Pessemier&Handelsman(1984)对消费者行为中的短期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Laurent&Kapferer(1985)扩展了消费者介入的思想;Hauser(1986)研究了选择和创造替代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