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

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第五章

一:垄断

⑴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材料题

一、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中的一些对一般客观实际的阐述还任然符合实际,不

过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

问题:综合上诉材料,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要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一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亲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有益成果,做出新概括的过程。二、材料:在17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学家的质

疑,后来到了费更斯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认可,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光波动的方向和能量。显然,量子学说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和牛顿所假设的微粒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至否定,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经过这样两次否定以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这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三、材料一:鲁国有个人说:“我能让人起死回生”。

问题:①他认为的让人起死回生的理由有哪些哲学原理相悖?

问题:②他犯的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①:使用2倍治疗半身不遂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办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答②:鲁人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的变化有别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每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不应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

变大小上类推。

四、材料一:有位过江者,看见一个人抱着一个婴儿,要投入江中,这是婴儿哭泣,这

个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善于游泳,他是婴儿的父亲,父亲善于游泳,那么他的婴儿也一定善于游泳吧。

材料二:鲁国有一个人擅长编草鞋,也擅长织白绢。他想搬家到越国去,朋友对他说,你到越国去是不行的,他问为什么,朋友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是越国人擅于不穿鞋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国人习惯披头散发,不戴帽子,所以你的长处到了那里用不上。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可能吗?

问:这两件事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答:他们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一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才能成功。

五、材料:有个齐人去打猎,坚持打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打到很多猎物,所以他很羞愧。

他考虑了一下问什么自己打不到猎物,后来发现是他的猎狗不好。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买不起猎狗。于是他就努力种田耕地,赚了钱,家中富裕了,就购买了好狗。有了这条好狗,他就打到了很多猎物。

问题:①对齐人转变中,含什么哲学原理?

问题:②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答①: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过程中,猎豹是关键,得到猎豹就能得到猎物,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在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答②: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所在,想想方设法的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才能办好,假如只是孤立的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六、材料一: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定义。就是

一切为了人民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材料二: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志愿,集中群众只会。使得一切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三: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心才能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永远利于不败之地。我党80多

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征战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都要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问题①:材料一、二、三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

问题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意义?

答①:理论依据:人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七、材料一: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材料三: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题①材料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具体内容?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内容: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②: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内容: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问题③:材料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观点:人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八、材料:19世纪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德国、俄国等大国的工

资高50%,从那时那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有关原理,说明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是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劳动力作为商品,他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因此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九、(美国的高失业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

侣。

答: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是始终存在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加,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十、(微软公司垄断)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十一、材料:(十月革命)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已经掌握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放弃了社

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2.邓小平第一段论述的含义:

答: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2)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会遭到资本主义实力的拼死抵抗。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的向前发展。

3. 邓小平在第二段论述的含义?

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社会主义就能在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十二、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行动。”

1.列宁强调什么问题?

1)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2)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

3)只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才是代表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政党。

2.马克思强调什么问题?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2)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标上的最高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

共产党当然要致力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工人阶级多进行的革命斗争,不只是反映工人自身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包括农民

以及其他劳动者在内的最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要求。

艺术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2.简论艺术形态的主体性和对象化的存在这二者的内在联系(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形态之一而论) 3.为什么说音乐是时间艺术而绘画是空间艺术? 4.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三要素有着怎样的构成关系? 5.怎样把握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重点结合戏剧进行分析。 6.你是否认同书法艺术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从书法艺术四要素进一步探究。 7.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根据符号体系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请简略扼要地进行概括和描述。 8.概述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劳动说的代表性观点及其长处与不足。 9.你如何看待艺术发生的原因? 10.艺术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11.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与革新创造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论述。 12.如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试以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加以论述。 13.简述艺术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14.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用?它是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用的? 15.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16.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关系及作用是怎样的? 17.理解各门类艺术的语言特点、区别和独特性。 18.艺术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19.怎么理解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尊重艺术作品版权与艺术生产有何关系? 20.艺术家的主体性包括哪些方面? 21.艺术家的创造性特征包括哪几方面?

22.为什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如何理解艺术个性对艺术家创新的影响? 23.艺术创新与继承是怎样的关系? 24.如何正确评价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25.简述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创作类型。 26.你怎样认识再现论和表现论? 27.探讨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28.怎样认识艺术的灵感? 29.结合创作实际描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30.艺术创作要具备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31.为什么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32.艺术作品中的再现因素和表现因素及其召唤的审美经验,各自有什么特点?例分 33.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 34.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描述审美心象的产 35.艺术欣赏也有可能与创作者共忧乐、同呼吸,进入迷狂状态吗?简述之。 1.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2.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形态都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观意识及主观因素渗透到生产过程里,赋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以悠扬悦耳的琴声成功的表现了浪花激溅、海鸟翻飞的自然景色,使得音随意转。其意境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皆具有不可复制性。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2018超星尔雅园林艺术概论期末考试.docx

超星尔雅《园林艺术概论》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是()。 A、抑景 B、借景 C、透景 D、夹景 正确答案:B 2 以下植物中,不在春季开花的是()。 A、丁香 B、连翘 C、木芙蓉 D、榆叶梅 正确答案:C 3以下哪类园林最能表现“渔隐”这一旨趣?() A、皇家园林 B、日本园林 C、苏州园林 D、岭南园林 正确答案:C 4中国园林可分为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和()三大类。 A、西安皇家园林 B、岭南私家园林 C、西南园林 D、中原园林 正确答案:B 5越秀公园位于以下哪座城市?() A、临沂 B、苏州 C、广州 D、杭州 正确答案:C 6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A、熟知植物的特性 B、调查研究的能力 C、绘画功力 D、以上都需要

正确答案:D 7“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A、杜牧 B、孟浩然 C、白居易 D、苏轼 正确答案:D 8 武当山现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构建筑是()。 A、铜殿 B、古铜殿 C、紫霄殿 D、灵官殿 正确答案:C 9园林设计是()的集合。 A、地形 B、景 C、道路 D、植物 正确答案:B 10法国园林中的轴线通常是()走向。 A、西北 B、东南 C、南北 D、东西 正确答案:D 11建章宫是以下哪个朝代建造的宫苑?() 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正确答案:B 12 关于凡尔赛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五大宫殿之一 B、位于法国 C、规则式的中轴对称园林 D、朝向是坐东朝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舞蹈艺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舞蹈艺术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20分) 1、一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二是舞蹈艺术构思;三是舞蹈艺术表现。 2、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应当具有典型性、直观动态性、情感性和审美感染性。 3、舞蹈艺术思维的过程,是以人体动作为感性材料的形象思维不断活跃发展的过程。 4、舞蹈动态在特定时空中可以转化和变异,因此具有情感性、多义性、虚拟性和模糊性等特点。 5、舞蹈艺术创造舞蹈意境的物质材料,是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其表现手段是舞蹈运动的过程。 6、情景交融存在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依次表现为:景→情→形→象→韵。 7、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虚实相生,乃成意境。 8、根据舞蹈艺术发展的现状,舞蹈美的形态可以分为优美、壮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四种类型。 9、壮美形态的舞蹈在舞蹈领略可以分为雄壮和崇高两个层次。其中雄壮类舞蹈的审美特征大致有雄壮的气势、强烈的动态和高超的技巧以及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共三点。 10、欣赏悲剧美要求主体采取逆受形式的心理反应形式。悲剧感的特点是包含悲的情感内容、包含积极的“净化”效果、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11、人永远是舞蹈创作的主体与核心,以人的本体为手段,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所在。 12、按舞蹈的艺术特性,一般把舞蹈作品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大类。 13、从舞蹈结构的形式规范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两种类型。 14、戏剧性舞剧是按照戏剧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即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 15、一部舞蹈艺术作品的具体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16、一个训练有素,能够作为创造舞蹈美的物质材料的人体,至少应当具备有三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基本能力、技巧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17、一个演员在创造舞蹈形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转化,即感觉的转化和形体的转化。 二、名词解释(20分) 1、舞蹈思维: 即舞蹈艺术思维或舞蹈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在舞蹈创作中的特定思维方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舞蹈动作、舞蹈语言和舞蹈形象等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并贯穿于舞蹈创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荀子写过中国较早的一部关于音乐理论的专门着述是()。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和潜移默化。 3、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经典论断。 4、()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 5、原始状态的艺术一般分为造型艺术和()。 6、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舞蹈和杂技属于()艺术。 7、()在他的名着《拉奥孔》中说,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倾刻。 8、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和浮雕两种类型。 9、《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10、现代工业设计在国际上称为(),它担负着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任务。 11、舞蹈的类型,按美学特征来划分,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 12、戏剧的根本特征是()和戏剧冲突。 13、鲁迅说:“()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4、()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 15、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的间接性和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16、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三原则是适用、坚固和()。 17、从世界范围来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

18、关于艺术的起源,其中游戏说是由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 ()提出的。 19、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两种因素构成。 20、孔子在闻()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1、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 22、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悲剧”、“()悲剧”、“()悲剧”、“()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23、影视艺术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 24、综合艺术具有综合性与()、()与主人公、()与表演性等美学特征。 25、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 26、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艺术体验、()、()这样三个阶段。 27、艺术创作心理中,以()为主,但也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和(),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28、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__、 _______ 、 ___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________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9、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______、 ______ 、______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____ __和___ ___的统一。 30、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 3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2、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审美特征。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荀子写过中国较早的一部关于音乐理论的专门著述是(《乐论》)。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 3、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经典论断。 4、(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 5、原始状态的艺术一般分为造型艺术和(歌舞艺术)。 6、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舞蹈和杂技属于(时空)艺术。 7、(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说,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倾刻。 8、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 9、《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王羲之)。 10、现代工业设计在国际上称为(迪扎因),它担负着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任务。 11、舞蹈的类型,按美学特征来划分,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 12、戏剧的根本特征是(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3、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4、(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 15、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和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16、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三原则是适用、坚固和(美观)。 17、从世界范围来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中国园林。 18、关于艺术的起源,其中游戏说是由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

塞)提出的。 19、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0、孔子在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1、艺术形象是(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2、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悲剧”、“(性格悲剧)悲剧”、“(社会悲剧)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23、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24、综合艺术具有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美学特征。 25、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6、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样三个阶段。 27、艺术创作心理中,以(意识活动)为主,但也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28、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_“客观精神说”__、 ____“主观精神说”___ 、 ___“模仿说”___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____“艺术生产”____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9、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___真___、 ____善__ 、___美___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____内容美__和___形式美___的统一。 30、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___“模仿说”___、___“游戏说”___、___“表现说”__、____“巫术说”__、___“生产劳动说”___、等五种。 3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审美认知作用____、___审美教育作用____、_____审美娱乐作用____三种。 32、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___综合性___、___虚拟性___、___程式化___的审美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