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丰惠中学高一(5)班

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

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

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

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

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

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朱元璋。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

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

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

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

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师:哪个更确切些

生: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治理。

师:我们师生有时也写学习反思,反思什么呢从哪些方面反思标题中说十思,就是从十个方面开始,这篇奏折的精华就在第三节,我们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第三节的开头是个反问句,

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师:其的意思是

生:难道

师:翻译句子

生:用腐烂的绳索驾御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师:能忽视吗

生:不能。

师:仅仅是说车子吗有其他的含义吗

生:有比喻的含义。这是一辆很危险的马车,这样的后果一定是车毁人亡。其实是指太宗如不深刻反思,也是要亡国亡身的。下场是悲惨的。

!

师:这句话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比较确切哪个词要重读

生:比较严肃的语气,“忽”字要重读。治理国家是怠慢不得的,要尽心尽力。

师:爱卿言之有理。这是一个比喻,也是劝谏君王的有效的手段。魏征是个打比喻的高手,每个段落中都有比喻。我们等会儿还会提到。看来反思是势在必行。谁来反思反思什么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君人者

师:君是

师:统治、治理

师:词性有变化,君人者就是国君,对象很明确。唐太宗。这十条,太宗阅后,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可见效果不错。

师:假如这次机会放在我们面前,你会怎样写(学生自由回答,大体是要太宗养身修行,艰苦朴素,有点类似“八荣八耻”)

师:同学们用新时代的领导干部的“八荣八耻”来要求一位封建帝王,讲的针对性很强,但缺少条理,知道什么是疏

~

生:是一种文体,奏章,

师:那老师得补充补充,具体讲,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注意分条陈述,帝王日理万机,臣子说话写文章要清楚明了,比较符合帝王的阅读心理。

师:我们可以把这十思分类,从哪些角度来分类,我们讨论讨论,(首先要了解十思的内容。注意其中的安人、江海下白川的下,正身的正一些特殊的用法和意义。文言中一些实词的用法要注意积累,可以让学生积累讲解)

师:能结合自己的或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其中一思的体会和看法。(学生自由交流。)生:当个人成绩名列班级前列,不要感到骄傲自满,因为别人也在努力,一自满就有不进则退的可能。故魏征说“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有理。

生:我们在学习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时,绝对不要偷懒或松懈,否则前功尽弃。魏征说的好“忧懈怠,则思搷始而敬终”

生:我们沉湎于网络,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要想一想做任何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生:那些当官的,自己素质不高,跟坏人在一起,要想一想:“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师:看来十思到现在还未过时,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社会,也应把十思作为座右铭。

师:《礼记》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说先提高个人的修养,可以辐射到外在的事物,从这里,我们探究十思的的思路。,

师:十思中第1、2条是

生:侧重于生活戒除奢侈

师:讲的是自身,魏征自己就很艰苦朴素,劝谏就有说服力。第3、4条侧重于

生:自身修养不要骄傲,要谦虚。

师:还是自身,后面几条呢

生:治理国家戒放纵,第5、6条。用人戒小人第7、8条。执法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师:还是从自身到治国,我们姑且称五戒,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八戒,呵呵,星光灿烂猪八戒,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为何魏征提出这几戒,太宗甘愿受戒呢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说不定还在时时背诵,牢记在心。

生:在于唐太宗是位想有所作为的有理想的君主。

生:因为实施这些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大的好处。有个美好的前程,有目标,就有动力。

师:朗读十思的所打造的宏伟蓝图(学生朗读)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都乐意为你效劳并且无怨无悔、死心塌地。多么美好啊。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的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休养、以人为本理念先进。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师: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准确的讲是八个字

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我们回忆第三节的第一句是

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师:是用了比喻手法。在第一,第二两节也有比喻手法的运用。我们朗读一二两节,找出相关句子来分析品味。(学生朗读,找出比喻的句子)

师:我们来分享我们找出的句子。

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这些比喻非常浅显。

生:还有河流的比喻,也是很好理解的。很明白。

师:为何要用这些例子来把比方

生:说明治理国家,也要注意根本,从基础抓起。

师:那国家的根本是

生:德义

师:就是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可见这些比方有内在的联系,不是没有中心,乱说一气。主旨就是做事要从根本做起。现在我们也来模仿一句,也用比喻,来说明根本的重要性(学生仿写,积极性高)

生:要想马儿跑的快,必须给马儿吃饱草。

师:俗是俗了点,意思还是符合的。

/

生:要想把房子造的高高,必须要把地基打的结实,

师:这个就不错,符合题义。

生:要想山高,一定要注重一块块的不起眼的土石。

师:不错,古人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劝学》中不是说。不积硅步。

生: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第二节中有比喻吗

生: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师: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比喻,统治者敬畏百姓,是好事,唐太宗自己也经常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是

生:老百姓。

师:舟:

生:统治者

师: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太宗皇帝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好多豪华不可一世的舟总是被看似柔弱的水给倾覆了,这就是民心的力量。魏征用生动比喻,深入浅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要把道理说的透彻深刻,光有比喻,杀伤力还是不够,魏征还有第二招,你们说第二招是什么

生:对比。

师:说的好,对比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哪些对比

生:第一节有正反对比,并且是一连串的对比,先说注重基础根本的重要性,然后在说不重基础的危害,

生:哪些是危害

生;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师:言外之意谁应该是明哲

生:李世民,

师:你现在是明智的君王吗不是,这是一句绵里藏针的警告性的话。这句话引出了君王的素质。就是八字准则

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这里的对比运用切中要害,真是步步惊心啊。另外还有对比吗

生: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鲜明的对比,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生:攻取江山和守江山对比,对待臣民的态度对比。一个是竭诚,后来是傲物,轻视他人。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师:这样的对比,一步步的积累,一个惊心的场面出现了,

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师:翻译这些句子,(学生翻译,注意句式,一些实词和词类活用)体会其中的步步惊心。几乎是民怨沸腾了,统治者已坐在火山口了。自然而然结局是

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一直强调不反思自己的恶果,亡国亡身,和第三节中实施十思的效果,垂拱而治。这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可见对比无处不在,有些比较明显,有些相对隐性。我们自由朗读整篇文章,体会文章的结构。

生:围绕思字展开,第一节是应当思,

生:第二节是为何思,第三节是思什么

师:确实是围绕思,用严肃的语气提出应当思,用警告的语气分析为何思,坦诚的语气来解决思什么,真是可怜一片老臣心。赢的生前身后名啊,这则疏中,生动比喻,深入浅出,善用对

比,说理透彻,历史经验,旁敲侧击,用语得体,刚柔并济,这就是历史名臣的勇气和智慧。作业:背诵相关段落。太宗阅后,给魏征的回信。

小刘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4、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读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多有趣啊!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体会这神奇的霞光吧,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 二、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看课件,总体感知: 火烧云上来时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更神奇,更美丽呢!想看一看吗? (课件展示火烧云的画面。) 2、谈体会,自由发言: 欣赏完了,谈谈你有什么体会呢?

3、自由选择,精读精品: 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第二段,用心去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好好地读,通过有感情地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4、汇报火烧云上来时天空颜色的变化: ⑴ 读第二自然段: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一句,一生读,生评。) 同法出示第二句。 ⑵ 学生评,再读: 他读得好吗?为什么?你能再读读吗? ⑶ 老师点评,再读,如: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变化好快啊,是啊,几乎看也看不过来了。 再如: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红、半灰半百合色,颜色真多啊,让人眼花缭乱呢。谁还想读? 再如: 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读得很有韵味,还有啊? ⑷ 发挥想象: 那就请你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颜色呢?照着书上描写颜色的词的样子来说,想好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颜色的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课堂实录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什么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 生:是傍晚时候的。 师: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季节傍晚时候的火烧云?(学生自由读) 生: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特级教师何晓红《火烧云》教学实录

《火烧云》 上传:赖华????更新时间:2014-12-29 14:45:59 教学内容:《火烧云》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一一变化一一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 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岀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照样子写“abb”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研究主题: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推敲 教师情况:一级小学语文教师教龄:一年半 学生情况:学生进校三年,家庭里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外知识量较少。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见过天空中千变万化的云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不同形状的云,有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的云海,傍晚的彩云,风和日丽的朵云,风雨欲来的乌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今天我们来学习《火烧云》,这篇文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她用最自然、最优美、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在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情景。 师:怎样的云才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烧”字换成别的意义相近的词吗? 生:红 生:燃 生:着 师:作者为什么用烧”,不用红、燃、着呢?我们可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火烧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生:用红”字和红彤彤”重复。 生:因为题目是火烧云,和题目照应。 生:写岀了火烧云红的范围大,弥漫了大半个天空。 生:烧”字给人以动感,看起来很壮观。 生:用烧”字说明了天空中有很多种颜色,不只是一种红色。 师: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写突岀了范围大,又写岀了气势宏伟,色彩鲜艳。 (教学分析:让学生思考什么叫火烧云为突破口,用说明文中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的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哪个字用得特好?(烧)换个词,带进去读一读,从而体会到烧”用在此处,给人最大 的感觉有动态,速度快,有气势,形象,面积广等特点。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启发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同学们有的说句子中已有红彤彤”一词,用红”字就重复了,有的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还有的说用了烧”字,能跟句后着了火”照应。这个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 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岀火烧云很美? (生仔细读课文第三节后回答) 生:火烧云的颜色美,红通通、金灿灿,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火烧云》教学实录

《火烧云》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 【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师: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我们了解了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大自然的景物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播放图片)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生:火烧云。 师: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略读课文第四课,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四课《火烧云》,默读课文,默读要求做到不指读、不动唇、不发声。读课文时可以根据阅读提示去读,读完后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分别写了火烧云的什么? 指名回答。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颜色?火烧云有哪些形状?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实在太好了,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火烧云吗?我们先来找找什么是火烧云?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对火烧云作了形象的解释,请同学在课文里找一找。 生:读文、反馈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这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好,你能找出来吗? 生:“烧”。 师:为什么“烧”用得好?换成“红”好吗? 生:不好,因为“红”只能形容出火烧云的颜色,而“烧”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红,还突出了火烧云像火一样在燃烧,像一样有气势,把火烧云写活了。 师:让我们一起把火烧云的气势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火烧云的气势) 过渡:仅仅一句话就让我们陶醉了,那就让我们走近火烧云,欣赏一番吧。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生:“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变化时——火烧云下去了”的顺序记叙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由哪些段落描述的,请分一分。 生:火烧云上来了:第一、二自然段 火烧云变化时: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火烧云下去了:第七自然段 师:那你喜欢哪个部分?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完后,把你知道的,了解到的说一说;或者把精彩的词句画下来,给同学介绍一下;或者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生:自由读、反馈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师:你读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火烧云上来了,大地都变了颜色。小孩子的脸变得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生:在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金灿灿的一片。 生:我知道作者描写的火烧云是出现在夏季傍晚的时候。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呀。火烧云上来了,大地变化那么大,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把“变化”读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变化时” 师:谁能概括一下这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的? 生: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描写的。 师:自学第三自然段,同桌讨论、完成下表。

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 顾晓俊 摘自:《凤凰教育网》 实录:黄厚江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请坐。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板书:诤臣zh鑞g)他先后向太宗上书二十多次,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著名的一篇。 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 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 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这一点,他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 (教师诵读课文) 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教学片段实录

《火烧云》教学片段实录 ◆巧用多媒体,增强重点语句的直观理解与感悟。(教学重点) 师:什么叫“火烧云”?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像燃烧的烈焰样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像一片熊熊烈火弥漫了大半个天空。) 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1: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2: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3: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块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全是红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是动脑思考了!你瞧,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将火烧云如熊熊燃烧的烈焰一样的气势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美。 (课件出示霞光照到大地上的美丽图画。) 师:夏季傍晚的火烧云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1:夏季傍晚的火烧云,简直是太美啦! 生2:火烧云真美,把大地打扮得这么漂亮。 师: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生1:用惊喜的语气读。 生2: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师:好!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1: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得特别快。(板书:快)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2: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 生(齐):多。 师:(板书:多)都有哪些颜色? 生1:红彤彤、金灿灿,还有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生2: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________一样的_____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生1:“葡萄灰”就是像葡萄一样的灰色。 生2:“梨黄”,像梨一样的黄色。 生3:“茄子紫”,像茄子一样的紫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课件展示火烧云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师:我们来试着说说那些漂亮得说也说不出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生1:苹果绿。 生2:桃红。 生3:玫瑰紫。 生4:石榴红……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之多呢? 生1:五颜六色。 生2:五彩缤纷。 生3:绚丽多彩。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丰惠中学高一(5)班 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 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 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 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 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 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朱元璋。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 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 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 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 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师:哪个更确切些? 生: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治理。 师:我们师生有时也写学习反思,反思什么呢?从哪些方面反思?标题中说十思,就是从十个方面开始,这篇奏折的精华就在第三节,我们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第三节的开头是个反问句,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_2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5个生字,学习“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等词语,并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火烧云,初步感知火烧云是怎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感受课文的意境 1、出示课件:

让学生初步感知火烧云。 2、教师朗读课文,伴有音乐: 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文中火烧云的美。 二、回忆课文内容 1、回忆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2、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板书:多、快)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一副霞光照到大地上的美丽图画。) ⑴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⑵学习了这段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⑶霞光这么美,我们应该带着什么语气去读呢? (惊喜,赞美的语气) ⑷有感情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云彩变成什么样子了。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七单元 23.海底世界+24.火烧云(课堂实录)

23.《海底世界》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暗中有光的世界。 师板书暗中有光 师:想不想到这样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呢? 生齐声: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步入海底世界。 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片,2分钟后录象结束……(生发出慨叹声)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意犹未尽呀,这样吧,现在让我们去品位一下书中的文字,相信那里的海底世界也会让你留恋忘返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3——6自然段,看看你对哪个自然段最感兴趣? 生汇报,喜欢哪个自然段的都有,但大部分孩子对三、四自然段最感兴趣。 师:这样吧,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组合,然后选择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你们最感兴趣的那一段,一会汇报给全班同学,好吗? 生在小组内讨论研究,教师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大约5分钟时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结果?

1、柴华小组汇报: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们是用背诵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的,请同学们听我们的背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小组有感情地齐背) 师:你们小组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一段背下来了,那你们能不能说说,你们怎么背得这么快,把你们的好办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好吗? 柴华:我们是先把这一段读一下,看看每句话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我们的理解就把这段背下来了。 师:小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郭小凡:第一句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是提出疑问,第二句“不是的。”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第三句写了海底的动物常常窃窃私语。 师:海底的动物窃窃私语说了什么,我们能听到吗? 生:不能。 师:老师现在想看看什么样才算是窃窃私语,你们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们都和周围伙伴一起窃窃私语。 师:海底的动物们呀就和你们一样,也经常这样窃窃私语,那你们小组快发给全班每个学生每人一个水中听音器,让我们去听听,海底的动物都发出那些声音? 杨路:“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象在打鼾……”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火烧云》优质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本单元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行文优美,意境浪漫。在结构上,形散而神不散,从火烧云的弥漫天际到意犹未尽之散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的一篇佳作,因为文章读—让学生朗朗上口;想-天马行空;词-精美准确;写-各有所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看到过火烧云,却并未仔细的观察,研究过火烧云。心中有对火烧云的好奇,却还未曾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火烧云以及火烧云颜色多、形态多且变化快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动静结合地观察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火烧云的变化及其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火烧云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多种途径了解火烧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再请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PPT订正后的词语)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领略了火烧云的风采。你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欣赏萧红笔下的火烧云,看看火烧云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设计理念:听写巩固词语,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回忆火烧云留给自己的印象,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同时,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精读感悟,品文赏云 (一)赏析火烧云给天空、大地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交流质疑:人们为什么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呢?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4.火烧云课堂实录

24. 《火烧云》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从语文课程角度出发,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语文” 。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2.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四、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师:这几天由于气候原因很多同学都发烧了,烧了好几天,妈妈可心疼了,一听说发烧大家都非常害怕。有一种事物,他可爱发烧了,每天早晨和晚上他都朝着太阳喊:“我要发烧!我要发烧!”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火 烧云”。(板书:火烧云) 师:谁注意观察过火烧云,给我们描述一下。(没人举手)师:咱班学生大多住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视野的狭小使我们常常忽略了

这美妙的自然景观,老师找了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师:图片是静止的,拍的时候只能截取到一个点,而作家小红笔下的火烧云是动态的,要比这漂亮好多倍,快来读读课文欣赏一下。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 (出示:红彤彤、笑盈盈、金灿灿、一模一样、模糊)师:找同学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的? (生汇报,师板书:发生发展变化消失)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出示句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和句2: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对比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师:自己练练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 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己读三~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朗读) 生: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 师:我觉得“形状” 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恰当,换个什么词呢?生:形态。因为火烧云是动的,变化的,不能叫“形状”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板书:态)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板书:快)师:你从哪些词语体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 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 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 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 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 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 2.疏通文句句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 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 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 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 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 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 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 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 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

《火烧云》教学设计(一课时)

《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会与文本对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片激趣,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火烧云。)谈话导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多美的火烧云啊!它让人入迷,让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吧!(板书课题。)2.火烧云如此美丽!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这些神奇的景象描绘出来的吧! 设计意图:开篇以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美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2.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火烧云上来了。

第二部分(3~7段):火烧云的变化和颜色。 3.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神奇景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品文赏“云” 1.通过刚才的分组读文,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变化 2.交流学习: (1)课文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通过阅读,你找到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了吗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霞光映照万物)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交流。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高兴之情,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丽。 (2)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课文的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请同学们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交流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师相机板书:颜色丰富多彩)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

《火烧云》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4.《火烧云》教学实录 一、设计理念: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从语文课程角度出发,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语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2.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这几天由于气候原因很多同学都发烧了,烧了好几天,妈妈可心疼了,一听说发烧大家都非常害怕。有一种事物,他可爱发烧了,每天早晨和晚上他都朝着太阳喊:“我要发烧!我要发烧!”知道他是

谁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师:谁注意观察过火烧云,给我们描述一下。(没人举手) 师:咱班学生大多住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视野的狭小使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美妙的自然景观,老师找了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师:图片是静止的,拍的时候只能截取到一个点,而作家小红笔下的火烧云是动态的,要比这漂亮好多倍,快来读读课文欣赏一下。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 (出示:红彤彤、笑盈盈、金灿灿、一模一样、模糊) 师:找同学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的? (生汇报,师板书:发生发展变化消失)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出示句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和句2: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对比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师:自己练练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