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客家文化

探索客家文化

探索客家文化
探索客家文化

探索客家文化

教育科学学院 12级小学教育陈远霞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分支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客家文化具有其独特和神秘的魅力。对客家文化的本质,客家文化的典型将作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客家本质、客家语言、客家山歌、客家建筑会做出较为细致的探讨。将客家文化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引起人们对客家文化的重视,使客家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本次的社会实践以群众路线为主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并且作为一名客家人迫切的渴望自身独有的文化得到了解和重视。客家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此次通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将一个独特的客家文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大学期间,当我在自我介绍自己为“客家人”时,有很多的人问我是否是少数民族?这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人们对客家的认识是极为少的。首先我将客家的本质作出探索和解析。对本质的深入了解才能充分的理解一个文化的精髓。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注籍为客户,以后成为客家、客家人。

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特质:文化意识渗透于人们一切社会行为之中,最能反映其特质的是价值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社会交往中据以权

衡、判断对自己利害得失的标准。客家民系经过上千年的流移转徙,散居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更由于他们的境遇和所处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文化素质也有差异,因此,不可能笼统对客家文化意识的特质作出全面判断。只能从纵向的历史轨述去寻求客家文化意识的共同点。客家文化意识主要特征的「四重」、「四轻」,实际上也是客家文化意识中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

其价值观念的内涵是:

「重明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把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入父母的不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客家人有这样的格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之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重孝悌,薄强权」:这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从过去的逃难经历和近代的外出谋生处境,他们所希望的是要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对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及其它不平等待人的人和事,总是存在若强烈的逆反心理。

「重文教,薄农工」:基七各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到了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他们认为耕田、做工,只是「卖死力」。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又如客家童谣中唱的:「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客家人还在儿歌中也向儿童灌输这种重文教的价值观念。

「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认为「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历史上客家人流落异地谋生,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较脆弱的地位,为求生存和立足,他们首先要取信于人,也需要得到朋友以信义相助,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二豕骗、陷害二目信弃义等行为都看作是「小人」之举,并以「亲君子、远小人」作为座右铭。

以上主要是作为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种种表现,直至今天,仍然可以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反映出来。

作为一个民系,语言的独特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客家人有自身的语言——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Hakka。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粤方言则是秦朝正

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血统来区分。目前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客家建筑的代表是土楼,并且列为联合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土楼作为我们客家人的居住所带有我们客家人独有的生活注释。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客家山歌是我们客家人在生活中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现在我的生活周围也时常听到山歌声,这山歌是我们客家人抒发情怀,放松心情和相互结交的途径。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

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能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让更多的人有了解和和深入的探索,客家文化的传承也应该引发思考。在社会实践当中我针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向文化管理单位和教育单位等主管部门写了封建议信。并为了日渐消失的客家山歌的挽救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高中的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组成了山歌采集小组,一起到周边的村庄做了民歌采集的工作。对客家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做出了宣传。并且通过网上宣传使影响力更加广泛。客家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作为客家人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有珍惜文化,保护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更加的透彻,并且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继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星海音乐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毕业生姓名 系别舞蹈系 专业(方向)舞蹈表演与理论 学号200911057 入学年份2009 毕业年份2013 论文指导教师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语及评分

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广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主要包含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等等在内的文化组成部分,岭南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发展方向在一定层面上受文化的影响。因此,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背景,把握一个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岭南文化中客家文化的简要阐述,以及对相关客家舞蹈剧目的举例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关键词】岭南;舞蹈;客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其优秀文化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岭南舞蹈这一以肢体语言为载体,创造于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艺术中逐渐闪耀出与众不同的光芒。岭南舞蹈文化底蕴浓厚,表现内容丰富纯朴,它作为最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真实,最能反映百姓精神活动的舞蹈形式,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体系中的支流,在岭南舞蹈艺术的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客家舞蹈的发掘研究,对于岭南舞蹈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赣州历史文化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先生故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陈毅的梅岭三章即是描绘抗战时的大余梅岭。

赣南——客家人的大本营 提起客家,不能不提及赣南。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其“客家人”占总人口比例之大,绝对的人数之多,历史之悠久和活动之频繁,自非闽西和粤东可比。赣南现辖2区2市15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所以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分住在赣、粤、闽、湘、台、琼等各省,并逐渐括散到国外,漫布全球。而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现在称呼的“客家人”指的是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在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据着重要分量。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与聚居地。客家祠堂的一般结构主要有为迁始祖而立的总祠、各“房”所建的分祠和支“房”和小“房”所建的支祠。 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在民国时期,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有一些客家祠堂被战火烧毁,也有少量祠堂在新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祠堂被毁了不少,部分祠堂因为作为生产队、学校和民居被保存下来,进入到八十年代,许多客家地区的祠堂被修复、重建,尤其是在闽粤赣地区,有不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存在。 作为迁徙的民系,客家人更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尤其是对先祖中显赫的人感到骄傲,同时其成为家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生活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祖制观念来团结族人来克服困难,从客家祠堂的神牌、对联和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能集中体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祠堂文化也是崇祖文化。 客家祠堂不仅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客家人的教育场所,客家人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培养出光宗耀祖的人才,来提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 因此客家祠堂尤其是总祠大都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并且门厅和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是颂扬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渊源、叙述本家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者是劝诫后代子孙的箴言,形成激励上进的文化氛围。 客家祠堂也是举行客家民俗的重要场所,客家人无论是举办婚礼、丧事、年节的娱乐等都是在祠堂举办,并且摆上贡品,祭祀敬告祖先,这些活动在祠堂有特定的民俗规定,客家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是不仅体现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更是我们了解客家观念和客家精神的重要途径。

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一、项目背景 1、广东发展“文化强省”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2、广东岭南地区是客家文化重要聚集地。 3、因为一些原因,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走在前面。 4、客家文化分布在海内外,而研究投入相对薄弱。 5、客家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谭元亨教授与岭南集团关系良好。 6、广东岭南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可为研究院提供基础支撑。 7、本年度的客家恳亲大会11月份在河源召开,是关键性参予契机。 8、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切入点。 二、组织架构 1、名称: 机构的中文全称: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暂名) 机构的英文全称: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Hakka Culture 2、机构性质: 先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单位筹建(教育厅备案),随后向省文化厅/民政厅申请NGO执照。 3、注册资本: 向省民政厅申请NGO执照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30万元。 4、机构设置 (1)理事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承认《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章程》,愿意为机构运行和活动提供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按照章程,负 责审议本机构的重大事项、制定重大决策。理事会设常务理事3 5名,并推举1名本机构法人代表,理事名额不限。 (2)顾问委员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为本机构提供咨询、政策或社会影响支持,顾问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委员名额不限。 (3)学术委员会:由海内外对客家文化研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

组成。负责开展客家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交流、培训、推广,编辑出版机构 刊物、专著,策划主办沙龙、论坛等活动。学术委员会设主任由本机构院长担 任,另设副主任若干名,聘请研究员若干名。 (4)院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本机构学术和行政事务;设副院长若 干,分管下属部门工作;各下属机构职能如图所示。 三、运行机制 实行股份制,独立运作。设置独立账户,年度预决算。凡以本院名义开展 的一切活动及其盈亏,各参股单位按照股份比例分担。 四、业务范围 1、建立客家文化研究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和传承客家文化,发表论文,出版 学术刊物(出版《客情》月刊)、专著(如出版客家经典系列、出版客家名人传 记系列、客家风情灯); 2、建立面向全球研究机构的客家文献数据库,建立运营本机构网站(客家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5-1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49566432.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e49566432.html,/10.12677/cnc.2015.32004 Concise Explan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Gannan Linfu Li, Sainan Zhang, Haibo Hu, Longhuo Wu* Pharmacy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doczj.com/doc/e49566432.html, Received: Jun. 3rd,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e4956643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akka is short for the Hakka people with unique Hakka dialect, unique culture and unique emo-tion. Gannan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center of Hakka and now is the largest Hakka colony state. This article will give concise explanation of the Hakka culture from Hakka folk and Hakka diet. Analysis of celebration such as Jiu Long Bai Xiang, Zhu Gao Huo Long and Gannan Cai Ca Xi, and analysis of food such as HeBao za, Yusi and Ai Mi Guo are exposed. Keywords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Hakka Diet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李林福,张赛男,胡海波,吴龙火* 赣南医学院,药学院,江西赣州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doczj.com/doc/e49566432.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 摘要 客家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是历史*通讯作者。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述评

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述评 分三个部分介绍了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的认识:关于赵佗的研究,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以及关于赵佗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认识。最后文章对赵佗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认识做了简短的评论,认为目前的研究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与思路。 标签:赵佗;客家文化;赵佗与客家文化 赵佗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对社会发展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客家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引导者客家民系群众的社会发展;赵佗与客家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研究赵佗与客家文化就显得必然,下文分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关于赵佗的研究 关于赵佗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观点: 1.章子繁的观点 章子繁认为赵佗是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他在《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中写道“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它世代受汉文的浸润,历史上,曾长期受中国朝廷的辖属或保护。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远在秦汉时代,此人堪称世界范围内最长寿的帝王——他就是赵佗”[1]。 2.赵明信的观点 赵明信更专注与赵佗的政治地位研究,他认为赵佗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爱国将领。赵佗是最早在广大岭南地区确立政权,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的组织者,是秦朝统一以来最早成功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杰出政治家,是最早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开发岭南的伟大先驱[2]。 3.吴木的观点 吴木也认为赵佗是“开发岭南第一功臣”。他在《赵佗征戍南越及称王年代探讨》一文中写道:秦朝时,赵佗参与统一岭南的军事行动,任南海郡龙川令,行南海尉事,建立南越王国;汉朝时,两度归汉,使中国金瓯完整。他在百越地区奋斗一生,引领百越地区走向文明。然而,赵佗征戍南越,任龙川令,自称南越武王等时间、年代,史籍多略而不载,或所记相互矛盾,后世史学家众说不一,甚至得出错误判断。就上述问题,吴木查阅了史籍资料,进行了探讨,就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考、赵佗有无参与首次攻越、赵佗任龙川令的时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之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3]。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至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尤以宁都、石城为著,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竟占百分之六、七十。而且,闽粤客家回迁入赣后,又不仅仅局限于赣南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湘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中同样起着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认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内容 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反本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 毕业论文 (2011 届本科) 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学院: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陈晓芳 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二○一二年五月

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陈晓芳 (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 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客”是行走的状态,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着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客家饮食文化研究

农林大学学院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DONGFANG COLLEGE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客家饮食文化研究 专业年级: 09旅游管理 学号:邱素萍 姓名: 0960104010 2011 年 11 月 20 日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兴趣日浓,不少客家传统名菜和创新菜色由于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而拥有越来越多的食者群数量。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揭示客家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原因。客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无数客家人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与中原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与其他民族也有渊源关系,也有本质特征。研究它可以节尅客家饮食文化的神秘面纱为研究闽西历史也有十分重要作用。研究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意义就在于进一步了解和揭示客家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原因。因此,本文对客家饮食文化,尤以上杭萝卜干为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意义。 关键词:客家菜闽西八大干上杭萝卜干 前言: 在科技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向更健康,更营养的饮食进军。此时,鲜美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食开始风靡全球。如: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面,披萨……充斥着全球市场,因此发扬客家菜的行动刻不容缓,也是客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客家菜包括菜、菜和菜。而菜中客家菜又以闽西八大干而闻名中国甚至全世界。闽西八大干包括:上杭萝卜干,长汀豆腐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清流笋干,明溪肉脯干,连城地瓜干。下面,本文首先介绍下客家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蕴含,接着从客家饮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分别作具体介绍,最后总结出客家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客家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