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3.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会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OH。

2.知道乙醇中—OH上的氢可以被金属置换,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以及反应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4.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重点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本节课的难点是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

5.教学过程

酒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酒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学习,认识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大家阅读课本及学习资料总结乙醇的性质。

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以认为是在乙烷分子的化学键之间插入一个氧原子,试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

利用“支架”式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能顺利理解乙醇结构的确定方法,达到结构知识的自主建构目的。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性质反映结构的认识

C2H5-O-H和H-O-H均含有羟基,其中羟基上氢可以被金属钠置换,可见羟基上氢要比碳上氢要活泼,但要注意两者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同的,水与钠反应要剧烈。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乙醇是常用的燃料之一。燃料乙醇的使用不仅可节省能源,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巴西等国是推广汽车燃烧乙醇的最早的国家,我国燃料乙醇刚起步,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乙醇生产规模之最。学生自己完成反应方程式

[教师板书]

乙醛: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毒;密度比水小;沸点为20.8℃,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等互溶。

[投影]

1.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铜丝变化原因并用相应的方程式作解释。

2.铜丝在整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催化剂)

3.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并找出乙醇的断键位置:

4.反应类型:

[flash演示]乙醇的断键位置:

[教师板书]

小组交流,完成乙醇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并与老师的讲解对照,学会如何根据断键的机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方程式的配平。

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内容理解的难点,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引导→

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迁移可降低分析的难度。

利用动画演示微观反应机理,形象生动有助于化解难点使学生对于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方式得到巩固。

酒精的快速检测: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蒸汽,乙醇会被三氧化铬氧化成乙酸,同时橙红色的三氧化铬被还原成绿色硫酸铬。

[投影]

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3.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4.下列试剂中,能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A.钠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CuSO4·5H2O

在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认可,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自我评价,为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学生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达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本课来说,有以下体会:

(1)食物中有机物的获得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线路:生活→化学→生活。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再过渡到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的直接兴趣

是第一位的,只有激发起直接兴趣才能维持抽象知识学习兴趣。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后及时与现实生活事例结合,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时,就能使兴趣持续,从而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2)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认识学生解决某些新知识的能力与其具备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必须要时时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立“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差异,让学生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微观机理的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帮助很大。

(4)学生的实验探究,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很高的重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做中学”远比教师只做演示实验印象来得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些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化学。

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学习目标]

1.会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OH。

2.知道乙醇中—OH上的氢可以被金属置换,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以及反应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辩证地认识乙醇

[学习资料]

1.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

2.乙醇有多种用途

(1)作饮料:白酒,红酒,啤酒

(2)作食品添加剂:料酒

(3)化妆品添加剂

(4)医学上:碘酒,药酒,医用酒精;亦可用于拔罐

(5)作燃料:酒精灯

3.乙醇可以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并且乙醇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4.乙醇在铜或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

5.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为绿色,由此可以判定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知识积累]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挥发性:

溶解性:

二、乙醇的结构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思维引导]

1.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以认为是在乙烷分子的化学键之间插入一个氧原子,试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

如何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哪一种?

实验证明——

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向试管里加入约3~5mL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烧红,然后迅速伸入乙醇中,观察铜丝的变化,反复几次,小心的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

〖思考〗

(1)铜丝加热后发生什么变化?

(2)伸入乙醇有什么现象?

(3)铜丝在反应中的作用?

(4)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4.酒驾检测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5.依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及所给资料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活学活用]

1.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另外的氢原子不同的方法是( )

A.1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mol水

B.乙醇可以制酒精饮料

C.1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到0.5molH2

D.1mol乙醇可以生成1mol乙醛

2.下列四种有机物的分子式都是C4H10O,其中不能被氧化为同碳原子数醛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3.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4.下列试剂中,能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A.钠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CuSO4·5H2O

最新沪教版化学高一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和实心球模型,都是错误的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质子决定元素种类;质子和中子决定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的书写 熟练背出1-18号元素 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 过滤的操作(p24页的思考题) Ca2+、Mg2+、SO 42-离子除杂顺序:Na 2 CO 3 在BaCl 2 之后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 2O→(通电)2NaOH+H 2 ↑+Cl 2 ↑ 阴极:H 2和NaOH(酚酞变红) 阳极:Cl 2 (检验: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l-的检验:加AgNO 3,产生不溶于稀HNO 3 的白色沉淀Ag++Cl-→AgCl↓ 氯化氢不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前者无H+) 制HCl和Cl 2 方程式及实验装置系列(注意:1微热方程式2除杂3尾气吸收)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与水不能喷泉,HCl可以(1:500) 氯气与铁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注意与Fe与HCl反应产物区别 氯气与钠,铜,氢气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 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注意可逆符号) 新制氯水成份:三分子四离子;久置氯水成份。 HClO a.强氧化性(氯水滴在紫色石蕊试纸的现象) b.不稳定性(HClO见光分解方程式) c.弱酸性Ca(ClO) 2+2CO 2 +2H 2 O→Ca(HCO 3 ) 2 +2HClO 氯气与NaOH,漂粉精(制法,使用,失效)方程式;漂粉精主要成份,有效成份 溴和碘的提取:2I-+Cl 2→I 2 +Cl-。 Br 2 深红棕色液体,密度>水,易挥发,有毒,水封。 I 2紫黑色固体,蒸气呈紫红色,易升华用于分离碘,I 2 的检验:淀粉。 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氯水,溴水,碘水。 Br 2和I 2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用于萃取,仪器:分液漏斗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一、氮气和氮氧化物 1、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空气中78%(体积分数)是氮气。 氮分子(N 2)为双原子分子,结构稳定,决定了氮气性质的稳定性,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生产上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N 2 + O 2 2NO N 2 + 3H 2 2NH 3 2、固氮作用: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 → 闪电时,N 2 转化为NO 生物固氮 →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 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 工业上用N 2 和H 2合成氨气 3、氮氧化物(NO 和NO 2):氮元素有+1、+2、+3、+4、+5等五种正价态,五种正价对应六种氧化物:N 2O 、NO 、N 2O 3、NO 2、N 2O 4、N 2O 5。其中N 2O 3和N 2O 5分别是HNO 2和HNO 3的酸酐。NO 是一种无色还原性较强的气体,易被O 2氧化为NO 2,NO 2是一种红棕色的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的气体,氧化性强,能氧化SO 2,能使湿润的KI 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气体,常用碱液(NaOH 溶液)吸收。 二、氨和铵盐 1、氨的合成: N 2 + 3H 2 2NH 3 2、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L -1 ,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 3 。 放电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 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知识点5】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根据c(待测)=c(待测)V(标准) V(标准)因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标准)的变化,及分析结果。 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 2.常见误差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c偏高: ①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③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④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⑤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⑥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⑦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⑧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⑨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c偏低: ①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③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④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⑤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⑥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⑦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⑧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⑨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⑩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②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 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硫、氮单质及化合物 (一) 硫单质S: 黑火药的使用:S+2KNO3+3C K2S+3CO2↑+N2↑ 1、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硫的化学性质: (1) 氧化性(): ①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燃烧生成黑色难溶固体:Fe+S FeS ②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Cu+S Cu2S。由上可得:硫和变价金属反 应时,一般会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特例:硫与汞反应:Hg+S HgS(黑色)(该反应可 除地上散落的汞)。由Fe、Cu与Cl2的反应,可得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S,所以硫是一 种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③硫和炭在高温时、硫蒸气和氢气在加热时也可发生反应: (2) 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都是:S+O2SO2 (二) 硫化氢H2S: 1、物理性质: 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剧毒,密度比空气略大,能1∶2.6溶于水,得弱酸性的氢硫酸。2、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表现还原性。 (1)H2S的燃烧:在空气中点燃H2S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洁净小烧杯,可观察到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小烧杯内壁有水珠,且出现黄色固体,这是因为O2不充足;H2S若在充足的O2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 2H2S+O2(不足) 2S+2H2O 2H2S+3O2(充足) 2SO2+2H2O (2) 可被卤素单质氧化:H2S+X2→S↓+2HX (X2—指Cl2、Br2、I2)如:H2S+I2→2HI+S↓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1.复习重点 1.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5.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难点聚焦 1.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体积,指一定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体积的大小决定因素有:(1)物质所含微粒数的多少。(2)物质微粒间距离的大小。(3)物质微粒本身的大小。在这三个因素中,我们先固定其一,比如我们取1mol物质,那么微粒数目固定为NA个,讨论其余两个因素对物质体积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由于物质微粒本身大小比微粒间的距离要大得多,所以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1)、(3)两个因素,而又由于不同的固体、液体本身的大小有较大差异,所以即使物质的微粒数相同,体积相差也较大。对于气体体积来说,由于气体的体积受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的影响较大。所以讨论气体体积之前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比较。 而对于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弱,使得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而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本身大得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气体分子本身大小的10倍。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内因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同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这一内因又和温度及压强这两个外因有关,所以在谈到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须讲到温度和压强,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气

体体积在微粒数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由微粒间距和微粒本身大小决定的,而对气体来说微粒间距远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所以气体体积主要是由微粒距离决定的,在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间平均距离近似相等,所以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数相同的气体体积近似相等。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由此可见气体的体积比在同温同压下必等于分子数比。由此可以导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间的关系: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2)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 此外还在运用时要结合物理中的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同温时,其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气体体积与热力学温度在同压条件下成正比。 3.气体摩尔体积的常见应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即可导出其质量便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据此可求出未知化学式的气体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可求出1L气体的质量即气体密度。反之也可由气体密度求摩尔质量。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比叫气体的相对密度,可据以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如某气体对 的相对密度为15,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常见的有: (1)由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

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全书

一.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1.碳在空气中燃烧:C + O 2 点燃 CO 2 2.碳的不完全燃烧:2C + O 2 点燃 2CO (O 2 不足) 3.镁带燃烧: 2Mg + O 2 点燃2MgO 4.硫在空气中燃烧:S + O 2 点燃 SO 2 5.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 点燃 2P 2O 5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 2 + O 2 点燃 2H 2O 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8.铝片在空气中表面氧化:4Al + 3O 2 ==2Al 2O 3 9、铜丝在火上灼烧:2Cu + O 2 △ 2CuO 10、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 2 + H 2O == H 2CO 3 11、生石灰投入水里:CaO + H 2O == Ca(OH)2 13、点燃一氧化碳(煤气点燃):2CO + O 2点燃 2CO 2 14、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O 2 + C 高温 2CO 15、酸雨的形成: (1)S + O 2 点燃 SO 2 2SO 2+ O 2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2) S + O 2 点燃 SO 2 SO 2+ H 2O == H 2SO 3 2H 2SO 3+ O 2== 2H 2SO 4 16、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在尘埃的作用下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硫酸 2SO 2+2 H 2O+ O 2 2H 2SO 4 二.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2.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 2H 2O 2 MnO 2 2H 2O + O 2↑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KClO 3 2KCl +3O 2↑ 4.电解水: 2H 2O 通电 2H 2↑ + O 2↑ 5.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 CaO + CO 2↑ 6.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 2CO 3 △ H 2O + CO 2↑ 7.加热碳酸氢铵: NH 4HCO 3 △ NH 3↑ + H 2O + CO 2↑ 8.加热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 △ 2CuO + H 2O +CO 2↑ 9.小苏打加热 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三、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 种化合物的反应。 1. 湿法炼铜(曾青得铁化为铜): Fe + CuSO 4 == FeSO 4 + Cu 2.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 4 == ZnSO 4 + Cu 3.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2AgNO 3 == 2Ag + Cu(NO 3)2 4. 实验室制取氢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5. 铁与稀硫酸反应: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尘埃 尘埃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③.用滴定管分别装入标准液,先排出气泡让尖嘴充满溶液,然后调整溶液到零刻度或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第一章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板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介绍】在古代,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无限可分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若不存在被分割条件,就不能被分割!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 这些微粒叫“原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原子, 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过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到了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经过试验和研究,把古代思辨、猜测的得到的原子假说发展成更为科学的原子理论。【阅读】阅读教材第三页第5段,了解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用你们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一下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是否合理? ?*原子是可分的,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元素的原子不一定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讲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实心、不能再分的小球,而在当时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1897年英国科学汤 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 “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这是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讲述】汤姆孙经过几年思索和研究,在1903年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他认为整个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 些正电荷之间,就好象葡萄干面包一样,因此称之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因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过渡】虽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大不相同,但他毕竟指出了原子是可分的、有结构的,使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又进了一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重要突破,是从发现X射线开始的。 【资料】伦琴发现X 的射线 贝可勒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问题】元素的放射性现象发现后,汤姆孙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决定从“放出的射线是什么”出发来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我们一起来了解他是怎么研究?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汇总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硫、氮单质及化合物 (一) 硫单质S: 黑火药的使用:S+2KNO3+3C K2S+3CO2↑+N2↑ 1、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硫的化学性质: (1) 氧化性(): ①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燃烧生成黑色难溶固体:Fe+S FeS ②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Cu+S Cu2S。由上可得:硫和变价金属反 应时,一般会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特例:硫与汞反应:Hg+S HgS(黑色)(该反应可 除地上散落的汞)。由Fe、Cu与Cl2的反应,可得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S,所以硫是一 种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③硫和炭在高温时、硫蒸气和氢气在加热时也可发生反应: (2) 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都是:S+O2SO2 (二) 硫化氢H2S: 1、物理性质: 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剧毒,密度比空气略大,能1∶2.6溶于水,得弱酸性的氢硫酸。2、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表现还原性。 (1)H2S的燃烧:在空气中点燃H2S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洁净小烧杯,可观察到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小烧杯内壁有水珠,且出现黄色固体,这是因为O2不充足;H2S若在充足的O2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 2H2S+O2(不足) 2S+2H2O 2H2S+3O2(充足) 2SO2+2H2O (2) 可被卤素单质氧化:H2S+X2→S↓+2HX (X2—指Cl2、Br2、I2)如:H2S+I2→2HI+S↓ (3) 将分别盛有H2S和SO2气体的两集气瓶口对口并抽去玻璃片使之混合,可观察到瓶壁上

沪教版化学高一下复习资料

第五章评说硫、氮的“功”与“过” Fe+S→(加热)FeS硫化亚铁2Cu+S→(加热)Cu2S硫化亚铜 Hg+S→HgS硫化汞(实验室处理打翻的汞) H2S: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氢硫酸久置浑浊: 2H2S + O2→2S↓ + 2H2O 硫化氢在充足或者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两个方程 H2S制备:FeS + H2SO4→FeSO4 + H2S↑ 吸收或者检验:H2S + CuSO4→CuS↓(黑色) + H2SO4 检验SO2中CO2:先通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再通石灰水 SO2检验:品红褪色,再加热 氧化性:2H2S+SO2→3S↓+2H2O 还原性:SO2+X2+2H2O→H2SO4+2HX (X:Cl,Br,I)漂白失效 SO2制备:Na2SO3 + H2SO4→Na2SO4 + H2O + SO2↑ 浓硫酸制盐酸、硝酸是利用:高沸点,难挥发性 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即腐蚀性(黑面包实验: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吸水性:吸收水(干燥气体除了NH3,H2S,HBr,HI) 强氧化性:Cu+2H2SO4(浓)→(加热)CuSO4 + SO2↑+ 2H2O(一半酸性一半强氧化性) C + 2H2SO4(浓)→(加热)CO2↑+ 2SO2↑+ 2H2O(强氧化性)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SO42-的检验:先加HCl无现象再加BaCl2 重晶石BaSO4钡餐&白色颜料 (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胆矾CuSO4·5H2O

皓矾ZnSO4·7H2O 绿矾FeSO4·7H2O 明矾KAl(SO4)2·12H2O 湿润的石蕊试纸遇SO2变红,遇Cl2先红后白,遇浓硫酸先红后黑。 工业制硫酸:制SO2:沸腾炉: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制SO3:接触室:2SO2 +O2 (催化剂加热) 2SO3 制H2SO4:吸收塔:SO3 +H2O → H2SO4(用浓硫酸吸收)固氮:N2单质→氮的化合物(固氮三法) NH3与水:NH3+H2O NH3·H2O NH4++OH- NH3与酸反应:NH3+HCl→NH4Cl(白烟) 雷雨发庄稼:(1)N2+O2→2NO;(2)2NO+O2→2NO2; (3)3NO2+H2O→2HNO3+NO(硝酸酸酐:N2O5) 工业制硝酸:N2+3H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铵盐都具有的性质是离子晶体;都能溶于水; 受热易分解(NH4Cl→(加热)NH3↑+HCl↑) 遇碱会放氨气(NH4Cl + NaOH→(加热)NaCl+NH3↑+H2O) NH4+检验: 1.加入NaOH加热; 2.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NH4++OH-→(加热)NH3↑+H2O 实验室制氨气:2NH4Cl+Ca(OH)2→(加热)CaCl2+2NH3↑+2H2O 除杂:碱石灰(混合物NaOH,CaO) 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 反应速率:1.内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_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 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知识点5】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根据c(待测)=c(待测)V(标准)V(标准) 因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 V(标准)的变化,及分析结果。 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 2.常见误差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c偏高: ①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③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④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⑤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⑥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⑦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⑧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⑨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c偏低: ①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③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④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⑤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⑥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⑦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⑧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⑨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⑩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②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 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2、酸和碱的中和能力是指一定物质的量的酸(或碱)完全中和所消耗的碱(或酸)的能力,而不是指酸碱中和后溶液的pH=7

沪科版高二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科版高二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 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3.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会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OH。 2.知道乙醇中—OH上的氢可以被金属置换,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以及反应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4.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重点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本节课的难点是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 5.教学过程 酒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酒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学习,认识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大家阅读课本及学习资料总结乙醇的性质。

沪科版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梳理 知识点: 1、海水晒盐和粗盐提纯、氯碱工业 2、氯化氢、盐酸的性质及其制备 3、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4、氯气的性质以及卤素的检验、漂粉精 5、氧化还原反应 一、粗盐提纯 1.溶解(用玻璃棒搅拌) 2.过滤(用玻璃棒引导溶液顺棒流下) 3.蒸发(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滤渣转移到纸上。 注意事项: 1、本实验共用到三次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搅拌、引流、搅拌的作用 2、过滤时要注意: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三靠: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3、若过滤之后还存在浑浊,其可能原因有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可溶性杂志的除去: 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 所以食盐中也可能含有这些物质。加试剂顺序为:过量BaCl2——过量NaOH——过量Na2CO3——适量HCl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通电2NaOH+H2↑+Cl2↑

2020沪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集合手册

2020沪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集合 一、知识结构: ⑴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 ①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 ②化学量及化学用语; ③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⑤电解质溶液。 ⑵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 ①金属部分:碱金属、镁铝、铁铜等。 ②非金属部分:氢、卤素、氧族、氮族、碳族等。 ⑶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①烃: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等。 ②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 ③有机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等。 ⑷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①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用途; 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④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⑤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基本实验的设计等。

⑸化学计算主要包括: ①基本计算:常用量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综合计算: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计算的综合应用。 二、能力结构: ⒈观察能力测试要点: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由此获得化学抽象概念,如化学原理的实验分析。 ②实物及其模型的观察:由此思考实物结构特征,如化学物质的结构分析。 ③化学图形图表的审视:由此捕捉化学隐含信息,如化学规律的函数分析。 ④化学自然现象的观察:由此把握自然现象内涵,如自然现象的实验分析。 ⑤化学生产现象的观察:由此理解化学技术价值,如生产原理的观察分析。 ⒉实验能力测试要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沪科版化学高二上10.3《酸碱滴定法》(试题及答案)

P73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与习题 1.写出下列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答:①NH 4Cl :[H +]=[NH 3﹒H 2O]+[OH -] ②NaHSO 4:[H +]=[SO 42-]+[OH -] ③Na 2HPO 4:[H +]+[H 2PO 4-]+2[H 3PO 4]=[PO 43-]+[OH -] 2.某酸碱指示剂HIn 的K HIn =10-4,则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的pH 为多少? 答:理论变色点pH=4,变色范围pH3~5 3. 下列0.1mol/L 一元酸碱水溶液能否准确进行酸碱滴定?对可行的滴定,各选择何种指示剂? 解:① NH 4Cl 10 a 105.6-?=K 故不能被准确滴定,811a a 10105.6--?=K c (mol/L)101.9101.410120.1][OH NaA 0.1mol/L 6414 b b ----?=???= =K c , 点时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用量计学化 pOH=5.72, ④HOCH 2CH 2NH 2 故能被准确滴定,86b b 10101.3-->?=K c

(mol/L)104.0210 3.110120.1/][H Cl NH CH HOCH 0.1mol/L 6514b w a a a 322---+?=???==K K c K c ,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盐酸溶液滴定, 用 pH=5.4,故选择甲基红指示剂 4.试判断下列多元酸能否准确分布滴定?滴定到那一级?有几个滴定突跃? 解:①0.1 mol/L 草酸, 4 a22a1101.5,105.6--?=?=K K 有一个滴定突跃 同时被滴定, 两步离解的故不能分步滴定, +------??=>??=H 10103.73101.5105.610101.50.05, 10105.60.1424 2a2a18 4a2a 82a1a K K K c K c ②0.1 mol/L 氢硫酸 19 a28a1101.0,108.9--?=?=K K 有一个滴定突跃 可被准确滴定, 第一步离解的故能分步滴定, +------->?=??=

沪科版高二化学上册第十章酸碱滴定知识点-精选学习文档

沪科版高二化学上册第十章酸碱滴定知识点 用酸和碱在水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下面小编带来了沪科版高二化学上册第十章酸碱滴定知识点,一起来复习吧!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 =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 n酸=n碱,C酸. V酸 = C 碱. 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 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 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