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

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

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

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

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

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

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

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

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

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

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

篇二:耕作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

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

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西南地区

过去一熟制比重大,扩种了小麦、油菜、蚕豆等冬作物,发展了稻麦、稻油菜、稻蚕豆、玉米麦、小麦甘薯等多种形式的一年二熟制,近年进一步在旱地发展了以麦玉苕为代表的分带套作三熟制。

::华北麦区

发展了小麦复种玉米、甘薯三熟制,内蒙古、陕西、甘肃等两熟不足地区,发展了小麦与玉米半间半套二熟制。

::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棉区

大范围、大规模地推行了麦棉套作两熟,并进一步发展为麦棉移栽两熟制。扩大复种绿肥面积,主要是南方的冬季绿肥。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如南方稻区冬作物、绿肥轮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禾豆轮作,新疆、甘肃牧区的草田轮作。随着高产水平的

不断提高,一些耐连作作物的连作与自由作发展较快。

(五)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

在半干旱区,推行了三深耕法(陕北)、水平沟垄作法、保土少耕法、粮草轮作、粮豆轮作以及砂田耕作制度。

(六)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发展一部分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如黑龙江垦区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南方适于稻麦两熟的机械化耕作制度。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三:20xx年农大耕作学100分-在线作业-4

耕作学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xx-01-2710:53:33

一、单选题

1.

(5分)

春小麦连作主要分布在()。

b.长江流域山地

c.淮河以南长江两岸

d.东北平原地区

得分:5

知识点:4.3连作及其应用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2.

(5分)

关于氮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无口

c.半气相型

a.北方无灌溉的麦区

a.总量无限

b.生物小循环

d.生物小循环为主

得分:5

耕作学习题

《耕作学》习题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⒈耕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⒉简述中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⒊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⒋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⒌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⒈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⒉ 自然资源的主要内容。 ⒊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作物布局 ⒈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⒉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 ⒊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⒋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 ⒌河北省作物布局与全国相比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复种 ⒈复种的效益原理。 ⒉ 复种的技术要求。 ⒊ 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⒋ 复种的条件。 ⒌试述提高作物年单产的可能途径。 第五章间混套作

⒉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⒊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⒋举例说明河北省间混套作的类型。 ⒌简述多熟种植与间混套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章轮作与连作 ⒈ 轮作倒茬的作用。 ⒉ 连作的危害及其消除途径。 ⒊ 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⒋ 什么是茬口特性,如何评价。 ⒌ 作物布局与轮作关系。 第七章农牧结合 ⒈ 农牧结合的意义。 ⒉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是否有助于改善人民的food security状况?为什么? ⒊ 举例说明农牧结合的模式。 第八章农田养护 ⒈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⒉化肥能否作为养地手段?为什么? ⒊ 农田土壤培肥的措施有哪些? ⒋ 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⒌为什么说用养结合是耕作学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 第九章土壤管理 ⒈ 土壤耕作的的目的。 ⒉ 什么是土壤宜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完善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摘要: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依法治水的重要 前提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当前亟须加强流域立法及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 ,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是依法治水的重要环节。重视水资源司法 保护 ,有效惩治水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众水资源参与意识 ,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立法;行政执法;司法 一、水资源保护的法制现状 一水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宪法》第 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第 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水资源是自然资源之 一 ,宪法的这些规定显然适用于水资源保护 ,构成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核心和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 ,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法《水法》。该法对水资 源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水法》第4 条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第 9 条规定: 国家保护水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 ,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二水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我国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起步于 1988年《水法》的颁布实施。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 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 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设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执法效能显 著增强 ,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平均每年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4 万余件 ,维护了正常的水事 秩序。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中主要是对水体污染源实施监督管理、制定水 环境质量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督促各城市进行水环境 综合治理等 ,重点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违法排污和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国控重点污染源等违法行为进行执法。为此 ,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专项保护执法行动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 B.2.2.1 —表示年内复种 B.2.2.2 ‖表示间作 B.2.2.3 /表示套作 B.2.2.4 →表示隔年 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 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 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 B.3.1.1 一级区间主要反映水热条件与大的地形地貌差异。 B.3.1.2 二级区是在一级区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

水权纠纷及其解决关系基层民众生活、生产,需要国家、社会认真对待。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同时,研究水权纠纷解决机制也可检验中国近代司法、行政系统处理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成果。我们发现,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保证了水权机制的畅通运行。所有这一切,又对我国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总结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水权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我们今天解决水权纠纷,完善水权纠纷解决机制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研究中国近代水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可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及其运行情况的实际了解和微观分析,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制度变迁必须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适应 中国近代水权法律制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这也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排除这一路径,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小。但是,正如朱勇教授评论中国 法律近代化时所说的,“先进并不必然合适”。[1](P286) 近 代中国引进西方水权制度,不能不说先进,但是,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实施的并不多。以水权登记为例,只有上海自来水厂、西宁发电厂等四、五家水利工程和企业进行了水权登记。这固然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混乱有关,也与水权法律不适应中国国情有极大 关系。中国近代虽然经历了一系列风云际会的社会改革和政治革命,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近代中国设立了少量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工业,但整个社会仍然处在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族秩序为核心的伦理社会。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固然依靠国家法律调整,主要还是依赖封建的宗法、家族制度维系。因此,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构建中国近代水权法律,只能立足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经过长期的水权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水权法律体系。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水权法律,一方面,要适应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水权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即体现一定程度的近代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呢?既要有传统水权习惯的内核,又要包含近代水权法律的理念。这样的目标能否达到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借鉴西方水权法律制度与继承传统水权法律制度的关系,或者说在水权领域如何处理学习与扬弃的关系。中国法律近代化基本上是沿着学习与借鉴这条路径前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传统法律制度。在水权法律、法规的构建方面,地方政府、水利灌区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以民国二十一年陕西省政府制定的《陕西省水利通则》为例,该通则吸收了近代水权立法的经验,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水权运行的习惯法。例如既规 [收稿日期]2006-01-23 [基金项目]司法部专项基金项目“山陕地区水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5SFB5004) [作者简介]田东奎(1965-),男,陕西旬邑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 田东奎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水权制度的变迁必须考虑社会发展提供的可能,不能一味地追求制度的先进性,忽视其与民族 法律文化的衔接;民间水权习惯在新时期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能轻易抛弃;水权纠纷的解决既要考虑历史实际,又要考虑现实状况;要杜绝水权管理腐败,就必须加强民间水利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水权纠纷;民间水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45(2006)03-0065-05 第23卷第3期政法学刊 Vol.23No.32006年6月 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Jun.2006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一、综述 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

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近10年来,这种双季稻为主体的三熟制面积略有减少。目前,长江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皖中南、鄂中南)以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占多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以及西南地区则以麦(油菜)稻两熟居多数。 华北平原在1949年以前,以一年一熟与两年三熟(如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为主。1949年以后,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面积扩大。目前,复种指数约150%。棉花在过去以一年一熟为主,近年来麦棉套种两熟在迅速发展。 东北、西北以玉米、春小麦、谷子等一年一熟为主。有少量麦后种植 填闲作物,也有极少量休闲田。 (四)展望随着人均耕地的减少,发展多熟多层种植势在必行。经研究,在2000年前,全国复种指数的可能潜力达到160%上下,约可增加播种面积1.5亿亩。复种的土地不必从头建设,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因为这些土地水、热、土、肥条件较好,一亩复种耕地产量往往等于在边远地区开荒的5倍以上。据预测,复种潜力最大的在粤、桂、闽三省,主要是开发冬闲田,约有复种指数50%的潜力,由当前的188%增加到247%;长江中下游(浙、苏、赣、湘、鄂)可从206%发展到223%;西南三省可由170%增加到185%;华北的京、津、冀、鲁、豫从151%增加到158%;西北与东北主要是减少休闲,只局部地区可复种,西北复种指数可由103 %增加到109%,东北由99%增加到102%。此外,各种类型的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可因地制宜推广。当然,间套复种的增加,必须以增加投入,改善农田质量为前提。 二、分区简述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性极大、耕作制度多种多样,若只按同一指标逐级分区就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故在本区划中采用了分级分类方法。即同一0级带内的一级区划分指标是一致的,但不同0 级带间一级区的具体指标是不同的。在指标中,环境指标主要是热量、水分、地貌、人均耕地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种植制度主要指标是熟制,其次是作物类型。按此,全国共分3个0级带(一熟带、二熟带、三熟带),12个一级区与38 个二级区。各一级区主要特征如下。

新时期我国水权交易的时代特征及制度供给

2018.19中国水利 自2014年水利部实行水权试点 以来,我国已形成多种行之有效的水 权交易模式。2016年,中国水权交易 所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17年年底, 已促成交易42单,累计交易水量14.68亿m3。各试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不同形式的水权交易,较为充分地 发挥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 用,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的流 转。然而,水权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难度大、 任务重,试点只是第一步,下一阶段 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当前,我国水资 源时空分布不均为水权交易提供了宽阔的市场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 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要求 我们必须要重新表达水权交易的时 代特征,摸清水权交易制度的现实需 求,才能给出恰当的水权交易制度供 给,从而达到新时期市场调节水资源 配置、缓解空间水紧缺的目的。 一、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创 新的演进与实践 从2000年浙江东阳义乌水权转 让案例首次实现地方层面的水权交 易,到2016年国家级水权交易所成 立,直至2018年7个水权试点逐个 通过验收,中国水权改革以渐进式和 试点方式逐步推进,在实践探索中不 断提升。表1是我国水权改革和水权 制度建设近二十年的时序创新进程 表。随着水权改革加强,水权制度的 不断完善,水权交易行为已开始由小 范围的个别案例向全国范围的普遍 行为转变,由偶发事件向必然趋势迈 进,水权交易的深入人心将促使我国 水权交易、节水补偿等由顶层设计向 民间自觉节水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制度下,严守“三条红线”,基本明确 新时期我国水权交易的 时代特征及制度供给 佟金萍1,2,王慧敏2,马剑锋1,2 (1.常州大学商学院,213164,常州;2.河海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210098,南京) 摘要:回顾2000年至2018年国家对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及水权改革的创新进程,诠释新时期水权交易的时代 特征,即交易理念人本化、交易行为生态化、交易规则灵活化、交易过程全景化和交易监管全民化,并从适应性、 服务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共治性五个方面提出新时期水权交易制度建设的现实需求,最后给出完善水权交易制 度供给的建议。 关键词:水权交易;时代特征;制度供给 Epoch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China’s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 in the new era//Tong Jinping,Wang Huimin,Ma Jianfeng Abstract:Reviewing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f water rights reform from2000to2018,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poch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 in the new era:the humanization of trading concepts,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trading behavior,the flexibility of trading rules,the panorama of trading process and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trading supervision.The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adaptability,service,coordination,legality and co-governance.Finally,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China’s water rights transaction. Key words:water rights transaction;epochal characteristics;institutional supply 中图分类号:TV213.4+D9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123(2018)19-0027-04 收稿日期:2018-08-14 作者简介:佟金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配置与政策。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017YFC04046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GL0970,15BGL1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33003),2016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 专家论述 27 水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后,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如何提高和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解决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配问题仍是现今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字】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管理概况 1.管理历程 随着对水资源各方面属性的全面了解和重视,我国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已逐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发展到如今的多方面统筹管理。工程水利注重对蓄水、引水、提水、排水、航运等水利工程规划、施工和运营过程的综合管理;资源水利从保护水资源角度出发,侧重于对水的资源属性开发利用的管理;而生态水利则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其发展模式与途径与传统水利有本质区别;民生水利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关系最密切、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放在首位,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所以,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程水利的基础性、资源水利的实效性、生态水利的可持续性和民生水利的公共性,进行统筹管理。 2.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鉴于我国水资源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水利部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其基本原则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 1.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表现为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特点。水资源管理也是实行双轨制管理,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管。①管理体系。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五级(即中央—流域—省级—地市级—县级)水资源管理体制,但横向矛盾仍然存在,协调机制有待于加强。②政策法规。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和出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700余件,但部分政策法规未能充分考虑流域整体特征,在关注水量水质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考虑水安全标准。③规划与计划。尽管针对不同流域特征,各项流域规划均强调统一管理,但是缺乏强制性和具有法律地位的综合规划,而现行的部分水资源规划导致资源浪费,缺乏可持续性。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⑤关键技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尤其是农业及工业的用水和耗水量较大;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水资源的调配技术和高效用水技术亟需不断研发和完善。 2.流域管理与水行政管理在管理上差异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势在于能发挥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又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整体协调。 (1)事权划分不清 在纵向上,环境保护部对地方各级环保机关实行业务指导,而地方各级环保机关隶属于本级政府,财权与人事任免权均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机关的工作往往代表本地区利益,难以贯彻中央命令。在横向上,政府的水资源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由于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分工不明确,即环保部门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

耕地分等技术过程

耕地质量分等二Ο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的与任务 (3) 三、工作内容 (4) 四、准备工作与资料搜集 (5) 五、外业补充调查 (6) 六、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8) 七、工作方法 (10) 八、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建设 (22) 九、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 (29) 十、工作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技术方案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开展基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完善工作,与土地利用现状相衔接,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定期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报告制度,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提供支撑。 (一)目的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严格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耕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分等成果将运用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划定粮食主产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用地产能核算及粮食增产规划等方面。 2.科学量化耕地质量及其分布,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的耕地质量数据,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提供依据。 3.基于国家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划分评定,分等结果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等别的土地分等系数的修正,可以为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生产潜力核算等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 4.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农用地自然条件、利用状况和经济价值的优劣差异,为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综合地价、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征地矛盾等提供依据。 (二)任务 根据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全部耕地(主要指旱田、水田和水浇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等别。 耕地分等成果要求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水权分配

水权分配制度研究 陈军 (安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庆246003) 摘要由于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属共有资源,缺乏产权的界定,在许多流域,造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近几年由于缺水,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以及用水户之间的争水矛盾非常突出。为调解水事纠纷,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必要建立水权分配制度 关键词水资源水权分配制度 水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施。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且具有地区上分布不均,季节上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及沿海和内陆、南方和北方水资源不均衡的时空分布特点,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水环境质量恶化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水资源危机意识的加强,各地区和企业必然对水资源使用权即水权分配提出公平合理的要求,而现行的水权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公平问题,导致水资源冲突不断加剧,因此迫切需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水权分配管理机制,以解决水资源冲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于水权的基本概念,目前尚无权威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赋予水的使用权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用水单位得到的只是国家赋予的使用权。水权制度是涵盖水资源国家所有,用水户依法取得、使用和转让等一整套水资源权属管理的制度体系。 本论文拟在对区域水权分配冲突成因及公平调控面临的障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外水权管理的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权公平分配管理措施。 1水权冲突成因及公平调控面临的障碍 1.1 水资源危机-水权冲突根源所在 水资源维系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淡水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全球性危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只有2.7%的水是淡水资源,只有0.2%左右是能够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工业革命带来的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的灾害,全球土地使用模式的大规模变化及森林砍伐,人口迅速增长,以及“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的升高使得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预测,到2025年全球1/3的人口将生活在用水紧张或水荒环境中。 水资源的匮缺将导致其供应的重新分配,这将是世界范围内水权冲突的根源所在。据悉全球至少有214条河流(或湖泊流域)属多国共有,大约有50个国家75%以上的领土处于跨国流域内,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稀缺,跨国水权的分配和跨国水环境污染传输引发水资源冲突将不可避免,水流改道、水量减少、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都可成为这些地区潜在的冲突因素。目前这种冲突已在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约旦河、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的尼罗河、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分享水资源的幼发拉底河拉开了帷幕。而在我国水权分配也正呈紧缺趋势,水资源危机是我国继耕地危机之后的自然资源的第二个危机。由于水资源危机引发的冲突呈增多态势。 1.2 我国水资源危机现状及成因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生活用水量和生产用水量均大大增加,对本来不多的水资源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此外,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全国河流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全国已进入水资源危机的初级阶段,局部地区和城市迈入水资源危机的中期阶段,中国缺水的北方、西北干旱地区和一些高原地区,已面临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造成各省、市、用水单位间水权分配冲突增多,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处理不当,将引发利益和社会心理不平衡,并可能成为国内政局振荡之源。我国水资源呈此严峻态势,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可获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其次是人口超载,人均占有量减少,人均用水量在增长,第三水污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 目前趋势: 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 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 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 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生产部门,是人类食物、畜牧业饲料以及多种工业原料的给源,它以独特的生产手段与生产方式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等其它国民经济生产部门迥然不同的性能[1]。揭示农业生产本质,探查农业得以世代绵延和持续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任务。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这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1.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指一定区域内作物的耕作方式、种植安排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措施的统称。包括作物的种植方式、程序、轮作、茬口安排、复种休闲、施肥、灌溉等的农田经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 可以充分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耕作制度逐渐向科学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耕作制度、传统耕作制度和现代耕作制度3个阶段。丰富和完善的耕作制度是提高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性战略措施。 1.1耕作制度现状 近些年,现代耕作制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种植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突破 复种和间作套种是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方式区别于国外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种植方式集中体现在复种和间套作的突破性进展。例如西南丘陵地区的“麦—玉—豆”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广西地区的木薯与西瓜、花

生、大豆等作物间作种植模式,华南地区的“菜—稻—菜”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华北地区的“玉米—小麦”轮作种植模式,东北地区的“林粮(经)”间作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等,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发展 “九五”开展的“区域农业综合开发与中低产田的攻关研究”“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从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出发,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提出的区域农作制度调整优化理论得到发展和实践应用。针对沿海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西部干旱地区及山区、城郊地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区域,应用生产力要素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提出了适宜不同区域农作制度持续高效发展的理论、模式及技术体系[2]。 1.1.3土壤耕作制度的优化及发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耕作制度 近些年,各地提出一些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土壤耕作技术。例如东北平原地区的深松耕作技术、浅旋耕作技术等,有利于蓄水保墒、提高抗旱能力,南方地区的少免耕技术、土壤轮耕技术等,不仅能促进作物增产,而且能防止土壤流失。半干旱区在强调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注重增加作物单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结合。例如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蒙古地区的粮草轮作、甘肃和宁夏地区的砂田耕作制度等。 1.1.4轮作制度向高产高效化方向发展及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的提升 在轮作制度改革上,各地把高产高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黑龙江垦区的玉米—大豆轮作,在改善了大豆连作障碍的同时,培肥了土壤地力;双季稻地区的稻菜轮作,既有利于双季稻换茬,又能肥田和增加农民收入;稻田的水旱轮作,解决了连续淹水种稻造成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问题,又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华南地区的水稻与甘蔗、蔬菜、香蕉的轮作,既改善了土壤的性能,又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全面机械化作业是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除了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试验外,还要改变生产管理(耕作栽培)和育种技术[3]。 另外,耕作制度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如关于多熟制、土壤轮耕体系、连作、保护性耕作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完善。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5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政府监管性制度、市场主体交易形式的制度、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落实政府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试点实践。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危险因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前几十年,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3]。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1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整理)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 B.2.2.1 —表示年内复种 B.2.2.2 ‖表示间作 B.2.2.3 /表示套作 B.2.2.4 →表示隔年 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 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 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 B.3.1.1 一级区间主要反映水热条件与大的地形地貌差异。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耕地质量分级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1.耕地质量分级的范围;2。2.农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3.耕地质量分级原则;4.农田质量分级技术组织;(五)农业地质定级技术路线;6.农田质量分级的具体内容7.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田间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参考作物,包括分级单位的划分,农业土地质量的评估,建立标准的样地系统,汇编,验收,更新,归档和应用成果。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业用地和适合耕种的未利用土地。它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土地利用计划中指定的林地,牧场和其他农业用地。22.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GB / T 2260行政区划代码,GB / T 19231-2003基本土地术语2.2,GB / T 2.3 21010-2007年土地利用状况分类,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综合分析3.2,分层控制原则3.3,主导因素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3.5,组合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6,跟踪检查原则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1,综合分析原则:农业土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结果分类应基于综合分析是引起等

级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3.2,分级控制原则:农田分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级序列。实际上,农田分类是在国家,省和县各级进行的。县级分类的结果应在县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省级协调和总结的结果应在省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国家一级的协调和总结结果应在国家范围内具有可比性;3.3,主导因素原理:农用地分类应基于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着眼于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在分类结果中的作用;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农业土地分类应反映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和经济水平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级别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农用地分类应基于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调整和确定农用土地分类结果,提高农用土地分类结果的准确性;3.6,跟踪检查的原则:在农用土地分类工作中,应对每一步结果进行测试,并进行专家咨询和论证,以确保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4.1。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统一的农业用地分类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产力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和国家成果汇总。4.2。省土地行政主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