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酸碱滴定法教案

3酸碱滴定法教案

3酸碱滴定法教案
3酸碱滴定法教案

吉林大学

教师教案(2012 ~ 2013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年级:2012级

教研室:化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许迪欧

吉林大学教务处制

教案

分析化学第五版第四章酸碱滴定法课后答案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 1. 从质子理论来看下面各物质对分别是什么? 哪个是最强酸?哪个是最强碱?试按强弱顺序把他们排列起来 答:HAc (Ac -)Ka=1.75×10-5; H 3PO 4(H 2PO 4-)Ka 1=7.52×10-3; NH 3(NH 4+)Ka=5.7×10-10; HCN (CN -)Ka=6.2×10-10 HF (F -)Ka=6.8×10-4; (CH 2)6N ((CH 2)6NH +)Ka=1.4×10-9 HCO 3-(CO 3-)Ka 2=5.61×10-11 酸的强弱顺序: H 3PO 4 > HF > HAc> (CH 2)6N 4H + > HCN > NH 4+ > HCO 3- 碱的强弱顺序: CO 3- > NH 3 > CN - >(CH 2)6N 4 >Ac - > F - > H 2PO 4- 2.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式 答:(1)NH 4CN [HCN] + [H 3O +] = [NH 3] + [OH -] (2)Na 2CO 3 2[H 2CO 3] + [HCO 3-] + [H 3O +] = [OH -] (3)(NH 4)2HPO 4 2[H 3PO 4] + [H 2PO 4-] + [H 3O +] = [NH 3] + [OH -]+[PO 43-] (4) (NH 4)3PO 4 3[H 3PO 4] + 2[H 2PO 4-] +[HPO 42-]+[H 3O +] = [NH 3] + [OH -] (5) NH 4H 2PO 4 [H 3PO 4] + [H 3O +] = [NH 3] + [HPO 42-] +2[PO 43-]+[OH -] 3. 欲配制pH 为3的缓冲溶液,应选下列何种酸及其共轭碱 二氯乙酸(1.30)二氯乙酸(2.86) 甲酸(3.74) 乙酸(4.76) 苯酚(9.95) 答:选二氯乙酸(缓冲溶液pH ≈pKa=2.86) 5. NaOH 标准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 2,当用于滴定(1)强酸;(2)弱酸时,对滴定的准确度各有何影响? 答:滴定强酸时:(1) 若用甲基橙为指示剂,终点pH ≈4,消耗2mol 强酸,即2molNaOH 与CO 2反应生成1molNaCO 3仍消耗2mol 强酸,基本无影响 ; (2)若用酚酞作指示剂,终点pH ≈9,生成NaHCO 3,即2molNaOH 与CO 2反应生成1molNaCO 3只消耗1mol 强酸,有显著影响。滴定弱酸时:只能用酚酞作指示剂,有显著影响。由Hcl NaOH NaOH Hcl V V c c 得:用NaOH 滴定HCl ,V NaOH ↑,c Hcl 偏 高;用HCl 滴定NaOH ,V Hcl ↓,c Hcl 偏高。 6. 标定HCl 溶液浓度时,若采用(1)部分风化的Na 2B 4O 7·10H 2O;(2)部分吸湿的Na 2CO 3;(3)在110℃烘过的Na 2CO 3,则标定所得的浓度偏低、偏高还是准确?为什么? 答:(1)偏低 (2)偏高 (3)不影响 7. 下列各酸,哪些能用NaOH 溶液直接滴定?哪些不能?如能直接滴定,应采用什么指示剂? ⑴蚁酸(HCOOH ) Ka = 1.8×10-4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水溶液酸碱中和滴定三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授课题目 课题: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拟3 课时 第 3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4、掌握pH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写学案回归课本,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难点: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关于pH 值的计算类型及计算方法 1.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 值 〖练习〗求室温时的PH (1)0.1mol/LH 2SO 4 (2)0.0005mol/LCa(OH)2 2.酸碱混合(一般稀溶液密度相近,体积可简单加和) 酸性→求C (H +)→pH 一定要先判断溶液酸碱性 碱性→先求C (OH -)→再根据K w 求C (H + )→pH (1)酸I+酸II :C (H +) = II I II I V V H n H n ++++) ()( (2)碱I+碱II :C (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 ()( (3)酸I+碱II : 完全中和:C (H +) = C (OH -) = 17 10-?mol/L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容

(完整版)《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吴卫东 一、教材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中和滴定是继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溶液以后的一个定量实验,也是教材中三个定量实验之一,本节内容综合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液的pH、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应用、滴定仪器的使用等知识,介绍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中和滴定,使化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 教材先简单地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解释了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以及酸碱中和滴定的实用价值。重点讨论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三个含义:第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 + OH- = H2O;第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具体示例了如何利用关系式C酸= (C碱V碱)÷V酸进行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及计算的格式;第三,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接着教材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详细地讨论了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以及溶液从碱性经中性突变到微酸性的过程。说明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并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教材中没有介绍滴定突变知识,而在学生的观念中酸碱中和到pH = 7才算恰好完全反应,但教材中介绍的指示剂并不适合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将整个滴定操作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示范一遍,而且连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等都较详细地介绍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学生状况分析 高二(10)班是这个年级的实验班,经过一年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能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并能有对问题比较深入的探讨。 1、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已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学习了盐类水解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习题

1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C6H5OH,C6H5NH3+,HS-,Fe(H2O)63+,R-NH2+CH2COOH。 2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2O,NO3-,HSO4-,S2-,C6H5O-,Cu(H2O)2(OH)2,(CH2)6N4,R-NHCH2COO-, 3 写出下列酸碱组分的PBE(设定质子参考水准直接写出),浓度为c(mol.L-1): (1)KHP (2)NaNH4HPO4 (3)NH4H2PO4(4)NH4CN (5)(NH4)2HPO4 4 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0.10 mol.L-1 NH4Cl (K b(NH3)=1.8×10-5,(K a(NH4)=5.6×10-10) (2)0.10 mol.L-1 NH4F (K HF=7.2×10-4 pK HF=3.14,(K a(NH4)=5.6×10-10pK a(NH4)=9.26) (3)0.010 mol.L-1 KHP((K a1=10-2.95,K a2=10-5.41) (4)0.10mol.L-1 H2SO4 (K a2=1.0×10-2=0.010) 5 欲配制pH=10.0的缓冲溶液1L。用了15.0mol.L-1氨水350mL,需要NH4Cl多少克? 解:查表NH3 pK b = 4.74,得NH4C l pK a = 9.26 6 20 g六亚甲基四胺加浓HCl(密度1.18 g.mL-1,含量37%)4.0mL,最后稀释成100mL溶液,其pH为多少?此溶液是否为缓冲溶液? 7 某弱酸HA的Ka=2.0×10-5,需配制pH=5.00的缓冲溶液,与100 mL 1.00 mol.L-1 NaA相混的1.00 mol.L-1 HA的体积? 8 下列酸碱溶液浓度均为0.10mol.L-1,能否采用等浓度的滴定剂直接准确进行滴定?若能滴定,计算化学计量点的pH, 并指出滴定时选什么指示剂? (1) (CH2)6N4(2) NaHS (3) KHP 9 下列多元酸(碱)、混合酸(碱)溶液中每种酸(碱)的分析浓度均为0.10mol.L-1,能否用等浓度的滴定剂准确滴定?有几个突跃,根据计算的pH sp选择适当的指示剂。 (1)H2C2O4 (K a1=10-1.22,K a2=10-4.19) (2)HCl + H3PO4 (H3PO4:K a1=10-2.12,K a2=10-7.20,K a3=10-12.36)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性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确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生动而有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一般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并会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大量共存,属于技能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强调在教师的诱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得

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2、 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1.酸、碱反应的本质为: H ++OH -===H 2O 例:HCl+NaOH===NaCl+H 2O 则:1 1)()()()(==NaOH v HCl v NaOH n HCl n (v 为化学计量数)如用A 代表酸,用B 代表碱,则有: ) ()()()(B v A v B n A n = 又因c =v n 所以n=cV 则上式可表示为: )()()()()()(,7)()()()()()(B V A V A c A v B v B c B v A v B V B c A V A c ?===,如为一元酸和一元碱中和时: 由于1)()(=A v B v ,则有:c (B)=) ()()(B V A V A c ,因此c (B)的大小就决定于V (A )的大小。 二、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 2.实验操作 (1)仪器:滴定管(酸式,碱式),移液管,锥形瓶,烧杯,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注意:①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氢氟酸以及Na 2SiO 3,Na 2CO 3等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②滴定管的刻度,O 刻度在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 (2)操作步骤: ①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②滴定:移取待测液,加指示剂(2-3滴),滴定,判断终点,读数. ③数据处理: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依方程式求C 待. 3.实验误差分析 造成中和滴定的误差原因很多,如读数误差,操作误差,计算误差,指示剂的选择误差,药品不纯引起的误差等.因此,要做好本实验,必须各个环节都要注意. 【操作要点】 以HCl 滴定NaOH 溶液为例,说明滴定操作的要点以HCl 滴定NaOH 溶液为例,说明滴定操作的要点 (1) 在酸式滴定管内注入已知浓度为C 1的盐酸标准液至刻度“0”以上,并固定在滴定台上。在滴定管下放一小烧杯,调整液面到“0”或“0”以下某个刻度,记下起始读数V 始。注意滴定管下端尖嘴处不应留存有气泡。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课后习题及答案资料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习题4-1 4.1 下列各种弱酸的p K a已在括号内注明,求它们的共轭碱的pK b; (1)HCN(9.21);(2)HCOOH(3.74);(3)苯酚(9.95);(4)苯甲酸(4.21)。 4.2 已知H3PO4的p K a=2.12,p K a=7.20,p K a=12.36。求其共轭碱PO43-的pK b1,HPO42-的pK b2.和H2PO4-的p K b3。 4.3 已知琥珀酸(CH2COOH)2(以H2A表示)的p K al=4.19,p K b1= 5.57。试计算在pH4.88和5.0时H2A、HA-和A2-的分布系数δ2、δ1和δ0。若该酸的总浓度为 0.01mol·L-1,求pH=4.88时的三种形式的平衡浓度。

4.4 分别计算H2CO3(p K a1=6.38,pK a2=10.25)在pH=7.10,8.32及9.50时,H2CO3,HCO3-和CO32-的分布系数δ2` δ1和δ0。 4.5 已知HOAc的p Ka = 4.74,NH3·H2O的pKb=4.74。计算下列各溶液的pH值: (1) 0.10 mol·L-1HOAc ;(2) 0.10 mol·L-1 NH3·H2O; (3) 0.15 mol·L-1 NH4Cl;(4) 0.15 mol·L-1 NaOAc。

4.6计算浓度为0.12 mol·L-1的下列物质水溶液的pH(括号内为p Ka)。 (1)苯酚(9.95);(2)丙烯酸(4.25);(3)吡啶的硝酸盐(C5H5NHNO3)(5.23)。解:(1) 苯酚(9.95)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教学目的:1.掌握酸碱滴定法的特点和测定对象 2.掌握酸碱度及PH值的求法 教学重点:酸碱度及PH值的求法 教学难点:PH值的求法 教学方法:边讲边练 [复习提问]1.滴定分析可分为几类? 2.酸碱滴定法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板书]一、酸碱水溶液的酸度 1.滴定原理:H++ OH-= H20 2.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1)反应速率快,瞬间就可完成。 (2)反应过程简单。 (3)有很多指示剂可确定滴定终点。 3.滴定对象 (1)一般的酸碱 (2)能与酸碱直接或间接发生反应的物质。 4.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1)分析浓度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以C表示,为浓度。 (2)平衡浓度指在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型体的浓度即平衡浓度。[举例] HAc = H+ + Ac – 5.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浓度低是时),通常用PH表示。 PH= —lg[H+] [设问]酸度和酸的浓度相同吗? 不同。酸的浓度是指浓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6.碱度:溶液中OH-的浓度 [提问]25℃时,Kw =[ H+][ OH-] = lg[H+] + lg[OH-] = -14 PH + POH = 14 7.酸度与碱度的关系:PH + POH = 14 8.强酸与强碱的PH值的计算 例一:0.1mol/LHCl溶液的PH值?

解:HCl = H++ OH- [H+] = C HCl= 0.1mol/L PH = -lg0.1 = 1 练习:(1)0.05mol/L的H2SO4溶液的PH值? (2)0.1mol/L的NaOH溶液的PH值? (3)含有2.0X102mol的HCl溶液中加入3.0X102mol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溶液稀释至1L,计算混合溶液的PH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5章酸碱滴定法(5.1-5.3) 【课题】酸碱滴定法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溶液中酸碱反应与平衡,酸碱组成的平衡浓度与分布系数δ以及相关酸碱滴定方面内容。让学生对酸碱滴定法有充分的了解,学习酸碱平 衡理论。让学生具备用酸碱质子理论处理有关平衡问题的能力。以代数法为主, 解决酸碱平衡体系中有关的计算问题通过计算和分析滴定曲线来阐述有关酸 碱滴定条件,指示剂选择和滴定误差 【课型】属新授课 【课时】3课时 【教学重点】酸碱理论基础(包括酸碱定义,酸碱反应实质,酸碱强度) 酸碱理论计算(酸碱溶液pH计算) 【教学难点】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引入:关于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imetry)是基于酸碱反应的滴定分析方法,也叫中和滴定法(neutralization titrimetry )。该方法简便,快速,是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酸碱滴定法在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由此引入酸碱质子理论,15min) 人们对预算见得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最初把有酸味,能是蓝色石蕊变红的物质叫酸,有涩味,使石蕊变蓝,能中和酸的酸性的物质叫碱。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它的酸碱电离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全部的阳离子都是H 的物质叫酸;电离产生的全部阴离子都是O Hˉ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 和OHˉ结合生成水的反应。但是这个理论有它的缺陷,例如它无法解释碳酸钠,磷酸钠水溶液的碱性。 为弥补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伦斯惕和英国化学家劳里与1923年分别提出酸碱质子理论。要点如下: ⅰ.酸碱的定义: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都是碱。 HCl,NH4+,HSO4ˉ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ˉ,NH3,HSO4ˉ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技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 ⅱ.酸碱共轭关系:酸==碱+质子(酸越强,其共轭碱就越弱,反之亦然)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下列各酸,哪些能用NaOH溶液直接滴定或分步滴定? 哪些不能?如能直接滴定,各应采用什么指示剂? (1)甲酸(HCOOH)K a=1.8×10-4 (2)硼酸(H3BO3) K a1=5.4×10-10 (3)琥珀酸(H2C4H4O4)K a1=6.9×10-5 ,K a2=2.5×10-6 (4)柠檬酸(H3C6H5O7)K a1=7.2×10-4 ,K a2=1.7×10-5 ,K a3=4.1×10-7 (5)顺丁烯二酸K a1=1.5×10-2 ,K a2=8.5×10-7 (6)邻苯二甲酸K a1=1.3×10-3 ,K a2=3.1×10-6 答:(1)cK a≥10-8,可以直接滴定,酚酞。 (2)cK a≤10-8,不能直接滴定。可用甘油或甘露醇等多元醇与H3BO3配位增加酸的强度。 (3)cK a1>10-8,cK a2>10-8,但K a1 /cK a2<104,不能分步滴定,一个突跃,酚酞。 (4)cK a1>10-8,cK a2>10-8,cK a3≈10-8,cK a1 / cK a2<104,cK a2 / cK a3<104,不能分步滴定。 (5)cK a1>10-8,cK a2>10-8,cK a1 / cK a2>104,能分步滴定,二个突跃,先用甲基橙,再用酚酞。 (6)cK a1>10-8,cK a2>10-8,cK a1 / cK a2<104,不能分步滴定,一个突跃,酚酞。 2.NaOH标准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当用于滴定(1)强酸(2)弱酸时,对滴定的准确度各有何影响? 答:(1)滴定强酸时: 若用甲基橙:CO32-→ H2CO3,消耗2molH+,无影响。 若用酚酞:碱性变色,CO32-→ HCO3-,消耗1molH+,结果偏低。 (2)滴定弱酸时:计量点pH>7,只能用酚酞,结果偏低。 3.标定HCl溶液时,若采用(1)部分风化的Na2B4O7?10H2O;(2)部分吸湿的Na2CO3; (3)在110℃烘过的Na2CO3,则标定所得的浓度偏低、偏高,还是准确?为什么? 答:(1)偏低;(2)偏高;(3)偏高。 4.为什么用盐酸可滴定硼砂而不能直接滴定醋酸钠?又为什么用氢氧化钠可滴定醋酸而不能直接滴定硼酸?

3酸碱滴定法

—COOH —COOK ;NH 3+OH O ;;CH 2—NH 2 2—NH 2 —COO - —COOK ; NH 2;;—COO — CH 2—NH 3 + 2—NH 2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 1.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 H 2C 2O 4;NH 4+; H 2PO 4-; 答:上述酸对应的共轭碱分别为: HC 2O 4- ;NH 3 ;HPO 42-; 2.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 HCO 3-;H 2O ;AsO 43-;AsO 2-;C 5H 5N ; 答:上述碱对应的共轭酸分别为: H 2CO 3;H 3O +;HAsO 42-;HAsO 2;C 5H 5NH +; 3.在pH=2的H 3P04溶液中存在哪些型体,以哪种型体为主?在pH=12的H 3P04溶液中存在哪些型体,以哪种型体为主? 答:在pH=2的H 3PO 4溶液中存在的型体有:H 3PO 4、H 2PO -4, 以H 3PO 4为主;在pH=12的 H 3PO 4 溶液中存在的型体有:HPO -24、PO -34,以PO -34为主。(参考H 3PO 4的δ-pH 图解答此题) 4.对一元弱酸来说,在什么情况下 c-[H +]≈c 答:K a c >20K w ,且c >20[H +]或K a /c <2.5×10-3。 5.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对的应如何更正? (1) 对二元弱酸,pKa 1+pKb 1=pK w 。 答:不正确。应为:对二元弱酸,pKa 1+pKb 2=pK w 。 (2)衡量KHC 2O 4酸性的是Ka 2,衡量KHC 2O 4碱性的是Kb 2。 答:正确。 (3)配制pH=4的缓冲溶液选择HCOOH-HCOO -或酒石酸(H 2A)-酒石酸氢钠(HA -)较为合适, 配制pH=7的缓冲溶液选择H 2PO 4—HPO 42-或柠檬酸(H 3A)的H 2A –HA 2-较为合适。 答:不正确。应为:配制pH=4的缓冲溶液选择HCOOH-HCOO -较为合适,配制pH=7的缓 冲溶液选择H 2PO 4—HPO 42-较为合适。 6.化学计量点、指示剂变色点、滴定终点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答:化学计量点是指当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份恰好反应完全时的一点;指示剂变色点是 指pH=pK Hin 一点,即指示剂的碱式浓度等于酸式浓度时的pH 值,滴定终点是指在指示 剂变色时停止滴定的一点。 7.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c a K a 或c b K b 大于10-8就可以滴定,如果用K t 表示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那未可以滴定的反应的cK t 值应是多少? 答:强碱滴定弱酸:HA+OH - A - +H 2O K t =]][[] [- -OH HA A =w a K K

酸碱中和滴定精品教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 1、仪器和试剂 量取液体:滴定管 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标准液和待测液、指示剂 2、操作步骤: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操作方法)②蒸馏水洗涤 ③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滴定管④装液和赶气泡调零⑤滴定⑥读数 例: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 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再用0.1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等于5mL 2.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洗涤的仪器是()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移液管 3、指示剂选用:①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且变色范围尽量在pH突变范围内(因此中和滴定一般选用酚酞、甲基橙,而不用石蕊试液。 4、滴定终点不是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但是由于在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前后,少加一点标准液或多加一滴标准液,会使pH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对于结果影响不大。 1.室温下0.l mol·L-1 NaOH溶液滴定a mL某浓度的HCl溶液,达到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b mL,此时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c(H+) / mol·L-1是() A.0.l a/(a+b) B.0.1b/(a+b) C.1×107 D.1×10-7 2.下列实验中,直接采用沾有水滴的仪器,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A.氨的喷泉实验B.实验室制氧气:试管 C.中和滴定:锥形瓶D.中和滴定:滴定管 3.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在装酸液前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3次 B.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 C.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橙色,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D.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 4.实验室有一瓶混有氯化钠的氢氧化钠固体试剂,经测定NaOH的质量分数约为82.0%,为了验证其纯度,用浓度为0.2mol/L的盐酸进行滴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1)托盘天平称量5.0g固体试剂,用蒸馏水溶解于烧杯中,并振荡,然后立即直接转入 500mL 容量瓶中,恰好至刻度线,配成待测液备用。请指出以上操作中出现的五处错误。(2)将标准盐酸装在25.00mL 滴定管中,调节液面位置在处,并记下刻度。 (3)取20.00mL待测液,待测定。该项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有。用试剂作指示剂时,滴定到溶液颜色由刚好至色时为止。 (4)滴定达终点后,记下盐酸用去20.00mL,计算NaOH的质量分数为。 (5)试分析滴定误差可能由下列哪些实验操作引起的。 A.转移待测液至容量瓶时,未洗涤烧杯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装盐酸 C.滴定时,反应容器摇动太激烈,有少量液体溅出 D.滴定到终点时,滴定管尖嘴悬有液滴 E.读滴定管开始时仰视,读终点时俯视 6.如图 (1)图I表示10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相差1mL,如果刻度A为4,量筒中液体体积是 mL。 (2)图II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 A.是a mL B.是(50-a)mL C.一定大于a mL D.一定大于(50-a)mL 7.用沉淀法测定NaHCO 3 和K 2 CO 3 均匀混合物的组成。实验中每次称取样品的质量、向所配制的溶液 中加入Ba(OH) 2 的溶液体积、生成对应沉淀的质量等实验数据见下表: (1)b= g;(2)样品中n(NaHCO 3 ):n(K 2 CO 3 )= 。 (3)25℃时,取第3次实验后的滤液的1/10,加水稀释至500ml,试计算所得溶液的pH值。 8.有PH为13的Ba(OH) 2 、NaOH的混合溶液100mL,从中取出25mL用0.025mol/LH 2 SO 4 滴定,当滴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教学设计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中和滴定实验有关仪器(滴定管和锥形瓶等)的基本操作规范。 (2)理解中和滴定实验过程要记录的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理解化学实验中测定酸或碱的准确浓度的基本方法。(2)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掌握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中和滴定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突变等感受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感受化学实验中的色彩美。 (2)通过中和滴定实验过程“先快后慢”、边滴边振荡等的把握,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 (3)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培养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和滴定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基础,H+ + OH- = H O 2 在滴定达到终点(即酸碱恰好反应)时n (H+) =n (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 n(酸)=n(碱) c酸. V酸 = c碱. V碱 现在我们用0.1000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C(NaOH)=C(HCl)·V(HCl)/V(NaOH) 二、酸碱中和滴定 ( 一)认识仪器: 1、滴定管构造 ①类型 :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②刻度 : A、“0”点在上端,从上向下增大。 B、每小格为0.1mL,但应估读至0.01 ③标记: 容积、温度、刻度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①查:活塞、是否漏水 ②洗:(三洗)自来水洗、蒸馏水洗、酸碱溶液润洗。

润洗(2~3次)示范一次操作后,叫一名同学上来 润洗碱式滴定管 ③调:把溶液注入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以上2cm~3cm处,再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在滴定管下放一个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不留气泡),并使液面处在“0”或“0”以下某一刻度处,记下准确读数。 ④读数: a、滴定管要垂直, b、装液或放液后静置一会儿,待液面稳定再读数 c、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d、估读到0.01mL。 ( 二) 中和滴定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烧杯。 2、试剂:标准液0.1000mol/L的盐酸溶液、待测液0.1mol/L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酚酞 3、中和滴定操作 (1)滴定前准备:查漏—洗涤—润洗—注液—调液—读数 ①查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 ②洗涤:用水和蒸馏水分别洗涤滴定管、锥形瓶.(2~3次) ③润洗:用盛装液分别润洗滴定管,锥形瓶不能用盛装液润洗.(2~3次) ④注液:向滴定管中注入溶液,排出尖嘴部位的气泡. ⑤调液:调节液面至零或零刻度以下. ⑥在锥形瓶待测液中滴加2-3滴酚酞。 (2)滴定 ①左手握滴定管活塞,右手拿锥形瓶并不断振荡。 ②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颜色变化且在半 分钟内不褪色。 ④读取滴定管刻度并记录。 注意: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水平相切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重复2-3次。 三.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处理: V(HCl) = 平均 c(NaOH)=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详解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C6H5OH,C6H5NH3+,HS-,Fe(H2O)63+,R-NH+CH2COOH. 答:H2O的共轭碱为OH-;; H2C2O4的共轭碱为HC2O4-; H2PO4-的共轭碱为HPO42-; HCO3-的共轭碱为CO32-;; C6H5OH的共轭碱为C6H5O-; C6H5NH3+的共轭碱为C6H5NH2; HS-的共轭碱为S2-; Fe(H2O)63+的共轭碱为Fe(H2O)5(OH)2+; R-NH2+CH2COOH的共轭碱为R-NHCH2COOH。 2.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2O,NO3-,HSO4-,S2-,C6H5O-,C u(H2O)2(OH)2,(CH2)6N4, R—NHCH2COO-,COO- C O O- 。 答:H2O的共轭酸为H+; NO3-的共轭酸为HNO3; HSO4-的共轭酸为H2SO4; S2的共轭酸为HS-; C6H5O-的共轭酸为C6H5OH C u(H2O)2(OH)2的共轭酸为Cu(H2O)3(OH)+; (CH2)6N4的共轭酸为(CH2)4N4H+; R—NHCH2COO-的共轭酸为R—NHCHCOOH, COO- C O O- 的共轭酸为COO- C O O-H 3.根据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写出(1)(NH4)2CO3,(2)NH4HCO3溶液的PBE,浓度为c(mol·L-1)。 答:(1)MBE:[NH4+]+[NH3]=2c; [H2CO3]+[HCO3-]+[CO32-]=c CBE:[NH4+]+[H+]=[OH-]+[HCO3-]+2[CO32-] PBE:[H+]+2[H2CO3] +[HCO3-]=[NH3]+[OH-] (2)MBE:[NH4+]+[NH3]=c; [H2CO3]+[HCO3-]+[CO32-]=c CBE:[NH4+]+[H+]=[OH-]+[HCO3-]+2[CO32-] PBE:[H+]+[H2CO3]=[NH3]+[OH-]+[CO32-] 4.写出下列酸碱组分的MBE、CEB和PBE(设定质子参考水准直接写出),浓度为c (mol·L-1)。 (1)KHP (2)NaNH4HPO4(3)NH4H2PO4(4)NH4CN 答:(1)MBE:[K+]=c [H2P]+[HP-]+[P2-]=c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授的酸碱中和滴定,属于中学化学中第一个定量分析实验,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以外,要特别培养他们对定量分析实验的理解。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是本节的重点,但是,在进行误差分析之前,学生只是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酸碱中和滴定的规范操作的掌握程度是不够的,也很容易忽略操作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因此,我让学生在下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误差分析过程中,结合实物及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授的酸碱中和滴定,属于中学化学中第一个定量分析实验,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以外,要特别培养他们对定量分析实验的理解。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

分析化学酸碱滴定法中专教案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直接滴定法) 授课时间: 采用教具: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指示剂法。 2. 掌握混合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双指示剂法引出混合碱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再以具体事例为例,具体分析,通过学生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 精神与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混合碱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酸碱滴定主要有四种分析法: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置换滴定法、返滴定法。这节课主要学习直接滴定法。 阅读:P57 思考:什么是混合碱?什么是双指示剂法? 讲解: 一、混合碱分析(直接滴定法)(板书) 1、混合碱: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或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2、双指示剂法 设用HCl标液混合碱时,用酚酞为指示剂时,消耗的HCl体积为V 1 ,继续以 甲基橙为指示剂消耗的体积为V 2 ,则有: 体积:V 1=0,V 2 =0,V 1 =V 2 ,V 1 >V 2 ,V 1 <V 2 组成:Na H CO3、NaOH、Na2CO3、NaOH + Na2CO3、Na H CO3+ Na2CO3①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在生产和存放过程中,常因吸收空气中的CO 2 而含少量的。测定方法: 准确称取试样m(g)制成溶液后,先以酚酞(或甲酚红和百里酚蓝混合液,终点由紫红色变为樱桃色)作指示剂,用浓度为c(mol/L)的HCl标准溶液滴定

积为V 1(mL )此时中和的是全部的和一半的Na 2CO 3(即Na 2CO 3只中和至NaH CO 3而没有完成中和生成CO 2),反应如下: Na OH +HCl =NaCl +H 2O Na 2CO 3 +HCl =NaCl + Na H CO 3 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或溴甲酚绿和甲基红混合指示剂,终点由绿色变为酒红色),继续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这是第二化学计量点(PH=3.9),又用去HCl 标准溶液V 2(mL ),此时HCl 所中和的是Na 2CO 3的另一半(即第一步反应生成的Na H CO 3),反应式为: Na H CO 3+HCl =NaCl + H 2O + CO 2↑ 双指示剂法图解: 可见,滴定共用去HCl 溶液V 1+ V 2(mL )。中和Na 2CO 3所消耗的HCl 溶液的体积为2 V 2(mL )。中和Na OH 所消耗的HCl 溶液的体积为V 1- V 2(mL ) 各组分质量分数:V 1> V 2 ω(3 2 CO Na ) = m M V 3 2CO Na 2l HC ??C ω(NaOH )= m M )V (NaOH 21l HC ?-?V C ②纯碱(Na 2CO 3)中Na H CO 3和Na 2CO 3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试样m(g)制成溶液后,先以酚酞(或甲酚红和百里酚蓝混合液,终点由紫红色变为樱桃色)作指示剂,用浓度为c(mol/L)的HCl 标准溶液滴定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8学时) 【本章重点】: 1.各种类型的酸碱滴定的pH变化规律和选用指示剂的依据 2.弱酸、弱碱溶液准确滴定的原则 3.酸碱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4.酸碱滴定法测定各种酸和碱的原理和指示剂的正确选择 5.溶剂的性质 6.非水滴定的相关计算 一、选择题 1 OH-的共轭酸是(B) A. H+ B. H2O C. H3O+ D. O2- 2 在下列各组酸碱组分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C) A.HOAc-NaOAc B. H3PO4-H2PO4- C. +NH3CH2COOH-NH2CH2COO- D. H2CO3-HCO3- 3 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K a与K b的关系是(B) A. K a·K b=1 B. K a·K b=K w C. K a/K b=K w D. K b/K a=K w 4 c(NaCl) = 0.2mol?L-1的NaCl水溶液的质子平衡式是(C) A. [Na+] = [Cl-] = 0.2mol?L-1 B. [Na+]+[Cl-] = 0.2mol?L-1 C.[H+]=[OH-] D. [H+]+[Na+] = [OH-]+[Cl-] 5 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水溶液的pH最高的是(D) A. NaCl B. H4Cl C. NaHCO3 D. Na2CO3

6 在磷酸盐溶液中,H2PO4-浓度最大时的pH是(A) (已知H3PO4的解离常数p K a1 = 2.12,p K a2 = 7.20,p K a3 = 12.36) A. 4.66 B. 7.20 C. 9.78 D. 12.36 7 今有一磷酸盐溶液的pH = 9.78, 则其主要存在形式是(A) (已知H3PO4的解离常数p K a1 = 2.12,p K a2 = 7.20,p K a3 = 12.36) A.PO42- B. H2PO4- C. HPO42- + H2PO4 D. H2PO4-+ H3PO4 8 在pH = 2.67~6.16的溶液中,EDTA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B) (已知EDTA的各级解离常数分别为10-0.9、10-1.6、10-2.0、10-2.67、10-6.16和10-10.26) A. H3Y- B. H2Y2- C. HY3- D. Y4- 9 EDTA二钠盐(Na2H2Y)水溶液pH约是(D) (已知EDTA的各级解离常数分别为10-0.9、10-1.6、10-2.0、10-2.67、10-6.16和10-10.26) A. 1.25 B. 1.8 C. 2.34 D. 4.42 10 以下溶液稀释10倍时pH改变最小的是(A) A. 0.1 mol·L-1 NH4OAc溶液 B. 0.1 mol·L-1 NaOAc溶液 C. 0.1 mol·L-1 HOAc溶液 D. 0.1 mol·L-1 HCl溶液 11 以下溶液稀释10倍时pH改变最大的是(B) A. 0.1 mol·L-1 NaOAc-0.1 mol·L-1 HAc溶液 B. 0.1 mol·L-1 NaOAc溶液 C. 0.1 mol·L-1 NH4OAc-0.1 mol·L-1 HOAc溶液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教案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7-5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教学要求: 1、掌握强酸(碱)、一元弱酸(碱)被滴定时化学计量点与pH 突跃范围的计算; 2、了解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 ; 3、掌握影响滴定突跃大小(长短)的因素 ; 4、能根据pH 突跃范围正确的选择指示剂; 5、掌握一元弱酸(碱)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6、掌握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条件,会计算多元酸(碱)各化学计量点的pH 值。 教学内容: 一、重要概念: 酸碱滴定曲线:以滴定过程中滴定剂用量或中和反应分数为横坐标,以溶液PH 为纵坐 标,绘出的一条溶液pH 随滴定剂的加入量而变化的曲线 pH 突跃范围:化学计量点前后±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 值的变化范围。 二、对几种典型的酸碱滴定类型的研究 1、强酸(碱)滴定 ①举例: 以分析浓度为0.1000 mol.L -1 NaOH 溶液滴定20 mL 0.1000 mol.L -1 HCl 溶液 设滴定过程中加入NaOH 的体积为V mL : a.V = 0:[H +] = C HCl = 0.1000 mol.L -1 b.V < V 0: ()()()()()() =H C l C H C l V H C l C N a O H V N a O H H C V HCl V NaOH + -??=??+余 c. V = V 0: d. V > V 0:()()()() ()() =NaOH C NaOH V NaOH C HCl V HCl OH C V HCl V NaOH - -??=??+过量 ②pH 跃迁范围的计算 当V = 19.98 mL 时,误差为 -0.1%: pH = 4.3 00 .7][==+pH K H W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