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家具结构特点

明代家具结构特点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做法。在跨度极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劵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腿、牙子、面的结合
(1)腿与面的结合:在直足无束腰和面板有喷出的情况,一般使用夹头榫、插肩榫、夹头榫、插肩榫是案型结体家具常使用的榫卯结构,在直足无束腰而呈四面平齐的结构中,一般情况多使用棕角榫或托角榫。在曲足有束腰或高束腰的情况下,多使用抱榫结合法 。
(2)腿与边抹的结合:此类结合使用四面齐的形式,即棕角榫结构方法。
(3)腿、枨子、矮老或掐子花与面或花牙子的结合:与横、竖材“丁”字行结合中的园、方材、直材交叉的结合基本相同,腿与牙子相接亦使用钩挂直榫。

(4)霸王怅与腿及面的接合:霸王怅与腿的接合,多使用勾挂垫楔,霸王怅与面的接合,多使用销钉固定的方法。
(5)各种牙角与横、竖材的接合:这种情况多采用一边挖沟嵌榫,与一边裁榫相结合的做法。
(6)圆的攒边和方的攒边:圆材多用楔钉榫,或一头开榫一头出来攒边。方材攒边同于格角攒边。
2.腿与拖泥、座墩等下部构件的接合
腿下端设拖泥或座墩等下部构件,是为了加强腿的牢固和稳定感,起到同管脚怅一样的作用。
(1)腿与拖泥的结合:拖泥为圆形或方形的,其做法与直、圆材交叉的做法相同。
(2)腿与托子座墩的接合:此种形式多用于条桌、屏风类或灯台类家具中。
3.构件本身的组合与攒边装板的做法
(1)多块薄平板的拼合:板材有小材(窄材)拼大(拼宽),一般是利用企口榫加穿带的形式。如多块板材变厚板,又使用在不显眼的地方,也可以用施银锭榫(燕尾榫)拼合。
(2)两平板的直角接合:在条案、条几中,多用闷榫。厚板与厚板直角的接合,多用燕尾榫。民间柴木家具多用燕尾榫。
(3)圆直材的接合,圆直材与板材的接合:两圆直材的接合,多出现在椅类的靠背(搭脑)、扶手等构件中。
(4)弧形短材的接合: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圈椅中,圈一般分为三接、五接,即三块、五块弧形短材组合而成。圈的组合一、施用楔钉榫。
(5)格角榫攒边:明式家具中,几、案、桌、椅等的面框架部分,大都可以用以45度的格角榫攒边做法。
(4)附加的榫销
这些榫销是在

明式家具结构中的特殊情况下使用。明式家具中,尽量避免采用或不采用这些东西。附加榫销中,有裁销(榫)、楔钉楔(销)等,使用另外的木块做成楔头,裁到构件中,不是就构建本身做成楔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