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画昆虫画法

国画昆虫画法

国画昆虫画法
国画昆虫画法

国画昆虫画法

在自然界中,除了花鸟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昆虫,也成为花鸟画画家作为创作的重要素材。在花鸟画幅的丛花密叶中,点缀上几只蝴蝶,几个飞虫,便能增加生动的意趣。对于组织画面、补充空白,也是极为有益的。

世界上昆虫种类众多,分布也极为广泛,

地上、空中、水中都有。有的能跳跃,有的善飞翔,有的只是缓慢地爬行,有的则在水中浮游。在花鸟画中经常表现的昆虫约略有下列各种:蜻蜓、蚱蜢、蝗、蝻、蝈蝈、豆娘、螳螂、蟋蟀、螽斯、蜘蛛、蜂、蝶、蛾、萤火虫、蝉、椿象、瓢虫、天牛、蜗牛、蚂蚁、蛙、蝌蚪等。适当地将这些昆虫组织入画面,会给花卉画增添无限生趣。如画宿雨新晴,蜘蛛结网于花荫树间,颇有画意;如画时值春深,加意添丝,以网落花;或画清秋露晓,山园小径间,野花优姿,草虫迎随,小跃低飞;或画蟋蟀在石畔低吟,蝴蝶在花上翩翻,林中知了声声,水上蜻蜓款款,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画家要把昆虫取为画材,一定要对所画昆虫进行缜密详尽的观察研究,掌握它们的自然形象,研究它们的生活情形。要注意它们各种微妙的动作,才能画得生动传神。

昆虫是人们常见的生物。人们喜爱有些虫能鸣善斗,如蟋蟀、蝈

蝈之类,就捕来长时间的笼养。因此,人们对于它们的习性和形体特征都能把握。关键的是为了表现得逼真,画家就必须做更为深入的笔墨研究。

昔梅圣俞在《观居宁画草虫》诗中说:“今看画羽虫,形意两俱足。行者势若去,飞者翻如逐。拒者如举臂,鸣者如动腹。跃者其股,顾者注其目。”这就要求作者先理解草虫的飞、鸣、食、宿、跳、跃的各种动态规律,才能下笔毕肖,有形有神。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写生,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作出表现技法。

历代花鸟画画家曾创造出多种昆虫表现方法,画面上表达了不同的风趣,都是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果。只要我们认真体察,掌握昆虫的特征,并有意夸张这些特征,再通过反复创作实践,自然能丰富花鸟画的意境。

花鸟画上一般常点缀粉蝶、凤蝶、蛱蝶等。粉蝶一般身体较小,有白、黄、花数种。常见的菜粉蝶头胸部灰黑色,翅灰白略带青色,有黑斑。有时成双,有时数只聚集。凤蝶翅较大,密生各色鳞片,形成各种艳丽斑纹,色彩极为丰富,还有青、绿等各色闪光鳞片,翅有尾突。蛱蝶也很入画,经典之作有赵昌的《写生蛱蝶图》。

蛾有蚕蛾、柞蚕蛾、菜蛾、野蛾、扑灯蛾等,也经常被取入画材。蛾之触须,弯弯如新月,所谓“蛾眉”;一般在夜间飞行,体躯多比

蝶粗大;静止时翅成屋脊状,正面多灰褐色、淡黄色、白色等,深色的较少;与蝶相反,花斑多在底翅。画蝶、蛾时,可用勾勒法或点彩法,可填彩亦可晕染。有时先填粉地,然后点染深色斑点或丝翅纹。亦可纯用浓淡墨点染而成,也有烧木灰或磨松烟墨皴染蝶翅者,是为了表现出其毛绒绒的质感。画蛾时用笔要轻巧灵动,翅要注意脉络,花斑要对称,不可过于死板或成图案状。

清人郑绩写有“画蝶法”,可资参考:“画蝶之法,有用淡墨勾出四翅,着色分染,俟干透后,用油烟干笔擦描斑纹,松浮如粉,身腹皆然。再用焦浓墨勾翅骨,此为工笔写法也。有用粉笔随意写成形势,趁湿加粉,或加别色,再用墨点缀成纹,与原色浑化。又有纯用水墨分浓淡写出斑点翅纹者,此为写意。各有生机,均可为法。”

现分别介绍画法如下:

蝴蝶与蛾

蝶种类繁多,形体大小亦不一。蝶体分头、胸、腹三部,翅及体表密被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头部有须一对,复眼一对,口器转化成喙,不吸花粉时作螺旋状卷曲。胸部有足三对,翅两对。翅有脉纹,两大翅在前,两小翅在后,大翅压小翅。蝴蝶色彩斑斓,身体轻盈,飞时在花丛中穿来穿去,翩翻有致。

蜻蜓

蜻蜓生于水际。种类很多,形体及色彩亦多样。头上复眼甚大,四翅六足,后翅压前翅;翅透明有脉络网纹,翅角有翅痣。腹部细长,有环状节。画时可用渴勾、勾填、点染各法。下笔先点翅,次及头、胸、腹,后补足。色彩可用花青、赭黄、洋红、朱、石青、淡墨等。有一种形体小的蜻蜓,色黑,翅细长,腹细,栖息水草间,落下时两翅并拢,六足聚于胸前。

螳螂

螳螂头呈三角形,复眼大,有两触须;颈长有棱,转动极为灵活。胸部有翅两对,一对狭长而硬,一对宽而透明。足三对,生有粗大呈镰刀状的前足一对,称为刀臂,前节生有锯形刺。其腿节和胫节生有勾状刺,牙锋利,与刀臂俱为觅食御敌的武器。颜色有嫩绿色、黄褐色和暗褐色诸种。雄者腹细,雌者腹扁而大。画时可用勾勒法,晕淡彩,再以赭黄重勾,也可直接用色彩点画。螳螂造型要挺劲有力,头、颈、腹要有一定角度,颇有威姿。在画面布置时要注意取势,要有呼应和顾盼。

蝉俗称“知了”,体长者名蝉,小者名蜩。蝉全身黑色,宽大而有光泽。有六足,前两足长大如刀,可支持头部。翅两对,宽大透明,有脉纹,能飞。雄者能鸣,前胸有鸣镜一对。画时先蘸墨画头及胸部,再画翅,后画腹。要注意表现出在两翼掩映下的胸和腹的效果。再用

浓墨画眼和足,也可用淡赭、草绿淡染,亦可应用白描及勾勒法,再赋淡彩。

蜂有黄蜂、蜜蜂、牛蜂数种。其中蜜蜂较小,黄蜂翅长腰细,牛蜂最大。蜂皆四翅六足,胸腹部都有环节斑纹,头有触须一对。黄蜂前翅长,后翅短小,飞时全身关节甚灵便,后腿稍大而长,与细腰相掩映极为生动,画时可勾可点。蜜蜂、牛蜂身肥翅大。背可蘸浓淡墨点,或用赭黄点表现。飞行时,可用淡墨晕成翅轮,不着墨痕,如闻嗡嗡之声。黄蜂翅狭长,可用淡墨疏晕,头背再用赭黄罩点,须及长足可用赭墨。画时须注意虚灵,头须要见劲健之笔。黄蜂房可用渴墨或赭墨皴勾而成。

天牛

天牛也是画家常画的昆虫,它的分类亦很多。其胸有棱角,身成椭圆形,黑翅上有白斑纹,六足,有一对长触角,多节劲挺而有力。画翅时可用墨空出白斑,亦可用墨画后再用粉点出斑纹,最后全身可用淡花青套染。

蚱蜢

蚱蜢胸方腹细,蝗蝻头大身短,皆六足四翅,能跳跃和善飞翔。其形体与络纬、和蝈蝈有相似之处。蚱蜢的眼长而扁,位于头的上部,

触角扁短,后腿长大有刺齿,飞时可见小翅,淡紫色。画时可用渴勾及点染法,亦可白描后晕以淡彩。

蝈蝈雌者有长针尾,蟋蟀有二尾,雌者有三尾。蝈蝈全身色彩能随季节由绿变黄褐。蟋蟀可用赭墨点画。又有“油葫芦’者,身大色黑,能鸣善跳,雌者亦有针尾。蜗牛多生墙阴石隙中,雨后常爬于蕉叶花丛,其壳纹有一定转向,行进时有肉足及触角露出壳外,遇敌即缩进壳内,画时可以渴勾后加淡彩。

昆虫的飞、鸣、食、宿、跳跃,也都有它的规律性。如翅膀向上飞时,身体向下落;翅脉向下飞时,身体向上升。起飞时,足部下蹲;起飞后,足部收缩靠拢胸部;落地时,足部前伸;静止时,六足平放;行动时,前后足交叉。

画写意草虫,一般是勾点并用。只要对昆虫形体认识得清楚,用勾用点,都可以表现得非常生动。一般说来,把大小四翅、长短六足安排得适当,就能取势活泼。画家在掌握了各种草虫的特征之后,又须加以提炼,做概括性的表现。如蝴蝶种类繁多,色彩也复杂,画时要根据双翅花纹的对称规律,去突现它的特征,色彩要整、要鲜明。蝉翼匀薄透明,要画出这种质感。有的昆虫翅上有网状脉络,有的胸腹部有绒毛,都须予以细致的表现。

写意草虫,在画时下笔要准确,要细心,又要有信心。一经点染

后,便不容易涂改。有时重用墨骨,有时也可点色浅勾,以见意境。在花鸟画中,有时也可以以草虫为主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草虫只起辅助作用。

白石老人一生善于描绘草虫,通过多年的经验,创造出来了许多表现方法,有粗的、细的、工笔的、写意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常以浓墨点蝶,后翅少一尾,愈见秋深蝶老的真趣。他所画的展翅飞翔的牛蜂,使我们如耳闻嗡嗡声。我们要学习白石老人这种善于观察自然的写实精神,也要学习他的主观创造精神。

历代知名的草虫画家很多,五代的滕昌佑,常以彩笔画折枝花果,以墨笔画蝉蝶。北宋徐崇嗣、邱庆余也以彩画花卉,以墨写草虫。其后有赵昌、郭守昌、钱舜举、李亨等,画草虫都能形神兼备,飞跃如生。古人所说的“微细得其形,神是笔下得”,也是告诉我们,必须先通过深入自然去体验生活,才能获得好的表现效果。

《水墨画树》教案

11、水墨画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树,启发学生把握其形态特征,选择高低、大小、过近不同的几棵树,用色彩画出来。 2、教育学生爱护花、树,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把握其形态特征,选择高低、大小、远近不同的几棵树描绘出来。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爱护花、树,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几种不同季节的树的写生挂图、画树的步骤图。 预习要求准备好水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展示上节课优秀作品,师生进行简单评价。 2、出示树的写生挂图,通过观察认识各种不同的形态、种类的树,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画树写生》 二、精讲探究 1、由于树的种类与生长环境的不同,树的枝干刚柔粗细有别,枝干穿插交错各异,叶子的外形不一,枝叶有轮生、互生、对生的区分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树形。例如高大的木棉,迎风飘舞的杨柳……(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示范,为下一步写生做准备。) 树叶是有大小的,有颜色的。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树叶是嫩绿色的,夏季渐变成浓绿色,到秋季又变为黄红色。有的树到了冬季,叶子落尽,树干呈带色彩倾向的灰色。用色彩画树,要抓住外形特征的大感觉,树木也表现出季节的特征。 2、绘画步骤(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选材构图(画纸横放或竖放,用铅笔定出高宽的位置和比例)。 (2)画出外轮廓(抓住树的伞形和叶子形成的团块结构以及高低左右顾盼的姿态)。 (3)着色方法:分清整体大明暗关系,大胆用色,灵活用笔,画出大体明

暗,然后点招染细部(局部),最后再画枝干。 形式: 1、铅笔淡彩(用铅笔画好大效果,然后略加颜色)。 2、勾线填色。 3、油画棒加水彩。 三、练习展评 1、带领学生到室外作写生画。 2、教师指导,尤其是画树叶时对绿色的使用(例如明部可用浅绿加上柠蒙或土黄,暗部用深绿加上钴蓝或土红加群青,层层处理,在暗部边缘画出树叶的形状)。 四、拓展反思: 展览作业,共同评议。表扬优秀作业,指出存在问题(如树叶绿色不能过于单调,否则表现不出树的色彩特点)。 11、水墨画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树的自然形态美,学习用毛笔作画,概括、简练地画出一棵树。 2、用水墨工具表现各种树。 3、通过学习有关的国画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用毛笔作画,概括、简练地画出一棵树。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有关的国画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教学准备毛笔、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等、宣纸 预习要求准备好水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展示上节课优秀作品,师生进行简单评价。 2、欣赏课本中的图例,感受国画笔墨的表现力和作者笔下创造出来的“树”的造型美与艺术美。欣赏傅抱石的《大树》及任伯年的《古树》,指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前课学习用色彩画树,本课学习用毛笔画树,画法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便在 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 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 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 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 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 笔画并称。 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 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 特点: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炼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写意技法 2.山水画: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 绘画。 二:发展 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的感觉,有别于西洋画讲求“以形写实”。国画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 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 等画可归入在花鸟类。 国画的构图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 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 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采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 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 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勾、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合理 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有浓谈相生相融。由于国画与书 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以上谈的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 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 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 管变化如何,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 南北朝时代的谢赫作为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提出的“六法论”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全面系统总结了传统绘画的创作实践。所谓“六法论”是指: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一、气韵 生动所谓的气韵即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中国国画的要求就是要在描绘出拟物的外形之外,还要表现出拟物的精神。二、骨法用笔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国画特 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其实就是就是指如何把笔墨技法恰当地将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绘 画出来。与气韵作比较的话,气韵指“神”,则骨法用笔指“形”。三、应物象形绘画 者在描绘对象时,必定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不过在追求 艺术创新时,是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概括、取舍、想象和范围内的夸张。 四、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色彩的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 运用不同的色彩。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绘画者可以根据 画面的需要,进行形象调用。也就是通过勾画合理的空间布局。六、传移摹写传移摹写 指对真人真物进行临摹写生,或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种方法也是对自然学习和传统 继承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 .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1.笔墨概说 A.中国画使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具有笔锋尖、笔毫齐、笔柱圆、笔毛柔软而富于弹性等特征,这种笔配合上中国特有的墨、色,并发挥水的作用使得笔下的线条,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

中国画简介

一: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二:国画分类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三:国画的欣赏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 一:中国画简介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 便在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 点。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 的意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 空处理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 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 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

艺术追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 术的热爱。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 并称。 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 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 统。

国画(山水画)基础教程

国画(山水画)基础教程 一、高起点 要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对山水画有一个高起点的认识。艺术有高低层次之分,比如过去的画匠们用碳精擦像,倒有几分照片之感,但与素描相比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山水画也即如此,有的画不是匠气十足就是空洞如也,而大画家的作品或气势磅礴,或酣畅淋漓,或妙笔生花。匠气就是渲染过份,笔法陈旧,表现不出山石苍劲有力的特性,画不出山的结构,大多是用墨一带而过,还有的将云擦的https://www.doczj.com/doc/e4309343.html,光光的,老百姓看了可能说好,但那绝不是专业性的笔墨。好的山水画,既能表现出山的气势,也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结构,虚实并举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二、常用名词概念 1、气势 气势是一种感觉,有力度、走向以及内在的联系等意思,当然,画山水一定要表现出山峰的力度,这是最基本的。另外,在中国画里讲意到笔不到,也就是用少量的笔墨营造一种让你感觉存在的东西,从而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笔墨的引导给你一种律动感,也就是感觉气在流动,流动的气感就产生了气势。 2、画眼 画眼是指在一幅画里要有一处点睛之笔,可以用房屋、裸露的石头或跳跃的小树来表现,赋予画面的生动之感。 3、皴、擦、点、染 画山水的笔法不外乎这4种笔法,皴是指用用较干的笔墨以侧锋断续地画出山石拉拉巴巴的感觉;擦是指用半干墨以侧锋来回擦;;点是指配合皴擦来丰富山石的结构,或点出草丛树木;染是较之擦的水分稍大些,依照山石的结构进行层次渲染,将干巴的笔墨赋予血肉之感。 三、作画步骤 1、先用木碳条在宣纸上大体勾勒出山的走势,什么部位画什么应做到心中有数,碳条起草不要太具体,画出大概轮廓即可; 2、落墨,以较重要的地方开始,逐渐展开,确定山的大概结构及走势; 3、将该画的都落于画面中,深入刻画; 4、落墨完成后设色 5、整体调整 6、完成 四、构图 在大结构上要体现出三大层次,即近景、中景、远景,再穿插一些丰富画面或呼应的山头。山峰要有气势,要夸张山的走势,要陡峭(站在画面面前能够让人犯了恐高症),切忌丘陵似的山包。山水画离不开树木,但树木和山的关系要摆正,要采取极端的手法,比如,你主要是表现山的气势就不要到处都点上树,在近景做点缀就可以了,否则山不山树不树,会严重影响山的气势。除非是有人要求你多画些树,要是创作作品规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想以树林为主,你就要将树林的层次表现到位,山石处于次要地位,山可作为背景往远处推,并在树林里时隐时现一点山石,作为气眼。 有句话叫做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山水也是一样,要表现树就要以它为主,让它密密麻麻,但一定要在画面的某部位放松处理,也就是疏可走马,形成对比。 气势要有一个主方向,即山峰的走势趋向,不管是云或树的点缀都要围绕这个趋向来考虑。但是不能让气完全跑出去,要以小山峰挡一下,也就是呼应。就好像书法收笔时要往回顿一下,不能直接收笔,要不气呆不住。说个生活中的例子,假如你到别人家做客,说完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学画中国画——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学画中国画— —树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画家的两幅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开端了解 和了解中国山川画,引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绪; 2.学习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 3.感觉山川画中树的美感,勉励学生在生存中善于视察。 (二)作业要求:画两棵差别形状的树。 (三)课业种别:绘画底子课。 (四)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山川画作品,了解中国画“效法造化”的原理, 并引发学生勇于实验用翰墨体现本身喜好的树; (五)教学难点: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 (六)用具准备:1.老师:书、国画画东西、范画、录像。 2.学生:书、国画东西。 (七)教学历程: 一、构造教学:查抄用具。 二、导入新课: 1.由儿童画“树”与国画“树”举行比拟,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画中国画——树 三、教学新课: 1.看录像:中国画“效法造化”的原理

2.看书p4讲老画家以大天然为师,作画的故事。 3.解说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边演示边解说。 (1)画树起首要视察、研究种种树木的形态和特性及生长纪律和构造布局。 (2)画枝干:“树分四比方”,要有立体感。 (3)画叶: a.单叶:用点的要领,中峰直点,侧峰横点。 b.夹叶:双勾法。 4.出树模画、挂图,学生阐发范画画法。 5.看书p4与挂图比力,感觉山川画中树的美感。 四、部署作业,提出要求: 1.先在别的纸上画出树的根本形态; 2.直接画在宣纸上,细致回想领会老师所讲的根本画法。 五、学生训练,老师引导: 1.用翰墨的要领; 2.技法的运用。 六、作业小结: 1.讲评,展示作业结果。 2.摒挡东西。 同时,特别感谢安老师为我们提供这么优质的教学设计。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征,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 一) 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 ) 树皮,树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征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 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 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 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 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 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后即画根部,至於 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 三 ) 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 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 觉。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大自然的树木是最佳的画 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 古人画树以夹叶 ( 勾叶法 ) 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后,夹叶渐少,单叶 ( 点叶法 ) 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征一片或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征不甚明显者,通称 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 较稀疏。 ( 四 ) 松树画法松树象征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 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 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松叶如针状,有半 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 於石隙崖丛则曲。 ( 五 ) 柳树画法古人常说: 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 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 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 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 ( 六 ) 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 ( 丛林 ) 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 晴林新篁 ) 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中国国画的五大特点

中国国画的特点的介绍,一共分五步进行讲解,其中部分观点来自中国专业字画交易平台-易从字画商城,查看更多好的字画作品也可以直接登录易从字画商城网站。 中国国画的特点一: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国画的特点二: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中国国画的特点三: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国画的特点四: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中国国画的特点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以上谈的中国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画山石法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画山石法 我国花鸟画有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宋代花鸟画家赵昌“对花写照”,有“写生赵昌”之称,他既能画出花瓣的薄度,又能刻画出花朵迎风而动的优美姿态。擅长画动物的画家元吉,为画猿猴曾进深山躲在洞穴里,长期仔细观察猿猴的生活,故称“穴窗写生”。这些古代画家们对深入生活是重视的,所以创作出许多造诣甚高的作品,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赞扬肖悦画竹的诗句,说他画的竹“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真实生动,似乎连竹叶迎风发出的声音也表现出来了。 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长出个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吾师李霖灿教授用「山石纹理,笔墨组合」八个字来定义皴法,可以说是最简要而恰当的解释。 (一)画石,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部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为浑厚,富有变画。 (二)雨点皴,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画时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 (三)小斧劈皴,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四)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 尤其马远、夏) 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五)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六)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七)折带皴,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画折带皴需「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风横向画出,街著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八)荷叶皴,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後,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九)云头皴,云头皴最早见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 (十)骷髅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十一)米点皴,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学画松树》教学设计

《学画松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媒体欣赏了解松树的构造及组成部分,并能够掌握国画干笔中锋勾勒及墨色的变化,提高学生国画的鉴赏能力及绘画能力。 2.通过欣赏照片和国画松树的对比,了解国画松树的表现方法,并通过教师演示,掌握竹子的绘画方法及绘画步骤。 3.通过欣赏、表现国画松树,探索用水墨自由创松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通过画松树,感受并学习松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松树干、松树麟以及松针的画法。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国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并能画出有一定意境。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毛笔、墨汁,毡子等国画用具。搜集松树的树叶实物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接诗游戏。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和我玩个游戏,叫接诗游戏。我说上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到下一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你知道这句诗是赞美什么的诗句? 生:“松树”。那这句诗说明松树有什么样的性格呢?(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 师:那今天我们一起用国画的形式画一画松树。 引出课题——学画松树。 二、观察欣赏 多媒体出示松树照片与国画松树的对比,提出问题:

1.现实中的松树与国画松树有什么区别? 2.国画松树是怎样表现的? 3.你觉得国画松树的绘画步骤是什么?先画什么?然后呢? (1)一般以扇状、车轮状、马尾状来表现同一单元的密集松针。以“品”字形结构合成一组松针。 (2)画松针时用笔要挺劲,有疏密变化,并有浓淡层次感。 三、尝试体验 通过刚刚欣赏教师演示,让学生尝试体验其中用笔用墨的方法。(包括中锋运笔、侧锋运笔,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用墨汁调出不同深浅的墨色,焦、重、浓、淡,轻。)教师巡视指导并提出问题。你在尝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觉得松树哪部分比较适合运用中锋运笔?侧锋运笔呢?(叶子适合中锋干笔,在后面的染色环节可以运用湿笔侧锋来画)。 四、欣赏分析 1.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国画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师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放置一幅国画松树) 分析所欣赏国画松树的作画流程。 (1)分析运用了哪些松针的表现方法。 (2)画面中还运用了哪些颜色?在你的国画颜料中找一找叫出它们的名字。 (藤黄、花青、曙红、赭石、三绿、酞青蓝等。)学生分析时引导学生可以对照画面举例分析。 2.联想创造 通过前面所学及尝试得到的经验,在生宣纸上临摹或写生一幅松树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3.自评互评 教师请学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绘画作品,并请学生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他好的建议,教师做最后指导评价。

水墨画基础教程:国画的分类

水墨画基础教程:国画的分类 1: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 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 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 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 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 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 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 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即使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 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 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 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 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 蜗牛、蜘蛛等。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准备: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学具准备: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

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1) 用笔的技法特点:笔锋勾勒的线条:“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传统的国画“十八描”等等。侧锋的皴法:“折带皴”“斧劈皴”等等。 (2) 用墨的技法特点:墨的点染、晕染、渲染,“没骨法”等等。用笔用墨的辩证关系: (1) 用笔用墨的相互依存关系: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笔由墨现、墨随笔生。 (2) 用笔用墨的侧重关系:用笔角度、力度、速度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等。着墨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墨分“五彩”之说等。墨与色彩的调配产生的墨色变化更是丰富多彩。 (3) 笔墨在表现物象变化中的运用:表现的质感,意境的再现,笔墨变化的趣味等等。 中国画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

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 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中国山水画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下面来介绍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一、树枝的画法 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

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 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大自然的数木

国画教学设计

国画教学设计 中国画——丝瓜画法执教:兴化市实验小学仇越1、了解中国画水墨,彩墨画法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国画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2、学习中国画写意丝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调色盘、纸杯、毛毡、A4生宣纸2、教师用具:文房四宝一套、丝瓜范画一张、步骤图一张、吸铁石若干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瓜果的技巧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笔墨技法和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二、导入新课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紫藤和螃蟹等种类,今天,老师准备来教同学们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丝瓜三、讲授新课1、启发谈话你们知道丝瓜什么时候成熟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丝瓜图,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再看看瓜叶有什么特点?瓜身又有什么特征?藤蔓呢?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圆圆头的椭圆形组成的②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齐白石老爷爷的《丝瓜图》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丝瓜的花和叶,均需藤蔓撑托,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瓜身,后穿藤蔓而后添叶,也可先画丝瓜,次画叶,最

后穿藤蔓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②画藤蔓: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③画丝瓜:先用毛笔饱翠绿色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中锋一笔画出,局部可以补笔[画后板书]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蔬果画的最基本的技法特点4、带领学生临摹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2丝瓜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画瓜身:斗笔蘸翠绿,中锋由上而下顺势画出四、巡回指导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五、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2、评价作业优缺点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六、布置课外学习欣赏以丝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丝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