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甲双胍是心衰患者绝对禁忌吗_李乐乐

二甲双胍是心衰患者绝对禁忌吗_李乐乐

二甲双胍是心衰患者绝对禁忌吗_李乐乐
二甲双胍是心衰患者绝对禁忌吗_李乐乐

16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10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推测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大约2亿8千5百万,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亿3千8百万,增加了近65%。美国2010年糖尿病患病率为10.3%,预计2030年可达12.0%。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总患病人数达9千2百万以上[1]。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的危险性更高。有研究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衰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R1.74)[2]。UKPDS研究结果提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患心衰的危险性就

增加10%~15%[3,4]。在对4585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过程中发现每年每1000名患者中有2.3%~11.9%的患者发生心衰。与不伴有心衰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更差,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衰和不伴有心衰的5年死亡率分别是45%和24%[2]。

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已有50年的历史,其降糖作用已得到公认。随着对其降血糖和降糖外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它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在调节血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抗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肿瘤,以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以往曾认为,二甲双胍有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是心衰患

I

s metformin the absolute taboo in heart failure

二甲双胍是心衰患者绝对禁忌吗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乐乐 窦京涛

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10-0016-06关键词 二甲双胍;糖尿病;心衰;禁忌;抗炎

窦京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3年和1999年

者的绝对禁忌药物,但近年来却有证据显示,二甲双胍不仅不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衰的风险,还可能对使用者有心脏保护作用。因此,客观真实地评价二甲双胍对心衰患者的作用,正确指导医生对二甲双胍的应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拟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方面文献,评价二甲双胍对心衰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优势及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1. 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作为双胍类的代表药物,其降糖机制全面,主要体现在:①二甲双胍分别通过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发挥降糖作用:在肝脏,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来降低肝糖输出,达到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在脂肪组织,二甲双胍通过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进而降低血糖;②主要通过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小肠内的葡萄糖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③可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应答;④有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可抑制二肽基肽酶,增加内源性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5]。

2. 作用强度

二甲双胍降糖疗效确切。单用可使FPG降低2.9~5.1mmol/L,餐后血糖降低7.4mmol/L,HbA1c 下降1%~2%。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以使HbA1c下降1.12%[6] (95%CI 0.95~1.31)。

3. 作用优势

二甲双胍作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作用于胰外组织,单用较少引起低血糖。UKPDS 73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二甲双胍导致低血糖的风险性显著低于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7];②改善胰岛素抵抗(IR),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又对B细胞起保护作用;③不引起体重增加,并且可以抑制食欲,肥胖者可以减轻体重。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除二甲双胍以外的所有口服降糖药均有增加体重1~5kg的不良反应[8];④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非酯化脂肪酸,改善脂代谢,减少对胰岛B细胞的脂毒性。此外,它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延缓和改善血管并发症。

4.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二甲双胍确切的降糖效果,突出的作用优势,使其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尤其是伴胰岛素抵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0%~30%。继2005年9月IDF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推荐将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后,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与欧洲糖尿病协会(ADA/EASD)联合发表的专家共识对应用二甲双胍的态度更加积极。《共识》推荐将二甲双胍列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步治疗中,即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接受二甲双胍治疗。2009年AACE/ACE建议,二甲双胍安全有效,无论是在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或是三种口服药联用中,二甲双胍都应作为治疗的基石。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如果无禁忌证,该药物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此外,在一些大型的临床试验中还发现二甲双胍能够延缓糖尿病患者病变的进展,可以预防IGT向糖尿病的发展,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将其作为糖尿病预防的一线药物[9]。可以看出,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疗效确切,安全性、依从性均较好,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基石,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过去对二甲双胍心衰禁忌的看法

1957年,二甲双胍在英国首次进入临床,由于可以降低肥胖患者的病死率而被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迄今为止,在临床应用已达半个多世纪。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它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

2012年第9卷第10期药品评价 17

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减小肥胖患者心肌梗死死亡的风险。然而,由于一种较早的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了一些致命性乳酸酸中毒事件而被撤出市场,人们开始担心二甲双胍也会引起这种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既往认为,当机体发生心衰、心肌梗死等诱发组织缺氧状态的疾病时,二甲双胍由于增加乳酸的产生,会使乳酸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增加,因而将其列为心衰患者的绝对禁忌药物。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极小。一项对194项有关二甲双胍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期间患者的平均乳酸浓度为1.26mmol/L,与非双胍类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0]。Salpeter等的研究表明,对没有绝对禁忌证的患者来说,二甲双胍不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11]。他们对70490例年龄在65岁以上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都有不少于一个二甲双胍应用禁忌证)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无一例患者发生乳酸酸中毒[11,12]。从以上种种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二甲双胍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很小。

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降糖灵)虽然同属于双胍类药物,且化学结构类似,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却有很大差异。苯乙双胍作为一种较老的双胍类药物,它抑制电子传递链,损害氧化磷酸化,进而抑制乳酸的氧化。同时,苯乙双胍还增加乳酸从肌肉中释放,因而使乳酸的产生和氧化不平衡,引起乳酸酸中毒。而二甲双胍不抑制电子传递链,它增加乳酸的氧化,而不改变乳酸从肌肉中的释放,极少引起血乳酸浓度升高。因此,可以说有关二甲双胍致乳酸酸中毒的顾虑被人们主观夸大了。况且,糖尿病本身也是乳酸酸中毒的一个危险因素,即便有极少数报道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后引起乳酸酸中毒,也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本身而非二甲双胍所致[12]。因此,由于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极低,它不应该成为糖尿病心衰患者应用二甲双胍的顾虑。二甲双胍应用于心衰患者的研究分析评价

以往的认识中,二甲双胍被认为是糖尿病心衰患者的禁忌证,大批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衰而禁忌使用二甲双胍。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有证据表明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口服降糖药物。早在1998年UKPDS 34即已发现,与采用饮食控制的传统治疗组相比,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使糖尿病相关的任何终点事件、糖尿病相关的死亡、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显著降低,可以降低心肌梗死39%,降低全因死亡率36%,降低卒中率41%,显著优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组[13]。而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组,各种终点事件的危险都下降,但下降没有显著性意义,甚至同二甲双胍组相比显著提高了卒中的风险。因而,可以得出结论,除减少长期高血糖所致的糖毒性外,二甲双胍尚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2008年对10年前参与UKPDS试验患者随访再次明确,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后续效应[14]。2008年,加拿大糖尿病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应该将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心衰患者的一线用药[15]。Solskov等亦报道二甲双胍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AMP激活的蛋白激酶来实现的[16]。2009年,日本的一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来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心肌重塑进而延缓心衰的发展过程,推测二甲双胍将会是糖尿病心衰患者的一种潜在的治疗药物[17]。最近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心衰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有发生致命性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但总体看来,患者的临床获益仍旧大于预期风险[18]。

总之,目前对二甲双胍应用于糖尿病心衰患者持积极态度。但由于以往对二甲双胍心衰禁忌的顾虑,在临床上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心衰患者,从而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明其应用于心衰患者的获益情况。因此,临床上对此还存有争议,尚无定论。为合理有据地评估二甲双胍能否应用于心衰患者,有待于

18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10期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甲双胍应用于心衰患者的可能性分析

几乎所有类型的大血管病变均可引起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主要由其心血管并发症引起,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不仅包括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还包括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纤溶系统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慢性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增高等非传统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心肌病(DCM)也可以发展为心力衰竭。目前认为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发病不依赖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其他心脏疾病的原发性疾病,可能是由于糖脂代谢异常导致心肌细胞内钙稳态失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氧化应激,最终导致心室重塑而易发生心衰[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它可能通过减少上述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而达到心血管保护作用,从而延缓心衰的进展。具体机制探讨如下。

1. 二甲双胍抗高血糖及减轻体重作用

高血糖时,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UKPDS研究结果表明,HbA1c的平均值是一个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指标。同时,糖尿病患者的“高糖毒性”也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世纪,其降糖效果确切(具体机制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可以有效降低HbA1c,减轻高糖毒性,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肥胖是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而中心性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联。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食欲进而有效控制体重。因此,糖尿病肥胖患者推荐尽早应用二甲双胍,减轻体重,从而延缓心衰的进展。2. 二甲双胍改善脂代谢及降低血压作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脂肪分解,降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19,20]。其中HDL-C降低、LDL-C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改善血脂紊乱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大多会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导致心室射血时后负荷过重,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致失代偿,心室排血量下降,进而导致心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有关。但有部分学者认为二甲双胍本身没有降压作用,而是协同降压药增加降压效果。王建华等研究发现[21],降压药合并二甲双胍治疗组较单用降压药组血压、血脂和体重下降更明显,提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在改善脂代谢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协同降压效果。无论是二甲双胍本身的降压作用,还是协同降压药取得的良好降压效果,其结果都是使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而血压的有效控制是预防心衰进展的关键。

3. 二甲双胍改善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一定浓度)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减低,主要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力减低,包括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和反应性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此二者又可促进心衰的发展,其机制[22]主要为:①激活RAAS系统。RA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分泌增加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之为细胞和组织的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体液机制,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趋恶化,逐步发展为心衰;②IR使心肌能量不足而发生进行性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存活数量的减少,引起或加

2012年第9卷第10期药品评价 19

重心衰;③高胰岛素血症可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导致外周组织缺氧加重和心脏后负荷进一步加重;④高胰岛素血症使总外周阻力增加,加重心脏后负荷,使水、钠重吸收增加而加重前负荷;⑤持续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瘦素的释放,而瘦素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10]。可见IR和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和心衰患者共同的病生理学基础。

IR治疗的原则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减轻IR,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1,使ATP减少,激活AMPK,进而增加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增加脂肪酸氧化,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23];此外,二甲双胍还能上调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胰岛素与靶器官受体的亲和力并加强受体后作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由此可见,二甲双胍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IR,延缓心衰的进展。

4. 二甲双胍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血管内皮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对于动脉硬化的发生起到“第一道防线”的生理防御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随着血糖升高,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逐渐加重,使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体内外研究均证实,二甲双胍可增加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磷酸化及其表达,从而增加血浆—氧化氮水平及降低全身血管阻力,起到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24]。此外,二甲双胍降糖作用确切,遏制了高糖毒性引起的内皮损伤。二甲双胍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止了心血管事件的进展。

5. 二甲双胍改善纤溶凝血系统的稳定性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稳定代表着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其抑制物(PAI-1)之间的平衡。过度的抑制纤溶将会导致凝血和血栓的形成(心衰的重要过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纤溶、凝血机制异常,其中最重要的归结于改变了t-PA与PAI-1之间的平衡。胰岛素、前胰岛素、VLDL-C及各种细胞因子均可调节PAI-1的合成和释放。当存在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患者血FFA升高时,肝脏合成PAI-1增多,PAI-1的含量和活性增高导致纤溶受到抑制,从而促进糖尿病患者高凝、低纤溶活性和高血黏度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异常还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Ⅴ因子、Ⅱ因子和Ⅶ因子的改变。二甲双胍可溶解纤维蛋白,抑制PAI-1,减少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减少纤维斑块的孔径,这为阻止血栓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23]。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von Willebrand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可溶性E-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等来改善纤溶凝血系统的稳定性[25]。

6. 二甲双胍的抗炎作用

大量研究发现,许多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关联。糖尿病其实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心血管事件均伴随着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参与其发生和发展。备受关注的一类炎性标志物CRP,它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慢性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26]。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来降低血清CRP水平[27]。NF-κB是一种调控基因转录的重要因子,参与调节机体炎症反应。NF-κB的活化导致其下游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从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通过活化AMPK来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和释放[28]。以上各项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慢性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炎症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7.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心肌病心衰的作用

糖尿病心肌病(DCM)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主要认为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葡萄糖转运体消耗及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升高等因素有关[10],而高血糖状态和底物代谢紊乱等又直接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降低相关,由此可见,调节代谢紊乱是治疗的关键。二甲双胍除了能降低血糖外,还对代谢紊乱有一定的作用(具体机制不再赘述)。游琼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12个月可以在不改变心率与血压的基础上有效减少DCM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次数,并且能够增加运动耐量[10]。

促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子都不是独立

20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10期

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心衰的发生,促进其发展。而二甲双胍可以从多个方面干预这些危险因子的作用,从而起到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导致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性极小,同时它又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有心衰,对稳定性心衰患者,可以积极应用二甲双胍,但同时要注意用药个体化,慎重地评估其他应用二甲双胍的禁忌证,权衡治疗的风险和预期获益,以达到治疗方案的最优化和患者获益最大化。同时,由于现存研究的种种局限性,还需要可信度更高的研究来证明二甲双胍能被安全用于糖尿病心衰患者。

参考文献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 1090-1101.

[2] Baliga V, Sapsford R.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art failure-an over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Diabetes & Vascular Research, 2009, 6(3): 164-171.

[3] Stratton IM, Adler AL, Neil HA,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ri Med J, 2000, 321: 405-412.

[4] Gregory A, Sara A, Christina 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4, 27: 1879-1884.

[5] Building DK, Road S. Inhibi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IV activity by

metformin enhances the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J].

Eur J Pharmacol, 2006 , 547(1-3): 192-199.

[6] Wright AD, Cull CA, Macleod KM, et al. Hypo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d maintained on monotherapy with diet, sulfonylurea, metformin, or insulin for 6 years from diagnosis: UKPDS73[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6, 20(6): 395-401. [7] Bolen S, Feldman L, Vassy J,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ral medica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Ann Intern Med, 2007, 147(6): 386-399.

[8] Hirst JA, Farmer AJ, Ali R, et al. 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dose on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Care, 2012, 35(2): 446-454.

[9]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 Diabetes Care, 2011, 34(Suppl 1): S11-61. [10] 游琼,吴铿,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肌

灌注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14(2C): 601-604. [11] Salpeter SR, Greyber E, Pasternak GA, et al.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lactic acidosis with metform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1: CD002967.[12] Cayley WE Jr. Does metformin increase the risk of fatal or nonfatal

lactic acidosis[J]? Am Fam Physician, 2010, 82(9): 1068-1070. [1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metformin on complications in over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4)[J]. Lancet, 1998, 352(9131): 854-865. [14] 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08, 359(15): 1577-1589.

[15] 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xpert

Committee. 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08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Canada[J]. Can J Diabetes, 2008, 32(suppl L): S1-S201.

[16] Solskov L, Lofgren B, Kristiansen SB, et al. Metformin induces

cardioprotection against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etheart

24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J].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8,

103(1): 82-87.

[17] Sasaki H, Asanuma H. Metformin in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heart

failure in dogs role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 Circulation, 2009, 119(19): 2568-2577.

[18] Khurana R, Malik IS. Metformin: safety in cardiac patients[J]. Heart,

2010, 96(2): 99-102.

[19] Lard SS, Tarnow L, Frandsen M, et al. Impact of metformin versus the

prandial insulin secretagogue, repaglinide, on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lipid responses in non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Eur J Endocrinol, 2008, 158(1): 35-46.

[20] 王红,杨春红.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6): 847-848.

[21] 王建华,李清,胡玉堂.二甲双胍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

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24): 3733-3735. [22] 张晓华,刘洪斌,刘志红.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药物干

预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杂志, 2009, 31(15): 1888-1889. [23] 方丽娟,刘乃丰.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

治疗学, 2011, 16(2): 232-236.

[24] De Jager J, Kooy A, Lehert P, et al. Effects of short-term treatment

with metformin on markers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J Intern Med, 2005, 257: 100-109.

[25] Mather KJ, Verma S, Anderson TJ. Improved endothelial function with

metform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5): 1344-1350.

[26] Wilson AM, Ryan MC, Boyle AJ. The novel 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marker or pathogen[J]. Int J Cardiol, 2006, 106(3): 291-297.

[27] 顾永辉,刘超,武晓泓.血糖控制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

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44): 63-65. [28] Isoda K, Young JL, Zirlik A, et al. Metformin inhabits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nuclear factor kappa B in human vascular wall cell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6, 26(3): 611-617.

收稿日期:2012-2-15 接受日期:2012-3-1

2012年第9卷第10期药品评价 21

二甲双胍瓶装说明书(共4篇)

篇一: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功能主治】 . 格华止首选用于单纯饮食及体育活动不能有效控制的型糖尿病. 对于型或型糖尿病止低血糖发生 具协同作用 格华止与胰岛素合用 特别是肥胖的型糖尿病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防 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减少胰岛素用量 . 格华止也可与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您认为此药的治疗效果如何? 【主要成分】 格华止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 【包装规格】 铝塑包装 每片.g每板 片 每盒板 【用法用量】 应遵医嘱服药 格华止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每日二次 根据病人的状况或. 克 逐渐增加剂量随餐服用 通常格华止(盐酸二可每周增加.克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毫克 对需进一步控制 为了更 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克每周增加.血糖患者好的耐受 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每日一次 逐渐加至每日克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克 剂量可以加至每日毫克(即每次. 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克时 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 【不良反应】 格华止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为大便异常流感症状 低血糖潮热 肌痛

恶心头昏 呕吐头晕 胃胀指甲异常 乏力皮疹 消化不良出汗增加 腹部不适及头痛味觉异常 其它少见者 寒战格华止 胸部不适 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b 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注意事项】 . 口服格华止期间肾功能 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定期检查 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线摄影检查前患者应暂时停止口服格华止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 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 应激状态 在发热 昏迷 感染和外科手术时 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格华止 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 此时必须暂时停用格华止. 对型糖尿病患者 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而应与胰岛素合用 不宜单独使用格华止 . 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 格华止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b缺乏 . 即往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血糖控制良好的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验室化验异常或临床异常 测定包括血清电 (特别是乏力或难于表达的不适)应当迅速寻找酮症酸中毒或乳酸酸中毒的证据解质停用 酮体 血糖 血酸碱度

二甲戊灵防治内容

防治内容: 按推荐方法使用施田补,可防治或抑制以下杂草:稗草、马唐、狗尾草、千金子、牛筋草、碎米莎草、异性莎草、藜、苋、马齿苋、苘麻及龙葵(高剂量施药)等一年生杂草。 注意事项: ?移栽前施药需保证作物的移栽深度在3厘米以上,并避免移栽时裸根或根系接触到毒土层。 ?播后苗前施药,播种应尽量采用条播,以确保播种深度。 ?苗后早期:若在玉米顶尖萌芽后施药,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轻微药害,通常作物在1-2周内可恢复正常生长。

?采用撒播法播种时,因时常发生露籽或难以保证覆土深度,可能导致药害,应谨慎使用。 ?大棚中应用时,应以当地专家推荐为主;如无使用经验应做安全试验。 ?使用注意: ?当杂草危害较重时使用高剂量,每季作物使用该除草剂不超过1次。 ?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壤土,使用低剂量;土壤粘重或有机质含量超过2%时,使用高剂量。 ?土壤处理时,整地要平整,避免有大土块及植物残渣。 ?可使用常规背负式喷雾器或拖拉机喷雾器,建议使用扁扇形喷嘴,喷雾应均匀周到,避免重喷、漏喷或超过推荐剂量用药。 ?配药时,先往水箱里加入半箱水,然后加入推荐的施田补剂量,经充分搅拌,再加水混匀。 ?在低温情况下或施药后浇水及降大雨可能会使作物产生轻微药害或影响药效,施药后7天左右表土干旱也会影响药效。 ?覆土后再喷药时,切忌用沙子覆土,否则易产生药害。 ?用药后请勿大水泼浇,以免破坏土层,并将种子冲出。 瑞雪人提示: 适用范围: ?十字花科蔬菜移栽田(甘蓝、菜花、大白菜)。 ?豆类菜田、马铃薯田、伞形花科(芹菜、胡萝卜)。 ?百合科(大葱、大蒜、洋葱、韭菜)菜田。 ?茄果类蔬菜移栽田(番茄、茄子、辣椒)。 ?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烟草、向日葵)。

盐酸二甲双胍片的功效

盐酸二甲双胍片的功效 文章目录*一、盐酸二甲双胍片的功效*二、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不良反应*三、服用二甲双胍的四个注意事项 盐酸二甲双胍片的功效1、盐酸二甲双胍片的功效盐酸二甲双胍片,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II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2、盐酸二甲双胍片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II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口服成人开始一次0.25g,一日2到3次,以后根据疗效逐渐加量,一般每日量1?1.5g最多每日不超过2g.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可减轻胃

肠道反应。 3、盐酸二甲双胍片的禁忌症 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的患者。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如营养不良、脱水)。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 全(血清肌酐超过1。5mg/dl)、肺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静脉肾盂造影或动脉造影前。酗酒者。严重心、肺病患者。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Ⅰ型糖尿病不应单独应用(可与胰岛素合用)。用药期间经常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及尿酮体,定期测血肌酐、血乳酸浓度。与胰岛 素合用治疗时,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不良反应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主要组成物 是盐酸二甲双胍,它的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化学结构式分子式是C4H11N5?HCl,分子量为165,63。盐酸二甲双胍 片是糖衣或薄膜衣片,弄掉包衣之后是白色药片。 其次,再来谈一谈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后有患者会产生恶心、呕吐、腹泻、嘴中还带着金属味等现象。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见表1~3。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1.二甲双胍被推荐为治疗T2DM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二甲双胍有T2DM 可靠的

二甲戊灵使用说明

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 ——感谢瑞德丰市场部老师提供资料 产品特点: 应用范围广;对作物安全性好;持效期长、在土壤中持效期45天以上,半衰期15-20;残留短,对后茬安全。 防除对象: 1、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年生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为主,可防除的单子叶杂草有:稗草、狗尾草、金狗尾草、马唐、早熟禾、看麦娘、稷、牛筋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阔叶:藜、马齿苋、反枝苋、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卷茎蓼、繁缕、地肤、猪殃殃等。 2、对1.5叶期以前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2片真叶期以前的阔叶杂草有效,对多年生和已出苗大草无效。 施用方法: 播后苗前:在播种后立即进行或在5天内进行。如豆类、马铃薯 播种或移栽前施药:如向日葵、胡萝卜、豌豆、番茄、甘蓝等。 苗后早期:如麦类、韭菜有很好的耐药性。 茄果类使用技术: 番茄、茄子和辣椒 ?栽培方式:先育苗后移栽。 ?整地后移栽前150-200毫升,对水40-50,土壤喷雾。有机质低用100-150毫升。 注意:移栽可用,育苗不能用。 十字花科蔬菜使用: ?大白菜、小白菜、萝卜、荠菜。直播田或苗床育苗,100-150毫升/亩, 对水40-50,播后苗前土壤喷雾。注意增加覆土厚度,不能随意增量。 ?甘蓝、菜花、大白菜。在移栽前1-7天,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尽量不要翻动土层,整地后早用药。 葱类蔬菜使用技术: 大蒜: 田播种后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土壤喷雾。同剂量也可在苗后早期使用。使用技术成熟,可与乙氧氟草醚混配使用 洋葱: 直播和移栽都安全。直播在播后苗前或在出苗3叶后施药,每亩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移栽田在移栽前。 韭菜:栽培方式有育苗韭菜和老根韭菜之分。要特别注意这一区别。 育苗韭菜,每亩用100-200克,对水40-45公斤在播后苗前土壤喷雾。 老根韭菜,在韭菜贴地收割后出土前进行土壤喷雾。如不贴地收割就要等到伤口愈合后施药,否则会产生药害。 香葱:有直播小葱、已移栽葱。每亩用100-150毫升,对水40-50公斤,在直播后苗前、移栽葱在移栽前均匀喷雾。 豆类蔬菜使用技术: ?有菜豆角(油豆角)、豇豆角(长豆角)、食夹豌豆(荷兰豆)、蚕豆、刀豆等。 豆类都为大粒种子,耐药性较强。在播后苗前或移栽前,每亩用150-200毫升,对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覆膜豆类蔬菜应慎用

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格华止 通用名称: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英文名称:metformin hydrochlorid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 【成份】 主要成份:盐酸二甲双胍。 【适应症】 单独使用本品,建议联合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控制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血糖的作用。本品还可和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合并用以控制2型糖尿病人血糖。 【用法用量】 2型糖尿病使用本品治疗高血糖时没有固定的剂量。在不超过最大推荐剂量,即2000毫克/日的情况下,剂量根据作用和耐受必须个体化。 本品通常随晚餐单次服药,为了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也为了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使患者的血糖足以控制,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增加剂量。 治疗开始和调整剂量期间(见推荐的服药计划),测定空腹血糖可用于确定本品治疗反应,以及确定患者最小的有效剂量。此后,应每隔三月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联合使用,治疗的目标都是使用最低的有效剂量使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确定原发失效和继发失效,前者是指服用最大推荐剂量的药物仍不能有效降低血糖,而后者是指经过最初一段有效期后而丧失满意的降糖作用。对于通常单纯饮食控制血糖良好而暂时血糖升高的患者,短期服用本品是有效的。 推荐服药计划 成人- 通常,低于1500毫克/日的剂量时,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反应。但是为了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从小量开始服用,逐渐增加剂量。 通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起始剂量为500毫克,1次/日随晚餐服用。每周剂量增加500毫克,最大剂量至2000毫克,1次/日随晚餐服用。如果用至2000毫克,1次/日,血糖仍没控制满意,可以考虑改用1000毫克,2次/日试验性治疗。如果还需要更大量的二甲双胍,应当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2550毫克/日的最大剂量,分次服用。 一项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转变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的随机实验,结果提示,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患者可以安全的以相同剂量转换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1次/日的治疗,最高至2000毫克,1次/日,转变后要严密监测血糖,并相应调整剂量。从其他降糖治疗转变治疗 除了氯磺丙脲,患者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转为本品治疗时通常是不需要转换期,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本品的最初2周要密切注意,因为氯磺丙脲在体内滞留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作用过量,发生低血糖。 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 如果服用最大推荐剂量的本品数周后仍无反应的患者,应当考虑在维持最大剂量治疗的同时逐渐加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除非患者已存在对磺脲类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目前仅有二甲双胍与格列苯脲(优降糖)之间相互作用的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的数据。 联合服用本品与磺脲类药物,通过调整两种药物的剂量可以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联合本品治疗,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持续存在,甚至有所增加,应当进行恰当的预防。(见所选择的磺脲类药物的包装说明)。 如果患者联合最大剂量的本品与最大剂量的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1至3个月仍不能满意

二甲戊灵的生产工艺

二甲戊灵的生产工艺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根据所采用的起始原料来划分,二甲戊灵的合成主要有三条路线,分别为:(1)3,4-二甲基硝基苯路线;(2)3,4-二甲基卤苯路线;(3)3,4-二甲基苯酚(醚)路线。 一.3,4-二甲基硝基苯路线 国内外二甲戊灵原药现行生产方法以3,4-二甲基硝基苯为原料,经氢化、烷基化、硝化制得(图2)。 该工艺路线步骤简短,建设投资少,工艺收率较高,原料价低易得,生产成本低,不仅在国外普遍采用,也是国内生产厂家大部分的生产方法。以3,4-二甲基硝基苯计,工艺总收率达80% ,粗原药含量在80% ,精制后可达95% 以上。但该工艺在最后一步3,4-二甲基苯胺硝化时,生成的二甲戊灵会进一步硝化,产生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戊灵)副产物(图3),最高时可达20%以上。

N-亚硝基二甲戊灵副产物不仅毒性高,诱突变,而且因其量大,导致硝化收率下降,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必须使其还原降解,因此,该工艺增加纯化精制工序。尽管纯化采用酸解和热裂两种方法脱除 ,但最终产品中仍有0.01%以上的残留。由于亚硝胺化合物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有致癌作用,对二甲戊灵的生产、销售、使用都存在安全隐患。早在2000年,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就制定限制标准,规定进入美国的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含量不能超过135 mg/kg。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世界各国对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限制日趋严 格,2008年,欧盟在原FDA标准的基础上,又将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含量规定为低于60 mg/kg,这一标准现被世界各国认同,成为该产品世界贸易中常用标准。 以3.4-二甲基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的生产工艺无法在低成本下将亚硝胺含量降到规定值以下,生产和销售都受到影响,严重制约出口。同时,该工艺生产中硝化和精制二步工序产生大量酸性废水,该废水可生化性较差,难以治理降解,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因而,开发新的无亚硝胺副产物的合成工艺成为该产品研究的热点。目前现行的生产原理可以说是“先胺化,后硝化”工艺,按照有机化学基本理论,芳香胺在硝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副产物N-亚硝基化合物;要避免N-亚硝胺化合物的产生,应当在硝基取代后再胺化,即“先硝化,后胺化”。因此,国

二甲双胍使用说明书

二甲双胍使用说明书 【篇一: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功能主治】 . 格华止首选用于单纯饮食及体育活动不能有效控制的型糖尿病. 对 于型或型糖尿病止低血糖发生 具协同作用 格华止与胰岛素合用 特别是肥胖的型糖尿病 防 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减少胰岛素用量 . 格华止也可与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您认为此药的治疗效果如何?【主要成分】 格华止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 【包装规格】 铝塑包装 每片.g每板 片 每盒板 【用法用量】 应遵医嘱服药 格华止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每日二次 根据病人的状况或. 克 逐渐增加剂量随餐服用 通常格华止(盐酸二可每周增加.克或 毫克 对需进一步控制 为了更 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克每周增加.血糖患者好的耐受 克 每日一次

逐渐加至每日克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克 剂量可以加至每日毫克(即每次. 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克时 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 【不良反应】 格华止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为大便异常流感症状 低血糖潮热 肌痛 恶心头昏 呕吐头晕 胃胀指甲异常 乏力皮疹 消化不良出汗增加 腹部不适及头痛味觉异常 其它少见者 寒战格华止 胸部不适 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 b 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注意事项】 . 口服格华止期间肾功能 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定期检查 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线摄影检查前患者应暂时停止口服格华止. 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 应激状态在发热 昏迷 感染和外科手术时 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格华止 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 此时必须暂时停用格华止. 对型糖尿病患者 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推荐)二甲双胍的8种联合用药方案

二甲双胍的8种联合用药方案 01、二甲双胍联用瑞格列奈 用法用量:二甲双胍餐后半小时口服0.5g,一日3次;瑞格列奈餐前15分钟口服1mg,一日3次。 处方分析:二甲双胍通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糖异生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另外,二甲双胍降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游离脂肪酸、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等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而瑞格列奈是一类新型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可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并且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和代谢迅速等特点,能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的敏感钾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而增加胰岛素的释放。 瑞格列奈还可以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肝糖输出,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迅速降低血糖,并且瑞格列奈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与二甲双胍合用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02、二甲双胍联用格列美脲 用法用量:二甲双胍每日口服1500mg;格列美脲于早餐前30分钟口服1mg,一日1次。 处方分析:二甲双胍激活肝细胞内的AMP活化的蛋白激酶导致乙酰辅酶A羟化酶活性降低,诱导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生成酶,从而促进葡萄糖摄取,并抑制肝糖的异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酰脲类新药,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不仅刺激胰岛素早期相释放,而且可使肌肉及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体-4去磷酸化,易于向细胞膜移位,提高葡萄糖转运体-4去磷酸化的表达,增强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单用格列美脲的降糖指标可达55.8%左右,但联用二甲双胍后降糖指标可达89%左右,由此可见二甲双胍协助格列美脲起到降糖作用,两药物联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可以减轻格列美脲引起的体重增加情况。 03、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 用法用量:二甲双胍一次500mg,一日1次口服;罗格列酮一次4mg,一日1次口服。 处方分析: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均具有降糖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胰岛素B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二甲双胍能增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力,增加胰岛素抵抗患者胰岛细胞的IR与胰岛素的结合力,其降糖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巴斯夫公司二甲戊乐灵说明书

Stomp Aqua说明书 MAPP 14664是一种胶囊悬浮剂,含455克/升二甲戊乐灵,是一种适用于多种作物的多种杂草和一年生阔叶杂草控制的除草剂。 本产品遵循(COSHH)标准,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UN 3082 液体N.O.S. (含二甲戊乐灵) 海洋污染物 本品由巴斯夫PLC作物(英国)公司生产 柴郡SK8 60G4号邮政信箱奇德尔休姆·奇德尔伯爵 电话:0161 485 6222 应付紧急事件的资料(24小时免费电话):0049 180 2273112 技术查询:0845 602 2553(办公时间) 巴斯夫BASF的注册商标 标签是符合《CPA自愿行动指南》81056115GB1031 10升 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使用时必须使用以下的个人防护装备: 取拿该农药时时必须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穿戴适当的防护服装(连身)和适当的防护。 该产品具有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COSHH评估结果显示,该产品提供了相同或更高标准的保护。使用后彻底清洗工作服,特别是内部的手套。用浓缩洗涤液清洗皮肤和眼睛。饭前便后工作,洗手和裸露的皮肤。避免接触经口,不要吸入喷雾, 环保:施药时需格外小心,以避免伤害漂移到厂外的目标区域。 不要污染水的产品或它的容器。清洗药桶和喷药器具时避免污染水源。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喷药时要在施药区和水源之间设置一个不施药的缓冲地带,防止污染地表水体。 本产品应列入当地环境农药风险评估(LERAP)范围。每次使用水平起重臂喷雾器喷药操作前,要进行当地环境农药风险评估(LERAP),或者按照CRD指南,设置一个法定缓冲区。当地环境农药风险评估(LERAP)记录要持续记录三年。 贮存和处置:该产品须贮存在密闭容器中,置于安全的地方。 喷药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容器,空药桶洗涤时要注意安全。洗净后置于干燥场所,注意防冻, Stomp Aqua

盐酸二甲双胍片怎么服用

盐酸二甲双胍片怎么服用 文章目录*一、盐酸二甲双胍片怎么服用*二、什么时候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效果好*三、盐酸二甲双胍片有什么注意事项 盐酸二甲双胍片怎么服用一般来说,成人的常规剂量最大日剂量为10mg格列本脲/2000mg盐酸二甲双胍。 *1、单纯饮食控制和/或运动疗法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 初始剂量一次1.25mg格列本脲/250mg盐酸二甲双胍,一日1次,进食时服用;对于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9%或空腹血糖(FPG)高于2g/L的初次治疗患者,初始剂量一次1.25mg格列本脲/250mg盐酸二甲双胍,一日2次,早晚进食时服用。每隔2周可增加日剂量,直至达到最小的有效治疗剂量。 *2、单用磺酰脲类药或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水平未得到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 初始剂量一次2.5mg格列本脲/500mg盐酸二甲双胍或5mg 格列本脲/1000mg盐酸二甲双胍,一日2次,早晚进食时服用。初始剂量不可超过之前使用的磺酰脲类药或盐酸二甲双胍的日剂量。之后可逐渐增量,每次增量不超过2.5mg格列本脲/500mg盐酸二甲双胍,直至达到最小的有效治疗剂量。老年患者不可使用最大剂量。

什么时候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效果好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应遵医嘱服药。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病人状况,逐渐增加剂量。通常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的起始剂量为0.5克,每日二次;或0.85克,每日一次;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0.5克,或每2周增加0.85克,逐渐加至每日2克, 分次服用。 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2550毫克。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剂量可以加至每日2550毫克(即每次0.85克,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2克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 盐酸二甲双胍片有什么注意事项1、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期间,定期检查肾功能,可以减少乳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射线摄影检查前患者暂时停止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2、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 3、应激状态:在发热、感染和外科手术时,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此时必须暂时停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4、对I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而应

二甲戊灵使用技术

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 产品特点: 应用范围广;对作物安全性好;持效期长、在土壤中持效期45天以上,半衰期15-20;残留短,对后茬安全。 防除对象: 1、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年生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为主,可防除的单子叶杂草有:稗草、狗尾草、金狗尾草、马唐、早熟禾、看麦娘、稷、牛筋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阔叶:藜、马齿苋、反枝苋、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卷茎蓼、繁缕、地肤、猪殃殃等。 2、对1.5叶期以前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2片真叶期以前的阔叶杂草有效,对多年生和已出苗大草无效。 施用方法: 播后苗前:在播种后立即进行或在5天内进行。如豆类、马铃薯 播种或移栽前施药:如向日葵、胡萝卜、豌豆、番茄、甘蓝等。 苗后早期:如麦类、韭菜有很好的耐药性。 茄果类使用技术: 番茄、茄子和辣椒 ?栽培方式:先育苗后移栽。 ?整地后移栽前150-200毫升,对水40-50,土壤喷雾。有机质低用100-150毫升。 注意:移栽可用,育苗不能用。 十字花科蔬菜使用: ?大白菜、小白菜、萝卜、荠菜。直播田或苗床育苗,100-150毫升/亩, 对水40-50,播后苗前土壤喷雾。注意增加覆土厚度,不能随意增量。 ?甘蓝、菜花、大白菜。在移栽前1-7天,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尽量不要翻动土层,整地后早用药。 葱类蔬菜使用技术: 大蒜: 田播种后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土壤喷雾。同剂量也可在苗后早期使用。使用技术成熟,可与乙氧氟草醚混配使用 洋葱: 直播和移栽都安全。直播在播后苗前或在出苗3叶后施药,每亩150-200毫升/亩,对水40-50。移栽田在移栽前。 韭菜:栽培方式有育苗韭菜和老根韭菜之分。要特别注意这一区别。 育苗韭菜,每亩用100-200克,对水40-45公斤在播后苗前土壤喷雾。 老根韭菜,在韭菜贴地收割后出土前进行土壤喷雾。如不贴地收割就要等到伤口愈合后施药,否则会产生药害。 香葱:有直播小葱、已移栽葱。每亩用100-150毫升,对水40-50公斤,在直播后苗前、移栽葱在移栽前均匀喷雾。 豆类蔬菜使用技术: ?有菜豆角(油豆角)、豇豆角(长豆角)、食夹豌豆(荷兰豆)、蚕豆、刀豆等。 豆类都为大粒种子,耐药性较强。在播后苗前或移栽前,每亩用150-200毫升,对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覆膜豆类蔬菜应慎用

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盐酸二甲双胍片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以下内容是本人为您精心整理的盐酸二甲双胍片相关资料,欢迎参考! 产品品名盐酸二甲双胍片主要原料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二甲双胍,其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主要作用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等。产品规格*12s*4板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开始一次,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调整剂量,一般每日1g~,最多每日不超过2g。餐前半小时服用,肠溶片能减轻胃肠道反应。生产企业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盐酸二甲双胍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盐酸二甲双胍片 商品名称:盐酸二甲双胍片 英文名称: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二甲双胍,其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等。 【规格型号】*12s*4板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开始一次,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调整剂量,一般每日1g~,最多每日不超过2g。餐前半小时服用,肠溶片能减轻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胃痛、口中金属味。 2 有时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头晕、皮疹。 3 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神志障碍,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而不能用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水杨酸中毒解释。 4 可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12,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红细胞贫血,也可引起吸收不良。 【禁忌】下列情况应禁用: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超过/dl)、肺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 2.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 3.静脉肾盂造影或动脉造影前。 4.酗酒者。 5.严重心、肺病患者。 6.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的患者。 7.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如营养不良、脱水)。

二甲戊灵

二甲戊乐灵 CAS:40487-42-1 英文名称:Pendimethalin 化学名: N-(1-乙基丙基)-2,6-二硝基-3,4-二甲基苯胺 别名:除草通;除芽通;施田补,胺硝草、杀草通、菜草通等 分子式:C13H19N3O4 分子量: 281.3 结构式: 理化性质:桔黄色结晶固体,熔点: 54-58℃,溶解度(25℃): 水中0.275mg/L,易溶于丙酮、二甲苯、氯化烃及芳香烃类溶剂中。对酸、碱稳定。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 3956mgTC/kg,兔急性经皮LD502200 mg/kg。属低毒除草剂,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作用,对鱼类及水生生物高毒,对蜜蜂和鸟的毒性较低,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无三致作用。 作用特点及杀草谱:属于苯胺类除草剂,二甲戊乐灵主要抑制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不影响杂草种子的萌发,主要通过杂草幼芽、幼茎和根部吸收,在体内传导性很差。双子叶植物吸收部位为下胚轴,单子叶植物为幼芽。其受害症状是幼芽和次生根被抑制。施用于土表的药剂,对土壤附着力强,不易淋溶。二甲戊乐灵持效期长达45-60天,施药后可解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杂草危害,使用方式灵活,可播前混土、播后芽前或作物移栽前施用等方法使用;也可以和多种除草剂混用,扩大杀草谱,提高杀草效果。 在世界市场上,二甲戊乐灵作为棉花和马铃薯除草剂一直名列前茅,且效果颇佳。在中国,二甲戊乐灵不但广泛用于大田作物的除草,而且用于多种主要蔬菜品种,防除1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如稗草、马唐、狗尾草、早熟禾、藜、苋、蓼、鸭舌草等。适用于玉米和水稻播种后芽前施用,或在蚕豆、棉花、花生和大豆芽前浅混土施用,蔬菜田中可芽前或移栽前施用,也可防除烟草吸根。 剂型: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单剂是33%的乳油,已经成功推广用在所有二甲戊乐灵适用的作物。其它的单剂还有10%、20%、50%的乳油,3%、5%、10%颗粒剂,45%的微胶囊剂,混剂是与乙草胺、甲氧咪草烟、氟吡酰草胺、异丙隆、绿麦隆、阿特拉津、莠去津、利谷隆、灭草喹、草不绿等品种混配。 生产方法:1、先硝化法:由3,4-二甲基氯苯与硝酸反应制得3,4-二甲基-2,6-二硝基氯苯,再与1-乙基丙胺反应制得二甲戊乐灵。 2、后硝化法:由3,4-二甲苯胺经烷化、硝化制得二甲戊乐灵。 生产情况:2002年,按销售额计,二甲戊乐灵在世界畅销农药排行榜中位居第八,销售额达3.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的世界第三大除草剂,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选择性除草剂。二甲戊乐灵(pendimethalin)由美国氰胺公司(现归属巴斯夫公司)开发。我国二甲戊乐灵于2002前后开始生产,随着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拓展,各生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最近产量上升明显加速,年生产能力突破4000t/t。国内登记注

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精)

·文献综述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070650、 81270397 作者单位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上海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 ,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 :刘芳 , E -m a i l :f -l i u @s j t u . e d u . c n 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侯沃霖刘芳 【摘要】二甲双胍作为 T 2D M 患者的一线用药已被广泛共识 , 但 T 2D M 是一种进行性疾病 , 起始采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患者 , 随时间的推移和病程的进展 , 常需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 , 如磺脲类、格列奈类、 T Z D s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A G D I 、二肽基肽酶 -4(D P P -4 抑制剂、胰升血糖 素样肽 -1(G L P -1 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制剂来控制血糖。本文就二甲双 胍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二甲双胍 ; 联合治疗 ; 降糖药物 ; 疗效 d o i :10. 3969/j . i s s n . 1006-6187. 2015. 02. 019E f f i c a c y o f c o m b i n e d m e t f o r m i n a n d o t h e r h y p o g l y c e m i c d r u g s H O U W o -l i n , L I U F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a n d M e t a b o l i s m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A f f i l i a t e d 6t h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h a i 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a l C e n t e r o f

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6-04T14:35:30.7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作者:杨伟华 [导读] 在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方式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良好的控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鹤岗市传染病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104例在我院内分泌科进行Ⅱ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优于A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方式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良好的控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维格列汀;Ⅱ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vildaglipti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Methods:104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in our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given respectively.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The glycated hemoglobin level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group B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use of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vildaglipti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an control th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well 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metformin;vildagliptin;type II diabetes;clinical effect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Ⅱ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发病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分泌相对不足症状[1]。目前在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二甲双胍是降糖药物中的首选,能够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起到降低作用,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维格列汀是一种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治疗基础的口服降糖药,能够对二肽基肽酶-4进行高选择性抑制,对患者的内源性肠促胰液素水平进行提高,降低胰岛β细胞的衰退,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改善,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本研究对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104例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进行Ⅱ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抽选的患者中包括67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8.4±5.8)岁。空腹血糖均超过6.1mmol/L,饭后2小时血糖均超出11.1mmol/L。抽选的患者中均不伴有既往甲状腺亢进疾病、脑卒中疾病、心脏病、精神类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等,不伴有正在服用或者是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排除妊娠或者是哺乳期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将10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指导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结构调整,常规运动等。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进行治疗,每天三次,每次0.5g。B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再给予维格列汀片进行治疗,每天两次,每次0.05g。两组患者持续治疗六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饭后2小时血糖进行监测。 1.3 疗效评定 1.3.1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1.3.2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1.3.3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未得到改变或者是加重; 1.3.4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本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版本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治疗前后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均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水平优于A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A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31%,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100%,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高出正常值范围,对患者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均会产生危害,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Ⅱ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分泌不足疾病,所以在临床的治疗中主要以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进行改善为主,对血糖进行控制[2]。二甲双胍主要是对外周组织进行增加,特别是肌肉、肝脏等对糖的无氧酵解,使患者对糖

二甲戊灵的生产工艺

二甲戊灵的生产工艺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根据所采用的起始原料来划分,二甲戊灵的合成主要有三条路线,分别为:(1)3,4-二甲基硝基苯路线;(2)3,4-二甲基卤苯路线;(3)3,4-二甲基苯酚(醚)路线。 一.3,4-二甲基硝基苯路线 国内外二甲戊灵原药现行生产方法以3,4-二甲基硝基苯为原料,经氢化、烷基化、硝化制得(图2)。 该工艺路线步骤简短,建设投资少,工艺收率较高,原料价低易得,生产成本低,不仅在国外普遍采用,也是国内生产厂家大部分的生产方法。以3,4-二甲基硝基苯计,工艺总收率达80%,粗原药含量在80%,精制后可达95%以上。但该工艺在最后一步3,4-二甲基苯胺硝化时,生成的二甲戊灵会进一步硝化,产生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戊灵)副产物(图3),最高时可达20%以上。

N-亚硝基二甲戊灵副产物不仅毒性高,诱突变,而且因其量大,导致硝化收率下降,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必须使其还原降解,因此,该工艺增加纯化精制工序。尽管纯化采用酸解和热裂两种方法脱除,但最终产品中仍有0.01%以上的残留。由于亚硝胺化合物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有致癌作用,对二甲戊灵的生产、销售、使用都存在安全隐患。早在2000年,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就制定限制标准,规定进入美国的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含量不能超过135 mg/kg。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世界各国对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限制日趋严格,2008年,欧盟在原FDA标准的基础上,又将二甲戊灵原药中亚硝胺的含量规定为低于60 mg/kg,这一标准现被世界各国认同,成为该产品世界贸易中常用标准。 以3.4-二甲基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的生产工艺无法在低成本下将亚硝胺含量降到规定值以下,生产和销售都受到影响,严重制约出口。同时,该工艺生产中硝化和精制二步工序产生大量酸性废水,该废水可生化性较差,难以治理降解,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因而,开发新的无亚硝胺副产物的合成工艺成为该产品研究的热点。目前现行的生产原理可以说是“先胺化,后硝化”工艺,按照有机化学基本理论,芳香胺在硝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副产物N-亚硝基化合物;要避免N-亚硝胺化合物的产生,应当在硝基取代后再胺化,即“先硝化,后胺化”。因此,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