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步高学案导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检测专题检测六

步步高学案导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检测专题检测六

步步高学案导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检测专题检测六
步步高学案导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检测专题检测六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C.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组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断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3.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4.之所以说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5.执政官伯里克利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这对希腊戏剧的发展起着最大的催发作用。发放“观剧津贴”的政治作用在于()

A.吸引公民,提高他们的参政水平和热情

B.笼络公民,使他们支持民主革命

C.借以说明公民和非公民的天差地别

D.是废除债务奴隶后对受损失者的补偿

6.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7.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D.公民集体参政

8.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该特征可概括为()

A.主权在民B.人人平等

C.自由主义D.分权制衡

9.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10.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11.下列图片反映了民主政体下的政治活动,其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

①美国大选期间,美②英国议会议员就国

国公民积极投票家事务进行辩论

③中国全国人大的代表④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国

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会通过的总统弹劾案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

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

13.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罗马帝国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

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了帝国统治基础

14.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打击犯罪的效果

15.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A.平等社会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D.专制社会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害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解决纠纷方式叫做“同态复仇”。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

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什么特点?(9分)

(2)有人根据以上特点认为此法颁布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你如何评价?(1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模拟罗马法庭断案的情景:自由人甲向自由人乙借债,按照双方的约定,在公元365年6月16日必须将本金和利息全额偿还,但是,甲在借债期满后无力偿还本息,故乙将甲诉至法庭。乙在诉讼请求中提出:将甲判罚做乙的私人奴隶。甲坚决说这是违法的。

材料二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材料三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材料一中,乙坚持自己的诉讼要求,甲则坚称罚他为奴是违法的。甲、乙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维护了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给后世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答案

专题检测(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C[四个备选项本身表述都正确,但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即对后世影响深远要求的只有C项最佳。]

2.A[由“人民”和“统治”,可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选A。]

3.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国寡民”“城邦国家”均与中国周代的史实不符,A是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相似之处。]

4.C[要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梭伦改革与中国郡县制的共同进步作用。可用排除法。A、D 两项不符合中国的郡县制,B项不符合梭伦改革。]

5.A[由材料中发放“观剧津贴”对戏剧发展起着重大的催发作用。可知,发放津贴在古代希腊政治方面的作用是提高公民参政热情和水平,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选A。]

6.C[解题时注意题中的关键词“根本目的”。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是为了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推行。A、B、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政治推行的结果或影响。] 7.B[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可以推断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即决策的科学性。]

8.A[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政治应掌握在人民手中,即大多数人手中,体现的特征是主权在民。]

9.C[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建立,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达到了顶峰,故答案为C。]

10.A[本题主要考查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和希腊不同的政治文明。注意题干中特定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前5世纪”。本题还具有对“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这一认识的人文素养的考查。]

11.A[古希腊民主政治、民主制度留给人类宝贵的财富有:选举制,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公民在公民大会上发表言论等权利。④弹劾总统权利最早体现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

12.B[此题考查的是对古代罗马法的理解。题干提供的信息体现了罗马法对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正确选项是B项。]

13.D[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国家,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罗马的作用,B、C两项表述不正确。]

14.B[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目的是避免出现冤案、错案,从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了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精神。中国秦朝的法律没有这种法理精神,故二者最大差别在于立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

15.C[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任何社会的民主都是有阶级性的,古希腊和罗马也不例外,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在古希腊、罗马实现了人人平等,“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16.(1)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习俗;诉讼程序僵化,不利于平民诉讼;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贵族利益。

(2)这种观点不对。这部法典的颁布限制了贵族随意曲解习惯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影响深远。

17.(1)乙的依据:《十二铜表法》中关于债权人有权处置债务人的相关条款。

甲的依据:早在公元前326年,罗马就已经确立了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法律。

(2)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3)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意思相近即可)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第一章1.1.3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基础过关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就没有切线 B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有切线,则f ′(x 0)必存在 C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不存在 D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没有切线,则f ′(x 0)有可能存在 2. 已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A )与f ′(x B )的大小关系是( ) A .f ′(x A )>f ′(x B ) B .f ′(x A )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单元检测(二)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推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条件中不包括() A.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垄断 B.航海技术的改进和知识的增长 C.银行业、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 D.政府的支持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垄断只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不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条件。B、C、D三项属于两者共同条件。 2.开辟新航路引发的贸易路线的转移,西欧国家可以() ①向东由小亚细亚到达东亚②向南绕非洲大陆南端至东方③向西经过南 美洲前往亚洲④向北横穿亚欧大陆到达东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是海上航行路线,从欧洲到非洲、到亚洲、到美洲。① ④属于陆上航线,②③属于海上航行路线。 3.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 答案D 解析A项依据与史实相符,但不一定说明麦哲伦到过;B项依据也是符合史实,但麦哲伦并没有完成整个航行,也就说依据不充分,结论不科学;C 项依据也与史实相符,但不充分说明麦哲伦没有到过;A、B、C项三则材料

都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到过印度,故应是待考证,D项最匹配。 4.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 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是纪念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D正确。 5.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荷兰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从曲线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这时期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最高,所以③是荷兰。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个时期,英国的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最高,所以②是英国。故C项正确。 6.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试卷一

综合测试卷(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有( )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右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②奠定了此后2 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重大作用的措施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4.《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5.下列三位皇帝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6.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强调“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实现以德治国”全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以德治国”的主张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这说明( ) 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导学案

波峰中学高一历史课前双基预习学案A 姓名:班级: 小组:编制:程志丽编号:日期: 第三节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三省六部制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成目标】 目标一君权与相权 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唐朝分散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三省 : 职责分别是 [2]六部 :()()()()()() 职责 [3]作用:

(4)宋:二府三司 宋朝分割相权,设; 分散相权设; 设枢密院,管; 设总理财政。 目标二中央与地方 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县两级; 2、唐代为、州、县三级; 3、宋代为、州、县三级; 4、元朝在地方设,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 5、行省制度 (1)内容: 十个行省,腹里指, 中书省管辖。 宣政院管辖和(宗教事务) (2) 意义(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波峰中学高一历史课后限时训练学案B 姓名:班级: 小组:编制:程志丽编号:日期: 【基础题】 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D.中外朝体制 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4.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 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5.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 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6..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阅读教材,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预习: 1、概括解放战争的进程的重大事件及时间 爆发: 防御: 反攻: 决战: 推翻国民党统治: 追歼残敌: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思考】 1、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时局如何?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

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全国人民: 美国: 国民党: 中共: 【反馈训练】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知识汇编教学提纲

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 (一)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 1、背景:①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 ②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期; ③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性质:是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3、特点:②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注重实利。 ③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5、评价: 积极: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 ②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消极:①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带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 ②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不利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建立。 (二)苏格拉底的贡献: 1、重要主张:⑴致力于人的道德哲学,提出“美德即知识”。 ⑵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与智者学派不同) ⑶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与智者学派相同) ⑷强调“认识你自己”,这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2、人格魅力:“苏格拉底之死”——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3、影响:①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②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4、苏格拉底与智者运动的比较: (三)斯多亚学派(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初) 1、代表人物:芝诺(创始人)、西塞罗、塞内卡等 2、思想主张:(逻各斯:规定着的理性) 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结论:“顺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②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结论:“人生而平等”。 3、历史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 难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填空并熟记该知识结构;在课本上予以划记。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英法德工人运动 3)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2)、创建无产阶级政权:民主选举公社委员会。 3)、限定公职人员薪金。 4)、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没有乘胜追击和坚决镇压反革命; 孤城、孤军作战,没有发动广大群众、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革命具有偶然性,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根本)。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问题探究】学习要求:课前完成,课堂展示并更正,课后温习。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综合检测一

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 1. i 是虚数单位,复数1-3i 1-i 的共轭复数是 ( ) A .2+i B .2-i C .-1+2i D .-1-2i 2. 演绎推理“因为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是增函数,而函数y =log 1 2 x 是对数函数, 所以y =log 1 2x 是增函数”所得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 )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 D .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错误 3.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 ,b ∈N ,ab 能被3整除,那么a ,b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3整 除”时,假设应为 ( ) A .a ,b 都能被3整除 B .a ,b 都不能被3整除 C .a ,b 不都能被3整除 D .a 不能被3整除 4. i 为虚数单位,复平面内表示复数z = -i 2+i 的点在 (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5. 若P =a +a +7,Q =a +3+a +4(a ≥0),则P ,Q 的大小关系为 ( ) A .P >Q B .P =Q C .P 11- 5. 证明:要证7-1>11-5, 只要证7+5>11+1, 即证7+27×5+5>11+211+1, 即证35>11,即证35>11,

∵35>11恒成立,∴原式成立. 以上证明过程应用了 (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综合法、分析法配合使用 D .间接证法 7. 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开区间(a ,b ),导函数f ′(x )在(a ,b )内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函数 f (x )在开区间(a ,b )内有极大值点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 设f (x )=x 2-2x -4ln x ,则f ′(x )>0的解集为 ( ) A .(0,+∞) B .(-1,0)∪(2,+∞) C .(2,+∞) D .(-1,0) 9. 如右图阴影部分面积是 ( ) A .e +1 e B .e +1 e -1 C .e +1 e -2 D .e -1 e 10.曲线f (x )=x 3+x -2在点P 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y =4x -1,则点P 的坐标为 ( ) A .(1,0) B .(-1,-4) C .(1,-4) D .(1,0)或(-1,-4) 11.函数f (x )在定义域R 内可导,若f (x )=f (2-x ),且(x -1)f ′(x )>0,a =f (0),b =f (1 2 ),c = f (3),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 A .a >b >c B .c >a >b C .b >a >c D .c >b >a 12.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ABC 的面积为S ,内切圆半径为r ,则r =2S a + b +c , 类比这个结论可知:四面体S —ABC 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内切球半径为R ,四面体S —ABC 的体积为V ,则R 等于 ( ) A.V S 1+S 2+S 3+S 4 B.2V S 1+S 2+S 3+S 4 C.3V S 1+S 2+S 3+S 4 D.4V S 1+S 2+S 3+S 4 二、填空题 13.若复数z =cos θ-sin θi 所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则θ为第________象限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分 100 分,考45 分 一、(共60 分,每小 2 分) 1.《文解字》解:“宗,尊祖也。”也就是,宗法的“宗”的本是宗。明宗法制以什么 ?() A.B.地域C.信仰D.血 2. 据周公征以后,“封建戚,以藩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行宗法制B.行封建改革C.分封侯国D.任人唯 3. 通宗法制的行,西周形成一个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定,下列在相关范内一定能成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子、嫡③ 侯国——侯嫡子、嫡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子、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4. 下列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形成了分封的制度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承 5.于春秋期生的“楚王鼎”事件,正确的是() ①春秋期,一些侯国力日益壮大②春秋期,周王的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期,分封制受到冲,以系④春秋期,社会治秩序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③ 6.《荀子 ?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姓独居五十三人。”可,同姓族是西周 分封的主体。些同姓族受封,周王会予他()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犁 7.秦始皇在咸阳行的一次功宴上群臣:“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宗,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不哉!”始皇解决上述,“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坑儒B.推行郡制 () C.攻打匈奴D.修筑城 8 故,名思就是“ 去的皇”。皇是中国古代最高治者的住所,最高治者称“皇帝”,那么“皇帝” 一称呼最早可能出于() A.西周B.秦朝C.西D.唐朝 9.秦始皇在中央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成中央政机构,其直接意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 B .地方力集中到中央C.建立中央集制度D.防止大臣自恣 10. 除分封制,建立郡制以后秦朝() A.郡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官 C.家族力在地方迹D.以下不得立基 11.斯塔夫里阿斯在《全球通史》中:“在中国达数千年的史上,有三次大革命,它从根本上 改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构。第一次生于公元前221 年,??第二次生于1911 年,??第三次在1949 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制建立 B .儒家学成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王位世制确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