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

作者:刘鹏飞, 刘强

作者单位:刘鹏飞(北京市海淀区节约用水事务管理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海淀区水利学会,北京100089), 刘强(北京市海淀区水利学会,北京,100089)

刊名:

安徽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12,40(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8条)

1.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7(02)

2.王学义;曾祥旭对我国近年来人口预测研究的述评 2007(06)

3.翟振武;王金营;刘岚21世纪北京市人口预测与人口设计 2004

4.侯亚非;李嘉岩;马小红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04

5.任强;陆杰华北京市未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调控思路[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04)

6.张小娟;蒋云钟;刑志数据挖掘方法在北京市用水规律分析中的应用 2007(16)

7.许冉凤;陈林涛;张春玲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用水量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04)

8.马洪涛;贾海峰;王军城市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以北京为例 2007(03)

引证文献(1条)

1.钟晨煜.胡慧婷基于灰色预测及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水资源预测及优化配置[期刊论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5)引用本文格式:刘鹏飞.刘强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2(1)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北京水资源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 农村水资源问题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赵鸿鹏 学 号:201320822131 班 级:文法学院社工2班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6年5月24日

(一)计划书 实习课题:北京市农村地区水资源问题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走访当地居民,访问当地水利及环境部门。 之后,通过对比的方法,调查城区内污染河流 的治理,简要说明治理过程,并提出建议。实习计划:1·应用一天时间安排行程,设计行动路线,搜集文本资料,必要时制作调查问卷。 2·用四天时间分别调查两地河流沿岸的卫生 状况,观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以及沿岸居民的 用水状况。 3·整理资料,完成实习论文 4·完成汇报,必要时对问题做出解答 内容简述: 水源对人类是必要而宝贵的,但在北京,水资源有限,且大量的河流存在污染,有些已经失去生机,特别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大量生活垃圾被人为排放进河流中,不仅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更对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作为北京农学院的学生,本应就该对自然环境有更多地关注,何况是作为社工系的学生,自然应对关注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故从农村生态问题中的水资源文体为切入点,完成这次小学期调研。

(二)基础背景: 北京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1988—2007年20年间,北京水资源总体亏损3214000000平方米,多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07年地下水位已到21.6米,同时西北部山区水资源相对较少,东南部较多,虽然平原地区开采地下水严重超标,但山区水资源有限,不宜进一步开发。 北京地区无一富水乡镇,而严重缺水乡镇有84个绝大部分乡镇都到了缺水的地步,同时以山区为代表的乡镇超采现象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对水资源的收费也参差不齐,虽然北京市内有明确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但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地下水井中的水资源没有特别明确的收费标准,多为集体所有,村镇级政府进行管理,定价十分随意。这也使得一些定价较低或免费供水的地区出现了一定量的浪费行为。 近年北京农村地区水质有一定改善,大量对周围水质有些影响的工场都已搬迁到较远的省市,污水的排放行为已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整治,中水的处理系统也日益完善。但受制于资金、基础设施等原因,水污染防治问题依旧存在,全市10个郊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仅48%,大部分村庄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光地表水,地下水也污染严重,牲畜养殖的污染比重最大。下面是我调查得出的数据。(三)调查情况:

论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人口压力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弹性变化空间 及其趋势探讨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 摘要]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中国北方都市,相对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标准,北京属于极度缺水城市。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在不断膨胀,给水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学者都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过探讨,基本结论都是人口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然而,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 实际人口不断突破所谓的水资源承载力,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却没有明显感到说资源超载后的压力。这是什么原因?北京市的水资源是如何承载人口的?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原理出发,根据北京市实际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剖析了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状态和人口压力,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参考. [关键词] 北京水资源承载力人口压力 前言 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条件,对于中国北方的干旱城市,更是如此。关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就开始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1],随后学者们分别对中国的不同区域和各个城市,展开过一系列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关注,对北京市的水资源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结论,大多数基本都认为北京市的人口水资源承载力都在1500-1800万之间,并且实际人口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人口承载力。 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近30年时间内一直呈现快速的增长,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755万人(有资料显示实际当年常住人口达到1920余万[]),而且及年来人口依然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2010年净增加62万)。2009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只有126.6立方米。按照多年平均的水资源量39.99亿立方米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231.2立方米。该指标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和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的标准,只有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的一半不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已经超载的感觉,或者说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水资源困难和紧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水资源承载力本身就不存在,还是承载力实际存在,只不过这种超载的后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认为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从研究步骤可看出: (1)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土地承载力估算的基础。土地质量越高,其生产潜力就越大,面积数量越大,总产越高,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就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各县区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

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年均降水总量98.28亿m3,形成地表径流17.72亿m3,地下水资源25.59亿m3,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9亿m3。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亿m3,出境水量14.52亿m3。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亿m3,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8.33、25.42、1.2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73%、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7.96、12.43、13.66、0.9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用水特点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194L/人·d,增加到2003年的316L/人·d,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万元产值用水量由1980年的279m3/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21m3/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3年的13.66亿m3,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3,比1980年降低了27%。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量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是依据水均衡原理,采用动态均衡法,计算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和储存变化量地下水开采量是依据调查统计 而得。地下水开采资源是反映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考虑当前地下水的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水利设施状况等条件,并扣除了目前难以克服的自然消耗量。具体数据见下表。地下水资源量(单位:亿m3 量的盈亏变化上。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而出现年内及年际周期性的升降变化。 然而,自七十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一些地区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为了解地下水资源变化的趋势,以下重点分析城近郊区:北京城近郊区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建国以来,城近郊区先后修建了六个水源厂,到1995年末,日供水能力达66.68万立方米;另有2377眼的工业自备井,平均日取地下水90万立方米;加上农业灌溉用水,造成了地下水超量开采,使得地下水补给与消耗失去平衡。由地下水水位和开采量变化可分析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状况。 六十年代,地下水位有升有降。处于自然状态,地下水资源仍保持采补平衡。

七十年代,受人为因素影响,大量开采地下水(1975年开采量达7.9亿立方米)导至该区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10年内地下水资源累计亏损12.42亿立方米,平均亏损1.24亿立方米/年,城近郊区供水矛盾日益加剧。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水源八厂“引潮入城”,同时加强了自备井的管理和节水工作,又遇1985-1988年连续四个平偏丰降水年份,使城近郊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减缓,东郊承压水头有回升的趋势。十年中地下水资源亏损4.66亿立方米,平均亏损0.47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仍处于采补不平衡状态。 九十年代以来降水量偏大,加上官厅水库通过永定河放水,使城近郊区地下水得到一定的回补,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亏损量较七、八十年代有较大的减少。1991-1995年累积亏损0.21亿立方米,平均亏损0.01亿立方米/年。远郊区县在七十年代前,地下水水位变化处于自然状态,自八十年代以来,工农业迅速发展,卫星城镇发展较快,用水量逐年增加,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出现下降趋势。1981年-1995年全市平原区储存变化量平均每年亏损1.24亿立方米。 九十年代后,降水量偏大,水位有所回升,1991年-1995年全市平原区年均储变量亏损仅为0.07亿立方米(见下表)。 北京市平原区储存变化量计算成果表(单位:亿立方米/年)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杨梅,李如忠,钱家忠,洪天求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E-mail:qjz_mail@https://www.doczj.com/doc/e415590281.html, 摘要:研究和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从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环境承载力本身具有模糊性、多指标性,采用模糊优选原理进行评价,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提出了AHP—模糊优选模型。作为案例,将上述理论方法应用于某一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优选评价模型 水环境承载力(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E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的自然结合[1],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动与水环境条件适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九十年代初 WECC概念在我国得以提出, 随后WECC研究方向在环境科学领域独立发展逐渐完善[2-6],但对水环境承载系统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变化关系和定量化表征等尚未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本文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区域状况,提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AHP—模糊优选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包含多指标、多因素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具有很好的效果。 1.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等。

中国城市人口承载力之思考

城市论坛 City Forum 106 CHINA-TODAY FORUM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地区人口持续增加,虽能有效保障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但在一段时间内也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新增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关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的讨论随即展开。国际上,有学者曾认为,城市人口承载研究是一个伪命题,在缺乏充分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城市地域空间上的人口承载数量既无法被测算,也没有实际意义①。实质上,这恰恰是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静态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积极探索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及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地区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镇化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望在不降低“城市人口承载力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吸纳全国新增城市人口。 一、中国城镇化态势及其地区差异 1、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27%,33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如果比照发达国家目前平均75%的城市化率,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从国内看,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城市集群化发展带来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地区的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依然处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阶段;如果按照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我国城镇率将达到60%,未来10年城镇化新增人口在1.5亿以上。 2、中国城镇化地区差异显著。中国东部与东北地区城镇化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东部地区除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5.6%之外,其他地区均超过50%;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城镇化率分别为64.05%、53.4%和56.5%,均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六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西部12个省(市/区)中,仅有重庆和内蒙古的城镇化率超过50%,其中全国城市化率不到40%的有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四省区,均在西部地区。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化将出现逐渐减速的趋势②。可见,随着产业西进、人口回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较大,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阵地。 二、当前城市吸纳人口面临的主要压力 当人口持续向城市地区集聚,如果城市各项配套不完善或配套新增速度跟不上人口需求速度,势必引发诸如就业、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环卫、治安等方面的紧张。实质上,这种由于新增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现象就是“人口超载”,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快速城镇化 进程中,中国城市地区吸纳人口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有: 1、城市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压力加大。农村地区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能够积极吸纳这部分新增人口,促进人口与产业的匹配。长期以来,正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大规模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今后,东部城市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城市转型升级加快,积极吸纳新增城市人口就业对于各地区既面临总量压力也面临结构压力。 2、城市管理与社会事业配套的压力加大。客观上,新增城市人口会增加城市。地区人口服务方面的工作量,加大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尤其加大城市计生保健、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人口承载压力。今后,为积极吸纳大量新增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把建设城市与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完善各项社会事业配套服务,全面建设民生城市、和谐城市。 3、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口承载压力加大。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镇集聚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社会活动,这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承载力要求。城市人口被承载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综合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保绿化设施、防灾设施以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社会福利等硬件配套设施。未来,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的改造及新扩建任务愈加艰巨。 4、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需要相应的生态足迹供给,对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带来承载压力。显然,在更加注重城镇化环境质量的时代背景下,为抵消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未来城镇化对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的综合治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城市适度人口的对策思考 在特定的时期内,受到城市土地开发环境、产业可供的就业岗位、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及社会配套服务等多要素决定,为达到一定质量或标准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吸纳总量有一个上线范围,这就是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为此,城市的最佳发展, 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合理的人口承载量,总人口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总人口规模太大, 势必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乃至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 而总人口规模过小, 会因缺乏相应的人口规模效应而造成城市经济建设乃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效益低下, 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③。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城市病”,其中包括城市贫民窟、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挤、农民工子女教育事 中国城市人口承载力之思考 张喜玲1 张 燕2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38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岗位供给、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关键词】城镇化 人口承载力 适度人口规模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分析

基于灰色模型的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分析和预测 摘要 本文并根据问题中提供的和自己找到的可靠数据以及灰色系统模型讨论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了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短期预测。 对于问题一,我们先扩充了数据容量,将2000年之后的数据归纳进来,然后计算出每个年份的缺水量,并刨除非缺水年份,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得到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的主要因素为:总用水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气温和常住人口规模。 对于问题二,我们重点研究了缺水年份的缺水量,然后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进行了风险评价,利用均值和标准差划分了风险等级。 对于问题三,我们分别对总用水量和水资源总量建立了灰色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预测,发现在短期内北京市还将缺水。对此我们根据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我们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合理的评价,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本文包含大量的图线和表格,清晰合理,较好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风险等级灰色模型

1.问题重述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够不断更新的天然水体。主要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近年来,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成为焦点话题。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附表中所列的数据给出了1979年至2000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始终存在。 北京各年的《统计年鉴》及市政统计资料提供了北京市水资源的相关信息(网上可获得)。 利用这些资料和你自己可获得的其他资料,建立数学模型讨论以下问题: 1、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3、对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水资源短缺进行预测,并提出应对措施。 附表(附录表格一):1979年至2000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北京市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北京市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北京市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北京市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陈 诚 土管031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投入 ;管理经营 ;供应 ;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其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粮食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水稻转化为热量为14.47 kj/kg 及蛋白质为73 g/kg ,小麦转化为热量为 14.76 kj/kg 及蛋白质为99 g/kg 等,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前者较简明,但仅以粮食一项来计算是不够的,所以多采用后者。 (一)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统计 表1 全国土地食物生产潜力 应量为80.78%,随着投入水平的增高,其供应量的比例虽然相应有所下降,但绝对量还是主要依靠耕地。 (二)人口承载力计算 1. 区域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三个因素影响,即 P n = P o + B ─ D + I ─ E

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分析

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分析 摘要: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同时北 京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成为北京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分析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水资源;缺水;节水。 Abstract:Beijing is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 our country,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t the same time ,while Beijing is also a city of severe water shortage,Water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acle of Beijing's development, I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s based on the numbers of Beijing. Key words: Beijing; water resource; water shortage ;water saving. 前言:水资源危机是继石油危机以后,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可能出现的危机。水资源问题不仅影响、制约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等原因, 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水资源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分析 2009年北京市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1],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2],比2007年降水量499mm少51mm[3],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是一个典型的枯水年。全 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 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1.1 北京市自然条件 北京市属海河流域, 是300万年前由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形成的倾斜平原,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从东到西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5大水系, 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是市区地表水的两大水源, 其中密云水库供应 了市区一半以上的日常用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85 mm, 折合水体9919 亿m3; 平均地表径流21198 亿m3, 地下水资源27109 亿m3, 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9108 亿m3, 北京自产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9199 亿m3; 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50亿m3, 出境水量11160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00m3,是全国平均水平 的1/8,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 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下限。 1. 2 北京市降水量、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

人口承载力

吓人的2000万和宜人的20年 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前些年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而无定论。其实,别说中国,就北京能“装”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如果翻看北京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北京人口规模预测的历史是“不准”的历史,北京的人口规划已经走入了一个“屡设屡破”的循环。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要“坚决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仅仅3年后,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1993年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以统计结果“不完全”著称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382万人;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1755 万人。尽管这一数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所公布的1972万人少200多万,尽管2008年奥运会前摸底排查时北京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850万(加上户籍人口,当时北京的常住人口实际已经超过2100万),但不管按什么渠道的统计结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甚难如愿。 这种超出规划的人口规模,确实引起了很多城市管理问题。但也必须注意到,总体来看,这2000万不仅没使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以及有些人危言耸听的“生态灾难”,相反,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相对过去有明显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度在全国也是较高的,这些都有例可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在生活环境竞争力方面,北京以绝对优势超过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当然,我们不否认,如果只比较资源环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横向来看仍有待提高,但估计没人能否认北京的宜居水平这20年纵向来看是与时俱进的。 什么决定了人口承载力 面对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屡屡突破其控制目标,突破北京人口承载极限,但其发展并没有停滞的现实,有很多学者对这类研究提出质疑,认为既往人口承载力研究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事实上,根据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所设定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了误判。 只有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资源环境等只是构成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间接影响因素。这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判断可以系统表述如下:资源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一样,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一个地方的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如何,是劳动力、资本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决定的,这些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通过影响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来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因此,真正直接决定人口承载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