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经济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题目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年级 2013 级

学生姓名陈乃峰

学号 20131111131001 课程教师赵普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

摘要:凯恩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是加强政府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本文试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进行剖析,对比国内外其对该理论的研究,提出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既不能简单采取或全盘否定。并且通过中国经济运行对该理论进行验证。

关键词:有效需求;立场和方法;中国经济;验证

目录

一、引言 (4)

二、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4)

三、国内外对有效需求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 (5)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5)

⑴重商学派的有效需求 (5)

⑵传统自由主义学派的有效需求 (6)

⑶古典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6)

⑷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6)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7)

四、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8)

五.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意义检验 (9)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凯恩斯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的重要之处在于探讨富裕中的贫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也就是探讨失业的原因和提出解决失业的对策。同时,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就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中心,而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凯恩斯把就业放在首位,就是强调达到充分就业,这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目的。而“有效需求不足”也一直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桎梏。在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刺激总需求增加以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人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和建议,笔者认为,重新认识凯恩斯的有有效需求理论,从中寻求有借鉴意义的成份,完善其不足的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的,并成为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以及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意指所有厂商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产量最低限度的卖价。总需求价格意指所有厂商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意味着厂商预期社会将要支付的价格大于他们所要求的价格,于是厂商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意味着厂商预期社会将要支付的价格小于他们所要求的价格,于是厂商会缩小生产减少工人,只有当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厂商才既不扩大生产又不缩小生产,既不增雇工人又不减少工人,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可见,有效需求是就社会总需求而言的。“有效”一词是用来表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上相交的一点,它决定就业量的大小。总需求曲线上其它各点对决定就业量并不是有效的,因而它并不构成真正的、有效的社会需求。因此,只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之点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包括两部分,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取决于三个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以及心理上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第一,“心理上的消费倾向”是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人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每一收人增量中,用于消费的越来越少,用于储蓄的越来越多,于是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即消费不足。第二,“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是指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指资本预期的利润率,也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预期利润率下降从而对投资的吸引力减少,投资者对未来失去信心,于是引起对投资品需求的不足,即投资不足。第三,“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手中总想保存一定量的

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投机活动。凯恩斯说,灵活偏好起因于:“(1)交易动机,即需要现金以备个人或业务上当作当前交易之用;(2)谨慎动机,即想保障一部分资源在未来之现金价值;以及(3)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太低。当预期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低于利息率的时候就更没有人愿意投资了。

在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总需求通常小于总供给,即通常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于是造成大量失业,经济发生萧条。据此,凯恩斯认为,一旦社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主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如减少税收、增加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以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提出,一般来说,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人手。并且他认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人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人成倍地增加。

三、国内外对有效需求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经济思想史上,有效需求理论经过了长期发展。虽然一些早期学者的讨论在性质上不同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但却表明了产出的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对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此,对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有效需求观点进行一下简单梳理。

⑴重商学派的有效需求

重商学派是随17一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一同兴旺起来的,因此,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成为重商学派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国际金融制度得到高度发展以前,由于信用的缺失,金属货币无形之中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些对外收支发生赤字的国家,必须用现金来弥补这个差额,当时国际间惟一可以接受的现金形式是金银,因此重金属外流是贸易收支出现赤字的征兆,可以造成一国的国库空虚。他们由此认为,贸易收支赤字一般地说对生产是不利的,赤字有压低有效需求的影响,这是重商学派对有效需求问题的最初认识。他们认为,一方面,进口意味着有供给而没有需求,国内的收入花在进口货物上面,而购进它们却没有在国内提供收入;另一方面,出口货物意味着有需求而没有供给来抵消它,生产出口货物取得的收入大部分花在国内市场,从而提高国内的需求。重商主义者还认为,出超倾向于膨胀国内经济,而入超则倾向于压缩国内经济。因此.对贸易差额的关注使得重商主义者坚信,应该用保护措施来制止进口。詹姆斯.斯图亚特176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书中他也像重商主义者一样关心有效需求问题。他说,政府支出即使花在军需品上也会提供就业,不过他宁愿提倡和平建设:许多人十分愿意捐献一千镑来修饰一座教堂,而不愿捐献一先令来建造威斯敏斯特大桥或

罗什福尔港;其实,随便做哪一桩,穷人都同样可以靠它过活。因此,耗费巨大的公共工程是给穷人挣饭吃和发展工业的一种手段,这不会损害朴素的生活方式。从上述重商主义的观点来看,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重商主义者对有效需求的认识只限于由于对外贸易而引起的国内实际消费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人们对有效需求最初的认识。

⑵传统自由主义学派的有效需求

传统自由主义学派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这两个学派在凯恩斯经济学出现以前,其经济理论占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从其对供需问题的论述足以见得传统自由主义学派对有效需求的论述。

⑶古典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凯恩斯认为,最早讨论供给和需求对整个产出决定因素的是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之间有关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可能性的争论,后来以萨伊的市场定律这一说法而为人所知。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既然商品只能用其他商品来购买,或者说,如果商品是按正确的组合生产出来,一切商品都可以卖掉,因为一切生产都旨在购买。在斯密的理论中,“足以实现商品进入市场”的需求被称为“愿意按商品的自然价格支付的有效需求”,但这一思想说的是特定商品的自然价格同市场的背离,以及价格趋向于自然价值的过程。萨伊在论述“商品处置”问题时采取了斯密的立场。为反驳“只要有即期需求并存在产品市场,产品总会充裕”的观点,萨伊定律争辩道:“正是生产开发了对产品的需求,如果是生产决定购买力,需求就不会不足。”而且,“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用货币—我们用采购买消费品的流通手段—来购买这些东西。我们首先必须出售我们的产品来购买货币本身”。

萨伊定律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一种重要的学说,因为它指出了依靠生产获得的收入是否足以用来购买产品,最终并不仅仅受产出规模的限制,从而揭示出那种普遍产生的认为经济增长必与某些不可逾越的限制发生冲突的担心是错误的。而且,按照萨伊定律,节制现期消费的决策等同于增加未来消费的决策。资源需要被转移到投资品的生产上去,而投资品则是生产未来消费品所必需的,储蓄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支出,储蓄的增加通过利率调整自动转化成投资支出的增加,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⑷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与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新古典学派理论中的需求曲线表示的概念“要求在每一个价格—数量交点之间有特殊的安排,这一理论(指新古典理论) 认为,这些交点并不是对“正常”供给水平的偶然而暂时偏离的结果,而是因事态反复重演而很可能出现的确定点”。新古典经济学的有效需求概念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瓦尔拉斯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能购买或销售其需求或供给的任意数量的商品。在此假定下,需求和供给是经济主

体为实现最佳交易而向“市场”(即向交易主体)发出的信号。市场中的有效需求就是经济主体在考虑其他市场的约束之后能最大化其效用的交易。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同工资、价格和利率具有完全灵活性的假设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均衡模型。按照完全竞争的假设,在劳动市场上,工资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劳动力过剩,使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产品市场上,有效需求不存在不足,价格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生产过剩;在资本市场上,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资本过剩。总之,在这个模型中,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作为假设和条件的经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地自动调节,不存在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的原则。

⑸新凯恩斯继承了传统凯恩斯的衣钵,为了建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再从宏观经济总量角度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总产出和就业的波动,而是把需求冲击作为既定,论证企业不随总需求变动调整价格和工资,以及这种微观行为在宏观经济层次上导致总产出和就业波动的原因。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学者对有效需求理论研究的并不多,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转型期经济的紧缩局面,我国学者纷纷对有效需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⑴许经勇在“论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内在联系”一文中认为,通过考察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储蓄及投资理论、利息率及工资理论,认为凯恩斯将就业不足引到有效需求不足、构成了其“萧条经济学体系”。最后对凯恩斯理论做出相应评价。

⑵王璐在对凯恩斯和马克思有效需求问题的论述中,认为,马克思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货币经济背景下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本质,即生产为了利润,以及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储蓄率的提高和消费的减,从而引起有效需求的不足。

⑶王文乐认为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整体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他不仅分析了我国内需不足的特征,而且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制度性因素,进而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与思路,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城市化进行创新性制度设计,把扩大农民消费作为重点工作。

⑷李依凭在谈到“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时指出,凯恩斯分析的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消费心理规律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负作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所以,他认为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在于扶持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发创新高质量的新产品,为社会提供有需求、有市场的高重量的产品供给,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和提高农民及城镇贫困人口的收入。

⑸诸葛雷音、何菊芳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用“拿来主义”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对号入座,是不科

学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那种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转型过程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是有区别的。我国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时应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方向;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不断转变消费观念,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健康的消费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个人认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研究方法是有客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些合理成分,但也有混凝土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特点。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的是片面的抽象法。我认为,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经济关系时,为了研究某种关系及其性质的需要,普遍的做法都是把与之不相关或关系不密切或暂时不重要的东西舍去,而抽象出某种关系放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比较静态的抽象分析,对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及其内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而一旦这种关系被揭示出来后,又应放回到原来的复杂关系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展开,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整体。凯恩斯在研究有效需求理论时,设技术、资源、成本三种情况不变,从雇用一定量的劳动者时要付出的要素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从成本引入所得和收益,从而引出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总需求函数,然后从者函数的交点值引出有效需概念和理论,从而单纯的研究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虽然运用了抽象法,但是他是没有把抽象所得的结论放回到技术、资源、成本分别的可变的关系中去分析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论。这在方法论上是不彻底的抽象法,只有从具体到抽象阶段,没有从抽象阶段放回到具体阶段这一重要的一步。要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按一定目标对现实进行“向量式”的筛选、简化,取其要者作深入的分析,介是落脚点绝不可脱离“从模拟现实到回归现实”的路径或近似现实的这界限。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了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我认为,由于经济一直都是变化发展的,为了研究在不断发展中的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的本质,从复杂的关系中选取在瞬间看来不变的某一点做静态分析,对揭示事情的特点和性质是必要的。但研究的结果还是应该放回到动态的过程中作进一步分析才能揭示问题的发展规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取了均衡静态分析法,选取“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相交点”之值为有效需求,对有效需求的均衡做静态分析,揭示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导致了产出的变化。有效需求理论不仅是均衡议程

F(Y)=Y的数学问题,而且是这个均衡的稳定性决定于动态方程解问题。由于没有把静态结果放回动态过程做进一步分析,这就使得其理论对变化着的经济运行整体不得不大打折扣,揭示社会需求变化规律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了总量的分析方法,我认为只有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一定量的的关系的描述,经济关系的表现者是可靠的。为此,经济的研究必须有定理分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取了总量的分析方法,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效需求与就业量等建立了函数关系,反有效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之值来

分析,使有效需求的内在关系通过一定量的数量分明确的表示出来。但他的经济总量关系是不受特定关系制约的总量,且他片面的用定量关系取代定性关系,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受到经济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启示。因为不管经济关系如何复杂,其主体都是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必与社会发生关系,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一切经济活动都受到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经济活动不能还受到制度因素、思想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难以用数学关系来量化的,因而,在经济研究中,用定理分析取代定性分析,或者反过来,都是不正确的。

4.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还采取了宏观分析方法。

宏观的经济分析方法对从总体上把握经济整体,掌握经济总体性、系统性是必要的。凯恩斯在有效需求理论上采用宏观分析方法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总需求价格、总需求函数(有效需求)、社会有效需求管理、充分就业等问题的分析上。但他的宏观分析没有建立在微观基础上。

五.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意义检验

以上是笔者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粗浅看法,尽管凯恩斯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但是其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两面性,在内容和方法论上有我们值得参考的东西。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社会总需求主要是由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由此,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指这三大需求的不足。我国在转型期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针对提高国内企业投资需求和扩大人民消费需求来制定的。可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对于解决我国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指导作用。虽然这样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效需求问题,但是,如前所述,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对经济也产生了其他的负面影响,使经济政策的组合没有达到使经济全面复苏的预期效果。这也说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不能全面的解决我国的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我国转型期对于西方有效需求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彻底,没有探求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真正根源,以致到目前为止内需不足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本人认为,论证有效需求的“足”与“不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有效需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科学的研究供需问题。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中供求依然不平衡,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相对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只是在新时期、新环境和新形势下,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只有解决了供需问题,经济中的其他问题才能被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许经勇.论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内在联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2)

[3]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

报,2005.12.

[4]王璐.有效需求问题探源:马克思和凯恩斯[C].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

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06.10.1.

[5]诸葛雷音,何菊芳.“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教育

学院学报,2005(l)

[6][意]瓦吉,[澳]格伦尼维根著.宋春艳,马春文译.简明经济思想史:从重商

主义到货币主义[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7][英]K.卡什伯特逊著.王德中,李运宽译.胡代光校.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

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8]刘力军.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反思[J].河北企业,2009(12)

[9]柳欣.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l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1]杨玉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2]湛志伟.有效需求不足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学位论文,2001.5

[13]张峥.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比较与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

文,2008

[14]丁冰.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8].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15]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傅殷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7]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

[18]黄艳.对宏观经济平衡条件的最初考察一西斯蒙第与马尔萨斯有效需求理论

比较[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情况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解决当前大量的失业现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阐明该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于失业问题的对策,并利用该理论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业就业政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背景较为相似,所以本文认为其有关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凯恩斯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8—1939年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平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 二、凯恩斯理论对失业的解读与对策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的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对这三个因素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得世界范围的需求变得严重不足(尤其是欧美),加之前期的人民币大幅升值,造成的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型企业的大量倒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GDP的35%来自出口产业),造成了我国当前大量失业的现象。 对失业问题,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金融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者需求,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他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革命 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

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 ?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忠实斗士:西摩尔·哈里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 一部成功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年问世 ?熟练的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形阐明并简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该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纯粹的逻辑科学,但又把无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 ?萨缪尔森于1962年对国会通过肯尼迪减税法案起了推动作用,该法案试图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这项法案刺激了经济繁荣。 ?《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独占鳌头。萨缪尔森于196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贡献 ?补充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 ?1.增加投资:政府支出比减税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2.提高公众的消费倾向: ?“节俭悖论” ?储蓄是经济系统的漏出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 凯恩斯强调储蓄减少目前消费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储蓄未来构成生产性投资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储蓄是一种未来的支出,可通过新技术,教育和培训改进生产要素。?如果每个人都疯狂的去百货公司购物,那么对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是否会扩张??投资不仅是当前需求的函数,而且是未来需求的函数;长期和短期利率都影响投资和资本形成。 ?消费的暂时减少不会导致普遍的萧条,储蓄的增多会导致利率下降,这将促进商业,特别是资本品产业和研发活动不断扩大规模。 经验检验:70年代的通胀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实业具有替代关系。 ?1970年代,出现“滞涨”,石油和商品价格飙升,而工业国陷入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发明AS-AD曲线解释“滞涨”: ?AS曲线左移,导致低产出和高价格。 ?萨缪尔森说:“供给冲击带来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产出减少和失业增多。”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凯恩斯通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通论读书笔记 【篇一:凯恩斯《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及读书 笔记】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 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 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 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危险的倒不是既得 权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 效需求问题。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 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 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 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 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 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面对问题 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 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 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 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古典学派认为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 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答: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答:①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②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③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④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通过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种类、原因及其政策建议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凯恩斯对制度因素的忽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一大局限。 关键词: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核心思想,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解释当时的危机与 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 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原理的概括如下: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z=φ(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d=f(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么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雇佣更多的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要素,直到d 与n相等为止。就业量即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

就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的利润会达到最大化。 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现实中,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是一种特殊事例。” 二、有效需求的分类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企业家所决定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n 取决于两种数量的总和(d),即d1为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d2为社会愿意投资的数量。d就是我们所谓的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凯恩斯将有效需求分为两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即消费者在取得收入后为维持生活所需购买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即指企业家为取得利润而购买生产要素的需求。综上可知,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才是现实生活的正常状态。有效需求不足又可以分为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有效需求不足。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的归因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对流动性的态度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的估计。”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第一,消费倾向是指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即:“δcw和δyw具有相同的符号,但δyw>δcw;在这里,cw为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我们把dcw/dyw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为消费增量在收入增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所以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有价证券,此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反之。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渐函数。综上所述,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f (Y, i ) 其中Y 为收入,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i 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化。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量除了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预期损失和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第二,持有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括利息收益以及价格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等。间接收益即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根据以上理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他得需求函数: M 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M d/P――实际货币需求,即持有得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r――实际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 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也不确定。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Rb――债券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Re――股票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gP――预期价格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u――影响货币持有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不定。 由此说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是上述全部因素的函数。 弗里德曼同样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与利率有关,但是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德i 不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 巴罗和格罗斯曼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首次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建立了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马兰沃德在《失业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把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种不同的宏观非均衡状态。非均衡学派重点分析了以下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 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劳动量却少于家庭意愿实现的劳动供给量,所以,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比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商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而企业生产不足又会进一步造成劳动市场上的供给不足。这种恶性循环被格罗斯曼和巴罗等人称为“供给乘数”。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在压力无法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释放出来、于是,物价上涨的潜在势能转化为强迫储蓄和闲暇替换,这种状状况被称之为抑制性通货膨胀。而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改变过度需求状况。 3.古典型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供给,商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古典失业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过高,一方面引起消费需求增大,并使商品市场出现过度需求;另一方面又引起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到保证充分就业的需求水平之下,于是就出现了商品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与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有效需求管理不仅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商品市场的供不应求。因此,政府应通过收入政策来降低实际工资水平。 劳动市场过度需求 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 ⅡⅠ 商品市场过度需求 ⅢⅣ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古典型失业均衡 图3-2 图3-2中的第Ⅰ象限代表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第Ⅲ象限代表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第Ⅳ象限代表古典型失业均衡。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 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