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精)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精)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精)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精)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

提要:本文剖析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作者认为,研究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助于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和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评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不宜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两面性,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开拓的宏观经济理论被称为继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后一个重要里程碑。1936年发表的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旨在解释本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最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开具“救药良方”,曾风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学界,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定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因此,研究《通论》有助于我们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措施和世界经济学理论演进,进而更好地兼融世界各种经济理论的合理成份。

(一《通论》的要旨在解析社会失业问题,为通常情况下就业量之决定提供论证,但其主要新意及其中心思想却在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说,他的这本新著,不同于他前期的《货币论》,“主要是研究造成总产出和总就业量变化的决定力量”。他接着说,“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之点”,此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通论》,第26页。从《通论》全书的体系特点来说,第一篇“引论”第三章的题名是“有效需求原则”,该章概括了全书展开的就业理论要点,其后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借以展开。可见,有效需求理论是《通论》的中心思想,从而是把握凯恩斯理论的关键或核心。

按凯恩斯的思想,有效需求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依靠产出下降本身的平衡作用来解释为什么“经济体系本身会在N (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即低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水平时,实现稳定的均衡”(《通论》,第30页。具体来说,有效需求理论的要点是:

第一,有效需求指的是资本家取得最大的预期收益,即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只是雇主从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上,所可预期取得的总所得或收益,包括其它生产要素之所得在内”。“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之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成为有效,是因为如果就业量在该水准,则供给与需求两种情况恰使雇主之预期利润成为最大量”(《通论》,第49页。

第二,有效需求是个经济总量概念。凯恩斯说,有效需求是社会总需求函数与社会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供给价格(Z与就业量(N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即,Z=Φ(N。凯恩斯把雇主们提供的就业量的最低预期收益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也就是说,总供给价格实际上是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所能获得的收益与该就业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是D=F(N。凯恩斯认

为,“总需求函数乃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另一方面是由此假想的就业量所产产品之预期收益”(《通论》,第49页。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第三,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所谓消费需求是指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它是由人们的消费倾向这个心理因素决定的;所谓投资需求是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它主要是由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两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第四,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所谓“总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假定着总需求价

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其有效需求是有无穷数值的,充分就业只是个特例。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为此,决定社会必然会存在就业不足。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把它归因于人们的“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消费与收入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消费由收入(即所得决定,收入发生增减变化,消费也随着发生增减变化,但在每单位的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因而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现象。

所谓消费倾向是指消费(以C表示在收入(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用数学形式表示即:消费倾向=C/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用△C表示在收入增量中(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用数学形式表示即:边际消费倾向=△C/△Y。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在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储蓄增量则越来越大。正由于社会上存在这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因而必然会引起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又由于投资所得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随着投资的增加,新增添的资本设备的成本(即供给价格将上升,而资产设备预期的收益将下降,从而随着投资的增加,预期利润率将下降。这就引起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也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收益。又由于人们对货币有一种“流动偏好”这种心理因素,具体说,就是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手中总想保存一定量的灵活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进行投机活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对人们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对消费来说,真实所得增加,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大,就出现消费需求不足;从投资方面来说,凯恩斯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心目中总作出投资收益的预期,即预期该投资将会取得多大的利润。预期利润率有一个最低限额,就是它不能低于同量资本存到银行时所应得到的利息率。凯恩斯还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这种灵活性的报酬。利息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太低,当预期利润率下降到低于利息率时,就会对投资者失去投资的引诱力(在凯恩斯看来,投资量取决于投资引诱,而投资引诱又取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和各种期限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两组势力。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使投资者失去增加投资的自信心和引诱力,引起投资的需求不足,因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构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不能向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量,因而社会上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如何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增加就业量呢?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向垄断资产阶级政府提出他的政策主张。在他看来,有效需求取决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但由于上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总供给总大于总需求,难以达到均衡点,从而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是调节总需求函数,从而改变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位置。但由于自由放任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一

致,因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由国家对有效需求的管理。按他的说法,需求管理就是在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与干预(或管理。政府对需求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手段去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具体来说就是在需求不足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等。其特点是,它们直接地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宏观货币政策的特点是由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间接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宏观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三方面内容。

文章写到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提出,理论界一度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口诛笔伐”,

许多教科书、文章把有效需求理论归纳于简单的几点后,不加分析地判以“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大杂烩”等。这是不利于我们兼容中西宏观经济理论,不利于中国的理论走向世界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评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但对一种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理论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我们应采取的是科学的态度,认真地分析研究其理论的方法和内容,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正像其它开拓性思想成果有其“开拓性毛病”一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也有其两面性。

(二下面谈一下笔者对有效需求理论的看法。首先看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本身。

1.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雇主们提供的一定就业量上预期取得的最大收益”。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的,而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是不足的,由此他揭示了有效需求与就业的关系。凯恩斯从就业水平的角度较好地阐述了有效需求理

论,这的确给人一种非常新鲜的感觉,但缺乏与此相关的其它国民经济总量范畴,如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相关分析,不能从国民收入等这些宏观总量概念进一步说明有效需求理论。这是导致其为后来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局限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研究工具、计量工具局限和经济发展时代的历史规定性有关。

2.从历史的渊源上说,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实际上承袭了19世纪初英国著名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贫富不同阶层对消费需求不同与多样化性质。显然,在贫困阶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阶层是根本不存在储蓄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的问题。还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从一定意义上,兼收并蓄了李嘉图、马歇尔、皮古、密当斯等的利率论,皮古的失业论,经典学派的需求与就业论,重商主义及经典学派的货币论等等。这是其理论具有深度和厚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但也是造成其理论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他在分析就业、失业与劳动货币工资的关系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古典学派关于“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价值”理论,并作为前提,因而使他的理论阐述给人一种难以确定的“走不出的圈子”的感觉。按他的理论,如果货币工资率的下降对有效需求水平、对产出从而对就业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话,那么,这种下降对劳动的边际产值,对实际工资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3.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这种把经济现象的原因归于无法确定的心理因素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凯恩斯在论述消费倾向问题时把消费倾向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章来论述。他提出:一般而论,总消费量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的消费基本心理法则。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有8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1建立准备金以防不测之变的谨慎动机;(2 预防未来所得不如今日之远虑动机;(3为享受利息及增值取得较大的未来消费的计算动机;

(4使以后生活程度得到逐步提高的改善动机;(5享受独立感及有能力感的独立动机;

(6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的企业动机;(7遗留财产与后人的自豪动机;(8满足纯粹吝啬欲的贪婪动机。以上8种动机相应的消费动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奢侈。最后他把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归之于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动机使人不能将其所得全用于消费。这显然是片面的。我认为,在一定量的收入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起点不同、经验不同,在消费抉择时对自己消费什么,如何消费,轻重缓急如何等会表现出某种倾向,但不能把社会总需求不足完全归之于心理因素。因为每个社会成员对消费品的选择及所采取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及其构成等主要地由个人在社会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份额决定,经济状况不同才会表现出消费需求的不同倾向。

关于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论断,我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资本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包含有一定的物质内容,且是一个有机的构成体。也就是说,构成资本的要素是有一定量的比例关系,而且各因素在该比例关系中有一个特定的最低限

额,若超过此最低限额再增加投资时,就会出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此递减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在构成资本因素的特定比例中,一种因素为一定量或不足时,继续追加投资就会出现效率递减和收益递减。而凯恩斯不提生产效率与收益的要素构成比例和构成动态条件,把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当作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作为产生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同时凯恩斯以人们对货币具有“灵活偏好”这种心理状态去推论随着人们所得的增加,消费增加跟不上所得增加的比例,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缩小,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和利润,使其对未来投资失去信心,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这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三我们撇开其理论内容本身,纯粹研究其方法论。总的来说,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研究方法是有客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些合理成分,但也混杂有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点。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的是片面的抽象法。我认为,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复杂与简单统为一体,为了确切地研究某种关系或某组范畴概念间关系及其性质的需要,把与之不相关或关系不很密切或暂时不重要的东西暂时舍象掉,而抽象出某组关系放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比较静态的抽象分析,对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及其内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当这一关系及其本质一旦被揭示出来后,又应放回到原来的复杂关系中,作进一步的分析展开,这样才能显示出问题的全貌,才能把握问题的整体。凯恩斯在研究有效需求理论时,设技术、资源与成本三种情况不变,从雇用一定量工人时要付出要素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从成本引出所得和收益,从而引出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接着从二函数关系的交点值引出有效需求概念和理论,而单纯研究有效需求理论和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抽象法,但他没有把抽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再放回到技术、资源与成本分别可变的条件下去分析有效需求理论和就业论。这在方法论上是不彻底的抽象法,只有从具体到抽象阶段,没有把抽象的东西还原到具体中这更重要的一步中。要形成具有历史生命力的理论,必须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按一定的目标对现实进行“向量式”的筛选、简化,取其要者作深入的条分缕析,但落脚点绝不可脱离“从模拟现实到回归现实”的路径或近似现实这一界限。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研究运用了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我认为,由于经济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为了研究处在不断变化中某一问题或某一环节的内容及其本质,从千变万化的复杂变化过程中选取在瞬间看来不变的某一点作静态分析,对揭示动态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是必要的。但研究的结果还应放回到动态过程中作进一步分析才能揭示某一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取了均衡的静态分析方法,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选取“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相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对有效需求作静态的均衡分析,揭示了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导致产出的变化,产出的变化从而收入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力量的新思想。换句话说,有效需求理论不仅是均衡方程F(Y=Y 的数学解问题,而且是这个均衡的稳定性决定于动态调整方程解问题。由于没有把静态分析的结果放回到动态过程作进一步揭示,这就使得其理论对变化着的经济运行整体的覆盖面与适用期限不得不大打折扣,揭示社会需求变化规律的范围也就大受限制。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了总量的分析方法,我认为只有建立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一定量的关系的描述,经济关系的表现才可能是确切的,也只有对经济关系有确切的表示,经济学科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此,经济的研究必须有定量分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采用了经济总量的分析方法,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效需求和就业量等建立了函数关系式,把有效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之值来分析,使有效需求的内在关系通过数量化而明确地显示出来。但他的经济总量分析是不受特定生产关系制约的总量,且他片面地用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亦需从其反面受到经济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启示。我国过

去的经济理论研究只注重经济关系的质的分析,而缺乏定量的分析,理论界大多停留在概念之争,搞文字游戏或文字考古,在一些概念或原理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如此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扭转,将局限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研究经济的方法上作出重大的突破。我们既要定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并且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不管经济关系如何复杂,其主体都是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必与社会发生关系,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同时人的一切活动是在人们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因而经济活动不能不受到制度因素和思想的、心理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难以用数学关系,用确切的量去表示的,因而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用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方法,或其反之,都是不科学的,而应是两者相统一。

(4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还采用了宏观分析方法。宏观的经济分析对从总体

上把握经济整体,掌握经济总体性、系统性是必要的。凯恩斯在有效需求论上采用宏观分析方法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总需求价格、总需求函数(有效需求、社会有效需求管理、充分就业等问题的分析上。但他的宏观经济分析没有与微观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尽管这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对我国经济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还是很有借鉴作用的。特别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要注重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事实上,前段时间,由于只注重搞活经济,宏观经济的分析和管理注意不够,出现了一些混乱:如哄

抬物价,滥发奖金,生产的盲目性,市场供求关系不协调等。为此我们必须在继续搞活

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经济宏观主流的管理,从宏观上调控微观经济运行,保证经济的良性运行。

以上是笔者对凯恩斯有效需求论的一些粗浅看法。尽管凯恩斯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但其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二面性,即内容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在方法论上有值得我们参考的东西。我们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第二章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习题答案2011

习题答案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5、有效需求 凯恩斯把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出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 6、消费函数 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С(Y) 7、消费倾向 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8、边际消费倾向 收入每增加每一单位,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C。 9、储蓄函数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 10、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 11、边际储蓄倾向 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 1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在凯恩斯看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质看还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通常的具体事实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3、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使供给(生产)增加。简而言之就是需求可以自发地创造供给。这被凯恩斯主义者称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14、投资 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 15、重置投资 指用来补偿消耗掉的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以折旧的方式进行。 16、净投资 指扩大资本存量而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他是为了弥补实际资本存量与理想的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而进行的投资,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革命 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论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拉动中国内需的启示

论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拉动中国内需的启示 08经济一班雷梦丽 200821076 就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分析,表现为需求总量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具体表现为:与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消费与投资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居民消费慢于政府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总的来说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量增长慢,致使投资乘数变小,加速系数也变小,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发挥不出来,进而使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 中国近些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若从国有企业改制的角度来分析,最近几年推行的国有企业名为改革实为“改制”是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源,国企改制直接带来投资需求的减少,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国企改制大量原国企人员下岗失业,收入锐减,保障降低,又导致居民储蓄增加、消费减少,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对于经济危机及失业根源问题,凯恩斯归结为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恰恰取决于“有效需求”。他认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将导致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末期,也曾经用凯恩斯的理论作为中国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但效果不太显著。1997年

中国市场需求不足,央行连续几次降息后,并没有刺激投资的增长。在此时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财政政策,采取所谓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虽然政府的支出为稳定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民间投资,中国从经济紧缩走向经济局部过热,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在西方可行的凯恩斯需求理论,在我国效果却不明显,这固然与凯恩斯理论本身的缺陷有关,但西方政府在应用凯恩斯理论时,总是各种政策措施配套使用,而中国要么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要么是单独的货币政策,或者二者的配合不协调。中国在大规模的增发国债的同时,货币供给也增加了很多。比如,到2002年低,我国在国债6000亿的情况下,货币供给也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中国经济摆脱了1998年来的通货紧缩后,又迎来了通货膨胀。这都是政府在使用政策方面,没有协调使用各种政策的结果。因此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应在纵观全局的同时找到合理的应对政策,并加以成熟运用。 凯恩斯强调,“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就业机会必受总需求量之限制”。鉴于在自由放任的社会状态下,“非自愿失业”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单凭自发的供给和需求,或自发的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在此时就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决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把增加和稳定就业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稳定投资上,但他不同意把投资完全委托私人资本家,而是主张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政府来总揽。凯恩斯指出“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通过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种类、原因及其政策建议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凯恩斯对制度因素的忽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一大局限。 关键词: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核心思想,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解释当时的危机与 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 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原理的概括如下: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z=φ(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d=f(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么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雇佣更多的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要素,直到d 与n相等为止。就业量即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

就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的利润会达到最大化。 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现实中,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是一种特殊事例。” 二、有效需求的分类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企业家所决定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n 取决于两种数量的总和(d),即d1为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d2为社会愿意投资的数量。d就是我们所谓的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凯恩斯将有效需求分为两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即消费者在取得收入后为维持生活所需购买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即指企业家为取得利润而购买生产要素的需求。综上可知,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才是现实生活的正常状态。有效需求不足又可以分为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有效需求不足。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的归因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对流动性的态度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的估计。”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第一,消费倾向是指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即:“δcw和δyw具有相同的符号,但δyw>δcw;在这里,cw为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我们把dcw/dyw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为消费增量在收入增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的选美理论

凯恩斯的选美理论 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你应该怎么猜?凯恩斯告诉我们,别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能够拿冠军,而应该猜大家会选哪个美女做冠军。投资思路: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对冲基金风云录》把最后一章留给了凯恩斯,“经济学家、对冲基金经理、魅力人物,这才是一个传奇!”今天,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说主导着全球经济政策,但我们不能忘记了一个事实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还曾是他所处时代最活跃的投资人之一。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对投资的理解作了论述,最为有名的是“选美理论”。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你应该怎么猜?凯恩斯告诉我们,别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能够拿冠军,而应该猜大家会选哪个美女做冠军。敬畏市场,尊重市场,让市场告诉我们答案。选美理论常被斥责为投机甚至博傻。但是它揭示了市场的本质特征。股票天生就带有期权和泡沫的性质,股票投资就是个博弈的游戏。无论何种门派,对凯恩斯选美理论的掌握都大有裨益。如果我们还原自己为一个新进入者,趋势派会选择当前最美的强势股。成长派会选择自己认为最美同时相信未来将被市场认可的,既然注定

是昂贵,那么选择最美的。价值派喜欢便宜货,首先会看跌幅巨大的股票,但一方面要判断是否真便宜,另一方面,跌的多只是上涨的理由之一,还得有人跟进,同样是选美法则。经过长期的学以致用和投资实践,凯恩斯为他本人、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积累了不少财富,也曾有三次几乎倾家荡产。投资过程历经辛酸,难怪他会留下振聋发聩的警句。“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比你财政状况稳健的时间还长”。“在长期,我们都将死去。”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进英ZF印度事务部任职。1909年人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1913-1914年人英国皇家印度货币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凯恩斯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货币改革论》、《货币论》、《1930的严重萧条》、《劝说集》、《获致繁荣的方法》、《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它为ZF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应用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中国公共财政政策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效需求财政政策局限性 内容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都处于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位置,该理论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方式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在实践上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凯恩斯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使积极财政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凯恩斯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20世纪最具有破坏性的经济事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工业产值下降30%,股票价值缩水88%,近50%的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25%,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据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调节机制,“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经济长期背离均衡是不可能的。正如凯恩斯所说:“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越来越糟糕。”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的原因,计划的、非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美大学校园风靡一时,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以拯救资本主义守护神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他的书中宣称,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它没有向充分就业发展的自然趋势。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就业倾向于均衡只是少数的偶然现象,而小于充分就业的非均衡经常存在,解决萧条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干预,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认为不是“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创造出了自己的供给”,凯恩斯认为引起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来摆脱经济衰退。凯恩斯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控制任性的资本主义的方向盘,使资本主义这辆高速运行的车不要偏离繁荣的轨道。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他的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背叛与偏离,是对亚当?斯密“天赋自由”的市场理论具有威胁力的攻击。凯恩斯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是由其固有的矛盾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而凯恩斯想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拯救者。凯恩斯反对经济国有化,反对实行价格-工资管制,他主张在微观层面实行自由竞争,在宏观层面进行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一.不同点: 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 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 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 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 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 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 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 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 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 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简化为: Md/P=f (Yr, I )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V =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 是V=Y/f(Yr). 区别: 3 并由此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 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 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学位。 二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2 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 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