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地表水与矿区地下水是否有水力联系、联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对矿坑充水的影响程度,是矿区水文地质勘探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决定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矿山防治水设计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勘探阶段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状态十分重要。在过去的矿山建设中,由于设计和设计前对地表水与矿床地下水水力联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而影响矿山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水口山铅锌矿、湖北叶花香铜矿和广西泗顶铅锌矿等许多矿山,都是在矿山基建和生产之后,才发现和认识到附近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严重危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矿山基建或生产安全、正常地进行。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的途径可能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通过一个或几个含水层发生联系;通过某导水构造如断裂书、接触带发生联系,岩溶矿区,当基岩裸露时,通过裂隙、溶洞、落水洞等发生联系,当岩溶被第四系松散层或其它软弱地层覆盖时,通过矿井排水产生的塌陷发生联系,在第四系砂砾层发育时,通过砂砾含水层侧向联系;还有的可能是通过顶板岩石崩落以后产生联系等等。地表水与地下水发生联系的渗漏特征则可能存在渗透和管道联通两种形式。显而易见,只有查清这些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以治理。

综合过去的设计经验,当矿区附近存在地表水时,一般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地表水的规模、动态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地表水体的规模,其内容包括河流的汇水面积、流量、河面宽度,水库和湖泊的汇水面积、库容、水域面积;地表水的动态即上述那些数值在不同年限、不同季节的变化),同时要调查、测量历史上的最高值、水域范围(正常值、最高值和最低值)要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给以表示。

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的区别

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的区别 一、地表水库拦截地表径流,将水储存在地表的峡谷、洼地中;地下水库拦截地下径流,将水储存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的介质中,形成“水-岩”两相体系。它的存在和运动更为复杂,定量描述这种运动的科学是地下水动力学。 二、地表水库必须要有拦水工程———水坝,有的地下水库要有截水工程———地下水坝。例如在滨海河谷地区开发地下水经常导致海水入侵等问题。通过地下截水工程,不仅拦截了地下径流形成地下水库,而且还阻挡了海水沿含水层的渗流侵入,有效地防止海水入侵。有些情况不需要修建地下截水坝,例如边界完整的地下水盆地。 滨海河谷型地下水库示意图 (①—原始地下水位;②—建库后坝内地下水位;③—海水位;④—地下水 坝;⑤—地下水库咸水残留体;⑥—建库后坝外地下水位) 三、地下水库要有含水层补给工程,即通过各种工程手段(天然渗入、井、渠、沟引渗等)将地表水引入地下含水层中,这是实现调蓄的基本条件之一,地表水库不需要这种工程。

四、地下水库所不具备的地表水库的很多功能如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那么地下水库具备什么功能呢? 蓄水功能 地下水库的蓄水功能以一般构建在赋水介质空隙内的库容空间为基础。遵循“以丰补欠”的原则,利用巨大的贮水空间,地下水库可以在丰水期蓄积大量的水,以备枯水期之用。从而优化水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 调水功能 选择合适的地点和途径,通过相应的工程手段,人为干预库区地下水的补入与采出。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经济合理地用于地下水库的水资源调入库中。另一方面,在恰当的时间最有效地将库中水调出到需水单位。由此完成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功效。 其他功能 地下水库还可以防止地面沉降、滋润生态环境、增加对降水资源的截留、调节小气候、储冷储热等。这些都属外延功能,以蓄水和调水功能为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 给关系 1.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列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a b c d 2.《1》图中的河流甲河段河水补给主要是() A.湖泊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冰川融水补给 D.雨水补给 3.《2》图示乙河段流量季节变化较甲河段小的原因主要是() A.乙河主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季节变化小 B.湖泊的调节作用 C.乙河段冬雨补给多 D.甲河段植被覆盖率较高 4.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图”。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的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我国某湖泊面积2.8平方千米,海拔高度483米,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地区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湖泊水 7.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读“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8.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9.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10.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下面图1示意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图2示意图1中河流E、F两水文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是如何分类的? 地下水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所有含于空隙中的水均属此列。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于研究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重力水。但是,愈来愈多的水文地质学家认识到,饱水带水与包气带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研究包气带水,许多重大的水文地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可以说,现代水文地质学正处于由研究狭义地下水转向以广义地下水为研究对象。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等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型。 所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按合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除水、裂隙水及岩溶水。将两者组合可分为9类地下水. 地下水分类表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潜水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层含水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含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所以潜水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的补给。潜水面不承压,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径流。潜水的排泄,一种是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包气带或植物蒸发排泄。 由于潜水埋深浅,上面无连续隔水层,因此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其水位、水量和水质等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大,人类活动容易造成潜水的污染,潜水资源一般都缺乏多年调节性。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见图2)。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作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的隔水层叫做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图2表示一个基岩向斜盆地,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地表。含水层从出露位置较高的补给区获得补给,向另一侧排泄区排泄,中间是承压区。补给区位置较高,水由补给区进入承压区,受到隔水顶、底板的限制,含水层充满水,水自身承受压力,并以一定压力作用于隔水顶板。用钻孔揭露含水层,水位将上升到含水层顶板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便是承压水头。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含水层在该点的测压水位。测压水位高于地表时,钻孔能够自喷出水。 承压水受到隔水层的限制,与大气圈、他表水圈的联系较弱。因此,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承压水资源不像潜水资源那样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性能。 承压水一般不易受到污染,但一经污染,很难使其净化,因此在开发利用承压水时应注意水源的保护。 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便是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由于其水量不大,动态变化显著,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作为小型暂时性供水水源。利用上层滞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其污染。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3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 由于近年来挠力河流域水田面积不断增加,人工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大于地下水可开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结构破坏及功能退化,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水循环模式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径流的产汇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之间转化关系同样会有所改变,因此研究本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量,对于研究本区域水资源循环机理以及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实 际意义。 挠力河为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脉北坡,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于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主要支流有七星河、、等。挠力河上游为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为平原区和平洼区,流经的是三江平原腹地。 从1956 年开始,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先后在宝清县境内外建起国营农场群。在县境内有 4 个国营农场,其中八五二农场场部设在南横林子,在境内开荒约10万hm2,八五三农场场部设在小清河,在境内开荒7万hm2,五九 七农场场部设在双柳河,境内开荒6万hm2,龙头农场场部设在龙头乡,在县境内开荒1万hm2。合计县内国营农场开荒共约24万hm2。另外,县外的国营农 场也进入县境抢开了大量荒地。 到1980年代初期,挠力河流域中宝清站和保安站以上的沼泽率分别降到20% 和17%,宝清站至莱咀子站间的沼泽率为43%。到1990 年代末,挠力河上游 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四个年代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状况:1965年为97.46万hm2,1981 年68.2万hm2,1989 年59.60万hm2,1996 年52.26万hm2,可以看出,1960到1980年代,湿地面积变化非常明显,1980年代以后,变化比较缓慢。 天然状态下区内地下水主要通过蒸发、排向沼泽和江河等方式排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城市和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灌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改变了河水与地下水的天然补排关系,增大了江河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 3.1主要江河代表性测站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挠力河流域菜咀子水文站1956-2014年系列资料,1956-1964年期间以丰水年为主,年平均径流量28.97亿m3;1965-2000年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仅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一、总体成果与进展概述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2006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果。 北方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在经过第一阶段四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各平原(盆地)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阶段进展: 基本完成了我国北方八个平原(盆地)大约77万平方公里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修测;完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 开展了上述重点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试验研究,拓展了地下水评价范畴,更好地体现了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国际先进的信息化设计理念,建立了统一构架的地下水与环境数据库、流域(含重点区)数值模拟模型,初步形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与环境动态评价能力; 建立了规范的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若干重大专题问题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 稳定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全的骨干水工环队伍。 正在实施的六个地调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实施工作量,年度进展明显。 二、各工作项目进展与成果 1.完成了五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建立了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初步构建了调查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计划项目所属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疏勒河)、银川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通过了承担单位的初审;建立了野外调查和成果数据库,通过了实施单位组织的预审。 (1)采用钻孔资料收集、补充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平原(盆地)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word文档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1.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列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a b c d 2.《1》图中的河流甲河段河水补给主要是() A.湖泊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冰川融水补给 D.雨水补给 3.《2》图示乙河段流量季节变化较甲河段小的原因主要是() A.乙河主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季节变化小 B.湖泊的调节作用 C.乙河段冬雨补给多 D.甲河段植被覆盖率较高 4.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图”。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的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我国某湖泊面积2.8平方千米,海拔高度483米,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地区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湖泊水 7.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读“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8.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9.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10.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下面图1示意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图2示意图1中河流E、F两水文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1.图1中河流EF河段的流向是() A.自西南流向东北 B.自东北流向西南 C.自西向东流 D.自东向西流 12.E水文站观测的河流流量有两个峰值,这两个峰值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下水补给、梅雨 B.梅雨、台风 C.季节性冰雪融水、季风降水 D.季节性冰雪融水、台风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关于同一水文站在不同时间观测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时最大 B.乙时最小 C.丙时最小 D.甲、乙、丙三时观测的流量大小无法确定

昆山浅层地下水简述

昆山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一、浅层地下水赋存条件 1.潜水含水层 主要由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的湖积、冲湖积粉质粘土、粉土和粘土层组成,因区内各处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故含水层岩性、厚度及底板埋藏条件亦有所不同,昆山市潜水含水层按赋存条件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图2-1)。 图2-1 昆山市潜水含水层岩性分区 ①北区

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含水层岩性多为全新统湖积相、湖沼相灰色、灰黄色、青灰色的粉质粘土,在该区东部的陆杨、石牌、周市等地普遍发育分布一层淤质粉质粘土,厚度2-17m不等,多为软塑—流塑。潜水含水层厚度大于12m,向南逐渐变薄,单井涌水量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左右。 ②中区 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南,大市——淀山湖以北的水网地区。含水层岩性多为冲、湖积相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的粉质粘土,可——硬塑,在陆家、花桥等地发育有较厚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含水层厚8—13m,西部的张浦、正仪、千灯等地潜水含水层厚8—9m,陆家镇以东,潜水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加,表现为西薄东厚的规律。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5-10m3/d,水位埋深一般1-1.5m。 ③南区 分布在周庄、锦溪、淀山湖的湖荡地区,该区含水层岩性以湖积相、湖沼相灰黄、灰绿色粉质粘、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厚度大于10m,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 2.微承压含水层 除玉山周围地带含水层缺失外,其它地区皆有分布。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灰色、灰黄色的粉土、粉质粘土夹粉砂、粉土夹砂、粉砂为主,多呈千层饼状。受沉积环境控制,含水砂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薄、中间厚的变化规律(图2-2)。正仪——玉山——兵希——蓬朗以南,大市——千灯——石浦以北微承压含水层较为发育,厚度较大,普遍大于20m,其中在张浦、千灯、陆家、花桥一线,含水层厚度大于25m,该条带南北方向,含水层逐渐变薄,石牌以北及周庄——锦溪——淀山湖一线以南区域含水层小于10m,石牌、阳澄湖及淀山湖等局部区域含水层小于5m。其余大部分地区10m—20m不等。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

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前言研究目的与意义 阐述海岸带地下水动态监测之作用与意义(其一,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其二,对植被空间分布和演替的影响;其三,对农田排水),评述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结合拟展开的工作,重点分析已有的不足,点名本次工作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地下水监测井空间布点的原则、监测的方法,所可能获得数据和分析方法1.监测井的布设 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黄河三角洲海积冲积平原区布置了7口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其中有5口井分布于东营市垦利县的黄河口镇,剩下的2口井位于河口区的孤岛镇(图1和表1)。之中的3口井中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型号为ecolog OTT 800),能够实时监测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温度和盐分动态,设备以30分钟为间隔监测地下水动态,每天监测48次,通过GPRS信号向位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内的服务器发送数据,分别在每天的0时、6时、12时、18时各发送一次相应时间间隔内的12个数据文件。每个数据文件包含7组内容,分别为地下水位(m),地下水温度(℃),电池电压(伏特V,可以指示设备电量及工作状态),地下水电导率(ms/cm),地下水盐度(ppt),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g/L)和数据传送的GPRS移动信号。其中电压和移动信号每6小时测一次,地下水盐度和TDS是由电导率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此过程在监测设备内完成。其余5口井还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图1监测井井位分布图 在黄河口镇中心轴线沿着黄河由东至西布置5口井,分别为井2、井7、井3、井1和井4,它们之间直线距离分别为3.67Km、1.89Km、9.74Km和1.63Km。井2位于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试验站内,井1在黄河农场的大田内,这两口井都设有地下水动态监测设备(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分别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井3、井4、井7位于承包农户的农田内。相应的位置关系可见表1。 孤岛镇的两口观测井(井5、井6)毗邻,直线距离约260m,距黄河故道约2km。井5旁为稻田,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为2014年7月; 井6则在荒地内,主要植物为芦苇。

建筑工地排放浅层地下水引发的思考

建筑工地排放浅层地下水引发的思考 我们常说水是人类的生命源泉,可见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今用水形势异常严峻,城市中很多用水大户:工业企业、能源化工企业及用水量大的民用企业每天消耗着大量的水,可是在建筑工地上基坑排水时,白白哗哗流掉的浅层地下水无人问津。如果大家去工地上看看,我想谁的心里也会为之震撼。尽管有那么多的地方缺水,可这些水却被人们轻而易举的忽视了,看了怎不叫人心疼!这两年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建筑工地,在建筑施工时都在抽取地下水,抽上来的地下水往往通过管道就白白的、不断的流入城市排污管道,成为废水了。这些浅层地下水的大量流失,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那么,究竟建筑工地抽取浅层地下水是否合法?这些被浪费的浅层地下水资源有没有利用价值?谁来规范浅层地下水的利用? 一、目前,建筑工地抽取浅层地下有没有纳入有关管理规定? 在地下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沿线需要先进行降水,防止地下水淹泡地基,因此工地需要用抽水机将浅层地下水全天不间断地抽出,当浅层地下水位降到工作面以下才可以施工。清澈的浅层地下水从工地上毫无计量地不停抽出来,不分白天黑夜地排进了污水沟。如果施工面积按一万多平方米算,大约需要4至6个月的疏干降水。巨大的排水量,令人震惊! 那么,到底一个工地每天能抽走多少浅层地下水呢?这个数字,目前还没有人估算过,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对疏干降水方面做出规定,在疏干降水的管理上还是一片空白。这也是目前除农民生活用水之外,唯一一个没有纳入管理规定的项目。因此,节水部门并没有对建筑工地疏干降水排出的浅层地下水量进行过估算。不过,在节水办指导过的一些工地上,较大型的工地采用的水泵每小时可抽水30吨,如果24小时不间断地抽水,一个水泵每天的抽水量可以达到700吨左右,而一般的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16T20:31:18.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曾丽[导读] 摘要: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转化规律是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温州 325006摘要: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转化规律是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收集整理了最新数据,总结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修正的重点,即获取非模型本身的信息。测定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接口和改善地表水的准确性,通过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研究未来的两个方面,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提高效率的实时数据观察和反馈,同步调度实体模型建立,实时可视化界面的优化仿真模型;结合不同研究尺度的实际情况,结合多个模型,提高了耦合模型的耦合程度和精度。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耦合模型;交互界面 1前言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相互关联的水文连续体,存在于山地岩层、河流系统、沿海地区和岩溶地区。这是计算水文循环和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热量和物质的数量维持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对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质方面,这一过程影响水化学成分的分布和演化。在水量方面,地下水是部分流域特别是部分干旱地区水文循环和水资源转化的主导因素和主导因素。在降雨少的地区,河床渗流占供水的很大比例,地下水含水层在旱季以底流的形式排入河流,保证了河流的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许多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的地下水开发和改进灌溉运河系统管网系统、空间和时间分布的流域水资源、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水资源发挥巨大作用,干扰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在同一时间,灌溉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地下水循环的表面,导致河流径流量的下降和生态退化等问题。 2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1 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形式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核心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准确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的机理和过程,是支持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条件。地表地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管理及其定量研究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水文地质学家开始更加重视河流附近地表地下水的交换研究。一般来说,高地形区是地下水补给区,低地形区是地下水排泄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机制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多维空间可变性和水力特性,结合不同情况,有许多复杂的水文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流量,与降水、表面水河基流、泄漏(如湖泊、河流、渠道等)水循环。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包括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地下水和湿地/滨海含水层系统的演化、泉水流量等形式,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系统演化。 2.2自然影响因子 在河流含水层系统的研究中,对流域地质、河流特征、水文条件等自然水循环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一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驱动的一个热点,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2.1流域地质地貌:对于地下水含水层而言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流和地下水盆地地质因素控制之间的关系的相互关系和演化的基本模式,如深谷许多天然河流的上游河中间的不完整的切割含水层和低的谷平原,它显示了明显的河流演化的差异,如含水层系统的演化过程。 2.2.2河床特征 在河-含水层系统中,河床特征主要是指与河床岩性有关的物理参数。在河流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经下游河床的“底流区”是复杂的,维持着底栖动物、微生物、物理化学、水文等复杂的过程。一些学者对地下水渗流和污染物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地下水的排放强度影响着河床物质、水交换和区域的过渡带,也影响地表水水文径流。 2.2.3水文机制 河流径流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将直接改变含水层河流与排水的关系。例如,河流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季节变化关系不仅会影响水力梯度的大小,有时甚至会影响水交换的方向,导致地下水循环与置换的复杂演化。 2.3人类活动的影响 然而在干旱和半干旱盆地,水资源短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导致一些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能力下降,改变了水文循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类通过开发利用水资源来干扰地表地下水循环的自然状态,从而改变了河流与含水层之间的关系和流域之间的关系。例如,河流改道将减少径流和补充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灌溉面积的不同,地下水开采、河道渗流和渗流过程间接地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一些渠道的渗流场已成为地下水主要的补给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渠道渗漏的变化对地下水地表的时空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3主要研究方法为了改善河流径流,保持地下水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的水文过程演化进行合理的模拟分析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3.1直接水测量 利用含水含水层渗流仪和河床界面比例尺可确定地下水的渗漏和排泄情况。然而,平均的河床渗漏需要大量的观测点数据,测量数据也需要一个点尺度。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实际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3.2间接实验方法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率是用热力学或同位素化学方法计算的。由于地下水的水温相对恒定,河流的水温一般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温度观测和热力学方法对水的交换过程进行建模和计算。 3.3水平衡方法 将水平衡法分为多断面水流观测法、河流径流分割法和物质跟踪法,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交换关系。河流的净流入或流出是通过观察不同区域的多条河流而决定的。 4主要模拟技术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Xinxiang City 田良河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1) 摘要:以浅表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浅层含水组空间分布为基础,系统分析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重点研究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超标化学组分特征及各组分与矿化度的相关关系,指出了其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为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According to shallow stratum lithology, depth to groundwater leve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allow aquifers, groundw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Groundwater quality is assessed with comprehensive method,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overproof chemical items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re indicate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from urban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关键词: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影响因素;新乡市 Keywords: hydro-chemical type; total dissolved solid; influence factors; Xinxiang City 1引言 新乡市位于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北缘。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北部地面高程130~210m,南部地面高程69~73m。 新乡市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其次为引黄河水。现状条件下,主要开采两层地下水,即埋藏深度在100m以浅的浅层地下水和100~350m的第2组深层承压水。第2组深层承压水为微咸水,仅有少量自备井开采利用。新乡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3.4m3,为较严重的缺水城市。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和工农业的发展,水位降落漏斗逐年增大,水质也愈来愈差。本文以2007~2008年度开展的“河南省主要城市(新乡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所取得的水质资料,对浅层地下水环境特征进行研究。 2浅表地层岩性与地下水位埋深 新乡市浅表地层岩性主要为全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包气带厚度总的规律是中部较薄,一般4~6m,向南北两侧厚度逐渐增加到10m 左右。 浅层地下水浅埋区分布在中部的金家营—留庄营、—张武店一带和西部的合河乡一带。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6m。其中梁任旺村一带受人民胜利渠渠灌影响,出现局部的高水位区,水位埋深小于4m。西南部水位埋深大于10m。北部南张门、东马坊和白小屯一带,由于超采形成水位降落漏斗,漏斗区水位埋深大于10m,漏斗中心水位20.55m。 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包气带厚度较薄,渗透性较好,防污染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地表和大气中各种废弃物的污染。 3浅层含水组空间分布特征 浅层含水组是指埋藏深度在100m以浅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组,广泛分布在堆积平原区,北部山前地带含水层较薄一般20~45m,向南部平原逐渐增厚至30~70m(图1)。浅层含水组岩性主要为中细砂、细砂。新乡市城区主要开采浅层地下水。浅层水为潜水—微承压水。 作者简介:田良河(1969-),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地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等工作。E-mail: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 一、地下水资源量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 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31%,可开采资源量也只相当于南方的77%。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5%的西北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3%。 我们对2006—2010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整理 2006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43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68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8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9亿m3。2006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4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06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1%。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8.2%、38.8%、8.4%和4.6%。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