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时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第2课时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第2课时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第2课时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第2课时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一、低压(气旋)与天气

1.近地面气流运动

(1)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2)垂直方向:中心气流旋转上升。

2.天气:常出现阴雨天气。

3.典例: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思考]台风为什么不能在赤道附近的海域形成?

提示台风的形成除了要具备水温较高的海域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附近海域虽然水温高,但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台风。

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近地面气流运动

(1)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2)垂直方向:空气自上而下补充。

2.天气:多为晴朗天气。

3.典例: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秋季经常出现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就是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思考]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存在方向差异(顺时针、逆时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转偏向力

[导图构建]

探究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共造成我国1 402.4万人受灾,57人死亡(其中浙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14人失踪(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气旋活动时为什么带来阴雨天气?

(2)(综合思维)超强台风“利奇马”的登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旱情,那么“伏旱”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地理实践力)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时,上海主要吹什么风?

参考答案(1)在低空,气旋的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使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气流上升,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出现阴雨天气。

(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主,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形成伏旱天气。

(3)以东北风为主。

知能升华

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2.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素养凝练

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图1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

图2不同日期某时刻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知,该日全国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图2中丙显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受低压控制,且其槽线位置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C对。图2中甲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A错。图2中乙显示长江流域被高压控制,天气晴朗。B错。图2中丁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D错。第(2)题,冬季时,我国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图2中乙显示我国西北方向存在一个强高压,且其影响几乎覆盖全国。B对。甲、丙、丁三图整体上气压值较低,且有许多低压中心存在,不可能出现在冬季。

答案(1)C(2)B

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

锋面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为:

(1)锋面位置的判断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

(2)锋面类型的判断

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锋面的移动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相同。如上图中OA、OB两锋面均作逆时针移动。

第二步,确定冷、暖气团:一般来说,从高纬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来的气

团为暖气团。如上图中①和③气团为冷气团,②气团为暖气团。

第三步,确定锋面类型: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锋面类型。如上图中锋面OA 是由气团①主动向气团②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第四步,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主要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宽。

[交流讨论]

下图为锋面气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

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

(2)该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

A.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B.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C.天气转阴,气温下降

D.天气转阴,气温升高

解析第(1)题,图中气旋水平气流方向为顺时针,应该是南半球,锋的符号为冷锋,因此是南半球的冷锋。第(2)题,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答案(1)C(2)B

下图为气旋和反气旋图,读图,完成1~3题。

1.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四幅图,与丙图特征对应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丁符合;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是由北半球的反气旋控制形成的,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甲符合;丙为南半球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过境时气压最高,②④符合。

答案 1.D 2.A 3.D

读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回答4~5题。

4.有关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吹西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

5.图中戊地的天气系统为()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甲地吹西北风;乙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丁地的气压最高。第5题,戊地暖气团推着冷气团前进,为暖锋。

答案 4.B 5.C

6.下图为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字母A、B、E所示的位置,判断气压场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部)。

(2)判断C、D两点的风向。

(3)比较D、E两地风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4)分析F、G两地的天气状况?并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依据等压线数值分布,确定A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中心,进而确定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等。第(2)题,先确定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找准C、D两处的等压线走向及气压变化状况,再确定风向。第(3)题,根据D、E两地等压线的疏密状况进行判断。第(4)题,图中出现了锋面气旋,依符号可判断锋面类型,依气旋水平气流运行方向,确定锋面运动方向,进而确定F、G的天气状况。答案(1)A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中心;E为高压脊。

(2)C地吹西南风;D地吹西北风。

(3)D地风力大。D地的等压线比E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较大。

(4)F地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因F地处在暖锋后的暖气团一侧,暖锋的云雨区在锋前。G地阴雨,气温较低;因G地处在冷锋后的冷气团一侧,冷锋的云雨区主要在锋后。

一、选择题

夏季我国东部地区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洪涝、台风、高温干旱等此起彼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示意图的是()

2.盛夏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的成因是()

A.受气旋控制

B.受反气旋控制

C.受寒潮影响

D.受台风控制

解析第1题,气旋中心气压较低,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方向辐合,故为A图。第2题,盛夏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称之为伏旱,主要是受反气旋控制形成的。

答案 1.A 2.B

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暖锋过境

B.乙是低压过境

C.丙是冷锋过境

D.丁是高压过境

4.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寒潮

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

C.丙—台风

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解析第3题,根据气压变化曲线,可以判断甲为低压过境,乙为高压过境,丙为冷锋过境,丁为暖锋过境。第4题,寒潮是冷锋过境带来的,伏旱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台风实际上就是低压系统,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与冷锋有关。答案 3.C 4.B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 km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5~6题。

5.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6.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第5题,据图中比例尺及该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可判断,24小时后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向西,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东南风。故B项正确。第6题,读图文材料(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比例尺)可知,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较快,说明低气压势力较强;在30~48小时时段内,甲地分别位于低压槽的东侧和西侧,说明在该时段甲地受势力较强的低压槽控制。故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

答案 5.B 6.C

下图示意某气象站测得的本站某日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7~8题。

7.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8.这一天,该地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午后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小

B.受冷气团控制

C.云层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受该天气系统控制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和气压基本上得以恢复。因此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不可能是锋面,应该是气旋。第8题,该地午后受到气旋控制,形成阴雨天气。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降低。

答案7.C8.C

下图示意4月某日我国40°N以北地区沿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示意图与图示天气系统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可能()

A.甲地大雨滂沱,气温明显下降

B.乙地晴朗无云,气温日较差小

C.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

D.乙地连日风雨交加,气温升高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锋面坡角较大,为冷锋,而乙处锋面坡角较小,为暖锋,再结合题文“我国”,说明为北半球,因此锋面气流方向为逆时

针,西侧为冷锋,A项正确。第10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地位于冷锋锋后,此时为4月份,不可能出现大雨滂沱,只能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较低,因此A项错,C项正确;乙地位于暖锋锋前,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但不会有大风天气,B项和D项错。

答案9.A10.C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反映的情况是地面的还是高空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锋面气旋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上图中甲地目前在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从图中可以看出锋面常发育在________线附近。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在A、B、C、D的哪几处?

解析由图中风吹向中心附近,并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可判断为北半球的近地面的低压中心,即气旋系统。甲地纬度相对较低,在暖气团控制下。根据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可知,甲地将经历冷锋过境的天气过程。在气旋中,锋面常形成于等压线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处,即低压槽线附近。冷锋的降水集中在锋后,

而暖锋的降水则出现在锋前。

答案(1)北半球的近地面。理由:风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低气旋(3)暖冷锋过境

(4)低压槽(槽)A地吹偏北风,C地吹偏南风。(5)A处和D处。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地中,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________。

(2)此时下列地区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北地区②华北地区③东北地区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3)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下,多为________天气。

(4)A、B两地的气温将明显下降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知,A、C在冷锋前,D在暖锋后,都处在暖气团控制之下,而B在暖锋前,则处在冷气团控制之下。第(2)题,图中西北地区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第(3)题,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低气压(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第(4)题,A在冷锋前,B在暖锋前,A地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将明显下降。

答案(1)B

(2)①西北地区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力最大

气旋与反气旋练习题

气旋与反气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②④和ab B.②③和cd C.①④和ad D.①④和cd 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①地气温最高B.乙图中的城市天气晴朗 C.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D.乙图中的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齐民要术》中有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yun),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回答3-5题。 3.下列各点可能符合“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放火作温”使“必有霜”到“免于霜”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增强 B.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C.大气逆辐射增强D.大气散射作用增强 5.能够反映乙和甲的的风向的符号是 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6~8题。 6.此时,台北的风向是( )

A.东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 D.西南风7.若A天气系统向西移动经过福州,乙图中四条曲线最能反映福州气压变化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A天气系统向西移动,福建山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 A.台风 B.地震 C.风暴潮D.滑坡 读“我国不同时期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图”(单位:百帕),回答9~11题。 9.此时,甲图中上海盛行( ) A.西南风 B.南风C.偏北风 D.不确定10.此时,甲图中上海至日本九州岛一线海域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 B.晴朗 C.大风 D.降温 11.乙图中,南疆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却比同一纬度的北京风力小,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距海远近D.地形 12.下图为某一区域500百帕等压面高程(单位:米)分布状况图,图中的M、N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分别是甲、乙。下面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可能有锋面气旋B.乙地为反气旋,昼夜温差大 C.甲为城市,乙为郊区 D.甲地气压低,气温高 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北风,B处吹东北风,C处吹东南风,D处吹西南风。据此回答13~14题。

2020高考地理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梳理与真题跟踪练

2020高考地理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梳理与真题跟踪练 一、知识讲解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B 为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 为低压槽。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

常出现阴雨天气多为晴朗天气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下图所示,为北半球气旋。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用“左右手”定则判断 二、高考经典试题 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下图,完成(1)~(2)题。

(1)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B.14日19时 C.15日4时D.15日11时 (2)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图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图示比例尺可估测出甲地距西部的低压中心约100千米左右,气压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至甲地约需半天时间(12小时),选B选项。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四个不同地形区的气候特征及降水季节变化规律。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3、4月份为春季少雨期;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2月份为冬季少雨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10、11月份为秋季少雨期;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5月份为多雨期,可以出现图示气压形势。 答案(1)B(2)D 2.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高考地理考试动向: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动向: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考试动向 考向一结合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分布考查天气系统的特征 下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台风( )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 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 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答案 D 解析影响我国的台风一般形成于低纬度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区,而黄海位于中纬度海区,故A错;小于6级风的范围包括台风眼,台风眼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故B错;气压值最低处为台风眼,气流下沉,风速小(微风或静风),故C错;影响我国的台风是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在气旋的西北侧是偏北风,故D对。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2题。 浮尘是沙尘天气中强度最弱 的一种类型,水平能见度在 1~10千米之间,俗称“落 黄沙”。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上图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乙地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浮尘,根据浮尘的定义中“浮尘是沙尘天气中强度最弱的一种类型”可知,低空风速较小,故A说法符合。高层气流由甲地上空流向乙地上空,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故B说法符合。乙地高空气流下沉,不是上升气流,故C说法不符合。扬沙的沙源地在甲地,根据图中的箭头可知,沙尘被大风扬起,带向高空,故D说法符合。故本题选C。考向二结合等压线图考查天气系统特征及时空分布 图示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题。 3.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答案 B 解析据图判断,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气流上升强烈,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形成强降水天气。北京位于高压(反气旋)中心的东部附近,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风向为西北风。根据等压线数值可知,此时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北京的西北部,即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由图中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是高压中心可推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而热带太平洋的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4题。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完整版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 天气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主讲:班级:高一(2)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巩固热力环流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及特征的比较。

2.教学难点:应用热力环流知识图示讲解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点名学生回答:锋、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新课: 一.气压分布状况 1.探究一:阅读第二段并看图回答:什么是高气压什么是低气压图上标了哪些高气压与低气压? [学生] 阅读、看图后举手回答: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是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是低气压;字母H代表的是高气压,字母L代表的是低气压。

[教师] 评价并进一步提示:图上的几条虚线是什么? [学生] 看图并结合第二段齐声回答:高压脊和低压槽 [教师]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脊,所以叫“高压脊”;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谷,所以叫“低压槽”。 [小结] 综上所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气流水平方向上静态的描述。[过渡] 气旋和反气旋则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流状况而言的。 二.气流状况 2.探究二:阅读最后两段话并回答: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 [学生] 阅读后举手回答: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反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升气流连接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反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下降气流连接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训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甲地的气压()

线较丙地附近密集,说明丁地附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较丙地大,故丁地风速较丙地大。 答案:1.D 2.C 3.C 读10月20日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和天气情况实况图,回答4~5题。 4.结合气压分布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状况,并推断图中表示当地降水的图例是() A.*○B.●C.○D.* 5.此时南方地区的天气状况大多是() A.阴雨B.晴朗C.低温冻害D.狂风暴雨 解析:第4题,读气压分布图可知,在我国渤海地区存在一个低压中心,该地区气流上升,可能形成降水;在东北地区有一个低压槽,在槽线附近存在一锋面,在锋面附近形成降水,所以选B。第5题,读图可知,此时我国南方地区在高压脊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 答案:4.B 5.B 在锋面气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读下面“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以下关于图中锢囚锋符号的绘制,正确的是() 7.图中P处未来几日的天气情况可能是() A.气压会持续降低B.气温会升高 C.持续晴朗D.出现阴雨天气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锢囚锋的概念和图示可以看出,m侧空气最冷,势力最强,冷锋前的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n侧空气较冷,势力较暖空气弱,锋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动,P处将出现阴雨天气。 答案:6.B7.D [2019·烟台市高一联考]10月5日,一高压系统由北向南经过内江市区气压变化如图。读图,完成8~9题。 8.在该天气系统过境内江市区的过程中,下列时刻风速最小的是() A.5日5时B.5日10时 C.5日16时D.5日22时 9.在5日2时,内江市区最可能的风向是() A.西南风B.东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第8题,风速最小应该是高压中心控制,选择气压最高时,出现在10时。第9题,5日2时,高压中心在内江北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风偏转成东北风。 答案:8.B9.C 下图为某年8月某日气象卫星遥感图像。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台风示意图的是() 11.甲处的风向为() A.西北B.东北 C.东南D.西南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主讲:班级:高一(2)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巩固热力环流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及特征的比较。

2.教学难点:应用热力环流知识图示讲解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点名学生回答:锋、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新课: 一.气压分布状况 1.探究一:阅读第二段并看图回答:什么是高气压?什么是低气压?图上标了哪些高气压与低气压? [学生] 阅读、看图后举手回答: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是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是低气压;字母H代表的是高气压,字母L代表的是低气压。 [教师] 评价并进一步提示:图上的几条虚线是什么? [学生] 看图并结合第二段齐声回答:高压脊和低压槽

[教师]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脊,所以叫“高压脊”;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谷,所以叫“低压槽”。 [小结] 综上所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气流水平方向上静态的描述。[过渡] 气旋和反气旋则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流状况而言的。 二.气流状况 2.探究二:阅读最后两段话并回答: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 [学生] 阅读后举手回答: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反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升气流连接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反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下降气流连接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气旋中心区域为低气压,反气旋中心区域为高气压,则气旋与反气旋区域会形成什么天气?为什么?请根据“热力环流四句话”回答 [学生] 回忆、思考后举手回答:气旋区域易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反气旋区域易形成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气旋和反气旋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是同一高度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其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从气压场的角度看,气旋又是低气压,因而又称为低压。反之,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叫反气旋。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气旋和反气旋,供参考复习! 气旋、反气旋的强度一般用其中心气压值来表示。气旋中心气压越低,气旋越强,反之越弱;反气旋中心气压越高,反气旋越强。 地面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在970~1010hPa之间。地面反气旋气压一般在1020~1030hPa之间。就平均情况而言,温带气旋与反气旋的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一般冬季比夏季强。海上温带气旋比陆地强,反气旋则陆地比海上强,这与海陆的热力作用不同有关。 1.气旋、反气旋的分类 (1)气旋 根据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大类;按其热力结构可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气旋中有锋面的气旋叫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的温压场是不对称的,移动性大,而且是带来云和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本节讨论的重点所在。无锋面气旋又可分为两类①热带气

旋: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当其中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台风或飓风;②局地性气旋:由于地形作用或下垫面加热作用而产生的地形低压或热低压,这类气旋基本上不移动,一般不会带来云雨天气。 (2)反气旋 根据其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按其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 活动于中高纬度大陆近地面层的反气旋多属冷性反气旋,习惯上又称冷高压。冬半年强大的冷高压南下,可造成24小时内降温超过10℃的寒潮天气。 出现在副热带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多属暖性反气旋。副热带高压较少移动,但有季节性的南北位移和中、短期的东西进退。 2.温带气旋的源地 气旋源地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温带地区。如果以在一定面积中气旋生成的频数来统计,可以发现气旋发生频数在水平空间上有明显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布,如图4.15给出了1月和7月北半球地面气旋频率及主要路径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半球气旋源地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1)1月和7月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有两个气旋最大频率中心,这就是半永久的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所在地。亚洲、北美大陆北部及沿海的气旋分别向这两个频率中心移动。比

高中地理每日一题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下图,回答1—2题。 1.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A.① B.②C.③ D.④2.该气压系统在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A.60°N附近海域B.15°N附近海域 C.15°S附近海域D.60°S附近海域 答案 【答案】1.D 2.C 解题必备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高压脊(如图中B)。(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如图中A)。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为鞍形气压区,简称鞍。 2.气旋与反气旋(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

【方法技巧】利用手势判断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相同,可依理类推。 学霸推荐 读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 1.此时丙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及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A.甲——反气旋、晴朗乙——气旋、阴雨 B.甲——低压、阴雨乙——高压、晴朗 C.甲——气旋、晴朗乙——反气旋、阴雨 D.甲——高压、阴雨乙——低压、晴朗 答案

【答案】1.C 2.B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锚式问题: 播放【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有人说上方谷的这场火引来了这场雨?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

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用这一知识来解决我们这一问题。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链式问题:请大家看教材43页内容和图2.21思考一下问题。 1)什么是低气压、高气压? 2)什么是低压槽、高压脊? 3)什么是槽线、脊线? 4)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区别是什么? 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低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高气压。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脊线;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槽线。 区别:低气压、高气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合作探究:

气旋和反气旋教案

常见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内坑中学曾清清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旋与反气旋。 2、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特点和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解释自然天气现象,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天气状况。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对比法(课内探究式整合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观看天气预报,从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其中所说的天气现象,联系所学的知识。 过渡:(天气预报中提到的降温、下雪、阴雨、雾主要是由冷锋造成的)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冷锋和暖锋,除了这两种天气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会造成天气变化的呢?气旋与反气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讲述新课] (阅读并思考)什么是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都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A低压、高压指气压分布状况 低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增加 高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减少 B、气旋、反气旋指气流状况 气旋总是伴随低压出现,形成低压(气旋)系统 反气旋总是伴随高压出现,形成高压(反气旋)系统 因为他们指的是同一个天气系统,所以气旋就是指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过渡:由于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的不相同,其天气状况也不相同,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气旋。 一、气旋(低气压)与天气 【学生活动】:用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近地面气旋的气压是如何分布的?水平方向的气流如何运动?垂直方向上呢?

《气旋和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和反气旋》教学设计 南川一中雷星巧一、课程标准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 二、设计理念 《气旋和反气旋》的教学设计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以致用的原则,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时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的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教师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设计强调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过渡与衔接,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本节课的知识以图形形式表达更为清晰,教学过程中除注重示意图、动态图片的应用外,还强调学生亲自动手画示意图,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垂直气流方向相同,天气特征相同,通过举一反三、列表总结,学生能清晰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探究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在简单的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知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能绘制出简易的气旋示意图,也能推断出垂直气流和天气,所以多数同学通过自主探究能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多次训练和举一反三,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3)能判断具体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推断垂直运动方向和天气的过程,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的绘制、垂直气流的方向的推导和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的绘制。 1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也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它的形成和移动对一地的天气影响很大。本节我们主要了解其一般知识及其天气特征。 一、旋 气旋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气旋又称低压,前者是按流场特征命名,后者是按气压场命名。气旋的范围是以地面天气图上最外围闭合等压线的直径来确定的。气旋的平均直径为1000km左右,大的可达2000~3000km,小的只有100~200km。气旋的强度以其中心气压值表示,气压越低,其强度越大,地面气旋中心值一般在1010~970hPa,发展特别强大的气旋可低于935hPa,海洋上曾有的低到920hPa。若气旋中心气压随时间下降,称气旋“加深”或“发展”,反之,称为气旋的“减弱”或“填塞”。 在北半球,气旋内部气流运动模式为:近地层气流围绕中心作逆时针旋转,由于摩擦作用,气流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由于周围气流的辐合作用而上升。因为绝热冷却,发生水汽凝结,形成云雨所以气旋内部一般多阴雨天气。 按气旋形成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若按其内部热力结构又可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 1.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温带地区最常见的一类气旋,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区域。 锋面气旋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准静止锋或缓行冷锋上产生波动形成的,也有些属于冷锋进入热低压后暖锋锋生而成(如江淮气旋主要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当在地面锋带上出现第一根闭合等压线时,锋面气旋即告形成,锋面气旋从其开始形成到最后消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发生波动到绘出第一根闭合等压线为止称为初生阶段。此时,原锋面(准静止锋或入侵冷锋)上产生波动,冷空气南侵,暖空气向北扩展,形成冷暖锋结构,一般东部为暖锋,西部为冷锋,并出现相应的锋面天气。 (2)发展阶段:冷暖锋进一步发展,气旋进一步加深,南侧暖区变窄,天气表现为云层变厚,雨区扩大,降水强度增加。 (3)锢囚阶段:冷锋赶上暖锋,形成锢囚,暖锋进一步变窄,暖空气被抬升,此时气旋达到全盛阶段,地面为锢囚锋天气。 (4)消亡阶段:暖区消失,暖空气被抬离地面,地面形成冷性涡旋,此时降水区域变宽,降水强度由强转弱并逐渐停止,随着冷空气的入侵以及气旋和地表的摩擦等热量交换,冷涡逐

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

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大型的旋涡运动,有的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有的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有的一面旋转一面向前运动,有的却停留原地少动;有的随生随消,有的却出现时间相当长。它们就象江河里的水的旋涡一样。这些大型旋涡在气象学上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们的活动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和各地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气旋风和反气旋的特征 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气旋和反气旋一般也称低压和高压。 在低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气旋在北半球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在南半球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在气旋中心相汇,必然产生上升运动,气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这样才能保证低层大气不断地从四周向中心流入,气旋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所组成的环流系统。因为在气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气流,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就容易产生云雨天气。所以每当低气压(或气旋)移到本区时,云量就会增多,甚至出现阴天降雨的天气。 在低压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因为反气旋的气流是由中心旋转向外流动。所以,在反气旋中心必然有下沉气流,以补充向四周外流的空气。否则,反气旋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反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个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环流系统。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 气旋的直径一般为1000公里,大的可达2000-3000公里,小的只有200-300公里或者更小一些。反气旋大的可以和最大的大陆和海洋相比(如冬季亚洲的反气旋,往往占据了整个亚洲大陆面积的3/4),小的直径也可达数百公里。 (2)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 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弱不一。它们的强度可以用其最大风速来度量:最大风速大的表示强,最大风速小的表示弱。在强的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以上。在强的反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为20一30米/秒。 气旋和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强度。地面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10-970毫巴,个别中心值有低于930毫巴的。地面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20一l030毫巴,冬季寒潮高压最强的曾达1078.9毫巴以上。 (3)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 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可分为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 按照结构的不同,温带气旋可分为锋面气旋、无锋面气旋;反气旋可分为冷性反气旋(或冷高压)和暖性反气旋(或暖高压)。 气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类型的气旋和反气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如锋面气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无锋面气旋(冷涡),无锋面气旋(热低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也可转化为暖性反气旋。气旋、反气旋都应看作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气旋与反气旋天气,可以看成是以气旋和反气旋的空气运动特征为背景的气团天气与锋面天气的综合。 (一)锋面气旋天气特征 锋面气旋天气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锋面气旋的中部和前部在对流层中、下层主要以辐合上升气流占优势,但由于上升气流的强度和锋面结构各有差异。同时,由于季节和地面特征的不同,组成气旋的各个气团的属性也有所区别。因此锋面气旋的天气特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随着发展阶段、季节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要给出锋面气旋在各种情况下的具体天气特征,确实有一定困难,同时也过于烦琐。但只要牢牢掌握住各种锋面、气团所具有的天气特征,各种天气现象(如云、雨和风等)的成因及气旋各部位流场的情况,那么由锋面气旋带来的各种天气现象就不难推断出来。 为了便于了解典型气旋的具体天气特征,现分阶段来讨论。 锋面气旋在波动阶段强度一般较弱,坏天气区域不广。暖锋前会形成雨层云,伴有连续性降水及较坏的能见度,云层最厚

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 1、根据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大类;按其形成及热力结构,则可分为无锋气旋和锋面气旋。P108 2、无锋气旋有(1)热带气旋;(2)地方性气旋—地形低压或热低压。P108 3、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按热力结构则可分为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P108 4、水平无辐散大气中,绝对涡度是守恒的,即0)(=+dt f d ξ。 P116 5、温带气旋的生命史包括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消亡阶段四个阶段。 6、温带反气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初生阶段、发展阶段、消亡阶段。P128 7、冷性反气旋的消亡过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转化为暖性反气旋,然后减弱、消亡;另一种是减弱、消失或并入到副热带高压中去。P130 8、在东亚地区,气旋再生过程一般三种情况,分别为:(副冷锋加入后的再生)、(气旋入海后加强)和(两个锢囚气旋合并加强)。 9、在同一锋系上出现的气旋序列,称为气旋族。P130 10、若高空槽在地面锋线的后面,地面上垂直于锋的风速小,则属于第一型冷锋;若地面锋位于高空槽线附近或后部,则属于第二型冷锋。P132 11、如气旋处于热力不稳定时,则在气旋的各个部位,都可能有对流性天气发生。(P132) 12、地面气旋中心一般定在锋面云带的曲率从凹变成凸的部位。P132 13、青年气旋的锋面云带有一条条向四周辐散的卷云线,这表示对流层上部气流有辐散。P132 14、规模较小的位于两个气旋之间的反气旋天气是:前部具有冷锋后部的天气特征,后部具有暖锋前部天气特征。P134 15、按热低压形成过程,通常分为地方性热低压和锋前热低压两种。P134 16、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一般用其(中心气压值)来表示。 17、东亚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南面的一个位于25°—35°N 之间,即我国的(江淮流域)、(东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的广大地区,习惯上称这些地区的气旋为南方气旋,有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等,其典型的气旋为(江淮气旋);另一个位于45°-55°N 之间,并以(黑龙江)、(吉林)与内蒙古的交界地区产生最多,习惯上称这些地区的气旋为北方气旋,有蒙古气旋、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黄河气旋、黄海气旋。其典型的气旋为(蒙古气旋)。P136-137 18、气旋路径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带:最多的是在日本以东或东南方的洋面上,其次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第三个是朝鲜、日本北部地带。P137

第2课时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第2课时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一、低压(气旋)与天气

1.近地面气流运动 (1)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2)垂直方向:中心气流旋转上升。 2.天气:常出现阴雨天气。 3.典例: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思考]台风为什么不能在赤道附近的海域形成? 提示台风的形成除了要具备水温较高的海域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附近海域虽然水温高,但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台风。 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近地面气流运动 (1)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2)垂直方向:空气自上而下补充。 2.天气:多为晴朗天气。 3.典例: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秋季经常出现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就是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思考]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存在方向差异(顺时针、逆时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转偏向力

[导图构建] 探究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共造成我国1 402.4万人受灾,57人死亡(其中浙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14人失踪(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气旋活动时为什么带来阴雨天气? (2)(综合思维)超强台风“利奇马”的登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旱情,那么“伏旱”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地理实践力)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时,上海主要吹什么风? 参考答案(1)在低空,气旋的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使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气流上升,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出现阴雨天气。 (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主,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形成伏旱天气。 (3)以东北风为主。 知能升华 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与反气旋教案

2.3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气流运动特点,掌握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规律性 3.使学生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2.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 3.通过研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4.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锋面气旋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 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 1.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具准备】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3 常见的天气系统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板书】一、锋面系统 【指导看书】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请大家阅读教材P44,思考: 1、什么是气团? 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