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汉代散文

第二讲 汉代散文

第二讲 汉代散文
第二讲 汉代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课件制作洪静云

第二讲汉代散文

学习要点:

?西汉散文

?东汉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思考与练习:

1、《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2、贾谊、晁错政论文有何共同点?

3、刘向散文特色及如何评价其叙事散文《新序》《说苑》《列女传》。

4、西汉散文前中后三个时期风格有何变化?

5、以《自纪》为例,看王充思想的先进性及写作特色。

第二讲汉代散文

一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

?贾谊(公元前200—168)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

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

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

第二讲汉代散文

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上中下)

《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治安策》)

《过秦论》(上)

?思考: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过秦论》(上)

?结构层次

首先,概括回顾秦国由弱到强,最后统一天下,达到强盛顶点的过程。

接着,写出当年能吞并天下的秦王朝,今天竟被陈涉给推翻。

最后,总结出秦亡的教训:

《过秦论》(上)

?写作特色:

1、主题明确,就是论述秦“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文章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严谨。

3、采用比喻、夸张、铺排、反复对比映衬、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句式又灵活多变,造成雄健奔放的气势。

4、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过秦论》

后世论贾谊: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客,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a?a唐?¤李商隐

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北宋·王安石

毛泽东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更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一)西汉初期

?晁错(公元前200—154)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

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

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

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

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代表作《论贵

粟疏》。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

第二讲汉代散文

?鲁迅:

指出贾谊晁错文章?°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a?a《汉文学史纲要》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中期

?刘安与《淮南鸿烈》

?司马相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西汉后期

?桓宽与《盐铁论》

?刘向

(三)西汉后期

?刘向(公元前77—前8?)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经宣、元、成帝三朝,几次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重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七略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穀梁传》,在典籍整理上有很大贡献。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刘向

?《谏营昌陵疏》:

纵论古今薄葬之理,厚葬之弊。

?刘向散文特色:

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虽不及贾谊的《过秦论》雄峻,然从容浑厚,贯以劲气,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舒缓平易中见深沉恳切之情。

第二讲汉代散文

?东汉散文

(一)王充与《论衡》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一生志在纠正世

俗的荒谬。写作《论衡》一书,

共85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二)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

2、“天不能故生人”

3、神灭无鬼

4、今胜于古

《论衡》

?写作目的:

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言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论衡·对作》

《论衡》

?《论衡》的写作特色:

以《论衡·自纪》(节选)为例

1、选材角度较新

2、是“实论”型散文

3、文字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炼又通俗易懂。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汉代散文历年真题

汉代散文、辞赋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05.4 7.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A.大赋 B.骈赋 C.骚体赋 D.散体赋 9.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抒情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06.4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10.《史记》的作者是() 07.4 1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 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 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 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 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

论文 16.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D.“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8.“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高唐赋》 B.《赋篇》 C.《登徒子好色赋》 D.《吊屈原赋》 1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 C.《穷鸟赋》 D.《鹦鹉赋》 08.4 9.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A.铺陈排比B.多用比喻 C.质实无华D.婉转诙谐 10.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 A.语言犀利,直说主题B.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C.质朴无华,造语恳切D.铺排纵横,气势宏大 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

() A.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 B.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 C.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 D.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 14.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 A.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B.从关注社会、政治、人生向远离社会、政治、人生方向发展C.从为统治集团歌功颂德向愤世嫉俗方向发展 D.从表达人世进取情志向抒发避世高蹈意愿方向发展 09.4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此外,出现的桓宽的《盐铁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西汉前期散文与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的过渡作品,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散文著作。其中“本纪、列传、世家”更是开我国专题文学的创作先河,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秦汉文学练习

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汉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期。秦代文学成就甚微,稍有成就的仅李斯一人。汉代是我国文学自觉的萌动期,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政论散文和史传文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诗歌远不及前二者,但在文学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及影响,尤其是乐府民歌。本编分论说散文及辞赋、史传文学、汉乐府民歌、文人诗歌四章,依次论述介绍了这一时期各类文学的发展过程及重要作家作品,其中李斯、贾谊、刘安君臣、王充的政论散文,枚乘、汉赋四大家、《史记》、《汉书》、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是重点介绍的作家作品。 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 一、基本知识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归田赋》 2、阅读作品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 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 1、散文的概念 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 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 2、散文的产生 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 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 A结绳记事 B刻划符号记事 甲骨文 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 钟鼎彝器 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 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 内容: 1、表现行旅生活 2、反映战争 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 4、反映原始风俗 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 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 1、强调实用 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 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 先秦散文的特点 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 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 2、文史哲不分 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 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 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 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 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 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 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 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 四、战国后期 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 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尚书》、《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 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晁错 《古文尚书》——孔安国 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 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 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 风格:质直古朴 二、《春秋》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春秋》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为信使。 《春秋》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 《春秋》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 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 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 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 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 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五、1.《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强调“士”的重要。而儒家却是强调以德为治要求君明臣贤。《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也与儒家的重“义”针锋相对。 2.这则寓言说明了庄子讲究返朴归真,主张“无为”认为“有为有善”的思想。这则寓言使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西汉前期是政论文的高峰期,这时期的政论文写作能畅所欲言,显得非常有生气,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他与晁错的政论教文被誉为“西汉鸿文”这个时期的政论文重在具体措施。到了西汉中后期,则重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关注现实政治,学术色彩浓厚,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淮南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六、1.从产生时间上,《史记》是西汉中期司马迁历经13年而写成,《汉书》是东汉前期班固所写且由和撰而变为官修。 2.从记史时间上,《史记》是一部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纪传体通史,《西汉》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纪传纪体断代史。 3.从体例上看,两书都是纪传体,此由司马迁开创,《史记》有五种体例:表、本纪、书、列传、世家;《汉书》体例承袭《史记》而有变化。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分四种:纪、表、传。 4.在思想内容方面,(1)《汉书》属于奉旨作史,是官史,正统思想浓,其揭露批判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光锐、彻底;《史记》属于私史,成一家之言。个性鲜明,是一部批判史,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2)《史记》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当时“天人感应”有所怀疑。作者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因而写得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也更为准确、客观。如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项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则客观地指出是项羽自身的性格造成。 5.在写人物方面,司马迁褒扬“尚侠义之人”班固则是褒扬“忠君保皇之人” 6.在语言特色方面,《史记》是浅显通俗流利的语言风格,《汉书》是“典雅古卑的义风”。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部是《新序》),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 《论贵粟疏》这篇文章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晁错针对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供应一直紧张,经济形势很严峻,社会安定、边防巩固受到危及的形势又上脍炙人口的《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概述 【篇一: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由李祚唐等编写。《两汉散文》主要内容包括为乞骸骨书;诫兄子严教书;座右铭;遗黄 琼书;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渠之莫食——怀才伤时;鹏鸟赋;士不遇赋;答客难等内容。[1] 【篇二: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 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汉族,洛阳(今河南 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 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 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 深自歉疚,直至 33 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 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 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 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为 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 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 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 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 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虽历时 2000 余年,但其论述“积 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文章直抒政见, 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 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 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

19两汉历史散文

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 汉王朝的统一与鼎盛带来了各类著述的繁荣,历史散文领域也取得质的飞跃。西汉、东汉相继问世的《史记》与《汉书》,即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的代表。特别是《史记》,第一次系统地完备地写成中华民族的通史,创造了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以纪传体为主体的记述历史的新形式,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了使我国传统史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把我国的史学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阶段。从文学方面说来,其传记文学的开创性、叙事见旨的深刻性、语言风格的典范性,给后代文学以巨大的影响。而《汉书》,则以其“正统”观点,以及史实的严密性与文辞的严谨性而影响着后代的史学与文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的成书、体例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认定史书撰写人身份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他同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在史学史上,他堪称中国的史学之父。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司马迁[1]出生于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做了三十年的太史令。当时的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兼管皇家典籍等事。故司马谈精通天文地理、史事典籍,且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造诣很深。司马迁早年即在文史职官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学者父亲的指导下悉心学习。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即是能阅读非汉代通行隶书所记载的籀文古籍,足见早慧与勤奋。他还转益多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这些,不但为他日后创作《史记》奠定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有利融汇取舍各家精华,领悟独出机杼的史识。 司马迁入仕之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漫游。“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对他认识社会、寻稽史事,增强感性认识极有帮助。嗣后,司马迁担任郎中一职,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就有更多的机会随武帝出巡或者奉命出使。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昆明;东达碣石,观览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肃平凉),搜集传说;北登长城,缅怀古迹。他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物古迹,搜求史料逸事,拜访古老遗贤。由此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识见,辨订了真伪,也累积了他创作的志趣。今从《史记》各篇什中有关自述的稽考中获知,司马迁有着极为广泛的交游,与各色人等,广交朋友,特别与亲历史实和熟悉史事者及其后人多有交往,如樊哙之孙樊他广、冯唐之子冯遂、苏武之父苏建、贾谊之孙贾嘉等,从这些人处获取有价值的史料,加深对传主的理解,从而使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司马谈向有修史之志,他曾对司马迁说过:“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当时泛指的史书)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矣,汝其念哉!”(《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天不假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重,自知不起,乃将他以前整理的一些史料,对司马迁作临终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含泪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史记·太史公自序》)自此,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下定了修史的决心。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司

汉代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课件制作洪静云 第二讲汉代散文 学习要点: ?西汉散文 ?东汉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思考与练习: 1、《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2、贾谊、晁错政论文有何共同点? 3、刘向散文特色及如何评价其叙事散文《新序》《说苑》《列女传》。 4、西汉散文前中后三个时期风格有何变化? 5、以《自纪》为例,看王充思想的先进性及写作特色。 第二讲汉代散文 一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 ?贾谊(公元前200—168)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 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 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 第二讲汉代散文 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上中下) 《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治安策》) 《过秦论》(上) ?思考: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过秦论》(上) ?结构层次 首先,概括回顾秦国由弱到强,最后统一天下,达到强盛顶点的过程。 接着,写出当年能吞并天下的秦王朝,今天竟被陈涉给推翻。 最后,总结出秦亡的教训: 《过秦论》(上) ?写作特色: 1、主题明确,就是论述秦“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文章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严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两汉散文变化

(一)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 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 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 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文风几经迁转,文章的行文造语也在东汉后期向着骈俪方向发展。两汉时期数量不多的抒情、叙事、杂论散文,往往情感浓郁,饶有文采。 (单选题)东汉前期散文的创作倾向是() A.情感浓重、文气纵横 B.平实沉稳、引经据典 C.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 D.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答案」C 「知识点」第一章“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解析」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二)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之风神。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部是《新序》),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的文学批评比先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随着学术文化的繁荣,文史哲等部门进一步划分而成为独立的领域,对文学的认识也有所提高。汉人称学术为“文学”,称词章为“文章”;“文章”的概念已较接近今天“文学”的概念。汉代的文学创作有诗、赋、散文等形式。擅长辞赋还是文人仕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对文学批评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汉中期以前学者对《楚辞》的批评汉代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与汉代哲学、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汉前期,统治阶级奉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儒家的地位不高,在文学批评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多。如贾谊《吊屈原赋》中,在对屈原及其作品高度赞扬的同时,又认为屈原自沉是不必要的,他可以“远去”、“自藏”,避离“浊世”;他既有才能,到处可以施展,“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稍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又说读了贾谊《□鸟赋》后,“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显然是从道家清净无为、任其自然的观点出发去评论作家和作品的。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论赋的创作,强调“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其传”。这段记载如果可信的话,那就是庄子轮扁斫轮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至于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中,如“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原道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精神训》)等语,也阐发了老庄“大音希声”和“至乐无乐”的文艺和美学观点。 西汉中期以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屈原和《楚辞》的评论。汉武帝曾命刘安作《离骚传》,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很高,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不仅引用了刘安的话,而且发挥了屈原《九章·惜诵》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