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1.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p30

2.感觉和知觉

1)感觉: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级形式。感觉的偏差:错觉幻觉

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3)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好的感觉引起好的知觉

3.认识过程:知觉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1)知觉是个体对于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储存、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四个阶段:注意阶段、组织阶段、解释阶段、判断阶段

4.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整体性: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3)理解性:人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

4)恒常性: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

5)错觉: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出现歪曲。

5.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情景性因素p33

6.知觉过程的信息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整体性

7.知觉防卫: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8.结论

知觉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

你知觉到的世界≠他知觉到的世界,并且两者可能都不是真实的

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非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二、社会知觉

1.概念: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洞察力的本质: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原因的正确认识及社会知觉中表现出来的准确判断。

3.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

的认识。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知觉者自己的态度

4.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与近因效应(最后出现的信息产生强烈影响)

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明显、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明显

2)似我效应(知觉主体容易接受与自己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地缘、个性相似的对象)

3)晕轮效应(知觉的整体性,以偏概全;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纱;一见钟情)

4)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5)宽大作用(在缺乏足够的信息作出判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较多的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6)对比效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7)自我投射效应(个人能无意识地把一个反映自己人格特点的结构附加到刺激物或者人上去。)

8)期望效应(预先的期望会抑制对事件事物和人的认识,信息收集会倾向于知觉者预期的方向)

5.印象整饰:即个人在人际互动中,透过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企图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的过程。

印象整饰的功能:维持自尊、产生影响力、赢得社会赞许、建立稳定一致的公共形象

印象管理目的:是为了让人感觉不错,而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6.克服社会错觉:获取足够的信息、认真加工信息、克服偏见: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信息;选择性比较

三、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1.归因的概念: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海德归因理论:

1)情景归因: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

2)个人倾向归因: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

3.维纳理归因论:情景、个人倾向归因、稳定性(外在、内在、稳定、不稳定)p41

4.凯利归因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

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惯性、特殊性p40

5.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成功归因:内在因素:令人感到满意、自豪

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

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

失败归因: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无助感

外在因素:令人产生气恼、敌意

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

6.归因理论与员工绩效:发现和纠正员工对奖励、报酬的不正确知觉,减少归因误差;注意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倾向

四、个人决策

1.概念: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感与情绪、情境因素

3.决策过程模型:纯理性人p47

有限理性人p49

4.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p50

5.个人决策风格p52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量

一、个性概述

二、气质差异与管理

三、性格差异与管理

四、个性与职业匹配

五、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六、心理测验

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二、态度及其改变

三、工作满意度

四、组织承诺

五、激励中的心理契约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激励的原理

二、激励的内容理论

三、激励的过程理论

四、调整型激励理论

五、综合激励系统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别

二、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动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

四、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况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17、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8、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9、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0、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21、价值观的分类: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区分。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 观。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区分。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区分(行为方式可分为:反应性、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最大理论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2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树立和培育健康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组织各项事业成功的 保证之一。 23、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4、态度由3种因素构成:1)认知2)情感3)意向 25、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 极性、态度的间接性。 26、工作态度的概念:共走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工作态度的功能: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 28、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组 织认同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1)对组织目 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 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9、组织认 同感对组织的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 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认同感 与员工的辞职率成反比关系)2)有组织认同感 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而 员工会坚持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贯彻执 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人能充分发挥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0、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征。投入工作 能让员工暂时忘记对失业的担心。 31、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 作参与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 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 改善工作,是更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 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 起设置目标。 32、个性的概念: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 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却 别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也叫做心理特征。 33、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 向性、整体性。 34、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个性结构是由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质两大部分所组成。 35、个性倾向性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 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36、动机强度的不同,均会直接影响他从事该项 活动的水平。 37、理想可分为:政治理想、工作职业理想、生 活理想、道德理想等。 38、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它 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着指导和调 节作用。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39、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 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 40、气质差异表现为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的差 异。 41、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特性:1)多血质(活 泼型、均衡灵活-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 汁质(兴奋型、不均衡不灵活-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3)粘液质(安静型、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善于 管理顺境企业)4)抑郁质(抑制型、不均衡不 灵活-善于管理照样企业。) 42、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一般总是以工作绩效来 衡量能力的强弱。 43、能力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 创造力三类。 44、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注意力、 想象力所综合构成的。 45、能力水平可分为4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 能力、才能、天才。 46、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7、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8、性格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混合 型。 49、按心理活动可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 50、按思想行为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5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后天 社会环境因素。 52、社会环境对个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 53、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 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文化传统从多个 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54、控制方位论的含义: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 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55、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个人主观 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和外因控制论(个人 所处客观环境)。 56、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因控制论:能充分发挥员工主动能动性、让员 工相信所取得成绩是个人努力的表现,使员工在 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观能动性提 高。外因控制论:使员工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解 释为客观环境所造成并非员工本身主观能动性 不足而造成,以防员工产生消极心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客体过程中产 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 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主观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

组织行为学答案

山东大学本科《组织行为学》 主编孙卫敏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个性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8、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9、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10、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 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最新版

组织行为学 自考知识点 最新版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是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单选]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776年发表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 [单选、简答]亚当·斯密的贡献。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体社会利益。 [简答]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12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12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

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答案

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价值观values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3.人格personality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来进行描述 4.知觉perception 5.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6.选择性知觉 任何人、物和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它知觉的可能性,观察者通过自己的兴趣、悲剧、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选择。 7.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目标管理强调员工参与对目标的设置工作,这些目标是明确的、可检测的和和检验的。8.员工卷入 员工卷入指的是利用员工的投入来增加他们对组织成功的承诺的一种参与过程 9.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正式群体指的是由组织结构界定的、工作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10.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指的是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来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11.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绪智力指的是察觉和管理情绪线索和情绪信息的能力。 12.员工导向的领导者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被描述为重视人际关系,总会考虑到下属的个人兴趣,并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13.生产导向的领导者 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倾向于工作技术和任务事项,他们强调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把群体成员当成达到目标的手段 14.信任trust信任是一种对另一个人的积极预测,我们通过他的言语、行为和决策相信 他不会采取投机行为。 15.权利power 权利指的是个体A对个体B行为发生影响的能力,在这种影响下,B的行为举止符合A的希望。这种定义意味着权利是潜在的,不一定非要通过外在表现来证明它的效果,并且它是一种依赖关系。 16.冲突conflict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当一方感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开始了。 17.谈判negotiation谈判定义为,双方或对方相互交换产品或服务,并试图对他们之间 的交换比率达到协议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 姓名:刘登银学号:080402010023 专业:08公共事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随着形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都在迅速发展,它不是与其他管理理论同时产生的,而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它是把人的心理和人们行为的规律性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英葵老师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幽默风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受益匪浅。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那晚由陈老师带领我们两个班在相宝山做的活动和期末结束的模拟拍卖会这两次活动,给予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彼此间信任、选择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对策略的把握、对解决困难的执着、动脑与动力的权衡、信念、目标、梦想、勤奋、求知等等因素对于一个即将投身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并不会因大学课时的终止而结束,进入社会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只不过我们的团队组织、人生导师、学习环境等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而已,然而学习的精神、对信念的执着、这个学期以来学到的宝贵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永恒的,亘久不变的!

组织行为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有效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 社交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工作沟通在有效的管理者工作时间中占的比例最高好。 2、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沟通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 概念、通信和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按照罗伯特卡茨的观点,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3、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的技能 D. 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正确答案:C 解析:技术技能指应用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社会心理学对组织行为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什么层次的研究?

A.群体 B.个体 C.组织 D.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心理学是个性行为的理论基础,群体行为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 5、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可能是下列哪方面技能的缺乏 A. 信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技术技能 正确答案:C 解析:人际技能指在群体中与人相处、理解他人、激励他人的能力,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反映的是人际技能的欠缺。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称为 _________。 A.角色冲突 B.角色期待 C.角色扮演 D.角色知觉 正确答案:B 解析:别人认为你在一定情境中应该怎么做,是他人对你的一种期望与要求,因此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知觉是自己认为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应该怎做么做的一种看法;角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早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 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 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 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 )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 3.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 组织行为学 厂个体行为 f 能力、知觉、性格 1工柞态度、价值观 激励 如何认识人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 r 群体规范 J 群休压力 1 群 体决策 群体眾聚力 群体沟通 J 团队 卜如何协调人 领导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如何让组织更 利于人的发展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一一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一一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一一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一一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一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一一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题1、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为什么管理者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答: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管理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这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作业题2、阐述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1、案例研究法。 优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缺点:由于他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2、观察法。优点:研究人员已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是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一是由于亲自投入现场做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二是在观察别人时,会是别人感到不自然。 心理测验法。 3、调查法。分为面谈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感悟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 感悟 a;《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下面是带来的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一 听到祖林老师激昂的课堂语言,给我一种感染,觉得人生都要保持这种状态去激励自己,并感染他人。 说到祖林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内容逻辑性强。给我的启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计划准备,才能循序渐进,忙而不乱,轻松的生活和工作。 问自己,做人,做事,做自己,做企业,这次所学的的《组织行为学》都是一把规尺,来满足以后的成长,慢慢地深入了解,结合实战,真正的认识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长久发展。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二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激励方面的例子的。但现在通过以下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销售部有位高级销售代表小李非常适合做销售,极聪明,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学历背景,能言善辩,几句吸引力,同时也了解自己产品,并懂得如何销售,部门的人都挺尊重他。但是,销售部经理发现,小李并不比自己包房更多的客户,通常他的拜访总是足以达成其业绩时停止,很少依规定的频率去拜访新的客户,每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销售代表中属于中上之列。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变得很散漫,宁肯去和朋友,同学聊天,也不愿意再多拜访几个客户。实际上,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及其圈子中,都说他是一个挺严谨的人,并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销售部经理和小李谈话,一便了解他,激励他,因为经理知道小李可以做得更好。小李表示他现有的收入不值得他投入更大的精力,他说他比团队内的其他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